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仪在我院的临床应用

红外热像仪在我院的临床应用

一、红外热像图在我院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耀国[1](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邵阳[2](2021)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易罐结合针刺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2.探讨基于通郁调络法治疗面瘫的理论依据。3.探讨健患侧温度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研究中选择72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面瘫患者均符合相应的标准,面瘫患者均属于风寒证型,且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长春周边社区。将招募的7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2组,在治疗组中采取针刺疗法、易罐疗法;在对照组中,采取单一的针刺疗法。两组所应用的针刺疗法操作基本一致,在操作过程中两组均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针刺手法宜轻,急性期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面部穴位得气以搓紧为度。易罐疗法:在急性期后行易罐走罐法治疗,易罐疗法结束10min后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针刺治疗方法相同。疗程: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连续治疗6天,针刺1天1次,易罐疗法在治疗第8天开始介入治疗,每3天1次,周末休息1天再继续下一疗程,共4个疗程(共计28天),如患者达到治愈标准,可提前结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于治疗之前、治疗后的第七天、第十四天以及治疗后,对两组的面瘫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分析面神经的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中医症状积分及红外热成像图。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与90.91%,由此可见,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着一定的统计学价值(P<0.05)。2.对两组实施组内对比得出,对于风寒证面瘫而言,治疗前后,两组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比差异及患者面部两侧温度差异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面瘫(风寒证)患者面部两侧温度出现明显差异是在治疗第十四天、治疗后,差异存在着显着性。4.两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22.06±4.24天与29.15±6.52天,在两组的治疗时间对比方面可以看到,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将针刺、易罐治疗联合应用于风寒证面瘫中,其临床效果相比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方法更为突出。2.针刺、易罐治疗风寒证面瘫,其治疗时间相比于单一针刺治疗时间更短。3.面瘫(风寒证)患者健患侧温度的变化随着疾病的治愈而升高,因此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健患侧面部的温度,在病情好坏的判定以及指导临床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意义。

宓保宏[3](2020)在《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民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医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一种能够在疾病全周期尤其疾病早期参与临床评价的绿色检查技术,将会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于疾病早期筛查和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认可,但其缺少临床“标准化”的瓶颈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本文将以医工结合的方式对符合临床描述的抽象概念构建出相应的量化和可视化模型,并通过属性偏序理论对临床中重复出现的各种红外热像一般化规律进行模式辨识和知识挖掘,为推动红外热像临床“标准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新的临床研究中以扩展红外热像的临床研究范围和视野。本文根据红外热像临床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红外热像体征和红外热像体征模式的基本概念,并构建出了一系列用于红外热像体征量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属性偏序理论实现了对不同群体间红外热像体征的知识挖掘和模式辨识,并通过临床研究对上述方法开展了进一步的验证性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对于红外热像的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在红外热像体征量化和可视化方面,根据现有方法建立了基于温度值的九宫格可视化方法和改进的温度最大值量化方法;根据红外热像对称性体征搭建了两种用于不同场景的量化数学模型;针对红外热像均匀性体征建立了间接性量化数学模型;针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序列化体征探索了空间模型可视化方法,将红外热像的图像空间映射到新的虚拟模型中,实现对序列化特征的空间结构可视化表达;针对红外热像立体性体征,进一步分析了人体红外热像空间特性的临床研究价值,并通过实际的临床病例加以描述。其次,在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面,构建了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红外热像体征的数据粒化方法,能够将图像特征转变为形式背景用于知识挖掘和模式辨识。在对上述方法的临床验证性实验方面,对代谢综合征和中医人体状态辨识两个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能够从知识图谱中挖掘到有效概念,并为后续的人工智能方面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通过这两个实验论证了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用于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在红外热像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方面,通过红外热像构建出了用于男性心肌缺血早期筛查的预警模型,并通过临床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对于心肌缺血的筛查能力,这项研究将会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根据红外热像的技术特点,初步开展了其对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项新的探索性研究,并通过严谨的临床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可能会为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增添新的工具。

