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狭义相对论推导多普勒频移公式

用狭义相对论推导多普勒频移公式

一、用狭义相对论导出多谱勒频移公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凤[1](2016)在《基于激光多普勒效应的轴系振动综合测量研究》文中指出旋转机械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压缩机、航空发动机、涡轮机以及各种电动机等机械装置中,旋转轴系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对旋转轴系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的监测是鉴别和确定机械设备工作可靠的重要手段。目前轴系弯扭振动一般采用独立测量的方式,但是由于弯曲、扭转振动相互耦合,使得测量信息难以准确表征出轴系的振动特性。本文基于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技术,提出一种对旋转轴系综合振动测量的方法,以实现轴系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的同时测量。设计出一种基于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技术的弯扭振动综合测量系统,即采用同一激光源经多路分光装置产生双光束,获得轴系同一截面不同测点的瞬时速度,通过双光电探测器消除不同方向振动干扰,实现弯曲、扭转振动的同时测量。基于多普勒的频移原理,结合光学差拍及参考光技术,构建了光学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推导。搭建了系统实验平台,并完成了相应实验。通过信号的去噪、放大等预处理,获得了反映相干光频差的交流分量,并基于MATLAB软件的数据处理平台,采用时频分析中的谱图重排方法获得多普勒频移值,通过解算出轴系的瞬时转速与弯曲振动值,实现了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的准确测量。另外,对数控铣床切削主轴进行了在线振动测量,结合设定转速对比表明:该测量系统具有小于±1 mm/s的瞬时速度测量偏差,可满足旋转状态下轴系振动的综合测量。探究了玻璃微珠和微棱镜结构反射膜对轴系振动多普勒信号的影响,并对不同反射膜进行了测试与对比,结果表明:在被测轴系表面粘贴一层反射特性显着的玻璃微珠反射膜,能够有效改善轴系粗糙表面形成的散斑干扰以及旋转轴系对激光反射不敏感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对弯扭振动测量系统进行了初步不确定度分析,证明了系统的可行、可靠,同时也为更高转速及精度的测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朱纪东[2](2013)在《在运动参考系内如何正确测量时间膨胀》文中研究说明讨论并论证了如何正确测量时间膨胀的方法,指出了在相对于新以太运动的参考系内人们只能正确测量往返运动钟发生的时间膨胀,但却不能正确测量单向运动钟发生的时间膨胀,并以此解释了狭义相对论难以解释的一些现象,消除了人们在分析实验时所出现的多重标准.

刘明[3](2009)在《激光多普勒在粒子散射测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激光相位多普勒技术(Laser Phase Doppler Anemometry,简称PDA)是利用运动粒子散射光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同时对粒子的特性信息以及流速进行测量,被广泛地应用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化工和环保等领域。本文基于Mie理论,导出了散射光强度,光功率和多普勒频移的展开式;讨论了参考光模式,双光束模式和双散射模式三类LDA和PDA测量系统的测量光学模式;推导了探测点在入射波平面内和探测点垂直入射波平面两种情况平面LDA的多普勒散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功率,数值分析了粒子折射率,粒子尺寸参数,粒子运动速度等参量对粒子散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功率的影响。根据GLMT理论和LDA理论,推导了在相干双高斯波束入射下PDA的散射光功率表达式和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多普勒展宽表达式。结合几何光学近似获得反射模式和折射模式下的散射相位和相位差,数值分析了粒径参量和粒子折射率参量与散射相位差的关系。针对PDA测量系统,对水滴,油滴,玻璃,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几种物质颗粒构建了数学模型,详细数值分析了粒子的折射率,粒子的尺寸,粒子的运动速度等参量对运动粒子散射光功率的影响。数值验证PDA测量系统对运动粒子折射率,粒子尺寸参数,粒子运动速度同时诊断的可行性。

李海丰[4](2008)在《卫星导航用户设备测试方法与场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卫星导航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导航系统的迅猛发展,用户对卫星导航用户设备的软硬件需求在日益提高,建立一套严格的测试规范来科学准确的评价接收机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对卫星导航基本型接收机各项性能的测试方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测试场景设计软件平台,模拟产生了一系列可供卫星导航用户设备测试使用的场景模版,为进一步实现接收机的物理测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用户机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以基本型用户机为例,认真分析了接收机的工作原理,进而针对接收机的误码率、伪距测量精度、多通道时延一致性、首捕与重捕时间、首次定位时间、定位/测速精度、动态性能、抗干扰性等多项性能指标,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经实际测试验证,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其次,基于测试系统模拟用户机真实工作环境的需要,文中对测试场景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综合考虑了星座结构、用户轨迹以及各种误差因素对接收机工作性能的影响,设计了能较为科学的衡量接收机工作性能的场景模版。最后,基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C#.NET开发了用户机测试场景设计软件平台。

