表中的主语和谓语

表中的主语和谓语

一、表中的主语与谓语(论文文献综述)

段欣宇[1](2021)在《面向物联网监控的煤矿设备异构数据集成与分布式存储研究》文中认为煤矿设备状态监测是实现煤矿企业设备“零故障”管理的重点。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矿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应用,煤矿设备监测数据的规模急剧增长,产生格式内容各不相同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描述,保证数据高效共享和使用以及利用分布式平台对数据进行高效存储是实现煤矿设备“零故障”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围绕煤矿物联网应用中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重点研究煤矿设备异构数据统一接入、描述及海量描述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针对煤矿物联网设备网络传输协议多样化带来的数据不易共享问题,研究消息队列技术在煤矿设备异构数据采集和传输中的应用,设计支持多传感器网络统一接入的数据集成网关。在分析常用网络传输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Netty的高并发网络传输框架,并结合数据传输实验分析验证多传感器网络统一接入的高效性。针对煤矿设备异构数据缺少统一描述及数据内容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处理导致企业内部产生数据孤岛的问题,在分析煤矿设备异构数据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语义网技术及资源描述技术,设计煤矿设备异构数据描述模型,为设备异构数据提供统一的描述方式。通过异构设备数据资源描述实例,验证数据描述模型的可行性和通用性。为解决海量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数据的存储问题,研究基于HBase的RDF数据分布式存储模型,分别设计异构数据描述模型的本体信息存储模型以及RDF实例数据的存储模型。为提高实例数据查询的效率,对以谓语为Row-Key 的 索引表进行优化设计,保证以谓语作为 Row-Key 的查询效率,同时也提升 了总体查询效率。搭建Hadoop和HBase分布式集群,将煤矿设备异构资源描述数据进行存储,分别在单机和Hadoop集群上对存储模型的加载性能进行实验评估,验证存储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分布式集群的加载性能。综上所述,本文提出面向煤矿物联网设备监测的异构数据统一描述及分布式存储方案,有效解决目前煤矿物联网领域面临的数据异构问题,对煤矿企业高效数据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宋浩[2](2021)在《CPU+GPU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商品知识查询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商平台日益涌现和高速发展背景下,商品的数量急剧增长,数以万计的用户在购物网站上发表商品评论,其中一些热门商品的评论数量更是不可估计,这些评论对于用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何将互联网上的海量商品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是当前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随着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等硬件的不断发展,基于CPU+GPU的异构模式体系逐渐成为海量数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的高性能数据管理系统中CPU+GPU的异构计算体系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规模商品知识为中心,系统地研究CPU+GPU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商品知识查询处理技术,主要工作包括:(1)在已有的工作中,围绕电商平台上的商品信息构建商品知识图谱,并提出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知识表示方法。现存的商品知识图谱都是对商品客观知识进行构建,尚未涉及用户观点这类主观知识,忽略了与商品相关的用户观点这类主观信息的潜在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商品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的商品知识图谱框架,实现对商品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的有效组织管理。此外针对商品数据多以文本表示进而导致数据检索效率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知识表示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稀疏矩阵式知识表示方法能够合理使用异构系统资源,提升系统存储空间利用率与数据查询效率。(2)提出一种CPU+GPU异构环境下的流水线型查询优化策略。现存两种知识管理方式分别是基于关系模型的管理方式和基于图模型的管理方式,但随着商品数据量的指数型增长导致查询效率逐渐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同时,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GPU功能逐渐从图形领域扩展到通用计算领域,相较于CPU擅长处理逻辑复杂的计算任务,GPU则更善于处理具有重复、逻辑简单、大规模的计算任务。针对商品知识检索效率差的问题,本文采用GPU加速查询处理,提出一种CPU+GPU异构环境下的流水线式商品知识查询优化策略,通过复用查询中间结果,充分利用GPU的强大计算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处理用户商品知识检索时,查询性能得到显着提升。

蔡一凡[3](2021)在《分布式知识图谱的查询重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得互联网在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些大规模的数据普遍具有价值密度较低、数据种类丰富、数据来源广泛等特点。因而,在用户搜索信息时,相比于获取带有用户检索条件的标题信息的网页,更希望能够获取页面中所含有的知识。知识图谱中的RDF是当前的研究重点,针对RDF数据的知识图谱查询语言SPARQL也得到了许多研究和应用。然而传统的SPARQL查询语句由于缺乏推理能力,无法发现RDF数据中隐含的语义,从而导致查询得到的结果不够完备,无法全面地获取用户所想要的信息。同时,随着大数据分布式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为了满足对大规模数据的存储以及高效实时的查询要求,如何合理地存储和查询RDF数据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以往的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由于可扩展性较弱,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查询越发难以适应,而现有的一些基于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查询方法虽然在查询效率上有了一定提升,却没有利用RDF数据之间的语义。因此,为了让用户的查询结果更加完备并且提高查询效率,本文决定从SPARQL查询语句出发,利用更加适合本体语义推理的datalog逻辑程序对传统的SPARQL语句进行重写,充分挖掘RDF数据之间的隐含关联模式,让SPARQL语言具备推理能力,实现查询结果与查询语句的语义级匹配,从而让查询结果更加完备;同时,本文采用分布式的存储和查询方法,在保证查询结果完备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SPARQL查询语句,进而提升查询效率。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根据SPARQL和datalog语句之间的相关性,给出了一种SPARQL和datalog语言的转换方法,然后针对datalog查询语言在不完备数据库下进行重写,间接地实现了对SPARQL查询语句的重写,从而实现了SPARQL语句查询结果的完备性;(2)给出了不完备数据库到分布式数据库的迁移方案,首先根据SPARQL查询语句的模式特点,设计专门适合SPARQL查询的HBase表,然后给出了一种关于RDF数据的转换方法,将RDF数据转换为适合存储到HBase中的结构化格式,最后通过Map Reduce计算框架将RDF数据批量存储到HBase;(3)针对提出的RDF数据存储方法,根据SPARQL查询语句的特点,通过分析SPARQL语句中变量和对应的查询语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SPARQL查询语句的优化算法。本文在最后实验阶段采用了LUBM数据集作为对比测试,首先对重写语句和原语句的查询结果进行测试对比,验证了查询语句的重写效果确实在原有查询语句的基础上具备了相应的扩展;然后通过分布式环境和单机环境下的实验,以及分布式环境下优化前后的查询策略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分布式下查询优化方法具备一定的高效性。