李欣悦[4](2020)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患者背俞穴红外温度敏化现象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AIDS期患者为载体,通过对背俞穴红外温度变化规律的比较研究,以及红外温度变化与血清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探索背俞穴红外温度变化反映AIDS患者病症效应的可行性,为论证应用特定穴等相关理论指导针灸临床诊疗的科学性,提供新的生物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实验对象来源于NGO组织(沈阳市爱的援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招募符合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诊断标准的MSM人群男性患者48例,根据抗病毒治疗与否将疾病组分层分组为未服药组16例,服药组32例。另外选取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的25名男性健康自愿者且均排除现阶段患有疾病者,且均无发热以及皮肤感染症状者。使用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所提供)。在室内温度恒定于25℃,湿度65%的情况下,关闭门窗,防止空气流通的条件下,令受试者脱去衣裤(保留短裤),静止休息15分钟之后,取站立位,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背向镜头,双上肢外展45°,掌心向前,五指伸直,拍摄背面全身图1张。参照正常人体形态学设置体表投影,以覆盖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为原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以及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计量局颁布的经穴标准方案中的经穴图,选取41个测温点,分别为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测温点共40个以及大椎穴。穴位点测温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器系统自带的的计算机分析测定软件,设定红外热成像系统中温宽为12.8,在自动工作状态下,采用点测温的方法采集穴位点红外温度。记录数据汇总成Excel表格作为原始数据库,并计算出每个测温点的红外相对温度(穴位温度/大椎温度)完成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均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指标非参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系数分析法。统计检验结果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为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系数用r表示,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0为不相关,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组红外温度统计结果与对照组红外温度变化规律:背部40个测温点中L3—S2之间测温点呈现高温改变,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右侧小肠俞红外温度疾病组>对照组,P<0.05;其他测温点呈现低温改变,双侧心俞、督俞、肝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侧的风门、厥阴俞、膈俞,穴位红外温度疾病组<对照组,P<0.05,涉及心包、心、肝、大肠、小肠五个脏腑,符合HIV/AIDS多系统、多器官发病的病理特点。2.疾病组穴位红外温度与病情相关性检验结果(1)背部测温点红外温度变化与人体的免疫指标CD4+呈正相关,膈俞、肝俞、胆俞、脾俞相关系数r值显着性检验,P<0.05;(2)背部测温点红外温度变化与HIVDNA病毒载量负相关:腰骶部测温点中大肠俞、膀胱俞相关系数r值显着性检验,P<0.05。3.分层分组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组别病情分析结果(均值组间配对T检验):HIVDNA载量均值统计分析:治疗组为2.58×10/copies./ml,未治疗组为3.63×104/copies./ml,治疗组<未治疗组,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统计分析:治疗组为5.71×102/mm3,达到正常值(500-1600)的下限,未治疗组3.56×102/mm3,治疗组高于未治疗组,P<0.05。研究结果符合AIDS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规律。(2)穴位红外温度组间配对检验结果(1)未治疗组与对照组配对检验结果显示:未治疗组有22/40个测温点红外温度变化异常,双侧风门、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以及右侧大杼,左侧肺俞、胆俞的穴位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右侧关元俞温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背俞穴红外温度变化符合AIDS患者多器官、多系统病理改变的临床规律。(2)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对照组配对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抗病毒后)背部全部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升高,具体表现为:未治疗组<对照组,P<0.05的背部测温点,均转变成为治疗组<对照组,P>0.05;位于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病灶区域的双侧L3—S2之间的测温点升温显着,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治疗组>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背俞穴温度回升现象符合AIDS患者多系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病情得到改善临床治疗规律。结论: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对照组红外温度比较结果显示背俞穴红外温度变化具有反映AIDS多系统、多器官病变的病理变化现象的效应,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理论的科学性。2.红外温度变化与AIDS患者免疫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正相关,血会膈俞、肝俞、胆俞、脾俞r值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现象,符合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特殊部位的生理特点,揭示了AIDS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的临床特征。3.腰骶部邻近MSM人群HIV感染部位(前后二阴)和机会性感染器官(消化道器官)的膀胱俞、小肠俞、大肠俞,红外温度变化与HIVDNA负相关的研究发现,说明背俞穴红外温度变化具有揭示本研究对象发病及病理演变的特异性,符合中医学脏腑辨证、经络辩证规律。

高梦蕉[5](2020)在《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作为高患病率的多代谢失常疾病,显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MS早期缺乏明显症状,检测率偏低,早期干预明显不足,其远期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等多种重大致残、致死慢性并发症极大地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ography,IRT)作为一种功能性医学影像技术,其灵敏、无创的全身性温度捕捉能力与MS早期仅有的功能性代谢异常特质相契合,在高效、方便地提高MS检测率方面优势显着,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IRT可发现非可见光视角下新的体征,被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中医视角下应用IRT观测人体体表温度特征,基于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辨证思想,结合八纲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思路,可期在传统的解剖学理论指导之外,找到优化的MS红外热图解读方法,有望解读MS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状态,可能启发中医对MS辨证的新思路。由于MS属于多代谢失常症候群,依据多组代谢指标的共存即可诊断,其范围涵盖了从早期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肥胖几项代谢指标异常的功能性改变,到后期出现明确结构性病变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等。但显然MS的诊断、干预价值在早期未发生多种重大并发症的阶段意义更为明确,因此本研究在试验纳排标准中严格筛选、排除了已发生明确结构性病变的MS组分慢性并发症患者,以观察MS早期红外热图特征。