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

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

一、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赵长山,何付丽,刘亚光,闫春秀,田丽娟,陶波[1](2015)在《玉米根长法除草剂生物测定实验装置的改进》文中认为玉米根长法是除草剂生物测定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玉米在盛有药液的培养皿中生长,以玉米初生根根长作为评价指标。用培养皿进行玉米根长法除草剂生物测定实验时,由于玉米培养过程中培养皿需水平放置,违背植物根系的向重力性生长规律,且培养皿提供给玉米的生长空间有限,使玉米根弯曲生长而导致较大测量误差。鉴于此,对玉米根长法生物测定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发明了玻璃板与LOCK&LOCK(乐扣)保鲜盒相组合的培养装置,即垂直玻璃板—玉米根长法培养装置。该装置能够从满足玉米根系的向重力性生长规律、增大样本容量、避免药液蒸发而保持药液浓度不变三个方面减小实验误差。

郭雯婷[2](2011)在《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微胶囊制剂具有持效期长、农药有效利用率高、毒性小、药害轻、对环境的污染小等特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脲醛树脂为囊壁材料的乙草胺微胶囊;利用仪器分析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微胶囊在设定条件下的释放规律;以50%乙草胺乳油作对照,对乙草胺微胶囊的除草活性和对作物安全性进行了研究。1.助剂的筛选:通过微胶囊制备实验,确定了乙草胺微胶囊的乳化剂,实验结果表明,以大分子聚电解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乳化剂,用量为3.0%所制备的微胶囊光滑致密、强度高、形态良好、粒径较小且均匀。在微胶囊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微胶囊悬浮剂的悬浮率、析水率、贮存稳定性对悬浮体系所用润湿剂、分散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以1%的NNO为分散剂;1.5%农乳600#为润湿剂制备的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悬浮率在85%以上,经冷热贮后,微胶囊包封率在95%以上,制剂悬浮率大于80%,析水率小于2%。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2.通过预聚条件、溶剂、酸性催化剂、芯壁比的筛选,确定了乙草胺微胶囊的预聚体甲醛与尿素摩尔比例为1.75,以二甲苯为溶剂,用量为3%,稀盐酸溶液为酸性催化剂,囊壁材料添加量为3%时能够制备出形态良好的乙草胺微胶囊,平均粒径在510um,包封率大于95%。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和包封率的研究表明,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微胶囊平均粒径和粒径分散系数先下降后略有上升。随着酸化时间的适当延长,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有所下降。适当调节酸化时间至90min,60℃下固化90min,可以得到包封率较高的微胶囊。3.通过对体系表面张力、Zeta电势的测定,研究了成囊过程中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电荷效应。不同乳化剂体系,体系表面张力越低其乳化能力越强,越有利于降低乳化后油滴粒径。高分子聚电解质SMA作为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微胶囊的乳化剂,乳化形成双电层结构,能有效的使壁材在芯材液滴表面进行缩聚反应并抑制其在水相中的副反应发生。在制备微胶囊的过程中,刚乳化后的Zeta电势远大于壁材反应后的Zeta电势,说明乳化剂大部分被包覆于微胶囊中。不同分子量SMA对微胶囊的包覆有较大影响,SMA的分子量为5000时,成囊较好。4.以50%乙草胺乳油为对照,测定了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对稗草的活性及对玉米、大豆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对稗草的初效不如乳油,但30天后,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仍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其持效时间比乳油长。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并能有效的降低对作物的药害,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悬浮剂对玉米、大豆的安全性均高于乳油。

林创业[3](2010)在《吡唑酰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化学除草剂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产量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高效、安全、经济的除草剂是21世纪除草剂发展的方向。吡唑类和氨基酸酯类化合物本身均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广泛的应用于新型除草剂的研发。为寻找具有较高活性的新型除草剂,本研究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法,选择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亚结构吡唑基、氨基酸酯基团,以酰胺键为连接纽带,设计并合成了14个吡唑酰氨基酸酯类衍生物,通过IR, MS,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的目标产物进行了初步的除草活性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4-氯-3-乙基-1-甲基-5-吡唑酰氯的制备先由草酸二乙酯和2-丁酮进行claisen缩合得到丙酰丙酮酸乙酯,然后和水合肼进行knorr成环反应,得到吡唑羧酸乙酯,再在毗唑1-位进行甲基化,4-位进行卤化,然后进行水解得到吡唑羧酸,再用二氯亚砜将其酰化得到4-氯-3-乙基-1-甲基-5-吡唑酰氯。并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探讨,摸索出较佳的合成条件。二、氨基酸酯盐酸盐的制备以氨基酸为原料,在冰盐浴下通过与二氯亚砜和醇形成的溶液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氨基酸酯的盐酸盐。该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产物易于提纯,具有较高的收率和纯度。三、吡唑酰氨基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用三乙胺作缚酸剂,以二氯甲烷作溶剂,在低温下滴加吡唑酰氯,和不同取代的氨基酸酯的盐酸盐反应,先低温反应4h,再在室温下反应5h,合成了10个吡唑酰氨基酸酯类衍生物。吡唑酰氨基酸酯在乙醚溶液中,加入催化量的水,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水解,得到吡唑酰氨基酸化合物。四、除草活性测试参照《农药室内生测试验准则除草剂》,采用平皿法,选取单子叶植物水稻和苏丹草为供试作物,双子叶植物油菜和白苋为供试作物,设置浓度梯度为200 mg/L、100 mg/L、60 mg/L,对新合成的14种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除草生物活性测试,探讨了这一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