马静娇[4](2021)在《大规模RDF图上的多元化查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知识需求的急剧增加,知识图谱应运而生。大部分知识图谱使用RDF描述资源,RDF图上的SPARQL BGP查询是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描述、挖掘及分析的重要技术。RDF图上的SPARQL BGP查询等价于子图匹配问题,而由于子图匹配问题已被证实为NP问题,因此,如何在大规模RDF图上进行高效的SPARQL BGP查询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本文针对不同查询约束的语义查询设计了大规模RDF图上的多元化查询方法。首先,当执行谓语常量约束的SPARQL查询时,使用本文类星型结构的分布式存储与基于谓语常量的标签树索引方式,执行查询图预处理和类星型结构匹配过程,通过减少查询迭代次数以及索引高效的剪枝过滤效果加快检索速度,并利用E-MJOC算法基于类星型结构选择性确定各查询子图匹配及连接顺序进行查询优化,通过减少中间结果的产生降低连接代价进而提升查询效率。其次,当执行混合常量约束的SPARQL查询时,本文设计了节点分区索引和基于布隆过滤器的编码树索引,在进行查询图预处理和类星型结构匹配时,根据RDF数据图中割点信息和节点分区索引缩小计算范围避免了无关存储节点不必要的计算,再通过基于布隆过滤器的编码树索引进行有效剪枝过滤,减少待匹配中间候选集合,降低匹配代价。最后通过MS-MJOC算法生成相应的匹配及连接查询计划对得到的中间结果基于公共点进行连接,通过减少大量连接操作而提升整体查询效率。最后,采用了不同的RDF数据集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SPC的存储与索引方式以及对查询本身进行优化的方法对谓语常量约束的语义查询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本文的SMC在进行混合常量约束的语义查询时的查询效果较SDec和S2X更好。

陆静依[5](2021)在《现代汉语“要”和“想”比较分析及其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要”和“想”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汉语词汇,历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两个词语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也旨在研究这两个词语的异同。通过导师建立的当代文学语料库,从中对词语“要”和“想”的句法方面进行了考察。并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对外汉语教材中“要”和“想”的内容编排情况,比较现代汉语“要”和“想”在教材中体现的词语用法。分别取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和笔者下发的调查问卷,结合两者反馈的偏误数据再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汉语教材的问题提出建议,基于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本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及选题缘由,回顾前贤对于现代汉语“要”和“想”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并简要说明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介绍本文使用的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于现代汉语“要”和“想”的用法分析与比较。按词性分别分析比较词语“要”和“想的用法。主要借助语料库,将现代汉语“要”和“想”按动词词性与情态动词词性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梳理两个词语不同词性在句中的用法,以及对“要”和“想”与几种动词谓语句的共现进行了探讨。并将“要”和“想”两种词性的用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动词“要”和动词“想”、情态动词“要”和情态动词“想”的用法异同。第三章是借助第二章的研究结果,将《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共两册)与《体验汉语》中“要”和“想”的教学内容编写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是偏误分析。偏误语料分别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获得以及下发的调查问卷,将两者体现的偏误情况结合第二章中词语“要”和“想”的用法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此总结现代汉语“要”和“想”的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第五章是现代汉语“要”和“想”的教学建议。综合以上对于现代汉语“要”和“想”的考察和分析,对现代汉语“要”和“想”提出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陈海燕[6](2021)在《汉语赘余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语病数量庞大、种类繁杂,其中,赘余类语病是人们说话行文中常见的语病之一,对其进行专题研究,能够针对性地解决该类语病存在的现实问题。中文文本校对技术和中文相关的语病分析系统至今仍待发展,本文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用到赘余类语病本体知识之中,为计算机提供具体的检测项目,并设计赘余类语病检测系统。首先,本研究从“词汇赘余”和“句法赘余”两个层面为计算机确立赘余类语病检测项目。词汇层赘余分为实词赘余和虚词赘余,句法层赘余分为主干成分赘余和附加成分赘余,以频率统计的方式统计各个“赘余项”出现的频次,描写不同赘余项存在的特点,分析语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修改策略。其次,文章将赘余类语病本体知识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以语病数据库和电子词典资源为支撑,描写计算机所需的语言知识和语义资源,并从检测方法、技术、重难点等方面对赘余类语病检测项目进行层级分析。再次,本文根据“逐层分析”及“逐级检测”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赘余类语病检测系统。该系统旨在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识别语病的类型,定位赘余项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从而分析语义赘余关系,实现修改语病的目的。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该课题的未来展望。

王华[7](2021)在《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照应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从语体的角度出发,考察语体差异能否对指人形式的照应现象产生影响,并且对其造成差异的原因作出初步的、尝试性的解释。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别为语体方面的研究现状、语篇照应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先行语和照应语句法位置相关的研究现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对象为:法律语体和文艺语体中指人形式的照应类型使用情况、其先行语和照应语句法位置的分布情况,以及其语法结构的使用情况。研究目的:看语体差异能否对指人形式的照应现象产生影响。另外解释了“照应”、“先行语”和“照应语”等相关术语,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单位,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章对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名词照应现象进行了对比考察。本章中,我们先分别对法律语体和文艺语体中名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情况做了举例分析,并对其倾向性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在第三节,我们对两种语体在名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方面,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语法结构方面的进行了差异对比。我们发现两种语体在使用类型情况方面、在“特殊位置”“小句主语”等句法位置方面有差异,在“同位短语”、“数量短语”等语法结构方面有差异。我们并对其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第三章对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代词照应现象进行了对比考察。同第二章的分析方法一样,我们先分别对法律语体和文艺语体中代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情况做了举例分析,并对其倾向性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在第三节,我们对两种语体在代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方面,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语法结构方面的进行了差异对比。我们发现两种语体在代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方面有差异,在“宾语位置上的定语”、“小句主语”等句法位置方面有差异,在“单个代词”、“缩略短语”等语法结构方面有差异。我们并对其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第四章对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零形照应现象进行了对比考察。同前两章的分析方法一样,我们先分别对法律语体和文艺语体中零形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结构的使用情况做了举例分析,并对其倾向性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在第三节,我们对两种语体在零形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方面,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语法结构方面的进行了差异对比。我们发现,两种语体在“部分零形”的类型使用情况方面有差异,在“名词+后缀“们””这类语法结构方面有差异。我们并对其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第五章为结语。我们对全文中两种语体在指人形式的照应现象方面的差异作了概括性的总结。

