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传输方案矢量设计

产品传输方案矢量设计

一、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申会鹏[1](2017)在《机床运动链及其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75067和No.5137506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11BAF11B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2ZX04010-011-03)的资助下,以机床结构设计为背景,针对由机构运动简图到结构化设计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着进展,其研究结果已在大连机床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多个机床制造厂商的多类机床中得到了工程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机床开式运动链结构构型设计方法与静态精度模型。基于机床运动轴类型,从机构开式运动链出发,建立构件与运动副的关联矩阵,提出构件简单几何实体间相对几何位置关系的方位矩阵,通过机架变换和矩阵布尔运算,形成矢量化求解机构开式运动链的整体结构布局方案,计算得到机床运动链的结构型谱。建立开式运动链及其构件的静态力学模型和精度模型,结合构件尺寸,求解出各个构件联接面的载荷,为后续机构开式运动链单元和构件结构方案设计提供载荷依据。(2)运动副与机构单元的结构方案设计方法。分别研究移动副、回转副和螺旋副的运动约束特征和结构方案形成机理,建立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元素的约束向量与约束特征,定义了运动副约束向量及其运算规则,通过约束向量的运算、分解和匹配,构建运动副结构型谱。引入机构联接矩阵的集合运算,获得直线进给单元螺旋进给机构和主轴回转单元的结构方案集,为运动副和机构单元结构设计提供有效途径(3)典型零件的结构方案设计方法。将构件结构设计问题转化为考虑联接面的连续几何空间结构载荷路径寻优问题,首次提出构件结构化的四步曲——复杂零件结构设计的“概念-单元”方法,主要分为几何物理模型设计、概念单元设计、强度刚度设计、工艺造型设计4个步骤。利用该方法完成了立式加工中心主轴箱、立柱、床身、滑座、工作台的5大典型零件结构方案设计。(4)机床整机结构方案与性能分析。建立机床结构构型、运动副与单元方案、典型支承件结构方案三者之间的关系,搭建机床整机方案矩阵,构建机床整机结构方案。同时,建立机床整机结构对应的静态位移矢量机构模型,分析机床主轴单元和整机结构性能,包括静态变形和动态特性。为面向精度/性能的机床整机结构设计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5)机床整机与单元结构性能试验。依据机床空间的典型工况位置,分析机床整机静、动态性能试验原理,设计其相应的试验方案,经过测试分析,机床的整机静、动态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主轴回转单元试验表明主轴回转单元满足其设计工况要求。对机床整机和主轴单元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性能测试,通过与理论计算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结构设计方法、结构方案和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张伟宁[2](2015)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描绣花样矢量化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绗缝加工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系的技术,该技术将绣花样轮廓作为加工轨迹,实现外层布料与填充料之间相对固定。在绗缝加工之前需要制版,制版的11的是生成加工代码。目前,普通的制版软件是通过人工描绘出花样轮廓的矢量图形,然而,人工描绘的方法工作效率低、精度低,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制版。[因此,面对复杂的描绣花样,如何快速地生成高质量的花样轮廓矢量化图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机器视觉相结合,研究了一种适用于描绣花样的矢量化技术,该技术主要采取花样采集、轮廓提取和轮廓矢量化三个步骤。针对花样采集和测量方面,论文分析了摄像机成像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并重点研究了本文所采用的基于平面的两步标定法。在轮廓提取之前,通过图像预处理来提高了目标轮廓的质量。在轮廓提取方面,研究了基于数学形态学和边缘检测的轮廓提取算法,对其中多种算法进行了实验分析,提出了针对花样单一、尺寸小和花样复杂、尺寸大两种不同情况的轮廓提取算法。在花样轮廓矢量化方面,主要采取轮廓跟踪、轮廓优化和矢量化三个关键步骤。在轮廓跟踪中,主要利用Freeman链码跟踪算法进行轮廓跟踪,得到有序的轮廓点序列,并将该序列存储在程序的数据链表中。在轮廓优化中,为了解决奇异点和冗余细节问题,提出了适合本文的轮廓优化算法,实验证明此方法能取得高质量的优化结果。在矢量化中,本文提出了基于角点检测的矢量化算法,该方法首先对花样轮廓进行角点检测,通过角点将整个轮廓分为若干轮廓段,再对轮廓段进行直线拟合。实验证明,本文的矢量化算法具有以下优点:目标特征保留完整、精度高、工作效率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Visual C++6.0和OpenCV实现了描绣花样矢量化系统的开发,利用开发的系统完成了多幅典型描绣花样的矢量化。通过模拟加工实验和现场加工实验证明该系统工作效率高,能满足工程应用精度要求,能实现复杂描绣花样的绗缝加工。

