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实践

现代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实践

一、现代化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译木[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因此,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群体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本文依循在历史研究中梳理问题、在文本阅读中提炼观点、在现实反思中建构体系的研究理路,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自主性视角下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梳理界定,有针对性的挖掘到了研究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第三章,阐述自主性理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分别从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循序渐进阐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心路历程。第四章,从农民自主性角度透视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深度描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第六章,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阻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于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的建议。

周正晓[2](2020)在《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的寿命也因此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呈现逐步加速趋势。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人口流动频繁现象的发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经济来源,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既没有单位也没有退休金,生活相对艰辛。在这一背景下,养老保险日渐成为除了“养儿防老”观念之外的又一农村养老方式,是农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养老保险一方面可解决农民的基本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新的时代对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常见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及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并以峡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参保现状、基金运行情况、养老金待遇水平、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对隶属于该区的太保庄街道、王家庄街道、岞山街道和郑公街道共四个街道8个发展程度不同的自然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主要涉及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情况、职业情况、收入、家庭年收入等关键内容,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分析了峡山区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满意度,概括了农民的参保情况、影响参保率的相关环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了解,深刻分析了峡山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参保率降低、补缴政策的弊端、农民收入对缴费档次的影响、基金统筹层次过低、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资金来源以及部门协调和业务能力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探讨,提出了改进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的主要改进措施,既有制度层面的建议,又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办法手段,以期使峡山区农民真正实现自愿参保、自由参保、按需参保、增强农民对参保的信心,减小城镇和农村的保险差距,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李东峰[3](2020)在《乡村产业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省J镇的调查》文中认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乡村五大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在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又是基础。因此,结合实际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对于做好新时代“三农”问题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四川省J镇以产业扶贫政策释放红利为契机,大力推进产业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来看,J镇的产业振兴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亟待探索更高效的产业振兴之路。基于此,本文选择J镇作为研究对象,立足J镇产业振兴的现状,以协同治理理论、利益关者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J镇产业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借鉴国内外产业振兴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J镇为推进产业振兴,采取了统筹制定产业规划、重点建设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四小工程等方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发达、产业振兴可持续性不足、企业成本高昂、土地流转不畅通、各利益主体关系复杂等,J镇的产业振兴程度还不够高。为此,需要加大资金保障、加强产业持续发展、完善人才建设机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以保障J镇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更为高效。

赵艳[4](2019)在《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润城镇传统村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知识”,以特殊的物质文化符号为载体,能创造出集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并且有利于集体“自我形象”的构建,并且构建社会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同时,文化记忆还是一种能反复使用的文本、意象和仪式系统。文献专着、碑记、家谱、博物馆、图书馆、建筑物以及各种各样的仪式和节日等等,都是文化记忆系统中可见的象征载体。文化记忆对于社会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大众集体对过往的研究思考的成果有了坚固的储存保存方式,更在于它对确立集体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之一,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提高集体文化认同感和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润城镇传统村落的认同及保护的讨论,多从古堡建筑、官宅民居、村内庙宇等古建筑文物方面出发。尤其是对“古堡重镇”这一旅游文化品牌的树立,是近年来旅游开发的重心。但是政府主导下润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中,作为村落主体的村民更多时候处于被动地位,文化认同感被削弱,传承保护自身村落文化的自觉性下降。润城镇传统村落其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节日文化、民间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却面临断代的危机。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之一,便是挖掘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复兴和重构当地人的集体文化认同感,进而自觉进行“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弥补润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不足。并利用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文化重构性,使得地方文化能按照当下社会生活和旅游开发的需求得以重构进而传承。润城镇传统村落“元宵节”时期的村落联合性节俗活动,某种程度上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做出了集中展示。因此以复兴保护当地“元宵节”的传统节俗活动为切入点,能更大程度的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并且主动参与到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当中。继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的进行由内而外式的文化传递,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获得并提升外界的文化认同感。

