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节”的版本和流通

“五灯节”的版本和流通

一、《五灯会元》版本与流传(论文文献综述)

马丛丛[1](2020)在《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灵岩寺存留碑刻数量众多,佛教史领域的研究对此关注并不多。本文建立在对碑刻实物拍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早年拓片的影像资料,对灵岩寺的碑刻内容作了整理与研究。由一手材料出发,完整而详实地研究了灵岩寺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以下阶段:一、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佛教的开拓以前秦皇始元年(351)僧朗入泰山、居金舆谷为开端。僧朗建造的朗公寺在隋代时更名神通寺。灵岩寺山上有巨石,远观类老和尚持锡杖,后附会“朗公说法、顽石点头”。唐李邕碑刻记载,晋宋之际法定禅师创立灵岩寺。方山之阴的神宝寺则由明法师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始建。后人多将神宝寺的建造年代误以为灵岩寺。隋文帝赐华阳王为施主重兴灵岩寺,入唐以来逐渐兴盛。垂拱四年(688)慧赜的塔记,是寺院现存最早的碑刻。北宗禅神秀的弟子降魔在灵岩兴起饮茶之风。唐武宗灭佛,灵岩寺山下寺院被毁,方山证明功德龛尚存。住持从惠重建寺院。二、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宋初灵岩寺施行甲乙制,即师徒相传的住持制度。延珣受学志雅,琼环传位重净。熙宁年间,灵岩寺改为十方制:不拘一宗一派,采取由各地推举、朝廷任命的方式。永义、行详先后住持。熙宁六年(1073),云门宗仰天元公为初祖,灵岩寺开启代际传承体制。其后临济宗黄龙派主导灵岩寺。重确正觉为黄龙慧南的弟子,第八代妙空净如、第九代定光道询、第十代寂照法云皆为黄龙派。第十一代大明法宝嗣法青州希辩,为曹洞宗第十六祖。曹洞宗在灵岩寺逐渐站稳脚跟。惠才、浦涤皆传法曹洞。三、元代曹洞宗大盛。万松行秀为金代朝廷所重,入元后门下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清安德方、复庵圆照等人。雪庭独立门庭,创“福慧智子觉”等七十字辈传承体系。其余万松门人字辈相同,元代时有“正思惟妙”,暂称林泉系。两条体系在灵岩寺各有传承,分别独立宗统。宗统的字辈传承,在僧人出家时,由所取的法名体现。法统由僧人的授记师父传授,开堂时须禀明师承并传法,所收弟子的辈分以法统为准。宗统与法统是贯穿宗教生活的两条重要系统。四、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元代末年,寺院经济实力下降,曹洞宗逐渐衰落。秋江洁在灵岩寺继续弘扬曹洞宗,弟子雪轩道成入其门下。道成在明前期受诸位皇帝青睐,默照禅也受到尊重。道成传法本空通悟,其后字辈排行有“至理妙悟”,暂称秋江系。各地僧官的设置,层级更加严密。游方的僧人减少,本地出家众增多,佛教僧众逐渐纳入儒家伦理体系。成化四年(1468),灵岩寺重开山,更名崇善禅寺。古奇至珎为第一代住持。明代的僧人以雪庭系与秋江系并存。雪庭系的主要力量是“周洪普广宗道”字辈的弟子。明代后期各地民众兴起朝山进香、斋供灵岩的风俗。民众组成香会施斋供僧。他们希望借斋供仪式达到积累功德、护国佑民、荐祖祈福保安的目的。斋供僧人以曹洞宗雪庭系为主。除此之外,第五章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涤公开堂疏的阮元题记内容,不仅有补于现存《阮元年谱》,作为段松苓乙卯年赴灵岩寺访碑的实证,还可正先前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甲寅年五月灵岩山题名”一说。(二)结合灵岩寺与戒台寺两通同新塔铭,得出同新嗣法清安德方,而非此前误传的林泉从伦。(三)根据少林寺与灵岩寺留存的两通息庵碑、墓塔林的贞公塔铭等碑刻,可以发现灵岩寺的息庵碑并非日僧邵元“撰并书”,而是由定岩改写、野云篆额并书。(四)依据《慧公禅师道行之碑》与《方山璧公禅师寿碑》两通碑刻,可以明确定岩住持灵岩时间为1335-1348年。这在学术史上首次提出定岩住持灵岩寺的下限,进而断定大元国师法旨碑立于1341年。

狄蕊红[2](2020)在《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宣宗时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与澄观、宗密、沩山灵佑、黄檗希运等高僧交往甚深,对他们着述的传播和历史地位的确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参与了佛教典籍的撰写和理论的建设,留下了数万字着述。裴休所处的中晚唐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转折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由理论佛教转向民俗佛教的关键时期,他既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能干预皇权对佛教的决策,也是中国古代知识文化之精英,能深入领悟佛教义理。裴休的仕履变迁、家世背景、学佛历程、高僧交往、三教思想、信仰理路等,既体现了中晚唐士大夫的命运轨迹及其文化渊源,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与文化、佛教与儒道、生活与信仰的密切关系及其基本走向。在中晚唐的佛教发展史中,裴休是一位关键性人物,对这一时期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对裴休学界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政治仕途与佛教信仰作为裴休生命的两条主线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本文对裴休的研究也以这两个主干展开。第一章首先考证裴休的生平仕履和着述,力图穷尽史料,在繁杂琐碎的中晚唐史料中还原裴休一生的主要经历与作品,依据现有史料将他一生划分为入仕前的少年苦读期、初入仕途的探索积淀期、三临藩镇的地方长官期、宰辅朝中的政治巅峰期和垂暮晚年的罢相归隐期,这五个时期因为政治地位的变化与佛教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裴休所留下的着述众多,但也因为史料的混乱而真假难辨,经过版本考证和文本分析,已知裴休撰写诗歌、碑文、文论、奏疏等近三万字,绝大部分与佛教相关,这些诗文也得益于佛教传播而存世。第二章研究裴休的家世及其家世与佛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裴休的佛教信仰是少年时期受家庭成员信仰的直接影响而形成,成年后家庭对其佛教信仰的影响仍然存在,他与裴氏其他成员延续了父亲裴肃搭建的佛教交往关系,官宦家族与地方佛教世代相继的交往促进了地方佛教的发展。第三章围绕裴休与高僧的交往展开,在裴休的不同政治阶段,与高僧的交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前半生的中低层官员阶段多交往京师高僧,以研学佛理、撰写文论为主,后半生的高层官员阶段多交往地方禅僧,以助建寺院、阐扬佛法为主,他与高僧的交往对传播弘扬高僧佛学理论和促进禅宗地方传法中心在会昌法难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第四章重点探讨裴休的三教同道思想,在中晚唐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的背景下,裴休提出了独特的三教同道思想,裴休自幼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又在与高僧交往中不断研学佛理,他以儒释为主干兼摄道家思想,将儒释道三教圣人品格融合,以佛教心性哲学作为三教之道的核心、济世作为道之功用,实现了生命的宗教解脱与儒家经世致用的融合。第五章力图探讨裴休的佛教信仰形成、架构与佛教实践,裴休的佛教信仰形成过程与他仕途变迁密切相关,信仰的结构和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也与他的政治身份有密切联系,裴休晚年舍宅为寺事件是他佛教信仰实践中的最后的标志性事件,以此为中心考察中晚唐士大夫群体舍宅为寺行为背后的心理、政治、经济、信仰等综合性原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中国寺院文化产生的影响。政治理想与精神解脱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一直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裴休实现了信仰实践的便利性与哲学理论的深度的兼顾、实现了政府宗教管理与个人信仰并举,完成了自性觉悟与儒家伦理对接,同时也显示了士大夫阶层在佛教中国化、三教思想融合、儒释关系、政教关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王廷法[3](2020)在《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云吹万禅师(1582-1639),讳广真,俗姓李,僰道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市)人,对明末巴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月,吹万广真礼月明联池禅师出家受具,后游吴、越、闽、粤,还蜀后驻锡忠州聚云禅院。