陈丽丽[3](2013)在《基于Pro/MECHANICA对热冲压余热回收系统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国环境保护意识和世界范围内能源需求的提高,促使了世界各国加强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余热回收就是节能环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生产中的余热得不到合理利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惑工业生产部门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些热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造成热污染。本文根据辽沈工业集团余热回收项目中筒形体热冲压件在换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组织性能问题进行研究,采用Pro/Mechanica对换热器下的热环境进行分析模拟。从而保证余热回收系统不会影响筒形体热冲压件的组织性能。本文采用Pro/Mechanica的热力学分析模块,在Pro/E操作环境中建立力学模型,利用筒形体热冲压件在正常空冷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创建边界条件,模拟筒形体热冲压件在换热器下的热环境,得到温度云图和温度梯度曲线,为控制过程、换热器设计过程提供力学模型和基本参数。本文还对余热回收过程中的余热回收关键设备换热器进行设计,将筒形体热冲压件的辐射热利用倒U型板式换热器进行回收,加热流经换热器的水,回收得到的热水用于锅炉给水或职工洗浴,实现减少锅炉燃煤量和减少热污染的目的,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工业余热。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筒形体热冲压件在空冷过程中冷却曲线的建立、筒形体热冲压件淬火到不同温度时金相图的分析和冲击功分析、应用软件Pro/Mechanica对筒形体热冲压件在换热过程中的热状态模拟。金相试验和冲击功实验详细分析新建余热回收系统中筒形体热冲压件的微观组织形态,从微观角度保证余热回收前后筒形体热冲压件力学性能不改变。应用Pro/Mechanica分析新建余热回收系统中换热器下筒形体结构件的热状态,以宏观表象说明余热回收系统的可行性,更验证了金相分析和冲击功分析的正确性。研究过程中利用理论分析、方案对比和反复试验等手段,Pro/Mechanica技术具有分析和过程仿真功能,能够快速建立筒型体热冲压件温度场变化曲线,并能够建立起冷却过程中的各热力学影响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快速模拟正常条件下的空冷过程。Pro/Mechanica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动力工程设计、设备的结构设计、计算及分析工作带来显着的时间效率。热冲压、热锻压余热回收系统中,换热器的设计也具有工艺的独特性,其结构不同于传统的板式换热器。新结构的换热器的设计,应能满足工艺生产需要,同时还不应影响冲压产品的性能,还要保证余热回收的热效率。总之,利用热泵技术进行工业余热回收是解决能源和环境方面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对热泵式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应用研究,顺应了能源综合利用的时代要求,扩大以热泵为基础的余热回收系统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王超[4](2011)在《五轴重型车辆转向杆系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建设的需要,一些大功率、高承载能力的重型车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重型车辆一般车身比较长,受于作业场地和道路限制,要求其转弯半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因此多采用多轴转向技术,其转向性能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自身的发展。对于多轴转向车辆,参与转向的轴数较多,在转向过程中易发生轮胎磨损和杆系损坏,为使多轴转向车辆能提供良好的转向性能,并减少轮胎的磨损和杆系的损坏,有必要对转向机构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ADAMS/View的软件平台,以某公司生产的QAY130全地面起重机为原型,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及虚拟样机理论对转向杆系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机构进行了空间运动学分析,分别建立转向杆系的平面和空间数学模型,并对多轴转向的转向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2)介绍了全地面起重机转向系统各部分仿真模型的建模思路,并将转向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分别建立各子系统模型,在建模同时参数化部分变量,之后生成五轴全地面起重机的转向系统虚拟样机模型,模型包括转向梯形、转向杆系、轮胎、液压油缸、悬架系统等。并通过Ansys软件建立转向拉杆的柔性MNF文件,将其导入ADAMS多轴转向系统模型中,建立了转向机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3)对转向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刚柔耦合仿真分析,研究了原地转向时内外轮偏转角偏差和主要杆件的受力变化情况。(4)利用ADAMS优化设计功能,在刚柔耦合转向模型基础上,分别对转向梯形和转向杆系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后续的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理论方法。(5)利用MSC.Fatigue疲劳分析软件对转向杆系中的第二和第三摇臂进行了疲劳寿命估算,找出应力分布较集中的位置和比较容易疲劳的地方,为其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骆敬辉[5](2007)在《基于Pro/M下的连杆结构分析及其性能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企业只有不断保持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CAD/CAM技术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手段,而CAE是实现创新设计的最主要技术保障。