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演变

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演变

一、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论文文献综述)

汪洋[1](2020)在《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挖掘与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夯实文化自信。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尤其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对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树立品牌形象都大有裨益,因此在文化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开发优质文化创意产品迫在眉睫。舟山渔民画是舟山海洋文化的缩影,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其独特的图形形态背后反映的是舟山渔民们特有的思维观念,审美特征和创作意图,从中我们能够汲取自信与养分,因而值得深入挖掘与利用。论文以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为切入点,文创产品设计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形语言特征的梳理与分析,探讨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对图形语言及文创产品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明确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与文创设计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厘清舟山渔民画图形的影响要素与文化背景,运用归纳演绎法从形、色、意三个角度入手,借助典型图例梳理并剖析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而根据实地调研舟山渔民画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结合应用绘画图形语言的优秀文创产品设计案例和消费者市场调研数据构建出地域绘画类文创产品开发路径。最后,通过设计论证法,以舟山渔民画文创产品为例,基于文创产品层级分类,综合运用图形语言,开发部分系列文创产品,旨在丰富文创产品种类,打造特色品牌,扩大舟山渔民画文化的影响范围。助推地方文创产业发展,为其他地域绘画类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路径参考。该论文有图75幅,表8个,参考文献58篇。

张宇泓[2](2020)在《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舟山渔民画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第三阶段。舟山渔民画的创作者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基础训练的业余绘画爱好者,与其他农民画创作一样,他们经过辅导老师组织和培训后,逐渐开始绘画创作。文章将从渔民画作品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渔民画创作者研究入手;以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为指导,对渔民画创作发展历程、创作动因、创作过程、创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揭示渔民画创作如何从原生走向自觉;意在阐明渔民画创作的规律性与独特性,并总结渔民画创作给予的启示。具体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及渔民画创作者基本情况;客观呈现渔民画的出现及发展历程,研究时间限定为1983年至2015年。第三章,渔民画创作启蒙阶段研究。以对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的访谈为主要资料获取手段,整理与总结渔民画创作辅导理念、辅导方法、实践步骤。第四章,渔民画创作初始阶段研究。以渔民画创作原生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因素为研究内容。阐述创作灵感背后的海洋生命意识驱动力、创作题材产生背后的泛渔文化影响力、创作审美追求背后的海岛审美风尚影响力。第五章,渔民画创作探索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创作绘画语言的图像来源、绘画语言的组织和学习方法,绘画语言形成后呈现的观念及特点。第六章,渔民画创作深入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特征及原因。第七章,总结从原生到自觉:渔民画创作研究带来的启示。全文梳理了舟山渔民画发生、发展历程。客观呈现渔民画创作从原生状态到自觉创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因素:“海洋情结”是创作主体发挥原生创造力的主导因素;辅导老师的辅导是渔民画创作走向自觉的关键因素;政府为渔民画创作活动的展开提供平台;渔民画作品的传播是渔民画主体坚持创作的主要外部动机。渔民画创作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创作主体意识出发的创作实践所富有的强大生命力,绘画语言也是基于此而逐渐彰显个人风格。突破了农民画“程式化”创作思维模式和“稚拙”审美价值的思考格局。本研究带来的启示:创作精神植根于生命意识,绘画语言成长于多元融合。

季双禹[3](2020)在《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民俗文化是舟山文化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历经千年的兴衰变革成为现在具有舟山特色的民俗文化。但因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即将消亡,舟山民俗文化也同样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变革的影响而面临威胁,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再适合新形态下的语境,要在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的夹击中求生存求发展,民俗文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多种传播平台,为民俗文化更好的传播提供更好的建议。因此民俗文化需要改变新的传播模式和渠道,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以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内核,结合大众传播学和议程设置理论框架来分析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通过研究民俗文化传播的背景因素来剖析文化传播的内在价值,寻求更优质的传播内容。其中客观分析舟山民俗文化的现状是为了寻求文化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寻找更适合的传播方式。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重点分析了民俗文化传播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现状,突出研究创新,为全文做统领性概述。