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对策

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对策

一、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荣慧芳[1](2021)在《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乡村旅游流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

杨明宇[2](2020)在《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制度;更深层次的保护农民的利益;推广集体经济的功能及概念,加速村集体经济的推进发展;建立新型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发展为主,整合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村集体经营体系。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级集体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为新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基层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有效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全面融合,从而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本文以长春双阳区为例,通过分析长春双阳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先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及功能进行概述,并对产权理论、农业合作经济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期相关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分析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结合问卷调查法,选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指标,通过回归和因子分析,得出绩效评价结果。通过上述分析验证方法得出了制约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的因素。最后,在运用大量详实数据,借鉴村集体经济发展包括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富阳市黄公望村(美丽乡村型)、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四个案例,并根据案例总结出其对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及经验,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思路,并针对提出的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和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财政扶持政策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五点问题,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在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五点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应用价值,对类似情况提供借鉴意义。

刘亮[3](2020)在《提升城市体育活力之苏州经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模式越来受到重视。大型体育活动的举办,带来了城市的建设、城市文化的提升、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效益。体育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品牌塑造,影响力传播的重要抓手。体育正以一种新的模式快速发展,如何运用体育力量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体育活力,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从苏州市城市体育发展现状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人民体育与人民舆情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为研究依据,分别从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体育旅游四个维度,阐述城市体育活力,对如何提升城市体育活力以及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一是充分论述了苏州市发展体育优势条件。苏州市发展体育事业拥有交通、经济、人口数量、旅游资源、体育文化等优势条件。二是调查苏州城市体育发展建设现状,从体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总结苏州市体育发展经验,找到城市体育发展中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体育赛事方面。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大型体育赛事数量逐年上升,提高了城市知名度;苏州市除积极承办传统体育赛事外,引进新型体育赛事,丰富了体育赛事的种类;结合城市自然景观发展城市特色体育赛事,打造城市特色体育品牌。第二,体育场馆方面。苏州市体育中心建设完善,并拥有苏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顶级大型体育场馆资源;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以体育本体产业为主与商业及其他产业相结合,多种手段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城市整体体育场馆数量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数量较少。第三,全民健身方面。苏州市给予体育社会组织资金上的支持,并将赛事举办权释放给社会体育组织,以体育赛事为核心促进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建设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十分钟体育健身圈”等,提高人均公共体育面积,但发展速度缓慢;发布众多优秀政策,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并开展惠民政策活动提高城市居民的健身意识与科学性;体育指导员整体数量较少,以三级指导员为主,数量发展不均衡;以强少年为基础,发展全民健身。第四,体育旅游方面。苏州市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以体育赛事促进体育旅游发展;依据城市自然资源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消费略有上升,但体育旅游消费比重较小。三是对于提升城市体育活力,促进城市体育发展提出合理地建议:第一,体育赛事方面。统筹规划,结合城市优势与特点申办体育赛事;学习总结办赛经验,进一步提高办赛能力;继续培育本土体育品牌赛事,打造城市品牌效应;第二,体育场馆方面。学习借鉴优秀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突出市场决定性作用;完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场馆质量与数量;合理利用赛后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第三,全民健身方面。完善全民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充分挖掘城市资源,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第四,体育旅游方面。强化城市旅游特色,打造体育旅游品牌;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促进体育旅游消费。