目的:探索MS红外热图头面部、双手掌、双足背、躯干三焦区域温度分布特征,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MS早期辅助诊断、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属回顾性研究。将受试者按照性别分组,并进一步依据代谢异常指标数目“0项”、“1项”、“2项”及“3项以上”分为4组。纳入男性受试者91例——正常组26例、1项异常组18例、2项异常组16例及MS组31例;纳入女性受试者93例——正常组50例、1项异常组21例、2项异常组10例及MS组12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红外热图温度信息及测量学、实验室数据,以头面部、双手掌、双足背、正面躯干作为一组观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以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分区——①正面身躯干、②上焦、③中焦、④下焦、⑤上焦右区、⑥胸骨区、⑦上焦左区作为另一组ROI,采用平均温度、相对热态差值(ΔT)两种方法对各ROI特征进行统计研究,并进一步对ROI均温及测量学指标、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人群头面、双手掌、躯干三焦区域均温存在显着差异(P<0.01),双足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头面部、双手掌及双足背均温均高于女性,躯干三焦区域温度低于女性。②男性各组头面、正面躯干、双手掌、双足背区域均温特征表现为:T头面>T正面躯干>T双手掌>T双足背(各ROI均温差异显着,P<0.01)。MS男性双手掌均温与正面躯干均温相近。③女性各组头面、正面躯干、双手掌、双足背区域均温呈现不同特征。正常女性:T正面躯干>T头面>T双手掌>T双足背,正面躯干均温均值最高;1项异常组与2项异常组:T头面>T正面躯干>T双手掌>T双足背,头面部均温均值最高;MS女性:T头面>T双手掌>T正面躯干>T双足背,头面部均温均值最高。各ROI均温差异显着,P<0.01。MS女性双手掌均温与正面躯干均温相近。④MS患者头面、正面躯干、四末均温与正常人相比较:四末均温上升,正面躯干均温下降。头面部均温M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采用相对热态差值进行研究,MS患者较正常人头面、双手掌、双足背ΔT均升高(P<0.01)。⑤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代谢异常程度越发严重,从无代谢指标异常、1项与2项代谢指标异常到MS阶段,人体四末均温逐渐升高,正面躯干均温逐渐降低;各阶段头面部均温变化无明显差异。采用相对热态差值进行研究,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头面、双手掌、双足背ΔT均逐渐升高(P<0.01)。⑥同一性别、同一代谢程度组内比较,躯干三焦区域7个ROI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尚不能认为正面躯干、三焦及上焦的3个子区域之间均温有不同。⑦MS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ROI均温均下降(P<0.01),差异最大的区域男性与女性均表现在下焦。⑧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代谢异常程度加重,从正常人、1项代谢指标异常、2项代谢指标异常到MS患者,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ROI均温逐渐降低(P<0.01)。结论:①不同性别人群头面、双手掌、双足背、躯干三焦区域均温存在差异,男性头面部、双手掌及双足背均温均高于女性,正面躯干均温低于女性。②MS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四末及正面躯干热图存在特征性改变。表现为:正面躯干均温降低,双手掌、双足背均温升高。③随代谢异常指标数目增多,正面躯干均温逐渐降低,双手掌、双足背均温逐渐升高。提示仅有1-2项代谢指标异常时,人体温度已经开始向多代谢紊乱的MS热图温度特征方向变化。④MS患者较正常人躯干三焦区域的7个ROI均温均下降,其中,下焦均温下降最为明显。⑤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尝试应用于辅助MS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

雷静[6](2020)在《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调养门诊就诊及招募的易感冒患者及非易感冒者各60人,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问卷,并采用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红外热断层扫描系统对其进行扫描,获得全身六幅热像图,计算两组人群背俞穴相对温度,躯干区位相对温度,对两组人群相对温度温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左侧肺俞、左侧脾俞的相对温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右侧肺俞、右侧脾俞以及双侧肾俞的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腧穴温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躯干区位上,观察组督脉区、左膀胱经区相对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右膀胱经区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区位的相对温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红外热像图上,易感冒人群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呈低温改变,佐证了易感冒之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2.在红外热图上,易感冒人群膀胱经区及督脉区呈低温改变,提示此类人群膀胱经及督脉经气不足。3.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上的特征改变,丰富了对易感冒人群的认识,为易感冒的辅助诊断及中医药防治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沙昊[7](2020)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 的]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腰椎管结构异常,引起腰及下肢疼痛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硬膜外注射治疗是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手段,但对于治疗后疗效的评估,目前只有主观的VAS评分,缺乏客观指标。本实验旨在通过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比较患者硬膜外注射治疗前后红外线热图的温度变化,来评价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疗效评估上的临床意义。[方 法]选取来我科就诊,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且同意行硬膜外注射治疗的患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23±4.66)岁,病史1~10年,病程(4.49±2.29)年,对患者在术前、术后24h、术后48h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分别采集其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病侧及对称健侧的温度、ART值及患者VAS评分,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P<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 果](1)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温度均低于健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ART值均低于健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侧下肢△ART值逐渐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逐渐减小。(5)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患者VAS评分和患侧下肢温度无相关性,P>0.05。