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治疗两例不明原因的瘙痒

苦参治疗两例不明原因的瘙痒

一、苦参治愈不明原因奇痒两则(论文文献综述)

西门杏庵[1](2019)在《画有生机,画家就长寿——“董其昌现象”和“溥心畲现象”随想》文中认为1.整整45年,董其昌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出身寒微,34岁以科举入仕;他,是个学霸,官当得大,从一介平民成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他,情商高,知进退,活得长;他,书画理论"文人画""南北二宗""真山水"之说,影响大;他,书画作品价格高;他,3次出仕入仕,将明哲保身的政治哲学运

张翔[2](2016)在《《金匮要略》之“和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张仲景《金匮要略》“和法”的背景、源承、内涵以及相关方药的运用规律特点,为进一步深化仲景学术理论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系统收集历代相关文献资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探析先秦诸子百家的相关学术思想和仲景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仲景以前的医学典籍,梳理《金匮要略》“和法”的形成背景与源承。第二,查阅历代文献资料,综合当代学者的学术论文及编着,结合《金匮要略》全文,分析仲景《金匮要略》“和法”的范畴与内涵,归纳《金匮要略》“和法”的相关定义。第三,精研《金匮要略》原文,将原文中涉及“和法”的条文进行分析与总结,并且佐以名家医案,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第四,利用SPSS20.0软件对《金匮要略》“和法”方剂的药物进行相关频率、频数分析,同时对高频药物进行四性五味、脏腑归经的统计分析以及相关聚类、因子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先秦诸子百家的相关理念之中含有丰富的和谐理念。《金匮要略》继承发展先秦医学典籍,并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匮要略》之中涉及“和法”的论述颇多,贯穿全书,更创立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和法”方剂,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结论1.《金匮要略》“和法”具有深厚的哲学背景,与《黄帝内经》、《难经》等先秦医典一脉相承,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2.《金匮要略》“和法”适用于少阳病枢机不利、太阳病营卫不和、肝胆脾胃气机失调、心肾水火升降失常、气血失和、寒热互结于中焦或寒热格拒于上下等病证等诸多病证。其主要特点在于枢机不利,禁忌在于“广而勿泛”。3.《金匮要略》“和法”具体分为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分消上下、前后分消、表里分消、调和寒热、调和肝脾(胃)、调和胃肠、调和脾胃、交通心肾、调和气血、调和虚实、从治15类。4.《金匮要略》“和法”内涵具体涉及天人合一、阴阳统一、五脏相谐、寒热互用、攻补兼施、表里双解、内外同治、气血并调、药效求和、药食平衡10个方面。5.《金匮要略》“和法”偏于广义,指以和谐思维作指导,根据疾病不同病因病机,探析其新旧因果、缓急标本,采用方药膏汤、针刺艾灸、按摩运动、养生调护等诸多方法,恢复脏腑气血阴阳,或表里寒热虚实的生理平衡,以求机体和谐稳态的诊疗思想体系。6.《金匮要略》“和方”用药多寒热并调,配伍以辛甘化阳和辛开苦降为多,“和法”调理注重枢机畅达与气血舒利,其典型代表:调和阴阳营卫之桂枝汤,调和寒热之半夏泻心汤,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调和肝脾之当归芍药散。

高佳月[3](2015)在《祛风止痒汤熏洗坐浴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祛风止痒汤熏洗坐浴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符合临床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30例,治疗组以祛风止痒汤进行熏洗坐浴,对照组以适量的复方樟脑软膏在肛周患处擦拭。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在用药前后对患者的瘙痒程度、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瘙痒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及肛周皮肤增生肥厚粗糙程度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对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观察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1个疗程(14天)的治疗后,将疗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病例瘙痒情况等疗效方面,治疗组祛风止痒汤以总有效率96.7%的优势高于对照组复方樟脑软膏90%的总有效率。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祛风止痒汤熏洗坐浴治疗肛周瘙痒症的疗效确切,甚是值得在肛周瘙痒症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中大力推广应用。

