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对策研究

一、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姝妤[1](2021)在《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完善人格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网络世界多样且广泛化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满足了大学生探求知识的期望,丰富了大学生人生的境界,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日益显着。然而,网络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世界,其负面效应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消极影响。网络社会具有的自由开放性、虚拟现实性、人格双重性、信息传播快捷性等特征,在青年学生人格塑造上凸显出了复杂多样的特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关照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教育是一个鲜活的命题,开展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研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以网络时代为背景,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完善人格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积极借鉴人格心理学、道德伦理学、法学等相关思想,运用了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有关青年人格的相关理论论述、儒家人格教育思想、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等作为其理论基础,在结构上,分析了网络时代、人格、完善人格、完善人格教育的概念内涵,厘清了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新变化,系统地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商的现状,同时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分别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体系建构和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强调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方式、提高自律意识和改善虚拟空间治理来加强,重在从做好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提高高校师资水平和强化完善人格教育保障措施进行路径实施。

左静琦[2](2021)在《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真相现象与互联网时代相聚合,以竞争性真相混淆视听,弱化真相,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群体的情绪性表达突出与道德失范行为多发,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高校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缓冲场所,其开放性、包容性与社会性的固有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受到后真相时代的影响。高校德育作为青年大学生系统接受道德教育,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个人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孕育良好社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后真相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德育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并促进德育实效性的达成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将问题落实到高校德育方法层面上,采用文献法和多视角分析法,在把握后真相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关照新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变化,剖析我国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不足,为高校德育方法的转变提出建议。具体来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把握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本研究认为后真相现象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竞争性真相的恶意利用为主要方式,造就了真相悬置、共识弱化、理性式微的社会状况,以情感影响大于事实为主要表征的不道德行为。其本质是后共识、不信任、弱客观。第二,关照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变化。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主要面临以效率为本质追求的技术环境变化、以不信任为主要表现的伦理环境变化和以弱秩序为问题导向的社会环境变化。大学生个体在后真相时代有着突出的自我表达需求和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社会发展在后真相时代对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有较高要求。第三,回顾与审视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状况。从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下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不足,深入把握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整体状况。本研究认为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在道德认知方面,知识传授充分,内化效果不足;在道德情感方面,正向熏陶为主,真实体验不足;在道德意志方面,外部约束有余,自我强化不足;在道德实践方面,形式丰富多元,实效性不足。第四,尝试为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转变提供建议。主要从构建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基本体系、完善配套内容、增强时代适恰性三个方面着手。

杜林姗[3](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罗艺[4](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李国庆[5](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钟敏丰[6](2020)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网络与高校教育结合的过程中,生成了高校网络文化:它是现代网络技术与高校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为传播范围,以高校校园文化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网络传播而产生的新文化,是高校在教学、工作、生活等活动中与网络结合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高校网络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其他消极反动的思潮就会占领。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网络文化思想阵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本研究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的背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广西高校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广西高校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广西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对策研究。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第四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提升对策,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正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三者的关系,厘清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传播特征、主体特征、结构特征和新时代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舆情舆论引导功能、精神激励凝聚功能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基本原则包括政治方向性原则、隐性教育原则和合力育人性原则,最后还探讨了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所需要的载体和条件,以及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途径。正文的第三部分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对高校网络文化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说明,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高校网络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不精良、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引导力不足、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不充分、高校网络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网络文化的舆论监管不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化和外界复杂文化冲击高校网络文化。正文的第四部分针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对策。通过提出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育人专业队伍、丰富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建设、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制机制、把好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宣传舆论关和整合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主体合力这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期为更好开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郭倩蓉[7](2020)在《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现象充斥着整个网络。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其网络舆论空间的发展好坏更是事关青年学生的思想康健、人生道路发展。因此,如何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网络责任意识的培育对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如何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借助案例分析、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阐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所取得的发展成效、现存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着重以问题入手,分别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理以及教育合力等诸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并将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内容参照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性划分,涵盖大学生网络主体责任认知、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大学生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意识三个层面,为针对性开展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提供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在这一生态环境中实现大学生责任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顾佳伟[8](2017)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竞争伴随时代的高速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国家、社会以及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相互间讨论很和关注的重点话题。