周琎[5](2018)在《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文中提出社会基础设施是结构性社会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城镇化进程中缓解社会问题、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城市空间载体。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三峡库区进入后三峡时代,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而,论文在三峡库区19个区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时空背景下,以现实社会问题及人本需求为导向,将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作为社会问题的治理途径,即通过城乡规划领域与系统协同论、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融贯的交叉研究,以“现状问题析因—理论探索—数理模型—策略思考”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案逻辑、田野调查、相关计量和协调测度等综合研究方法,形成三峡库区区域、城市及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观及方法论的基本内容。(1)探索构建城乡规划领域以社会治理为目标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第2、3章)。研究表明,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及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分别是库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具体诱因、物质因由及本质矛盾。构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三个系统的协同机制、推动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既是理论出路的主要实践策略,亦是库区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途径。(2)建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的技术路线和协调测度模型(第4章)。通过静态协调度模型对三峡库区2000-2014年面板数据测度,结果显示,从三峡工程建设整体协调时期(2000-2010年)到后三峡时代失调时期(2010-2014年),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的协同状态从失调到基本协调再到失调、且呈现出失调趋势逐渐增大的时空变化表征。故此,提出了基于诊断结果的3种基本发展分类,以便针对不同类别的城市探讨具体协同规划策略。(3)提出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宏观调控框架和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区具体设施协同规划策略(第5、6章)。在区域层面,以高等教育设施为例探讨了区域协同规划;在城市层面,以万州区为例,采用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规划时序识别,针对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及停车设施进行地域化的规划标准及设计方法研究;在社区层面,以长寿区三道拐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基于需求的社会问题治理途径探索。基于以上研究,论文提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3点探索性策略:在现状建设实施方面,提出协同状态诊断模型来动态监控可能或已近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区域及城市层面通过适应性抉择模型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基于新型城镇化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协调配置,满足库区非正式经济模式的人本空间需求;在城市及社区层面试图对现行城市规划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措施进行地域化,并提出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实现社会基础设施的社会福利保障及社会问题的治理效应。综上,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本需求不匹配所引起的社会学问题既有一定的时空特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普遍意义。论文尝试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到后三峡时代新型城镇化这一特殊时段中,通过交叉学科复合构建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框架,解析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建构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宏观调控框架—协同规划策略”的规划设计方法,同时探讨了基于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设施分项规划的用地布局技术、实施管理与长效维护策略。

邹海明[6](2016)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以湖州市“七位一体”培育模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重点研究的课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迁移,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十分匮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现状堪忧,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一举措不仅是破解上述难题的对策之一,也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本文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成人教育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湖州市近两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展开实证研究,分析了湖州市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的切实做法,重点研究了这些做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形势背景,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分别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现状,简单陈述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相应的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章从做好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实施培育工程、优化培育环境、创新培育方式、巩固提高培育成效等五个方面,提出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汪恭礼,宛树林[7](2014)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以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为目标,以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收、土地有偿使用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本文在宣城市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快征地制度等农村土地系列制度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合理流动和布局优化,着力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和统筹发展。

