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海洋意识带入 21 世纪

将海洋意识带入 21 世纪

一、让海洋意识进入21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贾宇,张平[1](2021)在《习近平海洋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内涵探析》文中认为习近平海洋经济发展重要论述提炼和总结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习近平在各历史时期对海洋经济的重要论述,围绕论述的形成背景、发展脉络、核心内涵、实践价值展开研究。习近平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核心内涵包括向海而兴的发展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思想、陆海统筹思想、海洋经济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等方面内容。习近平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如何看待和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何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辅相成、如何与世界一道发展海洋经济等重大问题,体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胡德坤,晋玉[2](2021)在《新时代中国海洋观及其对国际海洋治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海洋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借鉴中外海洋历史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国际海洋政治演变规律,认真总结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情怀。新海洋观高度重视海洋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陆海统筹的思想,妥善处理海上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弘扬人海和谐的理念,倡导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新海洋观的提出为中国海上维权和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也为国际海洋秩序重构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巍[3](2021)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文中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特征,蕴含着开放包容、和平安宁、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等一系列深刻内涵。它符合海洋的自然属性,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高度一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战略选择,是新时代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是海洋地理条件不利国,面临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美西方国家战略施压、国际话语权缺失等传统问题以及海洋新问题、新形势的挑战。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对内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推进理论研究以及中国特色海洋法治体系构建;对外通过海洋外交,引领国际海洋法规则的重塑与完善,同时做好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创造稳定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韦景令[4](2021)在《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以J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校园为空间,育人为导向,师生共同接受并认同的一种群体文化,一般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通过制度、环境和师生在精神、行为、活动等方面相互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塑造,最后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产生良好育人效果,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前正重点打造向海经济发展,努力建设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广西海洋经济产业和海洋职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广西海洋行业不断培养和输送优良产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校园海洋特色文化研究与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海洋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助力提升广西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广西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及至“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意义、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并介绍了本文创新之处是在广西涉海中职学校中第一次系统性地开展校园海洋特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提出构建以校、政、行、企为建设主体,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引领、绿色成长教育为抓手、蓝色海洋教育为特色,把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与学校教书育人各项活动有机融合;第二部分进行了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特异性分析,论述了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特征,即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应该具备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特征,并论述了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对涉海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即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能更好地传承创新和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凸显学校海洋行业属性,能更好提升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社会效益;第三部分论述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以J校为观察对象,从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背景、体系构建和建设路径等方面反思和总结了该校在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经验,特别是在海洋特色文化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构建“基于‘人人出彩’的‘四方协同三基色六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并融入本校行业特色的“海洋文化”内容,构建“五维五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把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和成效评价纳入其中,对学校整体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该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路径主要有组织领导建设、理念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公共空间环境文化建设、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八桂海洋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等。第五部分在对观察对象学校校园海洋特色建设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层面的的实现路径建议。