曾子芸[4](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石玥[5](2014)在《辛凉解表剂之“解表”质疑》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解表法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吴鞠通,大倡辛凉之说,在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制银翘散,后世由此将银翘散视为治疗“风热表证”的“辛凉解表剂”代表方。然而,长期以来,“辛凉解表剂”是否“解表”,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本文以“辛凉解表剂”两首经典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的分析为主,进一步对“风热表证”的病机实质、“辛凉解表法”的真正内涵以及“辛凉解表剂”的临床运用思路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文主要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首先,通过梳理《伤寒论》中表证相关条文,深入阐述表里同病及表里先后缓急治疗原则,为辨辛凉解表剂解表还是清里之争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重点论述表证、风热表证及辛凉解表剂的理论矛盾探讨。表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恶寒”为其特征性表现。热邪不可能束缚卫气,“风热表证”不宜与“风寒表证”相并列。传统上认为由风热外邪所导致的风热表证,并非单纯的表证,其病机应该理解为:热邪犯肺为主,兼有寒邪束表(即肺热证兼有表寒证)。辛凉解表应理解为,以清解肺热为主,兼以散寒解表。再次,从量化的角度加以佐证,将银翘散、桑菊饮两首代表方的现代临床应用文献部分进行Access2007数据库分析。研究对象为1959年3月至2014年3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补充检索到的文献共计668篇,除去实验研究、实验观察、无病例及重复的文献499篇,共统计169篇文献(银翘散137篇,桑菊饮32篇)纳入研究。以文献所提供病案中的症状、病机、药物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的表和查询,以此为基础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后世运用两方治疗疾病的种类、疾病的病机、舌苔脉象、主要症状以及辨治疾病的应用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两方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及皮肤科中的研究内容丰富,具有广大的运用前景,所治病证热证居多,治疗以清解肺热为主,兼有表寒之症时,多配伍荆芥、豆豉、防风等辛温之药。最后,谨慎提出辛凉解表剂在《方剂学》中的重新归属:建议将《方剂学》“解表剂”章“辛凉解表”一节有关方剂进行重新归类: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等方归入“表里双解剂”章的“解表清里”一节;将桑菊饮归入“清热剂”章的“清脏腑热”一节。

吴洋[6](2014)在《《伤寒论》下法及其发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法是运用具有通便、利水、逐瘀作用的方药排除病邪的治疗大法。下法运用的药物味多酸苦,而补药多甘甜厚味人多喜之。攻下逐邪药又多峻猛破泄,应用不当易伤正气,因此而令众多医生退避三舍。加之当今物产丰富,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皆以补为宣传。整个社会风气以补法为主导从而导致了补纳收涩过度,营养过剩而现诸多疾病。当今社会条件下,下法隐晦,无法在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作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为纠时弊,系统研究下法的历史沿革、理论发展、下法方剂的组方特点和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规律,对进一步丰富下法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扩大下法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提高下法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临床疗效,具有较大的理论和临床价值。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以《伤寒论》中下法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分析整理众多《伤寒论》的着解来探讨《伤寒论》中下法的方剂特点,以及下法方剂的使用情况。通过研究自汉朝至今的医学文献,研究诸多医家对下法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来概括总结下法理论。再通过并对诸多医案进行分析整理,略述了内外妇儿中下法运用的情况。通过系统研究下法的理论渊源与后世发展,通过对运用下法治疗疾病的医案的分析整理,该论文得出结论:下法作为中医治疗大法中的一项,具有用药峻猛,祛病迅速的功效,可以纠正过度应用补法所致的身体臃滞,可以解过用补法所导致的诸多现代疾病的弊端。然而下法也有伤阴耗血,用过猛烈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正确的应用下法,应该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具体辩证,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发挥下法在治未病与治已病中的作用。