刘石[4](2010)在《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文中指出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prodr.)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在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入侵生物,具有极强的耐逆性、繁殖和生长能力,主要的繁殖方式为鳞茎繁殖。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均已经蔓延,对我国的粮食作物及辣椒、花生、大豆、西瓜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部分地区的损失率到达100%。红花酢浆草对草坪的损害也很严重,在重庆北碚的结缕草草坪中,红花酢浆草已成为草坪杂草的优势种,全年的发生频度多数时期都在0.5以上。对红花酢浆草的防治,目前主要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杂草的发生,但是对环境的损害、污染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红花酢浆草叶斑病是红花酢浆草的一种重要病害,病斑中央部分呈现浅褐色,边缘呈现暗褐色,斑点周围具浅黄褐的晕圈,在重庆市发生严重,部分地区造成红花酢浆草的大面积死亡,具有作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本试验目的是通过对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致病菌的分离,产毒培养,毒素提取、纯化到高效液相色谱初步鉴定,为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菌作为生物防治的生物农药生产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在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发病期间,挑选典型病斑,分离病原菌。对所得到的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菌株的致病力。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菌株SX-01-01的致病力最强。利用诱导产毒发酵液改良培养基Fries’3对分离得到的致病力较强菌株SX-01-01进行产毒发酵。从发酵培养第3天开始,发酵瓶中出现棕黄色菌丝小球。菌丝球的表面布满了小刺,小刺柔软,在培养基中能随着培养基摆动而摆动,基部韧性较差,容易脱落,小刺圆锥型,基部较宽,深褐色,顶端细,呈浅褐色。第9天菌丝球到达最大。经观察,菌丝球表面的小刺由菌丝组成,中间菌丝致密地缠绕形成小刺骨架,基部较宽而尖端纤细呈圆锥形,骨架向四周放射生长出松散的菌丝,对小刺骨架形成包围。菌丝球内部结构的显微照相显示,菌丝球表面菌丝致密,向内渐渐地变得稀疏,中心区域被培养液所占据,没有菌丝生长。对发酵液进行粗提,并进行离体叶片生物测定,结果显示酢浆草假尾孢菌SX-01-01菌株在液体培养基改良Fries’3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后,可以产生对红花酢浆草有致毒作用的毒素物质。对发酵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菌丝球直径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菌丝球在第8天直径达到最大9.61mm。从毒素在叶片上产生的褪绿斑直径的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第9天毒素所产生的褪绿斑的直径达到最大20.24mm。菌丝球直径与毒素的产量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对毒素进行粗提后,选用极性分别为0.01、3.40、4.40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氯仿三种萃取剂对毒素粗提液进行萃取,进一步提纯毒素。对萃取提纯的水相和油相分别进行生物测定,发现三种萃取剂中二氯甲烷对该毒素的萃取效果最好。毒素产生之后,溶解于极性较大的水溶液中,经过萃取后,又能过溶于极性相对较小的二氯甲烷中,大分子物质不易容于水,而无机物又不能被有机溶剂萃取,所以发酵产生的溶于发酵液中的毒素物质是小分子有机物;在三种萃取剂的萃取结果表明提取的毒素物质的极性在0.01和4,40之间,所以毒素的极性也较小。再对二氯甲烷萃取的油相进行色谱柱层析,得到9个分离合并瓶。分别对9个分离合并瓶进行生物测定,发现合并瓶3、4、8、9都对叶片有毒害作用,但是毒害能力不同,其中合并瓶8的毒害能力能力最强,其次是3、4,毒害能力最差的9号合并瓶。1、2、5、6、7合并瓶和CK没有出现褪绿现象。由实验结果得出,色谱柱层析对毒素起到分离作用,并且分离效果明显。合并瓶3、4、8、9中都含有对红花酢浆草有致毒作用的致毒物质,1、2、5、6、7合并瓶和CK中不含有对红花酢浆草的致毒物质。对合并瓶3、4、8、9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分别用6个波长进行测定,发现波长为200nm、220nm、300nm和320nm时,液谱的出峰数目都比250nm和270nm少,而波长为250nm的峰高比270nm低。所以选用试验波长270nm为含毒素分离瓶做液谱检测。各个分离瓶的色谱检测峰减去与CK出峰时间的检测峰即得出毒素可能的出峰时间。结果显示,分离瓶3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8.90min、9.60min,分离瓶4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7.10min、8.90min、9.60min,分离瓶8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是3.70min、3.90min、3.95min、9.20min,分离瓶9中的毒素物质出峰时间可能是3.40min、7.90min、9.20min。因为分离瓶3和4与分离瓶8和9的液谱检测没有重复,所以可以推测得出,酢浆草假尾孢发酵液中含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毒素。经过以上试验,进一步证明了酢浆草假尾孢菌具有潜在的生物除草剂活性,具有生防应用前景。试验得出了在实验室中对酢浆草假尾孢菌毒素的可行性分离的方法,把毒素开发为除草剂做好实验的基础工作。实验还得出,酢浆草假尾孢菌所产毒素是由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致毒物质,进一步为毒素的鉴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婷[5](2009)在《新型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杀虫、杀螨、杀菌和除草活性。20世纪40年代以来,很多吡唑甲酰胺类衍生物已被成功开发为农药新品种,如吡螨胺、唑虫酰胺、呋吡菌胺等。吡唑甲酰胺类农药以其作用机理独特、安全高效、无交互抗性、有效用量小及吡唑环上取代基多方位变化等优点而倍受人们关注。QSAR方法是在不知道受体结构的情况下,采用对一组具有类似结构与活性的化合物建立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来设计新化合物的方法。在农药领域,已知的受体结构尚不多,QSAR方法被广泛应用,它能有预见地合成一些生物活性较高、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缩短发现新药的周期。本文首先研究了N-[4-(1,2,4-嗯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以烷基-2-酮和草酸二乙酯为初始原料,经环合、卤化、水解、酰氯化反应得到中间体吡唑-5-甲酰氯。以对氰基苯甲醛为原料经缩合、环合、还原等反应制得中间体1,2,4-恶二唑苄胺。吡唑-5-甲酰氯与1,2,4-恶二唑苄胺经酰胺化反应,合成了5个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收率均在80%以上,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IR和MS确证。将上述5个和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创制室提供的18个共计23个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进行杀虫、杀菌和除草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供试化合物杀虫活性显着,但杀菌和除草活性不明显。采用浸叶蝶饲喂法测定了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力,其第3天的LC50在8.08-307.53μg/mL之间,其中11个化合物的活性比同类对照药剂唑虫酰胺(LC50=37.47μg/mL)高.将-lgLC50作为因变量,利用Hyperchem.Sybyl分子模拟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2D-QSAR的Hansh方程为-lgLC50=0.168logP+0.217logP3,4-0.003MR2+0.585MR-1.368σ4,5-30.312,N=15,S=0.198, R=0.869,F=5.567.增加吡唑环3,4位和化合物分子的疏水性可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化合物活性与立体参数MR呈抛物线关系,最适MR为97.5。增强吡唑环4位和恶二唑环5位基团的电负性能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分析3D-QSAR的CoMFA和CoMSIA模型系数等势图,发现在吡唑环3位引入大体积疏水性强的基团,吡唑环4位引入疏水性强的基团,恶二唑环5位引入电负性强的基团对提高化合物活性有利,这与二维Hansch方程的结果一致。且在恶二唑环5位引入小体积亲水性强的基团,嗯二唑环处减少氢键受体基团,苯环处引入氢键受体基团和疏水性强的基团,吡唑环1位引入氢键供体基团均有利于化合物活性的提高。