杨岳锋[5](2008)在《引线键合超声换能系统的设计与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电子封装已成为当今微电子制造中影响生产效率和器件性能的关键技术。热超声键合是最为重要的芯片封装方法与技术,目前企业生产的90%以上芯片是采用热超声键合方法进行封装。超声换能系统是热超声键合装备的核心执行机构,其工作性能直接决定芯片键合的质量。本论文主要完成了超声引线键合换能系统的设计,查明超声换能系统后盖板与夹持环预紧力矩对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预紧力矩,有效降低了超声能量在接触界面上的传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采用等效电路方法设计超声换能系统的压电驱动部分,采用解析法设计超声换能系统的变幅杆部分,获得了超声换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尺寸,建立了超声换能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了超声换能系统的最终结构。第二,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研究系统的固有模态特性,获得了超声换能系统的工作模态及主振型。研究了夹持环的约束方式及安装位置对系统振动模态的影响规律。第三,利用阻抗分析仪测试超声换能系统的频率及阻抗,利用多普勒测振仪测试超声换能系统的振动位移及速度。研究了后盖板预紧力矩及夹持环预紧力矩对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超声换能系统的最佳后盖板预紧力矩及最佳夹持环预紧力矩。第四,将自制的超声换能系统安装在TS2100型金球键合机实验平台上,利用金相显微镜检测焊点的表面形貌,利用多功能焊接强度测试仪检测焊点的剪切强度。经检测发现焊点形貌正常,键合剪切强度一焊达113.9gf,二焊达36.5gf,表明自行设计的超声换能系统是可行的。以上研究内容、方法与结论,对理解、分析与设计芯片键合超声换能系统具有指导作用,对提高与推进半导体器件制造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丁毅[6](2007)在《宇宙学原理基础上的光谱频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宇宙学原理是大尺度空间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的一个基本假设,它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础。从这一假设出发得到的R-W时空度规和由此建立的标准宇宙学模型深化了人们对宇宙宏观时空结构的认识。然而标准宇宙学模型在取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进当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发展,对宇宙时空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先以物质均匀分布空间中光量子自由传播过程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光量子波长的变化特性,给出了光量子自由传播空间距离与光谱红移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直接推导出了哈勃红移公式。再进一步从宇宙学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出发,提出了物质均匀分布条件下观察者同时接收的光信号集合(对事件集合)的概念,在该信号集合的基础上建立观察者的四维时空参考系,并给出了空间尺度因子的数学形式、四维时空度规表达式,同时给出了该四维时空参考系中质点的一般运动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宇宙物质均匀分布条件下,自由传播光子能量相对衰减率为常数,光量子自由传播空间距离有限,空间尺度因子时间变化规律与光子波长衰减规律形式相同,空间具有非平直几何特性。理论讨算结果还表明,物理学中的惯性参考系平直时空是宇宙物质平均密度作零处理的极限情况。本文将四维时空参考系建立在均匀物质分布基础上,对宇宙的时空特性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获得了一些新的结论。

李达[7](2007)在《带导流筒搅拌槽的流场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搅拌装置是化学工业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单元操作之一。由于搅拌槽中流体混合机理的复杂性,一直缺乏可靠的放大设计方法,使得操作偏离优化设计,降低混合、传热和传质效率,因此对搅拌装置中流体混合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搅拌装置中添加导流筒可以引导流体流入和流出。它的作用在于提高混合效率。一方面,它提高了对筒内液体的搅拌程度,加强了叶轮对液体的直接机械剪切作用,同时又确立了充分的循环流型,使槽内所有物料均可通过导流筒内的强烈混合区,提高了混合效率。另外,由于限定了循环路径,减少了短路机会。尤其在高粘性流体以及固液悬浮体系的液面与槽底物料的混匀过程中,其特点尤为突出。本论文是借助Dantec Flowmap 1500 DPIV系统,对硫酸钾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设备——带导流筒的搅拌槽内的流体流动的时均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采样点平均的实验方法确定了最佳采样图片数,重点考察了搅拌桨转速、静液位高度和搅拌桨叶直径对搅拌槽时均流场的影响,并且从整体上对搅拌槽内的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测量值随时间的随机脉动十分剧烈,要获得时均速度场,必须选择合适的采集图片的数量,实验发现当采集图片数量大于230张时,平均值波动迅速减小。