张敏[7](2013)在《清热利湿饮配合神阙穴拔罐法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本课题研究清热利湿饮配合神阙穴拔罐疗法与口服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本课题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瘾疹(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并依据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风热型慢性荨麻疹患者74例,均来源于2012年3月-2012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风热证患者。采用简单数字随机表法,等量随机符合标准的74例慢性荨麻疹风热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7例),疗程为4周,治疗组采用清热利湿饮配合神阙穴拔罐疗法,对照组采用祛风止痒口服液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停药1周后据临床观察表(皮损症状表、全身症状表)来评定分数,根据统计学来分析治疗前后积分下降指数、不良反应、复发率等情况。结果:(1)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7%,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皮损症状积分比较表,得出两组间在瘙痒程度、皮损大小、数目、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这五项指标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2)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3)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湿饮配合神阙穴拔罐法与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并且前者在减少复发率及降低不良反应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着作用,安全性亦较高,临床上值得推广。是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雨蒙[8](2013)在《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清代外科在学术特色及知识传承方式上的演变及其动力,并进而藉此对中国医学发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外科是中医传统分科之一因其主要处理痈疽疮疡等显露于外的病症,遂称外科。与内科等诊脉处方的特色不同,外科在脉诊之外还注重望诊和触诊,在内服方药之外,又拥有外治法,重视动手的操作。宋以后儒医传统兴起,主流医学偏好学术性的医学胜过技术性的医学,而在这一背景下,外科地位下降,而外科本身也开始向学术化的方向发展。清代外科亦延续这一发展方向。首先在学术体系上,清代外科理论日益丰富、深化,外科本于内和全体论治的观念成为清代主流医家的共识。而外科在诊疗上亦不断丰富、完善,脉诊及内服方药尤其是内服汤方的地位上升,刀针不可轻用的呼声日渐高涨,外科的学术特色增强,而其他偏重动手的技艺则有所边缘化,外科的整体诊疗风格日趋和缓。但外科之中望诊和触诊依旧极为重要,且在实际诊疗中可能仍以望诊为主。在治疗上,外治方药仍十分重要,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代主流治疗方式仍是内服外敷相结合。尽管刀针不可轻用的观念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但重视刀针的传统依然延续下来,一些外科医家甚至对刀针使用的过度保守提出反思和纠偏。从整体上看,清代外科对于刀针等的使用向更为谨慎、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外科器具及其使用技法上皆有所发展。望诊、触诊及外治法等偏重技术性的诊疗方式本身亦有学术化的趋势。在主流的学术传统之外,清代外科亦存在着一个民间传统。尽管一些下层医家亦受到学术传统的影响,在外科中应用脉诊,但下层医家在外科诊断上可能仍以望诊、触诊为主,而较少使用脉诊,在治疗上,下层医者对于内服处方的使用有所增加,但可能更为依赖外治方药。此外,祝由之法可能在民间外科诊疗中被广泛应用。较之内科,清代外科在知识传承上更为注重传授,但文本的地位亦逐渐提高。清代外科医书数量倍增,主流医家将阅读、书写及公开刊刻医书作为他们与俗医相区分的工具。宋至明清外科的这一学术化发展方向,与医学知识本身的发展和深化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宋以后士人介入医学,并以学者的方式研习医学,重视理论与文本,推崇脉诊和处方等偏向学术性的医学,而排斥那些需要动手的技艺。明清以后大量习儒不举者亦转而行医,儒医传统得到巩固。此外,清代医疗市场中内外科医家竞争的局面,诊疗过程中病家的广泛参与,以及清代医学重心的南移都对清代医学的学术化产生影响。作者认为,清代外科尽管未能实现较大的突破,但较之前代其并未退步,而是在理论和诊疗方法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外科本于内,治外必从内治等都不失为可贵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趋势下,一些医家可能对外治法尤其是刀针有所忽视,而产生某些弊端。

王晓锋[9](2011)在《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药中的增效作用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口服汤药中加减荆芥、防风的疗效对比,从而确定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药中的增效作用。方法:针对本院2009—2011年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8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17~69岁,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病情分布、病变范围、中医证型、内镜分级、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根据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两虚三种证型分别给予溃结Ⅰ号方、溃结Ⅱ号方、溃结Ⅲ号方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口服汤药原方基础上加荆芥10g、防风10g口服,服药时间为一周。一周后比较两组在腹痛、腹泻、脓血便、中医证候积分及肛门镜下黏膜病变情况方面的差异,从而确定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增效作用。结果:①腹痛方面,P=0.0055,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为85.7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②腹泻方面,P=0.0384,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为85.7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③脓血便方面,P=0.0478,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为92.86%,实验组优于对照组。④黏膜病变方面,P=0.1194,还不能认为两组疗效有差异。⑤中医症状积分方面,P=0.0180,有统计意义,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83.33%,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芥、防风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腹泻、脓血便及中医证候方面有较好的增效作用,而在病变粘膜修复方面疗效不显着。