龙宁[6](2008)在《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酰胺及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2-氰基丙烯酸酯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课题组自2003年先后合成了一系列含吡啶基、手性胺和膦酰基等的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表现出很好的生物活性。在2005年筛选出高效抗烟草花叶病毒药剂——“病氰硝”。为进一步筛选高效抗病毒活性药剂,本课题将烷氧基、酰胺基和α-氨基苄基膦酸酯引入氰基丙烯酸酯结构中,设计合成了42个该类化合物,其中含烷氧基氰基丙烯酸酯类12个,氰基丙烯酰胺类6个,α-氨基苄基膦酸酯类24个,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IR及元素分析表征,利用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Ⅲv进行了晶体结构鉴定,其晶体学数据如下: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α=10.4331(14)nm,b=12.3900(16)nm,c=21.0677(15)nm,a=90.000°,β=91.193°,γ=90.000°,Z=26,V=2737.0(5)nm3,Dc=1.682 mg/m3,θ=1.91~25.00°,μ=0.961mm-1,F(000)=1378,R=0.0558,ωR=0.1610。同时对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优化,考虑使用超声、微波和离子液等绿色合成手段,最终确定了微波的促进功效。通过不同微波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0.10 kw、100℃、689 kPa条件下,微波辐射25~30 min合成化合物Ⅲg、Ⅲi产率分别达87.8%、83.4%;相对传统合成方法,该法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时间短、副产物少、产率高等优点。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较高。浓度为500μg/mL时,化合物Ⅰa、Ⅰb、Ⅲd和Ⅲe表现出了较好的活体治疗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0.0%、66.6%、60.2%和58.4%,均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5.8%)。

刘洁[7](2007)在《新化合物P0603和P0406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培养皿法初筛、温室盆栽法复筛和田间小区试验,对由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新研制的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化合物4-(2-甲基-4-氯苯氧乙酰氨基)苯磺酰氨基甲酸甲酯(试验代号P0603)和4-(2,4-苯氧乙酰氨基)苯磺酰氨基甲酸甲酯(试验代号P0406)的除草生物学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除草活性、杀草谱、使用方法和时期、对作物的安全性,为其商品化及安全、科学、有效地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所得结论如下:1.P0603和P0406能有效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尤为显着。可适用于阔叶杂草的整个生长期,在禾本科杂草4~8叶期使用效果较好。这两种除草剂的活性均高于对照除草剂磺草灵,低于二甲四氯。P0603较P0406的除草活性好。2.田间除草试验表明,在剂量2.0~7.5 kg a.i./hm2范围内,P0603对秃疮花、播娘蒿、蛇莓、窃衣、藜、葎草、卷耳、荠菜、夏至草、婆婆纳、铁杆蒿、斑种、附地菜、黄花蒿、猪殃殃、小飞蓬、泽漆和莎草等杂草具有80%以上的防效;P0406能有效防除藜、葎草、铁杆蒿、猪殃殃、附地菜、小飞蓬、斑种、黄花蒿等杂草。P0603对看麦娘、莎草和秃疮花的防效优于对照除草剂二甲四氯。3.盆栽试验表明,P0603和P0406土壤处理杀草效果比茎叶处理好,有效剂量应大于或等于2.0 kg a.i./hm2。4.使用剂量大于或等于1.0 kg a.i./hm2,P0603茎叶处理对阔叶作物苜蓿、油菜、番茄等会产生药害,而低于4.0 kg a.i./hm2和2.0 kg a.i./hm2分别对小麦和玉米生长无影响。P0603土壤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的最高安全剂量是5.0 kg a.i./hm2。P0406在2.0 kg a.i./hm2茎叶处理对小麦较安全,对油菜、白菜、玉米不安全,不能土壤处理用于小麦和油菜。5.P0603能用于小麦和玉米田间除草,在小麦4叶期,玉米4~5叶期使用,茎叶处理安全用药量分别为2.0~4.0 kg a.i./hm2和2.0 kg a.i./hm2;土壤处理时的安全剂量均为5.0 kg a.i./hm2以下。而P0406只能用于小麦田除草,使用方法是茎叶喷雾,使用剂量不高于2.0 kg a.i./hm2。

周兵[8](2007)在《链格孢菌AAC-毒素生物源除草剂若干关键产业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是世界恶性杂草紫茎泽兰(Eupatoriun adenophorum Spreng.)的自然致病菌,本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利用该菌作为生物除草剂,研究发现其致病的主要因素是产生AAC-毒素,就毒素的生产、提取分离工艺、毒素的杀草活性、杀草谱以及杀草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并分离鉴定出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细交链孢菌酮酸,从而明确了AAC-毒素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巨大潜力。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较高产毒能力的NEW菌株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就利用该代谢物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工业化若干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其产业化奠定基础。对紫茎泽兰致病型链格孢菌AAC-毒素的提取工艺做了进一步完善,对AAC-毒素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做了进一步的评价,同时也对细交链孢菌酮酸的除草活性、毒理学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评价了细交链孢菌酮酸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具体内容如下:1.链格孢菌AAC-毒素提取工艺的完善及其生物活性和乳油剂型的研究为了探索理想的链格孢菌毒素分离方法,进一步完善毒素的提取工艺,比较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DA201、D101、HZ-803、1300及活性炭对链格孢菌毒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A201对链格孢菌毒素吸附效果最佳,吸附率最高,为72.8%,吸附后滤出液毒性最弱,解吸液毒性最强,适合于链格孢菌毒素的分离纯化富集.DA201对链格孢菌毒素吸附、解吸附的最佳条件是:无菌滤液上样量体积为树脂体积的60~70倍,pH值为4.12~4.62,洗脱液为90%乙醇。以幼苗喷雾法检测了链格孢菌AAC-毒素对农田主要杂草、作物以及不同叶期马唐的致病性,同时以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链格孢菌AAC-毒素对马唐的防除效果和对小麦和棉花两种作物的安全性。链格孢菌AAC-毒素可以有效防除农田主要杂草和三叶期之前的马唐幼苗,对棉花相对比较安全。在浓度为4000μg/mL时,毒素对白三叶、马唐、异型莎草、鳢肠、稗草、野老鹳草、鸭跖草、续断菊、大巢菜、豚草、野塘蒿和铁苋菜12种杂草的防效均超过90%;而大田小区试验中,此浓度毒素,对棉花植株的伤害率和鲜重抑制率分别仅为2.96%和8.67%。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证实了AAC-毒素对马唐的高防效和对棉花的安全性。