郑奇洋[4](2020)在《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负“诗和远方”的文旅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评价与对策研究成为当前文旅融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在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融合与空间格局两个维度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苏州进行实证评价,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分析其内在制约因素与提出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论文认为文旅融合发展既是一个产业链解构、重组与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产业空间不断集聚的过程。因此,论文分别建立了“物元-耦合协调”模型与局域空间相关性模型进行文旅产业链融合评价和文旅融合空间格局分析。其中,“物元-耦合协调”模型基于产业链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从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并整合物元分析模型与耦合协调分析模型用于数学分析。该模型既能反映文旅产业链融合的整体情况,又能刻画具体链环的融合程度,具有全面性。而局域空间相关性模型则是结合产业集聚理论与相关性理论对空间相关性模型进行拓展而提出的。该模型采用POI数据与数据网格化处理、空间计量等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刻画空间集聚程度来反映不同空间上的文旅融合程度,具有准确性。基于构建的评价模型,论文选取长三角地区10个主要城市共同参与苏州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证评价以反映苏州的区域文旅融合水平。主要结果如下:苏州文旅产业链融合水平在长三角城市11个样本城市中列第5位,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其中,主要是生产环节和分配环节融合程度不高;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则表现为以低度集聚为主,各地区集聚程度不一,差异化明显的特点。基于评价结果,论文将苏州文旅产业链融合存在的问题总结为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程度低、旅游文化化渠道建设不足、文旅要素配置方式有待优化三个方面。将文旅融合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区域文旅要素流通不畅和文旅融合空间格局缺乏引导两个方面。并针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推进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内容创新、促进旅游文化化的流通渠道建设、优化文旅要素配置和优化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四个策略。

王佳俊[5](2020)在《苏州市域村庄分类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核心任务之一,村庄分类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本文以苏州市下辖的979个行政村为对象,在构建乡村分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为生态宜居乡村的分类建设提供依据。首先,论文梳理了乡村发展评价、村庄演变和村庄分类的相关文献,根据村庄系统结构,考虑到苏州市乡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得性,构建了包括区位交通、规模形态、土地利用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增收、资源禀赋等九个方面的分类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提取了农业基础和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区位与交通可达性、基础建设水平4类代表性指标;通过叠加组合法将979个乡村划分为综合型、潜力型、特色型、一般型,其中特色型分为农业型和文化特色风貌型。第三,针对4种类型村庄,论文深入讨论了其特征和发展策略。其中,综合型村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工业、农旅融合、电商等新型业态模式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品质较高,是产居融合的高水平精品乡村;潜力型村庄具有良好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并向综合型村庄演进,应加强产业与基础设施提升,形成产业集聚发展、适度规模建设的新型城镇化社区;特色型中的农业型村庄,以农业产业主导发展,可通过产业融合向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向发展,采取功能提升、产业提升策略,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特色农业型村庄;特色型中的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应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采取保护优先、特色提升策略,形成文化旅游与历史经典产业为主、产居协调的文旅型村庄;一般型村庄各方面优势不明显,该类村庄积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整治环境,形成适宜居住的乡村一般社区。

韩非[6](2020)在《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地缘性、利益相关性和资源互补性而引发的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等层面发展的现实差异。正是在此背景下,探讨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动力系统以及转化机理,寻求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协调发展从自发到自觉,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再迁跃,才具有鲜明而重大的时代意义。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明确了旅游竞争力的内涵要义,进而基于传统旅游引力模型同时借鉴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测度思路,综合考虑了旅游推拉理论中推力、拉力与空间阻抗三大因素的关联作用情形,构建了推拉型两步移动搜索法模型(PP-2SFCA)。在此基础上,以沪宁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揭示了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基本特征,并探讨了特征分异形成的一般机制。最后,针对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针对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估的实证研究表明:(1)沪宁杭城市群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近郊化”现象,围绕各地级市近郊形成了明显的旅游集聚区。景区空间集聚形态呈东北部集中,西南部分散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为核心,与沪宁、沪杭沿线地级市相串联,构成了“轴对称状”空间形态。同时,各组团内部形成了以各地级市内部的中心引领、外围协同的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发展潜力。(2)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微观上形成了以无锡为中心,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为次一级外围边缘组团的“核心-边缘”状结构;县域尺度下,综合竞争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太湖地区、杭州湾地区、上海周边地区以及南京中部区域;从区域尺度来看,沪宁、沪杭、宁杭沿线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序序列特征。(3)从各因子对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效果来看,旅游资源赋存因子对沪宁杭各城镇发展轴旅游竞争力的形成均产生了显着影响,除旅游企业互联、科技水平因子外,其他指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区域旅游竞争力。从各区域竞争力显性作用因子的数量与效果来看,沪宁沿线旅游竞争力受到的合力因子,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作用程度方面均高于沪杭、宁杭沿线;其中,宁杭沿线旅游竞争力除显着受到资源赋存因子的影响外,其他因子对其影响程度均不明显,这也导致了宁杭沿线旅游竞争优势无法进一步激活。本文有关旅游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点:(1)旅游竞争力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联动系统,微观层面的旅游景区竞争力、中观层面的城市旅游竞争力以及宏观层面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了旅游竞争力。因此,对旅游景区这一微观基本单位的竞争力展开科学的评价尤为重要。(2)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显化动力系统是一种由内源动力与外化效能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主要由表征内源动力拉力因素的旅游景区优势度、表征外化效能推力因素的客源地出游潜力及表征空间阻抗因素的交通可达性构成,其也是本文构建的PP-2SFCA模型的三大构成要素。(3)区域旅游竞争力是在内生发展因素与外部支持条件两大因素的整合驱动机制下整体提高。内生发展因素是区域旅游竞争力激活的前提基础,外部支持条件主要通过对内生发展因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促进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激活速率与发展程度。在内、外双重合力作用下,各因子间相互促进、协调互动,形成了区域旅游竞争格局。此外,参与到整合驱动的要素因子越多,旅游竞争的潜力越大。