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去世,世寿五十八,僧腊二十七。吹万广真着述宏富,有《一贯别传》《古音王传》《恣夏草》《说乐正论》《文字禅那》《偏说九辩》《心经诠注》《居士颂》等二十多种。现存《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吹万禅师语录》二十卷,《一贯别传》四卷,《古音王传》一卷,《释教三字经》一卷。《释教三字经》在禅林流传甚广。释至善《行状》、田华国《吹万禅师塔铭》、释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释性统《续灯正统》载其生平事迹。吹万禅师一生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游方多处,于潇湘湖东禅院、巴台禅院、宝峰山云来禅院、兴龙禅寺、忠州聚云禅院等处开堂说法,开创了聚云禅派,中兴明末巴蜀佛教。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与其游方经历密不可分,形成了主要以“潇湘湖东禅院——平都地藏院——金陵之行——破山禅系——聚云禅系”为线索的几个交游中心。吹万禅师不同时期的游方、住持经历,见证其弘扬禅法的起伏,最终成为明季巴蜀一代宗师。吹万的方内之交多为抗清忠义之士,与忠州世家大族高、田二氏及马千乘、马祥麟、秦良玉等忠义之士互有往来。吹万广真身处明末动乱之际,援儒入释,保有忠义菩提的救世情怀,受到诸多忠义之士的钦仰。吹万禅师的禅学思想会通三教,思想来源广博,现存着作《一贯别传》保存了吹万禅师的主要禅学思想,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真经》等道教典籍及《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多种佛经予以禅学解读,遵循三教“一贯传心”之旨,以一“心”会通三教,将儒家仁者心德、玄宗无为之道与释家空性相论,以三教合一的圆融之道宣畅居士佛教。吹万广真继承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参悟之道,倡导“外净内禅”,在禅宗内部则倡“五宗兼备”,认为参禅一法贵在真参实悟,宣畅寻常日用的平常心之禅道。吹万广真传世着作除了保留吹万禅师上堂说法的语录之外,涉及诗、词、歌、赋、记、引、序、传及小说等多种文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吹万诗歌不但具有禅意、禅趣、禅理,亦与明末时局相关,体现了隐逸与忠义的双重主题,并体现了明代“真情”“真诗”的诗歌风貌。吹万禅师所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林静[4](2020)在《日本明治以前所编僧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僧传作为佛教史籍的一种体裁,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晋代,当时已有一批记载僧人事迹的专传和类传出现,随后不断发展繁荣,到梁朝时由释慧皎(497-554)编撰的《高僧传》的面世,使僧传这类文献的编撰趋向成熟。高僧传中采用的分类原则与方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僧传的编撰,其影响甚至波及海外,而僧传这类佛教史籍在日本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日本奈良时期,唐僧鉴真弟子思托(724-?)随师赴日,于延历七年(788)时完成了《延历僧录》,集录了从钦明朝至延历年间(509-806)鉴真、道璇等多位高僧传记,为日本最早编撰的僧传。在其之后陆续有宗性(1202-1278)的《日本高僧传要文抄》、虎关师炼(1278-1346)的《元亨释书》等多本僧传面世,种类也随之丰富,甚至出现了像“往生传”、“灵验记”之类的别具特色的僧传。而到了日本近世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印刷技术的传来,书籍的制作与发行等作业水平已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加之在渡日黄檗僧独湛性莹(1628-1706)、高泉性潡(1633-1695)以及日僧卍元师蛮(1626-1710)等积极开展的僧传的编撰活动的刺激下,各宗派积极响应,大量僧传集成面世,其中一部分曾被刊行且流传开来。它们的出现为日本佛教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现代日本佛教、中日佛教交流等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将日本僧传这一群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从编撰目的、种类以及流传方式等三个方面来考察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从而探明这些变化的背后所隐藏的编撰者的意图亦或是其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从僧传这一新的角度来了解日本佛教发展的概况。

袁耀辉[5](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阮进山[6](2019)在《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越南北部的曹洞禅派展开全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大的方面,故分五章:第一章,概括介绍中国曹洞宗传到越南北部的法脉及其曹洞宗的主要思想。此章主要根据1734年印刻的《禅苑继灯录》,追溯中国曹洞宗传到越南曹洞禅派的脉络。继而详细介绍了洞山良阶禅师与一句智教禅师(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开派祖师之师父)。从各位师徒们的对话语录中,显示他们的禅法思想。通过研究能肯定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祖庭即在现今浙江省湖州市仁皇山景区的仁王护国寺。最后,本章还介绍了曹洞宗的主要思想,特别是“五位君臣”思想。“君”代表“本体”,“臣”代表“现象”,曹洞宗所提倡的修行方法,即达到“君臣合”,主张“兼中到”,即“本体与现象合一”。这是中国很独特的佛教哲学之一。第二章,主要介绍越南北部曹洞禅派始祖——水月通觉禅师(1637-1704)在中国留学的过程,及其在越南佛教史上的地位。禅师字水月,号通觉道南,越南黎朝高僧。俗名:邓甲,1637年出生。籍贯:安南国,山南道,先兴府,御天县,清潮社人(今越南国,太平省,兴河县,新礼社,清朝村)。幼时习儒学,18岁参加乡试第四场,登贡举。20岁在太平省泰瑞县瑞良社虎队村寺出家。28岁(1664年)到中国参学,经过北京又回湖州,拜一句智教禅师为师,30岁受比丘戒,并继承中国曹洞宗谱系法脉。经过三年修学(1664-1667),拿心印与曹洞宗传灯偈回越南。回国后的37年内,在海洋、河内等地的:下龙寺、琼林寺、洪福寺、安子山等地,极力弘传禅、律思想。在42位出家弟子中,选择了最优秀的弟子宗演为法嗣,并于1704年给传心印,之后示寂于圣光寺,荼毗后,弟子们於下龙寺与圣光寺内起石塔供养。第三章,主要介绍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法脉流传。水月通觉禅师从中国得法回越南传播曹洞禅派,从1667年到2019年的352年间,曹洞禅派在越南一脉相承,从“通”到“良”字,历经越南四个朝代:后黎、西山、阮、社会主义。不管时代是战争还是和平,国家兴盛还是衰亡,佛法是发展还是沉默,曹洞禅派总是顺时而进,努力弘法。洪福寺以在大城市中心之优势,在曹洞禅派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洞门人把宗风传播到越南北部各省份如:河内、海洋、海防、河西、太平、南定等等,并逐渐传播到越南南方如胡志明市,甚至传到美国。2015年11月1日,越南曹洞僧团回中国湖州市凤凰山护国仁王寺寻找祖庭,正好当天在该寺举行剃度出家仪式。因为该祖庭法脉已经失传了,当得知一句智教祖师的28字传灯偈后,仁王护国寺住持——慈满法师立刻给两位刚剃发出家的弟子起名为:弥虚与弥尘——“弥”字是传灯偈第十七代。因此可知,曹洞法脉在越南像一条河,绵远流长,三百多年还不灭,而且它还返哺源头,回到中国。这正如同水月给宗演的偈:“水出端由洗世尘,尘清水复入原真。”。这点也是中越佛教交流的一个铁证。第四章,介绍了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修行的主要思想。