樊丛维[5](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邱春美[6](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叶显敏[7](2021)在《中国和欧盟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6月5日,中国在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正式提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合作倡议。欧盟是中国“蓝色伙伴关系”倡议的积极响应者,也是第一个与中国正式签署建立蓝色伙伴关系政府间文件的地区组织,因此详细研究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等相关议题,对未来继续深化中欧海洋合作,以及为中国日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蓝色伙伴关系提供经验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支撑“蓝色伙伴关系”倡议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发现西方海权理论、中国传统海洋观都难以解释中欧携手缔结蓝色伙伴关系的行为后,本文尝试以中国学派的关系理论、国际共生论和互联互通理论作为解释蓝色伙伴倡议的理论基础,认为蓝色伙伴关系所蕴含的新海洋观是推动中欧迅速达成海洋领域合作共识的关键因素。回顾中欧海洋往来历程,有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往来互市,也有充满压迫和不平等的炮舰外交,但近年来合作共赢、互惠共享逐渐成为中欧海洋互动的主旋律,2018年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的缔结更是双方海洋合作里程碑式的最新进展。面向未来,中欧将主要从海上安全、蓝色经济、海运航道以及极地治理这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蓝色伙伴关系。然而,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的继续深化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欧盟整体与局部海洋利益的分歧、中国国有企业赴欧涉海投资将面临更大风险,南海和印度洋问题造成的中欧海上安全合作风险等,这些都对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的深化带来了极大阻碍。面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第一,贯彻联通性,中欧整体海洋合作规划与次区域重点海洋合作项目齐头并进;第二,协调各方关系,中欧“官方”与“地方”多层次共同参与;第三,增强共享性,中欧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李之文[8](2020)在《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的生态批评研究,旨在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展开电影批评,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语境中考察电影的生态表达,解析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剖析电影结构性的生态表达缺失。绪论部分概括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第一章对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对美国当代电影中所关注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四个选题(主题)展开具体的电影个案批评,试图将理论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对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结语部分总结美国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及其对我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启示。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绪论概述全文。首先指出本文生态批评的对象主要以1939年以后的美国当代电影为主,研究背景是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理论基础是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范式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及生态批评由文学向电影的渗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美国当代电影进行生态批评分析研究,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寻找影像文本中规律性的东西,以生态表达的主题为标准将美国当代电影分为环境危机电影、资源危机电影、动物电影、环境公正电影四个生态主题展开论述,梳理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框架。本文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对构建我国电影的生态批评有着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中西电影的生态批评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电影批评中运用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理念,有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普及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有利于强化电影生态批评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跨学科性,尝试系统梳理和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前沿观点,通过阐述电影艺术的生态内涵,让电影在重构人类生态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章对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三种理论分别进行阐述。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尝试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认为电影用一系列移动的图像记录着各种事物的出现、发展、互动并影响周围世界的活动与交会;电影世界通过地理形态、生物形态和拟人形态三种形态,承载、影响着电影外的世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级存在、二级存在和三级存在三种电影体验,电影体验连接着电影构建的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伊瓦克伊夫认为,认识电影世界与电影外世界之间的关系,要遵循“生态系统”分析模式,研究电影的形式与意义是如何在电影的三重生态(物质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感知生态)中循环的。伊瓦克伊夫认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互动的结果,电影对建构和改变世界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旨在分析不同的生态审美成分是如何在电影的生态表达中分工协作的。英格拉姆认为,从审美多元化角度来看,艺术和大众、现实和通俗、道德和不道德,各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都可以激发环保意识和生态辩论,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旨在从电影中解读出反映文化、社会及人类自身内部矛盾的信息。哈格曼认为所有电影都具有意识形态,分为内容层面的被建构意识形态和形式层面的建构意识形态。哈格曼通过对同一主题、但表达方式不同的三部电影展开辩证意识形态批评,指出影片中的意识建构和被建构是矛盾的,它们完全采用了自己理应反对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会破坏生态。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能摆脱意识形态,但电影生态批评可以通过辩证的意识形态批判来辨别我们复杂的欲望,并从生态和意识形态角度重新思考存在。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分别从生态哲学、生态审美、辩证的意识形态等角度肯定了电影对生态表达、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的重要作用。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指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那么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展开电影的生态批评可以正确解读电影的生态表达;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认为所有的电影都能促进对生态的关注,那么各种类型的电影通过生态批评就可以剖析出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对电影中辩证意识形态的分析,提醒我们在做电影的生态批评时,要剖析电影结构性空白中的生态表达缺失。