第二章,概念阶段和理论阐释,在对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对大众传播模式和议程设置理论下民俗文化的传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海洋民俗文化自身的传播价值进行阐释,为下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舟山海洋民俗文化概况的介绍,对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特征和传播意义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以大众传播模式和议程设置模式为切入点,研究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并对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第五章,针对上述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针对性的从传播主体、传播定位、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研究旨在寻找传播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探索民俗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结论认为: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舟山应该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升传播合力、明确传播目标、拓展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内容,积极寻求符合海洋民俗文化发展的传播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海洋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李心苑[4](2020)在《两晋南北朝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音信仰作为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主体,其中的观音感应信仰也一直是中国佛教菩萨感应信仰的典型。而在观音感应信仰当中,回应众生诉求的观音菩萨往往外化为观音经、观音像、观音道场、观音圣号、观音咒语等很多不同形式的神圣象征,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观音感应,其中观音经典感应是源于观音经典崇拜的一种观音感应信仰,其突出特色是信仰者在观音经典的多重神化之后,通过具体的经典崇拜方式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诉求,从而出现各种神奇效应,并最终使信仰者获得某种满足。在这种宗教实践以及由此而来的宗教体验中,观音信徒与观音菩萨之间的感应关系表现为观音信徒与观音经典之间的感应关系,观音菩萨的神圣性及其现实救度职能借助于观音经典的神圣性及其神奇效应而得以实现。通过对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观音信仰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化的菩萨信仰,并为全面把握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作为观音经典感应之客体的观音经典,经历了从教义诠释体系向感应信仰体系的转变,诠释观音神力保佑、净土接引、智慧觉悟、密仪持咒等教义的经典以及介于这些经典之间并实现不同教义相互贯通的一些经典,支撑了观音信仰的基本教义体系。在教义诠释型经典体系之外,中国化的神力崇拜型观音经典体系逐渐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框架便是:一经独领、二经呼应、诸经支撑、伪经偕行。所谓一经独领,就是《普门品》独占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主体地位;所谓二经呼应,就是《心经》与《大悲心陀罗尼经》尤其是其中的《大悲咒》紧随《观音经》之后兴起并流行;所谓诸经支撑,就是在此三经之外,还有《华严经》《楞严经》《授记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经典的全方位辅助支撑作用;所谓伪经偕行,就是像《高王观世音经》这样的大量民间观音经典与正统观音信仰相伴而行,彼此互动。汉译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前提之一便是观音经典的神圣性与神圣化。观音经典的神圣性之源是观音菩萨所拥有的神秘力量和超凡智慧,而观音经典的神圣化则是信众在观音信仰实践中对观音经典神圣性的接受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情感表达。就神圣性而言,主要取决于经典的来源、内容、价值等三个方面;就神圣化而言,主要体现在信众对观音经典的受持、传承、安奉等三个方面神圣性的基础与神圣化的进程正是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直接推动力量。《普门品》作为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第一载体,在其初期流行过程中便与当时非常盛行的经典研习热潮相互激荡。通过对两晋南北朝时代汉地观音经典感应事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观音信仰者通过自己的宗教实践在努力证明《观音经》在与《法华经》《维摩经》《涅盘经》《华严经》等诸多经典的并立争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奇价值,从而在诸经竞秀的时代以一种神力崇拜型经典信仰,与众多义学诠释型经典信仰并立而行,既为《观音经》拓展了足够的社会生存空间,也为中国佛教的经典运用开辟出一条神圣的路径。第一本汉译观音经典诞生后不久,中国便陷入激烈的夷夏冲突之中。所谓“五胡乱华”所引起的人间灾难,使很多无依无靠的受难者将观音菩萨作为应对生命危急的依赖,而诠释这种依赖的经典本身,也成为信众心目中具有神圣意义的对象,由此产生很多以诵念《普门品》来应对夷夏冲突所带来的各种个体灾难的信仰实践。这些信仰实践体现了具有时代烙印的信仰需求与具有普遍意义的信仰趋向之间的融合。分裂动荡的南北朝也是一个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不同政权之间以及不同官僚之间交织着复杂的恩怨情仇。各级官僚在面对其政治角色的所引发的生命危急时,同样难以主宰自己的生命安危,只好像普罗大众一样通过诵念《观音经》而向观音菩萨发出虔诚的呼唤。这种观音经感应信仰实践见证了不同社会阶层在基本人性需求方面的趋同性以及由此共同需求所激发的信仰选择的一致性,也反映了观音经感应信仰的普适性,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家国同构,体现在个体生活方面,在忠君爱国、天下使命等宏大理想之外,作为最底层的家庭生活始终是中国人的社会根基和情感归宿。通过观音经典感应事迹看两晋南北朝时代汉地家庭生活中的诸多困惑与危难应对,可以更深切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在家庭完整、家族延续、生命健康、家庭和美、来世向往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美好向往。这些信仰实践把日常生活与观音经典链接在一起,反映了神圣信仰的世俗基础,也说明观音经典感应信仰已经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的深处。通过对两晋南北朝汉地四大领域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探讨,我们可以比较深刻地认识观音经典感应信仰中所蕴含的神圣与世俗彼此交织的关系,如:作为信仰对象的观音经典的神圣性与作为信仰者的信众的世俗性;受持经典方法的神圣性与受持经典动机的世俗性;受持观音经典所调动的主体力量(观音神力)的神圣性与仁善、孝顺、建寺、布施、持戒等的辅助力量的世俗性;观音神力的神圣性与观音神力显化对接苦难时的世俗性。在这种神圣与世俗的对接中,理性与超理性、人间与超人间等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均清晰地显露出来。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观音经典感应信仰在观音信仰以及整个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陈存斌[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舟山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调查与保护利用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文化遗存是当地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不仅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演进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于展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群众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护区域历史文脉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岙有着近6000年的人类活动的历史,被称作“中国海岛第一村”,也是“海岛文物之乡”。