李卓慧[8](2020)在《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指出汉语主谓谓语句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重点,亦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对外汉语相关教学大纲将汉语主谓谓语句归为初级语法,然而留学生对这一语法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本研究以第二语言习得为切入点,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归纳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主谓谓语句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偏误的教学建议。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从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说明。在本体研究方面,介绍了主谓谓语句的研究现状。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分析了对外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与教学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习得现状调查。介绍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将汉语主谓谓语句与蒙古语相关句式进行对比,预测留学生习得汉语主谓谓语句所产生的偏误类型。同时,对留学生习得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偏误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存在大量习得偏误。笔者对学生、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偏误的产生原因。第三部分,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主谓谓语句所产生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的产生原因。他们习得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偏误类型有遗漏、误用、错序。导致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是受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复杂性、母语负迁移、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对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教学的建议。教师应加强汉语主谓谓语句句式结构的讲解,避免遗漏偏误;进行汉蒙主谓谓语句对比教学,避免误用偏误;进行汉语主谓谓语句与汉语主谓句对比教学,避免错序偏误;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留学生巩固用法;充分利用语言环境,避免留学生采取回避的策略。第五部分,针对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制定了教学设计;通过实践验证后,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第六部分,结语。对本研究做出总结。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更好地进行汉语主谓谓语句的教学工作,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主谓谓语句,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为对蒙汉语主谓谓语句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黄广平[9](2020)在《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结构式极具特色,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众多句式中尤其突出,一直以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动结构式是一个由谓语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表述句法结构,表示动作和该动作引发的结果的语义关系。其句法结构形式主要表征为SVOR,SVRO,SVR等。通过阅读英汉从古至今四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经典文献,对其动结构式进行穷尽性搜索、整理和统计,我们发现以往研究主要基于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视角,少量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极少基于两种或以上的跨语言对比或类型学视角。共时方面主要对动结构式的定义、产生、来源、类型、句法和语义等方面做了较细致深入的研究,成果显着,而历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动结构式某些特殊次构式或组成成分如动词或结果补语的个案的历时描写,或是对断代历史时期或专书史籍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以往研究大多囿于对动结构式分类和句法语义特征的共时描写,对动结构式全面而系统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却很少,而把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对跨语言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的动态描写则更为鲜见。再者,对跨语言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的解释也还不够深入。针对动结构式研究现状,本研究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以构式语法理论、构式化理论、语法化理论和力动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语料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过程、特征和规律进行较详尽的概括和描写,对二者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共性和个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英汉动结构式具有怎样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2)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有何异同?(3)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异同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是什么?本研究基于英汉四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语料,对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了描写分析,绘制了二者的演变过程。英语动结构式的显着的历时演变链条为:S+O+R+Vt→S+Vt+O+R或S+Vt+R+O→SVOR。其中,变化最大的是S+O+R+Vt演变成为S+Vt+O+R,发生在中古英语早期,属于“形式新+语义新”的构式化。因为古英语基本语序的改变和屈折系统的衰落,演变为符合动结构式因果顺序的语序SVOR。由于SVOR的高频使用,隐喻和类推机制的影响,SVRO愈加淡化和受限,其结果补语逐渐限于一些高频形容词如open充当。SVOR则得到进一步扩展使用,一直到现代时期,都属于后构式化演变。关于汉语动结构式,其显着的语法化链条呈现为:S+Vt+Vt→S+Vt+Vi→S+Vt+R。其中,发生在上古汉语末期或中古早期S+Vt+Vt到S+Vt+Vi的演变属于前构式化演变。