[结 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辅助VAS评分客观地评估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情况,给临床医师评估患者术后疗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徐娜[8](2020)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的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的敏化规律,并采用推拿干预,观察推拿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温度的变化,分析患儿肢体痉挛程度与敏化穴区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为进一步规范推拿临床取穴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研究,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选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个穴位作为检测穴位,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为试验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利用红外热成像仪Fotric226s在环境相对恒定的房间,分别采集痉挛型脑瘫患儿及健康儿童背部的红外热像图。在AnalyzIR.lnk软件上分析所采集到的红外热像图,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及健康儿童背部穴位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红外热像图中的红外温度,分析其敏化规律。然后,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例,故实际纳入5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试验组采用选择性脊柱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康复疗法,康复治疗方法同试验组,两组治疗为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后休息2天,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分别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后由评估师对患儿背部穴位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的红外温度、中医证候积分值及肢体痉挛程度进行评估,并作前后比较。运用Excel和IBM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参与研究的健康儿童和痉挛型脑瘫患儿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健康儿童和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区红外温度比较。健康儿童组内左侧的肺俞(36.46±0.28)℃和右侧的肺俞(36.48±0.2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心俞(36.45±0.26)℃和右侧心俞(36.50±0.2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肝俞(36.32±0.34)℃和右侧肝俞(36.36±0.3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脾俞(36.33±0.32)℃和右侧脾俞(36.30±0.4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肾俞(36.22±0.44)℃和右侧肾俞(36.24±0.4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的红外温度对称分布,无明显差异。痉挛型脑瘫患儿组内左侧的肺俞(34.67±0.77)℃和右侧的肺俞(34.67±0.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心俞(34.63±0.74)℃和右侧心俞(34.58±0.7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肝俞(34.51±0.84)℃和右侧肝俞(34.44±0.7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脾俞(34.48±0.85)℃和右侧脾俞(34.42±0.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肾俞(34.51±0.82)℃和右侧肾俞(34.42±0.7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的红外温度对称分布,无明显差异。痉挛型脑瘫患儿左侧的肺俞(34.67±0.77)℃与健康儿童组间左侧的肺俞(36.46±0.2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左侧的心俞(34.63±0.74)℃与健康儿童组间左侧的心俞(36.45±0.2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左侧的肝俞(34.51±0.84)℃与健康儿童组间左侧的肝俞(36.32±0.34)℃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左侧的脾俞(34.48±0.85)℃与健康儿童组间左侧的脾俞(36.33±0.3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左侧的肾俞(34.51±0.82)℃与健康儿童组间左侧的肾俞(36.22±0.44)℃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右侧的肺俞(34.67±0.71)℃与健康儿童组间右侧的肺俞(36.48±0.2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右侧的心俞(34.58±0.72)℃与健康儿童组间右侧的心俞(36.50±0.2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右侧的肝俞(34.44±0.78)℃与健康儿童组间右侧的肝俞(36.36±0.3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右侧的脾俞(34.42±0.77)℃与健康儿童组间右侧的脾俞(36.30±0.4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脑瘫患儿右侧的肾俞(34.42±0.76)℃与健康儿童组间右侧的肾俞(36.24±0.4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和痉挛型脑瘫患儿比较,组间左右两侧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红外温度均出现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五个腧穴穴区红外温度呈现出健康儿童均高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规律。3.推拿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影响3.1两组穴区红外温度比较入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肺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穴区的红外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肺俞穴区温度治疗前(34.55±0.85)℃与治疗12周后(36.26±0.4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俞治疗前(34.50±0.85)℃与治疗12周后(36.18±0.5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治疗前(34.46±0.91)℃与治疗12周后(36.09±0.5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脾俞(34.39±0.92)℃与治疗12周后的脾俞(36.12±0.4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肾俞(34.41±0.92)℃与治疗12周后的肾俞(36.07±0.5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红外温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俞治疗前(34.79±0.55)℃与治疗12周后的肺俞(35.34±0.5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