苏战豹[10](2010)在《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着作,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其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经方中出现最多的一类方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病因病机,治则,方义找出其规律,使之更好的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本次研究引用的《伤寒论》条文,均以赵开美宋本为蓝本)。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分四步:1.以文献资料为手段:通过大量查阅关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2.以病机为核心:只有以病机为核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从整体恒动观的高度,深刻的揭示桂枝汤类方证的本质属性。3.以方证为依据:本次研究将桂枝汤及其类方分为本方证和类方证(包括加味方、减味方、加减方、合方)两大类,进行分析研究,而均以营卫(血气、阴阳)不和为其基本病机深究其证因脉治之普遍规律。对本方证之条文,重在分析研究营卫不和在不同情况下的临床具体特征及其机理,对类方证的条文,重在分析研究兼夹症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营卫不和这一基本病机之间的辨证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刻揭示桂枝汤本方证和类方证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必将大有裨益于中医皮肤病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桂枝汤的煎煮法和服用事项,还要分析桂枝汤类方证的禁忌症,做到有的放矢。4.以皮肤病为方向:通过分析研究各种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以营卫不和这一基本病机为切入点,勤求古训,博采诸家,参以个人体会,并结合临床实践,使桂枝汤类方应用于皮肤病中来。3,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外感病的方剂,也是治疗皮肤病的原始祖方,为继承祖国医学的传统瑰宝,许多医学有识之士运用经方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苦参治愈不明原因奇痒两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治愈不明原因奇痒两则(论文提纲范文)

(1)画有生机,画家就长寿——“董其昌现象”和“溥心畲现象”随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整整45年,董其昌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2.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静和定的生活习惯。
3. 董其昌的书法:每一笔都自带生命力。
4. 董其昌身上有鲜明的两面性。
5. 董其昌把绘画和“生机”联系在了一起。
6. 对比董其昌的书画,其实溥心畲的境界更高。

