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水脱色微电解处理研究

染色水脱色微电解处理研究

一、Study on Micro Electrolysis Treatment for Decolorizing Dyed Water(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枝[1](2021)在《臭氧/微电解工艺对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纺织印染行业一方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产生了成吨的污染废水。单纯的生物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废水的处理要求,同时资金投入比较高昂。通过对微电解填料与臭氧联合应用,创造性的结合形成了臭氧/微电解处理工艺,更加高效的将内部电解的优点以及与臭氧协同作用发挥出来。为了使印染废水达到标准排放,我们研究了不同臭氧/微电解的耦合方式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率,和反应体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探究和优化了两个主要工艺参数。首先,通过实验结果对三种臭氧与微电解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OIE工艺的处理效率远远比O3+IE和IE+O3高,不仅运行成本较低,同时反应速率快;当三种工艺的处理效果一致时,OIE工艺的运行时间比O3+IE和IE+O3工艺少了一倍。另外,OIE工艺能够将合理的控制废水中生成的苯胺浓度,保持低生物毒性水平,同时实现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清洁环保性。当利用OIE工艺对活性偶氮染料活性模拟废水进行处理时,进水溶液的COD浓度为150 mg/L,反应一小时就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溶液的色度降至30倍左右,COD的处理效率达到60%。其次,OIE反应体系是由臭氧和零价铁组成的耦合复杂系统。其作用机理包括臭氧氧化,铁碳微电解和铁的催化。该反应体系不仅能够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同时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染料的脱色主要是臭氧的氧化作用,在反应体系中各种功能的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了有机物的去除率。最后,对OIE工艺操作参数的优化研究表明,OIE工艺处理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最佳参数为:COD初始浓度小于150 mg/L,pH的范围在6-9之间。综上所述,首先,OIE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色度和有机物,处理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一种优良高级处理工艺;其次,新型填充材料的使用,极大的缓解了材料的板结问题,臭氧与微电解的耦合也极大地降低了微电解填料的消耗速率。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效率表明该工艺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刘晓波[2](2021)在《微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偶氮染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极大,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染料的需求不断增大,2018年国家染料的产量达到103万t,印染行业相较2017年增长很多。偶氮染料以其特有的优势占据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使用量的70%以上,但目前,偶氮染料在工业生产的过程和实际使用中都有流失率较大的现象,大量未处理或未达标的偶氮染料废水排放对人们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探究偶氮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方法已然迫在眉睫。采用微电解法对难降解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该方法因其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廉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铝炭微电解法,以酸性染料酸性大红3R、酸性橙7、阳离子染料阳离子红GTL、阳离子蓝X-GRRL四种偶氮染料作为本工艺主要去除的污染物,研究了铝炭微电解对不同品种偶氮染料废水的去除效果影响,找出各影响因素对四种偶氮染料的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最佳处理工艺的组合,以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方式探究铝炭微电解对不同偶氮染料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表征方法对偶氮染料的脱色过程与脱色产物进行机理性分析,为铝炭微电解处理偶氮染料废水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单因素实验中,铝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大红3R的去除率达到95.83%,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大红3R的去除率达到71.54%,铝炭微电解法进行酸性橙7的去除率为93.24%,铁炭微电解法处理酸性橙7的去除率达到68.31%,铝炭微电解对阳离子红GTL的去除率达到89.00%,对阳离子蓝X-GRRL的去除率达到89.38%,铁炭微电解对阳离子红GTL的去除率达到67.83%,对阳离子蓝X-GRRL的去除率达到69.19%。同等条件下铝炭微电解法对几种偶氮染料的去除效果要远远高出铁炭微电解法,而且碱性条件下铝炭微电解法对酸性大红3R和酸性橙7的处理效果更好,铁炭微电解法在此条件下对酸性大红3R和酸性橙7的处理效果较差。(2)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铝炭微电解处理酸性大红3R、酸性橙7、阳离子红GTL、阳离子蓝X-GRRL的最佳条件分别为铝炭质量比3:1、初始p H=9、振荡速度200r/min、振荡时间240min,铝炭质量比3:1、初始p H=9、振荡速度150r/min、振荡时间180min,铝炭质量比3:1、初始p H=10、振荡速度200r/min、振荡时间180min,铝炭质量比2:1、初始p H=10、振荡速度150r/min、振荡时间180min。最佳条件下,酸性大红3R去除率达到99.56%。酸性橙7去除率达到94.55%。阳离子红GTL去除率达到93.37%。阳离子蓝X-GRRL去除率达到94.43%。几种染料都得到了很好的去除。(3)酸性大红3R、酸性橙7经过铝碳微电解反应后脱色效果较好,两种酸性染料能够更好地的被去除;而阳离子红GTL、阳离子蓝X-GRRL两种阳离子染料在铝碳微电解反应中很快达到平衡点,去除率不再上升,脱色效果较差,这说明铝炭微电解法对两种酸性染料的脱色效果优于两种阳离子染料。(4)微电解反应前后铝屑和活性炭表面有较明显差异,是微电解过程中原电池反应、物理吸附、化学絮凝、电化学富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杜昭[3](2020)在《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水溶性高分子有机聚合物,通常很难被微生物降解。由于近年来该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部分PVA废水排入水体,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对含PVA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PVA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性差,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难以取得满意的处理效果,一般的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率也很低。为了有效降解PVA,提高其生物降解性,采用铁碳-Fenton耦合氧化法对PVA进行处理,对影响PVA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PVA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了铁碳-Fenton耦合氧化降解含高浓度PVA退浆废水的最佳条件,即p H值为2,Fe/C投加量为8g/L,Fe/C质量比为2:1,H2O2投加量为8 m L/L,耦合时间节点为30 min,耦合反应时长为90min。