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学的贫困与建设假设

循环经济学的贫困与建设假设

一、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新,孙先民[1](2021)在《中国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文中提出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和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而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是战略实施的关键。当前流通经济学研究范畴的局限性使其难以充分满足这一战略需要。现有经济理论中,主流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流通阐述较为充分。对比而言,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对实现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目标更具优势,本文以其作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方法论的基础,结合我国制度特点和实际国情,加以梳理和完善后,尝试构建适用于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方法论体系。希望本研究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流通领域的进展略尽绵力,能对当今流通经济学研究视野的拓展有所贡献。

谢莉娟,王晓东[2](2021)在《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及其中国化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在新时代仍有重大价值,科学认识市场流通一般规律和中国流通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定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的要点,并结合中国经验归纳了社会主义流通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流通过程体现着资本的本性并生产着资本的生产条件,从而加剧过剩性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基本属性则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化大流通除资本流通形式外,还应保留以社会使用价值为生产或交换目的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一定比例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整个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实现简单商品流通"目的"和资本流通"手段"的有机结合;同时,流通特殊还体现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政府和国有经济为主导的重要商品储备和流通调控、现代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定位、支持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资本结构合理化。本文也为深化流通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孙鹏[3](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袁军[4](2018)在《商务经济、流通经济及流通经济学理论的重塑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商务经济运作模式自21世纪开始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此为基础的商贸流通业得以拥有愈发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渗透率和覆盖率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领域当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为了能够创设更好的环境以助推商贸流通业经济效应的进一步扩大,推动流通经济学理论的重塑和发展实为必要举措。然而结合商贸流通业现状来看,其虽然发展良好,但流通经济学理论研究却表现出边缘化趋势,学科定位模糊且科学化研究范式缺失,深化流通经济学理论研究促进其重塑与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商务经济视域下探视重塑流通经济学理论框架之策,助力于商贸流通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进一步创新发展。

王波[5](2017)在《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和流通经济学转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正在从"生产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在转型经济发展大背景中,价值创造及信息传递是流通过程核心。我国目前的流通产业与生产及消费体系没有很好地匹配,流通在转型经济发展中也越来越重要,流通及流通经济学在转型经济发展时代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及探讨,为流通及流通经济学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将重点探讨下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与流通经济学转型,首先分析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相关理论、学科基础,然后定位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经济,最后探讨分析下流通经济学的转型途径。

张晓倩,宋冬梅[6](2016)在《试论商务经济、流通经济及流通经济学的重塑》文中研究说明步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与商务经济运行模式的不断演变,为我国区域内商业流通进一步取得突破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市场环境。同时,商贸流通产业迅猛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因此,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背景下,关于我国流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重构则显得极为关键。然而,我国的流通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极不完善,甚至流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体系内的存在性与真实性也被质疑。所以,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有效供给和满足有效需求为动力,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为指导,从商务经济学视域来深入地阐述我国流通经济学理论的框架重构。

冉净斐[7](2013)在《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功能和地位愈加突出,对服务业中的流通问题研究也日益被学者关注。但是,对流通经济学是否能够单独成科,流通经济专业能否独立存在,流通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流通经济学应该独立成科(黄国雄,2011),但也有人认为,流通经济学缺乏明确的研究内容和比较成熟、相对统一的基础理论,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模糊不清(孙志伟,2010)。这种情况,一方面影响了对流通问题研究的深入,另一方