表明链格孢菌AAC-毒素具有开发为棉花田用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通过对链格孢菌AAC-毒素7种乳油制剂的表面张力、乳化分散性、乳化稳定性以及生物活性的观察或测定,比较了它们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A、C、D、F和G等5种制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性,A、C、D和G等4种制剂的乳化稳定性良好,7种制剂的活性均显着高于同浓度AAC.毒素的活性,D和F 2种制剂的活性相对较高,而A和G的表面张力较大。综合考虑,D乳油制剂(以曲拉通X-100为乳化剂)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2.细交链孢菌酮酸的HPLC检测、除草活性、毒理学及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利用HPLC法分析检测细交链孢菌酮酸。使用C18反相柱,以乙腈:甲醇:水=5:3:2(v/v/v)为流动相,柱温30℃,流速0.5 mL/min,在250nm波长下对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标准偏差为0.53,变异系数为1.14%,回收率在91.26%~94.15%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2.64%。并以HPLC法检测了19个链格孢菌菌株细交链孢菌酮酸产率,以紫茎泽兰离体叶片针刺法检测了这19个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9个菌株中,X501的细交链孢菌酮酸产率最高,每毫升培养滤液含有3.8400μg,NEW次之,为2.8327μg/mL;在501-2、501-3、YN、B和AW 5个菌株的培养滤液中未检测到细交链孢菌酮酸。NEW的致病性最强,X501次之,且两者之间差异极显着,501-2、501-3和YN的致病性最弱。比较了农乳6201等11种助剂对细交链孢菌酮酸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曲拉通X-100、CGN-3、增效剂YZ905和EF8108-Ⅱ具有非常好的增效作用,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最佳;同时研究了不同助剂浓度对5种助剂增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剂适宜的浓度为1‰~5‰,随着助剂浓度的增加,助剂的增效作用也增加。设计了2种配方,配方Ⅰ有更好的开发价值。以紫茎泽兰离体叶片针刺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的致病性,同时,检测了50μg/ml的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其对成熟叶片的致病性强于对嫩叶的。细交链孢菌酮酸的杀草谱和作物安全性评价中,离体叶片针刺法结果表明,浓度为50μg/mL时,细交链孢菌酮酸对受试的39种杂草中的26种杂草具有强致病性,对棉花和烟草两种作物的致病性较弱.幼苗喷雾法结果表明,浓度为62.5~1000μg/mL时,细交链孢菌酮酸对受试的15种杂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对马唐的致病性最强,其EC50为57.48μg/mL,EC90为119.34μg/mL;对棉花和烟草的致病性较弱。这些结果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可以作为棉花田和烟草田除草剂。分别以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蚕豆根尖和哺乳动物细胞为材料研究了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环境、高等植物细胞遗传和动物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低浓度时,细交链孢菌酮酸对C.reinhardtii具有一定程度的促生长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C.reinhardtii的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的浓度降低,各自相对应的96h EC50分别为310.36和294.27μg/mL。根据毒性分级标准,细交链孢菌酮酸的EC50值远大于3μg/mL,其对非靶标生物水生藻类属于低毒。在12.5~50μg/mL低浓度时,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和有丝分裂指数无显着影响;但是,当浓度升高到100~400μg/mL时,细交链孢菌酮酸使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显着升高,有丝分裂指数显着下降。在12.5~100μg/mL浓度时,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多核仁率无显着影响,在200~400μg/L浓度时,细胞多核仁率显着升高。当细交链孢菌酮酸浓度为12.5~400μg/mL时,随着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3T3 mouse fibroblasts,3T3)、中国仓鼠肺细胞(Chinese hamster lung Cells,CHL)和人正常肝细胞(human hepatocytes,L02)3种细胞的毒性基本增强。细交链孢菌酮酸对3T3的毒性最强,对CHL的毒性次之,对L-02的毒性最小,其对3种细胞的24 h EC50分别为41.64μg/mL、59.33μg/mL和85.98μg/mL。在实验室和田间自然条件下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影响较大,光照的影响较弱,土壤含水量增加和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促进其降解。田间研究表明,细交链孢菌酮酸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的半衰期约为3.22 d,20 d就可基本完全降解。可认为细交链孢菌酮酸为易降解类物质。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细交链孢菌酮酸具有杀草谱广,对棉花和烟草的安全性较好,对高等植物细胞遗传毒性低,在土壤中易降解等特性,表明其具有开发为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董翥飞[9](2006)在《15%苯噻·苄泡腾片剂的研制与生物测定》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世界农药剂型向着高效、安全、低毒、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泡腾片剂作为农药大粒剂的一个分支种类,是一种新农药剂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符合了现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趋势。泡腾片剂由日本首创,广泛应用于医药,在农药上的应用刚起步较晚。泡腾片剂在水田应用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并且对环境安全。因此研制出一种水田一次性除草泡腾片剂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本文设计并选择出防除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高效除草剂,复配加工成一次性水田除草泡腾片剂。 本文从泡腾片剂的悬浮率、崩解时间、硬度等因素考虑,从大量的原料中选择出了填料、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等组份,并且进行了各种质量指标的测定,均符合农药泡腾片剂的要求。最终确定泡腾片剂的配方为苄嘧磺隆1%,苯噻酰草胺14%,分散剂A2%,润湿剂B2%,柠檬酸20%,碳酸氢钠20%,粘结剂C6%,无水硫酸钠35%。该配方悬浮率为75.8%,崩解时间为6.35min,硬度为8.68kg。 建立了15%苯噻·苄泡腾片剂有效成分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流动相是甲醇∶水∶乙酸=71.5∶28∶0.5(V/V),检测波长256nm,温度30℃,流速1ml/min,进样体积10μl。对苄嘧磺隆和苯噻草胺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06-99.69%和98.97-99.42,变异系数分别为1.86%和1.66%符合常量分析的要求。经过热贮稳定性检测,将泡腾片剂置于54℃的条件下14天后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有效成分苄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均分解率不大于5%。 经过对比室内毒力测定,以50%苯噻酰草胺WP和30%苄嘧磺隆WP为对比药剂,以玉米、小麦、黄瓜为受试植物测定15%苯噻·苄泡腾片剂的毒力。经过测定结果表明,15%苯噻·苄泡腾片剂对供试植物的根长抑制LC50均小于50%苯噻酰草胺WP和30%苄嘧磺隆WP的根长抑制LC50。 经过研究本项目配方符合农药的标准要求,药效好于同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推广价值。