马燕[7](2020)在《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研究》文中指出展览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极大的经济带动效应,展览业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者的青睐,均把发展展览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各地区、各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的背景下,县级城市也深刻意识到发展会展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县级城市逐渐建设了一些大型会展中心,举办了一批知名展会,并且以此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知名度提升。但是,县域展览业发展也存在着不少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场馆利用率低,一些展览场馆面临闲置,品牌展会较少,专业化程度低,会展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本文通过对县域展览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整体上了解了县域展览业的发展水平、问题和特征。随后以极具典型代表的17个百强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定性定量分析。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波特钻石模型构建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分类指标的综合权重,利用TOPSISI模型对17个县级城市展览业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进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县域展览业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根据展览业发展现状定性分析,发现县域展览业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品级能级不高,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展览业发展能力定量分析,发现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差距较大、多数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根据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发现展览业核心竞争力和相关支持条件发展比较滞后。针对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的建议对策:首先,要提升展览业能级品级、积极培育壮大会展主体、加强会展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协调展览业发展机制体制;其次,要促进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发展、推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对外贸易联系;最后,要促进县域展览业支撑产业发展、注重加强展览业与相关产业的协作机制。

刘霞[8](2020)在《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旅游业整体呈增长态势,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显着。但总体来说,各个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都存在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经济差异悬殊的问题。因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扬子江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从长远看,优越的旅游条件却没能带来对等的经济回报,区域内存在着旅游发展失衡,苏州、南京“两家独大”的现象,长此以往会造成多方面的负面效应,阻碍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以及单一的省域层面,以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多,也无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具体研究,因此,研究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于缩小旅游发展差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经济差异的理论研究。本文以扬子江城市群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收集2010-2018年的旅游相关数据,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对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构建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ARCGIS中的自然断裂法,测算出2018年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最后通过SPSS中Pearson系数对旅游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时间上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增大,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总体上不断降低;空间上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表现为以苏州、南京为核心,南高北低的空间演变特征;2018年苏州市旅游经济综合得分最高,为0.908,南京市第二为0.649,无锡市第三为0.474,常州市第四为0.278,而最低的泰州市只有0.179,旅游经济综合得分均值为0.4,只有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的旅游经济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明显;根据综合得分,利用ARCGIS中的自然断裂法将8地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其中苏州、南京属于旅游经济发达地区,无锡属于旅游经济较发达地区,常州、南通属于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扬州、镇江、泰州属于旅游经济落后地区;最后,对造成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得出该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目的地知名度、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区域经济基础、交通条件条件共同作用的,其中目的地知名度、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为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刘琪[9](2020)在《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农村脱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政策举措的完善和落实,休闲农业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普遍的社会关注。休闲农业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其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及传承发展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阶段,并尝试从休闲农业产业基础、休闲农业运营管理、休闲农业功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的测度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对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论文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江苏省77个县域单元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GIS空间分析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大致包括萌芽起步阶段、初期成长阶段、规范发展阶段、品质提升阶段。从省域尺度来看,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多核心分散型格局向极核式集聚型格局演变;从三大区域尺度来看,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呈现由“多核心点状发展”向“区域连片发展”态势的转变;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单核心”集聚发展向“多核心”集聚发展转变。(2)从指标贡献率可以看出,产业运营管理对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最大,功能效益和产业基础的贡献率次之;市场需求规模,游客体验,政策支持,休闲农业多功能效益,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多维发展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3)从空间分布来看,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现呈“高中低交错分布”的分布特征,处于低水平的县域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处于中高水平的县域分布较为集中;而苏北地区的低水平县域分布较为集中,中高水平县域的部分相对分散。