现阶段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对本文以下章节所研究的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等四个主题,提供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和阐释视野。第二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危机电影主要以纪实或预言式的视听语言,展示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类型的环境退化。环境危机电影镜头中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海洋污染、世界末日,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崩溃,进而有效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但将环境危机电影中放入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看出影片的生态表达是有限的,虽然电影承认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造成的,但认为这一切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环境的修护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该类型影片最大的结构性空白是没有指出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影片只是将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某类人的行为之上,所以其生态表达是有限的。第三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资源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资源危机电影主要以情节剧为主,影片通过震撼的镜头语言、善恶二元论、复线叙事结构,展示铁路建设、石油开采、黄金采矿、核能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表达是客观的,镜头中土地的掠夺、石油的大火、采金后的水土流失、核能泄漏对人与自然的污染,虽然只是暗线表述,但仍给人类以生态警示。同时,情节剧的设置易于让人们感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电影指出人类的进步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揭示了生态危机中人类生存的窘态,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但将资源危机电影放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发现其生态表达的空白。电影对资源开采的表达是肯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歌颂;生态危机的责任被模糊化、简单化、片面化,将生态危机的责任归咎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上,至于对生态问题的解决依旧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没有对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试图掩盖资源危机的原因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生态必须让位于资源开发,所以电影不可能提供解决环境危机的真正途径。第四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动物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动物电影分别从人类视角、动物视角探索动物形象的转变、狩猎态度的更正、人类对动物的消费以及人类虐待动物的真相四个主题,阐述动物与人类、动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在于电影中对动物主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意识转变。电影中反狩猎、反消费生态意识的表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焦虑的客观对应物,也是生态意识提高的见证和促进,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动物保护主题的关注以及解决动物危机途径的探讨。美国动物电影生态表达的缺失性在于其生态乌托邦的设想和商业性,即是动物视角的叙事也是对人类社会焦虑的映射,旨在从自然中探寻涉及性别、家庭等意识形态信仰的证据,同时认为原住民的生态智慧是可以解救美国白人堕落的灵魂、拯救生态危机的。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应该对引发生态焦虑的社会生态进行深入、全面的再现与剖析,应该从“为何为动物说话”转向“如何为动物说话”,并走向真正的生态中心主义。第五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公正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公正电影主要对城市发展、资源垄断所造成的阶级压迫,美国西进过程中对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所造成的种族迫害,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电影中的失语状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殖民进行了生态剖析。相对于前三章对于人之外的自然、资源和动物的生态表达,本章的电影主题转向人类本身,认为根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先解决环境剥削与环境压迫。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表达强调对人性、阶级、种族、生物殖民议题的建构,旨在揭示导致环境公正缺失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现实根源;同时发掘、阐发弱势民族文化、弱势阶级生存方式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智慧,为探寻生态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提供启示。环境公正电影的结构性空白在于对阶级压迫、种族剥削等社会不公正问题的非政治化和非历史化处理,规避环境公正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电影没有去讨论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私有化,是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而试图用电影中的和平共处替代真正的平等。阶级压迫、种族剥削需要群体的自我反抗来结束新形式的殖民主义,阶级、种族只有自己夺回话语权,才是探寻生态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关键。结语,总结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成果,指出对我国电影生态表达和生态批评研究的启示及意义。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为中国电影生态批评提供了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的理论借鉴。美国当代电影在电影类型、结构运用、视听表达、情节设置上对生态理念的表达对于我国生态类型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电影在生态表达上要避免美国当代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叙述视角、商业化对生态意识的淡化、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模糊化、对生态问题解决的理想化等。中国电影的生态表达应汲取中西方的生态智慧,阐释电影与中国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电影生态批评应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下去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