继续增加采集图片数量虽能降低相对误差,但是降低幅度有限,而操作成本却大幅度升高,综合考虑取最佳的采集图片数量为300张。(2)测量结果表明,整个搅拌槽内部的流场是不对称的,这是由于系统本身就不是轴对称的。(3)搅拌桨叶转速大小对时均速度场的影响比较小,静液位高度和桨叶直径对时均速度场影响较大。(4)搅拌槽内的一部分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碰到导流简壁面后便形成一定的漩涡,这样便会导致流体的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了混合的效率,而一部分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从导流筒的开口处进入导流筒内部,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在导流筒壁上多开几个孔,以促进物料的混合。(5)搅拌槽的导流筒开口附近,由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在该区域出现低速区,并且在搅拌槽的底部靠近槽壁处存在漩涡,导致流体混合出现死区,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挡板来消除这些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带导流筒的搅拌槽内流体流动的时空特性和混合机理的理解,为搅拌设备的放大设计提供依据。

郭莹[8](2007)在《气液系统移动界面传质现象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了解气液界面传质过程特性、探讨传质理论,以便更好指导工业生产,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气液两相在流动条件下跨界面传质过程中液相近界面的浓度分布、流体流动现象,以及两者对界面传质的影响规律。本文首先采用实时激光全息干涉系统对气液并流条件下,传质过程中液相内传质现象和规律进行了定性观测,并对传质达到稳态时的近界面浓度场进行了定量测量。实验发现,气液传质过程中广泛存在着界面湍动和周期性脉冲爆发两种不稳定性现象。文中对每种扰动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脉冲爆发现象的规律性、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对气液传质的贡献。稳态时的定量测量结果给出了不同条件下近界面的浓度分布,得到了在传质方向上浓度分布呈指数下降规律。并测定了浓度边界层厚度、膜厚度随气、液雷诺数的变化情况。添补了两相流动传质体系中近界面浓度场信息方面的欠缺。文中还进一步根据定量实验数据,由双膜理论分析,建立了一个预测不同气、液雷诺数下传质系数的简捷方法,并利用其他物系的实验结果及前人的数据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与相似流动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实了这一半经验关联式的可靠性。其次,为研究传质过程中流体力学因素的影响,文中采用了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对液相流场的瞬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气液界面上脉动速度并非是各向同性的。实验模拟装置内的时均速度可分成为层流底层、湍动主体和气液近界面三个区域,近界面区出现了最大时均速度现象。实验分别得到了每个区域内无因次速度的回归函数。文中进一步研究了流场速度的自相关函数、谱函数、特征尺度等统计性质,分别获得了存在和不存在脉冲爆发时的流场结构特性,并由漩涡池模型得到了两种情况下流场所产生的局部传质系数。结果表明脉冲爆发区域到达界面时的传质系数要明显增高,应给予充分考虑。最后,将上述实验得到的近界面浓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加以耦合,对气液两相流动吸收过程中的液相传质系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微元衡算获得液相传质系数的基本实验方法,并按照此方法求得了不同操作条件下较为准确的传质系数。然后,充分考虑流动传质过程中的脉冲爆发现象,从单涡传质模型入手建立了由流体力学特性求算液相传质系数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与已有经典传质理论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的方法,印证了模型的良好可用性。

沈法华[9](2006)在《基于Fizeau干涉仪的测风激光雷达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深入探索气候变化和数值天气预报及有效避开切变风以提高飞行安全等方面,迫切需要可靠的、精确的风场分布数据,所以对大气风场的实时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风场测量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的需求,而测风激光雷达在空间分辨率、角度方位、积分时间和机动性方面较传统的风场测量方法具有优势。在对大气低层探测时,直接探测方法中的条纹技术因其对瑞利散射不敏感较边缘技术具有优势。传统的条纹技术采用的是Fabry-Perot标准具作为鉴频器,其产生的是环状条纹,不利于测量,而Fizeau干涉仪产生的是线条纹,便于直接用线列探测器来探测条纹的重心变化以确定风速大小。 围绕这一课题背景,本文研究了基于Fizeau干涉仪测风激光雷达的原理。导出了基于Fizeau干涉仪和CCD的测风激光雷达测量风速时,最终CCD每个通道接收回波信号的一般表达式;对干涉仪参数作了优化;对风速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重点对重心法作了修正并导出相应的风速测量误差公式;分析了影响系统测量精度的因素;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系统的风速测量性能。得出了在0~3Km高度,采用条纹技术测量的风速误差小于0.31m/s,系统的测量精度满足测量要求。