俞治疗前(34.66±0.59)℃与治疗12周后(35.25±0.5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治疗前(34.42±0.64)℃与治疗12周后(34.97±0.6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俞治疗前(34.46±0.61)℃与治疗12周后(35.02±0.5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俞治疗前(34.44±0.58)℃与治疗12周后(34.95±0.6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红外温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同名穴区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入组前,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值为(22.30±4.34)分,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32.50±5.64)相比,其中医证候积分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值为(22.10±3.54)分,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26.10±3.60)分相比,其中医证候积分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值较对照组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改良Ashworth量表(MAS)得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MAS得分(3.30±0.67),与对照组MAS得分(3.20±0.78)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肢体痉挛程度在同一水平,具有可比性。试验组MAS得分(3.30±0.67)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1.8±0.7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AS得分(3.20±0.78)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2.6±0.69)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AS得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痉挛程度均有改善;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痉挛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3.4穴区红外温度和MAS得分相关性分析试验组治疗12周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红外温度与MAS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的显着性>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12周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红外温度与MAS得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的显着性>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结果显示,痉挛型脑瘫患儿与健康儿童背部穴区温度呈对称性分布,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表现出皮肤温度的异常,穴区温度均低于健康儿童,与前期文献研究结果一致。2.选择性脊柱推拿可以使痉挛型脑瘫患儿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区温度显着增高,患儿肌肉痉挛程度得到改善,推拿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程度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尚未发现明显相关性。3.从中医四诊来看,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选择性脊柱推拿较常规康复,能显着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体质。4.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上痉挛型脑瘫患儿诊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4.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杨靖[9](2019)在《针刺快速止痛技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在部队训练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1)应用军队课题“基层部队中医非药物疗法”中的针刺快速止痛技术,治疗门诊非特异性颈痛(nonspecific neck pain,NNP)患者,观察临床疗效;(2)针刺快速止痛技术治疗门诊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患者,观察临床疗效;(3)向某部队的军医和官兵们授课,应用针刺快速止痛技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踝痛基层官兵并观察疗效。方法:(1)应用针刺快速止痛技术,即手针联合运动疗法,针刺40例医院门诊NNP患者三间穴(即第二掌骨桡侧微针系统的颈穴),针刺40例医院门诊腰部MPS患者第二掌骨桡侧微针系统腰穴,均留针10分钟,期间嘱患者活动患处,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在穴位处的触诊和针刺反应,以及治疗前后的红外热成像图、VAS评分和颈椎或腰椎关节活动度变化。(2)向某部队官兵现场授课,应用针刺快速止痛技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踝痛基层官兵,推广此项技术。结果:(1)40例NNP患者中,92.5%在穴位处出现压痛,72.5%可以触诊到结节或者条索,所有患者均在针刺时产生强烈针感。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前的红外热像图可观察到异常温度区,以异常高温居多,为77.50%,有72.50%的患者可观察到异常温度区与主诉位置一致,治疗后的红外热像图可观察到颈部温度有上升趋势。(2)40例腰部MPS患者中,85%在穴位处出现压痛,62.5%可以触诊到结节或者条索,所有患者均在针刺时产生强烈针感。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VAS评分、腰椎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前的红外热像图可观察到双侧存在不对称热区,异常高温区出现率为70%,有75%的患者可观察到异常温度区与主诉位置一致,治疗后可观察到腰部和脊柱温度有上升趋势。(3)30例军事训练伤踝痛基层官兵的红外热像图中,有超过50%比例可在踝关节正面和跟腱处观察到不对称温度分布,患侧出现异常高温区,针刺配合运动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分值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NNP患者、腰部MPS患者能在红外热像图上观察到不对称温度区,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治疗后局部温度有上升趋势。针刺快速止痛技术可以即刻减轻NNP患者和腰部MPS患者的疼痛并增大关节活动度。(2)军事训练伤踝痛患者可在红外热像图中观察到双侧不对称温度分布,针刺快速止痛技术可以减轻踝关节疼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合在基层部队进行推广。