变化最大的是S+Vt+Vi到S+Vt+R的演变,受类推机制和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发生了“形式新+语义新”的构式化。其后,由于动结构式的动词语义类型得到扩展,隐性致使义的动词也越来越多入句动结构式,因此属于后构式化演变。总体来说,英汉动结构式都遵循“构式演变-构式化-构式演变”的演化过程。英汉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表现在:第一,英汉动结构式的主导语序是SVR的连续语序;第二,致使类动结构式图式性最高,能产性最强;第三;英汉动结构式语义简洁语用高效。其差异主要在于:第一,英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逐渐增加而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逐渐减少;第二,汉语动结构式能产性高于英语动结构式;第三,英语动结构式构式化主要机制为概念隐喻,汉语为类推;第四,英语动结构式历时演变根本动因是屈折标记系统渐趋消失,汉语是双音化趋势。语言是对世界的编码,在人类共有的心理和认知基础之上,由于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深层认知动因主要在于:1)英汉动结构式语序的理据性存在差异,英语动结构式体现了顺序象似性,汉语动结构式体现了距离象似性;2)英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递次扫描”和汉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总括扫描”;3)英汉动结构式致使概念的识解存在差异,英语动结构式层级凸显力动态中的结果/使果特征,汉语动结构式由于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动词和结果补语逐渐凝结成一个固定单位,更凸显动词和结果补语的关系。本研究从语言的经济性和象似性,语言构式的概念化方式,以及力动态系统模式等方面来深入解释英汉动结构式的共性和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深层动因。本研究以历时构式语法新视角出发,对英汉动结构式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弥补了以往学者对动结构式共时和历时演变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英汉动结构式的研究。通过对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特征和路径的系统的描写和共性及个性对比解析,揭示了人类语言演变不仅有语言内部的原因,有共同的心理和认知基础,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思维习惯等外部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跨语言构式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成果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动结构式之间的异同,有益于跨语言句式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人们掌握跨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规律,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和词典编撰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欢[10](2020)在《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指:在两汉汉语中,逻辑上满足充分条件,语义上表达条件语义关系,形式上采用条件标记的句子的集合。本文选取西汉《史记》《淮南子》《盐铁论》《新序》《新书》等5部文献;东汉《论衡》《东观汉记》《风俗通义》《潜夫论》《金匮要略》等5部文献,并参考乐府民歌及出土文献语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条件标记进行穷尽式计量研究,旨在探讨各类条件语义范畴的形式特征及在两汉时期的演变历程。在研究方法上,将传统的三个平面理论与语法化、词汇化、认知语言学及构式等新理论相结合,力图勾勒出两汉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的全面貌。该范畴依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可划分为两个类别:偏句标记和主句标记。条件句的假设性来源于条件偏句,因此,重点探讨偏句标记构成的条件语义范畴。偏句标记包括单音节否定词来源标记、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来源标记、单音节动词及副词和连词语义来源标记、多音节复合词标记。主句标记则主要关注其句法特征及作用。各类标记形式具有一些逻辑、句法、语义及语用上的共性特征,这是条件句成立的基础。在逻辑层面上,均表示充分条件,且十分依赖充分条件的逻辑关系。在句法层面上,从句法组成角度看,标记形式对条件句语义的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句法位置角度看,两汉汉语条件偏句和主句之间的位置不能调换;从句法表现角度看,条件语义范畴在时态、语气、情态及体特征上均呈现出一些特征,如缺乏时体标记,而借用曲折形式表达条件语义等。在语义层面上,偏句语义具有假设性、指称性、话题性、时间性及系统性等;主句具有主观性等。在语用层面上,条件语义范畴常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单音节否定词标记之所以可用于条件语义范畴的表达,是因为否定词标记与条件语义范畴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二者都是有标记的形式等。而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也有自身句法、语义特征,如该范畴中的动词指向极性语义等;否定词条件标记“微”“不”“弗”“未”“非”“无”“否”也各具特色,如标记“微”用于违实假设等。通过对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的研究,可以发现条件范畴和否定范畴在形式和语义关系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标记可用于条件语义范畴,而此前学界并未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指称性标记与条件标记具有密切关系,如指称性标记与条件标记交叠,且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具有一定特色,如条件偏句具有指称性,用于可能假设等。指称性助词标记“夫”“其”“彼”“之”“而”“者”“所”在条件语义范畴中也呈现出一些特征,如标记“者”只能位于小句末,位置固定,且经历了由代词向语气词发展的过程;标记“之”的指称性较弱,常与其他条件标记结合;标记“其”用于指称主语的性质和状态等。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在两汉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动词语义来源类标记共13个,依据句法位置,可分为:句首、谓语前类“若”“如”“犹”“即”“有”“或”;句首类“使”“令”“假”“设”“试”“及”“就”,其中“若”“如”“犹”来源于动词比况义,“有”“或”来源于动词存在义,“使”“令”“设”“试”来源于动词致使义,“假”来源于动词虚假义,“即”“及”来源于动词时间义。以上标记均是在条件义语境影响下,从上一层级的动词语义经过重新分析,语法化为条件标记的。副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共17个,可分为语气副词类和时间副词类,其中语气副词类“诚”“果”“苟”“信”“必”“当”“允”,原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当其从强调其后动词变为修饰整句时,就从语气副词语法化为了条件标记,这是由语气副词的句法特点及语境决定的。时间副词类按照时间语义分为4类:过去时间副词,如“傥(倘)”“尚”“尝”“向”;现在时间副词,“适”“正”“常”;将来时间副词,如“将”“欲”;其他时间副词“时”——时间与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时间词常常转化为条件语义关系。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共5个,形式较少,西汉、东汉使用频率相当。这是因为“第”“则”“且”“乃”是用法多样的虚词,用于条件句是一种借用标记,不具有稳定性。但是“虽”用于条件句的频率较高,因为“虽”语义单一,是条件句的专用标记。多音节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较为丰富,包括“倘类”“向类”“设类”“如类”“若类”“使类”“假类”“苟类”“其他类”“三音节”等10个小类别。其中,绝大多数标记来源于句法结构联合关系的词汇化,仅有“自非”“不则”“一旦”“不然”“不者”来源于跨层结构的词汇化。在句法层面上,该类标记一般位于句首位置,且并不是任意组合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语义层面上,几个音节在表达条件语义上都起作用,并不是其中一个起条件标记作用,另一个作为附着成分。同时,双音节条件标记大多用于违实假设。两汉汉语偏句标记与主句标记共现的频率较低,约为25.39%,主句标记对条件句条件语义的形成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主句标记有“则”“必”“固”“而”“故”“即”“尚”“亦”“犹”“乃”“斯”“既”“是则”等,在条件句中起到“凸显条件语义”“归纳结果”“增强因果联系”的作用。