厚重的海洋文化底蕴,让这里留下许多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舟山群岛新区大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马岙正通过保护利用农渔村历史文化,打造新农村文化样板,加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积极推进“全景马岙”建设,打造海岛地区乡村振兴的“全新样板”。本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乡土历史文化遗存开发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马岙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调查,全面收集和整理了马岙历史文化遗存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田野调查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马岙历史文化遗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而对马岙22处主要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马岙一级历史文化遗存为3个,二级历史文化遗存5个,三级文化遗存14个。马岙历史文化遗存总体保存完好,但受到自然条件侵蚀、专业人才缺乏、文化遗存保护资料来源有限、整体性开发力度不够等各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论文最后结合马岙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现状,从构建分类分级的保护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培育高素质专业管理团队、加强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与实施、推动历史文化遗存整体开发与联动开发等角度,对马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以及海岛渔农村乡村振兴提出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景天星[6](2019)在《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研究综述(1982-2018)》文中提出中国浙江舟山的普陀山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性观音道场。普陀山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屹立东海,根基稳固。自明清以来,未曾动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界和国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最多,涉及普陀山历史与文化综论、普陀山佛教专题研究、普陀山文学研究等内容。今后对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的研究,应在注重整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普陀山信仰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普陀山信仰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彰显其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胡先哲[7](2018)在《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观音信仰研究》文中认为观音信仰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神灵信仰之一,以浙江沿海地区为典型代表。观音信仰传入浙江沿海后在明清时期完成海神化,与传统观音信仰的内容相结合,对浙江沿海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观音信仰在海洋环境下的具体表现和特点,通过分析浙江沿海观音信仰的海神化、浙江沿海不同区域内观音信仰的内涵和特点、观音信仰群体的结构和关系以及观音信仰与浙江沿海地方社会文化的联系,观察观音信仰在浙江沿海社会中的地位,探讨观音信仰在浙江沿海海洋环境影响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其对浙江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观音信仰传入浙江沿海地区后,开始出现海神化的演变趋势,主要可以分为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三个阶段,至明清时期最终完成。观音信仰海神化后延伸了传统观音信仰的内容,进入了海神信仰体系,在浙江沿海与传统观音信仰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浙北、浙东南、浙东三足并立的地域格局。三大区域的观音信仰分别以天竺、天台、普陀为中心,在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既有内在联系,又有不同的特点。此外,信奉观音的群体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官方针对观音信仰采取了扶持与管控并行的政策,与民间的观音信众在浙江沿海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互动与博弈。明清时期观音信仰扎根于浙江沿海后,与浙江沿海社会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是浙江沿海民众海洋意识和海洋精神不断被唤醒的象征,也是浙江沿海海防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这一区域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深刻影响了浙江沿海的地方社会文化,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

何菲[8](2018)在《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观音信仰是一种崇拜观世音菩萨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的文化形态。在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下,舟山群岛地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观音信仰。早期的舟山渔农村是依海而居、靠海为生、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的未经开发之地,观音菩萨就成了当地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海神,而今也一直影响着舟山广大民众的生产行为和精神生活。本文选取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东岙村为深度田野点、以周边村落观音寺庙为田野参照物,采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观音信仰的调查与研究,重点探析观音信仰的仪式及信仰人群特征,阐述渔农村观音信仰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渔农村地区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推进舟山群岛新区渔农村文化的建设。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观音信仰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文章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介绍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起源与分布概况,重点阐述舟山渔农村观音庙宇分布、规模及结构特征,围绕观音信仰的仪式展开,详细论述观音信仰仪式的媒介和礼佛仪式过程以及信仰人群特征,突出观音信仰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第三部分是对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表现形式的阐述,分别论述了舟山渔农村生产生活、渔民们传宗接代和旅游中的观音信仰现象,探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观音信仰文化意蕴。第四部分别阐述了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海岛特性、圣地效应特性和文化多样性三个主要特点,从而深入剖析了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独特性。第五部分对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进行了前瞻思考,并对观音信仰的传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文化是经历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特色的文化现象,对舟山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延伸,阐述了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广泛存在的现象及对舟山渔农村文化建设的产生的重要影响。

