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初探在科学基础班

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初探在科学基础班

一、理科基地班本硕博连读专业文献检索课改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夏莹[1](2020)在《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文中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来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将本、硕、博三个阶段打通,制定衔接的培养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和连贯的体系设计,打破不同学习阶段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力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当前高校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探究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准确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研究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目标制定、内容设计、方式机制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梳理国内外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探讨两者的异同点。第二部分以国内某高校为例,编制学生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专业感知质量和学业成就问卷,对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学生和分段式培养的学生进行问卷对照调查,分析我国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成效及问题所在。第三部分从理论层面探讨我国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适用范围、关键环节、制度障碍以及与我国学位授予的关系。第四部分结合前三部分研究,从高等教育多样化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因材施教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出发,提出提升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的若干对策。研究表明,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体现出本研一体、通专结合、科教融合和国际化培养等特征,与分段式人才培养相比呈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效果。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在顶层设计上,选拔方式不够科学、培养方案衔接不足以及推荐免试制度存在局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科交叉渗透不足、本科生导师制作用不突出、国际化培养水平较低、教学管理运行不畅等;在培养成效方面,学生学习投入不足、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感知质量不够强、学业成就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树立高等教育多样化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二是秉持系统思想,统筹设计本、硕、博三个阶段培养计划;三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四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监控与过程管理。

许军华[2](2017)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将中国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即通过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集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步伐,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各类拔尖创新工程人才,这已然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全球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选择。系统性地从战略管理角度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各个要素和维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探求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路径,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专业主义与人力资本理论,首先界定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内涵,然后阐述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现状,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阶段的问题,深入分析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背景和当前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及发展机遇。依托对部分发达国家及高等工程教育机构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了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及特征。在理论分析与国际案例比较的基础上,探求影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素和维度,构建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绩效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模型加以验证。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形成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保障体系。最后,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实践。该论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深入分析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影响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进行了梳理,构建了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绩效模型,丰富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不仅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实例参考。

李正华,丁春燕,利健衔[3](2016)在《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成为了贯彻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随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的层次均有招生。在本科层次,基于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专业方向的设置,各校有不同的做法。本科教育是基础,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等方面,应当结合实际开展。

李宁[4](2016)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教学运行状况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使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陆续在本科阶段开展了一类“特殊组织”来进行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工作。这些组织逐渐“升格”为学院、基地、实验点等,而这些特殊的组织随之也成为了各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早的“少年班”到各种各样的“教改班”、“提高班”、“强化班”,再到“基地班”、“混合班”,再到各种英才计划、创新学院,都在为培养拔尖人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然而,这些浩大的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并没有让拔尖人才得以势如破竹的态势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对这些“特殊组织”进行探索,是对中国大学拔尖人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进行了历史回溯,反思并透视了我国拔尖人才的培养在以基地班为载体的实践之路上的经验。之后,落实到个案,通过对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个案研究来验证基地班的教学运行状况,对云南大学生科基地班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1)基地班正在走向一般化;(2)导师制未得到有效实施;(3)评价方式单一固化;(4)本硕连读面对的挑战和压力;(5)特殊培养的方式可能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本论文思考了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倾向、值得深究的症结和可以探索的突围方式。论文一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主要从选题的缘由、研究方法,选题的意义以及对文献综述的分类研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政策背景、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方面对我国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历史探索,并对拔尖人才实践的五个历史阶段进行详细的梳理。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落实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资料和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主要从基地班的发展现状、教学运行状况(生源选择、师资配备、培养方式)等方面对云大基地班予以深入研究。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实践层面出发,对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对策。

周文芳[5](2014)在《析专业本真之解密篇 弎 职业兴趣与专业选择擦出的完美火花》文中指出高考填报志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有时会影响人一生从事的职业。高三学习的紧迫性、对高考分数的过分看重使得高三学生们无暇去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优势,中学也往往不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所以不了解自己职业兴趣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也直接导致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培训中心曾对浙江的高校,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做过有关志愿填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考填报