肖俊[10](2006)在《“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清水流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文中简称为“装置”)是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力学教研室课题组成员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的净水装置。该“装置”仅依靠动态浑水自身水力作用分离出清水,分离出的泥沙都由自身水力作用排除,而无须施加任何其它动力和化学药剂,其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费用低,改变了传统的自来水加药处理泥沙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水质,对人体健康和周边环境都非常有利。对解决我区沿多沙河流地区居住分散的农牧区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以及为喷、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在我区的推广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本文主要是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利用PIV粒子成像测速仪,对该“装置”中的清水流场进行测试研究,通过PIV专用的Insight3.3软件和Tecplot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输出速度矢量分布图、流线图、涡量场图等来反映流场的实际流动情况,从而获取该“装置”内清水水流的流速场、涡流场和涡流结构,得出流场分布规律。为探明“装置”的水沙分离机理提供了依据,并为流场的数值模拟提供参考和验证依据。本文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综合微观分析结果和宏观分析结果,得出“装置”内清水流场的分布规律: (1)利用PW技术,对该“装置”清水流场进行测试,根据分析结果发现,在稍稍偏离“装置”中心处沿水深方向有一明显的旋涡,结合Tecplot的动画跟踪演示,发现该涡带绕“装置”中心偏心旋转,旋涡的旋转方向与水流方向同向。 (2)“装置”内的流体作旋转运动,推导出了“装置”内旋转流体的能量方程。 (3)实验结果表明:“装置”内的流动是典型的三维非轴对称流场,其中的切向流速分布规律服从强迫涡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即uθ=crn,(n>0,r>1)。从轴向流速分布图可以看出,“装置”内形成一内侧向下,外侧向上的环形流动。

二、用狭义相对论导出多谱勒频移公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狭义相对论导出多谱勒频移公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多普勒效应的轴系振动综合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激光多普勒测振理论概述
    2.1 光学多普勒效应
    2.2 振动物体散射光的多普勒频移
    2.3 光学差拍原理
    2.4 激光多普勒测量轴系振动的常用光路结构
    2.5 轴系振动的激光多普勒测量方法
        2.5.1 差动式激光多普勒扭振测量
        2.5.2 双光束激光多普勒扭转振动测量
        2.5.3 双频激光多普勒扭振测量
        2.5.4 自混频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
    2.6 本章小结
3 激光多普勒振动测量光学系统的设计
    3.1 测量系统光路的设计
        3.1.1 光学测量方案
        3.1.2 测量方案的改进
        3.1.3 光学系统的特点
    3.2 测量系统的组成
    3.3 本章小结
4 测量系统信号的处理
    4.1 多普勒信号的特点
    4.2 多普勒信号的处理方法
    4.3 测量信号的时频分析
        4.3.1 时频分析的性能评价
        4.3.2 短时傅立叶变换
        4.3.3 WIGNER-VILLE分布
        4.3.4 时频分布谱图的重排
        4.3.5 不同时频函数分析结果的对比
    4.4 测量系统信号处理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与分析
    5.1 测量系统的搭建
        5.1.1 光学系统
        5.1.2 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
    5.2 振动测量实验
        5.2.1 不同反射膜测量对比实验
        5.2.2 低速可行性验证实验
        5.2.3 数控铣床在线测量实验
    5.3 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2)在运动参考系内如何正确测量时间膨胀(论文提纲范文)

1 狭义相对论难以解释的一个实验
2 基准测量系统有效性的判别法则
3 在运动参考系内时间膨胀的测量
    3.1 单向运动钟的时间膨胀
    3.2 往返运动钟的时间膨胀
4 HAFELE实验的重新分析
5 结论

(3)激光多普勒在粒子散射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激光多普勒的发展和历史
    1.3 激光多普勒测量系统
        1.3.1 激光器的选择
        1.3.2 光电检测器的选择
        1.3.3 散射粒子简介
    1.4 激光多普勒技术的优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 本文的内容安排
        1.5.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粒子的电磁波散射
    2.1 球形粒子对平面电磁波散射
        2.1.1 波矢方程的数值解析解
        2.1.2 粒子的散射场
        2.1.3 散射截面
    2.2 相干平面波的散射强度
    2.3 GLMT 理论
        2.3.1 高斯波束的场分量展开
        2.3.2 高斯波束的平面波角谱一阶展开
        2.3.3 GLMT 中的散射场