李秀华[9](2020)在《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国际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是孕育生命的启点,也是承载地球一切物质往复的最终载体。陆地源生于海洋,看似陆地相对独立的物质循环体系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对海洋的依赖。人类从诞生至今,对整个生态的影响非常之大,其对陆地的物质开发及使用也极大的影响着海洋的生态及环境。尽管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有其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但频繁的陆上及海上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海洋及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多种因素打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海洋污染。而海洋污染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生命健康直接或间接的产生严重的危害。陆地因为国家的存在而具有显着的边界性,对陆地环境的处理往往以各国家和地区独立处理的内部方式为主,而海洋具有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性,因此海洋环境问题具有环境区域性特征,其往往不能通过单一封闭性的思维去进行处理。海洋环境区域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海洋区域环境的整体治理,强调基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展区域内各个层次的通力合作。人类针对当前的海洋污染现状探索了 多种海洋污染区域治理国际机制,不同区域治理机制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目前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海洋污染问题,这些海洋污染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借鉴已有的国际合作经验,克服区域治理中的缺陷,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本论文也基于此研究目的而成,具体内容如下: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海洋污染物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后果,随后介绍了目前海洋污染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开展区域性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还介绍了海洋污染法律治理机制的实施效果;最后,结合中国当前的海洋污染问题及区域治理中的缺陷,提出治理模式的改进设想。海洋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并且已经超过一国管辖范围,依靠单个国家已经无法实现海洋污染的有效治理。海洋污染的本质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例如海洋污染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沿海地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区域治理的方式治理海洋污染。国际社会已有的区域治理操作实践已经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本论文第二章主要从理论视角阐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适用的基本原则,以及传统国际法律制度下“海域权益”的排他及专有性对海洋污染治理的推动和限制,进一步分析现有海洋污染区域治理合作下的国际合作主体、治理主体和法律途径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运用治理理论分析海洋环境区域治理符合治理理论的特征,最终从理论上论证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相对于仅依靠单独的国家或传统国际法治理的理论优势,为构建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提供法理上的基础和支持。受制于洋流、季风等自然因素影响海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该区域内的一点受到污染,则有可能扩散到整个区域,并进而影响到另外的区域。因此不同海域的污染可能面临不同的区域治理的需要。受到沿岸国家不同经济制度的影响,海洋的国际属性也催生了不同的区域的治理机制。本论文第三章在内容上主要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进行考察,就各机制之间的共性及问题进行评析,此外本章也将结合国际法律规范对所考察的区域治理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国际法律规范对区域治理问题的影响及效用。长期以来,在海洋区域污染预防和治理问题上,作为利益相关方的该区域沿海国家为防范海洋污染作出贡献的意愿,往往被主权国家海域权益的争执所阻碍。自1974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区域海洋项目为世界上140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极好的区域内合作契机,并为区域治理构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治理机制。这些机制虽然体现在不同的区域治理模式中,但具有机制共性,是海洋区域污染治理中的重要制度。在第三章对代表性区域治理机制考察的基础上,本论文第四章着重从具体机制出发,分析相关机制的特点及内容,并结合国家、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既有探索,从信息共享、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污染评价及赔偿、资金保障、纠纷解决五个方面入手,研究跨国界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模式中的主要机制构建。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全面构建应包括基于风险预防原则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以多方共治原则为基础的合作机制构建,海洋污染的区域治理的评价、评估及赔偿机制构建,海洋污染区域治理资金保障措施的采取和区域内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以及区域海洋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承担海洋大国责任、为全球海洋善治贡献中国力量的意愿不断增强,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不断深化。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和海洋区域治理并已有所作为,但在国际规则制定、国际合作的促进实施和国际协调方面仍存在欠缺,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也面临着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的需求不一致、相互依存度较低、争端复杂化、域外势力介入等挑战。基于中国所参与区域合作的现实并借鉴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的施行经验,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应首先与区域内各国在治理理念与目标层面达成共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蓝色伙伴关系”等不同层次的共同理念并形成统一的层次化的治理目标体系,继而在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资金保障、国内法与国际法在立法和执法层面的协调、国内海洋治理完善、区域内履约监督和争端解决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制度保障。本论文第五章将对于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动因与现状、理念与目标和制度保障进行探讨。

刘畅[10](2020)在《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视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为汉英视译实践报告。口译实践材料选自“学习强国”平台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系列宣传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实践材料令人领略祖国自然生态之美,其内容涵盖中国海洋和森林环境,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及人类建设美好自然所付诸的努力。本次口译实践特点包括译前准备强度大、专业性高、不可预测性强和语速节奏快慢不一等。本实践报告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指导,进行生态纪录片的视译实践和案例分析。本报告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口译实践任务描述、口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实践结论。其中,口译实践任务描述部分介绍本次口译材料及本次口译的实践意义;口译过程描述部分介绍收集的纪录片背景资料、制作的生态动植物术语表、试译等译前准备以及口译过程的概括;指导理论结合案例分析部分,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主要概念和核心观点,并运用译者主体性理论进行具体实例分析;实践结论部分汇总了各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译者反思不足,进行经验总结。本报告结合视译口译转换法、语句重组、增译省译及倒置法策略,以及译者主体性视域“主观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自主性”元素,进行详细实例的分析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口译水平提高方法。译者对视译持有全新认识和思考,实践反思指导译者口译自身水平的同时,使译者增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深入了解和保护意识,希望能为生态自然口译学习者提供经验借鉴。