王晓辉[6](2014)在《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一流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要提高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必须对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近年来,我国社会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批评和质疑越来越多,钱学森曾意味深长的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认识到,教育只有通过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许多一流大学开始积极探索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开展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沿着文献梳理—理论建构—比较研究—现状分析—对策探讨—总结展望的总体思路展开,包括绪论、理论探讨、比较研究、现状分析、问题与原因剖析、对策思考、结语等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呈现了文献综述和研究起点,介绍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阐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是强化研究的人本意识;二是加强综合研究;三是重视理论建构;四是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紧密结合。因此,本文加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的视角和综合的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注重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期准确把握目前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理论探讨部分,首先对一流大学、个性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8大要素构成。然后阐释了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最后分析了我国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大学发展的核心环节、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举措。比较研究部分,精选了国外8所一流大学,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8个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这些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总结了他们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创新经验,即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创造个性培养;积极改进专业设置模式,强化独特个性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注重改革教学制度体系,着眼个性全面发展;大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助推主体个性提升;深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要求;重视培育隐性课程形式,促进和谐个性发展;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个性全面发展。现状分析部分,选择了我国中部地区四所一流大学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介绍了调查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与方法,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总结了四种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并对其中两种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问题与原因剖析部分,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理念功能弱化、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教学组织形式面临革新、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基础教育的制约、高等教育的积弊。对策思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宏观调控,即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让一流大学积极引领文化创新;调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引导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模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一流大学形成个性化模式。二是一流大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凝炼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大学生个性培养;完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大学生独特个性;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大学生主体个性;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和谐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大学生创造个性。结语部分,主要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选题创新;二是理论框架创新;三是比较研究有所创新;四是现状研究有所创新。同时,本文至少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调查的对象还不够丰富广泛:二是原因分析有待深入:三是对策探讨有待加强。

李艳[7](2014)在《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举措。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优秀的教师队伍、自由的学术氛围等教育优势,理应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由于本科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需在本科教育阶段就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积极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大批的高级人才。鉴于国际一流大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取得了世界认同的成果,且国内缺乏对国际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运用理想类型方法构建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此反思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本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此次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细致梳理了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明晰研究型大学定义是准确选择研究对象的首要前提,深刻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是系统化、条理化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本研究第三部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入手,从国际视野出发,运用理想类型方法构建美、英、法、日、印度等国家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做法,为下文的反思和改进提供指导。本研究第四部分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笔者首先根据研究型大学招收拔尖学生的方式不同,将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方向型培养模式和学科大类型培养模式。其次,笔者在系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具体做法。本研究第五部分是基于国际视野,指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共性做法,笔者细致分析了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研结合、国内外联合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最后一部分针对上文分析的国内现有问题,在参照、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共性做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出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评价考核机制等建议。

王琳[8](2013)在《临床药师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临床药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相应改革建议,包括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模式多样化、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检索文献能力等。

胡宝忠,苍晶,王傲雪,闫清波,李杰,高放,栾薇,王友良,刘忠华[9](2013)在《实施多层次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文中研究说明依托"理科基地",通过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条件建设项目、科研训练项目以及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开展多层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

