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越南企业共同投资建厂

新加坡和越南企业共同投资建厂

一、新加坡和越南企业联合投资建厂(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1)在《我国电工装备企业利用“一带一路”、RCEP窗口期走出去》文中研究指明一、我国电工装备企业走出去背景(一)国际化发展需求,装备中国,装备世界当前,全球电力的竞争格局基本确定。从需求角度看,全球电力需求稳定增长带动电工装备需求增长。强劲的电力需求将拉动全球电力投资,国际能源署预测在2007~2030年期间全球累计电力投资超过11.3万亿美元,其中全球输配电设备年需求量应在600亿美元~700亿美元左右。

张玲潇[2](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聂世坤[3](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4](2020)在《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自老挝实行经济开放以来,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得益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老挝政府在为继续积极吸引外资作出努力,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老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相关制度变革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作用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挤入效应非常明显,在间接促进了老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挝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就业率的提升。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挤出效应,包括对老挝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以及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本文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基于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老挝经济发展现实,探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剖析制度理论框架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进而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分析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与效应,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产生的效应机理与路径依赖及其经济效应。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效应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具有促进作用。在戴维·菲尼的理论框架下,影响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代表了建立制度变化实证模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时,需要把有关影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老挝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渐转变的过程当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制度内容的“介入”,不断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和效应。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个基本命题,即:制度是内生的,它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作为一个庞大的制度分支体系,其影响过程必然不是由一种FDI数据值来反映的,而是由多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倾向的数据指标集展现的(即FDI制度因子),鉴于这种多对一评价值模型具有较高系数的分散性,本文以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和鼓励制度为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个一级维度指标,并分别从4个不同制度视角选取维度变量,借助MATLAB软件,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和老挝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老挝短期的政策鼓励并不能完全刺激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增加。从长期发展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且这种正相关以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FDI综合制度值,老挝GDP将会增加0.7259%。且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对老挝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相对较小,即FDI波动1个百分点,那么经济增长将同向变化0.391628个百分点,且GDP的调整系数为-2.093457。整体来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其中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及鼓励制度是促进老挝经济增长和FDI投入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得证老挝的FDI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总值可以刺激和促进老挝的经济增长,且拥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基于此,本文在最后通过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的分析,给出了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以及规避挤出效应的制度完善对策与建议,认为在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时应注重老挝与外国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协调,应结合老挝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动态管理模式。注重对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引导作用。

王昊[5](2020)在《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工厂”,吸引了大批包括电子行业在内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中,跨国公司也逐渐从各级制造业到研发中心、渠道等全面扎根中国,充分享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与用地成本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实施本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外商投资优惠政策也慢慢取消,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美贸易战等问题下,在华投资的电子业跨国公司也开始将在华产业向越南转移,利用越南低廉的成本优势以重新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转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现阶段向越南转移的特征与动因是什么,中国与越南的投资环境相比各具有什么样的利弊与特点,更适合什么样层次的电子产业投资与发展,中国接下来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优化电子业投资环境以应对产业向越南转移,电子业跨国公司应该如何优化在华投资策略。本文通过数据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的历程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的现状:在产业向越南转移的同时,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加大投资的趋势,接下来分析了转移的动因:中越产业级差、转移后获得成本优势、现实层面因素(金融危机与中美贸易战)、追寻辐射更大的消费市场、越南投资优惠政策。之后基于关键因素评估法对中越的电子业投资环境作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越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而中国现阶段相比越南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研发方面则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又通过对三星和英特尔公司的产业转移案例实践的分析,最终对中国政府如何应对产业向越南转移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电子业投资环境以更好的引资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中国政府应该努力延缓人口红利下降,引导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并进一步优化技术密集型电子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对高级要素的投入、坚持制造业转型升级、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放开引资优惠政策、提高国内市场需求。并对电子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彭诗棋[6](2020)在《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 ——基于美的集团的案例》文中认为2019年以来随着越南正式实施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欧盟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再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步入加速期,越南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更多的优势。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两廊一圈”战略的对接,也将中、越之间的经贸合作推向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资企业在越南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也不断发展,越南更是凭借其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承接了大量中国转移出去的制造业。作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越南已经成为我国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首选。尽管越南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国际政治格局不断变化、中资企业赴越南投资增长较快,但起步较晚,以及越南自身工业化起步晚、水平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资企业在越南的投资仍然面临着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严重制约了中资企业在越南的发展以及中资企业投资越南的积极性。因此,如何防范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过程中的各项风险,成为现阶段中资企业投资越南以及越南吸引中资企业投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对外投资理论和风险理论等的基础上,对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的主要风险做了理论阐述;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美的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本研究发现,中资企业投资越南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同风险对于中资企业投资越南的影响程度是不断变化的。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目前中资企业投资越南面临最大的风险是政治风险,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越南政府政策变更频繁以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本研究提出中资企业赴越投资应把握政策机遇,加强市场调研和投资风险防范。随着中越两国政治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未来中资企业对越南的投资将不断攀升。