贾春颖[9](2017)在《海洋强国建设视野下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 ——以舟山为例》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政治、军事上,到处都有海洋的影子。如果谁在海洋开发利用、控制管理上占有了先机,那他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先机的占有和把握,与各国公民的海洋意识水平息息相关。对于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由于早期根深蒂固的农耕思想和不健全的海洋意识,中国曾错失了几次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于当今海洋时代,中国睿智的提出“海洋强国”这富有时代历史使命的口号,无疑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强有力的战略意识。但要看到,今天中国公民的海洋意识,其相对薄弱的问题还是很棘手的。用何种方式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也成为中国急需探索解决的。舟山是祖国的渔都,不仅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风俗多样,海洋文化更是多姿多彩。舟山海洋民俗文化塑造了舟山人们特有的海洋意识,这种海洋意识反过来,又为舟山的海洋建设做着指导。如果能将舟山的海洋民俗文化有力有效的弘扬好、传承好,这对深入的了解、关爱海洋,弘扬海洋民俗文化,培育公民的海洋意识,树立精确、稳妥的海洋文化观,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探究时没有针对舟山整体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侧重于舟山海洋民俗文化方面,从应对措施方面作深入剖析,以期在某些重要问题上,提出一些见解性的看法,达到“落叶知秋”的效果。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果本文的一些见解能够引起某些启示,也就达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了。

陈祎翀[10](2015)在《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世纪,海洋与海岛开发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岛作为走向海洋的“桥头堡”和通向内陆的“岛桥”,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资源。其多样的岛屿地貌、秀丽的山水风光、多类的生物物种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均凸显出海岛景观异于大陆景观之处,使海岛景观显得与众不同。国内海岛旅游开发较晚,关于海岛景观的研究成果亦较为匮乏。本文以对海岛特殊性、景观美学及审美理论的详细阐释为基础,依托对国内外景观评价、景观美感评价及海岛景观资源评价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海岛景观美感评价实证研究。在就舟山海岛景观特征的分析中,充分考虑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在美感体验中的作用,将海岛景观以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其中,自然景观要素分解为四类,分别为水景、天景、地景、生景;人文景观要素分解为三类,依次是建筑、摩崖石刻、风物。在此分类体系下,就舟山海岛景观美感展开定性分析。以定性分析为基础,选取位于舟山“旅游金三角”三个岛屿之上的九个样地,综合运用SD法、因子分析法对舟山海岛景观美感展开定量评价。通过定量分析,共提取出五个影响舟山海岛景观美感的因子,依据各自所反映的原变量特征,依次命名为感知因子、环境因子、地形因子、构型因子、光感因子,构建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模型,并由此推导得出对应的景观理论美感评价值(F美值)计算公式。之后,以SBE法求得九个样地现场实际美感评价得分值(SBE值),与理论美感评价值进行相关分析,验证了美感评价模型的合理性。通过综合比较分析SD问卷定量化数据结果、量化美感评价模型结论与现场实际美感评价得分值(SBE值),对以样地为代表的舟山海岛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不足,对多个样地提出了增强景观美感的具体措施,并引发了对如何提高舟山海岛景观特别是其中的人文景观的可理解度与可识别度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本文填补了国内海岛景观美感研究领域的空缺,为国内海岛景观美感研究的系统化提供了有益的学术积累。所构建之美感评价模型或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其推广至其他海岛的适用性的探讨,可作为后续研究的着力点。

二、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1)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基础
    2.1 舟山渔民画
    2.2 图形语言
    2.3 文创产品
    2.4 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和文创产品
    2.5 本章小结
3 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影响要素与特征解析
    3.1 舟山渔民画图形特征的影响要素分析
    3.2 舟山渔民画图形的文化主题分析
    3.3 舟山渔民画图形“形”语言特征
    3.4 舟山渔民画图形“色”语言特征
    3.5 舟山渔民画图形“意”语言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案例解析与舟山渔民画文创产品现状调研
    4.1 绘画图形语言在文创产品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4.2 舟山渔民画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
    4.3 消费人群调研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5.1 设计定位分析
    5.2 设计构思
    5.3 设计要素的提取与转化
    5.4 设计方案展开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农民画研究现状
        (二)渔民画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写作框架
第二章 舟山渔民画发展面貌
    一、舟山群岛地理文化概述
    二、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与发展历程
        (一)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
        (二)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
    三、舟山渔民画的辅导群体与创作主体
        (一)辅导老师基本情况
        (二)创作者基本情况
    小结
第三章 渔民画创作启蒙:渔民画创作的辅导
    一、辅导理念
        (一)突破农民画创作的思维
        (二)尊重创作者的原生创作力
        (三)尊重绘画语言的原生表达
    二、辅导方法
        (一)打开创作者的内心
        (二)找“闪光点”
        (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四)画外之话
