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我的国家建立 IPv6 网络

如何在我的国家建立 IPv6 网络

一、如何在我国组建IPv6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杨寿立[1](2020)在《基于Lo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智慧温室大棚和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下,农业无线传感网络作为通信服务和信息传递的基础条件,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由于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的远距离、低功耗和大容量等优点,能够深度契合农业生产条件,随之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热潮。经过实际应用和市场筛选,一批如Lo Ra WAN、Sigfox和NB-Io T等优秀网络架构,从众多农业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目前农业物联网的主力军。然而,目前以IPv6为基础的全球IP互联网架构已经逐步形成,温室大棚中大量异构网络的出现与应用逐渐阻碍了农业物联网与全球互联网的协同发展。因此,以IPv6为上层网络服务协议,以常见低功率无线网络Lo Ra WAN为底层网络传输协议进行异构网络协议融合,对温室大棚等农业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对IPv6与Lo Ra WAN的异构协议融合研究甚少,没有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以往的IPv6与Lo Ra WAN的异构网络协议融合中,仅对融合协议进行了基础网络实现,而没有对融合协议栈进行进一步的网络适配与优化,导致融合协议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能耗过高、入网流程繁琐和链路冗余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Lo Ra与IPv6协议融合的实验方案和模型构建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融合协议栈在基于温室大棚的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应用中进行针对性适配与设计。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国内外温室大棚技术和协议融合发展现状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络技术、IPv6、Lo Ra技术和协议融合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分析,结合Lo Ra与IPv6在低功率广域网和全球互联网中的优势,提出了Lo Ra WAN与IPv6融合协议栈应用在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络的设计方案。(2)6Lo Ra WAN适配层设计。为了实现Lo Ra WAN协议与IPv6协议的无缝融合,本文通过对Lo Ra WAN协议栈与IPv6协议栈进行深度剖析,结合现有融合方案,在融合协议栈的网络层与MAC层之间增加6Lo Ra WAN适配层。通过对适配层进行深度设计与优化,实现融合协议栈中Lo Ra终端基于伪MAC地址的IPv6地址获取、时间与内存双重管理的数据分片重组机制、动态上下文报头压缩和IPv6协议裁剪等功能,完成了异构协议之间的低功率数据通信。(3)基于6Lo Ra WAN融合协议栈的系统搭建。通过采用Lo Ra联盟推荐的开发套件,在Lo Ra终端上采用基于Semtech SX1278的Lo Ra芯片,采用树莓派3B+作为控制模块,构建基于Lo Ra WAN与IPv6融合协议栈的终端节点与网关。在服务器上采用了基于Liunx系统的Apache+My SQL+PHP架构来搭建数据库和Web前端,并实际应用于温室大棚中,实现一套完整的基于Lo 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络系统。(4)融合协议系统的测试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6Lo Ra WAN融合协议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对搭建的网络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主要包括基于伪MAC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测试、数据传输功能测试、基于双重管理的分片重组机制能耗对比分析和6Lo Ra WAN通信与报头压缩等功能测试。通过最终的数据分析与实际测试结果,对系统的设计功能进行了可靠性验证。

马骏[2](2019)在《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与因特网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现阶段,因特网已经充分渗入到了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自上世纪70年代起,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校园网建设的重视与投资力度,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有较为完整的校园网络结构。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除建设各类应用外,应该选择网络结构清晰、运维高效、配置精简、可拓展性强的组网方案。论文首先介绍了因特网的发展史以及校园网建设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校园网存在的不足,例如:网络地址转换(Net Address Translation,NAT)多层嵌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网络环路带来的广播风暴问题,校园网网络框架复杂增加了运维难度以及校园网主干链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层次化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堆叠技术以及关键节点部署包守恒算法(Packet conservation algorithm for Internet,IPCA)以达到简化校园网网络框架结构,精简相关网络配置,提高网络稳定性以及提高故障定位准确率的效果。同时,从网络结构,资源利用率以及管理效率相关维度与传统校园网框架进行对比,体现该方法的优势。校园网建设等同于一个中、大等规模的园区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园区网更加复杂与多元。敏捷校园优化方法是否能满足当前人们对校园网的需求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去发现,论文对相关思路进行了应用实践,并描述了其具体应用效果。