在此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74.1%,BOD5/COD值从0.075上升到0.32,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2)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各因素对PVA氧化降解的影响大小顺序是:p H>Fe/C投加量>H2O2投加量>Fe/C质量比,即在所选定的影响因素中,p H是影响COD去除率最主要的因素,且p H对实验具有显着性影响。保证适宜的p H有利于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亚铁离子的产生,为Fenton阶段催化H2O2提供催化剂,使整个过程得到较好的COD去除率,是确保工艺过程良好的关键条件。(3)运用活性污泥法对含高浓度PVA废水,稀释过的原废水和经Fe/C和芬顿耦合氧化的废水进行活性污泥氧化处理。结果表明,废水经铁碳和芬顿耦合氧化之后,废水中PVA被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废水可生物降解性升高,降低了该废水后续生物处理的难度和负荷。(4)运用凝胶渗透色谱、紫外光谱和GC-MS技术初步研究了PVA的降解机理,推导出PVA被耦合反应氧化降解假设途径。铁碳微电解过程中产生还原性[H]有助于PVA解体,把大分子PVA降解为短链节的低分子量的多元醇;耦合反应开始时Fe2+与H2O2形成Fenton试剂,产生羟基自由基·OH,多元醇在活性[H]和·OH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甲基丙烯酸正辛酯。

解方[4](2020)在《臭氧/微电解协同预处理印染废水研究》文中指出印染废水中含有大量染料和各种助剂,普遍具有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的问题,直接采用生物法处理效果差且很难达标排放。对此,本文拟在生化处理前先对废水预处理,降低色度,降解水中有毒物质以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因此,本文对比分析了三种工艺(臭氧/微电解协同、微电解、臭氧)对两种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效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Ozonated Internal Electrolysis,OIE)中不同因素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优化得出OIE工艺处理实际废水时的最佳运行参数,并进行了填料重复利用试验,在此基础上用动态连续的方式运行OIE工艺检验在此状态下的处理效果。研究发现,微电解工艺(Internal Electrolysis,IE)和臭氧工艺(Ozonation,O3)对两种模拟印染废水的处理效能都不及OIE工艺。OIE工艺处理酸性媒介红B(Eriochrome Red B,ERB)和活性艳蓝KN-R(Remazol Brilliant Blue R,RBBR)模拟废水能有效去除色度、苯胺,提升B/C并去除部分COD,对ERB废水和RBBR废水的COD去除率分别可达69.10%和42.13%,对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97.67%与89.90%,对苯胺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7.96%和64.66%。降低初始染料浓度,增加填料量和臭氧量,提升废水的初始p H值均能提高OIE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各因素对ERB废水染料浓度去除的影响很小,对RBBR废水的影响较大。当OIE工艺用间歇式的方式处理实际废水时其最适运行参数为:p H值=11、气体流量为0.6 L/min、填料量为750 g/L、臭氧气体浓度为4.94 mg/L。此时的B/C能从0.12提高到0.60左右,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以上和50%以上且重复利用填料可以保持处理效能。OIE工艺在动态连续试验中的色度去除率能稳定在84%左右,出水B/C能保持在0.4以上。综上所述,OIE工艺作为印染废水的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废水色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并且在连续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有着理想的处理效果。该工艺对色度高、毒性大但COD低、SS低的印染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麻微微[5](2020)在《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强化处理煤化工废水酚类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化工废水中含有多种难生物降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其中酚类物质是煤化工废水中典型的高浓度、高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污泥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严重影响煤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因此,寻求高效可行的强化技术实现酚类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成为保证煤化工废水生化处理单元处理高效性以及运行稳定性的必要条件。研究立足于强化煤化工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处理,构建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探究该耦合工艺强化酚类化合物去除的能力,揭示微电解与生物耦合体系强化酚类污染物去除的主要作用机制,并通过中试研究进一步探讨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在煤化工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前景。通过Fe/C复合填料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分析可知,该填料具有较高的铁碳比,其中Fe含量为69.03%,C含量为13.23%,并含有Ni、Cu、Al等多种金属催化元素;同时,该填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铁与碳形成相互包容、相互嵌合的构成形式。Fe/C复合填料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反应过程中晶型结构无显着变化,经过酸洗60 min后再生率达到70%。通过中心复合设计-响应曲面法获得Fe/C复合填料微电解反应去除煤化工废水酚类化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即p H为6.50,Fe/C复合填料投加量为62.22 g/L,溶解氧浓度为0.47 mg/L。微电解/生物耦合反应器(MEBR)中COD和总酚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6.51%和88.34%,显着高于单一微电解工艺和单一生物工艺的处理效果。由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可知,MEBR工艺处理出水中酚类化合物的相对峰面积百分比由53.83%下降到6.75%。同时,出水的可生化性显着提高,相应BOD5/COD(B/C)值可达到0.46。由生物毒性分析结果可知,MEBR工艺有效降低煤化工废水的生物毒性,相应出水的急性毒性(TU值为1.12)与进水相比降低了约90.58%;酚类等极性有机化合物是煤化工废水中的主要致毒因子,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引起嗜热四膜虫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而诱导嗜热四膜虫细胞的生物毒性效应。在微电解强化条件下,煤化工废水中4种特征酚类化合物(苯酚、4-甲基苯酚、间苯二酚和3,5-二甲基苯酚)的生物降解过程符合Andrews非竞争性底物抑制模型,相应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分别为1.62 mg/g VSS/h、1.28 mg/g VSS/h、1.29 mg/g VSS/h和1.11 mg/g VSS/h,最佳底物浓度分别为87.68 mg/L、84.25mg/L、79.95 mg/L和80.67 mg/L,其最佳底物浓度比非强化条件下分别提高了51.24%、48.65%、39.75%和45.29%。可见,微电解的强化作用有效降低了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的底物抑制影响。在MEBR体系中,Fe/C复合填料可通过吸附作用去除酚类化合物,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最大总酚吸附量为0.69 mg/g。另外,微电解反应产生的铁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通过絮凝沉淀作用去除酚类化合物。同时,在MEBR体系中,微电解反应与生物降解之间存在相互协同作用。