于改之,贾配龙[10](2012)在《高等院校特色班级建设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特色班级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高校积极实践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但关于如何打造一个就业前景好、研究能力强、特点突出、创新能力强、个人全面发展的特色班级的专题研究成果甚少。基于此,我们以山东大学特色班级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并参照国内其他知名大学特色班级的建设情况,明确了特色班级的内涵与特征,总结归纳出了特色班级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二、理科基地班本硕博连读专业文献检索课改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科基地班本硕博连读专业文献检索课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三)本硕博贯通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贯通式博士生培养相关研究
        (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本硕博贯通培养
        (二)人才培养成效
    二、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理论
        (二)系统论
        (三)因材施教理论
        (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国内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一)目标制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二)内容设计:重基础、强实践的本研贯通计划
        (三)方式机制:政策支持、小班教学、全程导师制
        (四)考核评价:综合性考察与评价
    二、国外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一)目标制定:培养卓越的科学技术人才
        (二)内容设计:纵横贯通的教育体系
        (三)方式机制:组织一体化、个性化培养、季度制
        (四)考核评价:基于学业达成度的评价
    三、国内外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异同点
第四章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成效评价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四)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五)研究假设
        (六)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连读班各变量总体状况分析
        (二)连读班与普通班的差异分析
        (三)连读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四)连读班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四、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投入不够高
        (二)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业自我效能感不够强
        (三)培养环节不尽合理,降低学生专业感知质量
        (四)学术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学业成就有待提升
第五章 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
    一、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二、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适用范围
    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四、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制度障碍
    五、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
第六章 提升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的对策
    一、树立高等教育多样化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一)注重软性评价,建立学生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扩宽课程广度,构建学生多元化知识体系
        (三)加强校际合作,开拓学生多元化发展路径
    二、秉持系统思想,统筹设计本、硕、博三个阶段培养计划
        (一)推进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设计,强化目标引领
        (二)推进培养内容的系统性设计,强化学研结合
        (三)推进教学与管理的一体化设计,强化资源整合
        (四)推进国内与国际的融合性设计,强化国际培养
    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
        (三)开展跨群体团队建设,促进学生间纵向交流
    四、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监控与过程管理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投入
        (二)注重意志品质培养,增强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三)完善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专业感知质量
        (四)创造学习交流机会,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硕博连读班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普通班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本硕博连读班人才培养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
        1.3.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研究
        1.3.3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想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重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概念和内涵
        2.1.2 高等工程教育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国际化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2.3 专业主义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内外部环境
    3.1 内部环境分析
        3.1.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历程
        3.1.2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现状
        3.1.3 高等工程教育问题凸显
        3.1.4 新型工业化国际人才亟需
        3.1.5 工程技术国际化人才短缺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
        3.2.2 工程教育国际认证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第4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案例
    4.1 法国
        4.1.1 体系概况
        4.1.2 模式特征
        4.1.3 案例分析
    4.2 德国
        4.2.1 体系概况
        4.2.2 模式特征
        4.2.3 博洛尼亚进程
        4.2.4 案例分析
    4.3 美国
        4.3.1 历史回顾
        4.3.2 国际化认证
        4.3.3 国际领导力培养
        4.3.4 案例分析
    4.4 日本
        4.4.1 体系概况
        4.4.2 模式特征
        4.4.3 案例分析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绩效模型
    5.1 要素与维度
        5.1.1 要素分析
        5.1.2 维度分析
    5.2 模型构建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与样本
        5.3.2 测量模型分析
        5.3.3 描述性分析
        5.3.4 假设验证
第6章 中国高等工程国际化战略路径与保障体系
    6.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
        6.1.1 明晰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目标
        6.1.2 打造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高地
        6.1.3 改善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环境
        6.1.4 优化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6.2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保障体系构建
        6.2.1 完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6.2.2 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交流平台
        6.2.3 优化高等工程教育校企合作
        6.2.4 形成高等工程教育保障机制
第7章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实践
    7.1 案例选择
    7.2 国际化战略
        7.2.1 战略目标
        7.2.2 主要内容
        7.2.3 保障机制
    7.3 国际化实践
        7.3.1 合作伙伴国际化
        7.3.2 学生流动国际化
        7.3.3 教育模式国际化
        7.3.4 校企联合国际化
    7.4 国际化再认识
        7.4.1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7.4.2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参照国际标准
        7.4.3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提升学生能力
        7.4.4 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需回归工程本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4)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教学运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历史回溯
    一、我国拔尖人才培养的历史探索
        (一) 政策背景
        (二) 社会背景
        (三) 学科背景
    二、基地班拔尖人才培养的演变
        (一) 实践与探索并进的培养模式
        (二)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现个案专题——对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个案研究
    一、访谈设计及实施
        (一) 访谈对象
        (二) 访谈目的
    二、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发展状况
        (一) 教学、实验、实习条件建设
        (二) 教师队伍建设
        (三) 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三、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教学运行模式
        (一) 培养方案
        (二) 生源选择
        (三) 滚动淘汰竞争制度
        (四)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五) 激励保障机制
    四、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实践途径
        (一) 课程体系的实践途径
        (二) 教学方式的实践途径
        (三) 导师指导的实践途径
        (四) “2+2”阶段式培养的实践途径
        (五) 毕业生出口设计的途径实践途径
第四章 思辨与研讨
    一、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 “基地班”正逐步走向一般化
        (二) 导师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 评价方式单一固化
        (四) 本硕连读面对的挑战和压力
        (五) 特殊对待的方式可能带来教育不公平的情况
    二、值得深究的症结
        (一) 大学的定位和办学策略的错位
        (二) 人才培养实践中,天才、人才以及聚焦阶段的错位
        (三) 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管理的错位
        (四) 人才成长规律与揠苗助长的培养方式的错位
    三、值得考证的突围方式
        (一) “高大上”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应得到落实
        (二) 导师制形同虚设的情况需完善师资配备
        (三) 完善培养体系,减少学生顾虑
        (四) 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五) 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结语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3 近两年的毕业生去向(2009、2010)
附录4 部分访谈纪要
参考文献
攻读论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经历
致谢