经过352年的传播,曹洞门人不只接受中国曹洞宗的思想,还结合越南社会文化特点,发展出了丰富的本土化思想,其中最为明显就是:律思想、净土思想、禅宗思想。曹洞门人以戒律为终身修行,并确立出家身份的良师;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为一生的最终目的;以接受曹洞禅派传灯偈确定师徒辈分位次;发挥佛性、般若、五位君臣等思想,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作为行持的规范。第五章,详细介绍了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与弘法利生事业。曹洞门人在修行过程中,禅师们中的德高望重者,担任过越南佛教最高的职位如:国师、僧统、僧纲、法主。现当代的社会主义时期,曹洞门人以僧人身份,亦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如担任国会代表、省人大代表等,最高地位也包括担任越南国会副主席。通过这些职位,发挥“奉道爱国”精神。曹洞门人不仅将佛法教义和曹洞禅宗思想应用在参政领域,还积极从事建造寺庙、印刻佛教经典、教化信徒等重要的弘法事业,让曹洞宗在越南佛教历史上凸显其独特的影响力。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作者希望,此论文能向中国介绍越南佛教的一个禅派,是中国佛教对外国的影响,能作为促进中越佛教交流的一个桥梁,同时也提供给越南读者了解北越曹洞禅派的过去和现在,特别提供给北越曹洞门人明了法脉传承与实修方法。

戎姝阳[7](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侯本塔[8](2019)在《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发展到宋代,禅宗已成为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在禅门“一花五叶”仅存的临济、云门、曹洞三家中,又以临济宗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文便是站在临济宗的本位立场,采用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诗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对临济宗传承、着述与交游之特色的分析。通过考察可知,宋代临济宗前后绵延一十五世,并发展出黄龙、杨岐、大慧、虎丘四个派系,它的影响在时间上贯穿两宋始末,空间上遍布全国各地。临济宗僧人的禅学思想丰富,文学素养精深,并创作了语录、灯录、僧传、笔记等多种类型的禅学着述。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游中,也展现出以公案、颂古和机锋为特色的时代新风。第二章为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该章对宋代八大颂古集和《正法眼藏》、《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案入诗”与“诗文入案”两个视角开展诗禅关系的考察。公案入诗方面,首先对“义玄悟道”等六则临济公案在宋诗中的运用加以探讨,揭示出各则公案在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作用和内涵演变;其次从苏轼与“三十六对”公案以及张商英的颂古创作入手,对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进行分析,分别指出苏轼诗歌的取象方式、表达方法和张商英颂古的渔父唱道、艳诗明禅之特色所受禅门公案的影响。诗文入案方面,分别从帝王公案、文人公案和诗歌公案三个方向进行展开,指出禅门公案对帝王与文人形象的建构,和对文人诗歌的拈提参究及禅学理解。第三章为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济颂古进行竭泽而渔式的考察,共辑得颂古5000余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宗派特色和代表作家加以论述。第二节将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文献对读,排查出100余则颂古借用前人诗歌的案例,继而从借用对象、借用手法和借用效果三个层面对临济颂古“借诗明禅”之特色展开讨论。第三节首先对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进行考察,接着对这些总集误收、重收、失收的临济颂古加以辨析,最后以《禅宗无门关》为中心,指出临济宗颂古所具有的譬喻新颖、以贬为褒和豪猛粗放之特色。第四章为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对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特色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加以阐述,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融通关系。第二节从呵佛骂祖、直下承当和杀活自在三个层面入手,对临济峻烈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临济宗风参与到北宋文人变革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生态度的建构之中。第三节是对“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关系的探讨,指出宋代咏物诗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所受临济宗的影响。第五章为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该章主要对松源崇岳、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和西岩了慧等十余位虎丘派禅师的代表诗作、擅长诗体和典型诗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虎丘派禅师重家风、轻文采、好拈颂的创作倾向。

刘怡君[9](2019)在《船子《拨棹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是属于诗歌的时代,也是属于禅僧的时代,二者互相吸引、融合。诗歌以情动人,禅思以理直入,看似不同,本质却都是以“心”动人。在相互契合的某一点下,诗与禅产生了碰撞交融,诗人以禅入诗,禅僧以诗写禅。在这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船子德诚在朱泾的钓船上点燃了渔火。船子德诚既是禅僧也是诗人,在佛道禅理、文学创作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本人行为高蹈洒脱,笔下的《拨棹歌》又是诗与禅交融的典范着作,在诗禅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地位。论文主要围绕船子及其《拨棹歌》展开,从佛典古籍中的记载推断船子的生平,在考证船子派系传承系统后,结合船子悟道、传法夹山以及夹山继承禅法等多方面分析、总结船子的禅法宗风。在明确船子禅法的前提下,从唐代禅宗、唐词等角度梳理、分析《拨棹歌》的内容、体式,从主题、视角方面对作品进行分类,同时从体式上指出《拨棹歌》是一部应当被肯定的唐代词集。立足于唐代诗禅大背景与《拨棹歌》文本,从作品的语言运用、意象的选择以及诗歌意境的呈现方面对作品的审美特征作深入分析与论述,从而点明《拨棹歌》中完美的诗禅交融。最后梳理文献资料,从黄庭坚、苏轼等后世文人创作以及禅林对船子的接受等方面分析船子及其《拨棹歌》产生的影响,同时广泛涉及其他诸如戏曲、绘画等艺术门类,从其中寻到船子的踪影,体现船子及《拨棹歌》问世后对禅林、士林等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简要来说,就是分析论述船子在《拨棹歌》中诗味与禅味的相互融合及影响,始终贯穿“诗禅融合”,同时解决船子的生平与禅法、《拨棹歌》内容与体式、语言风格及意境等审美特征这几个问题。