刘美珊[7](2020)在《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新兴市场或称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走出去”战略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进入新兴市场。本报告是笔者针对《新兴市场大趋势》(Rajiv Biswas 2018)第五至八章的汉译而作,希望该书的翻译可以增进国内读者对新兴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了解,可以为我国制定对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价值。该书属于经济金融类着作,体现了较强的客观性、信息性,属于严谨理性、富有逻辑的论述文体。因此,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次翻译实践主要遵循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可读性。目前,在对经济文本汉译时,大多数译者更多地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表达,而对原文本中逻辑关系分析推理的研究和运用则较少。原文大部分逻辑主要通过显性逻辑词表现出来,但是也有很多逻辑不会通过显性逻辑关联词表现出来。这些隐含的逻辑关系,往往超出了语言学的翻译,需要借助于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才能分清楚,所以使得原文很难忠实又通顺地用汉语再现。因此,通过对译文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重点探讨原文本中隐性逻辑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笔者发现原文本中的隐性逻辑关系主要隐藏在动词化结构,定语从句以及短语(with引导的介词短语和分词短语)之中,于是提出了四种相应的翻译方法:改变主位和述位,明晰化,词性转换法和增译法,以期译文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语言更加流畅自然,从而避免因逻辑混乱或模糊而带来的表意不清、误译和翻译腔问题。

吴崇伯,姚云贵[8](2019)在《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东盟工业史上出现"去工业化"趋势,导致产业"空心化"。伴随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和东盟诸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东盟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发展互联互通,制定工业4.0等政策措施,重点复兴三大传统产业和大力鼓励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东盟区域内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掣肘,除个别国家某些优势产业外,东盟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不大,前景不容乐观。然而,以钢铁、水泥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得益于东盟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在生产体系中处于比较优势,拥有较大发展空间。

