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富强国的小康社会

建设民富强国的小康社会

一、建设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林[1](2021)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文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非常罕见的巨大社会变迁,呈现诸多独有的特点,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进行,跨越式发展和发展阶段叠加,人口规模庞大,世界影响深远。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在发展的理念、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比较优势、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的目的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议题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为构建新发展社会学奠立了基础。

张晓晶[2](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文中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征程,是一部实现求富求强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牺牲和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追求富强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成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求富求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了束缚人们追求财富的观念枷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巨大热情,国民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经济总量与财富存量衡量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为通向共同富裕迈向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追求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大体可归纳为四方面:第一,独立自主的探索是求得后发赶超和国强民富的关键要诀;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求富求强的价值旨归;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黄茂兴,叶琪[3](2021)在《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强民富”思想的理论嬗变与实践探索》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强民富"的奋斗历程中,广泛汲取了古今中外的治国富民思维,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中国特殊的国情,历经百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国强民富"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从革命、工业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实现综合国力显着提升、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国强民富"的伟大成就,彰显了"国强民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理论创新、目标追求中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国强民富"思想也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南、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开放为必由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为坚强基石、坚持和平稳定为重要支撑等宝贵经验。

李奕霏,李明臻[4](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利益观演进逻辑及其宪法表达》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从立党之初就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身的使命。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回溯百年,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到建国初期的"巩固政权和增强国力",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而"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的演进过程。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将人民利益观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认于纲领性文件、宪法性文件及宪法之中,使人民利益的实现具有了法治的保障。

宋兴茂[5](2021)在《邓小平幸福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幸福不仅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幸福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时代更迭,社会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幸福都有其历史性、具体性,幸福观的形成往往也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诉求。近代以来,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进行了民主革命,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内容的幸福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已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纵观中国近代史,为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家数不胜数,他们为实现中国的幸福贡献智慧。邓小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杰出贡献者。邓小平幸福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现实条件。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和平稳定的国际条件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悲痛的教训。邓小平深思熟虑,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幸福观正是基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及中国成功实行改革开放的现实条件,在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中应运而生。除了上述的现实条件外,儒家幸福观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文化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幸福观创新和发展了儒家的“富民”“民本”“大同”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幸福的相关论述。这些都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文化来源和理论基础,使得邓小平幸福观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幸福观是较为系统的幸福观,是内含了个人富裕幸福、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定富强的全面幸福观。邓小平幸福观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既有利于继承和发展儒家幸福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有利于实现个人幸福、建设家庭文明、建设美好社会、建设幸福中国。当下,深入研究邓小平幸福观,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美满、人民幸福的整体幸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邓小平幸福观是立足现实条件、满足客观需要的重要成果。邓小平幸福观有着全面而丰富的内容,为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复兴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刘子琪[6](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科学内涵与现实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富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总任务之一,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价值认同,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和发展趋势基础上的持续探索,更是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对如何建设富强中国的有效回应,是符合发展规律、契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富强理念。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科学内涵应追溯其发展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就历史来源而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富强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总结各时期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富强思想是其历史渊源,以上两者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富强观。就现实基础来说,中国走向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富强之路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共同形成了新时代富强观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且切合实际的现代化目标和现实发展的需要成为这一思想演进的内生动力;国家的实力底蕴、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三者有机统一则为新时代富强观提供强力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具有丰富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时代富强观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集中体现于国民富强和强军兴国、共同富裕等理念当中。具体而言,实现富强不仅意味着人民应拥有富足的供给、公平的分配、充实的精神世界和绿色的生活环境,也意味着国家既要发展坚实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要提升对内对外深远持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些思想内在地涵盖经济、文化、法治、民生、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以此构建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富强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富强观,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在动力、为推进世界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引领方向。

马娇[7](2021)在《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贡献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公民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大厦的支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民法典的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新时代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民法典为载体挖掘其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公民具体、感性和深入地认知、内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基础上,以民法典为视角,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的内在关系,梳理民法典对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价值目标的贡献,进一步拓宽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和入行的路径。文章正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并对我国民法典的核心要义与特点进行论述,着重分析我国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贡献。首先,民法典助力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表现为:助力民富国强经济目标的达成、助力人民民主政治愿景的实现、助力文明社会风尚的形成、助力和谐共生社会秩序的维续;其次,民法典回应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诉求,表现为:展现公民自由的精神追求、凸显新时代平等的人权保障、彰显社会公正的内在价值、印证国家法治的治国方略;最后,民法典规制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实现,表现为:规制公民操行爱国的民族精神、规制公民恪守敬业的职业道德、规制公民遵循诚信的行为准则、规制公民秉持友善的人际关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的意义。首先,以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述,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与认知的路径;其次,通过民法典的具体实施和广泛的宣传教育,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最后,用典型、具体的法律规范为公民社会生活提供行为准则。