郑翔高[10](2019)在《张九成的儒佛会通思想历程》文中研究指明张九成(1092-1159)是南宋初的名臣。在儒学中,他师从杨时,是当时颇有声望的道学家,其丰富的经学训解着作曾流行一时;在佛门中,他嗣法于着名禅师大慧宗杲,是禅门公认的真悟居士。然而,他的解经也由此被不少儒者视为偏杂,朱熹尤其指责他的解经“阳儒阴释”,是对纯正儒学的改头换面。随着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逐渐稳固,张九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日益边缘化,着作也多为散佚。近三十年多来,张九成重新回归学术界视野,研究成果已达到一定数量。从主题上看,以解读其儒学思想、界定其在宋学中的地位及影响为主。绝大多数研究仍未跳出儒佛对立的二元立场,倾向于为张九成的学说究竟是“儒”还是“佛”进行归位。然而,张九成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尚未得到梳理,对其佛学见地的整理也还处在缺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对张九成的思想进行全面把握,也就影响了对其思想高度的理解和研究路径。本文基于此,通过梳理张九成思想发展的过程及整理其佛学见地,试图以更宏观、更动态、更细致、更多方位的思路来考察张九成思想。首先,作为背景知识,本文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儒学的发展,以及两宋时期的佛教概况作了系统的介绍,并论及儒者对佛教的批判。其次,对张九成的求学、仕宦经历,性格风骨及学术造诣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叙述。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张九成的文章书信、佛门史料等文献,梳理考证了张九成接触佛教的原因、过程及结果,厘清了其由儒入佛的过程与时间。由此推论出他一生的思想可划为三个阶段:纯儒、身佛心儒、儒佛会通。这三个阶段中,第三“儒佛会通”时期张九成的思想尚不明晰。为此,本文对这一时期中张九成的两项重要活动──佛教交游与经学训解作了讨论。首先,本文集合当时及较近年代的诸方着录,比较全面地整理、分析了张九成的佛禅见地和禅门交游情况。从中得以一窥其作为佛门居士的生活境态,更加立体地了解中晚年张九成的思想中,佛法所占的重要地位。其次,以张九成的《尚书》解和《论语绝句》为样本,本文搜集其经学训解中融有佛法知见的内容,并结合上下文和佛法教义,分析了他如何融会儒佛进行解经。综上所述,张九成既非“身佛心儒”,也不是“阳儒阴释”,而是“亦儒亦佛”,称其为“儒佛会通”比区分儒佛的二元观更为准确和妥当,以现代的观念,可以说他是会通儒佛的思想家。这为张九成思想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二、《五灯会元》版本与流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灯会元》版本与流传(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方向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第一章 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朗公传说的由来
        一、僧朗入泰山
        (一) 僧朗生平
        (二) 泰山金舆谷
        1、金舆谷之争
        2、玉符山之辨
        3、金舆谷之会
        二、灵岩寺与朗公石
    第二节 法定祖师与隋唐灵岩寺
        一、法定祖师
        (一) 李邕与《灵岩寺碑颂并序》碑
        (二) 法定建寺
        1、法定其人
        2、建寺年代
        二、隋唐灵岩寺
        (一) 隋代灵岩寺的复兴
        (二) 唐代前期灵岩寺的兴盛
        1、慧赜
        2、降魔藏
        3、慧崇
        4、小龙虎塔及其散石
        5、李邕碑中的唐代灵岩寺
        (三) 会昌灭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
    第一节 从甲乙徒弟院到十方寺院
        一、北宋初期的甲乙制
        (一) 延珣
        (二) 琼环
        (三) 琼信
        (四) 重净
        二、十方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代际传承的开创
        一、临济宗黄龙派
        (一) 重确正觉
        (二) 妙空净如
        (三) 定光道询
        (四) 寂照法云
        二、曹洞宗的开启
        (一) 大明法宝
        (二) 惠才
        (三) 浦涤
        三、其后的住持
        (一) 法仁
        (二) 广琛
        1、结交达官仕宦、文人墨客
        2、守护常住寺产、图画四至
        3、厘定灵岩寺史、刊之有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元代曹洞宗大盛
    第一节 万松行秀
    第二节 雪庭福裕系
        一、足庵净肃
        二、足庵净肃门人
        (一) 古岩普就
        (二) 智举
        三、古岩普就门人
        (一) 无为法容
        (二) 息庵义让
        (三) 子贞
    第三节 林泉从伦系
        一、林泉从伦及其门下
        (一) 桂庵觉达
        (二) 桂庵觉达门人
        1、定岩德慧
        2、方山思璧
        二、清安德方及其门下
        (一) 月泉同新
        (二) 宝峰顺及其门人
        1、涌泉智慧
        2、思让
        3、思泉
        4、思亨
        (三) 正广
        三、复庵圆照门下
        (一) 广福
        (二) 月庵福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
    第一节 曹洞宗的衰落与僧制加强
        一、曹洞宗的衰落
        (一) 曹洞领宗峪溪海常
        (二) 秋江洁
        二、僧官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 儒家伦理化下的谱系传承
        一、本空通悟
        二、无疑至信
        三、达宗本通
    第三节 明代中期的重开山
        一、古奇至珎
        二、诺庵理然
        三、净堂洁公
    第四节 明代后期的朝山与斋供
        一、朝山斋僧
        二、集体斋主——香会
        三、斋意
        四、受斋僧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岩寺诸问题研究
    问题一 新见灵岩寺阮元石刻题记及其价值
    问题二 元僧月泉同新新证
    问题三 灵岩寺息庵碑托名邵元考
    问题四 大元国师法旨碑年代补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灵岩山图
    2、历代住持一览表
    3、年表
    4、碑刻目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及研究
    三、现存问题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裴休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裴休生平仕履
        一、寒窗苦读的少年时期(791-822)
        二、初入仕途的探索积淀(822-841)
        三、三临藩镇,执掌一方(841-849)
        四、宰辅朝中的政治巅峰(849-856)
        五、垂暮晚年罢相归隐(856-864)
    第二节 裴休着述
        一、裴休着述存佚
        二、裴休着述分类及概况
        三、裴休撰述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裴休家世与佛教信仰
    第一节 裴休世系辩证
        一、裴休世系补证
        二、裴休籍贯辨疑
        三、疏勒裴氏辨疑
    第二节 家庭环境对裴休信仰的影响
        一、裴肃的生平事迹
        二、裴肃对裴休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济源裴氏与佛教地方化发展
        一、家世奉佛的济源裴氏
        二、裴氏三代与越州的百年佛缘
        三、济源裴氏对越州佛教影响范式
第三章 裴休与高僧的交往
    第一节 中晚唐儒释交往的时代背景
        一、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儒释交往更趋深入
    第二节 裴休与僧人交往的阶段及方式
        一、京师高僧为主的前半生
        二、地方禅僧为主的后半生
    第三节 裴休与高僧交往的影响
        一、政教关系之融洽
        二、佛教思想之传播
        三、地方传法中心之崛起
第四章 裴休的三教会通思想
    第一节 唐代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
        一、儒家对佛、道的融合
        二、佛教对儒、道的融合
        三、道教对儒、佛的融合