    2.5 单高斯波束波入射时的数值仿真
    2.6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Doppler频移理论和测量技术
    3.1 Doppler 基本原理
    3.2 相对论Doppler 频移
    3.3 散射Doppler 频移
    3.4 Doppler 频移测量的光学模式
        3.4.1 参考光模式
        3.4.2 双光束模式
        3.4.3 双散射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激光多普勒测量——LDA
    4.1 LDA 测量的发展
    4.2 双波LDA 的散射原理
        4.2.1 探测点在入射波平面内
        4.2.2 探测点垂直于入射波平面
    4.3 平面LDA 的数值仿真及分析
        4.3.1 折射率参量
        4.3.2 粒子尺寸参量
        4.3.3 入射波波长参量
        4.3.4 粒子的运动速度参量
        4.3.5 入射波的夹角参量
        4.3.6 偏振角参量
    4.4 LDA 理论及数值仿真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量——PDA
    5.1 PDA 测量的发展
    5.2 基于Mie 理论的几何光学近似理论
    5.3 单粒子PDA 的散射特性
    5.4 PDA 测量的数值仿真
        5.4.1 折射率参量
        5.4.2 粒子尺寸参量
        5.4.3 波束束腰参量
        5.4.4 粒子的运动速度参量
        5.4.5 PDA 测量运动粒子的三维数值仿真
    5.5 数值验证--细胞样本测量
    5.6 讨论与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4)卫星导航用户设备测试方法与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2 用户设备及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2.1 用户设备的基本结构及类型
        2.1.1 用户设备的基本结构
        2.1.2 用户设备类型
    2.2 用户设备的工作原理
        2.2.1 卫星信号的搜索与捕获
        2.2.2 卫星信号的跟踪
        2.2.3 观测量的获取
        2.2.4 用户导航信息计算
    2.3 用户设备性能指标分析
        2.3.1 接收灵敏度
        2.3.2 信号捕获与重捕时间
        2.3.3 通道时延一致性
        2.3.4 伪距测量精度
        2.3.5 首次定位时间
        2.3.6 定位测速精度
        2.3.7 自主完好性
    2.4 用户设备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2.4.1 用户设备测试系统组成
        2.4.2 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用户设备测试方法研究
    3.1 接收灵敏度测试
        3.1.1 测试方法及流程
        3.1.2 实现分析
    3.2 测距码直接捕获和重捕时间
        3.2.1 测试方法及流程
        3.2.2 实现分析
    3.3 伪距测量精度测试
        3.3.1 测试方法
        3.3.2 测试流程
        3.3.3 实现分析
    3.4 多通道时延一致性
        3.4.1 测试方法及流程
        3.4.2 实现分析
    3.5 首次定位时间
        3.5.1 测试方法及流程
        3.5.2 实现分析
    3.6 定位测速精度
        3.6.1 测试方法及流程
        3.6.2 实现分析
    3.7 定位测速输出更新率
    3.8 输出秒信号精度
    3.9 自主完好性
        3.9.1 测试方法及流程
        3.9.2 实现分析
    3.10 本章小结
4 测试场景的研究与设计
    4.1 常用时空系统介绍
        4.1.1 常用坐标系统
        4.1.2 时间系统
    4.2 卫星星座仿真
        4.2.1 卫星轨道模型
        4.2.2 卫星位置计算
        4.2.3 卫星速度计算
        4.2.4 卫星加速度计算
        4.2.5 第二类开普勒轨道根数卫星位置速度计算
    4.3 用户轨迹模型
        4.3.1 低动态用户轨迹
        4.3.2 中动态用户轨迹
        4.3.3 高动态用户轨迹
        4.3.4 沿航路点的轨迹模型
    4.4 误差仿真模型
        4.4.1 卫星时钟误差模型
        4.4.2 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4.4.3 电离层延迟误差
        4.4.4 对流层折射误差
        4.4.5 多路径误差
        4.4.6 地球自转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测试场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概述
    5.2 软件的主要功能
        5.2.1 人机交互界面
        5.2.2 时空系统转换模块
        5.2.3 卫星星座仿真模块
        5.2.4 用户轨迹仿真模块
        5.2.5 误差参数设置模块
        5.2.6 自主完好性事件设置模块
        5.2.7 测试场景生成模块
        5.2.8 场景信息可视化模块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5)引线键合超声换能系统的设计与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芯片封装发展概述
        1.1.1 芯片封装发展历程
        1.1.2 芯片封装发展趋势
    1.2 压电换能器的应用与发展
        1.2.1 压电换能器的种类
        1.2.2 压电换能器的应用