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企业把产品设计与三维仿真及有限元分析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以达到制造业高效、低成本、自动化的市场要求。在柴油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中,连杆工作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在柴油机研究和改进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动力系统中,连杆是承受负荷最严重的零件之一,在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同时承受着活塞传来的气体压力、往复惯性力和它本身摆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很容易引起连杆的疲劳破坏。因而设计重量轻而且具有足够强度的连杆对现代柴油机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Pro/E为设计工具、以Pro/MECHANICA为分析平台,对柴油机连杆进行结构分析及其性能优化设计。在Pro/E中,分析了连杆的结构特点,总结出连杆设计中的主要结构特征,将基于特征的建模技术应用于连杆有限元分析中,讨论了连杆建模方法,建立了连杆三维实体分析模型。以Pro/MECHANICA为分析平台,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柴油机连杆实际受力情况、边界条件和施加载荷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计算,确定了连杆的拉伸与压缩载荷最大应力。其中,用结构(Structure)分析工具对连杆优化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在满足优化约束的条件下,对连杆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小连杆的重量。结构优化后的尺寸组合减少了应力集中现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工况下由于应力集中导致连杆断裂破坏的这一主要问题。对连杆的模态分析,计算其固有频率。将有限元技术与结构优化设计相结合,在连杆最大工作应力满足许用应力的条件下,优化连杆结构参数,达到目标函数-质量最小。结果表明设计较精确,能满足柴油机连杆的实际工况要求。

陈玉清[6](2006)在《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设计主要集中于详细设计阶段,忽略了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然而,概念设计阶段对产品功能、性能、可靠性和顾客满意度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产品开发初始阶段的概念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概念设计始于产品设计全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通过获取抽象的、不确定的和定性的产品设计知识和信息,通过功能、原理和结构之间的映射与推理而得到具体的、确定的和定量的产品设计方案。概念设计是产品设计过程中最初的也是最具创新性的设计阶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 本文利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对概念设计过程进行思考,将复杂的概念设计过程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各个设计层进行设计与连接,实现各个子问题的求解和设计,最终完成产品的概念设计。 文章对概念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功能—原理—结构”设计过程模型建立了“功能—物理原理—原理结构”的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建立了功能、物理原理、原理结构模型层,对各个模型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利用数据库的建立规则与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构建了功能库、物理原理库和原理结构图形库。通过编程语言工具,实现了功能模型层、物理原理模型层与原理结构模型层之间的映射。实现了由功能到结构的映射,完成了产品概念设计的目的。对概念设计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存此基础上建立了概念设计应用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了概念产品设计。为概念产品创新奠定了基础。最后,运用概念设计系统对机械手的方案设计进行研究与应用。

王震,赵勇,张军峰[7](2004)在《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产品方案设计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向量表示的方案设计方法,可以利用已知的经验常识对部分不相容的方案设计组合解进行自动剔除,减少设计组合解的数目,降低后续工作的难度。最后将该设计方法应用于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实例并和形态矩阵法进行比较。

二、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机床运动链及其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 当前机械产品结构方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机床运动链的结构构型设计与静态精度模型
    2.1 开式运动链机构的结构构型设计方法
    2.2 典型开式运动链结构构型设计与型谱
        2.2.1 机床开式运动链结构构型设计与型谱
        2.2.2 机器人开式运动链结构构型设计与型谱
    2.3 机床开式运动链的静力学模型
    2.4 机床静态精度的弹性机构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机床运动副与单元的结构方案设计