    第二节 裴休的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来源
        二、裴休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裴休的佛教思想
        一、裴休佛教思想的形成
        二、裴休对高僧思想的继承
    第四节 裴休的三教同道思想
        一、对三教凡圣的会通
        二、三教之道的会通
        三、裴休三教同道思想的实践特点
第五章 裴休的佛教信仰及晚年实践
    第一节 裴休佛教信仰的发展阶段
        一、信仰形成期
        二、信仰自觉期
        三、信仰成熟期
        四、信仰终结期
    第二节 裴休佛教信仰的体系及逻辑架构
        一、裴休佛教信仰的构成
        二、裴休内在超越的逻辑架构
    第三节 裴休晚年的信仰实践
        一、裴休晚年舍宅为寺事件
        二、中晚唐士大夫舍宅为寺的总体趋势
        三、舍宅为寺心理因素分析
        四、舍宅为寺而成的新佛寺文化形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吹万广真生平考证
    第一节 生平考述——明末巴蜀佛教第一人
        一、夙结佛缘,出家受具(1582—1616)
        二、游方时期(1617—1624)
        三、住持忠州聚云禅院时期(1624—1638)
    第二节 吹万广真交游考述及影响
        一、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
        二、吹万禅师的方内之交
    第三节 吹万广真《释教三字经》《示谶说》与明清“二道悟”之诤
        一、吹万禅师《释教三字经》与天皇道悟
        二、吹万禅师《示谶说》与马祖“五宗”说
第二章 吹万广真思想研究:三教合一与居士佛教的倡导
    第一节 思想渊源
        一、吹万思想的形成时期
        二、吹万禅师思想着述
        三、《一贯别传》与三教会通
    第二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儒宗
        一、《易经》:天地之心与如来之藏
        二、《学》《庸》:性觉妙明与明德同一
        三、《论语》:天下归仁与正法眼藏
        四、《孟子》:孺子之心与本来面目
    第三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玄宗
        一、《道德经》:无为与空性
        二、《南华经》:佛道归一
        三、《文始真经》:无得与无相
    第四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释宗
        一、《心经》:般若空观与无位真人
        二、《金刚经》:云何应住与自识本心
        三、《弥陀经》:一心不乱与理事相融
        四、《四十二章经》:“命在呼吸之间”与“不可须臾离道”
        五、《佛说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与曹溪指月
        六、《楞伽经》:出佛身血与无明烦恼
        七、《圆觉经》:圆无不觉与万物一府
        八、《楞严经》:妙真如性与性外无物
        九、《法华经》:开权显实与声色言语
        十、《华严经》:一真法界与寻常日用
第三章 吹万广真的禅法及文学思想
    第一节 吹万广真对临济禅法的革新与重构
        一、从大慧宗杲“看话头”到吹万广真以儒、释、道之言为话头的变革
        二、吹万广真“外净内禅”与晚明“禅净合一”模式的变革
        三、从汉月法藏“○相”至吹万禅师“五宗兼备”
        四、吹万禅师对“寻常日用”与“真参实悟”的诠释
        五、吹万禅法之旨归:平常心与佛祖相传之心
    第二节 吹万广真文学思想研究:历史视域中的“文字禅”
        一、吹万广真对文字禅的继承与反拨:文字禅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二、吹万禅师的动态诗学观
        三、吹万广真的诗学主张:亦禅亦儒的双重性
第四章 吹万诗歌研究——真情与真诗:明诗本位论的一个尝试
    第一节 明代禅林偈与诗的合流及其功用的泛化
        一、偈与诗的合流
        二、偈颂在明代禅林中功用的泛化
        三、《吹万禅师语录》中偈与诗的合流
    第二节 吹万广真诗歌体裁研究
        一、五绝:丈室不增,诸天不减
        二、七绝:游戏三昧
        三、律诗:写禅林事,发世外情
    第三节 隐逸与忠义:吹万广真诗歌的创作题材
        一、僧俗交往诗
        二、山居诗
        三、怀古与抒情感怀
    第四节 吹万的诗歌风貌及其诗学意义——真诗: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一、禅悦: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二、物像观照与情感映射:禅林与世俗双重衰落的气象
        三、意境的营造:清寒意境的突破与“苦吟式”作诗法的转变
        四、“响”:从“真情”到“大丈夫相”
第五章 吹万广真《古音王传》研究
    第一节 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的创作成因及其影响
        一、小说与禅的关系转变
        二、僧人创作小说的发端及发展状况
        三、创作原因蠡测
        四、吹万《古音王传》之影响
    第二节 《古音王传》的禅学指归——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与秤叟居士对《古音》的阐发
        一、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
        二、秤叟居士对《古音王传》的阐发
    第三节 《古音王传》“奇”“幻”的叙事机制
        一、创作渊源
        二、叙事伦理:佛门善恶观与因果报应说
        三、叙事结构:以双层结构为经,重叠式结构为纬
        四、叙事风格:详赡、奇幻与讽刺
结论
附录:吹万广真年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日本明治以前所编僧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
第一章 日本僧传总论
    第一节 古代僧传
    第二节 中世僧传
    第三节 近世僧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僧传编撰的目的
    第一节 传播宗教信仰
    第二节 维护宗派正统性
    第三节 激励后辈向先贤看齐
    第四节 填补先行僧传的遗漏
    第五节 重振佛教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僧传的种类
    第一节 往生传
    第二节 祖师传
    第三节 高僧传
    第四节 僧宝传
    第五节 灯录体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僧传的流传方式
    第一节 日本僧传的抄录
    第二节 日本僧传的刊刻
    第三节 日本僧传的典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日本明治以前所编僧传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综述和文献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曹洞宗传到越南北部的法脉
    第一节 中国曹洞宗法脉传承
        一、从西天到东土传承世次
        二、关于曹洞宗传承争议
        三、洞山良阶与曹洞宗之传承
        四、一句智教禅师考论
    第二节 中国曹洞宗的主导思想
        一、三路接人
        二、三种渗漏
        三、三种堕落
        四、五位君臣
        五、五位功勋
    小结
第二章 越南北部洞禅派始祖——水月禅师(1637-1704)考论
    第一节 水月禅师
        一、平生考论
        二、诗偈与法语
    第二节 水月禅师——北越曹洞禅派始祖
        一、特色禅宗思想
        二、弟子继承法脉
        三、祖庭香火兴旺
        四、越南僧人继承中国曹洞禅宗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法脉流传
    第一节 河内市洪福寺曹洞传承
        一、第二祖 宗演真融:妙计劝王,京都弘法
        二、第三祖 慈山行一:临曹僧统,禅苑留芳
        三、第四祖 性烛道周:师弟僧统,禅家荣显