        1.2.3 压电超声换能器的最新发展
    1.3 超声换能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当前超声换能系统存在的缺陷
        1.4.1 系统出现的多模态与频率混叠效应
        1.4.2 超声能量输出的不稳定与易受外干扰性
        1.4.3 超声换能系统的响应滞后性
    1.5 论文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安排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换能系统的结构设计
    2.1 超声换能系统的组成
        2.1.1 系统组成
        2.1.2 系统各部分功能特点
    2.2 超声换能系统的结构设计
        2.2.1 压电驱动部分的设计
        2.2.2 压电驱动部分的位移与应力分布方程
        2.2.3 变幅杆部分的设计
        2.2.4 变幅杆部分的位移与应力分布方程
        2.2.5 设计实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换能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3.2 超声换能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3.3 无夹持环时超声换能系统的模态分析
    3.4 有夹持环时超声换能系统的模态分析
        3.4.1 改变夹持环的约束方式时系统的振动模态分析
        3.4.2 改变夹持环的安装位置时系统的振动模态分析
        3.4.3 工作频率附近的其它振动模态分析
    3.5 超声换能系统的加工与装配
    3.6 超声换能系统的谐振频率及阻抗的检测
        3.6.1 基本知识
        3.6.2 阻抗测试原理及测试参数介绍
        3.6.3 测试结果分析
    3.7 超声换能系统振动位移的检测
        3.7.1 测试原理
        3.7.2 PSV-400-M2扫描式多普勒测速仪简介
        3.7.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换能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后盖板预紧力矩对超声换能系统性能的影响
        4.1.1 对阻抗频率的影响
        4.1.2 对振动位移的影响
    4.2 夹持环预紧力矩对超声换能系统性能的影响
        4.2.1 对阻抗频率的影响
        4.2.2 对振动位移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
    5.1 键合参数
    5.2 焊点表面形貌分析
    5.3 焊点键合强度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总结
        6.1.1 超声换能系统的设计及模态分析
        6.1.2 超声换能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6.1.3 超声换能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6.1.4 超声换能系统的键合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宇宙学原理基础上的光谱频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宇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概述
    2.1 物质均匀分布与宇宙学原理
    2.2 Robertson-Walker度规与时空尺度因子
    2.3 星系光谱红移与哈勃定律
    2.4 本章小结
3 宇观距离的光学测量方法
    3.1 几何光学三角测量法
    3.2 光度测量法
    3.3 哈勃红移测量法
    3.4 本章小结
4 物质均匀分布空间光谱频移特性探讨
    4.1 空间自由传播光频移谱的信息结构
    4.2 物质均匀分布空间中同一方向的光谱频移
    4.3 物质均匀分布条件下空间距离与光谱频移
    4.4 光速不变为基础的物理测量
    4.5 本章小结
5 观察者的四维时空参考系
    5.1 物理观测与时空参考系
    5.2 物质均匀分布条件下的四维时空参考系
    5.3 宇宙物质均匀分布的时空不变性探讨
    5.4 观察者时空参考系的尺度因子
    5.5 观察者时空参考系中粒子运动的描述方式
    5.6 物质作用范围的有限性探讨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带导流筒搅拌槽的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搅拌槽内的流体混合
        1.1.1 搅拌方式和槽内流体的流型
        1.1.2 搅拌桨的类型
        1.1.3 搅拌槽内流型的影响因素
    1.2 搅拌槽中流体的混合机理
    1.3 带导流筒搅拌槽的流体力学特性
    1.4 搅拌槽内流体的实验研究
        1.4.1 实验技术
        1.4.2 时均特性研究
        1.4.3 PIV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测试技术及实验设置
    2.1 PIV系统的简介
        2.1.1 光源系统
        2.1.2 示踪粒子
        2.1.3 接受和记录粒子图像的成像系统
        2.1.4 图像处理系统
    2.2 PIV技术的基本原理
        2.2.1 粒子图像的分析
        2.2.2 分析方法
        2.2.3 系统的主要参数及优化
    2.3 示踪粒子的选择
        2.3.1 跟随性
        2.3.2 可见性
        2.3.3 示踪粒子的种类
    2.4 PIV的测量误差及测试技巧
        2.4.1 PIV的测量误差
        2.4.2 测量技巧
    2.5 实验设置
        2.5.1 搅拌装置
        2.5.2 测试方法
        2.5.3 实验条件优化