张金龙[3](2019)在《基于6LoWPAN技术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应用是我国政府的战略性发展政策,在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到充电设施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更科学地充电设施管理、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同时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充电桩接入网络的必要性和各种方式以及现存的问题与缺点后,提出了基于6LoWPAN技术的组网方案。首先,通过分析充电桩通信网络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论证了本文课题的研究意义。其次,详细介绍了充电桩通信网络的现存形式和6LoWPAN等相关关键技术。然后,针对目前充电桩通讯存在的网络扩展性差、成本高等问题,引入了6LoWPAN技术作为充电桩组网的解决方法,设计出一种基于6LoWPAN无线网络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系统。对充电桩的功能结构框架进行设计,在其中加入专用于通信功能的控制模块,对充电桩终端无线6LoWPAN网络的协议栈进行设计,利用NAT64网络协议转换技术使该网络系统能够同时支持IPv6和IPv4网络,采用RPL路由协议,以此实现充电桩终端的6LoWPAN自组织网络,利用专为嵌入式设备的无线网络设计的CoAP协议实现对充电桩的远程监控管理。最后,针对本文设计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利用TI公司的CC2538芯片和Contiki嵌入式操作系统搭建仿真环境,模拟实现6LoWPAN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分析说明该网络系统的特性及优点。最终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初步论证了基于6LoWPAN通信技术组建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汪胜[4](2017)在《基于基于IPv6的校园路灯节能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家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通知中提出了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产业中的发展要求。下一代互联网协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承接者,在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基于高校IPv6校园网的节能研究,不但能够节约能源消耗,而且还能够促进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本文基于室内定位技术和校园IPv6通信技术,在结合位置服务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位置服务的照明方式,意在促进高校节能减排理念的发展。该方式采用室内定位技术实现室内照明区域手持Android智能设备的目标人员定位,并利用校园IPv6网络通信技术实现Android智能端与室内路灯控制端之间的位置信息传递,室内路灯控制端依据接收到的位置信息,控制与目标人员位置信息相关路灯,为目标提供基于位置的照明服务。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不同院校IPv6校园网的组网模式,以及不同网络设备接入IPv6网络的方法;2)改进了指纹定位算法,构建了WiFi信号距离衰减模型;3)设计了路灯照明原型,开发了路灯的控制软件。基于上述工作,实现了基于位置服务的室内照明原型,实验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目的。

朱行武[5](2017)在《基于6LoWPAN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全球城市建设向智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也加入了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通过分析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特点以及国内外实践案例,并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对城市数据的基础性需求,研究并实现一种基于6LoWPAN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城市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四个内容。第一,设计并实现了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底层网络。对6LoWPAN、WiFi、Sub-GHz等无线网络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并结合城市数据采集系统大规模的特点,采用可IPv6寻址、网络容量大的6LoWPAN技术设计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底层网络。研究并实现了构成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底层网络的网络协调器、网络路由器、数据采集终端等部件。在硬件设计上,数据采集终端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硬件复用率;在软件设计上,通过C/S方式实现了数据采集系统现场感知层的高效数据采集与传输,在提高灵活性的同时,有效提高数据流量比。第二,研究并实现了6LoWPAN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针对现有融合方法存在的问题,即基于应用层自定义协议实现网络融合的适应性差、基于网络层通过纯IPv6网络实现网络融合不具备实用性、基于NAT-PT实现网络融合在协议转换以及地址转换上所需的硬件资源开销较大、且会占用过多的IPv4地址等问题,研究了基于6to4隧道实现6LoWPAN网络与IPv4网络的融合方法,可有效减少对IPv4的占用。进而基于6to4隧道与Netfilter框架设计嵌入式网关,并对该嵌入式网关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小数据包平均转发时延为18.15ms,小于NAT-PT方式的转发时延(41.544.5ms),同时具有较小的丢包率。第三,设计并实现了具有数据采集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服务管理功能的智慧城市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设计数据采集规则、数据采集驱动器、数据采集设备在线管理,实现多种数据采集与设备管理。并利用Hadoop分布式系统对数据强大的存储与处理能力,解决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存储与管理问题。同时,基于数据模型封装数据服务,实现对数据应用端的安全、准确服务。第四,对部署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子系统进行了测试,并通过数据应用端即城市路灯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对应用端数据服务验证,表明系统方案可行、易于系统维护和扩展。