        四、第五祖 海奠密多:师徒僧统,道法荣昌
        五、第六祖 宽翌普照:编写语录,永遗后世
        六、第六代至第十五代住持:连灯续焰,继往开来
    第二节 河内市三大寺院曹洞传承
        一、河内市镇国寺:曹洞添支,西湖更美
        二、河内市弘恩寺(广播寺):两代法主,曹洞增辉
        三、河内市阐法派:曹洞宗风,阐扬净土
    第三节 宁平省曹洞传承
        一、宁平省壁峒寺:过去兴隆,今天失传
        二、宁平省同得寺:曹洞禅派,日益重兴
    第四节 南定省曹洞传承
        一、南定省灵光寺(富宁寺):南定曹洞,最早祖庭
        二、南定省圣恩寺:城南地区,曹洞呈祥
        三、南定省古礼寺:曹洞门人,革命传统
    小结
第四章 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修行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禅思想
        一、传心印问题
        二、般若性空思想
        三、佛性思想
    第二节 戒律思想
        一、《戒坛》研究体现曹洞门人戒律思想
        二、宽翌禅师之戒律思想
        三、道生光坜明达禅师的戒牒探讨
        四、融合律净禅代表者:行邵德润禅师
    第三节 净土思想
        一、宽翌僧统之净土思想
        二、性定心珠禅师之净土思想
        三、觉道遵《解冤科》的净土思想
    小结
第五章 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与弘法利生事业
    第一节 曹洞门人与道俗地位
        一、担任僧统、国师、法主之曹洞门人
        二、担任人大代表之曹洞门人
    第二节 曹洞门人与弘法职能
        一、曹洞门人与建寺事业
        二、曹洞门人与印经事业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水月禅师图与画像
    附录2. 《继灯录》的图片
    附录3. 性定心珠禅师《大弥陀经正文持念摘要演音》的喃字
    附录4. 《曹洞宗南传祖师语录》之传灯偈
    附录5. 《曹洞南传第一祖师语录》图片
    附录6. 《曹洞南传第一祖师语录》
    附录7. 宗演禅师之《华藏世界》序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7)张九成《横浦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一、家世与乡风
        二、生平经历
        (一) 早期求学时期
        (二) 初入仕途时期
        (三) 贬谪南安时期
        (四) 起任温州时期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三、向寺僧求学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一、前期交游考述
        二、中期交游考述
        三、後期交游考述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一、诗歌创作理论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二、文章创作理论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一、序
        二、记
        三、劄子
        四、书
        五、说
        六、题跋
        七、赞
        八、铭
        九、祭文
        十、墓志铭
    结语
下编 《横浦集》注释
    凡例
    横浦集卷一
        古赋
        述志赋
        谪居赋
        古诗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见柿树有感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正月二十日出城
        二十六日复出城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客至
        食苦笋
        示两儿
        有客
        读梅圣俞诗
        菖蒲
        三月晦到大庚
        勾漕送建茶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九月七夜喜新凉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偶题
        课书
        读书
        罢禄
        偶成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横浦集卷二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怀汪圣锡
        送郑仲远
        次陈一鹗韵
        多雨偶成
        即事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辛未闰四月即事
        有感
        十九日杂兴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彦执赏予诗
        拟古
    横浦集卷三
        赠樊茂实铁照
        子集弟寄江蟹
        嘉佑寺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秋兴
        七月十二日偶成
        秋晴
        中秋
        闻桂香
        喜晴
        桂
        拟归田园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有感
        杨干致仕
        所见
        六月晦送孙少刘
    横浦集卷四
        律诗
        竹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双修峰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过报恩
        雨
        三月晦城门晚景
        题竹轩
        夜雨
        次单推韵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七月十二日出城
        八月十四日偶成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三月十一日不出
        晚兴
        即事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喜晴
        悼王侍郎
        悼玉溪
        夏日即事
        雨晴到江上
        山蝉
        惠声伯窻前孤桐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寄故人施彦执
        次施彦执韵
        见菊花呈诸名士
        再用前韵
        悴卓送海棠
        次单推韵
        柑花
        咏梅
        松棚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十一日咏梅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悼吕居仁舍人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夜起
        出城
        元夕
        午睡
        丙寅正月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忆北轩菊
        忆天竺桂
        酴酿
        三月五日
        出城
        元宵
        夏日即事
        清暑
        雨中海棠
        三月六日出城
        喜晴
        夏日即事
        惜花
        二月八日偶成
        六月十二日偶成
        题郡斋壁
    横浦集卷五
        论
        少仪论
        四端论
        乡党统论
    横浦集卷六
        书傅统论
        尧典论
        舜典论
        大禹谟论
        皋陶谟论
        益稷论
        禹贡论
        甘誓论
        五子之歌论
        胤征论
        汤誓论
        仲虺论