方勇[8](2013)在《露天矿区居民点安置方式探索 ——以平朔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露天采矿会在短期内造成大量土地损毁,对当地生态引起巨大扰动。采矿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带动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破坏了大面积土地,影响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及其生存环境,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又压缩了其它区域的生态空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反过来,繁重的拆迁安置又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大量复垦后土地积压在企业手里,成为烫手山芋,复垦土地的再利用成为矿山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平朔矿区为例,以“资源诅咒”、可持续发展、外部性、包容性增长等为理论基础,应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研究解决目前征地安置模式下各方现状困境难题,论文核心内容包括:第一,从理论角度分析矿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区征地安置模式的制度安排;第二,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查阅,重点关注矿区原地貌未失地农民的“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现状,指出当前矿区原地貌“三农”问题亟待改善,同时从已失地农民现状和矿山企业困境两方面来探讨当前征地安置模式的合理性;第三,提出复垦排土场重建居民点的安置模式并论证其可行性及趋势性;最后,根据平朔安家岭矿的矿山开采、复垦时序,提出相应的重建时序及具体实施内容,在具体制度建设及实施细则上,提供两个可供参考模式——台湾农地重划模式和国内生态移民的模式。本研究旨在把矿区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复垦土地再利用结合起来,提出在复垦后土地重建居民点的安置方式,使农村劳动力与劳动对象、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缓解人地矛盾,为露天矿复垦土地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利用目标的同时,为矿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路,也给相关制度政策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饶金波[9](2012)在《浙江省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与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刻,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我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用地粗放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用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显,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持续大量流向城市,农业与农村发展缺乏有效积累与持续动力,“三农”问题日渐突出;而农村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的长期缺失,导致农村地区“人走房空”和“一户多宅”现象持续存在,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建设多数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导致村庄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混乱,农村居民点面积庞大,土地利用方式极为粗放,利用效率低下,以大量宅基地废弃、土地闲置与低效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改善,成为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阻碍农村稳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农村居民点整治作为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建设用地急速扩张与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浙江省吴兴区为例,通过政策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相关理论、政策和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并借助实地调研、GIS技术、统计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吴兴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整治模式和政策建议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介绍浙江省吴兴区概况,并对吴兴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吴兴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75.9平方米/人,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人的标准;同时农村居民点存在规模普遍偏小,分布不够集中、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村庄总体环境差等利用问题。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划分为数量潜力、自然潜力和综合潜力三个层次。以行政村为测算单元计210个行政村,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了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潜力并分级,得到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潜力为1712.15公顷,占测算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28.37%。由此可知,吴兴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数量潜力较大。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为4级,一级及二级潜力行政村主要分布在杨家埠镇、道场乡、妙西镇和埭溪镇等传统农业区的西部丘陵乡镇;而西南部湿地水网区乡镇东林镇、东北部水网平原区由于地势平坦,人口和农村居民点较为密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潜力较为有限。从自然、农村居民点利用、交通区位、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情况、社会因素6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单指标评价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筛选法、整体调控法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自然潜力和综合潜力并分级。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自然潜力值在0-0.2241之间,其中有20个行政村为—级自然潜力行政村,二级自然潜力的行政村有53个。农村居民点综合潜力值在0-0.5442之间,一级综合潜力行政村有23个,二级综合潜力则有67个。从村庄发展模式、组织管理模式、资金筹措模式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并结合吴兴区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将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划分为城镇化引领型模式、建设中心村模式、内部整治型模式和整村搬迁型模式,并将模式具体落实到行政村。并以吴兴区八里店镇南部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典型案例,介绍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组织管理、资金筹集、拆村并点、新村建设、拆旧区复垦等情况。最后从规划、权属、运作模式、资金筹措、组织宣传等方面提出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对策措施。