通过对西汉条件标记和东汉条件标记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否定词条件标记使用数量相当,而指称性条件标记使用数量西汉多于东汉,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标记、多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使用数量均是东汉高于西汉。上古汉语条件句以意合形式为主,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有标记的形式逐渐增多,并逐渐取代了意合表达形式,这也间接证明了西汉更靠近上古,而东汉更靠近中古。除此之外,两汉条件标记研究成果将此前5种来源类型增至9种,分别是:1.比况义2.致使义3.语气副词4.否定词标记5.指称性标记6.存在义7.连词义8.时间词9.虚假义。丰富了条件标记的来源形式,厘清了部分条件标记的发展脉络。综上,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植根两汉汉语,将标记形式聚合成一类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条件句的共性及个案标记的特征,有利于发现汉语史过渡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更有利于发现条件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中的主语与谓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中的主语与谓语(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物联网监控的煤矿设备异构数据集成与分布式存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设备异构数据统一接入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设备异构数据资源描述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RDF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统一描述与存储理论及架构
    2.1 异构数据统一描述与存储相关理论
        2.1.1 RDF资源描述框架理论
        2.1.2 RDF资源描述数据存储理论
    2.2 煤矿设备及异构数据分析
        2.2.1 煤矿综采设备基本组成及特点
        2.2.2 煤矿综采设备数据采集
        2.2.3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分析
    2.3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统一描述与存储整体架构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Active MQ的设备异构数据高效采集网关
    3.1 基于Active MQ的异构数据高效采集方法
        3.1.1 Active MQ消息队列概述
        3.1.2 基于Active MQ的消息队列服务
    3.2 异构数据集成网关设计
        3.2.1 异构数据集成网关需求分析
        3.2.2 异构数据集成网关方案设计
        3.2.3 传感器网络适配设计
    3.3 基于Netty的异构数据采集高并发传输模型
        3.3.1 Netty网络通信技术概述
        3.3.2 高并发网络传输框架设计
    3.4 异构数据网关性能测试
        3.4.1 系统压力分析
        3.4.2 系统响应时间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描述模型构建
    4.1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描述模型构建步骤
    4.2 煤矿设备语义传感器SMESN本体构建
        4.2.1 SSN本体概述
        4.2.2 SMESN本体构建
        4.2.3 SMESN基本信息概念模型
        4.2.4 SMESN状态信息概念模型
        4.2.5 SMESN功能信息概念模型
    4.3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RDF描述
        4.3.1 煤矿设备异构数据描述步骤
        4.3.2 设备异构数据RDF Schema模型设计
        4.3.3 设备异构数据元数据描述
        4.3.4 设备异构数据实例映射
    4.4 本章小结
5 面向SMESN本体的描述数据分布式存储
    5.1 基于HBase的 RDF资源描述数据存储设计
        5.1.1 RDF资源描述数据存储总体思路
        5.1.2 SMESN本体数据存储设计
        5.1.3 RDF实例数据存储设计
    5.2 RDF实例数据查询索引
        5.2.1 RDF实例数据查询策略
        5.2.2 RDF实例数据存储改进方法
        5.2.3 RDF实例数据优化查询策略
    5.3 设备异构描述RDF数据查询索引分析
        5.3.1 RDF数据查询响应时间
        5.3.2 RDF数据查询加速比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及方法实现
    6.1 实验平台搭建
        6.1.1 硬件环境配置
        6.1.2 软件环境配置
    6.2 数据集成网关实现
    6.3 设备异构数据实例描述
    6.4 HBase数据存储实现
        6.4.1 HBase shell命令操作
        6.4.2 RDF数据批量导入HBase
    6.5 RDF数据加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CPU+GPU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商品知识查询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与相关工作概述
    §2.1 知识图谱的表示与查询语言
        §2.1.1 知识图谱表示
        §2.1.2 SPARQL查询语言
    §2.2 RDF数据的查询
        §2.2.1 基于关系模型的查询
        §2.2.2 基于图模型的查询
        §2.2.3 基于GPU的查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品知识的组织与表示
    §3.1 商品知识图谱建模
        §3.1.1 商品知识框架概况
        §3.1.2 商品客观知识
        §3.1.3 商品主观知识
    §3.2 基于稀疏矩阵的商品知识组织
        §3.2.1 商品知识的矩阵化表示
        §3.2.2 基于稀疏矩阵的商品知识构建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设置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PU+GPU协同的商品知识查询
    §4.1 商品知识检索系统架构
    §4.2 SPARQL查询处理
        §4.2.1 异构环境下的查询转换
        §4.2.2 中间结果复用
        §4.2.3 流水线型查询优化
    §4.3 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分布式知识图谱的查询重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与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不完备数据库的查询重写
    2.2 不完备数据库与知识图谱
        2.2.1 描述逻辑和本体语言
        2.2.2 datalog逻辑程序
        2.2.3 SPARQL
    2.3 不完备数据库与分布式数据库
        2.3.1 不完备数据库与三元组映射
        2.3.2 分布式相关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知识图谱的查询重写
    3.1 语句预处理
    3.2 查询重写方法
    3.3 查询重写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知识图谱的查询重写
    4.1 本体文件预处理
    4.2 RDF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案
        4.2.1 RDF存储表设计
        4.2.2 数据存储
    4.3 SPARQL查询算法实现
        4.3.1 SPARQL查询算法
        4.3.2 查询算法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
    5.1 SPARQL重写实验
        5.1.1 实验测试
        5.1.2 对比实验
    5.2 分布式环境查询测试
        5.2.1 实验环境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大规模RDF图上的多元化查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DF存储与索引
        1.2.2 SPARQL查询优化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工作
    2.1 RDF图
    2.2 SPARQL
    2.3 RDF图查询处理
        2.3.1 集中式的RDF图查询处理
        2.3.2 分布式的RDF图查询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谓语常量约束的语义查询