陈鹏[9](2019)在《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与东盟经济交往密切,双方已成为重要经济合作伙伴,为开展产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借助“一带一路”这个新合作平台,通过与东盟开展产能合作,一方面使中国优质的过剩产能“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东盟工业化进程,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本文首先在对国际产能合作、国际产能合作效率的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指出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在合作规模、合作层次和合作领域上取得积极进展。当然,在产能合作效率上,由于受东道国员工罢工、东道国汇率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合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为稳定,文莱和新加坡是中国产能合作效率最高的国家;2.从纯技术效率上看,东盟大部分国家纯技术效率表现较好,但是各国表现差异大;3.从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上看,中国对柬埔寨、文莱、老挝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中国下一步产能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东盟中的新兴发展中国家;4.由于东盟的现实发展状况,笔者按照联合国的指标对影响双边产能合作效率的因素进行测算,结果发现:东盟政府办事效率、腐败控制水平的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国际责任的增加以及东盟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有利于双边产能合作效率的提高;而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则没能促进双边产能合作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中国与东盟未来开展产能合作的潜在改进方向。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的影响方向和变动程度,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战略对接,规范投资行为;深化认识各国特点,采取本土化战略;突出合作重点领域,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刘亚萍[10](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中国和东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契机。在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以前,2005-2013年这9年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存量总和为293.53亿美元,一带一路政策提出后,2014-2017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总和在这4年间达到468.11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使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发展不仅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由于很多企业对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不了解,导致了很多投资失败的案例。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梳理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然后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体状况,国家特征和行业特征,发现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投资产业层次低,国家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接着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相关变量,运用引力模型建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流量与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自然资源、政府治理、基础设施、相对劳动力成本、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水平、中国与东道国的距离等因素之间的联系,运用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检验面板数据的序列自相关和多重共线问题,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就如何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新加坡和越南企业联合投资建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和越南企业联合投资建厂(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3)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1.1 外商直接投资(FDI)
        2.1.2 FDI形成的理论基础
    2.2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
    2.3 制度效率理论
        2.3.1 检验制度效率的交易费用理论
        2.3.2 以制度效率为核心的契约理论
    2.4 制度经济效应理论
        2.4.1 制度经济效应
        2.4.2 制度意义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
        2.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发生机理
        2.4.4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路径依赖
第3章 老挝经济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1 老挝经济发展现状
        3.1.1 老挝GDP发展水平
        3.1.2 老挝经济产业结构
        3.1.3 老挝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3.1.4 老挝劳动力就业率
        3.1.5 老挝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
    3.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3.2.1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模
        3.2.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3.2.3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3.2.4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模式
    3.3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
        3.3.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政策
        3.3.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聚集效应
        3.3.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第4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历史变迁
    4.1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三阶段模型
        4.1.1 三阶段模型
        4.1.2 老挝引进外商投资的不同阶段
    4.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历程
        4.2.1 开国时期
        4.2.2 开放时期
        4.2.3 21世纪以后
    4.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
        4.3.1 呈“渐进式”特征
        4.3.2 呈独资化趋势
    4.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动因解析
        4.4.1 政治制度因素
        4.4.2 社会经济因素
第5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内容、功能与效应分析
    5.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5.1.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制度
        5.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审批制度
        5.1.3 老挝外商投资经营管理制度
    5.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
        5.2.1 强制与调节性功能
        5.2.2 引导与开放性功能
    5.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效应分析
        5.3.1 FDI对流入国的挤入效应
        5.3.2 FDI对流入国的挤出效应
        5.3.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入效应
        5.3.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出效应
    5.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问题与缺陷
        5.4.1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执行力度差
        5.4.2 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
        5.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不明显
        5.4.4 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不完善
第6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假设
    6.2 变量选取
        6.2.1 准入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2.2 审批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2.3 管理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2.4 鼓励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6.3 数据来源
    6.4 老挝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4.1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6.4.2 变量筛选
        6.4.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6.4.4 综合值计算步骤
    6.5 老挝FDI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6.5.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5.2 协整性检验
        6.5.3 老挝FDI制度体系经济效应的回归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7.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
        7.1.1 外商直接投资在老挝的经济战略目标
        7.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
        7.1.3 老挝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战略利益冲突
        7.1.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战略定位
    7.2 促进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7.2.1 健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7.2.2 构建“互利、互益、长期绿色”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
        7.2.3 加强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韧性化”管理
        7.2.4 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宏观引资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转移相关研究
        1.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研究
        1.2.3 投资环境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与面临的问题
    2.1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
        2.1.1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2.1.2 在华电子业实际使用外资额现状
        2.1.3 在华电子产业分布情况
    2.2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问题
        2.2.1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2.2.2 电子业跨国公司在华所面临的外部问题
第三章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现状与动因分析
    3.1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现状
        3.1.1 越南吸引外资情况
        3.1.2 电子业向越南转移的跨国公司情况
        3.1.3 转移后越南电子业的发展情况
        3.1.4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特点
    3.2 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的动因分析
        3.2.1 基于产业级差的动因
        3.2.2 基于降低成本的动因
        3.2.3 基于现实层面因素的动因
        3.2.4 基于寻求辐射更大消费市场的动因
        3.2.5 基于越南引资优惠政策的动因
第四章 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分析——基于关键因素评估法
    4.1 降低成本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1.1 劳动力结构与成本
        4.1.2 土地费用
    4.2 开拓市场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2.1 市场规模
        4.2.2 文化环境
        4.2.3 运输条件
    4.3 获得原料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3.1 通货膨胀
        4.3.2 产业链条件
    4.4 风险分散类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5 获得当地生产与管理优势动机的中越电子业投资环境对比
        4.5.1 科技发展水平
        4.5.2 教育水平
    4.6 投资环境小结
第五章 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5.1 三星公司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
        5.1.1 在华发展历程
        5.1.2 向越南转移情况
        5.1.3 三星选择投资地动因
    5.2 英特尔向越南转移案例分析
        5.2.1 在华发展历程
        5.2.2 向越南转移情况
        5.2.3 英特尔选择投资地动因
    5.3 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中国政府的对策建议
        6.2.1 延缓中国人口红利的下降
        6.2.2 引导电子业跨国公司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6.2.3 持续加大对高级要素投入力度
        6.2.4 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6.2.5 针对高新技术电子产业放开引资优惠政策
        6.2.6 提升投资便利化,提高企业交易效率
        6.2.7 持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6.2.8 培育电子业产业集群
    6.3 对电子业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策略建议
        6.3.1 选择在华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研发
        6.3.2 选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6.3.3 选择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建厂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 ——基于美的集团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外国直接投资
        2.1.2 风险
    2.2 相关理论
        2.2.1 直接投资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3 相关文献
        2.3.1 关于中资企业投资越南的研究
        2.3.2 外商直接投资风险类型研究
        2.3.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资企业赴越南投资现状
    3.1 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现状
        3.1.1 中国在越南的投资历程
        3.1.2 中国对越南投资的产业结构
    3.2 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的主要风险
        3.2.1 政治风险
        3.2.2 经济风险
        3.2.3 文化风险
        3.2.4 经营风险
        3.2.5 技术风险
第4章 美的集团赴越南投资风险案例分析
    4.1 案例公司介绍
        4.1.1 美的集团在越南的发展现状
        4.1.2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简介
    4.2 美的集团赴越南投资风险调查
        4.2.1 职工访谈
        4.2.2 问卷调查
        4.2.3 美的集团赴越南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4.3 研究设计
    4.4 研究过程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4.2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4.4.3 构造判断矩阵和权重确定
        4.4.4 计算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值
        4.4.5 建立判断矩阵并检验相容性
        4.4.6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5 研究发现
第5章 中资企业赴越南投资的风险防范对策
    5.1 政治风险防范
        5.1.1 购买保险
        5.1.2 抓住契机建立产业合作
    5.2 经济风险防范
        5.2.1 采用人民币结算
        5.2.2 提前了解中越双边税收协定,根据条款和税法进行筹划
    5.3 文化风险防范
    5.4 经营风险防范
        5.4.1 建立人才管理体系
        5.4.2 推进中资企业本土化
    5.5 技术风险防范
第6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论文的结论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美的员工对公司在越投资的风险评估调查
附录 B 赴越南投资风险权重调查表