    3.1 移动副结构方案设计
    3.2 回转副结构方案设计
    3.3 螺旋副结构方案设计
    3.4 直线进给单元结构方案设计
        3.4.1 螺旋机构的结构构型方案规划
        3.4.2 直线进给单元的技术性能设计
        3.4.3 直线进给单元的技术方案
    3.5 主轴回转单元结构方案设计
        3.5.1 主轴回转单元构型方案规划
        3.5.2 主轴回转单元技术性能
        3.5.3 主轴回转单元技术方案
    3.6 运动副的刚度
    3.7 本章小结
4 机床典型零件结构方案设计
    4.1 零件结构的特征
    4.2 几何物理模型设计
        4.2.1 几何模型
        4.2.2 物理模型
    4.3 概念单元设计
        4.3.1 优化问题
        4.3.2 概念模型
        4.3.3 单元结构
    4.4 强度刚度设计
        4.4.1 壁板设计
        4.4.2 尺度优化
    4.5 工艺造型设计
        4.5.1 结构制造工艺性
        4.5.2 外观造型设计
    4.6 支承件的静刚度
    4.7 本章小结
5 机床整机结构方案设计与性能分析
    5.1 机床开式链的整机结构方案
    5.2 机床整机结构静态性能分析
        5.2.1 机床整机结构静态性能分析工况
        5.2.2 机床整机静态位移的弹性机构模型
        5.2.3 机床整机静刚度分析结果
    5.3 机床整机结构动态性能分析
        5.3.1 机床整机动态性能分析模型
        5.3.2 机床整机动态性能分析结果
    5.4 主轴回转单元结构性能分析
        5.4.1 主轴回转单元动态换刀工作原理
        5.4.2 主轴回转单元动态打刀力载荷求解模型
        5.4.3 主轴回转单元动态打刀力载荷分析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机床整机与单元结构的性能试验
    6.1 机床整机结构静态性能试验
        6.1.1 机床整机结构静刚度试验原理
        6.1.2 机床整机结构静刚度试验仪器
        6.1.3 机床整机结构静刚度试验过程
        6.1.4 机床整机结构静刚度试验分析
    6.2 机床整机结构动态性能试验
        6.2.1 机床整机结构模态试验原理
        6.2.2 机床整机结构模态试验仪器
        6.2.3 机床整机结构模态试验过程
        6.2.4 机床整机结构模态试验分析
    6.3 主轴回转单元结构性能试验
        6.3.1 主轴回转单元动态打刀力试验设计
        6.3.2 主轴回转单元动态打刀力试验标定
        6.3.3 主轴回转单元动态打刀力试验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三轴立式加工中心结构型谱
附录B 圆柱坐标工业机器人结构型谱
附录C 三轴立式加工中心设计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机器视觉的描绣花样矢量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图像矢量化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流程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流程
2 摄像机标定
    2.1 摄像机成像模型
        2.1.1 相关坐标系
        2.1.2 小孔成像模型
        2.1.3 非线性模型
    2.2 摄像机成像模型参数标定
    2.3 本章小结
3 描绣花样轮廓提取
    3.1 图像灰度化
    3.2 花样图像预处理
        3.2.1 噪声处理
    3.3 轮廓提取
        3.3.1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轮廓提取
        3.3.2 基于边缘检测的轮廓提取
    3.4 本章小结
4 描绣花样轮廓矢量化
    4.1 Freeman链码跟踪法
    4.2 轮廓优化
        4.2.1 奇异点处理
        4.2.2 冗余细节处理
        4.2.3 轮廓优化结果
    4.3 轮廓矢量化算法
        4.3.1 基于非细化的矢量化方法
        4.3.2 基于细化的矢量化方法
    4.4 基于角点检测的矢量化方法
        4.4.1 角点检测算法
        4.4.2 轮廓分段拟合
    4.5 实验结果及算法分析
    4.6 矢量化数据格式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验证及加工实验
    5.1 轮廓系统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绗缝加工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Pro/MECHANICA对热冲压余热回收系统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4 本课题的先进性
第二章 Pro/Mechanica软件热力模块的介绍
    2.1 Pro/Mechanica热力模块
        2.1.1 Pro/Mechanica简介
        2.1.2 Pro/Mechanica的界面
        2.1.3 Pro/Mechanica的模式和分析流程
        2.1.4 Pro/Mechanica的显示类型
    2.2 用Pro/Mechanica对筒形体热冲压件热分析基本理论
        2.2.1 热分析三种热传递方式
        2.2.2 热分析温度场热载荷
        2.2.3 热分析温度场边界条件
        2.2.4 热分析温度场初始条件
    2.3 用Pro/Mechanica对筒形体热冲压件的稳态与瞬态热分析
        2.3.1 稳态传热
        2.3.2 瞬态传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余热回收系统筒形体热冲压件材料组织性能研究
    3.1 余热回收系统方案设计
    3.2 对筒形体热冲压件生产过程的温度测试
        3.2.1 58SiMn的组成成分
        3.2.2 筒形体热冲压件正火条件下的温度测试