运营管理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苏南所有县域均属于中高水平,苏北地区低水平县域分布集中而广泛。功能效益水平大致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苏南和苏中的大部分县域属于中高水平,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和东台等地区中高水平县域较为集中,大部分县域属于低水平地区。综合来看,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多位于市场需求规模大、产业融合度高、游客体验度好、政策支持、功能效益发挥较完善的地区。(4)从产业基础、运营管理、功能效益等角度,提出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升策略,并针对休闲农业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提出空间优化策略。首先,重视产业要素投入和拓展休闲农业市场规模,以游客需求为引领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其次,深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重效应是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实施多中心的区域发展策略,挖掘地域特色休闲农业资源,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以点带面,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协作,逐步实现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

曹玉华[10](2019)在《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文化强国”、“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和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全面推动着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成为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和支撑城市经济体系持续更新的重要引擎。从理论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的学科应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到研究体系中,这既是对经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化转向趋势的回应,也是在以创意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对其自身研究体系的更新与补充。以地理学的新产业区理论、经济学的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为指导的相关学科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问题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西方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发展实际的适用性问题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可能性。从现实角度来看,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和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一员,苏州市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条件和比较优势,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又是解决苏州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空间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城市空间的转型与重构和城市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进而实现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的顺利转型,并可为我国类似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在运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现状描述——机理分析——理论回归”为主线,结合各种规范研究方法,对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演化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第1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理论分析(第2章)。梳理当前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总结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共识的基础上,从产业组织和产业空间两个角度提出产业演化和空间演化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实证研究(第3章至第7章)。系统阐述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产业规模和结构、产品消费以及产业园区等方面总结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2012-2017年间的企业数量为样本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性和核密度分析方法,着重分析苏州市四个细分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总结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中,基于集聚视角提出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实际状况,进一步提出促进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第8章)。全面梳理和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概括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就产业发展条件和水平而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和相关支撑产业体系及产业政策体系等为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就产业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而言,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表现出区际间的不均衡性和区内以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性。同时,通过分类比较研究发现,企业区位选择偏好、产业自身特性和布局影响因素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规模等是导致苏州市不同细分行业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及其差异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前,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和利用程度的不匹配以及产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科技因素的作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高级化进程是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乃至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
        2.1.2 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2.1.3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合作经济理论
第3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1 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
        3.1.2 集体经济薄弱村与强村发展差距较大
        3.1.3 政府政策适配集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稍弱
    3.2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3.2.1 企业带动城乡融合集体经济产品市场化模式
        3.2.2 以政府主导集体经济产业产品顺利转变商品模式
        3.2.3 旅游业试点推动模式
第4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