        汤诰论
    横浦集卷七
        书傅统论
        伊训论
        太甲论上
        太甲论中
        太甲论下
        咸有一德论
        盘庚论上
    横浦集卷八
        书傅统论
        盘庚论中
        盘庚论下
        说命论上
        说命论中
        说命论下
        高宗肜日论
        西伯戡黎论
        微子论
        泰誓论上
        泰誓论中
        泰誓论下
    横浦集卷九
        书傅统论
        牧誓论
        武成论
        洪范论
        旅獒论
        金滕论
        大诰论
        微子之命论
        康诰论
        酒诰论
        梓材论
        召诰论
        洛诰论
    横浦集卷十
        书傅统论
        多士论
        无逸论
        君奭论
        蔡仲之命论
        多方论
        立政论
        周官论
        君陈论
        顾命论
        康王之诰论
    横浦集卷十一
        书传统论
        毕命论
        君牙论
        冏命论
        吕刑论
        文侯之命论
        费誓论
        秦誓论
    横浦集卷十二
        状元策一道
    横浦集卷十三
        迩英春秋进讲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横浦集卷十四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发题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门人陶与谐録
    横浦集卷十五
        孟子拾遗
    横浦集卷十六
        序
        寄医僧序
        谢举之字序
        徐宗义宗礼字序
        孙斌字序
        送陈朝彦序
        孟声远字序
        王耕耘字序
        都圣与《易傅》序
        《尽言集》序
        《元城先生语録》序
    横浦集卷十七
        记
        海昌童儿塔记
        袁州学记
        云荫堂记
        静胜斋记
        竹轩记
        重建赣州学记
    横浦集卷十八
        劄子书简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又上宰相劄子
        上李泰发参政书
        答徐得一书
        答李樗书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贺沈左相书
        贺万俟右相书
        答贑州赵守书一
        答贑州赵守书二
        与永嘉何舍人书
        回黄朝奉书
        回贑州邹推书一
        回贑州邹推书二
        回贑州邹推书三
        回孙尚书书一
        回孙尚书书二
        回全椒杜主簿书
        答曾主簿书
        与台州曾侍郎书
        借米书
        与净居谌禅伯书
        与径山杲大慧书
        与张教谕书
        与尚书书一
        与尚书书二
        与尚书书三
        与施彦执书一
        与施彦执书二
        与陈开祖书一
        与陈开祖书二
        与陈开祖书三
        与陈开祖书四
        与陈开祖书五
        与陈开祖书六
        与陈开祖书七
        与陈开祖书八
        与陈开祖书九
        与陈开祖书十
        与陈开祖书一一
        与陈开祖书一二
        与知县书
        与通判书一
        与通判书二
        净居谌禅伯书一
        净居谌禅伯书二
    横浦集卷十九
        杂着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黄氏训学说
        青龙白虎说
        名节说
        目病说
        智愚说
        爲郡说
        题跋
        题书室柱
        书司马温公咨白
        题晁无咎学说
        题李伯时《孝经图》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书吕夫人墓铭後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赞
        侯宪奇石赞
        铭
        拟夏禹九鼎铭
        頮水铭
        漱盂铭
        唾壶铭
        杖铭
    横浦集卷二十
        祭文
        祭吕居仁舍人文
        祭虞深之文
        祭王侍郎文
        祭郑仲远文
        祭解帅文
        祭黄元宠文
        祭史几先文
        祭彦执文
        祭坟园神文
        祭灵潭龙君文
        到任祭文宣王文
        祭本衙土地文
        墓志铭
        廖守墓志铭
        黄吏部墓志铭
        陈氏考妣墓铭
        龚夫人墓志铭
附录一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宋代临济宗的传承、着述与交游
    第一节 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一、北宋中期以前的临济宗
        二、北宋中后期的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三、南宋时期的临济宗大慧派和虎丘派
    第二节 临济宗的禅学着述
        一、语录灯录类着述
        二、僧传笔记类着述
        三、拈古颂古类着述
        四、禅门宗义类着述
    第三节 临济宗的士林交游
        一、禅门公案与谈禅论道
        二、禅门颂古与诗文酬唱
        三、临济禅法与机锋对答
        四、别集序跋与祖师真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唐宋临济宗公案述论
        一、“八大颂古”所收临济公案
        二、《正法眼藏》所收临济公案
        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
    第二节 公案入诗:临济公案及其诗歌表达
        一、悟道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一
        二、示法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二
        三、勘验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三
        四、宋代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研究
    第三节 诗文入案:临济宗的特殊参学法门
        一、帝王公案:皇帝形象的历史演变
        二、文人公案:文人形象的禅门建构——以“韩愈见大颠”为中心
        三、诗歌公案:上堂举诗与诗下开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宋代临济宗颂古发展析论
        一、临济颂古的发展趋势
        二、临济颂古的宗派特色
        三、临济颂古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借诗明禅: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关系
        一、借诗明禅之借用对象
        二、借诗明禅之借用手法
        三、借诗明禅之借用意义
        四、借诗明禅与颂古入诗
    第三节 颂古即诗:作为宋代诗歌的禅门颂古
        一、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
        二、宋代临济颂古的辑佚考辨
        三、临济颂古的诗歌美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临济宗禅法特色论析
        一、“峻烈活泼”的宗风面貌
        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