毛运鸿[10](2005)在《胺苯磺隆在油菜田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对湖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境内)的油菜田进行了调查,发现常见的杂草共有13个科25种杂草。在调查的不同类型田中,有看麦娘为主的单种优势群落,有同时存在2种优势杂草,如看麦娘+稻搓菜群落、雀舌草十繁缕群落的双种优势杂草群落,有看麦娘+繁缕+鳢肠,看麦娘+雀舌草十繁缕等同时存在3种以上的优势杂草的多种优势群落。 本研究将胺苯磺隆与二氯吡啶酸和高效盖草能混用应用于油菜田的杂草防治上,以求获得一种最佳的施用组合。通过研究发现:当5%胺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在油菜田防除杂草中按每公顷施用剂量6g、9g、12g分别与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和10.8%高效盖草能乳油混用,具有杀草谱宽、除草效果高、安全性好,增产效果比较显着、在田间的残留量低的特点。 采用玉米、萝卜、黄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这些生物材料对胺苯磺隆的敏感性。经测定,胺苯磺隆对玉米、萝卜、黄瓜的EC50分别为27.1697ng/g、19.73μg/g、1.18mg/g。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胺苯磺隆在油菜田的残留。结果表明施用剂量为15g/hm2、22.5g/hm2、30g/hm2、37.5g/hm2时,药后140天的残留量分别为0.82ng/g、3.03ng/g、6.71ng/g、8.14ng/g。

二、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根长法除草剂生物测定实验装置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皿作为培养容器存在的问题
2以满足玉米向重力性生长规律的培养装置改进
3保持药液初始浓度不变的培养装置改进
4实验结果
5结语

(2)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乙草胺的应用现状
    1.2 农药微胶囊发展概况
        1.2.1 农药微胶囊的定义及特点
        1.2.2 微胶囊的发展历史
        1.2.3 微胶囊在各领域的应用及进展
        1.2.4 我国农药微胶囊悬浮剂的应用概况
    1.3 农药微胶囊壁材及制备方法
        1.3.1 农药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1.3.2 微胶囊化方法
    1.4 微胶囊主要性能测定方法
        1.4.1 微胶囊的粒径与分布
        1.4.2 微胶囊的表面形貌
        1.4.3 微胶囊机械强度
        1.4.4 微胶囊的成囊率
        1.4.5 微胶囊的载药量
    1.5 成囊过程成囊条件及成囊机理研究
    1.6 微胶囊释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7.1 脲醛树脂制备农药微胶囊存在的问题
        1.7.2 农药微胶囊发展的展望
        1.7.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乙草胺微胶囊的制备与影响因素研究
        2.3.1 脲醛树脂的合成
        2.3.2 乙草胺微胶囊的制备
        2.3.3 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
    2.4 乙草胺微胶囊性能表征
        2.4.1 形貌表征
        2.4.2 粒径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2.4.3 包封率的测定
        2.4.4 微胶囊释放性能的测定
        2.4.5 乙草胺微胶囊贮存稳定性
        2.4.6 悬浮率的测定
        2.4.7 微胶囊悬浮剂体系表面张力的测定
        2.4.8 Zeta 电势的测定
    2.5 30%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除草活性的测定
        2.5.1 供试杂草
        2.5.2 培养条件
        2.5.3 剂量设置
        2.5.4 数据调查与统计方法
    2.6 30%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对玉米和大豆室内安全性测定
        2.6.1 供试作物
        2.6.2 培养条件
        2.6.3 剂量设置
        2.6.4 数据调查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化剂对乙草胺微胶囊形成的影响
        3.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
        3.1.2 大分子表面活性剂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
        3.1.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
        3.1.4 不同用量SMA 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3.2 成囊过程各工艺条件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
        3.2.1 预聚条件对预聚体的影响
        3.2.2 酸性催化剂及催化条件对成囊的影响
        3.2.3 溶剂对微胶囊成囊状态的影响
        3.2.4 固化温度及固化时间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
        3.2.5 芯壁比对微胶囊成囊及释放性能的影响
        3.2.6 30%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配方筛选及贮存稳定性
    3.3 微胶囊成囊机理探究
        3.3.1 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3.3.2 乳化剂的电荷作用
        3.3.3 乳化剂分子量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
    3.4 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除草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3.5 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对玉米和大豆生物安全性测定结果与讨论
        3.5.1 目测结果与分析
        3.5.2 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4 讨论
    4.1 30%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乳化剂的筛选
    4.2 各成囊工艺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4.3 微胶囊成囊机理
    4.4 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生物活性测定
5 结论
    5.1 乙草胺微胶囊制备体系的确立
    5.2 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悬浮体系的建立
    5.3 乙草胺微胶囊成囊机理探究
    5.4 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除草活性
    5.5 乙草胺微胶囊对玉米、大豆安全性
参考文献
创新之处
致谢
发表论文

(3)吡唑酰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吡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1.1 具有杀虫、杀螨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
        1.1.2 具有杀菌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
        1.1.3 具有除草活性的吡唑类衍生物