二、让海洋意识进入21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海洋意识进入21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海洋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海洋经济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
二、习近平海洋经济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三、习近平海洋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
    (一)向海而兴的海洋发展观
    (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
    (三)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思想
    (四)陆海经济统筹思想
    (五)海洋经济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
四、习近平海洋经济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五、结 语

(2)新时代中国海洋观及其对国际海洋治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海洋观的内涵
    (一)高度重视海洋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
    (二)强调陆海统筹。
    (三)平衡海上维权与维稳。
    (四)倡导人海和谐,重视海洋生态保护。
    (五)积极参与海洋国际合作。
二、新海洋观的形成渊源
    (一)充分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教训
    (二)准确把握国际海洋政治发展的潮流
    (三)新中国海洋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新海洋观推动国际海洋治理
    (一)新海洋观为国际海洋治理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在新海洋观指引下积极参与引领国际海洋治理
    (三)新海洋观指导下的海洋维权举措扞卫和平海洋秩序
    (四)新海洋观指导下的国际合作助推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和秩序构建
四、结语

(3)海洋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符合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
    (二)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国内需求及发展诉求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
    (一)开放包容
    (二)和平安宁
    (三)合作共赢
    (四)人海和谐
三、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由把握海洋自由流动、不可分割、开放包容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由传承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三)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由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倡议决定的
    (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由实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助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决定的
    (五)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由反对海洋霸权、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之路的战略选择决定的
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一)历史机遇
        1.共产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
        2.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
        3. 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难题和挑战
        1.海洋自然环境的限制
        2.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3.美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海洋规则秩序的制约
        4.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五、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一)深化理论研究,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海洋问题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二)着力推动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经略海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综合实力
    (三)积极推进海洋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四)把握维护海洋权益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实现二者动态平衡
    (五)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六、结 语

(4)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以J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相关理论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法
一、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特异性分析
    (一)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特征
        1.行业性
        2.社会性
        3.实践性
        4.地域性
    (二)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对涉海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1.更好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
        2.更好地传承创新和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
二、当前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涉海专业学生的海洋意识比较淡薄,职业忠诚度不高
        2.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水平不高
        3.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缺乏系统性
    (二)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海洋特色文化育人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建设的影响
        2.学校专业建设投入机制局限性对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的影响
        3.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教师参与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和研究的影响
三、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J校为观察对象
    (一)J校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背景分析
        1.建设目的
        2.建设思路
    (二)J校校园海洋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
        1.构建校园海洋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2.构建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
    (三)J校校园海洋特色文化建设路径
        1.组织领导建设
        2.理念文化建设
        3.制度文化建设
        4.公共空间环境文化建设
        5.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