一方面,微电解反应释放的铁离子与污泥菌胶团结合,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提高污泥生物活性以及结构稳定性;微电解作用促进多种酚类降解菌Acinetobacter(18.35%)、Comamonas(17.83%)和Pseudomonas(8.65%)成为优势菌属,并刺激铁还原细菌如Geothrix(3.08%)和电活性细菌如Geobacter(2.09%)等的生长,从而为酚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提供多种代谢途径。另一方面,MEBR工艺出水p H维持在6.8左右,铁离子溶出量约为17 mg/L,Fe/C复合填料保持良好的形态结构,说明生物作用能够缓解铁碳填料的钝化并维持微电解反应活性。煤化工废水中试工艺由微电解/生物反应池与A/O池组合而成,微电解/生物反应池稳定运行阶段的COD和总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09%和87.24%,出水可生化性提高(B/C比为0.34),生物毒性显着降低(TU为2.43),运行过程中铁碳填料无明显板结与钝化现象,从而为后续A/O工艺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有效降低了酚类等毒性物质对脱氮菌的抑制作用,使得A/O工艺启动阶段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67.96%和58.08%,与无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处理条件下相比分别提高了约29.57%和28.44%。另外,在该中试条件下铁碳填料的使用寿命约为5年,投加成本约为0.98元/吨水,与活性炭和零价铁等相比,具有填料成本低、运行管理简便等优势。因此,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在实际煤化工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真[6](2020)在《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印染废水色度高、成分复杂、难降解等问题,利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该废水,提高其可生化性和处理效率。考察初始pH、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及反应时间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4、铁投加量为80 g/L、铁/碳质量比为0.8及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化学需氧量(COD)、浊度、色度、氨氮和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分别为75.48%、87.88%、75.34%、92.01%和81.09%。为了提高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效率,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条件优化:以COD去除率为响应值,初始pH、铁投加量、铁碳质量比及反应时间为实验因素,构建响应面模型,分析模型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当初始pH为3.53、铁投加量为83.92 g/L、铁碳质量比为0.82及反应时间为78.48 min时,COD去除率的预测值为75.25%,与实测值相差0.23%(<2%),可以利用该模型预测COD去除率的变化。采用大肠杆菌对铁碳微电解工艺进、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检测,通过分析大肠杆菌的形貌、抗氧化酶和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知:大肠杆菌在进水中呈破碎状态,而在出水中大部分为正常形态。与进水组相比,出水组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由对照组的2.13倍下降至1.64倍,同时活性氧物质(ROS)产生水平由对照组的19.26倍下降至4.81倍,细胞死亡率由98.1%下降至61.5%,对数期由5 h延长至9 h,且BOD5/COD从0.151升至0.416。与进水的抗氧化酶系统相比,出水中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降低了 80.85%、53.73%、67.74%、44.90%和43.38%,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后的印染废水中大肠杆菌的抗氧化能力接近正常水平。进水和出水的葡萄糖消耗量抑制率分别为85%和47%;与进水的生物标志物相比,出水中热值升高21.95%,内源荧光蛋白升高112.96%,核酸含量降低44.04%。因此铁碳微电解工艺具有降低印染废水生物毒性的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反应前后铁碳结构的变化,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对比废水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探究印染废水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前铁碳反应器的成分以Fe、C为主,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发达,反应后铁碳表面附着Al、K等其它金属物质和铁的氢氧化物絮体。铁碳微电解工艺可将酯、醇类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通过对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前后的废水Zeta电位分析可知,铁碳微电解工艺反应过程中产生铁的氢氧化物絮体,具有较强的吸附絮凝作用。通过光谱分析和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可知,铁碳微电解工艺能高效地分解酯类、醇类等污染物,使其转化为易于生化处理的小分子有机物。

潘成杰[7](2020)在《染料废水预处理研究和工程应用》文中提出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印染行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故染料废水的排放不容忽视。由于其含有大量的复杂的大分子有色基团,故属于极难降解的工业废水。因此,本研究着眼于铁碳微电解的新型预处理技术,对其处理条件及组合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期望对实际染料废水处理应用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铁碳固定床反应器的最佳反应条件是:进水pH值为3,停留时间为60min,铁碳质量比为3:2,铁碳填料投加量为0.8L/L。(2)在流化床铁碳微电解反应器的运行中,各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如下:铁碳投加量>初始pH>铁碳质量比=停留时间。最佳运行参数为:铁碳投加量=0.7L/L,初始pH=2,铁碳质量比=3:2,停留时间=50min。(3)流化床反应器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固定床反应器。这是因为搅拌使得反应器内填料处于流化状态,可以有效的防止铁屑表面形成钝化膜;同时,流化状态增加了反应物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此外,搅拌桨的搅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填料的板结问题。(4)“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水解酸化+好氧池”联合技术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对其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进行破坏,显着提高水体的可生化性,组合工艺处理后排放废水COD在76mg/L,色度在36倍左右,满足行业水污染相关标准排放要求,能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该论文有图幅、表格、参考文献篇