经济全球化影响越来越深入,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社会分化以及价值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社会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和活跃,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加强。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为我国众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自身的无屏障性、虚拟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将会增加高校德育的复杂性,使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易出现心理信任危机及人格障碍,同时也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把握机遇,冷静面对挑战,走出困境,实现高校德育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当下众多高校在德育建设方面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包括高校德育相关理论、新媒体基本内容以及新媒体对于高校德育环建设的影响进行概述等,以此来作为本文后期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校传统德育以及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建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制定调查问卷随机选取高校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以获取关于我国高校德育现状的客观资料。然后在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指出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结新媒体背景下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建设的对策措施。

滕学美[9](2013)在《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新的教育环境,进步推动德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网络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相对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高校德育工作在理念、内容、方式、教育者素质、管理模式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在网络环境下部分高校德育问题突显,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总结当前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通过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研究应对德育工作问题与不足的对策。本文从高校网络德育的特点入手,分析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产生的积极作用与不利影响。在调查统计当代学生使用德育载体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网络给我国高校德育事业带来的利与弊,让我们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有更清醒的认识。网络德育在教育理念、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较传统德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超越,但我们更不能忽视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突出体现在德育内容的滞后、网络优势发挥不足等方面。研究网络时代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德育教学,在强化教学工作针对性、有效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使其真正成为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论文首先综述了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突显了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影响的广度与深度,结合在对高校学生应用网络技术状况进行的调查与分析,论述了探究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论文在探究网络德育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四方面特征的基础上,从德育内容与方式、学生主体意识与教育者素质、德育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高校网络德育现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论述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是提出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对策的前提与依据。论文重点从创新网络德育理念、充实德育内容、发展德育方式、优化教育者知识结构、改善涉及网络环境的相关因素以及工作创新六个方面提出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希望能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进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段晓辉[10](201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已经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中网络文化的发展更是迅速,这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以及行为模式和心理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取得,当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不仅象征着一种新的科学技术,而且成为了一种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的重大力量。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虚拟性、信息全球共享性、感染性等特点,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得到的前所未有的扩大,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载体,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方法,在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网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教育教材内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目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德育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已不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发展要求;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导致思想政治影响力减弱;没有科学地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管理,使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形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特别是既有较强的思想理论素质又能运用网络技术与管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者更是少之又少。凡此种种,均严重阻碍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大学生也是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用者与实践者,网络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同时抵御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一,打造一支精干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第二,利用好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第三,利用好网络平台,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内容;第四,创新和开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手段与渠道;第五,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第六,构建和完善高校网络德育评估体系。

二、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特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时代
        2.1.2 人格
        2.1.3 完善人格
        2.1.4 完善人格教育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有关青年人格的相关论述
        2.2.3 儒家人格教育思想
        2.2.4 健全人格教育思想
    2.3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新变化
        2.3.1 打破教育场域界限
        2.3.2 形成教育资源协同
        2.3.3 建立三全育人格局
3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
        3.1.1 调查问卷的要素设计说明
        3.1.2 调查问卷的结构设计说明
    3.2 调查主体与调查方法
        3.2.1 调查主体
        3.2.2 调查方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及数据分析
        3.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3.3.2 上网内容的多元化分析
        3.3.3 高校网络安全引导教育的现状分析
        3.3.4 高校网络道德品行教育的现状分析
        3.3.5 高校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
        3.3.6 高校学生网络空间社交的现状分析
    3.4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现状概述
4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高校网络引导教育较为传统
        4.1.2 高校人格教育理念相对陈旧
        4.1.3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较薄弱
        4.1.4 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4.2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社会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个人因素
5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总体要求
        5.1.1 遵循网络时代人格教育规律
        5.1.2 以立德树人为人格教育之本
        5.1.3 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培育学生
        5.1.4 网络规范为纲端正学生行为
    5.2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5.2.1 坚持熏陶性教育原则
        5.2.2 坚持示范性教育原则
        5.2.3 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