吴家虎[10](2012)在《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为个案,以建国后珍贵的村级档案为主体资料,辅以省、县级档案及调查访谈口述史料,用微观史的研究方法和“新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从革命文化、国家权力与新的社会主义教化体系的角度,对毛泽东时代乡村独特的文化实践进行观察与分析。从文化的角度看,“革命”本质上是国家权力通过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一种重塑与整合,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上的彻底转型与重建的浪漫追求。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是革命文化输入乡村的主要管道,同时,正是共产党员体现出的新的形象、品格和风范,对国家倡导的一套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农民中的传播与认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革命文化正是通过确立新的话语体系,通过弥漫于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象征的不断操演,来颠覆传统,确立其文化霸权地位的。同时,这一文化体系非常注重对革命自身的记忆,以期巩固与延续革命文化的霸权地位。但是,当貌似十分强大的革命话语主宰一切而泛化以后,当革命话语颠覆了传统,试图建立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来界定与表达人们的思想的时候,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要理解清楚这些话语的内涵是困难的。于是,我们看到毛泽东时代政治话语下移与泛化以后,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话语混乱”的现象。在革命文化对乡村社会的重塑与整合过程中,国家还极力通过破立结合的新的教化体系来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本文考察了农民在被不断塑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思想、行为和时代形象,以及在此过程中革命文化与传统的复杂互动与纠葛。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农民思想不断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仅将这一过程看作思想宰制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思想教化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既有悖离人性的一面,又有高尚与令人崇敬缅怀的一面。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下,追求道德理想的一个时代。学习毛主席着作运动是20世纪5070年代席卷全国的一场群众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思想一元化的时代,毛泽东思想成为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汲取工作方法、道德价值与人生信念的源泉。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思想教育运动中存在的教条主义、个人崇拜、思想强制等负面因素,而对之作简单化与片面性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与典范,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的价值。从持续的时间,发动群众的规模和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努力程度看,这一学习运动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实践。其暴露出的问题、教训及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在理论观点的创新上,本研究对建国后国家权力如何深入乡村及其性质作了新的观察。以往对这一时期国家权力深入乡村的研究,多从经济制度、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着眼,本研究重点从文化上考察了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改造。在对国家权力性质的理解上,本研究摆脱了以往当代中国乡村研究中,在国家—社会互动分析的框架内,从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对乡村的渗透、控制及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国家权力的分析,转而重点关注革命文化对农民精神与价值世界的积极建构,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教化体系,并不完全是渗透、控制所能概括和解释的。本研究最终还试图提炼出“植根于人心的国家权力”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与解释毛泽东时代中国乡村的社会变革。从来没有一种国家权力试图如此彻底地重塑社会,改造人心。悖论的是,不论国家权力有多么强大,不论领袖的权威与魅力有多大,人心的治理谈何容易!这是国家权力的顶峰,也是它退撤的前兆!通过下孔村的经验观察,笔者还想强调,我们要用“不断生成的传统”这一概念去理解下孔村这类村庄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的走向。今日下孔村文化繁荣、民风淳厚,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与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弘扬密切相关。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乡村的观察,要么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要么强调改革开放后乡村的巨变,对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积淀与影响普遍关注不够。笔者想强调的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新传统的继承创新、发掘弘扬,对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下孔村是观察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一扇难得的好窗口,笔者对她的解读才刚刚开始。从新鲜的经验研究中,我们不仅能够提炼出一些解释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变迁的理论观点,而且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理思考。

二、现代化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化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作用
    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抓手
        2.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2.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民主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2.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2.4.1 自主性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第3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程
    3.1 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1-1924)
        3.1.2 大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4-1927)
        3.1.3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7-1937)
        3.1.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37-1949)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3.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实践及效果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
        3.3.1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
        3.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及教训
        3.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3.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训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基本元素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4.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
        4.1.2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4.1.3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理想信念教育
        4.2.2 民主法治教育
        4.2.3 道德观念教育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4.3.1 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4.3.2 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