朱聪[8](2019)在《微电解臭氧耦合预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染料中间体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具有含盐量高、可生化性差、水质与水量变化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对此类污水的处理压力较大。本论文以河北某染料中间体厂脱盐后的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微电解(Internal Electrolysis,IE)工段进行强化,通过新型微电解填料和臭氧(Ozone,O3)组合升级改造成微电解臭氧耦合工艺(Ozonated Interal Electrolysis,OIE),提升污水处理效率。本文研究了微电解、臭氧和微电解臭氧耦合对废水的处理效率,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寻找最佳条件;探究了絮凝后废水pH和铁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考察了微电解和微电解臭氧耦合过程中的铁碳填料钝化现象;对处理前后的组分变化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微电解法和臭氧法对染料中间体模拟废水进行了实验。在微电解处理染料中间体模拟废水的实验中,得出微电解的最佳条件为:pH为3、HRT=2h、填料体积30%、曝气时间15min、曝气量为1.0L/min,各因素影响大小分别为HRT>填料体积>pH>曝气时间。在臭氧处理染料中间体模拟废水的实验中,臭氧氧化最佳pH为9,碱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酸性条件,臭氧浓度越高反应后溶液pH越低。但单一微电解法和单一臭氧法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单独使用对废水处理效果有限。在微电解臭氧耦合处理废水的实验中,对不同处理方式下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微电解臭氧耦合对染料中间体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臭氧投加量为47.46mg/(L·h)时,最优条件下,反应90min后,实际废水的COD去除率在38%左右,TOC去除率较低在13%左右,而色度去除率在80%以上,废水的B/C(BOD/COD)从0.12提升到0.34。在处理前后组分变化的分析中,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苯环吸收峰的差异。微电解臭氧耦合较单一微电解和单一臭氧具有明显协同效应,有效提高废水B/C比,对pH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对苯环有显着的去除效果。综合考虑微电解臭氧耦合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操作性较强,对染料中间体废水的预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孔张亮[9](2019)在《Fe/C微电解组合Fenton试剂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研究》文中指出偶氮染料广泛应用于纤维、丝织类产品染色,其分子式结构复杂,具有生物毒性,采用普通生物法处理效果不佳。论文选取活性艳红X-3B作为代表性偶氮染料进行研究,针对传统物理、化学法预处理成本高及降解效果差等问题,采用Fe/C微电解法结合Fenton法对活性艳红X-3B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两者的结合进行了探索。以便结合Fe/C微电解法脱色效果显着与Fenton法COD去除率高的优点。研究了三种组合方法:Fe/C微电解法-Fenton法两阶段连续处理、Fenton法-Fe/C微电解法两阶段连续处理、Fe/C微电解法与Fenton法耦合处理,并探索相应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Fe/C微电解法-Fenton法两阶段连续处理偶氮染料,Fe/C微电解最优反应条件下,脱色率、COD去除率分别为94.42%、66.28%,出水pH值6.11,后续试验时,弱酸性条件下反应缓慢,随反应进行pH值逐渐降低,脱色率、COD去除率分别为99.19%、86.99%。(2)Fenton法-Fe/C微电解法两阶段连续处理偶氮染料,与是否投加活性炭无关,零价铁失去电子,被强酸性Fenton反应液中H+捕获生成H2,H2还原染料分子双键,电子不需要经过活性炭导体传递给有机物。阳极形成的Fe2+被溶解氧氧化,在微电解沉淀阶段形成大量具有强吸附作用的新生态Fe(OH)3絮体,脱色率、COD去除率效果较好。(3)通过Fe/C微电解法-Fenton法两阶段连续处理、Fenton法-Fe/C微电解法两阶段连续处理、Fe/C微电解法耦合Fenton法处理偶氮染料对比分析,Fe/C微电解耦合Fenton法处理活性艳红X-3B出水水质优于两级连续处理,微电解反应消耗H+,反应溶液pH值上升,Fenton链式反应生成H+,反应溶液pH值降低,两作用相互缓冲使反应液pH值长时间维持在2-4之间,处于Fe/C微电解反应、Fenton反应高效pH值范围。

刘亚樵[10](2018)在《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猪场废水难处理、可生化性差、气味大等问题为研究背景,以山东省无公害新雅生猪养殖场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 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的影响,包括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Fe/C微电解处理并用曝气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变化、Fe/C微电解处理后的水再进行曝气处理,其活性污泥组成的影响、Fe/C微电解处理后的水样中有机物组成的影响以及Fe/C微电解对水样中菌群结构的影响等。另外,本研究还从猪场废水中分离到一株乳酸菌,并将其扩大应用于猪场废水中,研究其对COD的去除效果以及除臭效果,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1)用Fe/C微电解对猪场原水样进行处理,水样的COD由3574.24 mg/L降为1996.8 mg/L,COD去除率为44%;在曝气池水样总体积为2 L的条件下,当日处理量为100 mL时,猪场原水样经曝气处理后,其COD由3574.24 mg/L降为155.68 mg/L,COD去除率为95%,对猪场原水用Fe/C微电解处理再用曝气处理后,COD 由 1996.8 mg/L 降为 38.92 mg/L,COD 去除率为 98%,COD值达到了国家对城市污水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在曝气池水样总体积为2 L的条件下,当日处理量为500 mL时,猪场原水样只用曝气处理,COD由3574.24 mg/L降为1132.65 mg/L,COD去除率为56%,而猪场原水先用Fe/C微电解再用曝气处理,其COD由1996.8 mg/L降为352.18 mg/L,COD去除率为73%,COD值达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集约化蓄禽养殖业污染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2)用相衬显微镜分别对猪场原水样经曝气处理后的驯化污泥以及用Fe/C微电解处理后再用曝气处理后的驯化污泥进行观察,发现前者的活性污泥中有豆形虫(Colpidium)和斜管虫(Chilodonella)等微生物,说明水质状况不好;而后者可以观察到楯纤虫(Aspidisca)和钟虫(Vorticellidae),说明此种情况下水质良好,即Fe/C微电解处理后,水样的生化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污泥组成表明:Fe/C微电解处理可以将一些苯环的取代物氧化;X衍射结果显示:活性污泥中的无机物主要以SiO2为主的无机化合物以及其他元素的复杂化合物的形式或其他无定形态存在,并且活性污泥的结晶度较低,组成稳定;用气质联用检测猪场原水,结果显示:猪场原水样中含有很大比例的长链烷烃;而用气质联用检测Fe/C微电解处理后的水样,发现水样中长链烷烃的比例大幅度降低,出现了很多酚类、喹啉类等环状化合物。(3)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Fe/C微电解处理后的水样在曝气驯化过程中形成了以Comamonas(丛毛单胞菌属)、Ferribacterium(铁杆菌属)、Aridibacter(旱杆菌属)及Zoogloea(动菌胶属)为主的具有高效降解有机物和反硝化性能的菌群结构;经Fe/C微电解处理并进行曝气驯化后的水样与猪场原水样只用曝气处理后的水样相比较,结果表明:前者中微生物的序列数和OTU数目即物种总数减少,但是菌种的种类数目增多,群落的多样性更好,菌群结构更加稳定。(4)从猪场废水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乳酸菌RS-5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较小,凸起,乳白色,半透明,边缘平整,表面光滑。乳酸菌RS-5可以分解利用蔗糖、葡萄糖产酸,不产氨,无过氧化氢酶活性。通过分类学位置可以确定菌株RS-5为植物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菌RS-5对猪场废水中的COD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降解效果不明显。在自然条件下、厌氧条件下和好氧条件下,乳酸菌接种量为5%,处理时间为六天,猪场废水的COD去除率分别为27.85%、35.68%和48.98%;乳酸菌RS-5对猪场废水除臭效果明显,并且乳酸菌接种量越高,除臭效果越好,从处理效果及经济方面考虑,5%的乳酸菌接种量,可以达到明显除臭效果,为最适接种量。

二、Study on Micro Electrolysis Treatment for Decolorizing Dyed Wat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Micro Electrolysis Treatment for Decolorizing Dyed Water(论文提纲范文)

(1)臭氧/微电解工艺对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处理印染废水的难题