        2.5.4 测量区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搅拌桨叶转速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研究
    3.1 激光照射平面在导流筒壁上两个方形孔之间
        3.1.1 区域I的时均速度场图
        3.1.2 区域II的时均速度场图
        3.1.3 区域III的时均速度场图
    3.2 激光照射平面在导流筒壁上一个孔之间
        3.2.1 区域I的时均速度场图
        3.2.2 区域II的时均速度场图
    3.3 激光照射平面与槽底平行
        3.3.1 测量平面距槽底高度为2.75cm
        3.3.2 测量平面距槽底高度为12c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液位高度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研究
    4.1 激光照射平面在导流筒壁上两个方形孔之间
        4.1.1 搅拌桨叶转速为20HZ
        4.1.2 搅拌桨叶转速为30HZ
        4.1.3 搅拌桨叶转速为40HZ
        4.1.4 搅拌桨叶转速为50HZ
    4.2 激光照射平面在导流筒壁上一个孔之间
        4.2.1 搅拌桨叶转速为20HZ
        4.2.2 搅拌桨叶转速为30HZ
        4.2.3 搅拌桨叶转速为40HZ
        4.2.4 搅拌桨叶转速为50HZ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桨叶直径对搅拌槽流场的影响研究
    5.1 激光照射平面在导流筒壁上两个方形孔之间
        5.1.1 区域I的时均速度场图
        5.1.2 区域II的时均速度场图
        5.1.3 区域III的时均速度场图
    5.2 激光照射平面在导流筒壁上一个方形孔中间
        5.2.1 区域I的时均速度场图
        5.2.2 区域II的时均速度场图
    5.3 整个区域流体时均速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气液系统移动界面传质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气液传质理论研究的发展
        1.2.1 早期经典传质理论
        1.2.2 经典理论的修正
        1.2.3 旋涡扩散模型
        1.2.4 旋涡池模型
        1.2.5 统计理论与计算机模拟
        1.2.6 多尺度局部均匀传质模型
        1.2.7 界面非平衡理论
    1.3 界面特性研究进展
        1.3.1 界面特性对传质阻力的贡献
        1.3.2 界面热力学特征对相际传质的影响
        1.3.3 流动传质过程中的界面现象
    1.4 浓度和速度分布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
        1.4.1 近界面浓度场测量方法
        1.4.2 流体流动测量方法介绍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测量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2.1 全息干涉简介
        2.1.1 实时全息干涉测量术的基本原理
        2.1.2 全息干涉与普通干涉的比较
        2.1.3 光的干涉条件
        2.1.4 实时全息干涉术的优缺点
    2.2 实时全息干涉术测量浓度场原理
        2.2.1 折射率与浓度的关系
        2.2.2 有限条纹干涉度量术
    2.3 实验装置
        2.3.1 光路系统
        2.3.2 气液传质系统
        2.3.3 气液传质模拟盒
        2.3.4 计算机采集和图像的自动存储
        2.3.5 实验装置的要求
        2.3.6 实验感光材料
    2.4 实验步骤
    2.5 全息干涉图处理
    2.6 浓度测量的误差分析
        2.6.1 光学角度的实验误差分析
        2.6.2 热效应角度的实验误差分析
        2.6.3 光学测量对浓度分布空间分辨率的分析
第三章 传质过程中浓度场的实时定性观测
    3.1 实验条件及模型
        3.1.1 实验体系及物性
        3.1.2 流动条件
        3.1.3 折射率与浓度的关系
    3.2 参考实验
        3.2.1 流动效应的影响
        3.2.2 热效应的影响
        3.2.3 液体静止吸收实验
    3.3 吸收实验中典型的条纹变化过程
    3.4 扰动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3.4.1 流动传质过程中两种不稳定性现象的观测
        3.4.2 界面湍动现象
        3.4.3 周期性脉冲爆发现象
    3.5 实验条件对干涉条纹图的影响
        3.5.1 流动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5.2 不同物系实验结果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稳态时近界面浓度场的定量研究
    4.1 引言
    4.2 液相近界面二维浓度分布
    4.3 沿传质方向的浓度分布规律
    4.4 可测近界面浓度及界面浓度特征
        4.4.1 可测近界面浓度
        4.4.2 界面浓度
    4.5 浓度边界层、液膜厚度的测定及传质系数的关联
        4.5.1 浓度边界层厚度和膜厚度
        4.5.2 传质系数的经验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场速度分布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速度场测量原理与装置
        5.2.1 激光多普勒(LDA)测速原理
        5.2.2 激光多普勒系统(LDA)的组成及各部件工作原理
    5.3 实验方法及步骤
        5.3.1 LDA测试方案
        5.3.2 实验操作步骤
        5.3.3 测量结果的坐标转换