(7)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1.4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5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Literature Review
        2.1.2 Prepar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Online Resources
        2.1.3 Preparation of Parallel Texts
        2.1.4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2.1.5 Preparation of Glossary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1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2.2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mplicit Logic Connection and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3.2 Expression Forms of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4.CASE STUDY
    4.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Verbalization
    4.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Attributive Clauses
    4.3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hrases
        4.3.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repositional Phrases
        4.3.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articiple Phrases
5.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8)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东盟国家“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
    (一)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
    (二)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激励和扶持制造业发展
    (三) 创建东盟互联互通, 便于再工业化进程持续进行
    (四) 制定工业4.0计划, 重点发展创新型产业
二 东盟国家再工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 大力改造传统部门, 实现实体经济回归
        1.钢铁
        2.水泥
        3.纺织服装业
    (二) 鼓励新兴产业, 青睐创新智造
        1.电子商务
        2.金融科技
        3.汽车产业
        4.航空航天
        5.信息技术
        6.可再生能源
三 东盟再工业化的主要挑战与前景
    (一)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给东盟再工业化带来巨大挑战
    (二) 东盟工业基础总体薄弱, “再工业化”难以形成生产力
        第一, 资金缺口较大。
        第二, 再工业化缺乏技术基础。
    (三) 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失严重制约东盟再工业化进程
结 语