李杰[6](2015)在《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作为整个网络基础协议之一的IPv4协议,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IPv6,已成为各国的期盼。高校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IPv6校园网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它的建设能够为大规模的IPv4/IPv6过渡提供经验,起到借鉴作用。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IPv6的报文结构、地址体系结构、ICMPv6、路由技术、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对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重点研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机制,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设计仿真实现了静态NAT-PT,动态NAT-PT和隧道过渡等实验,均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验证了IPv4向IPv6过渡的可行性,为高校过渡期间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此外,对IPv6下的即时通信进行了探索,利用Socket接口编程技术,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实验成功。最后,针对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升级过渡,对过渡期间校园网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以某大学为例提出了设计方案,给出了升级后的校园网架构,解决了在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起步阶段下的IPv4/IPv6网络互通及IPv6小岛间通信,并对其中的IP地址分配和设备升级做了探讨。此外,部署了支持IPv6协议的DNS、WWW、FTP等应用服务。总的来讲,IPv6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我们要认真的从各个角度去关注它。希望我们能利用好IPv6大力发展的良好契机,为中国开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建设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刘殿岫[7](2015)在《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传统IPv4地址已经枯竭,具有海量地址空间的IPv6重要性日益凸显,IPv6将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的纽带。这样,当前基于IPv4技术的软硬件能否适合IPv6的技术要求,如何使基于IPv6的商业应用大规模推广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为了对现有软硬件产品对IPv6网络的适应程度进行实践研究,为IPv6技术的大规模商用积累经验,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项目,在尽量利旧、优化的前提下,设计了针对传统IPv4网络主流软硬件产品的改造方案,完成了科技部门户网站的IPv6升级改造工作。文章分析了IPv6技术特点和IPv4到IPv6迁移技术,研究了科技部现有网络拓扑结构和科技部门户网站的软硬件基础情况,研究了网站应用系统升级改造、网络改造、安全防护等方面工作的技术路线及部署实施方案,实现了科技部门户网站在IPv6环境下的顺畅访问。其中,应用系统升级改造部分着重以公众问答模块的升级改版为例,说明对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本部分内容展示了对具体应用模块改造需求的实施应用能力;网络改造部分提出了接入网络的三种改造方案和网络核心层接入的解决方案,三种接入网络的改造方案主要侧重于接入交换机和负载均衡设备的部署方法,结合科技部网络实际,为优先保障原有网站保持畅通运行,提出适合的方案,本部分的工作展示了对网络结构顶层构建设计和动手实施的能力;安全防护部分讨论了IPv6出口安全、安全审计、应用安全、数据交换安全以及运维管理的功能点,本部分的工作展示了对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把控能力和对成熟产品的熟悉程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科技部门户网站在IPv6环境下的顺畅访问,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型商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样本,通过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详细的操作规程,为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业应用提供了示范借鉴作用。

涂晓龙[8](2014)在《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基于IPv4的互联网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接入到互联网中。然而IPv4技术在设计之初并不完善,所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开始规划和设计IPv6协议。IPv6作为下一代网际互联协议,弥补了IPv4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IPv6海量的地址空间、合理的地址结构等。目前一些亚洲国家和主要的欧洲国家政府机构、经济组织正在推动IPv6试验和商用进程,而一些主要的运营商、网络设备商也已在全面部署IPv6网络,甚至已经开始提供IPv6网络接入服务。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5到10年内,全球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入到IPv6网络中来。随着IPv6技术的发展,全球将进入IPv6网络快速建设和普及的时期。然而,在大规模建设网络的同时,并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互联网的问题,在威胁网络安全的问题中僵尸网络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攻击手段。僵尸网络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基于中心结构的僵尸网络,逐渐发展为以P2P为结构的僵尸网络。结合IPv6技术以及僵尸网络技术的发展,进入IPv6互联网时代,P2P僵尸网络仍然将严重威胁IPv6网络安全,所以在IPv6技术大规模普及之前,有必要对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并总结僵尸网络的相关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进行明确定义,并提出了一个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模型——v6-Botnet;2、详细介绍了v6-Botnet的基础架构、组网机制、邻居列表机制以及抗抖动机制,特别设计了适用于IPv6网络的邻居列表算法,以及两层P2P网络结构。3、进行了基于该模型的IPv6的P2P僵尸网络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并分析该实验平台的相关功能和性能指标,最后的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标模型可以充分发挥P2P僵尸网络的优势,减少了控制策略服务器的传输流量和负担,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朱晨[9](2014)在《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与IPv4协议相比,IPv6协议具有众多无可比拟的优点。