    5.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瞬时速度的结果与分析
        5.4.2 时均速度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5.4.3 相关函数、谱函数及统计尺度
        5.4.4 速度场对传质的贡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相传质系数研究
    6.1 引言
    6.2 物料衡算法求解液相传质系数
        6.2.1 物料衡算法
        6.2.2 传质系数计算结果及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6.3 考虑脉冲爆发的液相传质系数研究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模型的结果与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Fizeau干涉仪的测风激光雷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气风场测量的背景和意义
    1.2 大气风场测量的主要手段
    1.3 激光多普勒测量的两种技术
    1.4 国内外测风激光雷达发展动态
    1.5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激光大气风场遥感原理
    2.1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的物理基础
        2.1.1 大气的散射效应
        2.1.2 大气的吸收和湍流效应
    2.2 光的多普勒效应
    2.3 激光多普勒测风原理
    2.4 三维矢量风速的反演
第三章 基于Fizeau干涉仪的测风激光雷达的设计
    3.1 利用Fizeau条纹技术测风原理
    3.2 基于Fizeau干涉仪测风激光雷达的系统结构及其参数
    3.3 激光雷达方程
    3.4 大气模式
    3.5 Fizeau干涉仪的透过率特性
        3.5.1 Fizeau干涉仪的透过率
        3.5.2 形状因子S
        3.5.3 入射倾角θ
    3.6 接收信号的光电子数
    3.7 Fizeau干涉仪参数的优化
    3.8 各种风速反演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3.8.1 最小二乘拟合法
        3.8.2 重心法
        3.8.3 Voigt函数拟合法
    3.9 改进的重心法
    3.10 改进的重心法风速测量误差公式推导
第四章 影响风速测量精度的因素分析
    4.1 探测器盲区的影响
    4.2 激光器发射激光的带宽的影响
    4.3 光束发散角的影响
    4.4 光强不均匀性的影响
第五章 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结果分析
    5.1 Monte-Carlo模拟方法介绍
        5.1.1 泊松分布
        5.1.2 信号的噪声
        5.1.3 信号模拟
    5.2 模拟得出的风速反演结果及其误差
第六章 总结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10)“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清水流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设备
    2.1 实验平台
    2.2 PIV粒子成像测试系统简介
第三章 PIV清水流场的测试及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3.1 测试内容
    3.2 测量显示技术
    3.3 “装置“的模型结构及测试方案
    3.4 PIV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量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4.2 “装置”清水流场流速分布规律
    4.3 “装置”清水流场涡量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工作
    5.2 主要研究成果
    5.3 本文主要创新点
    5.4 展望
    5.5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用狭义相对论导出多谱勒频移公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多普勒效应的轴系振动综合测量研究[D]. 李志凤.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2]在运动参考系内如何正确测量时间膨胀[J]. 朱纪东.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3(05)
  • [3]激光多普勒在粒子散射测量中的应用[D]. 刘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1)
  • [4]卫星导航用户设备测试方法与场景设计研究[D]. 李海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03)
  • [5]引线键合超声换能系统的设计与动力学研究[D]. 杨岳锋. 中南大学, 2008(12)
  • [6]宇宙学原理基础上的光谱频移特性研究[D]. 丁毅.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7]带导流筒搅拌槽的流场特性研究[D]. 李达. 山西大学, 2007(05)
  • [8]气液系统移动界面传质现象研究[D]. 郭莹. 天津大学, 2007(04)
  • [9]基于Fizeau干涉仪的测风激光雷达的研究[D]. 沈法华. 苏州大学, 2006(12)
  • [10]“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清水流场试验研究[D]. 肖俊.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用狭义相对论推导多普勒频移公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