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情(上)——张伯驹与妻子、父母的互动叠加

君子之情(上)——张伯驹与妻子、父母的互动叠加

一、君子之交(上)——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论文文献综述)

沈文凡,杨辰宇[1](2017)在《“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张伯驹是一代风流雅士,与张学良、袁克定、溥侗一起,享有"民国四公子"的美誉。他出身官宦之家,但一生苦乐参半,命运多舛。他与袁世凯有戚缘,曾以项羽乡人为荣,刻有"重瞳"印,后辗转东北,春游纪梦,晚年返京,家徒一时。他为人洁雅、爱好传统艺术,在诗词、鉴赏、书画、戏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造诣与影响。在诗词方面,曾被周汝昌誉为词坛之"殿军";在收藏鉴赏方面,他慧眼识宝,大同于心,为公收藏;在书画方面,他伉俪携进,自创"鸟羽体",被刘叶秋称誉"卓然大家"之风;在戏剧方面,他视剧如命、讲求神韵,曾被赠与"第一票友"的美名。他是20世纪集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词学家、京剧表演家于一身的集大成者,他是一座屹立在传统文化高原上的峻峰。

马大勇,马闪红[2](2016)在《“天荒地老一真人”:论张伯驹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高峰之一的张伯驹也是词坛重镇之一,因此自张伯驹人格构成入手,梳理他笔下的"新岁月,旧江山",并对"词人之词"等有关问题予以辨补,可以感受:为何在贫弱忧患交加的民国可以拥有大师奇才辈出林立的生态系统。

柳梁[3](2016)在《烟云过眼寓于胸 ——张伯驹鉴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伯驹(1898-1982)是中国二十世纪有定评的六大收藏家之一,在近代鉴藏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本文拟就从《丛碧书画录》和《春游琐谈》两本论着出发,从多角度展开对张伯驹鉴藏行为的分析。第一章概述张伯驹的生平经历、资金来源与社交网络,大致勾勒出张伯驹一生的政治与文化图景。第二章通过对《丛碧书画录》与《春游琐谈》的探讨,展开其藏品结构的分析,并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收藏事件,引出下文对于张伯驹收藏动机的讨论。第三章首先阐明张伯驹鉴藏行为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同时民国时期内府文物的散佚为张伯驹的鉴藏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古物陈列所和之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开阔了张伯驹的鉴藏视野,其鉴赏力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不断精进。民国时期书画展览会的出现,大大增强了藏品间的流动性,同时展览会展出藏品的丰富性与高质量,也是张伯驹鉴赏力的重要来源。本章最后着重探讨清末鉴藏家完颜景贤对张伯驹的影响。张伯驹对完颜景贤的推崇,体现在二者藏品结构和收藏品位的类同。第四章主要论述张伯驹从民国时期私人收藏家向建国后公共收藏事业管理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其鉴藏行为从私人性到公共性,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一种过渡。

马红亚[4](2015)在《是真名士自风流:张伯驹纪念》文中指出对张伯驹先生的最初印象,源自十年前章诒和女士的回忆录《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其中一篇题为《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的文章,引起了我对张伯驹这个人的关注。作者在书中写道:"他(指张伯驹)的一生,比捐献的文物生动得多,他的为人,更比国宝珍贵……"因了这句话,我便记住了这个叫做张伯驹的男人。某日,我在书架间徘徊,无意间遇上了任凤霞的《一代名士张伯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1月)。周末两天,就一直

杨嘉仁[5](2012)在《张伯驹及其《自书春游词册》——纪念丛碧词人逝世三十周年》文中研究指明张伯驹,原名家骐,字伯驹,号丛碧,河南项城人。家世显赫,乃民国名士,是着名的鉴藏家、戏曲家、书画家、诗词家,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文化奇杰,而且在保护、传承中华文化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氏词学成就亦堪瞩目,其词集现世流传甚广的是《张伯驹词集》,而其《自书春游词册》却为世人所不知,因此,为了纪念张伯驹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我在此披露一些拜读此册的感受,并希望先生的作品能够为世人所熟知。