丁涛[8](2013)在《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都与流通领域密切相关。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致使国内大量的制造企业受控于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对加工制造业的控制主要通过流通环节来实现。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看,很多经济问题突出表现在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的问题成为困扰我国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障碍。因此,流通问题成为国内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由于受西方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流通实践问题被重视的同时,流通理论却被忽视了,致使流通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流通实践的需要。流通理论或流通经济学尽管在当前的主流学术圈内很少被关注,但在我国却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它是我国实际经济背景下的理论研究产物,是建国时和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流通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而提出的理论研究设想,但遗憾的是,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激烈争论后,这一设想实际上被束之高阁了。究其原因,除了流通理论研究自身的困难和不足外,更多的是因为在西方主流学术思潮的冲击下,国内学界普遍追随国际潮流,而流通理论的研究队伍逐渐萎缩,很多学者甚至不承认“流通经济学”存在的意义。诚然,无论在正统的经济学教科书还是在一般的经济思想史着述中,流通理论都是微不足道甚至不存在。但这并不能否定流通理论研究或构建流通经济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除了国内的一些学者坚守这一学术阵地外,其他国家也不乏支持者,尤其是日本一直坚持着发展流通经济学的研究传统,且成果斐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营销思想史和非主流的营销学中发现了西方流通理论的源流。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少见对营销思想史和非主流营销学的研究,未能发掘这笔宝贵的财富。本文第3章和第6章分别探讨了的正统或主流经济学和营销学不重视流通理论的思想渊源。西方经济学简化掉流通过程的始作俑者是重农学派领袖魁奈,他不仅锁定了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研究路径,也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影响。魁奈简化掉流通过程的思想根源是他着名的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即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西方主流经济学继承了魁奈的自然秩序,其研究范式实际上也是建立在机械唯物论基础之上,正是这一哲学观使西方正统经济学永远地简化掉了流通。第6章考察营销思想史的过程中发现,经济学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营销学的发展。微观营销或营销管理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发展为营销学的主流得益于其遵循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而在此之前,西方营销学更多的遵循了非正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被视为一门专门研究商品流通的经济学科,尤其注重宏观经济层面的流通问题,因而宏观营销或流通理论是早期营销学的主流。探讨了主流经济学无流通的思想渊源之后,本文转而讨论流通理论在非主流或非正统经济学中的命运。第4章主要探讨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突出贡献是复活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分工理论的复活也使流通的重要性凸显。但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派,尽管批判主流经济学对分工的忽视,认为应该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由资源配置转向经济组织,但在方法论上依然遵循着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传统。这致使新兴古典框架无法对流通组织问题开展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分工理论作为理解流通的出发点极其重要,但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流通问题。由于上述特点,新兴古典经济学既没有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的充分认可,也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非主流或非正统经济学,因为后者在哲学观和方法论上与主流经济学根本对峙。第5章探讨了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影响。现今的经济思想史相关着述基本上属于正统经济学的编年史,这导致美国制度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传统成为一块被埋没的大陆。美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传统发端于19世纪已被遗忘的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经马修·凯里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经济学家与德国历史学派结缘。正是这一研究传统培养了美国早期最重要的营销或流通学者,推动了美国早期流通或营销理论的发展,但这段流通思想史被国内外学界广泛忽视。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并初步讨论了美国制度经济学对上个世纪20-50年代美国流通或营销理论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制度经济学集大成者康芒斯对营销学之父阿尔德森的影响。康芒斯的“集体行动”、“运行中机构”和“交易”等基本的概念和思想在阿尔德森构建其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阿尔德森所谓的功能主义与康芒斯所谓的制度主义是一致的。但遗憾的是,阿尔德森的功能主义已被主流营销学所遗弃。营销学的发展显然受到经济学的强烈影响,营销管理范式的确立正是得益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而如今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主流经济学正在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经济学的范式革命是否已来临,国内外学界存在激烈争论,但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新”经济学范式的建立已经指日可待。同样,在营销学的研究领域中,非主流营销学也在悄然兴起,但这一趋势与经济学比较而言还不明显,尤其在国内少见相关讨论。为此,本文第7章重点讨论营销学的范式转换问题,以呼应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根据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营销管理范式已经面临严重的反常甚至是危机症状,而宏观营销学派和营销历史学派等非主流营销学的兴起正预示着一种新的营销学范式的建立和发展。这两个学派实际上在复归早期营销学的宏观研究路线或阿尔德森的功能主义,正如演化经济学在复兴制度经济学。非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营销学的兴起都将为我国流通理论和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创造历史机遇。源自我国学术传统的流通理论和流通经济学与西方宏观营销等非主流营销学不仅在研究对象和范围有诸多共通之处,而且在发展历程上也有几多相似。在上述整个研究过程中,流通理论、流通经济学、营销学、经济学等术语相互交织在一起。流通理论似乎在营销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夹缝中生存,而营销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学科隔阂使流通理论研究举步维艰。本文第2章专门讨论了流通概念在不同学科间的演变过程,详尽论述了流通与营销之间的渊源关系,为整个研究的开展扫清概念障碍。流通的出现要早于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得以产生的母体。西方学者对营销的定义从简单的销售活动演变为经济社会过程时,营销就包含了流通的全部内容,之后逐渐取代了流通。但今天的主流营销学将这段思想史埋没了,从而人为割断了营销与流通之间的关系。本文属国内首例流通或营销思想史及其学科渊源的系统研究。主要贡献及创新之处:其一,识别出西方学界流通理论的发展源流,尤其是美国流通理论:其二,再现了流通与营销概念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确认了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其三,揭示了主流经济学忽视流通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分析了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影响;其四,尝试性解释了经济学研究范式对营销思想史演变的影响及营销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学科渊源关系;其五,强调流通或营销理论的历史特性,呼吁开展对本国流通或营销学术遗产的挖掘、继承和发展。本文期望上述研究得到国内营销学界和非主流经济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流通理论与营销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流通理论与西方宏观营销等非主流营销学之间的交流,促进流通经济学与国内外非主流经济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文在研究方式和思路上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无力避免诸多错误疏漏,也无奈多次触及了哲学和方法论这个潘多拉之盒,再往前一步或许就陷入无底深渊,必将遭遇众多质疑和批判,但努力寻求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希望能为流通理论体系的构建做一些铺路搭桥的贡献。本文对中国流通理论与流通经济学的未来满怀期待!