        4.3.3 社会结构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
    4.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4.4.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现实考量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成就
        5.1.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及成就
    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的问题
        5.2.1 群众个体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
        5.2.2 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农民的日常需求
        5.2.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5.3.2 制度设计限制了农民主动性的发挥
        5.3.3 农民自身局限削弱了自主行动能力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6.1.1 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知
        6.1.2 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活动
        6.1.3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能力
    6.2 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
        6.2.1 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6.2.2 在劳动中提高农民的光荣感
        6.2.3 在业余生活中强化农民的兴趣感
    6.3 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机制
        6.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主体需求机制
        6.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兴趣机制
        6.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养老保险
        2.1.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2.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公平理论
        2.2.2 逆向选择理论
        2.2.3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理论
        2.2.4 养老保险多支柱模式理论
3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3.1 峡山区养老保险的发展
        3.1.1 强化领导,精心实施
        3.1.2 深入宣传,积极发动
        3.1.3 健全机制,提升服务
        3.1.4 确保投入,强化管理
        3.1.5 强化考核,扎实推进
    3.2 峡山区农村参保现状
    3.3 新农保执行情况
        3.3.1 基金征缴情况
        3.3.2 基金支出情况
        3.3.3 养老金平均待遇水平
    3.4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现状
        3.4.1 实行地方统筹的缴费标准
        3.4.2 扩面征缴,实现预定目标
        3.4.3 对参保对象实行属地管理
        3.4.4 建立筹资方式的多元化和奖励机制
        3.4.5 实行缴费普惠制补贴
        3.4.6 对困难农民实行减免政策
4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参保居民满意度分析
        4.1.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与统计性分析
        4.1.3 农民满意度分析
    4.2 参保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参保前的政策宣传
        4.2.2 地方财力支撑加强,统筹资金不断增多
        4.2.3 制度落实到位,农民满意度较高
        4.2.4 养老金领取环节
        4.2.5 捆绑机制影响参保积极性
        4.2.6 现行保障水平较低,影响参保积极性
5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5.1 农户层面
        5.1.1 劳动力转移使参保率不断降低
        5.1.2 补缴政策造成缴费拖沓
        5.1.3 农民缴费能力有限
        5.1.4 农民收入水平低
    5.2 政府层面
        5.2.1 统筹层次过低
        5.2.2 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5.2.3 养老保险基金缺乏多方面资金来源
        5.2.4 部门协调存在问题,业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6 促进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取消捆绑参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6.2 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自愿参保和分类参保
        6.2.1 自愿参保
        6.2.2 分类参保
    6.3 适当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6.3.1 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建立政府筹资机制
        6.3.2 社保政策与惠农政策相结合,形成推动合力
    6.4 降低个人账户的管理风险,多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6.4.1 降低个人账户的管理风险
        6.4.2 个人账户内基金的保值增值
    6.5 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养老保障渠道更加多样化
    6.6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设计的合理性
        6.6.1 体现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平衡性
        6.6.2 提高财政统筹层次,适应参保人员的流动性
        6.6.3 建立缴费激励机制
    6.7 加强配合,完善制度,形成优质高效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乡村产业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省J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J镇概况及产业振兴现状
    一、J镇概况和资源优势
        (一)J镇概况
        (二)J镇资源优势情况
    二、J镇产业振兴现实路径
        (一)统筹制定产业规划
        (二)重点建设产业园区
        (三)创新发展四小工程
    三、J镇产业振兴发展现状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 J镇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发达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
        (二)物流体系不健全
    二、产业振兴可持续性不足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产业振兴后劲不足
        (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三、企业成本高昂
        (一)非专业从业人员增加企业成本
        (二)非正常损耗增加企业成本
        (三)物流及管理成本高昂
    四、土地流转不畅通
        (一)土地流转现状混乱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五、各利益主体关系复杂
        (一)县级政府与J镇政府关系不协调
        (二)企业与政府及农民存在利益博弈
        (三)村民与政府及企业利益关系脱节
第四章 J镇产业振兴过程中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保障不到位
        (一)资金来源有限
        (二)上级财政紧缩
        (三)权与责不匹配增大资金压力
    二、保持产业持续性发展措施不力
        (一)政策影响招商引资积极性
        (二)产业规划不合理
        (三)产业发展依赖程度高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人才建设机制不完善
        (一)人才招引回引不足
        (二)人才培育力度不足
    四、历史因素制约土地流转
        (一)政策变化导致土地权属不清