        1.1.1 废水处理现状
        1.1.2 国内外废水处理的差异
        1.1.3 印染废水排放标准
    1.2 染料、废水特点
        1.2.1 染料的类别
        1.2.2 印染加工
        1.2.3 印染废水
    1.3 活性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处理技术的对比分析
        1.3.2 芬顿法
        1.3.3 臭氧氧化法
        1.3.4 微电解法
    1.4 臭氧/微电解耦合工艺的应用
        1.4.1 臭氧与微电解耦合的可行性
        1.4.2 臭氧与微电解耦合方式
    1.5 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微电解材料
        2.1.3 惰性填料
        2.1.4 实验水质
    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设计
    2.3 检测和计算方法
        2.3.1 检测指标与主要仪器
3 臭氧与微电解耦合方式和工艺
    3.1 工艺耦合方式的选择
        3.1.1 三种耦合方式对色度的去除效果
        3.1.2 三种耦合方式对COD的去除效果
        3.1.3 三种耦合方式中pH的变化
        3.1.4 苯胺浓度及生物毒性的变化趋势
        3.1.5 总铁离子溶出结果比较
    3.2 OIE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验证
        3.2.1 处理染料模拟废水
        3.2.2 处理实际染料废水
    3.3 本章小结
4 臭氧/微电解体系对染料的作用机制
    4.1 臭氧与微电解的协同作用
    4.2 电化学过程
    4.3 铁与臭氧的协同
    4.4 臭氧氧化过程
    4.5 活性炭与臭氧的协同
    4.6 微电解填料的变化
    4.7 本章小结
5 RR2 降解的中间产物分析
    5.1 RR2 染料降解的主要中间产物
    5.2 主要中间产物的浓度或峰面积变化
    5.3 OIE反应体系中苯酚的降解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6.1 参数的正交试验分析
    6.2 初始pH值对OIE处理RR2 效果的影响
    6.3 初始染料浓度对OIE处理效果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微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染料的分类和使用
        1.1.2 偶氮染料废水的危害与特点
        1.1.3 偶氮染料废水的常规处理技术
    1.2 微电解法
        1.2.1 微电解特点及发展
        1.2.2 微电解的基本原理
        1.2.3 微电解法研究现状
        1.2.4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药品的制备
    2.3 微电解材料的预处理
    2.4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2.4.1 微电解实验
        2.4.2 分析方法
        2.4.3 染料的标准曲线
3 微电解工艺对酸性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微电解处理酸性大红3R废水的效果研究
        3.2.1 单因素影响分析
        3.2.2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3.3 微电解处理酸性橙7 废水效果的研究
        3.3.1 单因素影响分析
        3.3.2 铝炭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微电解工艺对阳离子染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微电解处理阳离子红GTL废水效果的研究
        4.2.1 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4.2.2 铝炭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4.3 微电解处理阳离子蓝X-GRRL废水效果的研究
        4.3.1 微电解单因素实验
        4.3.2 铝炭微电解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染料去除机理及降解产物分析
    5.1 铝和活性炭表面特征分析
        5.1.1 酸性染料
        5.1.2 阳离子染料
    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2.1 酸性大红3R
        5.2.2 酸性橙7
        5.2.3 阳离子红GTL
        5.2.4 阳离子蓝X-GRRL
    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3.1 酸性大红3R
        5.3.2 酸性橙7
        5.3.3 阳离子红GTL
        5.3.4 阳离子蓝X-GRRL
    5.4 偶氮染料脱色过程与降解产物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退浆废水现状
        1.2.1 印染生产工艺
        1.2.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主要污染成分
        1.2.3 印染废水的主要特点
        1.2.4 印染废水的主要危害
    1.3 聚乙烯醇概述
        1.3.1 聚乙烯醇的性质简介
        1.3.2 聚乙烯醇的物理性质
        1.3.3 聚乙烯醇的化学性质
        1.3.4 聚乙烯醇的命名方法
        1.3.5 聚乙烯醇的溶解方法
        1.3.6 聚乙烯醇的适用领域
    1.4 退浆废水简介
        1.4.1 退浆废水的产生与特点
        1.4.2 退浆废水的影响
        1.4.3 退浆废水的处理现状
        1.4.3.1 生物法
        1.4.3.2 物理化学法
        1.4.3.3 高级氧化法
    1.5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5.1 铁碳微电解法概述
        1.5.2 铁碳微电解法反应基本原理
        1.5.3 铁碳微电解工艺的研究现状
        1.5.3.1 铁碳微电解法的研究进展
        1.5.3.2 铁碳微电解法工艺的性质
        1.5.3.3 铁碳微电解法的优缺点
    1.6 Fenton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6.1 Fenton试剂与类Fenton试剂法
        1.6.2 Fenton反应处理废水中的作用
        1.6.3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表现的特性
        1.6.4 Fenton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1.6.5 Fenton反应与其它方法结合用于染料降解的研究进展
        1.6.5.1 Fenton氧化法与混凝法结合进行染料降解
        1.6.5.2 引入其它物质促进Fenton氧化反应处理染料废水
        1.6.6 Fenton反应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7 铁碳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7.1 铁碳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7.2 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的技术研究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1.8.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8.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印染退浆废水来源与性质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前的准备
        2.3.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的测试方法
        2.4.1 PVA的测定
        2.4.2 COD的测定
        2.4.3 BOD的测定
        2.4.4 TOC的测定
        2.4.5 气质联用(GC-MS)
    2.5 本章小结
3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实验研究
    3.1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正交实验研究
        3.1.1 正交实验考查的影响因素