    三、辅导绘画创作的一般步骤
    小结
第四章 渔民画创作初始:原生创作意识的唤醒
    一、海洋生命意识萌发下的创作灵感
        (一)生之艰难下的命运思考
        (二)生之困惑下的敬畏未知
        (三)生之奋斗下的现实拼搏
        (四)生之追求下的生活理想
    二、泛渔文化影响下的创作题材
        (一)渔业生产
        (二)渔民日常
        (三)渔民命运
        (四)鱼类生物
        (五)海岛渔民
    三、海岛审美风尚陶染下的创作审美追求
        (一)壮
        (二)鲜
        (三)游
        (四)信
    小结
第五章 渔民画创作探索:绘画语言的形成
    一、绘画图像的来源
        (一)海洋生物
        (二)人物
        (三)自然景观
        (四)渔业生产资料
        (五)建筑
        (六)祭祀
        (七)节庆、民俗
    二、绘画图像的组织
        (一)原生表达
        (二)融合再造
        (三)重复强化
    三、绘画形式语言的特点及表现
        (一)光与影观念及表现
        (二)空间观念及表现
        (三)形体造型及表现
        (四)色彩语言及表现
    小结
第六章 渔民画创作深入:自觉创作的形成
    一、自觉创作形成的标志
        (一)深层创作动机逐渐占据主导
        (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协调统一
        (三)创作表现手段的自觉选用
        (四)创作探索意识的不断加强
    二、自觉创作的个案呈现
        (一)定海区渔民画作者徐重芳
        (二)普陀区渔民画作者郑红飞
        (三)岱山县渔民画作者俞世祥
        (四)嵊泗县渔民画作者马绍洪
    三、自觉创作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外部因素
    小结
第七章 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给予的启示
    一、创作精神根植于生命意识
    二、绘画语言生成于多元融合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舟山渔民画大事记
附录二 舟山渔民画代表画家资料统计表
附录三 渔民画作品插图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综述评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民俗文化
        2.1.2 海洋民俗文化
        2.1.3 民俗文化传播
    2.2 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大众传播模式
        2.2.2 议程设置理论
    2.3 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的理论分析
        2.3.1 大众传播理论与民俗文化传播
        2.3.2 议程设置理论与民俗文化传播
第三章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概述
    3.1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
        3.1.1 舟山群岛概况
        3.1.2 舟山群岛海洋民俗的内容和分类
    3.2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3.2.1 海洋内涵独特
        3.2.2 地域特征明显
        3.2.3 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3.3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的意义
        3.3.1 传承海洋生活的记忆与精神
        3.3.2 传播地域文化的符号与特征
        3.3.3 带动相关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章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4.1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分析
        4.1.1 大众传播形式和渠道优势和劣势
        4.1.2 议程设置传播主题优势和劣势
    4.2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的成效
        4.2.1 通过海洋民俗文化整理形成了传播内容
        4.2.2 通过各类媒体的运营构建了传播框架
        4.2.3 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培育了传播受众
        4.2.4 通过非遗文化的展示和传承等活动扩大了影响
    4.3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4.3.1 政府在统筹传播中的功能有待提升
        4.3.2 议程设置和传播主题的选择不够明确和集中
        4.3.3 传播渠道过于单一制约传播受众范围
        4.3.4 传播内容的局限与失衡影响了传播效果
第五章 提升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传播合力,突出政府文化传播主体性
        5.1.1 突出政府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性
        5.1.2 强化民俗传承人的传播意识
    5.2 定位传播目标,明确议程设置和传播主题
        5.2.1 依托媒体打造鲜明的海洋文化城市名片
        5.2.2 加强特色海洋民俗节庆宣传
        5.2.3 打造海洋民俗文化多元化IP品牌
    5.3 拓展传播手段,构建完整的文化传播体系
        5.3.1 民俗文化进高校,普及文化教育
        5.3.2 民俗文化进展馆,增加文化认同
        5.3.3 推进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融合传播
    5.4 丰富传播内容,联动产业促进传播常态化
        5.4.1 民俗文化+影视综艺,打造品牌形象
        5.4.2 民俗文化+旅游,以旅游业推进传播发展
        5.4.3 民俗文化+互联网,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两晋南北朝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四、观音感应类文献的形成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三节 本选题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观音经典研究
        二、观音感应信仰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信仰视域的汉译观音经典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从观音经典教义体系到汉译观音经典崇拜体系
        一、古代印度观音经典教义体系的形成
        二、古代汉地观音经典崇拜体系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普门品》汉译流行本的形成
        一、《普门品》第一个汉译本的流行
        二、《普门品》流行本的定型
    第三节 《心经》汉译流行本的形成
        一、传说中的《心经》首译本
        二、玄奘本《心经》的出现与特征
        三、关于《心经》来源的探问
    第四节 《大悲咒》汉译流行本的形成
        一、《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脱颖而出
        二、最终定型的《大悲咒》
第二章 汉译观音经典的神圣性与神圣化
    第一节 汉译观音经典的神圣性
        一、宗教经典的神圣性结构
        二、观音经典来源的神圣性
        三、观音经典内容的神圣性
        四、观音经典价值的神圣性
    第二节 汉译观音经典的神圣化
        一、观音经典受持的神化
        二、观音经典传承的神化
        三、观音经典安奉的神化
第三章 诸经竞秀中的观音经感应信仰
    第一节 《观音经》在诸经竞秀中的传播与影响
        一、诸经竞秀局面的形成
        二、《法华经》的受持与感应