        3.2.3 58SiMn相变过程研究
    3.3 余热回收系统筒形体热冲压件不同温度处理的试样的金相组织研究
    3.4 余热回收系统筒形体热冲压件夏比摆锤冲击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o/Mechanica-Thermal对筒形体热冲压件冷却曲线分析模拟
    4.1 Pro/Mechanica热力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
        4.1.1 筒形体热冲压件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热分析的参数设置
    4.2 筒形体热冲压件热边界条件的建立
        4.2.1 瞬态热对流条件
        4.2.2 对流换热系数确定
    4.3 筒形体热冲压件热力学分析
        4.3.1 筒形体热冲压件温度场分析
        4.3.2 筒形体热冲压件温度梯度仿真分析
        4.3.3 筒形体热冲压件温度梯度云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倒U型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5.1 换热器的基本介绍
    5.2 换热器的分类
        5.2.1 分类简介
        5.2.2 几种不同的间壁式换热器
    5.3 倒U型板式换热器
        5.3.1 背景技术
        5.3.2 倒U型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明的专利
致谢

(4)五轴重型车辆转向杆系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轴车辆转向的基本原理
    2.1 多轴转向车辆的转向基本理论
        2.1.1 阿克曼(Ackerman)定理
        2.1.2 同轴转向内外轮转角关系
        2.1.3 不同转向轴同侧车轮的转角关系
        2.1.4 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
        2.1.5 空间转向梯形运动学方程
        2.1.6 转向机构运动学特性
    2.2 多轴转向车辆动力转向特性分析
        2.2.1 车辆转向阻力
        2.2.2 原地转向的转向阻力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系统模型建立和仿真
    3.1 转向摇臂机构的数学模型
        3.1.1 转向摇臂机构坐标系的定义
        3.1.2 转向摇臂机构结构特性分析
        3.13 摇臂机构的数学模型
    3.2 转向系统模型建立
        3.2.1 建立转向系统仿真模型概述
        3.2.2 转向梯形机构的参数化模型
        3.2.3 转向摇臂机构参数化模型
    3.3 整车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3.4 转向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3.5 转向系统主要杆件的受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轴车辆转向杆系刚柔耦合分析
    4.1 引言
    4.2 多轴转向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4.3 刚柔耦合建模
        4.3.1 刚柔耦合分析的基本流程
        4.3.2 柔体部件的建立
    4.4 刚柔耦合仿真分析
        4.4.1 转向系统仿真
        4.4.2 转向杆系受力分析
        4.4.3 车辆转向转角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地面起重机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转向机构优化目标的确定
    5.3 转向梯形的机构的优化设计
        5.3.1 优化模型的建立
        5.3.2 优化设计结果
    5.4. 转向摇臂机构的优化设计
        5.4.1 优化设计的模型的建立
        5.4.2 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向摇臂疲劳寿命分析
    6.1 引言
    6.2 疲劳分析的意义
    6.3 MSC.Fatigue疲劳分析过程
    6.4 转向摇臂疲劳分析
        6.4.1 数值分析方案
        6.4.2 转向摇臂有限元静力分析
        6.4.3 转向摇臂疲劳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5)基于Pro/M下的连杆结构分析及其性能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及所研究的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外状况
        1.2.2 国内状况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课题的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5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基于特征的连杆三维实体造型
    2.1 Pro/E 软件简介
        2.1.1 实体模型
        2.1.2 单一数据库
        2.1.3 以特征作为设计的单位
        2.1.4 参数化设计
    2.2 连杆的结构及特征技术
        2.2.1 连杆的结构类型
        2.2.2 特征技术
        2.2.3 连杆的特征定义和分类
    2.3 基于特征的连杆实体造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杆有限元结构静力学分析
    3.1 Pro/MECHANICA简介
        3.1.1 Pro/MECHANICA模块简介
        3.1.2 Pro/MECHANICA的工作模式
        3.1.3 使用 Pro/MECHANICA的一般过程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原理