    4.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置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置
    4.2 评价指标选取
        4.2.1 政策指标
        4.2.2 财务指标
        4.2.3 制度指标
    4.3 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因子分析
        4.3.3 回归分析
第5章 影响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5.1 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
    5.2 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单一
    5.3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5.4 财政扶持政策不足
    5.5 人才流失严重
第6章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6.1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6.1.1 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
        6.1.2 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
        6.1.3 富阳市黄公望村(农村集体经济型)
        6.1.4 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
    6.2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对双阳区启示
        6.2.1 合理科学的进行监督与规划
        6.2.2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产业
        6.2.3 健全管理与经营体制
        6.2.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第7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7.1.1 不断完善股权管理制度
        7.1.2 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7.1.3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体系
    7.2 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7.2.1 坚定走发展集约化之路
        7.2.2 鼓励走经营多元化之路
        7.2.3 探索走企业现代化之路
        7.2.4 加快走村(社区)企合作化之路
    7.3 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
        7.3.1 着力优化班子整体素质结构
        7.3.2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作用
    7.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7.4.1 合理控制福利分红
        7.4.2 积极化解镇村不良债务
    7.5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提升城市体育活力之苏州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依据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价值
        1.2.3 研究的应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提升城市体育活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相关理论依据
    1.5 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2 苏州城市体育发展的优越条件与现状
    2.1 苏州城市体育发展的优越条件
        2.1.1 优越的交通条件
        2.1.2 雄厚的经济支持
        2.1.3 庞大的城市人口数量
        2.1.4 丰富的旅游资源
        2.1.5 深厚的体育历史文化底蕴
    2.2 苏州城市体育发展现状
        2.2.1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状况
        2.2.2 体育场馆发展情况
        2.2.3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2.2.4 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3 苏州提升城市体育活力的经验研究
    3.1 体育赛事提升城市体育活力经验分析
        3.1.1 积极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
        3.1.2 打造本土品牌体育赛事
        3.1.3 大力发展职业体育赛事
    3.2 大型体育场馆提升城市体育活力经验分析
        3.2.1 大型体育场馆优秀运营模式提升城市体育活力——以苏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例
    3.3 全民健身发展提升城市体育活力经验分析
        3.3.1 以赛事为核心,多措并举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发展
        3.3.2 结合城市资源建设体育设施,提高人均体育面积
        3.3.3 建设“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为城市居民健身提供便利
        3.3.4 开展惠民体育政策活动,提高城市居民体育活动参与
        3.3.5 以青少年为基础发展全民健身
    3.4 体育旅游发展提升城市体育活力经验分析
        3.4.1 以大型体育赛事带动城市体育旅游
        3.4.2 依城市资源特点发展体育旅游
4 结论与建议
5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1.3.2 文旅融合评价研究
        1.3.3 文旅融合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概念内涵
        2.1.2 文化产业、旅游业与文旅产业概念内涵
        2.1.3 产业融合与文旅产业融合概念内涵
    2.2 文旅产业链融合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2.2.1 文旅产业链融合内涵
        2.2.2 文旅产业链融合演进过程
    2.3 文旅融合空间格局的发展规律与特征分析
        2.3.1 文旅融合的空间集聚特征
        2.3.2 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演进过程
第三章 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
    3.1 基本概况与背景
        3.1.1 苏州市基本概况
        3.1.2 苏州文旅融合背景
    3.2 优势条件分析
        3.2.1 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
        3.2.2 文旅产品市场需求庞大
        3.2.3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基础坚实
        3.2.4 文旅融合发展政策环境优越
    3.3 文旅融合现有成效
        3.3.1 文旅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3.3.2 文旅产业空间集聚水平不断提高
        3.3.3 全域旅游文化化新格局初步形成
第四章 苏州文旅产业链融合评价与分析
    4.1 文旅产业链融合的“物元-耦合协调”分析模型构建
        4.1.1 文旅产业链融合评价方法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评价因子的选取
        4.1.4 物元分析法
        4.1.5 耦合协调分析法
    4.2 文旅产业链融合的“物元-耦合协调”评价
        4.2.1 样本城市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4.2.2 文旅产业链融合的物元分析与耦合协调度计算
        4.2.3 文旅产业链融合评价结果与特征
    4.3 文旅产业链融合问题分析
        4.3.1 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程度低
        4.3.2 旅游文化化渠道建设不足
        4.3.3 文旅要素配置方式有待优化
第五章 苏州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5.1 文旅融合的局域空间相关性评价模型构建
        5.1.1 文旅融合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5.1.2 数据提取与前期处理
        5.1.3 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5.2 文旅融合的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5.2.1 研究区与数据采集
        5.2.2 文旅产业局域空间空间相关性计算
        5.2.3 文旅产业空间融合评价结果与特征