        3.1.2 正交实验的因素与水平
        3.1.3 正交实验的结果
        3.1.4 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
        3.1.4.1 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3.1.4.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2 铁碳微电解-Fenton耦合工艺单因素优化实验研究
        3.2.1 体系p H值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2 铁碳填料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3 双氧水投加量对COD和 PVA去除率的影响
        3.2.4 铁碳比对CODCr和PVA去除率的影响
        3.2.5 耦合时间节点的影响
        3.2.6 耦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活性污泥法验证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
        3.3.1 印染废水可生化性的评价
        3.3.2 活性污泥法
        3.3.3 活性污泥法实验方法
    3.4 优化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3.5 工艺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PVA的耦合氧化机理研究
    4.1 PVA溶液的配制及性质
    4.2 根据表观参数的变化推断耦合反应过程中PVA的变化途径
    4.3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5 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
    4.6 假设PVA的耦合氧化途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臭氧/微电解协同预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印染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2.2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1.2.3 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1.3 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研究进展
        1.3.1 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原理
        1.3.2 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水与试验试剂
        2.1.2 微电解填料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装置
    2.3 试验方法
        2.3.1 模拟废水试验
        2.3.2 实际废水试验
    2.4 检测方法
3 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处理模拟废水研究
    3.1 工艺比选
        3.1.1 三种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
        3.1.2 三种工艺对染料浓度的去除效果
        3.1.3 三种工艺对苯胺浓度的去除效果
        3.1.4 三种工艺的可生化性提高情况
    3.2 初始染料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ERB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2 RBBR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填料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填料量对ERB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填料量对RBBR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1 OIE工艺处理模拟废水时的pH值变化
        3.4.2 初始pH值对ERB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4.3 初始p H值对RBBR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5 臭氧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5.1 臭氧投加量对ERB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5.2 臭氧投加量对RBBR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6 动力学及降解历程分析
        3.6.1 动力学分析
        3.6.2 降解历程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处理实际废水研究
    4.1 实际废水正交试验
    4.2 实际废水运行参数优化
        4.2.1 对pH值的优化
        4.2.2 对臭氧气体流量的优化
        4.2.3 对臭氧气体浓度的优化
        4.2.4 对填料量的优化
    4.3 微电解填料重复利用试验
    4.4 实际废水连续运行试验
    4.5 铁离子溶出研究
    4.6 臭氧/微电解协同工艺处理成本分析
    4.7 中试设计
        4.7.1 设计概况
        4.7.2 设计计算
        4.7.3 设计图纸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强化处理煤化工废水酚类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煤化工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1.2 煤化工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1.3 煤化工废水的生物毒性研究
        1.1.4 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1.2 酚类污染物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酚类污染物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1.2.2 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机制
    1.3 微电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微电解技术的发展
        1.3.2 微电解的机理
        1.3.3 微电解反应的影响因素
        1.3.4 微电解技术的优缺点
    1.4 微电解与生物耦合工艺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的来源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设计
        2.2.1 微电解处理酚类化合物的静态试验
        2.2.2 微电解耦合生物反应装置与运行条件
        2.2.3 煤化工废水生物毒性检测试验
        2.2.4 单一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的静态试验
        2.2.5 微电解/生物-A/O组合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的中试试验
    2.3 分析方法
        2.3.1 常规分析方法
        2.3.2 铁碳填料和活性污泥的表征方法
        2.3.3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2.3.4 遗传毒性测定
        2.3.5 活性氧自由基的检测
        2.3.6 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
第3章 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酚类物质的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铁碳微电解填料的性能表征
        3.2.1 铁碳填料的理化性质
        3.2.2 铁碳填料的表面官能团组成
        3.2.3 铁碳填料的表面形态特点
    3.3 铁碳填料的稳定性和再生性
        3.3.1 铁碳填料的稳定性
        3.3.2 铁碳填料的再生性
    3.4 微电解处理酚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