        三、《观音经》在义学高僧中地位与影响
    第二节 从感应故事看《观音经》在诸经竞秀中的独特魅力
        一、感应事迹书写中的《观音经》与《维摩经》
        二、感应事迹中的《观音经》与《华严经》
        三、感应事迹中的《观音经》与《涅盘经》
        四、与诸经论一拼高低的观音经感应事迹
第四章 夷夏冲突中的观音经感应信仰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夷夏冲突中的观音经感应信仰
        一、“冉闵杀胡”时三位胡人的观音经感应
        二、被慕容鲜卑抓捕后的观音经感应
        三、僧人开达羌人监牢中发生的观音经感应
        四、乞伏暮末欲屠城时发生的观音经感应
    第二节 南朝宋代夷夏冲突中的观音经感应信仰
        一、涪陵陷落后发生的观音经感应
        二、元嘉七年北伐发生的观音经感应
        三、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发生的观音经感应
        四、对夷夏冲突中观音经感应信仰的总体认识
第五章 政治纷争中的观音经典感应
    第一节 观音经感应信仰在政治集团中的传播
        一、《观音经》与统治者的关系
        二、《观音经》感应信仰在统治者当中的传播
    第二节 地方政治纷争中的观音经典感应
        一、孙恩之乱中的观音经感应事迹
        二、黄龙国守库吏观音经感应事迹
        三、彭子乔观音经感应事迹
    第三节 皇权争夺战中的观音经感应事迹
        一、荆州作逆中的观音经感应事迹
        二、义嘉之难中的观音经感应事迹
        三、宋末争夺皇权斗争中的观音经感应事迹
第六章 家庭生活中的观音经典感应信仰
    第一节 子嗣诉求中的观音经感应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诵经求子信仰
        二、后世观音经求子感应信仰的变化
    第二节 家庭伦理建设中的观音经感应
        一、家宅平安诉求中的观音经典感应
        二、维系家庭完整中的观音经典感应
        三、儒家家庭伦理影响下的观音经感应
    第三节 愈疾延命诉求中的观音经感应
        一、汉地民众对疾病与长寿的理解
        二、观音经愈疾感应及其在后世的变化
        三、观音经延寿感应及其在后世的变化
第七章 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特征与宗教定位
    第一节 佛教感应与中国传统感应的区别
        一、“感应”的原始意义
        二、佛教感应的基本含义
        三、佛教感应与儒家感应的区别
    第二节 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基本定位
        一、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功能定位
        二、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内涵定位
参考文献
    一、佛教文献
    二、历史文献
    三、今人着作
    四、期刊论文
    五、学位论文
    六、外文着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舟山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调查与保护利用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实践
        1.2.4 文化遗存保护与乡村振兴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逻辑思路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4.1 田野调查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定量评价法
        1.4.4 逻辑推理法
    1.5 本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马岙概况与历史文化印记
    2.1 马岙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发展
    2.2 马岙历史沿革及印记
        2.2.1 马岙的历史沿革
        2.2.2 浙江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2.2.3 江南“稻作文化”东渡日本的中继地
        2.2.4 明清时期抗击倭寇的前沿哨所
        2.2.5 古代区域贸易的海上交通枢纽
第三章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调查
    3.1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
        3.1.1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化特质
        3.1.2 马岙主要历史文化遗存空间分布
        3.1.3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分类
    3.2 马岙古人类遗址
        3.2.1 马岙古人类遗址传说
        3.2.2 马岙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3.2.3 马岙现存古人类遗址调查
    3.3 古建筑
        3.3.1 宗祠类
        3.3.2 古民居遗址
        3.3.3 古驿道、驿亭、客栈
        3.3.4 庙宇
        3.3.5 古井
    3.4 近现代代表建筑
    3.5 古墓葬
        3.5.1 宋陶进士墓
        3.5.2 宋陶解元墓
        3.5.3 清王贡生墓
        3.5.4 清唐商贾墓
    3.6 其他类别历史文化遗存
        3.6.1 抗倭烽火台
        3.6.2 单奇洞碑志
        3.6.3 杨静娟被捕处纪念碑
    3.7 马岙非物质文化遗产
        3.7.1 翁州走书
        3.7.2 木偶戏
        3.7.3 布袋木偶
        3.7.4 马岙庙会
        3.7.5 祭灶
        3.7.6 婚礼俗
        3.7.7 丧葬俗
        3.7.8 生育俗
        3.7.9 历史文化壁画长廊
        3.7.10 马岙失筑县城传说
        3.7.11 单奇洞的故事
第四章 历史文化遗存价值综合评价
    4.1 历史文化遗存评价指标体系
        4.1.1 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分析
        4.1.2 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4.1.3 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项目与评价因素权重确定
        4.2.1 德尔菲法简介
        4.2.2 权重确定过程
        4.2.3 权重计算结果
第五章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价值评价
    5.1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评价过程及结果
        5.1.1 赋分标准
        5.1.2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得分计算
        5.1.3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级别划分
    5.2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评价结果分析
        5.2.1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总体评价
        5.2.2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存现状
        5.2.3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与乡村振兴策略
    6.1 保护开发利用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思路
        6.1.1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目标