        6.行为文化建设
        7.“八桂海洋文化”品牌课程建设
四、涉海中职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强顶层设计
        2.加强制度建设
        3.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
    (二)教师层面
        1.重视并明确教师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注意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的特色文化素养
        3.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特色文化建设工作
    (三)学生层面
        1.创建特色文化学生社团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特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加强活动育人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5)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一、海洋安全维度
        二、海洋经济维度
        三、海洋环境维度
        四、海洋科技维度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一、规则引领
        二、理念引领
        三、路径引领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致谢

(6)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和欧盟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蓝色伙伴关系
        二、蓝色经济
    第二节 中西方传统海权思想及其内核
        一、西方海权理论
        二、中国传统海权思想
        三、中西方传统海权思想的内核
    第三节 蓝色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及中国新海洋观的内核
        一、中国学派的关系理论
        二、国际共生论
        三、互联互通理论
        四、蓝色伙伴关系蕴含中国新海洋观内核
第三章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发展历程及合作领域
    第一节 中国与欧盟海洋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欧盟建交前的海洋往来
        二、中欧建交-缔结蓝色伙伴关系间的海洋往来
        三、中国-欧盟蓝色伙伴关系建立后的海洋往来
    第二节 中国与欧盟蓝色伙伴关系的合作领域
        一、海上安全
        二、蓝色经济
        三、海运航道
        四、极地治理
    第三节 中国与欧盟蓝色伙伴关系的特点
        一、共享性
        二、平等性
        三、联通性
第四章 中国与欧盟共建蓝色伙伴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原因探析
    第一节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面临的挑战
        一、欧盟与成员国对华海洋合作立场不统一
        二、中国国有企业赴欧涉海投资面临将更大风险和成本
        三、南海和印度洋问题增加中欧海上安全合作风险
    第二节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面临挑战的原因探析
        一、欧盟复杂的决策体系
        二、欧盟整体与次区域、成员国海洋利益的分歧
        三、中欧海洋文化差异
第五章 深化中国与欧盟蓝色伙伴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贯彻联通性,整体规划与重点海洋合作项目齐头并进
        一、对接中欧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二、借助意大利港口联通欧洲南方市场
        三、利用锡尼什港打造中欧海运互联互通网络
    第二节 协调各方关系,“官方”与“地方”共同参与
        一、与欧盟三大机构进行分别沟通
        二、着重开展地方合作
        三、强化海洋事务对话合作机制
    第三节 增强共享性,推进中欧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培育中欧共享文化,建设中欧海洋责任共同体
        二、提供海上公共产品,建设中欧海洋安全共同体
        三、共享海洋技术,建设中欧海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
        一、电影世界的三种形态:电影对世界的构建
        二、电影体验的三级存在:电影对世界的作用
        三、电影的三重生态:电影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
        一、艺术电影的生态批评
        二、大众电影的生态批评
        三、道德中立电影的生态批评
    第三节 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
        一、资本与生态的不可调和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
        三、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二章 美国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生态视域下的沙尘暴
        一、沙尘暴的首次揭露
        二、沙尘暴元凶的生态讨论
        三、沙尘暴的生态原罪
    第二节 洪水危机与环境治理
        一、洪水的记录者:《大河》
        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与洪水治理
        三、《大河》与生态
    第三节 海洋殖民与生态危机
        一、海洋环境初探
        二、海洋空间殖民
        三、海洋资源开采与生态危机
    第四节 电影中的气候变化
        一、《后天》的预言式生态解读
        二、《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生态表达
        三、气候变化与生态关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资源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铁路建设与环境退化
        一、铁路对美国生态环境的改变
        二、《和平联盟》:水牛因铁路而消失
        三、《荡寇志》:对土地资源的掠夺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壮观与生态
        一、《塔尔萨》:石油大火与环境
        二、镜头下的生态
        三、石油开采与生态的让步
    第三节 黄金采矿业与水土流失
        一、《苍白骑士》中的水力采矿
        二、《苍白骑士》中的二元论:生态的维护与破坏
        三、对生态可持续的探讨
    第四节 核能:隐形的污染
        一、核传记电影:《丝克伍事件》
        二、核类恐怖片:《危机》
        三、核污染引发的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动物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海洋动物与生态
        一、电影中的恶魔:大白鲨
        二、人类的朋友:海豚
        三、逆戟鲸:回归自然
    第二节 反狩猎电影的生态陈述
        一、水牛狩猎:《水牛比尔》
        二、《最后的狩猎》:对水牛的疯狂屠杀
        三、反羽毛运动:《穿过沼泽》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一、《小鹿斑比》:森林生态的破坏
        二、《海底总动员》:海洋生态的破坏
        三、生态与消费主义
    第四节 地球人的人性维度
        一、《地球公民》
        二、惨绝人寰的虐杀
        三、人性维度与地球生态
    小结
第五章 美国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人性的消失
        一、农民的抗争与消失
        二、城市化与人性的腐败:《唐人街》
        三、人性的泯灭:《超世纪谍杀案》
    第二节 印第安人与环境公正
        一、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
        二、印第安人银幕形象的转变
        三、《烟火讯号》中的印第安保留地
    第三节 银幕中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一、无能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
        二、墨西哥裔与土地的持续分离
        三、墨西哥裔银幕形象的改观
    第四节 生物殖民——可以随意处置的身体
        一、生物殖民
        二、药物试验体:《不朽的园丁》
        三、跨国器官交易:《美丽坏东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国际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五、学位论文预期创新点