    3.1 问题描述及定义
    3.2 类星型结构的分布式存储
        3.2.1 基于频度的谓语编码
        3.2.2 类星型结构的分布式存储
    3.3 基于谓语常量的标签树索引
        3.3.1 基于邻边谓语种类的B+树索引
        3.3.2 基于邻边信息的谓语标签树索引
    3.4 基于标签树索引的语义查询
        3.4.1 查询图预处理
        3.4.2 类星型结构匹配
        3.4.3 E-MJOC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常量约束的语义查询
    4.1 问题描述及定义
    4.2 节点分区索引
        4.2.1 割点存储
        4.2.2 节点分区索引
    4.3 基于布隆过滤器的编码树索引
        4.3.1 基于布隆过滤器的类星型结构编码
        4.3.2 基于布隆过滤器的编码树索引
    4.4 基于VZI和 BFCTI的语义查询
        4.4.1 查询图预处理
        4.4.2 类星型结构匹配
        4.4.3 MS-MJOC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谓语常量约束查询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基于谓语常量的标签树索引的过滤剪枝能力测试
        5.2.2 验证查询效率
        5.2.3 改变数据规模测试稳定性
    5.3 混合常量约束查询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VZI和 BFCTI的过滤剪枝能力测试
        5.3.2 验证查询效率
        5.3.3 改变数据规模测试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现代汉语“要”和“想”比较分析及其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状况简介
        1.2.1 有关现代汉语“要”、“想”本体研究综述:
        1.2.2 有关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现代汉语“要”和“想”的用法分析与比较
    2.1 .现代汉语“要”和“想”作动词的用法
        2.1.1 现代汉语“要”作动词的用法
        2.1.2 现代汉语“想”作动词的用法
        2.1.3 现代汉语“要”和“想”作动词时的用法比较分析
    2.2 现代汉语“要”和“想”作情态动词的用法
        2.2.1 现代汉语“要”作情态动词的用法
        2.2.2 现代汉语“想”作情态动词的用法
        2.2.3 现代汉语“要”和“想”作情态动词时的用法比较分析
    2.3 现代汉语“要”和“想”与动词谓语句的共现
        2.3.1 现代汉语“要”与动词谓语句的共现情况
        2.3.2 现代汉语“想”与动词谓语句的共现情况
        2.3.3 词语“要”和“想”与动词谓语句共现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现代汉语“要”和“想”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考察
    3.1 《博雅汉语》中的“要”和“想”
        3.1.1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共两册)中的“要”
        3.1.2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共两册)中的“想”
    3.2 《体验汉语》中的“要”和“想”
        3.2.1 《体验汉语》中的“要”
        3.2.2 《体验汉语》中的“想”
    3.3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现代汉语“要”和“想”的比较
第四章 现代汉语“要”和“想”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4.1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分析
        4.1.1 有关动词“要”的错句及其偏误分析
        4.1.2 有关动词“想”的错句及偏误分析
        4.1.3 有关情态动词“要”的错句及偏误分析
        4.1.4 有关情态动词“想”的错句及偏误分析
    4.2 基于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4.2.1 问卷设计目的及收发情况
        4.2.2 调查结果统计
    4.3 现代汉语“要”和“想”的可能偏误成因
        4.3.1 目的语知识的影响
        4.3.2 母语负迁移
        4.3.3 教学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现代汉语“要”和“想”的教学建议
    5.1 教材编排方面
        5.1.1 词语“要”和“想”的习得顺序
        5.1.2 词语语义解释
        5.1.3 课后习题与语法点的复现
    5.2 教师教学方面建议
        5.2.1 针对留学生误代情况的教学建议
        5.2.2 针对留学生误加、遗漏、错序情况的教学建议
        5.2.3 强化问答形式的操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现代汉语“要”和“想”的习得调查问卷

(6)汉语赘余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病本体研究现状
        1.2.2 语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材料、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材料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相关说明
        1.5.1 检测项目说明
        1.5.2 语病数据库及语料说明
        1.5.3 语病评判标准及归类问题说明
        1.5.4 概念说明
2 词汇层赘余类语病类型、特征及检测项描写
    2.1 词汇赘余语病特点及检测项目体系构建
        2.1.1 词汇赘余语病特点
        2.1.2 词汇赘余语病检测项目体系
    2.2 实词赘余语病检测项分析
        2.2.1 实词赘余特点及频率统计
        2.2.2 实词检测项目描写
    2.3 虚词赘余语病检测项分析
        2.3.1 虚词赘余特点及频率统计
        2.3.2 虚词检测项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句法层赘余类语病类型、成因及检测项描写
    3.1 成分赘余类语病特点及频次统计
    3.2 成分赘余类语病检测项具体分析
        3.2.1 主干成分检测
        3.2.2 附加成分检测
        3.2.3 小结
    3.3 成分赘余类语病成因分析
        3.3.1 主干成分赘余原因
        3.3.2 附加成分赘余原因
    3.4 本章小结
4 面向计算机的赘余类语病检测系统设计
    4.1 计算机所需的知识
        4.1.1 病句语料库
        4.1.2 电子词典
    4.2 赘余类语病检测方法及层级分析
        4.2.1 检测方法与技术
        4.2.2 检测角度层级分析
        4.2.3 语病检测重难点突破
    4.3 赘余类语病检测系统设计
        4.3.1 语病检测系统概述
        4.3.2 语病检测系统展示
        4.3.3 赘余类语病自动检测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照应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语体与照应现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 相关问题说明
        1.3.1 相关术语解释
        1.3.2 研究单位
        1.3.3 语料来源说明
第二章 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名词照应考察
    2.1 法律语体指人形式的名词照应考察
        2.1.1 四种名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
        2.1.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考察
        2.1.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考察
    2.2 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名词照应考察
        2.2.1 四种名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
        2.2.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考察
        2.2.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考察
    2.3 两种语体指人形式的名词照应差异
        2.3.1 名词照应类型使用情况的差异
        2.3.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分布差异