夏春玉,丁涛[9](2013)在《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与流通经济学的复兴》文中研究指明西方流通理论的相关研究多受美国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并随着它的兴衰而浮沉。新古典经济学成为学术主流后,制度经济学被边缘化,流通理论的发展也日渐式微。我国流通理论之所以陷入贫困也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古典经济学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而非主流经济学更加活跃。非主流经济学重视对商品流通过程的研究,因而为流通经济学的复兴创造了历史机遇。由于西方的流通理论已经演变为宏观营销学,文章还分析了制度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对西方宏观营销研究的影响。

夏春玉,丁涛[10](2013)在《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研究框架和相关的学术争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论。孙冶方开创性地提出了"流通一般",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建立了流通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孙冶方流通理论的相关争论涉及到三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流通的性质及产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分;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流通经济学构建的相关问题及其与贸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孙冶方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争论对当今我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流通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不断恶化
    (二)疫情暴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三)经济发展任务艰巨
二、我国流通体系现状及发展目标
    (一)我国流通体系现状
    (二)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目标
        第一,建立现代化分工体系。
        第二,树立整体性和系统性流通观。
        第三,完善流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机结合。
        第五,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对比分析
    (一)当代流通经济理论研究范畴及其局限性
    (二)西方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及其局限性
        1.微观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及其局限性
        (1)微观经济学的流通经济方法论。
        (2)微观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的局限性。
        2.宏观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及其局限性
        (1)宏观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
        (2)宏观经济学流通经济方法论的局限性。
        3.新制度经济理论流通经济方法论及其局限性
    (三)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及其局限性
        1.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
        (1)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揭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
        (2)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揭示了资本流通的具体规律。
        (3)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分析为突破揭示了资本主义流通的症结。
        2.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的启示
        (1)揭示了商品售卖(市场交易)是流通的重要环节。
        (2)流通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而并非局部环节。
        (3)对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性。
        (4)揭示共产党人在新社会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先进性作用。
        3.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的局限性
        (1)对劳动力商品供求关系的动态分析不足。
        (2)未充分揭示流通中市场与政府的互补关系。
        (3)历史局限性。
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方法论的构建
    (一)以专业化分工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树立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基本特征的流通观
    (三)明晰市场和政府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辩证关系
    (四)加强党在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集中统一领导
五、结语