        3.4.1 铁碳填料性质对总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3.4.2 溶解氧浓度对总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3.4.3 pH值对总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3.4.4 铁碳填料投加量对总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3.4.5 各因素对微电解反应的综合影响
    3.5 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3.5.1 COD和总酚的去除效果
        3.5.2 有机化合物组成变化
        3.5.3 出水可生化特性
    3.6 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的生物毒性削减研究
        3.6.1 生物毒性分析
        3.6.2 煤化工废水不同组分的毒性特点
        3.6.3 水质特点与生物毒性的相关性
    3.7 微电解对特征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
        3.7.1 非微电解强化条件下特征酚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特性
        3.7.2 微电解强化条件下特征酚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特性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电解/生物体系强化酚类物质去除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铁碳填料的吸附作用
    4.3 新生态铁离子的絮凝沉淀作用
    4.4 微电解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4.4.1 活性污泥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
        4.4.2 污泥浓度与沉降性能
        4.4.3 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与组成
        4.4.4 活性污泥形态结构特点
    4.5 微电解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1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4.5.2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
        4.5.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6 生物作用对微电解反应的影响
        4.6.1 铁碳复合填料表面形态变化
        4.6.2 出水pH变化
        4.6.3 铁离子溶出量变化
    4.7 微电解与生物的协同作用机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的中试研究
    5.1 引言
    5.2 微电解/生物反应池启动运行阶段的处理效果
        5.2.1 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5.2.2 COD的去除效果
        5.2.3 总酚的去除效果
    5.3 微电解/生物反应池运行条件调控
        5.3.1 铁碳填料填充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2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3 进水冲击负荷冲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4 微电解/生物反应池稳定运行阶段的处理效果
        5.4.1 COD和总酚的去除效果
        5.4.2 出水可生化性与生物毒性
        5.4.3 铁碳填料的性能分析
    5.5 微电解/生物反应池对后续A/O工艺运行的影响
        5.5.1 A/O池启动阶段COD和总酚的去除效果
        5.5.2 A/O池启动阶段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
        5.5.3 A/O池稳定阶段的处理效果
    5.6 铁碳填料投加成本评估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印染废水的分类
        1.1.2 印染废水的特点
        1.1.3 印染废水的危害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铁碳微电解工艺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用水
    2.4 实验装置
    2.5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5.1 分析项目
        2.5.2 预处理实验
        2.5.3 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第3章 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条件优化及效能分析
    3.1 铁碳微电解工艺参数的优化
        3.1.1 初始pH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2 铁/碳质量比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3 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3.2.1 响应面实验设计
        3.2.2 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
        3.2.3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3.2.4 因素相互作用
        3.2.5 交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
    3.3 动力学分析
        3.3.1 确定反应级数
        3.3.2 建立动力学模型
        3.3.3 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生物毒性及机理分析
    4.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及细胞形态分析
        4.1.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
        4.1.2 细胞形态分析
    4.2 抗氧化系统分析
        4.2.1 LDH释放量
        4.2.2 ROS产生水平
        4.2.3 MDA和GSH含量
        4.2.4 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4.3 生物标志物分析
        4.3.1 大肠杆菌存活率和跨膜电位分析
        4.3.2 核酸蛋白含量和内源荧光蛋白分析
        4.3.3 葡萄糖消耗量和热值测定
    4.4 铸铁屑和活性炭的特征分析
        4.4.1 SEM分析
        4.4.2 EDS分析
        4.4.3 XRD分析
    4.5 印染废水成分分析
        4.5.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5.2 红外光谱分析
        4.5.3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5.4 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染料废水预处理研究和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染料废水处理现状
    1.3 铁碳微电解法的基本原理
    1.4 微电解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
    1.5 铁炭微电解技术的优缺点和研究方向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2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水样及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2.3 试验测定指标
    2.4 试验内容
3 固定床实验及实验结果
    3.1 试验装置
    3.2 试验内容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流化床实验及实验结果
    4.1 实验装置
    4.2 单因素实验
    4.3 正交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设计和调试