贾一凡[10](2019)在《隔药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肾阳虚型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过敏性鼻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高达3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情感状态及工作学习表现。目前西医药物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可迅速缓解鼻部症状,但缺乏个体化治疗,且远期疗效较差。隔药灸疗法能通过辨证选药、随证选穴实现个体化诊疗模式,从改变体质入手达到改变疾病病程,维持远期疗效的目的。将隔药灸与常规西药相结合从而探寻一种集快速缓解症状及维持稳定远期疗效为一体的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目的以鼻部症状、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用药情况、肾阳虚中医证候积分及红外热成像作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雾剂治疗肾阳虚型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过敏性鼻炎诊疗及相关中医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1治疗方案1.1分组将70例符合肾阳虚型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雷诺考特鼻喷剂治疗。研究过程中,对照组3例脱落,最终67例患者纳入统计。1.2治疗隔药灸治疗:(1)取穴:肾俞、肺俞、至阳、大椎。(2)药饼、艾炷制备:将附子、肉桂、干姜各等份研成粉末,以姜汁调和,做成直径2~3cm,厚约0.8cm的药饼,中间以针刺数孔备用;选用细艾绒,用模具做成底径2.5cm、高2cm、重2.5g的艾炷。(3)操作:将药饼置于穴位上,艾炷置于药饼上,从艾炷顶端点燃,灸至患者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穴位局部。每穴灸3壮,约30min。(4)疗程: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两组均采用雷诺考特鼻喷雾剂(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喷人鼻腔,每次每侧鼻孔1喷(每喷64μg),两个鼻孔共2喷,早晚各1次,每天总量256μg,连续使用4周。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降级或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观察12周。1.3随访观察组、对照组按治疗方案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12周的随访,随访期内两组患者可根据需要调整雷诺考特鼻喷剂用量并记录。2观察指标2.1主要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症状VAS评分,具体包括Uni-VAS与Multi-VAS,用于评估鼻炎整体情况及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症状的严重程度。在基线期、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随访4、8、12周后共计6个时点进行数据采集。2.2次要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肾阳虚中医证候量表。此2项指标在基线期、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随访4、8、12周后共计6个时点进行数据采集。生活健康质量量表(SF-36)、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此3项指标在基线期,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数据采集。用药情况在随访4、8、12周后进行数据采集。2.3红外热成像检测采用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诊断系统(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动采集分析受试者鼻区、肺区、大肠区、肾区体表温度数据。在基线期、治疗4周后进行数据采集。结果观察组35例,对照组32例,共计67例患者纳人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BMI、病程、学历构成及职业构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1治疗期1.1观察组治疗4周后VAS、RQLQ、SF-36、HAD、PSQI、肾阳虚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总有效率为82.9%。红外热成像结果中,鼻部温度、全面差,肺部极差、大肠极差、肾部极差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鼻、肺、大肠、肾部温度数据组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1.2对照组治疗4周后VAS、RQLQ、SF-36、HAD、肾阳虚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PS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总有效率为81.3%。红外热成像结果中,鼻部温度、极差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鼻、肺、大肠、肾部温度数据组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1.3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RQLQ总分及睡眠分量表评分、PSQI、肾阳虚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红外热成像结果中,观察组患者鼻部温度、鼻全面差、鼻极差、肺部温度治疗前后温度变化差值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期2.1观察组随访第4周与随访前Uni-VAS、Multi-VAS中鼻痒评分、RQLQ及肾阳虚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上述指标评分较治疗4周后的观察时点高。随访8周与4周及随访12周与8周的比较中,各指标评分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内,各指标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相应数值。随访12周时的总有效率为84.4%。2.2对照组随访第4周与随访前Uni-VAS、Multi-VAS中鼻痒评分、RQLQ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肾阳虚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肾阳虚积分较治疗4周后升高。随访8周与4周的比较中,Uni-VAS、Multi-VAS中鼻痒评分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项指标在随访8周时升高,RQLQ与肾阳虚评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2周与8周各项指标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内,除随访12周时肾阳虚量表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相应数值。随访12周时的总有效率为61.5%。2.3组间比较①随访4周时,两组Uni-VAS、Multi-VAS、RQLQ及肾阳虚证候积分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随访8周时,Multi-VAS中鼻塞与鼻痒指标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其余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随访12周时,Multi-VAS中鼻塞与鼻痒、RQLQ、肾阳虚证候积分评分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其余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4周、随访8周、随访12周时,观察组患者4周内雷诺考特喷雾剂总使用量(喷)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2周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疗效观察指标与红外热成像结果相关性分析VAS与RQLQ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RQLQ与肾阳虚证候积分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SF-36与HAD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HAD与肾阳虚证候积分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红外热成像结果中,鼻部温度、肺部全面差、大肠全面差与Uni-VAS评分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肺部温度、肾部温度与SF-36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肺部温度、肾部温度与HAD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鼻全面差、大肠极差和肾极差与PSQI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肾极差与肾阳虚证候积分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结论1雷诺考特鼻喷剂及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均有改善肾阳虚型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优化情绪状态、改善睡眠质量、改变肾阳虚体质的作用;联合使用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睡眠质量和改变肾阳虚体质方面作用明显。