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初稿)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初稿)

一、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论文文献综述)

刘冉,高忠明[1](2021)在《新中国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演变及其特征》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科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从不开设科学课程到只在小学高段开设科学课程再到小学全段系统设置科学课程。本文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分析了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理清了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演变路径。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课程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的工具性取向、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科本位取向以及关注个体发展的学生本位取向三个阶段。同时,科学教育观念从重视科学知识转向关注科学实践,科学课程目标从增加儿童自然常识转向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预见,未来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会逐步得到加强,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增加科学实践活动,加强科学课程整合,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严虹,徐彬[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灵魂,可以借此窥见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迁历程。在中国教育大背景下,结合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课程分为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以及全面深化阶段五个时期,主要围绕德育、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经历了德育内容从政治化到人本化,课程知识从"双基"雏形—"双基"—"三基"—"四基",能力要求从"三能"—"三能"修正—"五能"—"六素养"的变迁历程。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对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嬗变进行回顾。

潘洪建[3](2021)在《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文中研究指明1912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经历了经验本位、知识本位、劳动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五个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110年的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成就显着:课程设置从"格致""理科""自然"到"科学",课程定位发生深刻变化;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发展为主,再到科学素养培养主导;课程内容从知识罗列、分层设计,到内容整合、进阶设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教学方法从引进吸收到自主探索,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科学素养导向,评价方式走向多元。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明确课程性质,提升科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目标关注科学素养培育,重视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功能;课程内容纵横贯通,追求必要的深度;教材编制在强调适应性、广度的同时,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深度;课程教学关注学习方式转变,强化科学实践;课程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不断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吕达,刘立德[4](2021)在《贡献卓着的教材事业领军人、教育出版家叶立群——纪念叶立群先生诞辰100周年》文中提出叶立群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教育出版家、教材事业领军人,中国教育出版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杰出管理者。他以宽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超凡的胆识,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再度崛起、重振雄风并真正锻炼成长为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国家队、专业队和主力军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参与领导了第二至第九套人教版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作为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新教材的奠基人,他在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前,沉着应对,强化了人教社建社以来叶圣陶等老前辈所倡导的科研兴社的战略方针,确立了人教社"一体两翼"的总体发展格局。他锐意改革,大胆开放,广纳人才,知人善任,推行一系列举措,使人教社研究开发、编辑出版和印刷发行事业迈上了现代化的新台阶。他在中小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实践上有丰富经验,是研究型编辑和专家型领导干部的典范。他为人教社乃至新中国课程教材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当今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材理论研究水平和促进中小学教材改革发展,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苑昌昊[5](2021)在《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原香[6](2021)在《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邹南芳[7](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嬗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杨胡灵[8](2021)在《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是实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汲取体育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其中基础教育的体育教材对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网络信息对中小学体育课学习内容有着不同形式的解读,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从而对当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编写体育教材将教材适用于学生学习,成为体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建国七十年以来人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选编原则、框架结构、教学内容及学习评价进行梳理,找出教材编写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了解现今体育教材使用情况,探明原因,为我国今后体育教材的编写研究及教材的指向性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建议。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编写中并未很好的落实,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和场域去判断学生的需要,却与学生真实的需要出现了偏差,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2.教材内容编写所制定的选编原则在实际编写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现今的选编原则与师生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偏差,没得到师生的认同。3.教材所编写的教学内容和所制定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落实,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且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4.教材所编写学习评价中的评价方法、内容、主体和标准与实际教学中的考核评价没有很好的契合,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并未得到教师认同。整个研究发现新时代体育教材编写的展望:1.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2.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3.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4.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5.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6.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王童[9](2021)在《我国中学理科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百年变迁 ——基于144份中学理科课纲的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黄武胜[10](2021)在《“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关键业务呈现出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形态,学校的围墙逐渐模糊,学校的双向开放成为了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领域校外教学资源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传统学校对社会资源需求逐渐从以往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发展为对优质教学内容和服务的双重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佛山市M初级中学与广州G教育科技企业所进行的关于语文学科的校企协同教学(S-C协同模式)案例,即校企(School-Company)双方通过达成合作教学协议,共同组织学生完成特定教学计划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对该案例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在中小学领域针对语文学科校企协同教学的现状与困境并探索改进策略。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协同教学”、“校企协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继而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校企双方语文教师以及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校企协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校企协同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从初中语文教学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考核评价体提出改进初中语文“S-C协同模式”教学策略。经过研究,”S-C协同模式“在佛山市M中学初中语文学科的应用对促进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校企协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课堂外对学习的需求,将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语文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取得高分段的学生数量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校企协同模式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缺少有效校企沟通机制,双方教师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校内教师缺少时间参与协同教学;线上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明显。校企协同模式造成师生角色困扰。学生缺乏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协同学习效果难以把控。基于以上问题,提出针对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学科应用策略:(1)成立校企协同研究小组、创新小组以校企协同机制的力量强化校企双方教研水平;(2)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3)校企双方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4)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课堂,激发学生潜能;(5)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提升线下教学服务能力;(6)改进在线课堂作业形式及评价方式;(7)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课后监督,形成家校企三方合力。(8)对大班直播课堂进行有效拆分,实施分层教学;(9)减少功利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