(6)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起点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起点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一流大学
        (二) 个性与个性化
        (三) 人才培养模式
        (四)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理论基础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个性发展理论
        (三)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三、我国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三) 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举措
第三章 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共同创新经验
    一、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 哈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三) 斯坦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四) 牛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五) 剑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六) 慕尼黑工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七)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八) 东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创新经验
        (一) 重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创造个性培养
        (二) 积极改进专业设置模式,强化独特个性发展
        (三)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
        (四) 注重改革教学制度体系,着眼个性全面发展
        (五) 大力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助推主体个性提升
        (六) 深入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要求
        (七) 重视培育隐性课程形式,促进和谐个性发展
        (八) 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个性全面发展
第四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 调查的目的
        (二) 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模式一:“张之洞实验班”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 模式二:“弘毅学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模式三:“博雅计划”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 模式四:“楚才学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功能弱化
        (二) 专业设置模式有待完善
        (三) 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
        (四) 教学制度体系亟待健全
        (五) 教学组织形式面临革新
        (六) 教学管理模式刚性过强
        (七) 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
        (八) 教学评价方式亟待改革
    二、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基础教育的制约
        (三) 高等教育的积弊
第六章 我国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国家加强人才培养宏观调控
        (一) 发挥高等教育文化功能,让一流大学积极引领文化创新
        (二) 调整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更加重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三) 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引导一流大学构建个性化模式
        (四)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一流大学形成个性化模式
    二、一流大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凝炼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大学生个性培养
        (二) 完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大学生独特个性
        (三) 优化课程设置方式,着眼大学生个性发展
        (四) 健全教学制度体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五) 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大学生主体个性
        (六)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大学生个性发展
        (七)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和谐个性
        (八)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大学生创造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7)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相关研究
        2. 国外相关研究
        3. 相关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研究型大学
        1. 研究型大学的定义
        2. 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
    (二) 拔尖创新人才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
        2.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结构
    (三) 人才培养模式
三、国际视野下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 培养目标: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国际化、社会责任感
    (二) 专业设置:全面性、综合性、灵活性
        1. 专业设置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2. 专业设置富有灵活性
    (三) 课程体系:模块化、多样化、综合性
        1.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构建全面、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 开设多样化的课程种类
        3. 打破学科界限,设置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体系
        4. 采用灵活的课程选修制
    (四) 教学体系:个性化指导、研究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开放办学、多元协同培养
        1. 提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2. 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才培养途径
        3. 创新教学运行机制
    (五) 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混合住宿制度、本科生导师制
        1. 重视住宿教育,实行混合住宿制度
        2. 普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四、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1. 专业方向型培养模式
        2. 学科大类型培养模式
    (二)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1. 培养目标: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
        2. 专业设置:多样性、跨学科、灵活性
        3. 课程体系:全面化、模块化、文理渗透
        4. 教学体系:小班教学、科研结合、产学研模式、开放办学
        5. 管理制度:独立化个性管理、混合住宿制、本科生导师制
五、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一) 专业设置仍不到位
        1. 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尚未步入正轨
        2. 选专业和转专业自由度较低
    (二) 课程体系建设仍待完善
    (三) 教学方式改革浮于表面
    (四)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科研实践体系尚未健全
        2. 科研活动存在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问题
        3. 过分强调重视科研,忽视教学
        4.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
    (五) 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及深度上的问题
    (六) 课程选修制、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年制配合不到位
    (七) 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六、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 科学规划专业设置
        1. 减少专业设置壁垒,降低转专业门槛
        2. 完善交叉学科专业设置
    (二)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1. 进一步科学、系统构建课程体系
        2. 规范交叉学科课程设置
        3. 完善课程选修制
    (三) 改进教学体系
        1. 注重因材施教,深入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 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3. 以科研反哺教学,改进教研结合模式
        4. 建立弹性化、人性化的教学运行机制
    (四)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1. 完善、深化“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2. 深化国内校际交流,建立校际合作联盟
        3. 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六) 改进评价考核机制
        1. 改革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2. 改革学生评价考核机制
七、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实施多层次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 科研训练的思路
2 科研训练的实施方案
    2.1 构建多层次科研训练项目平台
    2.2 设置多形式科研训练选题
    2.3 规范科研训练组织管理与实施
    2.4 基于课程平台的科研兴趣培养与综合能力训练
    2.5 成立“秦鹏春教育基金”, 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奖
3 科研训练环境条件的优化与共享
4 科研训练的实施效果
    4.1 育人成果显着
    4.2 教改成效突出