2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在降低药物用量的情况下,具有明显改善鼻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变肾阳虚体质的远期疗效;联合使用在改善鼻塞、鼻痒症状及肾阳虚体质远期疗效方面具有优势。3从红外热成像检测的体表温度检测结果分析,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具有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部,及肺、大肠、肾部病理状态的作用,或可作为一项疗效评价指标。过敏性鼻炎鼻部症状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鼻部温度与过敏性鼻炎鼻部症状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鼻部温度或可以作为评价过敏性鼻炎患者症情的次要指标。

二、红外热像图在我院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热像图在我院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资料来源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1 中医辨证标准
        2 脏腑辨证标准
        3 西医分期标准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三、研究方案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 实验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中医证候统计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五、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六、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一 面瘫的发病机理及针罐结合治疗面瘫的机制研究
文献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面瘫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
临床研究
    1 研究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与郁相关的古代文献
    2 辨郁、治郁
    3 临床以面瘫为例,总结通郁调络之法
    4 易罐的特色
    5 红外热成像技术
    6 结果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红外热像临床研究现状
        1.2.2 国内红外热像临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热像临床应用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红外热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2.2.1 热辐射的物理学原理
        2.2.2 人体热辐射与红外热像技术
    2.3 红外热像技术特点与优势
    2.4 临床红外热像质量控制
        2.4.1 准确研判三种红外热像
        2.4.2 红外热像规范化采集
    2.5 红外热像临床应用医学原理
        2.5.1 人体皮肤温度的来源
        2.5.2 人体皮肤温度分布基本特征
        2.5.3 红外热像临床应用基本医理
    2.6 红外热像体征与体征模式概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体红外热像体征量化与可视化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温度值的红外热像体征量化与可视化方法
        3.2.1 温差法
        3.2.2 基于Troi的九宫格可视化方法
        3.2.3 基于温度最大值的改进算法
    3.3 红外热像对称性体征量化方法
        3.3.1 基于欧几里得距离的对称性度量方法
        3.3.2 高温或低温敏感的对称性测量方法
    3.4 红外热像均匀性体征量化方法
        3.4.1 红外热像局部区域尺度变换与自动分层
        3.4.2 花斑特征检测与定位
        3.4.3 花斑特征量化方法
    3.5 人体红外热像序列化体征的可视化方法
        3.5.1 人体红外热像结构化分割方法
        3.5.2 热序列可视化方法
    3.6 人体红外热像立体性体征与应用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的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
    4.1 引言
    4.2 属性偏序结构理论概述
        4.2.1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理论
        4.2.2 认知机理模型与相关定义
        4.2.3 属性偏序结构与粒描述
        4.2.4 属性偏序结构可视化方法
    4.3 红外热像体征粒化方法
        4.3.1 基于温度特征的粒化方法
        4.3.2 基于K-Means的红外热像温度值粒化方法
        4.3.3 基于模糊划分的红外热像体征粒化方法
    4.4 代谢综合征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中医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红外热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红外热像对男性心肌缺血早期筛查的应用研究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实验结论
    5.3 红外热像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评价方法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3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患者背俞穴红外温度敏化现象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的临床应用概述
        1.红外热成像技术定义
        2.正常人体热图特性与热源分布特点
        3.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点及其与中医学的契合性
        4.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代谢综合征早期诊断策略概述
        1.红外热成像技术简介
        2.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应用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筛查
        3.采用平均温度或相对热态差值解读代谢综合征红外热图的选择策略
        4.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筛查的热图解读策略
        5.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分组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2 观察指标
    3.统计方法
    4.技术路线
    5.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代谢综合征患者头面及四末红外热图特征
        5.3 代谢综合征患者躯干三焦区域红外热图特征
    6.讨论