二、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演变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历程
    (一)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的工具性取向(1949-1976)
    (二)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学科本位价值取向(1977-1999)
    (三)关注个体发展的学生本位价值取向(2001-今)
二、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演变之特征
    (一)科学课程观念:从重视科学知识到关注科学实践
    (二)科学课程目标:从增加儿童自然常识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实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主动地学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二)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科学实践活动将全面展开
    (三)跨学科整合势不可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全面提升

(3)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一)经验本位时期(1912—1949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二)知识本位时期(1950—1965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三)劳动本位时期(1966—1976年)
    (四)能力本位时期(1977—1999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五)素养本位时期(2000—2021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二、基本成就
    (一)课程设置:从“格致”“理科”“自然”到“科学”,课程定位发生深刻变化
    (二)课程目标:从经验充实、知识传授、能力发展为主到科学素养培养主导
    (三)课程内容:从基于经验、知识排列,到追求系统、分层设计,再到内容整合、进阶设计
    (四)教材设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
    (五)课程教学:多元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纷呈
    (六)课程评价:关注科学素养,评价方式走向多元
三、未来展望
    (一)明确课程性质,提升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关注科学素养,重视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地位
    (三)课程内容纵横贯通,追求必要的深度
    (四)教材编制在强调适应性、广度的同时,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深度
    (五)课程教学关注学习方式转变,强化科学实践
    (六)课程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不断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4)贡献卓着的教材事业领军人、教育出版家叶立群——纪念叶立群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迎接武汉解放和基础教育界的接收作出突出贡献
二、人教版第二至第九套中小学教材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新教材的开创者、奠基者、领导者
三、“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只是“人民教材出版社”——人教社“一体两翼”出版格局的奠定者
四、把编辑出版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科研兴社”战略的确立者
    (一)参与创办并主编《课程·教材·教法》期刊;高度重视为中小学教师、教研和教学服务
    (二)参与创办课程教材研究所
    (三)主持重点课题研究
    (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五)率先垂范带头搞科研,成果丰硕
五、对内锐意改革,对外大胆开放;请进来,走出去——我国教育出版改革开放的先驱者
    (一)对内锐意改革
    (二)对外大胆开放
        1.率先带队走出去考察访问
        2.主导达成多种中外合编教材等项目
六、中国教育学会事业的杰出领导人
七、竞争聚焦人才——尊重人才,堪称楷模;知人善任,无愧伯乐