    5.1 废水处理设计流程
    5.2 组合工艺处理效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微电解臭氧耦合预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染料中间体废水特点及处理中的问题
        1.2.1 染料中间体废水特点
        1.2.2 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中的问题
    1.3 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物理法
        1.3.2 生物法
        1.3.3 化学法
    1.4 微电解臭氧耦合法研究现状
        1.4.1 微电解臭氧耦合法原理及结合方式
        1.4.2 微电解臭氧耦合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废水性质
        2.1.2 填料性质
        2.1.3 药品规格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2.3.2 实验方法
    2.4 分析方法
3 微电解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3.1 填料表征
    3.2 微电解影响因素研究
        3.2.1 pH的影响
        3.2.2 HRT的影响
        3.2.3 填料填充体积的影响
        3.2.4 曝气时间和曝气量的影响
        3.2.5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3.2.6 最佳条件确定与影响因素比较
    3.3 微电解填料重复使用效果
    3.4 絮凝后处理效果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臭氧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4.1 臭氧影响因素研究
        4.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1.2 pH的影响
        4.1.3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4.1.4 臭氧浓度对COD_(Cr)去除率和pH影响
    4.2 本章小结
5 微电解臭氧耦合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
    5.1 不同工艺及工艺组合方式对比
    5.2 微电解臭氧耦合法影响因素研究
        5.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5.2.2 pH的影响
        5.2.3 填料填充体积的影响
        5.2.4 废水初始浓度的影响
    5.3 微电解填料重复使用效果
    5.4 絮凝后处理效果研究
    5.5 实际废水处理效果
        5.5.1 pH的影响
        5.5.2 臭氧浓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5.5.3 氨氮、总氮和苯胺的去除效果
        5.5.4 不同废水批次处理效果
    5.6 处理前后组分变化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9)Fe/C微电解组合Fenton试剂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特性
    1.2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Fe/C微电解技术研究现状
    1.4 Fenton氧化法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第三章 Fe/C微电解-Fenton法两阶段连续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3.1 Fe/C微电解阶段
        3.1.1 铁屑投加量影响
        3.1.2 活性炭投加量影响
        3.1.3 废水初始pH值影响
        3.1.4 曝气量影响
        3.1.5 反应时间影响
        3.1.6 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3.2 Fenton反应阶段
        3.2.1 H_2O_2浓度影响
        3.2.2 FeSO_4.7H_2O浓度影响
        3.2.3 反应时间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nton法-Fe/C微电解法两阶段连续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4.1 Fenton反应阶段
        4.1.1 H_2O_2浓度影响
        4.1.2 FeSO_4·7H_2O浓度影响
        4.1.3 废水初始pH值影响
        4.1.4 反应时间影响
        4.1.5 影响因素正交实验
    4.2 Fe/C微电解阶段
        4.2.1 铁屑投加量影响
        4.2.2 活性炭投加量影响
        4.2.3 曝气量影响
        4.2.4 反应时间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C微电解法耦合Fenton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5.1 Fe/C微电解法分别耦合Fenton试剂、H_2O_2效果对比
    5.2 Fe/C微电解法耦合H_2O_2处理偶氮染料废水影响因素研究
        5.2.1 H_2O_2浓度影响
        5.2.2 铁屑投加量影响
        5.2.3 活性炭投加量影响
        5.2.4 废水初始pH值影响
        5.2.5 曝气量影响
        5.2.6 反应时间影响
    5.3 Fe/C微电解法组合Fenton法处理偶氮染料废水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Fe/C微电解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1.3 乳酸菌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COD的影响
    2.2 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水质的影响
    2.3 Fe/C微电解对水样中菌群结构的影响
    2.4 猪场废水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处理效果
3 结论与展望
    3.1 主要结论
    3.2 创新点
    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Study on Micro Electrolysis Treatment for Decolorizing Dyed Water(论文参考文献)

  • [1]臭氧/微电解工艺对活性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及性能研究[D]. 徐向枝. 常州大学, 2021(01)
  • [2]微电解法处理偶氮染料的效果及脱色机理研究[D]. 刘晓波.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含PVA印染退浆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杜昭. 郑州大学, 2020(03)
  • [4]臭氧/微电解协同预处理印染废水研究[D]. 解方.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微电解/生物耦合工艺强化处理煤化工废水酚类物质的研究[D]. 麻微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效能及机理研究[D]. 张真.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7]染料废水预处理研究和工程应用[D]. 潘成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微电解臭氧耦合预处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研究[D]. 朱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Fe/C微电解组合Fenton试剂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研究[D]. 孔张亮.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10]Fe/C微电解对猪场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及乳酸菌的分离鉴定[D]. 刘亚樵.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染色水脱色微电解处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