王瑞[8](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与为政治国之理,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价值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汲取运用传统治国智慧并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阐述了实现传承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条件。就必要性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永恒价值和持久魅力,运用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就可能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以及习近平个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造诣都为实现传承创新提供了条件。具体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现,按照其基本内容架构中的价值立场、宏伟目标、治国方略、根本保证、外交布局五个方面分别挖掘传统文化根脉并探寻创新发展的时代表现。通过剖析传承创新的具体表现总结了实现传承创新的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原则;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精髓,唯物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等具体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还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且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战略思想资源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自觉学习运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光辉典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项历久弥新的永恒课题,每个人都应当为此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应让其走进现实、走向未来,在实现传承创新的过程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梁晔赫[9](2020)在《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公共行政学说的早期思想渊源之一。作为中国古代行政目标的核心,实现“民富国强”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想。自早期社会开始,广大劳动人民就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表达出对贫困的厌恶和对富裕生活、理想社会的向往。摆脱贫困也就成了劳苦大众在兹念兹的愿望和事业。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目睹了长期兼并战争和统治者暴政对百姓财富的剥夺,带着悲天悯人之心和襄扶国本之志,提出了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主张,力图有效解决百姓普遍贫困的现实窘况。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家贫困治理思想:一是在理论基础上,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将民众的生存、欢乐与疾苦放在重要地位,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现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他们继承商周以来的“敬德保民”的思想,秉持“以民为本”、“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以及爱民、惠民、富民、藏富于民的精神,主张按照“礼”的制度规范安排,节制欲望合理消费,希冀成为摆脱贫困的实践原则。二是在贫困群体界定和贫困产生原因上,儒家划定出需要帮助的贫困(弱势)群体范围,并分析了贫困发生原因。三是在实施途径与机制上,先秦儒家为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富民主张提出了包括正经界、制民之产、轻徭薄赋和社保兜底等在内的实现其贫困治理思想的制度和机制。四是在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上,这种贫困救助思想是贫苦百姓处于困境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对百姓的人文关怀也使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矛盾不再尖锐,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这一理想并未完全实现,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贫困治理思想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所以,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仍然是当今社会治理值得珍视的思想资源,进而也为全面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提供一定的启示。

吴雷[10](2020)在《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思考》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富民强不足以支撑"中国梦"的实现,只是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这一宏伟目标的达成,应当确保从国富民强过渡到国强民富。通过对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转变的现实性分析,指出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伟大斗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个原则。