第一章 海洋污染治理机制的现状问题
    第一节 海洋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一、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海洋污染物的自然类型及其后果
        三、海洋污染区域性恶化的现状
    第二节 海洋污染法律治理机制的类型及效果
        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全球海洋污染治理机制
        二、海洋污染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
        三、海洋污染区域性治理机制
    第三节 中国海洋污染问题及区域治理的现状
        一、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二、中国海洋污染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主要理论分析
    第一节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合作原则
        二、风险预防原则
        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
    第二节 海洋污染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全球治理理论对海洋污染治理的影响
        二、全球海洋治理的内容及问题
    第三节 海域权益对海洋污染治理的影响
        一、海域权益的基本类型
        二、海域权益的生态性
        三、海域权益的排他及专有性
    第四节 区域治理理论的适用性
        一、区域治理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基本内容
        三、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主体适用性
        四、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法理优势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国际法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硬实施及软影响
        一、硬法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二、软法的实施及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影响
    第二节 各国际法主体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影响
        一、国家行为在海洋污染治理中的善治
        二、国际组织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机制的引领和推动
        三、海洋非政府组织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参与及促进
    第三节 对部分代表性区域治理机制的概述
        一、地中海模式
        二、波罗的海模式
        三、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
        四、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统项目
        五、对代表性区域治理机制的分析
    第四节 区域性法律规制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影响
        一、区域规制对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影响力
        二、区域性规制在海洋污染治理中的局限性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机制构建
    第一节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信息共享机制
        一、基于风险预防原则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信息共享的内容及范围界定
    第二节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合作机制
        一、以多方共治原则为基础的合作机制
        二、区域内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措施
    第三节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评价、评估及赔偿机制
        一、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评价及评估机制
        二、海洋污染区域治理损害赔偿机制
    第四节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资金保障措施
        一、既有资金保障措施
        二、其他资金保障措施探讨
    第五节 海洋污染区域治理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一、海洋污染区域治理中争端的自愿调解程序
        二、海洋污染区域治理中争端的强制程序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动因与契机
        一、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动因
        二、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契机
    第二节 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理念与目标
        一、区域合作的深化——树立共同理念
        二、区域合作的深化——确立统一目标
    第三节 中国参与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机制保障
        一、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机制
        二、资金保障机制
        三、协调区域内多个层面的立法和执法机制
        四、完善国内海洋治理机制
        五、履约监督和争端解决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视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口译实践任务简介
    1.1 口译实践任务描述
    1.2 口译实践特点
    1.3 口译实践意义
2 口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方面的深入学习
        2.1.2 背景知识材料的准备
        2.1.3 口译实践前期的准备
    2.2 口译过程
3 案例分析
    3.1 译者主体性核心概念
    3.2 译者主体性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案例分析
        3.2.1 转换法
        3.2.2 语句重组法
        3.2.3 增译法与省译法
        3.2.4 倒置法
4 实践结论
    4.1 视译实践问题与收获
    4.2 视译实践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口译实践原文
附录3 口译实践译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让海洋意识进入21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海洋经济发展重要论述内涵探析[J]. 贾宇,张平.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新时代中国海洋观及其对国际海洋治理的影响[J]. 胡德坤,晋玉. 国际问题研究, 2021(05)
  • [3]海洋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J]. 刘巍.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21(04)
  • [4]广西涉海中职学校海洋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以J校为例[D]. 韦景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6]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国和欧盟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叶显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D]. 李之文. 山东大学, 2020(01)
  • [9]海洋污染区域治理的国际法机制研究[D]. 李秀华. 山东大学, 2020(01)
  • [10]纪录片《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一)海洋(二)森林》视译实践报告[D]. 刘畅.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将海洋意识带入 21 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