    5.3 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问题分析
        5.3.1 区域文旅要素流动不畅
        5.3.2 文旅融合空间格局缺乏引导
第六章 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化策略
    6.1 推动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内容创新
        6.1.1 充分挖掘苏州传统文化内涵
        6.1.2 结合新型载体进行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创新
        6.1.3 探索文化资源旅游化新模式
    6.2 促进旅游文化化的流通渠道建设
        6.2.1 推动传统文化场所旅游化
        6.2.2 进行文旅数字化流通渠道建设
    6.3 优化文旅要素配置
        6.3.1 破除文旅要素配置机制障碍
        6.3.2 引导要素向文旅产业配置
        6.3.3 扩大文旅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6.3.4 健全文旅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6.4 优化文旅融合的空间格局
        6.4.1 优化区域文旅要素流动环境
        6.4.2 进行系统性产业空间引导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苏州市域村庄分类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分类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1.1.2 乡村分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
        1.1.3 苏州市村庄分类标准有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乡村分类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村庄分类
        2.1.3 与已有苏州乡村振兴规划中村庄分类方案的异同
    2.2 国内外村庄分类相关研究
        2.2.1 国外村庄分类研究动态
        2.2.2 国内村庄分类研究动态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乡村发展理论研究
        2.3.1 乡村分类指标体系研究
        2.3.2 村庄功能分化与类型形成
    2.4 村庄分类方法研究
        2.4.1 研究范围
        2.4.2 分类方法介绍
        2.4.3 数据来源
        2.4.4 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苏州市域村庄演变及发展现状
    3.1 苏州村庄演变阶段
        3.1.1 乡村工业起步阶段:工业发展主导类型分化
        3.1.2 工业园区发展阶段:空间集聚主导类型分化
        3.1.3 产业多元发展阶段:多元发展主导类型分化
    3.2 苏州乡村价值再认识与建设难点
        3.2.1 苏州乡村价值再认识
        3.2.2 苏州乡村建设难点
    3.3 苏州村庄发展特点
        3.3.1 村庄空间分布特征
        3.3.2 村庄人口分布特征
        3.3.3 村庄经济发展特征
        3.3.4 村庄面积差异特征
第四章 苏州市域村庄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4.1 苏州市域村庄分类基础指标体系建立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4.1.3 基础指标体系建立
    4.2 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行性操作
        4.2.1 指标体系精简检验指标数据可行性
        4.2.2 主成分分析论证指标因子科学性
    4.3 村庄分类方法科学性验证
        4.3.1 村庄分类方法尝试
        4.3.2 村庄分类方法确立及科学性验证
    4.4 村庄分类指标体系重构与单类指标分类结果分析
        4.4.1 重构后村庄分类指标体系
        4.4.2 按大类指标分类结果分析
    4.5 叠加组合后分类类型划分结果
        4.5.1 叠加组合法划分
        4.5.2 四大类型简述
第五章 苏州市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特征
    5.1 综合型村庄
        5.1.1 综合型村庄空间格局
        5.1.2 综合型村庄内在特征
        5.1.3 案例:综合型村——永联村
    5.2 潜力型村庄
        5.2.1 潜力型村庄空间格局
        5.2.2 潜力型村庄内在特征
        5.2.3 案例:潜力型村——肖泾村
    5.3 农业型村庄
        5.3.1 农业型村庄空间格局
        5.3.2 农业型村庄内在特征
        5.3.3 案例:农业型村——珍北村
    5.4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
        5.4.1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空间格局
        5.4.2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内在特征
        5.4.3 案例:文化特色风貌型村——陆巷村
    5.5 一般型村庄
        5.5.1 一般型村庄空间格局
        5.5.2 一般型村庄内在特征
第六章 基于分类的市域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建议
    6.1 村庄发展原则和总体策略
        6.1.1 发展原则
        6.1.2 总体策略
    6.2 综合型村庄发展策略
        6.2.1 策略选择
        6.2.2 策略实施
    6.3 潜力型村庄发展策略
        6.3.1 策略选择
        6.3.2 策略实施
    6.4 农业型村庄发展策略
        6.4.1 策略选择
        6.4.2 策略实施
    6.5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发展策略
        6.5.1 策略选择
        6.5.2 策略实施
    6.6 一般型村庄发展策略
        6.6.1 策略选择
        6.6.2 策略实施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供给模式的转变
        1.1.2 社会发展与旅游业的关联耦合
        1.1.3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1.1.4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业的竞合态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概念
        2.1.1 旅游景区
        2.1.2 旅游竞争力
        2.1.3 区域旅游竞合
    2.2 研究综述
        2.2.1 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
        2.2.2 空间可达性模型
        2.2.3 旅游引力模型
        2.2.4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方法
        2.2.5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 研究范围
    3.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识别
        3.2.1 研究方法
        3.2.2 旅游资源空间特征
    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旅游引力概念及基础测度模型
    4.2 旅游景区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4.3 旅游景区竞争力评价因子测度
        4.3.1 旅游景区优势度测度(拉力因素)
        4.3.2 客源地出游潜力测度(推力因素)
        4.3.3 交通可达性测度(空间阻抗)
    4.4 既有旅游引力模型算法的缺憾
        4.4.1 空间阻抗参数的固化
        4.4.2 供需关系的二元分离
        4.4.3 全局化视角的缺位
    4.5 具体改进思路
        4.5.1 空间阻抗形式的选定
        4.5.2 供需关系的数值对应
        4.5.3 节点竞争力的空间重构
    4.6 模型实现过程与改进结果
        4.6.1 模型实现过程
        4.6.2 模型改进结果
第五章 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
    5.1 旅游竞争力空间特征
        5.1.1 聚合方式
        5.1.2 空间特征
    5.2 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机理解释
        5.2.1 研究方法
        5.2.2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2.3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转化机制
    5.3 发展建议