        6.1.2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原则
        6.1.3 总体思路
    6.2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策略
        6.2.1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内容
        6.2.2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式
        6.2.3 马岙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策略
    6.3 推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全面实现马岙乡村振兴
        6.3.1 建立马岙历史文化遗存层级保护体系
        6.3.2 坚持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协调与互补
        6.3.3 建立文化遗存保护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6.3.4 培育高水平文化遗存开发保护队伍
        6.3.5 以线带点推动马岙非物质文化遗存综合开发
        6.3.6 将渔农村文化复兴作为马岙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研究综述(1982-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陆学术界的观音道场信仰研究
    (一)普陀山历史与文化综论
        1. 普陀山历史研究
        2. 国外文化视角中的普陀山及其文化
        3. 文化遗产与丝路遗存研究
    (二)普陀山佛教专题研究
        1. 普陀山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
        2. 普陀山佛教史研究
        3. 普陀山观音信仰研究
        4. 普陀山高僧研究
        5. 普陀山佛寺与建筑研究
        6. 普陀山佛教造像、图像及石刻研究
    (三)普陀山文学研究
        1. 对普陀山与《红楼梦》关系的研究
        2. 对普陀山与《西游记》关系的研究
        3. 对普陀山诗歌的研究
        4. 对普陀山戏曲传说之研究
    (四)相关研究机构及期刊
二、中国台湾地区学术界的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研究
三、国外学术界的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研究
四、述评

(7)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观音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的界定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浙江沿海观音信仰的发展及其海神化
    第一节 明以前观音信仰在浙江沿海的传播与演变
    第二节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观音信仰海神化的完成
    第三节 观音信仰与其他海神信仰的关系
    第四节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观音信仰的地域格局
第二章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观音信仰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海神化观音信仰与传统观音信仰的异同
    第二节 观音信仰活动场所的分布与特点
    第三节 观音信仰的社会活动形式
第三章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观音信仰的群体结构与官民关系
    第一节 观音信仰群体的构成与追求
    第二节 官方对观音信仰的政策与管控
    第三节 官民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第四章 明清时期观音信仰与浙江沿海地方社会文化
    第一节 观音信仰与浙江沿海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二节 以观音信仰为主题的民间文艺创作
    第三节 观音信仰与海洋意识和海洋精神
余论:从浙江沿海观音信仰的演变看海洋环境影响下民间信仰的特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观音信仰研究简述
        1.2.2 国内观音信仰研究简述
    1.3 研究方法与田野点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田野点选择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概况
    2.1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起源与分布
        2.1.1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起源
        2.1.2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分布
    2.2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现状分析
        2.2.1 舟山渔农村观音寺庙的现状
        2.2.2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仪式的现状
        2.2.3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人群的现状
第三章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表现形式
    3.1 舟山渔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观音信仰
        3.1.1 渔业生产中的观音信仰的体现
        3.1.2 舟山渔农村村民传宗接代中的观音信仰
        3.1.3 舟山渔农村其他方面的观音信仰
    3.2 舟山渔农村文化中的观音信仰
        3.2.1 舟山渔农村文化中的观音故事和传说
        3.2.2 舟山渔农村文化中的观音戏剧
        3.2.3 舟山渔农村文化中的观音歌曲与诗词
    3.3 舟山渔农村旅游中的观音信仰
第四章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特点
    4.1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海岛色彩
        4.1.1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物态层面的海洋特性
        4.1.2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心理层面的海洋特性
        4.1.3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制度行为层面的海洋特性
    4.2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圣地效应特性
    4.3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文化多样性
第五章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前瞻与政策建议
    5.1 对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前瞻思考
    5.2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存在的意义
    5.3 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的政策建议
        5.3.1 引导大众科学扬弃传承,弘扬观音慈善精神
        5.3.2 坚持合理的保护和开发,适应民间观音信仰需求
        5.3.3 坚持传承观音信仰与时俱进,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5.3.4 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传播积极的观音信仰文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海洋强国建设视野下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 ——以舟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走访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