下一代因特网(NGI)和下一代网络(NGN)采用IPv6协议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由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互不兼容和一些网络应用上原因,影响了IPv6过渡的进程,迫切需要进行IPv6过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尽早解决IPv6过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IPv6过渡的相关技术,详细分析了三种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接着深入研究了ISATAP隧道技术和IVI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新设计了ISATAP双栈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并对ISATAP隧道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然后设计了IVI翻译网关的整体框架,并对IVI翻译网关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最后通过实验对ISATAP隧道和IVI翻译网关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本文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IPv4的局限性,并对IPv6的产生和优势、IPv6协议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三种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2)深入研究了ISATAP隧道技术,包括ISATAP地址格式、ISATAP工作原理和ISATAP邻居发现机制;深入研究了IVI翻译技术,包括IVI地址格式、IVI路由和IVI工作原理。(3)设计了新的ISATAP双栈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该ISATAP双栈系统增加了三个ISATAP隧道功能模块,即ISATAP数据报接收模块、ISATAP数据报发送模块和ISATAP数据报处理模块。(4)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了ISATAP隧道的功能模块及其函数,其中ISATAP数据报接收模块负责对收到的数据报进行解析和处理,ISATAP数据报发送模块负责对需要发送的数据报进行解析和处理,ISATAP数据报处理模块负责对数据报进行封装和解封。(5)设计了新的IVI翻译网关的整体框架,该IVI翻译网关主要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即IVI系统控制模块、IVI DNS模块、IVI地址翻译模块和IVI协议翻译模块。(6)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了IVI翻译网关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其中IVI系统控制模块负责整个IVI翻译网关系统的控制,IVI DNS模块负责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域名解析的翻译,IVI地址翻译模块负责数据报的IPv4地址和IPv6地址之间的翻译,IVI协议翻译模块负责数据报的IPv4协议和IPv6协议之间的翻译。目前,诸多IPv6过渡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对ISATAP隧道和IVI网关整体框架设计、功能模块、实现函数的设计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少。本文以ISATAP隧道技术和IVI翻译技术为基础,新设计了ISATAP隧道和IVI网关的整体框架,并详细设计了ISATAP隧道和IVI网关的每一个功能模块,设计和编写出新的用于ISATAP隧道和IVI翻译网关的多个功能模块函数。所研究的内容均属于IPv6过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设计与实现的ISATAP隧道和IVI网关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有效地解决IPv4/IPv6过渡时期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通信问题,对今后IPv4/IPv6过渡时期中IPv6过渡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陈振梁[10](2013)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IPv6网络环境建设》文中提出我国目前Internet网络使用的是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由于近年来网络及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地址不足的问题日显严峻,且IPv4网络在部署、安全性、及移动设备的应用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IPv6的设计完全与IPv4不同,无法兼容。如何能够让用户平滑的过渡到IPv6网络,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IPv6网络环境建设》,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电子信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基于CNGI的科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子项目,为CNGI项目二期工程。本文详细的介绍IPv6网络的技术特点、技术应用,其中包括了IPv6的工作原理,地址格式和路由及安全措施等。研究并分析了目前3种解决过渡问题的基本技术主要有:1、双协议栈、2、隧道技术、3、NAT-PT。基于以上技术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及未来的网络发展趋势预判,选取适合的过渡技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本单位的网络全面升级,完全过渡到IPv6网络,并兼容现有IPv4网络的。本论文的核心内容为IPv6所级单位的建设,通过采用IPv6过渡手段以及双栈和隧道技术,实现所内用户IPv4和IPv6的网络双栈接入使用及互联互通。并且在建立整个园区的无线网络的部署,并在无线设备的接入上实现IPv6功能。通过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实现整个园区网络及资源的升级。使有线用户终端由百兆向千兆过渡,无线网络用户接入达到百兆,主干接入达到万兆水平。以多种方式建设IPv4/IPv6双栈网络的安全系统,对网络行为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对网络日志和上网记录予以记录。同时提供基于IPv6网络相应的FTP、DNS、数据服务、视频下载播等各类应用。通过JSP和ExtJS等软件设计实现用户认证管理系统,使用户通过Web认证接入网络,对授权用户信息予以管理。同时建立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所有网络设备通过”云”对其状态监测和信息管理。通过本单位的CNGI项目的实施,可以使本单位网络整体性能、数据交换、统一化管理、无线接入、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及网络服务各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为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代互联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全面实施IPv6商业化起到了很到的示范作用。

二、如何在我国组建IPv6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在我国组建IPv6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大棚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现状
        1.2.2 IPv6 over LoRaWAN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IPv6 协议与LoRa技术研究