丁东[6](2010)在《章诒和出山记》文中指出偶然看到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专业期刊,打头的是一组研究新世纪文学的文章。人类进入新世纪已经十年,对十年来的中国文学进行总结、回顾和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题。但我翻了一下这组文章,感到研究者的视野存在重要的盲区。多篇论文,竟无一篇考察散文,更无一处提及章诒和。考察文学,只想到研究小说,乃是一种思维的惯性。须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戴晴[7](2009)在《围城解纽:从一幅“横联”说起》文中研究指明【1966年,北京】1966年6月,"文革"开场,红卫兵抄家遍及北京。曾经是燕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56位)的张东荪,虽然已经不再住燕东园(燕京大学教授宿舍)和朗润园(北京大学教工宿舍),而被赶到北大东墙外边大成坊的一个平民杂院——他那时是毛

戴晴[8](2008)在《围城解纽:从一幅“横联”说起》文中研究说明【1966年,北京】1966年6月,"文革"开场,红卫兵抄家遍及北京。曾经是燕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56位)的张东荪,虽然已经不再住燕东园(燕京大学教授宿舍)和朗润

秦燕春[9](2008)在《论近代二公子词:袁克文和张伯驹》文中研究表明所谓"近代四公子"究为谁人,纷争落在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满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张謇之子张孝若、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四中择二的歧异上,但另有两位的入选,始终不可撼动,这就是"中州更有双词客,粉墨登场号二云":袁世凯之子袁克文(1890-1931,号寒云主人)和张镇芳之子张伯驹

章诒和[10](2004)在《君子之交(下)——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文中认为

二、君子之交(上)——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君子之交(上)——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着方面
二、论文及报纸
    (一) 出身贵胄, 命运多舛的“重瞳乡人”
    (二) 烟云过眼, 大同于心的“为公收藏”
三、诗词联语、各展一长的“雅流名士”
四、视剧如命、讲求神韵的“第一票友”

(3)烟云过眼寓于胸 ——张伯驹鉴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张伯驹的生平经历与社会交往
    第一节 张伯驹的生平与经历
    第二节 张伯驹的社会交往
第二章 张伯驹的鉴藏行为与观念
    第一节 着录与藏品分析
    第二节 目鉴与考订
    第三节 收藏事件——以《游春图》和《平复帖》为例
第三章 张伯驹的收藏动机与来源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清末民初内府文物的散佚
    第三节 鉴藏新风——从古物陈列所到故宫博物院
    第四节 从雅集到书画展览会
    第五节 鉴藏标尺——完颜景贤
第四章 建国后作为公共收藏家的张伯驹
    第一节 收购与捐赠
    第二节 从私人收藏家到公共收藏管理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丛碧书画录》目录
    二、张伯驹家属访谈记略
    三、张伯驹生平年表
图版
致谢

四、君子之交(上)——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研究综述[J]. 沈文凡,杨辰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天荒地老一真人”:论张伯驹词[J]. 马大勇,马闪红.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 [3]烟云过眼寓于胸 ——张伯驹鉴藏研究[D]. 柳梁.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4]是真名士自风流:张伯驹纪念[J]. 马红亚. 大众文艺, 2015(05)
  • [5]张伯驹及其《自书春游词册》——纪念丛碧词人逝世三十周年[J]. 杨嘉仁. 中国韵文学刊, 2012(03)
  • [6]章诒和出山记[J]. 丁东. 名作欣赏, 2010(19)
  • [7]围城解纽:从一幅“横联”说起[J]. 戴晴. 读书文摘, 2009(03)
  • [8]围城解纽:从一幅“横联”说起[J]. 戴晴. 同舟共进, 2008(05)
  • [9]论近代二公子词:袁克文和张伯驹[J]. 秦燕春. 中国文化, 2008(01)
  • [10]君子之交(下)——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J]. 章诒和. 江淮文史, 2004(02)

标签:;  ;  ;  

君子之情(上)——张伯驹与妻子、父母的互动叠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