(9)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综述
        二、关于产能合作效率的综述
        三、关于产能合作效率的影响因素综述
        四、关于提高产能合作效率的对策综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能合作的相关概念
        一、产能的定义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定义
        三、国际产能合作效率的定义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二、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第三节 本章述评
第二章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概况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动因
        一、中国对外产能合作需求增大
        二、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存在梯度转移基础
        三、“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演进历程
        一、1961-2000 年:产能合作萌芽
        二、2001-2013 年:产能合作初现雏形
        三、2013 年至今:产能合作加快步伐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的成效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二、中国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东盟总额整体上升
        三、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园区合作进展顺利
        四、中国与东盟工程承包合作日益深入
    第四节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产能合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一、东道国汇率波动大
        二、募集土地过程受阻
        三、东盟的基础设施落后
        四、东盟各国政府办事效率有待提高
        五、东盟各国劳动力效率有待提高
    第五节 本章述评
第三章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评价
    第一节 DEA模型介绍及指标构建
        一、DEA模型介绍
        二、产能合作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测算及结果评估
        一、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三、规模效率分析
    第三节 本章述评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介绍
        二、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影响因素介绍及其理论依据
        三、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回归
        二、模型回归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述评
第五章 提升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战略对接,规范投资行为
        一、加强中国产能合作规划与东盟自身战略的对接
        二、推进高级咨询机构建设
        三、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
    第二节 深化认识各国特点,采取本土化战略
        一、深化认识各国资源禀赋特点
        二、深化认识各国政治和经济金融特点
        三、采取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
    第三节 突出重点领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突出产能合作重点领域
        二、加强境外示范产业园区建设
    第四节 优化投资结构,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一、优化投资结构
        二、完善金融支撑体系
    第五节 本章述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体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3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区位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
        3.1.1 投资总额不断增加
        3.1.2 投资规模在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较小
        3.1.3 投资总量在东盟引进外资规模中占比较小
        3.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重点
    3.2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国家分布特征
        3.2.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国别分布不均衡
        3.2.2 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特征
        3.2.3 中国对马、泰投资的特征
        3.2.4 中国对湄公河四国直接投资的特征
        3.2.5 中国对印、菲直接投资的特征
        3.2.6 中国对文莱的直接投资特征
    3.3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行业特征
        3.3.1 投资领域逐渐多元化
        3.3.2 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3.3.3 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
4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2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4.2.1 变量的选取和来源
        4.2.2 数据的处理和模型建立
        4.2.3 单位根检验
        4.2.4 Hausman检验
        4.2.5 回归结果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我国政府的建议
        5.2.1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投资优势产业政策引导
        5.2.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活力
        5.2.3 提高我国在东盟的劳动者的素质
        5.2.4 加强对东盟直接投资评估和信息机构的建设
    5.3 对我国投资企业的建议
        5.3.1 加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5.3.2 结合东道国的优势,优化投资结构
        5.3.3 培养在东盟直接投资所需的专业人才
        5.3.4 企业要选择多元化的合作方式
    5.4 局限与展望
        5.4.1 本文的局限
        5.4.2 本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加坡和越南企业联合投资建厂(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工装备企业利用“一带一路”、RCEP窗口期走出去[J]. 张爽. 电器工业, 2021(10)
  • [2]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4]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 吉林大学, 2020(03)
  • [5]在华电子业跨国公司向越南转移研究[D]. 王昊. 广西大学, 2020(07)
  • [6]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 ——基于美的集团的案例[D]. 彭诗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D]. 刘美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8]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J]. 吴崇伯,姚云贵. 东南亚研究, 2019(04)
  • [9]中国与东盟产能合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D]. 刘亚萍.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新加坡和越南企业共同投资建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