    2.1 IPv6协议栈
        2.1.1 IPv6报头结构
        2.1.2 IPv6编址
        2.1.3 ICMPv6协议
        2.1.4 邻居发现协议
    2.2 LoRa概述
        2.2.1 LoRaWAN
        2.2.2 LoRa数据帧格式
        2.2.3 终端类型
        2.2.4 终端激活
    2.3 本章小结
3 6LoRaWAN适配层的设计
    3.1 地址获取
        3.1.1 融合协议栈中地址获取需求分析
        3.1.2 6LoRaWAN中地址获取设计方案
    3.2 IPv6数据报文的分片重组
        3.2.1 融合协议栈中数据报文的分片重组机制研究
        3.2.2 6LoRaWAN中 IPv6 数据报文分片重组的设计方案
    3.3 报头压缩
        3.3.1 报头压缩机制研究
        3.3.2 6LoRaWAN中动态上下文报头压缩算法设计
    3.4 基于6LoRaWAN的 IPv6 协议栈裁剪
        3.4.1 ICMPv6协议裁剪原则
        3.4.2 邻居发现协议裁剪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6LoRaWAN的网络系统搭建
    4.1 系统设计需求
    4.2 终端节点与网关设计
        4.2.1 树莓派开发板
        4.2.2 树莓派开发环境的搭建
        4.2.3 LoRa传输模块
        4.2.4 传感器采集模块
    4.3 数据协议设计
        4.3.1 传感器数据协议设计
        4.3.2 设备信息协议设计
    4.4 服务器与Web前端设计
        4.4.1 服务器系统设计
        4.4.2 系统功能设计
        4.4.3 数据库设计
        4.4.4 Web前端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基于伪MAC的无状态地址配置测试
    5.2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5.3 网络可靠性测试
    5.4 基于双重管理机制的分片重组能耗对比分析
    5.5 6LoRaWAN通信和报头压缩功能测试
    5.6 报警功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应用
        1.2.1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敏捷校园方案概述
    2.2 IPCA技术
    2.3 SVF超级虚拟化
    2.4 交换机的堆叠
    2.5 CSS集群交换机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次化的敏捷校园优化思路
    3.1 校园网设计目标
    3.2 常规性原则
    3.3 敏捷校园与传统校园网比较
    3.4 敏捷校园设计框架与思路
        3.4.1 校园网设计框架
        3.4.2 核心层改造思路
        3.4.3 汇聚层改造思路
        3.4.4 接入层规划思路
        3.4.5 VLAN规划
        3.4.6 IP地址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敏捷校园网结构设计
    4.1 敏捷校园框架设计
        4.1.1 逻辑框架设计
        4.1.2 网络实体架构设计
    4.2 IPV6 业务兼容性承载方案
        4.2.1 IPV6 兼容概述
        4.2.2 接入层IPV6 兼容设计
        4.2.3 汇聚层IPV6 兼容设计
        4.2.4 核心层IPV6 兼容设计
        4.2.5 园区出口IPV6 兼容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敏捷校园关键应用实现
    5.1 交换机的堆叠
        5.1.1 堆叠卡组建堆叠
        5.1.2 业务卡组建堆叠
        5.1.3 堆叠故障处理方法
        5.1.4 效果分析
    5.2 交换机的集群的安装与组建
        5.2.1 集群交换机的安装
        5.2.2 通过业务口组建集群
        5.2.3 集群卡故障处理
        5.2.4 业务卡故障处理
        5.2.5 效果分析
    5.3 IPCA原理与实现
        5.3.1 IPCA应用场景
        5.3.2 网络级丢包统计模型
        5.3.3 设备级丢包统计
        5.3.4 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6LoWPAN技术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现状
        1.1.2 充电桩与“智慧城市”
    1.2 研究现状
        1.2.1 充电桩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支持项目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充电桩通信网络和6Lo WPAN技术
    2.1 充电桩通信网络
        2.1.1 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通信网络
        2.1.2 分散式充电桩的通信网络
    2.2 IPv6 技术和全IP化网络
    2.3 6LoWPAN技术简介
        2.3.1 6LoWPAN和 IEEE802.15.4 标准
        2.3.2 6LoWPAN的协议栈
        2.3.3 6LoWPAN的体系架构
        2.3.4 6LoWPAN中的邻居发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总体设计
        3.1.1 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特点
        3.1.2 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基本架构
    3.2 充电桩终端6LoWPAN网络
        3.2.1 充电桩终端节点功能设计
        3.2.2 充电桩终端6LoWPAN网络的拓扑设计
    3.3 6LBR节点设计
        3.3.1 融合IPv4 网络方案
        3.3.2 6LBR协议栈设计
    3.4 基于Co AP的 B/S架构远程访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设计
    4.2 仿真实验平台搭建
        4.2.1 实验平台软件环境搭建
        4.2.2 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4.3 RPL 路由仿真实验
        4.3.1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节点自动加入网络测试实验
        4.4.1 节点参数设置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中相关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基于IPv6的校园路灯节能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室内路灯控制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IPv6协议的优越性
    2.2 过渡技术
        2.2.1 双协议栈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NAT-PT技术
    2.3 WiFi室内定位技术