        5.2.4 坚持针对性教育原则
    5.3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体系建构
        5.3.1 更新网络时代高校人格教育理念
        5.3.2 优化网络时代高校人格培养方式
        5.3.3 提高网络时代学生人格自律意识
        5.3.4 改善网络时代虚拟空间环境治理
    5.4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的实施路径
        5.4.1 做好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顶层设计
        5.4.2 创新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人才培养
        5.4.3 提高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师资水平
        5.4.4 强化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后真相时代的道德教育语境变迁
        1.1.2 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不适表现
    1.2 研究综述
        1.2.1 后真相的研究综述
        1.2.2 高校德育方法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多视角分析法
第二章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
    2.1 “后真相”的基本内涵
        2.1.1 后真相现象
        2.1.2 后真相时代
    2.2 后真相的发生
        2.2.1 竞争性真相被恶意利用
        2.2.2 情感鼓动与情绪宣泄
        2.2.3 网络聚合背景下道德挑战
        2.2.4 群体庇护下的个体道德失范
    2.3 后真相的本质
        2.3.1 后共识
        2.3.2 不信任
        2.3.3 弱客观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的高校德育新环境
    3.1 后真相时代造就高校德育新环境
        3.1.1 以效率为本质追求的技术环境
        3.1.2 以不信任为主要表现的伦理环境
        3.1.3 以弱秩序为问题导向的社会环境
    3.2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个体新需求
        3.2.1 自我表达需求
        3.2.2 政治参与热情
    3.3 后真相时代社会新要求
        3.3.1 公民意识培养要求
        3.3.2 社会治理要求
第四章 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回顾与审视
    4.1 历史发展中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取舍
        4.1.1 我国古代道德教化方法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德育方法
        4.1.3 知性德育下的德育方法
    4.2 高校德育方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4.2.1 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取向的高校德育方法
        4.2.2 以大学生自主发展为取向的高校德育方法
        4.2.3 以德育实践为核心的高校德育方法
    4.3 高校德育方法实效性不足
        4.3.1 道德认知:知识传授充分,内化效果不足
        4.3.2 道德情感:正向熏陶为主,真实体验不足
        4.3.3 道德意志:外部约束有余,自我强化不足
        4.3.4 道德行为:形式丰富多元,外化成效不足
第五章 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完善
    5.1 构建高校德育方法的基本体系
        5.1.1 以课堂教学法内化道德认知
        5.1.2 以文化涵育法陶冶道德情感
        5.1.3 以自我教育法强化道德自律
        5.1.4 以生活指导法外化道德行为
        5.1.5 以制度育德法强化德育效果
    5.2 完善高校德育方法的配套内容
        5.2.1 主体:以全员育人拓展德育主体
        5.2.2 内容:以核心价值观念维护共识
        5.2.3 形式:强化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
        5.2.4 评价:尝试多元主体德育评价方式
    5.3 提升高校德育方法时代适恰性
        5.3.1 深化道德认知,强化理性判断
        5.3.2 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情感表达
        5.3.3 丰富德育实践,强化社会公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1.选题的来源
        2.理论依据
        3.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和厘清
        1.网络文化
        2.校园文化
        3.高校网络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1.传播特征
        2.主体特征
        3.结构特征
        4.新时代新特点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
        1.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2.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原则
        3.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载体
        4.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条件
        5.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途径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具体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二)高校网络文化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3.学生网络平台学习情况
        4.学生关注高校网络平台情况
        5.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情况
        6.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情况
        7.高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8.高校网络文化体制机制情况
        9.高校网络文化监督反馈情况
        10.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影响因素
        11.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调查结论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不精良
        2.高校网络文化传播引导力不足
        3.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不充分
        4.高校网络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
        5.高校网络文化的舆论监管不力
        6.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化
    (四)外界复杂文化冲击高校网络文化
        1.复杂的社会网络文化环境
        2.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渗透
三、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提升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育人队伍
        1.组建网络文化育人专业化队伍
        2.优化网络文化育人队伍结构
        3.加强网络文化育人队伍的培训
    (二)丰富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内容
        1.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的领导地位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活动
        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建设
        1.加强对高校传统网站建设
        2.优化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
        3.推动高校网络全媒体融合
    (四)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体制机制
        1.健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领导体制
        2.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制度保障
        3.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监督机制
    (五)把好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宣传舆论关
        1.净化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环境
        2.加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舆论宣传
        3.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
    (六)整合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主体合力
        1.牢牢把握党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
        2.加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文化育人建设
        3.注重教师对网络文化育人风气的引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的特点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构成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依据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责任意识培育的相关论述
        (四)人的主体性对构建网络舆论生态重要性的相关论述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实条件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培养个体责任意识创造新平台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不断提高为责任意识培育提供新思路
        (三)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实施为培育网民责任意识提出新要求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锤炼品德修为,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二)有利于净化舆论环境,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延伸育人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四)有利于健全人才培养,实现国家复兴发展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状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有成效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整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能动性日益增强
        (三)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媒介平台不断扩展
        (四)培育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自我培养不足
        (二)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四)网络监管模式发展水平不成熟
    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二)直接原因:教育能力不足和网络自身潜在负面影响的存在
        (三)内部原因:特定阶段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渗透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二、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明确价值引领方向