        1.2.3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小结
第二章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1 形成条件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条件
    2.2 发展条件
        2.2.1 地理与经济条件
        2.2.2 政策与措施条件
    2.3 小结
第三章 海洋强国意识下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
    3.1 体现着“一带一路”全局战略精神文化意识
    3.2 较好的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价值
    3.3 保证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3.4 小结
第四章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种类及其价值
    4.1 海洋民俗文化中的民间信仰种类及其价值
        4.1.1 观音信仰与弘扬中国文明的价值渊源
        4.1.2 妈祖信仰与海丝之路及民族情感的价值寄托
        4.1.3 龙王信仰及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价值归宿
    4.2 海洋民俗文化中的生活文化种类及其价值
        4.2.1 渔民画及其艺术审美的价值
        4.2.2 渔歌及其生活体验的价值
    4.3 小结
第五章 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证研究
    5.1 走访和问卷调查的目的
    5.2 问卷设计
    5.3 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统计情况
    5.4 走访和调查结果的分析
        5.4.1 海洋民俗文化与公民海洋意识的实证关系
        5.4.2 公民的海洋意识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弱
        5.4.3 海洋民俗文化传承问题存在诸多疑义
    5.5 小结
第六章 海洋强国建设视野下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保护的途径
    6.1 政府的扶持及社会相关组织的参与是关键
    6.2 媒体的有力宣传和有效监督作用是保证
    6.3 学校特色的海洋文化课程教育是基础
    6.4 影视文化产业的加入是助力手段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景观评价
        1.3.2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
        1.3.3 景观美感评价
    1.4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1 景观评价
        1.4.2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
        1.4.3 景观美感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2 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海岛
    2.2 景观美学与审美
        2.2.1 景观美学
        2.2.2 审美理论
    2.3 景观评价
        2.3.1 概念阐述
        2.3.2 景观评价四大学派
    2.4 景观美感评价研究方法
        2.4.1 心理物理学派下的常用方法
        2.4.2 本研究选用方法阐述
    2.5 本章小结
3 舟山海岛景观现状分析
    3.1 舟山概况
        3.1.1 地貌
        3.1.2 气候
        3.1.3 植被
    3.2 舟山海岛景观组成要素分析
        3.2.1 自然景观要素
        3.2.1.1 水景
        3.2.1.2 天景
        3.2.1.3 地景
        3.2.1.4 生景
        3.2.2 人文景观要素
        3.2.2.1 建筑
        3.2.2.2 摩崖石刻
        3.2.2.3 风物
    3.3 本章小结
4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模型构建
    4.1 基于SD法的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
        4.1.1 评价样本的选点
        4.1.2 评价方式的选择
        4.1.3 形容词对及评价尺度的选择
        4.1.4 SD问卷被试群体选择
        4.1.5 综合评价平均值的获取
        4.1.6 各样本评价值与综合评价值比较分析
    4.2 因子分析
        4.2.1 相关分析
        4.2.2 因子提取
        4.2.2.1 因子提取相关基本概念阐释
        4.2.2.2 因子提取过程
        4.2.3 因子命名
        4.2.4 因子得分计算
    4.3 模型构建有效性检验
    4.4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结果分析
        4.4.1 九景区评价结果总述
        4.4.2 特征性景区样地分析
        4.4.2.1 千步沙景区分析
        4.4.2.2 大佛岩景区分析
        4.4.2.3 乌石塘景区分析
        4.4.3 引申思考
    4.5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5.2.1 创新之处
        5.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一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预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四、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舟山渔民画图形语言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汪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D]. 张宇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舟山海洋民俗文化传播研究[D]. 季双禹.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两晋南北朝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研究[D]. 李心苑.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舟山马岙历史文化遗存调查与保护利用综合研究[D]. 陈存斌.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6]普陀山观音道场信仰研究综述(1982-2018)[J]. 景天星. 普陀学刊, 2019(02)
  • [7]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观音信仰研究[D]. 胡先哲.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8]舟山渔农村观音信仰研究[D]. 何菲.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8)
  • [9]海洋强国建设视野下海洋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 ——以舟山为例[D]. 贾春颖.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10]舟山海岛景观美感评价研究[D]. 陈祎翀. 浙江大学, 2015(05)

标签:;  ;  ;  ;  

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