        2.3.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差异
    2.4 小结
第三章 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代词照应考察
    3.1 法律语体指人形式的代词照应考察
        3.1.1 三种代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
        3.1.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考察
        3.1.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考察
    3.2 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代词照应考察
        3.2.1 三种代词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
        3.2.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考察
        3.2.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考察
    3.3 两种语体指人形式的代词照应差异
        3.3.1 代词照应类型使用情况的差异
        3.3.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分布差异
        3.3.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差异
    3.4 小结
第四章 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零形照应考察
    4.1 法律语体指人形式的零形照应考察
        4.1.1 零形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
        4.1.2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考察
        4.1.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考察
    4.2 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零形照应考察
        4.2.1 零形照应类型的使用情况
        4.2.2 照应语的句法位置考察
        4.2.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考察
    4.3 .两种语体指人形式的零形照应差异
        4.3.1 零形照应类型使用情况的差异
        4.3.2 .先行语与照应语的句法位置分布差异
        4.3.3 先行语和照应语的语法结构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习得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结果预测
    (三)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自然语料中的偏误情况调查
    (四)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调查问卷中的偏误情况调查
    (五)学生访谈结果
    (六)教师访谈结果
二、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主谓谓语句的偏误类型及产生原因
    (一)偏误类型
    (二)原因分析
三、对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对汉语主谓谓语句句式结构的讲解,避免遗漏偏误
    (二)进行汉蒙主谓谓语句对比教学,避免误用偏误
    (三)将汉语主谓谓语句与汉语主谓句进行对比,避免错序偏误
    (四)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留学生巩固用法
    (五)充分利用语言环境,避免留学生采取回避的策略
四、针对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的主谓谓语句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英汉动结构式的共时研究
        2.1.1 英汉动结构式的定义
        2.1.2 英汉动结构式的类型研究
        2.1.3 英汉动结构式的句法研究
        2.1.4 英汉动结构式的语义研究
    2.2 英汉动结构式的历时研究
        2.2.1 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特征的研究
        2.2.2 特殊动结构式或断代或专书的历时研究
    2.3 英汉动结构式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2.4 英汉动结构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3.1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2.3.2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分割
        2.3.3 共性与差异对比认知机制和理据的研究不够深入
        2.3.4 语料统计不充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构式语法理论
        3.1.1 构式的定义和内涵
        3.1.2 构式与内部成分的互动
        3.1.3 构式的基本特征
    3.2 构式化理论
        3.2.1 构式化的定义和内涵
        3.2.2 构式化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方法
    3.3 语法化理论
        3.3.1 语法化的定义
        3.3.2 语法化的发展
        3.3.3 语法化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3.3.4 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3.4 力动态系统理论
        3.4.1 力动态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3.4.2 力动态模式的分类
        3.4.3 力动态的促成和阻碍
    3.5 诸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四章 英语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及特征
    4.1 英语动结构式的历史分期
    4.2 英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动词语义演变及特征
        4.2.1 英语动结构式历时语序类型演变及特征
        4.2.2 英语动结构式动词语义类型演变及特征
        4.2.3 英语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构式层级网络
    4.3 英语动结构式致事和结果补语的历时演变
        4.3.1 英语动结构式致事历时演变及特征
        4.3.2 英语动结构式结果补语历时演变及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及特征
    5.1 汉语动结构式的历史分期
    5.2 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动词语义演变及特征
        5.2.1 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演变及特征
        5.2.2 汉语动结构式动词语义类型演变及特征
        5.2.3 汉语动结构式的分类及层级网络
    5.3 汉语动结构式致事及结果补语历时演变特征
        5.3.1 汉语动结构式致事历时演变及特征
        5.3.2 汉语动结构式结果补语历时演变及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
    6.1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
        6.1.1 主导语序是SVR的连续语序
        6.1.2 显性致使类动结构式图式性最高,能产性最强
        6.1.3 构式语义简洁语用高效
    6.2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差异
        6.2.1 英语语序类型逐渐增加而汉语逐渐减少
        6.2.2 英语动结构式能产性远低于汉语
        6.2.3 英语构式化主要机制为概念隐喻,汉语为类推
        6.2.4 英语构式化根本动因为屈折标记系统渐趋消失,汉语为双音化趋势
    6.3 小结
第七章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异同的认知动因
    7.1 英汉动结构式语序的理据性差异
        7.1.1 英语动结构式的顺序象似性
        7.1.2 汉语动结构式的距离象似性
    7.2 英汉动结构式概念化方式的差异
        7.2.1 英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递次扫描”
        7.2.2 汉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总括扫描”