(10)高等院校特色班级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色班级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 特色班级建设的内涵
    (二) 特色班级的主要特征
二、特色班级建设模式分析
    (一) 专业发展型
    (二) 双科并重型
    (三) 第二学位型
    (四) 辅助支撑型
    (五) 合作办学型
    (六) 专业强化型
    (七) 继续深造型
    (八) 特色试验型
三、山东大学特色班级建设现状分析
    (一) 特色班级设置情况
    (二) 对特色班级的了解渠道与了解程度
    (三) 特色班级的加入方面
    (四) 特色班级的分配与优势
    (五) 特色班级的作用
    (六) 特色班级建设的改进
四、特色班级建设的工作完善
    (一) 创新工作理念制度
    (二) 优化特色课程体系
    (三) 加快转变课堂形式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 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五、总结

四、理科基地班本硕博连读专业文献检索课改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成效研究[D]. 陈夏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路径研究[D]. 许军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4)
  • [3]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 李正华,丁春燕,利健衔.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6(02)
  • [4]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教学运行状况研究[D]. 李宁. 云南大学, 2016(02)
  • [5]析专业本真之解密篇 弎 职业兴趣与专业选择擦出的完美火花[J]. 周文芳. 高校招生, 2014(09)
  • [6]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王晓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7]国际视野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0)
  • [8]临床药师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探讨[J]. 王琳.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3(05)
  • [9]实施多层次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J]. 胡宝忠,苍晶,王傲雪,闫清波,李杰,高放,栾薇,王友良,刘忠华.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3(01)
  • [10]高等院校特色班级建设探究[J]. 于改之,贾配龙.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10)

标签:;  ;  ;  ;  ;  

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初探在科学基础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