        2.3.1 特殊AP点定位法
        2.3.2 信号传播原型法
        2.3.3 信号指纹定位法
    2.4 基于位置服务
        2.4.1 基于位置服务的概念
        2.4.2 基于位置服务系统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Pv6协议的系统通信研究
    3.1 IPv6校园网组网模式研究
        3.1.1 新建校园网
        3.1.2 老校园网升级
        3.1.3 实验室纯IPv6网络
    3.2 控制端接入IPv6网络研究与实现
        3.2.1 我校IPv6网络概况
        3.2.2 控制端IPv6配置研究
        3.2.3 控制端接入IPv6网络的实现
    3.3 Android端接入IPv6网络研究与实现
        3.3.1 Android开启IPv6网络分析
        3.3.2 Android端接入IPv6网络研究
        3.3.3 Android端接入IPv6网络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Pv6无线网络的区域定位研究
    4.1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
    4.2 照明区域目标定位研究
        4.2.1 指纹数据库的建立
        4.2.2 目标匹配算法
    4.3 WiFi信号距离衰减模型
    4.4 照明区域目标定位实现与分析
        4.4.1 模型构建与数据采集
        4.4.2 数据波动分析与处理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Pv6的校园路灯节能系统实现
    5.1 系统架构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系统组成
        5.1.3 系统工作原理及过程
    5.2 硬件设计
        5.2.1 无线AP接入点
        5.2.2 无线AC控制器
        5.2.3 路灯照明原型
    5.3 软件设计
        5.3.1 信号分析仪
        5.3.2 控制界面设计
    5.4 运行测试及分析
        5.4.1 运行测试
        5.4.2 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6LoWPAN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系统架构设计
    1.4 本文内容安排
2 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底层网络的研究与设计
    2.1 数据采集系统底层网络技术选择
    2.2 6LOWPAN数据采集网络设计与实现
        2.2.1 底层网络节点类型
        2.2.2 底层网络架构设计
    2.3 底层网络各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2.3.1 网络协调器的设计与实现
        2.3.2 网络路由器的设计与实现
        2.3.3 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6LoWPAN网络与互联网融合的研究与实现
    3.1 6LOWPAN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方式研究
        3.1.1 基于应用层实现 6LoWPAN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3.1.2 基于网络层实现 6LoWPAN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3.2 基于 6TO4隧道实现 6LOWPAN网与IPV4网的融合研究
    3.3 嵌入式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3.3.1 嵌入式网关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3.3.2 嵌入式网关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4 嵌入式网关性能测试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智慧城市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4.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4.2 平台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4.2.1 平台系统架构的设计
        4.2.2 平台部署实现
    4.3 数据采集与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4 面向应用端的数据服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智慧城市数据采集子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数据采集系统底层网络测试分析
    5.2 数据采集与管理测试分析
    5.3 应用端数据服务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IPv6研究应用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IPv6网络协议分析
    2.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及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1.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
        2.1.2 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2 IPv6报文结构
        2.2.1 IPv6基本报头
        2.2.2 IPv6扩展报头
        2.2.3 IPv6上层协议数据单元
    2.3 IPv6的地址体系结构
        2.3.1 IPv6地址的表示方式
        2.3.2 IPv6地址的类型
    2.4 ICMPv6协议
        2.4.1 ICMPv6报文的类型和格式
        2.4.2 ICMPv6错误报文
        2.4.3 ICMPv6信息报文
    2.5 IPv6路由技术
    2.6 IPv6安全性
        2.6.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6.2 组成IPsec的三个重要协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4/IPv6过渡技术
    3.1 IPv6过渡机制概述
    3.2 双栈技术
    3.3 隧道技术
        3.3.1 配置隧道
        3.3.2 自动隧道
    3.4 转换机制
    3.5 几种过渡技术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网过渡技术仿真实现
    4.1 仿真实验环境的构建
    4.2 实现局域网内IPv6主机的连通
        4.2.1 实验环境及拓扑结构
        4.2.2 IPv6主机连通性测试具体配置
        4.2.3 其它操作系统的IPv6设置
    4.3 实现NAT-PT技术仿真
        4.3.1 静态NAT-PT仿真实验
        4.3.2 动态NAT-PT仿真实验
    4.4 实现IPv4/IPv6双协议栈技术仿真
    4.5 实现隧道技术仿真
    4.6 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
        4.6.1 基于Windows环境的Socket接.编程