        三、宗风特色与悟道方法之关系
    第二节 呵佛骂祖,杀活自在——临济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
        一、呵佛骂祖:北宋文人的变革精神
        二、直下承当:北宋文人的文化自信
        三、杀活自在: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触目是道,物物真灵——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之关系
        一、咏物与说禅:宋代咏物诗的创作观念
        二、蹇驴与桃花:咏物诗歌意象的禅学化
        三、言体与言用:宋代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
    第一节 虎丘派前三世的禅诗
        一、朱瑾与像赞:虎丘绍隆的禅诗
        二、蜻蜓与唱酬:应庵昙华的禅诗
        三、送别与示徒:密庵咸杰的禅诗
    第二节 虎丘派第四世的禅诗
        一、自诒与贺寿:破庵祖先的禅诗
        二、啸月与弄潮:峻烈激猛的松源诗风
        三、赠别与山居:冲淡自然的松源诗风
    第三节 虎丘派第五世的禅诗
        一、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松源弟子咏物诗
        二、肆口而说,迅机痛快:无准师范的禅诗
        三、词章骈俪,敷腴调畅:石田法薰的禅诗
    第四节 虎丘派第六世的禅诗
        一、禅理生活,五律尤佳:虚堂智愚的禅诗
        二、古体赠别,骚体祖赞:石溪心月的禅诗
        三、禅会图赞,题号诗偈:西岩了慧的禅诗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宋临济宗禅师名录
附录二:禅林僧史灯录所收唐宋临济僧资料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9)船子《拨棹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船子生平研究
        (二)船子禅法研究
        (三)《拨棹歌》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船子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船子生平考证
        一、生卒年考
        二、籍贯考证
    第二节 派系传承及禅学思想
        一、唐代禅宗概况
        二、派系承嗣系统
        三、船子的禅法家风
第二章 《拨棹歌》的内容与体式
    第一节 着述版本流传
    第二节 《拨棹歌》的分类
        一、按诗歌内容分类
        二、按诗歌视角分类
    第三节 《拨棹歌》的体式
        一、七言绝句
        二、“七七三三七”式
第三章 《拨棹歌》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文学性与佛禅性共存的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运用
        二、佛禅语言的运用
        三、文学语言与佛禅语言的统一
    第二节 高远清寂的意象
        一、《拨棹歌》意象的选择
        二、独特的意象色调
    第三节 圆融、自由、清净的意境
        一、圆融
        二、自由
        三、清静自然
第四章 船子及《拨棹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拨棹歌》的文学影响
    第二节 对禅林的影响
        一、禅宗渔父词的创作
        二、作为颂古的对象
    第三节 其他影响
        一、戏曲艺术
        二、绘画艺术
        三、瓷器
结语:船子及《拨棹歌》在禅学与诗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10)张九成的儒佛会通思想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张九成研究现状
    1.3 现有成果的反思
        1.3.1 儒佛对立二元化
        1.3.2 思想发展过程欠缺梳理
        1.3.3 佛学见地缺失整理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张九成所处的时代背景
    2.1 社会历史背景
        2.1.1 两宋之交的政局
        2.1.2 宋代士大夫的地位
        2.1.3 北宋中后期与南宋初期的党争
    2.2 儒学背景
        2.2.1 儒学的流变
        2.2.2 佛教的挑战
        2.2.3 理学的开端
    2.3 佛教背景
        2.3.1 宋廷之佛教政策
        2.3.2 两宋佛教简况
        2.3.3 两宋禅宗概况
    2.4 某些儒者对佛教的批判
        2.4.1 迷信
        2.4.2 虚无幻化论
        2.4.3 否认三纲五常
第三章 张九成的生平
    3.1 谨身修学,终得大魁
    3.2 仕途沉浮
        3.2.1 仕途概况
        3.2.2 为官作风
        3.2.3 官场漩涡中的荣辱浮沉
        3.2.4 张九成仕宦心态的变化
        3.2.5 小结
    3.3 性格风骨
    3.4 学术造诣
    3.5 小结
第四章 张九成的由儒入佛
    4.1 儒生张九成
    4.2 精学参禅,心犹在儒
        4.2.1 精求造诣,尝试参禅
        4.2.2 四处参学,“似”有所悟
        4.2.3 心犹在儒
    4.3 真正的悟入
        4.3.1 对佛态度的鲜明对比
        4.3.2 心不安定
        4.3.3 在大慧宗杲处“了末后大事”
    4.4 小结
第五章 佛门居士张九成
    5.1 径山弟子张九成
        5.1.1 大慧宗杲简介
        5.1.2 张九成、宗杲贬窜事件始末
        5.1.3 张九成与宗杲在贬窜时期的往来
        5.1.4 其它时期两人的交往
        5.1.5 史料讹误勘正
    5.2 禅者张九成的居士生活
        5.2.1 表述佛法知见的文字
        5.2.2 居士活动
    5.3 小结
第六章 张九成的援佛入儒
    6.1 张九成的《尚书》解
        6.1.1 以八识论诠释“人心”与“道心”
        6.1.2 以开悟诠释“一德”
        6.1.3 以共业有情的第八识诠释“天”
        6.1.4 以转依真如诠释“事天”
        6.1.5 以机锋诠释伊尹教化太甲
    6.2 张九成的《论语绝句》
        6.2.1 语言文字的教理
        6.2.2 直指人心的机锋
        6.2.3 悟后安住一真法界
    6.3 张九成的《中庸说》
    6.4 张九成儒佛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读博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四、《五灯会元》版本与流传(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D]. 马丛丛. 山东大学, 2020(09)
  • [2]裴休的佛教信仰研究[D]. 狄蕊红. 西北大学, 2020(07)
  • [3]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D]. 王廷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日本明治以前所编僧传研究[D]. 林静.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6]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研究[D]. 阮进山. 南京大学, 2019(01)
  • [7]张九成《横浦集》研究[D]. 戎姝阳. 广西大学, 2019(01)
  • [8]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D]. 侯本塔. 暨南大学, 2019(12)
  • [9]船子《拨棹歌》研究[D]. 刘怡君.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10]张九成的儒佛会通思想历程[D]. 郑翔高.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五灯节”的版本和流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