(8)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础教育
        2.1.2 教材
        2.1.3 教科书
        2.1.4 体育教材
    2.2 体育教材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材在体育史专着、专题中的研究
        2.2.2 体育教材编写研究
        2.2.3 体育教材演变历史分期研究
        2.2.4 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研究
        2.2.5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研究
    2.3 相关研究的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德尔菲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人教版初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写特征分析
        4.1.1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指导思想的特征
        4.1.2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选编原则的特征
        4.1.3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内容的特征
        4.1.4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编写的框架结构特征
        4.1.5 不同时期体育教材中学习评价的编写特征
    4.2 现阶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
        4.2.1 教师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2.2 学生使用体育教材的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4.3 教材编写与师生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4.3.1 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可
        4.3.2 教材内容的选编并未得到师生的认同
        4.3.3 教材编写框架及其内容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4.3.4 教材中的评价方式教师并未采纳
5 教材编写的展望
    5.1 体育教材编写思想应更深层次地融入以学生为主体
    5.2 体育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现阶段实际情况相契合
    5.3 体育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应与德育、技术技能相结合
    5.4 体育教材应注重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多样化
    5.5 体育教材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体育教材实用性
    5.6 小学体育教材学生用书的编写,实现纸质动画与视频动画学习相结合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问卷
附录2:学生问卷
附录3:专家访谈
附录4:教师访谈
附录5:学生访谈
附件6: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7:编写趋势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8:开放式编码
附录9:相关支撑材料
致谢

(10)“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K12 在线教辅的蓬勃发展
        1.1.2 校外K12 在线教育的局限
        1.1.3 S-C协同模式的萌芽
        1.1.4 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校企协同研究综述
    2.1 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2.1.1 国外校企协同研究
        2.1.2 国内校企协同研究
    2.2 研究述评
3.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协同教学
        3.1.2 S-C协同模式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协同理论
        3.2.2 教育传播理论
        3.2.3 建构主义理论
4.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
    4.1 校企双方语文教师角度下S-C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4.1.4 对校内语文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4.1.5 对在线语文教师访谈过程及分析
        4.1.6 对校企协同授课班级的线下助教访谈过程及分析
    4.2 学生角度下S-C语文协同模式应用调查
        4.2.1 调查说明
        4.2.2 问卷分析
    4.3 学生调查结果
        4.3.1 学生缺乏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动机
        4.3.2 学习习惯有失偏颇,对待课后学习态度不认真
        4.3.3 线下合作学习质量难以把控
        4.3.4 教学模式改变,造成师生角色困扰
    4.4 初中语文教学协同模式应用现状调查总结
        4.4.1 制度层面存在问题
        4.4.2 文化层面存在问题
        4.4.3 教师层面存在问题
        4.4.4 学生层面存在问题
5.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5.1 建立协同教学机制,达成有效教学沟通
    5.2 以学校为中心,双方协同建设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5.3 明确教学目标,合力发挥协同模式教学效果
    5.4 校内语文教师转换角色身份,深度融入协同教学
    5.5 校内语文教师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5.6 在线教师应全面掌握学情,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准备
    5.7 在线语文教师需完善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
6.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校内语文教师)
附录2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在线语文教师)
附录3 S-C协同模式语文教学访谈提纲(助教)
附录4 初中语文校企协同教学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小学科学课程价值取向演变及其特征[J]. 刘冉,高忠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11)
  •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回顾与展望[J]. 严虹,徐彬.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1(25)
  • [3]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J]. 潘洪建.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07)
  • [4]贡献卓着的教材事业领军人、教育出版家叶立群——纪念叶立群先生诞辰100周年[J]. 吕达,刘立德.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04)
  • [5]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D]. 苑昌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D]. 杨原香. 西南大学, 2021
  • [7]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嬗变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 邹南芳. 西南大学, 2021
  • [8]建国七十年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材编写特征与展望 ——以“人教版”为线索[D]. 杨胡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我国中学理科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百年变迁 ——基于144份中学理科课纲的内容分析[D]. 王童. 青岛大学, 2021
  • [10]“S-C协同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D]. 黄武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初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