(2)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及其中国化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的中国化探索回顾
三、 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对流通概念的厘清和本文研究口径
    (二)流通的地位和作用
    (三)资本流通形式下的关系与矛盾
    (四)流通领域的费用与劳动价值
    (五)商业资本及其历史考察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流通特殊及实践
    (一)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多种流通形式的共生发展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三)以政府和国有经济为主导的重要商品储备和流通调控
    (四)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定位
    (五)支持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资本结构合理化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3)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流通基础理论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商务经济、流通经济及流通经济学理论的重塑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商务经济与流通经济的关系
    (一) 电子商务视角
    (二) 流通产业视角
我国流通经济学研究现状和重塑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 我国流通经济学研究现状
    (二) 我国流通经济学重塑与发展的必要性
商务经济视域下流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塑与发展
    (一) 明确流通经济学理论重塑对象
    (二) 基于商务经济和流通经济关系定位学科理论体系架构
    (三) 发展趋向
结论

(5)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和流通经济学转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相关理论分析
    1、流通理论的存在性
    2、流通理论核心内容及问题
    3、流通理论与相关经济学派间关系
二、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1、马克思主义理论
    2、西方经济理论
三、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经济角色定位
四、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经济学转型分析
    1、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经济分析
    2、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经济学转型途径
五、结语

(6)试论商务经济、流通经济及流通经济学的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商务经济与流通经济
我国流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误区
商务经济与流通经济间的关系解读
    (一)从电子商务的发展解读两者关系
    (二)从流通产业的发展解读两者关系
我国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思考
    (一)从社会实践角度思考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
    (二)从经济理论角度思考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
从商务经济学视域重构我国流通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结论

(7)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通经济学的贫困:概念与研究范式
二、流通经济学贫困不能否定流通经济学科的存在
三、构建商务经济学是解决流通经济学贫困的出路
四、基于流通学科发展的商务经济学研究框架
    1. 商务和商务活动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商务的内涵和外延, 商务的本质属性、商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2. 商务运行的基本原理。
    3. 商务活动的方式研究。主要研究商务活动具体的方式, 包括对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店铺交易和无店铺交易;集中交易 (会展经济) 和分散交易;批发交易和零售交易的研究。
    4. 商务活动的规模研究。
    5. 商务活动的结构研究。
    6. 基于不同空间的商务活动研究。主要研究一个区域 (省际) 、一个国家和国际的商务活动规律。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 分析不同空间结构的商务运行规律。
    7. 电子商务经济学。主要研究在电子商务背景下, 商品流通和服务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的运行规律及模式, 研究具体的电子商务操作规程。
五、结语