        6.1 一般资料
        6.2 不同性别人群头面、四末及躯干三焦区域温度差异性讨论
        6.3 正常人群头面、四末及躯干三焦区域温度特征讨论
        6.4 关于MS人群“躯干温度降低,四末温度升高”热图特征的讨论
        6.5 关于MS人群“躯干三焦区域温度降低”热图特征的讨论
    7.结语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普通感冒的现代医学研究
    1.2 虚人感冒的传统医学研究
    1.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1.3.1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西医领域中的应用
        1.3.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运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标准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研究对象
        2.2.3 仪器准备
        2.2.4 医生准备
        2.2.5 志愿者准备
        2.2.6 图像采集
        2.2.7 数据采集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情况
        2.3.2 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布情况
        2.3.3 观察组和对照组体质分布情况
        2.3.4 观察组与对照组腧穴温度比较
    2.4 讨论
        2.4.1 关于结果的讨论
        2.4.2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2.4.3 研究的创新性
    2.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的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的敏化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样本量及随机方法
        1.1.3 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红外热像图采集
        1.2.2 红外热像图分析
        1.3 观察指标
        1.4 检测设备及检测环境要求
        1.4.1 红外热成像仪Fotric226s
        1.4.2 检测环境要求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健康儿童和痉挛型脑瘫患儿基本情况分析
        2.2 健康儿童组内经穴左右两侧比较
        2.3 痉挛型脑瘫患儿组内经穴左右两侧的比较
        2.4 痉挛型脑瘫患儿与健康儿童组间经穴左右两侧的比较
第二部分 :研究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敏化穴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样本量及随机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组治疗方法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1.3 疗程
        1.4 评估
        1.5 观察指标
        1.5.1 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穴区温度
        1.5.2 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1.5.3 肢体痉挛程度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线分析
        2.2 两组穴区红外温度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
        2.4 用于痉挛评分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得分比较
        2.5 穴区红外温度和MAS得分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9)针刺快速止痛技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在部队训练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针刺快速止痛技术治疗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第二部分 针刺快速止痛技术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第三部分 针刺快速止痛技术在治疗训练伤踝痛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思考
    1 结论
    2 思考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1 微针疗法的发展历程
    2 微针疗法的发展现状
    3 微针疗法面临的问题
    4 微针疗法的发展前景
    5 手针、第二掌骨针、部队训练伤与骨骼肌肉伤
    6 手针治疗部队训练伤的优势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病历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隔药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肾阳虚型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过敏性鼻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数据统计与分析
    7 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人口学特征分析
    2 基线结果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4 疗效指标相关性分析
    5 探索性研究观察指标分析
    6 指标偏序结构分析
    7 试验方案分析
    8 隔药灸疗效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VAS量表
附录2 RQLQ量表
附录3 SF-36量表
附录4 HAD量表
附录5 PSQI量表
附录6 肾阳虚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红外热像图在我院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D]. 邵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D]. 宓保宏. 燕山大学, 2020
  • [4]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患者背俞穴红外温度敏化现象及意义的研究[D]. 李欣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医视角下代谢综合征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初探[D]. 高梦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D]. 雷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评估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外注射治疗中的应用[D]. 沙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背部穴位的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D]. 徐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针刺快速止痛技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在部队训练伤治疗中的应用[D]. 杨靖.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隔药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肾阳虚型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D]. 贾一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标签:;  ;  ;  

红外热像仪在我院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