(2)《金匮要略》之“和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和法”的概述
    1.1“和”字的认识
    1.2“和法”形成的哲学背景
    1.3“和法”的源承
    1.4 中医“和法”的定义与范畴
        1.4.1“和法”的定义
        1.4.2“和法”的范畴
2《金匮要略》“和法”的范畴
3《金匮要略》“和法”的内涵
    3.1 自然平衡
        3.1.1 天人合一
        3.1.2 脏腑相谐
    3.2 沟通阴阳
    3.3 调和冲突
        3.3.1 寒热互用
        3.3.2 攻补兼施
    3.4 谐调匹配
    3.5 多法并用
        3.5.1 表里双解
        3.5.2 内外同治
    3.6 其他
        3.6.1 药效求和
        3.6.2 药食平衡
4《金匮要略》“和法”方剂研究
    4.1 方剂药物统一规范
    4.2 方剂药味频数、频率统计分析
    4.3 方剂药物频数、频率统计分析
    4.4 高频药物性味归经频数、频率统计分析
    4.5 高频药物的聚类统计分析
    4.6 高频药物的因子统计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和法”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祛风止痒汤熏洗坐浴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肛周瘙痒症的认识及概括
    2 现代西医学对肛周瘙痒症的认识及概括
    3 祖国及现代医学对肛周瘙痒症的药物治疗
        3.1 保守治疗
        3.1.1 从病因入手进行治疗
        3.1.2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进行治疗
        3.1.3 敷药疗法
        3.1.4 针刺疗法
        3.1.5 熏洗疗法
        3.1.6 直肠粘膜保护剂
        3.1.7 微波治疗
        3.2 非保守治疗
        3.2.1 注射疗法
        3.2.2 梅花针
        3.2.3 手术疗法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2.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1.2.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
        1.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给药方法
        2.1 药物来源及组成
        2.1.1 治疗组
        2.1.2 对照组
        2.2 给药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2.3 注意事项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结果及分析
    1 两组患者在瘙痒程度方面积分情况
    2 两组患者在瘙痒发作频率方面积分情况
    3 两组患者在瘙痒持续时间方面积分情况
    4 两组患者在瘙痒对睡眠的影响方面积分情况
    5 两组患者在肛周皮肤增生肥厚粗糙方面积分情况
    6 肛周瘙痒总疗效比较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录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5)辛凉解表剂之“解表”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外感病是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疾病
    1.2 外感病初期正确诊治的重要意义
        1.2.1 中国古代医籍对外感病初期诊治的论述
        1.2.2 现代医学中对外感病初期诊治的论述
    1.3 外感病初期中医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伤寒论表里相关论述
    2.1 《伤寒论》相关内容
    2.2 临床应用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表证相关概念
    3.1 恶寒——表证的特征性表现
    3.2 表证定义及其兼夹证
    3.3 风热表证的理论矛盾
第四章 辛凉解表剂之溯源
    4.1 汉代以前
    4.2 宋金元时期
    4.3 明清时期
    4.4 清之后
第五章 辛凉解表之“解表”
    5.1 吴鞠通对温病初期恶寒与否的认识
    5.2 风热表证及辛凉解表的理论矛盾根源
    5.3 治法:辛凉与清热
    5.4 辛凉解表之代表方剂
        5.4.1 银翘散
        5.4.2 桑菊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银翘散:解表与清里之辨
    6.1 银翘散临床应用研究
        6.1.1 感染性疾病
        6.1.1.1 呼吸道感染
        6.1.1.2 肺炎
        6.1.1.3 感染性发热
        6.1.1.4 病毒性心肌炎
        6.1.1.5 亚急性甲状腺炎
        6.1.2 传染性疾病
        6.1.2.1 流感
        6.1.2.2 儿科传染病
        6.1.2.3 病毒性肝炎
        6.1.3 耳鼻喉科
        6.1.4 皮肤科
        6.1.5 肾病
        6.1.6 儿科其他报道及妇科
        6.1.7 眼科
        6.1.8 面部神经病变
        6.1.9 其他
        参考文献
    6.2 银翘散现代文献病例要素提取
        6.2.1 研究对象
        6.2.1.1 资料来源
        6.2.1.2 检索策略
        6.2.1.3 文献纳入标准
        6.2.1.4 文献排除标准
        6.2.1.5 文献筛选方法
        6.2.2 研究方法
        6.2.3 研究内容
        6.2.4 查询结果
第七章 桑菊饮:解表与清里之争
    7.1 桑菊饮临床应用研究
        7.1.1 呼吸科
        7.1.2 感染性疾病
        7.1.3 耳鼻喉科
        7.1.4 眼科
        7.1.5 皮肤科
        7.1.6 妇科
        7.1.7 儿科
        7.1.8 其他
        参考文献
    7.2 桑菊饮现代文献病例要素提取
        7.2.1 研究对象
        7.2.1.1 资料来源
        7.2.1.2 检索策略
        7.2.1.3 文献纳入标准
        7.2.1.4 文献排除标准
        7.2.1.5 文献筛选方法
        7.2.2 研究方法
        7.2.3 研究内容
        7.2.4 查询结果
八、现代文献提取结果讨论
    8.1 病机频次分析
    8.2 症状分析
    8.3 脉象分析
    8.4 舌象分析
    8.5 所治疾病分类
九、补充及结论
    9.1 麻杏石甘汤
    9.2 柴葛解肌汤
    9.3 升麻葛根汤
    9.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伤寒论》下法及其发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伤寒论》下法概述
    1 苦寒泻下法
    2 润肠通便法
    3 攻逐水饮法
    4 攻逐瘀血法
    5 温阳泻结法
    6 下法与他法合用
    7 外用导法
    8 下法禁忌
二、 后世医家对下法的继承与发展
    1 孙思邈《千金方》
    2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3 刘河间《宣明论方》
    4 张子和《儒门事亲》
    5 陈实功《外科正宗》
    6 吴又可《温疫论》
    7 吴鞠通《温病条辨》
    8 外用导法的新发展:灌肠疗法
三、 下法的临床运用
    1 内科
    2 外科
    3 妇科
    4 儿科
四、 下法的局限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清热利湿饮配合神阙穴拔罐法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六、 临床设计
        (一) 治疗方法
        (二) 注意事项
        (三) 临床观察指标
        (四) 主、客观症状评分标准
        (五)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六) 疗效评定标准
        (七) 安全性检查
        (八) 复发率随访
    七、 统计方法
结果
    一、 治疗过程中主、客观症状评分
    二、 2 周后临床观察