        4.6.2 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设计方案
    5.1 校园网过渡需求
    5.2 IPv6校园网过渡方案
        5.2.1 核心校园网设计
        5.2.2 纯IPv6网设计
    5.3 方案实施
        5.3.1 地址分配
        5.3.2 设备选择
        5.3.3 方案评价
    5.4 IPv6应用部署的实现
        5.4.1 域名系统DNS在IPv6下的实现
        5.4.2 IPv6 Web服务器的实现
        5.4.3 FTP在IPv6下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IPv6部署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IPv6部署与发展现状
        1.2.2 我国IPv6部署与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IPv6与过渡技术及科技部门户网站研究
    2.1 IPv6技术
        2.1.1 IPv6地址空间以及表示方法
        2.1.2 IPv6地址分类
        2.1.3 IPv6报文结构
    2.2 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2.2.1 IPv4/IPv6过渡的原则
        2.2.2 邻居发现协议
        2.2.3 域名系统
        2.2.4 现有综合组网技术概述
        2.2.5 双协议栈技术
        2.2.6 隧道技术
        2.2.7 翻译技术
    2.3 科技部门户网站基本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基础情况及分析
    3.1 科技部网络情况
        3.1.1 科技部网络拓扑结构及实地测试情况
    3.2 需求分析
    3.3 网站升级改造的目标
    3.4 工作原则
    3.5 需关注的关键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
    4.1 网络迁移技术路线
    4.2 应用系统改造
        4.2.1 科技部门户网站公众问答管理系统二次开发
    4.3 网络改造
        4.3.1 接入网络
        4.3.2 核心网络
    4.4 安全防护
        4.4.1 IPv6在安全领域的优势
        4.4.2 IPv6继承的IPv4安全问题
        4.4.3 IPv6新增的安全性问题
        4.4.4 IPv6出.安全
        4.4.5 IPv6安全审计
        4.4.6 IPv6应用安全
        4.4.7 IPv6数据交换安全
        4.4.8 运维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部门户网站测试
    5.1 IPv6环境下访问科技部门户网站
    5.2 网络回溯分析
    5.3 Web应用安全扫描
    5.4 系统测试
        5.4.1 黑盒测试
        5.4.2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研究现状
        1.2.2 P2P僵尸网络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概述
    2.1 IPv6技术基础
        2.1.1 IPv6地址结构与数据包
        2.1.2 IPv6邻居发现协议
        2.1.3 IPv6无状态地址配置协议
    2.2 僵尸网络及其演变过程
        2.2.1 基于C/S结构的僵尸网络
        2.2.2 基于P2P结构的僵尸网络
    2.3 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模型v6-Botnet
    3.1 v6-Botnet基本结构
    3.2 v6-Botnet组网机制
        3.2.1 邻居列表机制
        3.2.2 基于IPv6全球地址聚类的邻居列表算法
    3.3 v6-Botnet命令与控制机制
    3.4 v6-Botnet抗抖动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v6下僵尸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4.1 IPv6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4.2 针对IPv6协议的脆弱性研究
        4.2.1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协议脆弱性分析
        4.2.2 邻居发现协议脆弱性分析
    4.3 v6-Botnet安全威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v6-Botnet系统总体架构
    5.2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 控制策略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5.4 僵尸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实验平台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已完成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 IPv6 研究现状
        1.2.2 国内 IPv6 研究现状
        1.2.3 IPv6 过渡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过渡相关技术研究
    2.1 IPv4 的局限性
    2.2 IPv6 的产生和优势
    2.3 IPv6 协议的技术特点
        2.3.1 IPv6 地址
        2.3.2 IPv6 协议首部
        2.3.3 ICMPv6 协议
        2.3.4 IPv6 邻居发现协议
        2.3.5 IPv6 路由
    2.4 IPv4/IPv6 过渡技术
        2.4.1 双协议栈技术
        2.4.2 隧道技术
        2.4.3 翻译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SATAP 隧道技术和 IVI 翻译技术的研究
    3.1 ISATAP 隧道技术的研究
        3.1.1 ISATAP 地址格式
        3.1.2 ISATAP 工作原理
        3.1.3 ISATAP 邻居发现机制
    3.2 IVI 翻译技术的研究
        3.2.1 IVI 地址格式
        3.2.2 IVI 路由
        3.2.3 IVI 工作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ISATAP 隧道的设计与实现
    4.1 ISATAP 双栈系统结构的设计
    4.2 ISATAP 隧道功能模块的设计
        4.2.1 ISATAP 数据报接收模块的设计
        4.2.2 ISATAP 数据报发送模块的设计
        4.2.3 ISATAP 数据报处理模块的设计
    4.3 ISATAP 隧道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ISATAP 隧道的数据结构
        4.3.2 ISATAP 数据报接收模块的实现
        4.3.3 ISATAP 数据报发送模块的实现
        4.3.4 ISATAP 数据报处理模块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VI 翻译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5.1 IVI 翻译网关系统结构的设计