    1.2 氨基酸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课题设计思想
        1.3.1 课题设计依据
        1.3.2 目标化合物的确定
        1.3.3 具体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吡唑酰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
    2.1 试剂与仪器
        2.1.1 仪器
        2.1.2 试剂和药品
    2.2 实验部分
        2.2.1 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4-氯-3-乙基-1-甲基-5-吡唑羧酸酰氯的制备
        2.2.3 中间体氨基酸酯盐酸盐的制备
        2.2.4 目标化合物吡唑酰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制备
        2.2.5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吡唑酰氨基酸酯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目标化合物对苏丹草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3.2.2 目标化合物对白苋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3.2.3 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3.2.4 目标化合物对油菜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3.3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4)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生物入侵与红花酢浆草
        1.1 外来生物的危害
        1.2 外来生物的入侵生物红花醉浆草
    2 生物农药
        2.1 生物农药的优点
    3 真菌毒素
        3.1 真菌毒素的化学类别
        3.2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
        3.3 真菌毒素作为除草剂的利用
    4 真菌毒素的提纯和鉴定
引言
第二章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物分离以及致病性测定
    1 供试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供试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2 致病性测定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致病性测定
    4 讨论
第三章 酢浆草假尾孢产毒培养、观察及毒素粗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2.2 菌丝球的观察及其与毒素产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酢浆草假尾孢毒素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以及生物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薄层层析板和硅胶柱的准备
        1.4 萃取试验
        1.5 萃取液的生物测定
        1.6 薄层层析定性检测
        1.7 硅胶色谱柱层析分离
        1.8 柱层析生物测定
        1.9 活性组份活体生物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萃取结果
        2.2 薄层层析检测结果
        2.3 柱层析分离体系
        2.4 合并瓶的生物测定
        2.5 活性组份活体生物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5)新型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
        1.1 吡唑-5-甲酰胺类杀虫杀螨剂
        1.2 吡唑-5-甲酰胺类杀菌剂
        1.3 吡唑-5-甲酰胺类除草剂
        1.4 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
    2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概况
        2.1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
        2.1.1 2D-QSAR研究方法
        2.1.2 3D-QSAR研究方法
        2.2 定量构效关系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
    1 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1.1 试验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合成方法
        1.2.1 中间体吡唑-5-甲酰氯的合成
        1.2.2 中间体1,2,4-恶二唑苄胺的合成
        1.2.3 目标物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目标物的物理参数与波谱数据
        1.3.2 目标化合物波谱分析
        1.4 小结
    2 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靶标
        2.1.2 供试药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2 生物测定方法
        2.2.1 杀虫活性测定
        2.2.2 杀菌活性测定
        2.2.3 除草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杀虫活性
        2.3.2 杀菌活性
        2.3.3 除草活性
        2.4 小结
    3 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3.1 分析方法
        3.1.1 2D-QSAR分析方法
        3.1.2 3D-QSAR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2D-QSAR参数及方程
        3.2.2 3D-QSAR模型及评价
        3.3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酰胺及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1.1 具有杀虫活性的氰基丙烯酸酯的研究
        1.1.2.具有除草活性氰基丙烯酸酯的研究
        1.1.3.具有杀菌活性氰基丙烯酸酯的研究
        1.1.4.具有抗癌活性氰基丙烯酸酯的研究
        1.1.5.具有抗病毒活性氰基丙烯酸酯的研究
    1.2.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2.1.具有杀菌活性的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
        1.2.2.具有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的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
        1.2.3.具有除草活性的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
        1.2.4.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
第二章 新化合物设计思想及合成路线选择
    2.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2.本课题设计思路
    2.3.合成路线的确定
        2.3.1.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2.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3.含α-氨基苄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4.拟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3.2.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1.中间体3,3-二甲硫基-2-氰基丙烯酸酯(酰胺)的制备