        5.3.1 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3.2 完善区域交通,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5.3.3 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5.3.4 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加速旅游集群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附表
致谢

(7)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基本概念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展览业相关研究
        一、国外展览业相关研究
        二、国内展览业相关研究
    第二节 县域展览业相关研究
        一、县域展览业发展现状研究
        二、县域展览业经济效应研究
        三、参展者满意度研究
    第三节 县域经济相关研究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三、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第四节 展览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县域展览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县域展览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县域展览业发展问题
    第三节 县域展览业发展特征
第四章 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取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综述
        二、模型求解
第五章 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第一节 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定性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二、“经济基础”要素分析
        三、“支撑产业”要素分析
    第二节 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定量分析
        一、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二、综合评价与等级划分
    第三节 基于耦合协调度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耦合协调度计算
        二、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县域展览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促进县域经济长足健康发展的对策
        三、促进县域展览业支撑产业发展的对策
        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产业呈增长态势,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显着
        1.1.2 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节点
        1.1.3 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扬子江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中心地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旅游发展概况
    3.2 分析方法
        3.2.1 测度指标选取
        3.2.2 测度方法
        3.2.3 数据来源
第4章 单一指标测度的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
    4.1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时间演变特征
        4.1.1 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分析
        4.1.2 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分析
    4.2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4.2.1 旅游经济发散与收敛的空间格局
        4.2.2 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5章 综合指标测度的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评价
    5.1 基于熵值法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测算
        5.1.1 权重计算
        5.1.2 权重解析
        5.1.3 计算综合得分
    5.2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量化分析
        5.2.1 产业规模综合得分
        5.2.2 产业潜力综合得分
        5.2.3 产业环境综合得分
        5.2.4 扬子江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5.2.5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综合得分
    5.3 基于GIS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可视化
    5.4 小结
第6章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6.1 影响因素选取
    6.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目的地知名度
        6.2.2 旅游资源禀赋
        6.2.3 旅游服务水平
        6.2.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6.2.5 交通条件
    6.3 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6.3.1 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流
        6.3.2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优势
        6.3.3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6.3.4 推动区域战略融合,发挥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增长极作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9)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1.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1.1.3 满足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高品质消费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2.1.2 休闲农业评价研究进展
        2.1.3 江苏省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2.2 研究评述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农业多功能理论
        2.3.2 产业融合理论
        2.3.3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及区域演化特征
    3.1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
    3.2 江苏省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演化
        3.2.1 江苏省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3.2.2 苏南、苏中、苏北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4章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选择
        4.2.1 指标选取依据
        4.2.2 指标说明
    4.3 测度方法
        4.3.1 基于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休闲农业测度指标权重确定
        4.3.2 基于TOPSIS法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
第5章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5.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5.1.1 研究范围
        5.1.2 数据来源
    5.2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1 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2 休闲农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3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4 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3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