二、建设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特色
    第一,中国走向现代化是一场非常罕见的巨大社会变迁。
    第二,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有两个同时进行的重大转变。
    第三,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叠加。
    第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球化背景和东方现代化的世界影响。
    第五,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民族记忆。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
    1. 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2. 能否实现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3. 能否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成果共享和共同富裕?
    4. 能否继续保持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红利?
    5. 能否在绿色发展硬约束要求下持续发展?
    6. 能否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继续扩大开放?
三、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新发展社会学思考
    1.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连续谱式的结构改进
    2.民富国强的逻辑:形成长期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3.非均衡中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
    4.从渐进变革到全面依法治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5.国家治理的新框架:政府、市场和社会
    6.社会共识的形成:广泛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
    7.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8.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走自己的路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追求富强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积贫积弱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初心使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制度奠定走向富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二)人口多、底子薄下的高积累
    (三)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财富创造与财富积累让人民真正富起来
    (一)观念的革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二)国民储蓄与居民财富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
    (三)财富增长的源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强民富”(37)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历史视角
    (二)流量赶超让位于存量赶超:财富视角
    (三)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共同富裕的基础
总结与展望
    第一,独立自主的探索是求得后发赶超和国强民富的关键要诀。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求富求强的价值旨归。
    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5)邓小平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幸福观的形成
    第一节 儒家幸福观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文化来源
        一、对儒家“富民”思想的传承
        二、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扬弃
        三、对儒家“大同”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
        二、列宁的幸福观
        三、毛泽东的幸福观
    第三节 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现实条件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三、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第二章 邓小平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个人层面
        一、以民为本的幸福原则
        二、共同富裕的幸福标准
    第二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家庭层面
        一、重视家庭教育
        二、“家庭是个好东西”
    第三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社会层面
        一、小康社会幸福
        二、社会稳定幸福
    第四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国家层面
        一、国家富强是实现国家幸福的重要内容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幸福
第三章 邓小平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儒家幸福观
        二、助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现实价值
        一、实现个人幸福
        二、建设家庭文明
        三、建设美好社会
        四、建设幸福中国
结语 新时代视野下对邓小平幸福观的回归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科学内涵与现实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不同时期富强观的总体性研究
        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概念辨析
        一、“富强”与“富强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溯源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历史溯源
        一、毛泽东富强观
        二、邓小平富强观
        三、江泽民富强观
        四、胡锦涛富强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客观需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解决新困难、新挑战的迫切需求
    第三节 现实条件
        一、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
        二、党的领导的政治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主要理念
        一、国民富强观
        二、强军兴国观
        三、共同富裕观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实施方略
        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富强基础
        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软实力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法治保障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五、构建强国与强军协调发展大格局
        六、讲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故事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理论贡献
        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富强观
        二、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实践意义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二、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贡献智慧
        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引领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的阐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
    (二)民法典的核心要义与特点
        1.民法典的核心要义
        2.民法典的特点
    (三)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1.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护身铠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精神指引
二、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贡献
    (一)民法典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实现
        1.助力民富国强经济目标的达成
        2.助力人民民主政治愿景的实现
        3.助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4.助力和谐共生社会秩序的维续
    (二)民法典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诉求
        1.展现公民自由的精神追求
        2.凸显新时代平等的人权保障
        3.彰显社会公正的内在价值
        4.印证国家法治的治国方略
    (三)民法典规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实现
        1.规制公民操行爱国的民族精神
        2.规制公民恪守敬业的职业道德
        3.规制公民遵循诚信的行为准则
        4.规制公民秉持友善的人际关系
三、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的意义
    (一)民法典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和认知的路径
        1.民法典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达
        2.民法典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载体
    (二)民法典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1.民法典的实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行
        2.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荡涤公民的道德心灵
    (三)民法典指引公民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
        1.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2.训诫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生逻辑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独特价值使然
        2.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双重需要
        3.中国共产党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需要
    (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
        3.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厚重历史情感和精深理论素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一)价值立场:“民惟邦本”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
        1.从“民贵君轻”到践行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2.从“民齐者强”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从“富民裕民”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宏伟目标:“大道之行”理想夙愿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1.从“富国强兵”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从“天下大同”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谋篇布局: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
        1.从“与时偕行”到全面深化改革
        2.从“德法共治”到全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3.从“礼义廉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从“汔可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从“天人合一”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根本保证:“正己正人”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
        1.从“选贤任能”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从“清正廉洁”到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五)世界视野:“和合共生”天下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从“和而不同”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遵循
        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2.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1.深入挖掘与阐发其价值精髓
        2.唯物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3.创新传播教育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深化理论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发展
        1.彰显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汲纳历史精华,更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二)有助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承继珍贵遗产,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2.吸收丰厚滋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民族精神文化血脉
        1.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维系团结统一,凝聚起强大中国力量
    (四)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1.传播中国声音,打造金质文化名片
        2.贡献中国智慧,破解时代发展难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的理论前提
    2.1 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道德基础
        2.1.1 天地之间人为贵
        2.1.2 弱势群体优先
        2.1.3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2 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施政原则
        2.2.1 反对聚敛,藏富于民
        2.2.2 治国以礼,公平分配
        2.2.3 义利两有,取财有道
第三章 先秦儒家视域下的贫困群体及贫困产生原因
    3.1 先秦儒家对贫困群体的界定
        3.1.1 贫困群体之一:老人与幼儿
        3.1.2 贫困群体之二:残疾人
        3.1.3 贫困群体之三:病人
    3.2 儒家视域下贫困发生的原因
        3.2.1 自然灾害:不可抗力
        3.2.2 兼并之战:时代浪潮
第四章 先秦儒家实现贫困治理的途径机制
    4.1 广施仁政:贫困治理的政策基础
        4.1.1 正经界与开井田
        4.1.2 置民恒产
        4.1.3 轻徭薄赋
        4.1.4 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4.1.5 灾荒救助
    4.2 从物质到精神:贫困治理的超越向度
        4.2.1 富而后教:贫困治理的道德提升
        4.2.2 修身养性:贫困治理的人格建构
        4.2.3 王道与大同:贫困治理的理想境界
第五章 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的启示与反思
    5.1 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现实启示
        5.1.1 坚持以民为本的扶贫理念
        5.1.2 让利于民,多予少取的惠民政策
        5.1.3 公正合理的分配与救济弱势相结合
        5.1.4 想民所想的情感治理
    5.2 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历史反思
        5.2.1 过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5.2.2 忽视制度的建设
        5.2.3 扶贫政策缺乏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富民强与国强民富的理论意蕴
二、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现实性
三、从国富民强转向国强民富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 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依然时刻受到资本主义的威胁
    (二)要始终坚持进行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结语

四、建设民富国强的小康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J].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2)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J].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1)
  • [3]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强民富”思想的理论嬗变与实践探索[J]. 黄茂兴,叶琪. 管理世界, 2021(11)
  • [4]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利益观演进逻辑及其宪法表达[J]. 李奕霏,李明臻.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4)
  • [5]邓小平幸福观研究[D]. 宋兴茂.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的科学内涵与现实价值研究[D]. 刘子琪.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民法典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贡献研究[D]. 马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D]. 王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思想研究[D]. 梁晔赫.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从国富民强到国强民富的思考[J]. 吴雷. 现代交际, 2020(01)

标签:;  ;  ;  ;  ;  

建设民富强国的小康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