        3.2.2.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3.2.3.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3.2.4.含α-氨基苄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酰胺)合成方法的摸索与优化
        4.1.1.化合物Ⅲe微波催化合成
        4.1.2.在微波催化下不同反应条件对合成化合物Ⅲe的影响
        4.1.3.微波催化及经典方法合成化合物Ⅲa~Ⅲx的产率比较
    4.2.波谱数据讨论
        4.2.1.~1H NMR数据讨论
        4.2.2.红外光谱数据讨论
    4.3.单晶的培养及化合物结构讨论
        4.3.1.化合物Ⅲv单晶结构图
        4.3.2.化合物单晶数据与解析
        4.3.3 反应机理探讨
    4.4.生物活性结果
        4.4.1.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4.4.2.氰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4.4.3.含α-氨基膦酸酯的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Ⅲ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4.4.4.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初步构效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结果
    5.2.创新点
    5.3.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课题来源
    (二) 论文发表情况
图版

(7)新化合物P0603和P0406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化学除草的研究进展
        2.1 杂草的定义与危害
        2.2 化学除草剂研究进展
    第三章 除草剂生物测定研究进展
        3.1 除草剂生物测定的应用范围
        3.1.1 除草活性的确定
        3.1.2 杀草谱的确定
        3.1.3 施用剂量、使用时期、使用方法的确定
        3.1.4 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的研究
        3.1.5 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
        3.1.6 除草剂混用联合作用方法和效果的评判
        3.1.7 除草剂的环保评价
        3.1.8 杂草抗药性和耐药性的研究
        3.2 除草剂生物测定的方法
        3.2.1 整株水平测定
        3.2.2 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
        3.2.3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测定
        3.2.4 酶水平测定
    第四章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研发进展
    第五章 对照药剂
试验部分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培养皿法除草活性测定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盆栽法除草活性及作物安全性测定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田间小区筛选试验
        1.3.1 P0603 的杀草谱试验
        1.3.2 P0406 的杀草谱试验
        1.3.3 杀草谱扩大试验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培养皿法除草活性测定
        2.2 盆栽法除草活性生物测定
        2.3 温室盆栽对作物安全性试验
        2.3.1 P0603 对作物的安全性
        2.3.2 P0406 对作物的安全性
        2.4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4.1 P060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4.2 P0406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4.3 杀草谱扩大试验结果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培养皿内生物测定
        3.2.2 应进一步做的生物测定
        3.2.3 P0603 和P0406 除草机理初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链格孢菌AAC-毒素生物源除草剂若干关键产业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链格孢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1.链格孢菌毒素的种类及结构
    2.链格孢菌毒素的生物活性
    3.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机理
    4.链格孢菌毒素的毒性研究
    5.链格孢菌毒素的检测
    6.链格孢菌毒素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7.链格孢菌毒素的合成
    8.链格孢菌毒素的开发应用
第二章 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链格孢菌AAC-毒素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脂及活性炭对AAC-毒素的吸附效果比较
        2.2 上样量对DA201吸附AAC-毒素效果的影响
        2.3 无菌滤液pH值对DA201吸附AAC-毒素效果的影响
        2.4 乙醇浓度对AAC-毒素解吸效果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链格孢菌AAC-毒素除草活性及安全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2.2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作物的安全性
        2.3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不同叶期马唐的防除效果
        2.4 链格孢菌AAC-毒素防除马唐的大田小区试验结果
        2.5 链格孢菌AAC-毒素对棉花和小麦安全性评价大田小区试验结果
    3.讨论
第四章 链格孢菌AAC-毒素作为生物源除草剂乳油剂型的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各种乳油的表面张力
        2.2 各种乳油的质量
        2.2.1 乳油的分散性
        2.2.2 乳油的稳定性
        2.3 各种乳油的活性
    3.讨论
第五章 HPLC在细交链孢菌酮酸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HPLC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典型的色谱图
        2.2 线性关系的确定
        2.3 方法的精密度测定
        2.4 方法的准确度实验
        3.讨论
    第二节 19个链格孢菌菌株细交链孢菌酮酸产率和产毒力的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株细交链孢菌酮酸产率
        2.2 不同菌株的致病性
        3.讨论
第六章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除草生物活性
    第一节 不同助剂对细交链孢菌酮酸除草活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助剂对细交链孢菌酮酸活性的影响
        2.2 助剂浓度对其增效作用的影响
        2.3 两种配方对紫茎泽兰离体叶片的致病性
        3.讨论