        (二)健全高校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体系,积极发挥教育者作用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网络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四)加强网络社会交往共同体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综合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3.5 可行性分析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德育概述
        2.1.1 高校德育基本特点
        2.1.2 德育概念及基本内容
    2.2 新媒体概述
        2.2.1 新媒体概念
        2.2.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2.2.3 新媒体的类型
    2.3 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分析
        2.3.1 新媒体对高效德育的功能分析
        2.3.2 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德育环境的新特点
        2.3.3 新媒体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现状
第3章 高校传统德育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比较分析
    3.1 高校传统德育的现状分析
        3.1.1 思维封闭,德育未实现双向沟通
        3.1.2 话语传播手段滞后
        3.1.3 教育内容结构不完善
        3.1.4 传统德育平台及载体欠缺
        3.1.5 高校传统德育模式陈旧
    3.2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建设分析
        3.2.1 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提供了新载体
        3.2.2 新媒体保证了高校德育的主体性
        3.2.3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扩展了高校德育的时空性
        3.2.4 形成了高校德育的新合力
        3.2.5 新媒体创新了高校德育制度管理的新模式
    3.3 高校传统德育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建设比较
        3.3.1 大学生对传统德育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现状看法的比较
        3.3.2 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两种”德育现状看法的比较
        3.3.3 德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对“两种”德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3.3.4 结论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4.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机遇
        4.1.1 新媒体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4.1.2 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4.1.3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4.1.4 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4.1.5 新媒体提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挑战
        4.2.1 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
        4.2.2 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和认知偏差
        4.2.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主体地位缺失
        4.2.4 新媒体信息的纷繁复杂导致大学生迷失自我
第5章 新媒体背景下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利用新媒体的高校德育教育平台
        5.1.1 完备设施建设,建立各种传播正能量的教育网站
        5.1.2 丰富德育教育平台内容
        5.1.3 构筑高校德育教育的校园互动平台
    5.2 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阵地,努力提高师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5.2.1 坚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阵地
        5.2.2 提高师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媒介素养
        5.2.3 充分运用新媒体背景下的德育资源,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
    5.3 依托新媒体完善高校管理措施
        5.3.1 健全高校德育教育的有关信息监管与控制机制
        5.3.2 建立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相关评价体系
        5.3.3 制定制度并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借助新媒体力量来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防、控、导体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德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德育工作者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9)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一) 课题来源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国内研究水平
        (二) 国外研究状况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网络德育的特点
        (一) 开放性
        (二) 交互性
        (三) 平等性
        (四) 虚拟性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 网络丰富高校德育内容与资源
        (二) 网络优化高校德育方式
        (三) 网络强化高校学生能动意识
        (四) 网络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
    三、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 网络开放性挑战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与行为能力
        (二) 网络创新性挑战传统高校德育的内容及方式
        (三) 网络德育工作特殊性挑战教育者素质
        (四) 网络环境复杂性挑战高校德育管理机制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 对传统高校德育理念的超越
        (二) 对传统高校德育内容的超越
        (三) 对传统高校德育方法的超越
        (四) 对传统高校德育机制的超越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 网络德育内容相对滞后
        (二) 网络德育载体功效发挥不足
        (三) 网络德育者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四) 网络德育运行机制有待改善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网络德育理念
        (一) 树立与时俱进的网络德育理念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理念
        (三) 树立终身教育的网络德育理念
    二、发展与充实高校德育内容
        (一) 加强高校网络政治教育内容建设
        (二) 丰富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三) 丰富高校德育自我教育内容
        (四) 充实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
        (五) 发展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三、促进高校德育方式方法多元化
        (一) 积极开展和推进高校德育载体建设
        (二) 教育方式由强制灌输向引导建构转变
        (三) 高校德育方式的创新
    四、提升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综合素质
        (一)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 强化德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意识
        (三) 提高德育工作者管理网络的能力
    五、优化高校德育网络环境
        (一) 网络法制与网络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二) 强化网络监管意识完善监管机制
        (三) 落实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教育
        (四) 创新网络管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二、国内外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扭曲变形
    第三节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空洞、方法单一
    第四节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受环境制约严重
第二章 网路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来临带给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挑战
    第二节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自身存在不足
    第三节 德育工作内容与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节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给德育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网络时代下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第一节 打造一支精干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
    第二节 利用好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第三节 利用网络平台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内容
    第四节 创新和开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手段与渠道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
    第六节 构建和完善高校网络德育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高校完善人格教育研究[D]. 孟姝妤.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后真相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研究[D]. 左静琦. 山西大学, 2021
  • [3]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4]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D]. 钟敏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 郭倩蓉. 兰州大学, 2020(11)
  • [8]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D]. 顾佳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9]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D]. 滕学美. 山东理工大学, 2013(03)
  • [10]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段晓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