(8)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流通理论的源流:研究评述
        1.2.1 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2.2 流通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1.2.3 日本流通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1.2.4 被国内学界忽视的美国流通理论
    1.3 研究思路
2 关于流通概念的考察
    2.1 流通与流通一般
        2.1.1 马克思对流通的认识
        2.1.2 孙冶方的流通一般
    2.2 西方经济学中的流通概念
        2.2.1 英文文献中常用的流通概念:Circulation
        2.2.2 流通理论中的流通概念:Distribution
    2.3 流通与营销
        2.3.1 流通与营销的起源
        2.3.2 营销概念的演化及其对流通概念的取代:功能分析与功能主义视角
        2.3.3 营销管理的发展与“流通”的若隐若现
    2.4 本章小结
3 西方经济学不重视流通理论的思想渊源
    3.1 西方的轻商文化传统对流通理论发展的影响
    3.2 魁奈、马克思与流通
        3.2.1 从魁奈和马克思的经济表说起
        3.2.2 自然秩序把商品流通视为自动完成的过程
    3.3 机械唯物论使西方主流经济学永远简化掉了流通
        3.3.1 自然秩序与机械唯物论
        3.3.2 数学形式化对机械唯物论的掩饰和保护
    3.4 本章小结
4 分工与流通:分工思想史与新兴古典框架
    4.1 分工思想与理论的演进与商业或流通
    4.2 新兴古典框架
        4.2.1 新兴古典框架的生产函数
        4.2.2 新兴古典框架的效用函数
        4.2.3 新兴古典框架的均衡预设
    4.3 新兴古典框架中有待商榷的问题
        4.3.1 关于均衡预设
        4.3.2 关于交易费用系数
        4.3.3 数学形式化不等于新思想,也不能形式化所有的流通理论
    4.4 本章小结
5 非主流经济学与流通:制度经济学对美国流通理论的影响
    5.1 美国非正统经济学的形成
    5.2 制度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影响
        5.2.1 美国学派对流通的重视
        5.2.2 美国制度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的影响
        5.2.3 康芒斯与阿尔德森
    5.3 本章小结
6 营销学与流通:营销思想史的考察
    6.1 前营销时期:营销思想的萌芽
    6.2 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营销学:形成和发展
        6.2.1 营销理论的形成阶段:1900-1920
        6.2.2 营销理论的整合与分离:1920-1950
        6.2.3 两种营销学范式在阿尔德森理论体系中的整合与分离
    6.3 现代营销(1960-)的经济学基础
        6.3.1 营销管理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6.3.2 宏观营销与营销历史研究的制度经济学基础
    6.4 本章小结
7 营销学的未来发展与流通
    7.1 营销管理范式的确立:从营销学的产生到常规科学
    7.2 营销管理范式的困境与演变
        7.2.1 营销管理的反常症状
        7.2.2 营销管理范式对反常的应对与演变
        7.2.3 对营销管理之微观经济学范式的批判
    7.3 非主流营销学的兴起
        7.3.1 宏观营销学派
        7.3.2 营销历史学派
    7.4 非主流营销流派的兴起对我国营销学发展的意义
        7.4.1 对我国营销学的一点反思
        7.4.2 宏观营销与流通理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后续研究
    8.1 结论
    8.2 论文缺陷与后续研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与流通经济学的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通理论研究兴盛于西方
    (一) 西方流通理论渊源于美国制度经济学
    (二) 西方流通理论曾经属于学术主流
二、流通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一) 主流经济学中无流通理论
    (二) 主流经济学推动了营销管理的发展, 却忽视了宏观视角的营销或商品流通研究
三、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与流通经济学的发展机遇
    (一) 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二) 非主流经济学与流通经济学的发展
四、小 结

四、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马克思流通经济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 赵宇新,孙先民. 商业研究, 2021(03)
  • [2]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及其中国化启示[J]. 谢莉娟,王晓东. 经济研究, 2021(05)
  • [3]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商务经济、流通经济及流通经济学理论的重塑与发展[J]. 袁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8(05)
  • [5]转型经济发展中的流通和流通经济学转型探讨[J]. 王波. 当代经济, 2017(36)
  • [6]试论商务经济、流通经济及流通经济学的重塑[J]. 张晓倩,宋冬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6(21)
  • [7]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J]. 冉净斐. 现代商贸评论, 2013(00)
  • [8]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展望[D]. 丁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9]非主流经济学的兴起与流通经济学的复兴[J]. 夏春玉,丁涛.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0]孙冶方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再认识[J]. 夏春玉,丁涛. 财贸经济, 2013(01)

标签:;  ;  ;  ;  ;  

循环经济学的贫困与建设假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