    7.3 英汉动结构式致使概念的识解差异
        7.3.1 力动态的模式
        7.3.2 英汉动结构式的层级动态识解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8.2 研究的主要发现
    8.3 研究创新之处与意义
    8.4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用到的电子资源
致谢

(10)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1.1 客观上的重要性
        0.1.2 主观上的重要性
    0.2 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界定
        0.2.1 条件句
        0.2.2 条件标记
        0.2.3 语义范畴
    0.3 条件语义范畴研究综述
        0.3.1 条件、假设、让步定义及关系研究概况
        0.3.3 条件标记研究概况
    0.4 语料的选择
        0.4.1 两汉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语料概述
        0.4.2 两汉语料选取原则
        0.4.3 两汉语料选取范围及版本
第一章 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逻辑、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
    1.1 逻辑关系分析
    1.2 句法分析
        1.2.1 句法组成
        1.2.2 句法位置关系
        1.2.3 句法表现
    1.3 语义分析
        1.3.1 偏句语义分析
        1.3.2 主句语义分析
        1.3.3 偏句与主句语义关系分析
    1.4 语用分析
    1.5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否定词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2.1 否定词用于条件语义范畴动因探析
        2.1.1 条件句的语义特征因素
        2.1.2 否定词与条件句相通性因素
        2.1.3 非现实语义特征因素
        2.1.4 意合语法特征因素
    2.2 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2.2.1 多省略形式
        2.2.2 有标记的否定
        2.2.3 动词、名词的极性语义
        2.2.4 多受事主语句
    2.3 否定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研究
        2.3.1 接小句、体词性或谓词性成分
        2.3.2 接谓词性成分
        2.3.3 接体词性成分
        2.3.4 单独成句
    2.4 小结
第三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指称性助词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3.1 指称性标记用于条件语义范畴动因探析
        3.1.1 条件句中的指称性因素
        3.1.2 指称性标记和条件句标记重叠因素
        3.1.3 条件语义明晰因素
    3.2 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3.2.1 高指称性
        3.2.2 主句的论断性与主观性
        3.2.3 正反系统性语义
        3.2.4 表示可能假设
    3.3 指称性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研究
        3.3.1 句首指称性条件标记
        3.3.2 主谓之间指称性标记
        3.3.3 小句末指称性标记
        3.3.4 句首或谓语前指称性标记
    3.4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上)
    4.1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4.1.1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标记分类
        4.1.2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条件语义范畴特点分析
    4.2 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分类研究
    4.3 动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4.3.1 句首、谓语前类条件标记概貌及研究
        4.3.2 句首、谓语前动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探源
        4.3.3 位于句首类条件标记概貌及研究
        4.3.4 位于句首动词语义来源类条件标记探源
第五章 两汉汉语单音节动词、副词、连词语义来源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下)
    5.1 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1 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句法、语义分析
        5.1.2 语气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3 语气副词语义特征到条件标记语法化研究
        5.1.4 时间副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1.5 时间副词语义特征到条件标记语法化研究
    5.2 连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2.1 连词语义来源类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5.2.2 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5.2.3 连词语义来源类条件语义范畴特点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两汉汉语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研究
    6.1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发展成因探析
    6.2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句法、语义分析
    6.3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及分类描写
        6.3.1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条件语义范畴概貌
        6.3.2 多音节复合词标记型条件标记分类描写
    6.4 小结
第七章 两汉汉语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研究
    7.1 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作用
    7.2 条件语义范畴主句标记形式特征
    7.3 条件句主句标记形式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及插图清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表中的主语与谓语(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物联网监控的煤矿设备异构数据集成与分布式存储研究[D]. 段欣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CPU+GPU异构环境下的大规模商品知识查询处理研究[D]. 宋浩.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分布式知识图谱的查询重写研究[D]. 蔡一凡.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大规模RDF图上的多元化查询方法研究[D]. 马静娇. 辽宁大学, 2021(12)
  • [5]现代汉语“要”和“想”比较分析及其教学策略[D]. 陆静依.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汉语赘余类语病自动检测项研究[D]. 陈海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7]法律语体与文艺语体指人形式的照应比较[D]. 王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级汉语水平蒙古国留学生汉语主谓谓语句习得偏误研究[D]. 李卓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9]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D]. 黄广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两汉汉语标记型条件语义范畴研究[D]. 张欢.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表中的主语和谓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