        (一) 2 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二) 治疗 2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三、 4 周后临床观察
        (一) 治疗 4 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二) 4 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三) 痊愈病例随访结果比较
        (四) 不良反应观察
        (五) 安全性检测
讨论
    一、 立方原则与方药分析
    二、 神阙穴拔罐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机制初探
    三、 关于中药配合神阙穴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时间问题
    四、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五、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 问题
        (二)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传统外科的基本状貌
    第一节 外科的历史
        一、宋以前的外科
        二、宋以后的外科
    第二节 中医对外科疾病的基本认识
        一、中医对于外科疾病的认识
        二、外科的身体观
    第三节 外科诊疗的基本方法
        一、外科诊疗的基本演变
        二、外科诊疗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儒医”与外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一、儒医与宋以来医学的转向
        二、外科地位的历史变化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外科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清代外科的理论演变
        一、外科本诸内——全体证治观念
        二、辨证论治的深化
        三、温病学说的引入
    第二节 清代外科诊疗方式的演变
        一、外科诊断方法之演变
        二、刀针、膏贴与汤液之辩——外科治疗方式之变
    第三节 清代外科的民间传统
        一、民间外科知识
        二、民间医者的外证诊疗特色
        三、祝由:外科诊疗旳边缘传统
    小结
第三章 传授与文本:清代外科知识的传承
    第一节 清代的外科书籍
        一、清代的外科书籍
        二、外科专书的书写者
        三、外科医书的刊刻、流传
    第二节 清代外科医家的习医之道
        一、从来外科必须传授
        二、文本地位的提升
        三、外科医家的内科素养
    第三节 外科知识的异授、秘传与公开
        一、异授与秘传
        二、医书及秘方的公开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外科医者形象与外科诊疗场景
    第一节 清代外科医者的形象
        一、医家眼中的外科医者
        二、文人眼中的外科医家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外科诊疗
        一、病家的权力与外科诊疗
        二、内外科间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外科诊疗中的身体与性别
        一、外科诊疗的私密性
        二、当男性医者遭遇女性身体
    小结
结语
    一、清代外科的演变
    二、清代外科演变的动力
    三、清代外科学术化的评价与反思
    四、从外科看中国医学史
    五、余绪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药中的增效作用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认识
        2. 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综述三 风药的研究进展
        1. 风药特性概论
        2. 风药的分类
        3. 风药的作用机理
        4. 风药的配伍
        5. 风药的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桂枝汤及其类方溯源
    1.1 桂枝汤及其类方衍化
    1.2 桂枝汤类方的研究概述
2.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皮肤病中的运用概况
    2.1 桂枝汤
    2.2 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桂枝二麻黄一汤
    2.4 桂枝二越婢一汤
    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6 桂枝加黄芪汤
    2.7 桂枝加附子汤
    2.8 黄芪桂枝五物汤
    2.9 柴胡桂枝汤
    2.10 当归四逆汤
    2.1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1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13 桂枝加桂汤
    2.14 桂枝新加汤
    2.15 小建中汤
    2.16 黄芪建中汤
    2.17 乌头桂枝汤
    2.18 桂枝加葛根汤
    2.19 桂枝附子汤
    2.20 桂枝加大黄汤
    2.21 桂枝芍药知母汤
    2.22 温经汤
3. 桂枝汤本证的理论概要
    3.1 桂枝汤的组成
    3.2 桂枝汤的方义
    3.3 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
    3.4 桂枝汤的功用
    3.5 桂枝汤的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3.6 桂枝汤的禁忌症
    3.7 桂枝汤的辨证要点
    3.8 桂枝汤剂量溯源
4. 桂枝汤类方的理论概要
    4.1 桂枝麻黄各半汤
    4.2. 桂枝二麻黄一汤
    4.3 桂枝二越婢一汤
    4.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5 桂枝加黄芪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黄芪桂枝五物汤
    4.8 柴胡桂枝汤
    4.9. 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4.1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11 桂枝加桂
    4.12 桂枝新加汤
    4.13 小建中汤
    4.14. 黄芪建中汤
    4.15 乌头桂枝汤
    4.16 桂枝加葛根汤
    4.17 桂枝附子汤
    4.18 桂枝加大黄汤
    4.19 桂枝芍药知母汤
    4.20 温经汤
5. 规律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中文详细摘要

四、苦参治愈不明原因奇痒两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画有生机,画家就长寿——“董其昌现象”和“溥心畲现象”随想[J].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19(07)
  • [2]《金匮要略》之“和法”研究[D]. 张翔.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3]祛风止痒汤熏洗坐浴治疗肛周瘙痒症的临床观察[D]. 高佳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辛凉解表剂之“解表”质疑[D]. 石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伤寒论》下法及其发展应用研究[D]. 吴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清热利湿饮配合神阙穴拔罐法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张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刀针、膏贴与汤药:清代的外科[D]. 王雨蒙. 南开大学, 2013(05)
  • [9]荆芥、防风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药中的增效作用临床观察[D]. 王晓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苏战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苦参治疗两例不明原因的瘙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