        5.3.1 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2 休闲农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3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4 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第6章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策略
    6.1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6.1.1 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基础的策略
        6.1.2 提升休闲农业运营管理的策略
        6.1.3 提升休闲农业功能效益的策略
    6.2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优化
        6.2.1 从省域层面,实施多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
        6.2.2 从地区层面,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文化带
        6.2.3 从类型层面,实行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6.2.4 加强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与协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1.1.2 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
        1.1.3 文化创意产业是苏州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文化和创意
        1.3.2 文化创意产业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1.3 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理论
        2.1.4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
    2.2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2.2.1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2.2 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研究
        2.2.3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2.3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总结与述评
    2.4 小结
第3章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历史文化资源
    3.2 文化基础设施
    3.3 人力与科教资源
    3.4 支撑产业
        3.4.1 金融业
        3.4.2 高新技术产业
    3.5 平台建设
    3.6 产业政策及其空间引导
        3.6.1 文化产业政策
        3.6.2 政策空间引导
    3.7 小结
第4章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4.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4.1.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4.3.1 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测度
        4.3.2 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与空间分布
    5.1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5.1.1 产业增长
        5.1.2 产业结构
        5.1.3 产业布局
        5.1.4 文化创意产品消费
        5.1.5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5.2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
        5.2.1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5.2.2 基于不同门类的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6.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基于细分行业类型的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
        6.2.1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的总体判断
        6.2.2 广告会展业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6.2.3 建筑设计业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6.2.4 影视制作业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6.2.5 动漫游戏业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7.1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 产业空间分布与资源利用程度不相匹配
        7.1.2 产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7.2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7.2.1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7.2.2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
    7.3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
    7.4 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4.1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7.4.2 规划引领,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7.4.3 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7.4.4 功能优化,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8版和2012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新旧对照表
    附录2: 苏州市居民文化消费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乡村旅游流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荣慧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杨明宇. 吉林大学, 2020(04)
  • [3]提升城市体育活力之苏州经验研究[D]. 刘亮. 苏州大学, 2020(03)
  • [4]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评价与优化研究[D]. 郑奇洋.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5]苏州市域村庄分类与发展对策研究[D]. 王佳俊.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6]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沪宁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 韩非.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1)
  • [7]县域展览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研究[D]. 马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扬子江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霞.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9]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10]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空间演化研究[D]. 曹玉华.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张家港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