    5.2 IVI 翻译网关功能模块的设计
        5.2.1 IVI DNS 模块的设计
        5.2.2 IVI 地址翻译模块的设计
        5.2.3 IVI 协议翻译模块的设计
    5.3 IVI 翻译网关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IVI 翻译网关的数据结构
        5.3.2 IVI DNS 模块的实现
        5.3.3 IVI 地址翻译模块的实现
        5.3.4 IVI 协议翻译模块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ISATAP 隧道和 IVI 翻译网关的测试
    6.1 ISATAP 隧道的实验环境
    6.2 ISATAP 隧道的测试与分析
        6.2.1 ISATAP 隧道的实验过程
        6.2.2 ISATAP 隧道建立的测试与分析
        6.2.3 ISATAP 主机 B 全局 ISATAP 地址的测试与分析
        6.2.4 IPv6 主机 A 和 ISATAP 主机 B 可达性的测试与分析
    6.3 IVI 翻译网关的实验环境
    6.4 IVI 翻译网关的测试与分析
        6.4.1 IVI 翻译网关的实验过程
        6.4.2 IPv4 主机 A 和 IPv6 主机 B 可达性的测试与分析
        6.4.3 IVI DNS 的测试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10)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IPv6网络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有 IPV4 网络存在的问题
        1.1.1 地址不足
        1.1.2 安全性
        1.1.3 应用服务
    1.2 发展 IPV6 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网络性能的提升
        1.3.2 数据交换能力的提升
        1.3.3 统一网络管理的系统化
        1.3.4 无线网络的应用
        1.3.5 网络服务的提升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本文采用技术特点与方法
        1.4.2 本文的环境建设
第二章 技术方法的与特点介绍
    2.1 IPV6 网络的技术特点
        2.1.1 地址格式
        2.1.2 地址类型
        2.1.3 地址配置方式
        2.1.4 IPv6 服务质量 QOS
        2.1.5 移动连接
        2.1.6 报头简化
        2.1.7 安全特点
        2.1.8 域名解析
    2.2 IPV6 采用的几种过渡技术
        2.2.1 IPv6/IPv4 双栈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3 IPV6 网络的应用
    2.4 B/S 模型架构
    2.5 JSP 技术
    2.6 EXTJS 框架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整体设计
    3.1 我所 IPV6 网路建设的背景
    3.2 我所 IPV6 网络建设模式的选择
    3.3 我所 IPV6 网络环境的整体实现
        3.3.1 所级园区网络拓扑的设计
        3.3.2 园区内部网络拓扑设计
        3.3.3 用户上网认证系统和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
        3.3.4 网络服务器设计
        3.3.5 设备的选用
        3.3.6 网络地址的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所 IPV6 网络环境具体实现
    4.1 IPV4/IPV6 网络基础环境实现
        4.1.1 所级路由功能的实现
        4.1.2 华西园区 IPv4/IPv6 双栈功能实现
        4.1.3 高新园区 IPv4/IPv6 功能实现
    4.2 所级 IPV4/IPV6 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实现
        4.2.1 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防护机制建立
        4.2.2 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安全实现
        4.2.3 用户带宽动态限制和认证导航功能实现
        4.2.4 用户认证及管理系统的实现
        4.2.5 网络管理运行系统的实现
    4.3 基于本网络系统的 IPV6 应用
        4.3.1 IPv6 DNS 服务
        4.3.2 IPv4/IPv6 双栈网络 FTP 部署
        4.3.3 基于 IPv6 的 B2B 网络应用
        4.3.4 IPv6 部署后的网络状况与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5.2 存在的问题:
    5.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如何在我国组建IPv6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实现[D]. 杨寿立.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基于层次化模型的敏捷校园优化方法[D]. 马骏.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基于6LoWPAN技术的充电桩群间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金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基于基于IPv6的校园路灯节能系统研究[D]. 汪胜. 安徽工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6LoWPAN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D]. 朱行武. 郑州大学, 2017(12)
  • [6]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李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3)
  • [7]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技部门户网站升级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刘殿岫.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8]基于IPV6的P2P僵尸网络研究[D]. 涂晓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9]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D]. 朱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10]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IPv6网络环境建设[D]. 陈振梁.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如何在我的国家建立 IPv6 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