    第二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杀草谱和作物安全性评价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的致病性检测(离体叶片针刺法)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紫茎泽兰植株不同叶龄叶片的致病性
        2.3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不同植物的致病性(离体叶片针刺法)
        2.4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杂草的致病性(幼苗喷雾法)
        2.5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作物的安全性
        3.讨论
第七章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毒理学研究
    第一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绿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毒性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甲醇NOEC值测定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生长的影响
        2.3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叶绿素浓度的影响
        3.讨论
    第二节 链格孢菌毒素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和有丝分裂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2.3 细胞的多核仁现象
        3.讨论
    第三节 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动物细胞毒性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小鼠成纤维细胞3T3增殖的影响
        2.2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增殖的影响
        2.3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人肝细胞L-O2增殖的影响
        2.4 细交链孢菌酮酸对3种细胞毒性作用的比较
        3.讨论
第八章 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和光照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2.2 土壤含水量对细交链孢菌酮酸降解的影响
        2.3 温度对细交链孢菌酮酸土壤降解的影响
        2.4 细交链孢菌酮酸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的降解
    3.讨论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2.1 紫茎泽兰致病型链格孢菌AAC-毒素开发为除草剂的潜力
        2.2 关于细交链孢菌酮酸开发为除草剂的潜力
        2.3 展望
    3.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15%苯噻·苄泡腾片剂的研制与生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
        1.1.1 安全化
        1.1.2 专用化
        1.1.3 省力化
    1.2 泡腾片剂的发展
        1.2.1 泡腾片剂的特点
        1.2.2 泡腾片剂的组成
        1.2.3 泡腾片剂的加工工艺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泡腾片剂配方的研制
    2.1 原药的选择
        2.1.1 苄嘧磺隆的性质及使用
        2.1.2 苯噻酰草胺的性质及应用
    2.2 供试材料
        2.2.1 供试药剂
        2.2.2 农药助剂
        2.2.3 所用主要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泡腾片剂的研制方法
        2.3.2 泡腾片剂的质量检测方法
        2.3.3 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泡腾片剂的配方研
        3.1.1 不同载体及混合载体的崩解时间和悬浮率筛选结果
        3.1.2 表面活性剂筛选结果
        3.1.3 泡腾剂的筛选结果
        3.1.4 粘结剂的筛选结果
        3.1.5 热贮稳定性测定结果
    3.2 泡腾片剂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3.2.1 流动相的选择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3.2.4 方法准确度试验
第四章 泡腾片剂的室内生物测定
    4.1 供试药剂
    4.2 供试植物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讨论
    5.5.1 15%苯噻·苄泡腾片剂配方的确定
    5.2 泡腾片剂加工路线的选择
    5.3 15%苯噻·苄泡腾片剂分析方法的确定
    5.4 15%苯噻·苄泡腾片剂室内生物测定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胺苯磺隆在油菜田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胺苯磺隆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油菜田杂草调查
    2.1 自然概况
    2.2 调查地点、时间与方法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胺苯磺隆敏感指示植物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田间药效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用胺苯磺隆的除草效果
        4.2.2 胺苯磺隆与高效盖草能混用的除草效果
        4.2.3 胺苯磺隆与二氯吡啶酸、高效盖草能混用的除草效果
        4.2.4 胺苯磺隆对油菜安全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胺苯磺隆在田间的降解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根长法除草剂生物测定实验装置的改进[J]. 赵长山,何付丽,刘亚光,闫春秀,田丽娟,陶波. 实验室科学, 2015(05)
  • [2]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 郭雯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3]吡唑酰氨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 林创业.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8)
  • [4]酢浆草假尾孢毒素提取、纯化以及鉴定[D]. 刘石. 西南大学, 2010(08)
  • [5]新型N-[4-(1,2,4-恶二唑)苄基]-吡唑-5-甲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构效关系研究[D]. 刘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含烷氧基的氰基丙烯酸酯、氰基丙烯酰胺及α-氨基膦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龙宁. 贵州大学, 2008(02)
  • [7]新化合物P0603和P0406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D]. 刘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链格孢菌AAC-毒素生物源除草剂若干关键产业化技术的研究[D]. 周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9)
  • [9]15%苯噻·苄泡腾片剂的研制与生物测定[D]. 董翥飞. 吉林农业大学, 2006(12)
  • [10]胺苯磺隆在油菜田的应用技术研究[D]. 毛运鸿.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新化合物JS412除草活性的生物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