        3.2.1 有限元分析
        3.2.2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2.3 有限元网格生成技术
    3.3 连杆有限元分析方法
        3.3.1 连杆有限元分析概述
        3.3.2 有限元前处理
    3.4 网格划分
        3.4.1 连杆材料定义
        3.4.2 进入Pro/MECHANICA模式
        3.4.3 AutoGEM 网格划分
        3.4.4 CAD模型的简化及网格生成
    3.5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杆的优化设计
    4.1 灵敏度分析概述
    4.2 连杆灵敏度分析
        4.2.1 局部灵敏度分析
        4.2.2 全局灵敏度分析
    4.3 优化设计分析
        4.3.1 连杆最优化设计模型
        4.3.2 目标函数的选取
        4.3.3 优化参数的确定
        4.3.4 约束条件的确定
        4.3.5 优化设计分析
    4.4 分析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杆结构动力学分析
    5.1 结构动力学分析
    5.2 连杆的模态特性有限元分析
        5.2.1 模态分析理论
        5.2.2 连杆模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5.2.3 连杆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概念设计的定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研究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1.3.2 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研究
    1.4 概念设计系统模型研究
    1.5 文章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概念设计系统
    2.1 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建模
    2.2 概念设计各模型层含义
        2.2.1 需求分析
        2.2.2 功能设计
        2.2.3 原理设计
        2.2.4 结构设计
    2.3 概念设计系统中的工程数据库与应用
        2.3.1 数据库系统
        2.3.2 工程数据库的特点
        2.3.3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2.4 MFC与Pro/E的接口设计
    2.5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设计评价体系研究
    3.1 概念设计评价方法
    3.2 模糊综合评价
    3.3 模糊评价法实例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概念设计应用系统模块设计
    4.1 概念设计应用系统功能结构介绍
    4.2 概念设计应用系统的结构框架
    4.3 概念设计流程设计
    4.4 概念设计应用系统模块设计
        4.4.1 概念设计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
        4.4.2 功能设计模块
        4.4.3 物理原理设计模块
        4.4.4 原理结构设计模块
        4.4.5 功能结构设计模块
        4.4.6 概念设计的查询界面设计
        4.4.7 概念设计应用系统中的人机合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例
    5.1 机械手功能结构
    5.2 机械手设计实例
        5.2.1 机械手概念设计实现过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的向量表示及运算
    1.1 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的形态矩阵法
    1.2 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的向量表示及运算
2 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的具体实现
    2.1 基于形态矩阵的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
    2.2 基于向量表示的履带式车辆传动方案设计
    2.3 结果分析
3 结束语

四、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床运动链及其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申会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2]基于机器视觉的描绣花样矢量化技术的研究[D]. 张伟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3]基于Pro/MECHANICA对热冲压余热回收系统的构建研究[D]. 陈丽丽. 沈阳建筑大学, 2013(05)
  • [4]五轴重型车辆转向杆系结构分析[D]. 王超. 吉林大学, 2011(10)
  • [5]基于Pro/M下的连杆结构分析及其性能优化设计[D]. 骆敬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07(02)
  • [6]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研究与应用[D]. 陈玉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7]产品传动方案的矢量化设计[J]. 王震,赵勇,张军峰. 机械, 2004(12)

标签:;  ;  ;  ;  ;  

产品传输方案矢量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