        (二)传统观念阻碍土地流转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影响规模化发展
    五、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第五章 国内外产业振兴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产业振兴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产业振兴经验及启示
        (二)德国产业振兴经验及启示
        (三)日本产业振兴经验及启示
        (四)国外产业振兴经验启示总结
    二、国内产业振兴经验及启示
        (一)安徽省三瓜公社经验及启示
        (二)陕西省袁家村经验及启示
        (三)山东省后霍家村经验及启示
        (四)国内产业振兴经验启示总结
第六章 产业振兴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保障
        (一)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二)加大资金来源渠道
        (三)提升事权与财权匹配度
    二、加强产业持续性发展
        (一)统一规划,注重特色产业发展
        (二)科学招商,注重政策制定
        (三)持续帮扶,注重长效产业发展
        (四)融合发展,注重产业链建设
    三、完善人才建设机制
        (一)打服务牌,重人才招引
        (二)打感情牌,重人才回引
        (三)打培训牌,重人才培育
        (四)产业与人才发展相协调
    四、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一)明确土地权属关系
        (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三)加强土地流转保障
    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一)协调好上级政府与J镇政府之间关系
        (二)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
        (三)协调好企业与村民之间关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J镇产业振兴调查问卷
附录 B J镇乡村产业振兴访谈提纲
附录 C J镇产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
附录 D J镇产业振兴调查问卷统计表
致谢

(4)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润城镇传统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背景及相关研究动态
        1.2.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2.2 沁河古堡相关研究
        1.2.3 “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相关研究
        1.2.4 文化记忆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润城镇传统村落文化认同的形成
    2.1 润城镇传统村落的防御意象
        2.1.1 防御型堡寨建筑的历史背景
        2.1.2 润城镇地区堡寨建筑现存状况
        2.1.3 防御意象在润城镇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中具体表现
    2.2 润城镇传统村落“文教事业”的辉煌
        2.2.1 各传统村落“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人物
        2.2.2 现今润城镇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的守护者与记录者
    2.3 润城镇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
        2.3.1 官宅代表——上庄“天官王府”与中庄“布政李府”
        2.3.2 商贸繁荣的典型——润城村商业街与上伏村“三里龙街”
3 润城镇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空间保护利用价值分析
    3.1 润城镇传统村落整体价值分析
        3.1.1 历史研究价值
        3.1.2 艺术景观及科学研究价值
        3.1.3 文化及旅游价值
    3.2 地方“元宵节”节日文化记忆重构传承价值研究
        3.2.1 地方文化记忆的传承变化在“元宵节”节俗活动中的反映
        3.2.2 地方文化记忆中“元宵节”节俗活动的变迁
        3.2.3 当地“元宵节”节日仪式系统发生变化的背景成因
        3.2.4 当地“元宵节”节日仪式系统中传承较完好的节俗元素
    3.3 当地文化记忆的重构延续需要地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构
        3.3.1 目前润城镇传统村落对“传统节日”的利用状况
        3.3.2 保护传承“传统节日”对润城镇传统村落的必要性
        3.3.3 传统节日的保护对策及传承途径
4 润城镇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空间保护发展研究
    4.1 润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进程
        4.1.1 润城镇传统村落的现存状态
        4.1.2 润城镇传统村落旅游保护开发进程
        4.1.3 润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面临的困境
    4.2 润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原则
        4.2.1 传统村落的一般性保护准则
        4.2.2 “文化空间”的保护原则
    4.3 润城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及内容
        4.3.1 一般性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
        4.3.2 “记忆—展示—凝视”的保护利用方式
        4.3.3 润城镇传统村落硬文化记忆空间保护利用内容总结
    4.4 对润城镇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空间保护利用的思考
        4.4.1 巩固扩张“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影响力
        4.4.2 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4.4.3 加大对传统村落习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4.4.4 注重对青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
        4.4.5 注重对传统村落中公共空间的保护
        4.4.6 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要确保资金安全与来源途径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选题的确定
        1.1.1 选题的切入点
        1.1.2 选题背景与时空范围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2.1 三峡库区社会问题的界定及梳理
        1.2.2 源于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问题研究
        1.2.3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调控对象维度
        1.2.4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协作空间层次
        1.2.5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核心关系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社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研究
        1.3.2 城乡规划视野的协同规划研究
        1.3.3 社会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研究
        1.3.4 三峡库区的相关研究
        1.3.5 已有研究小结及评述
    1.4 选题的研究逻辑及技术框架
        1.4.1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2 困境与成因: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梳理
    2.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辨识
        2.1.1 社会基础设施的概念辨识
        2.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功能细分
        2.1.3 城镇化的演进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1.4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层次
    2.2 三峡库区城镇化转型特征及问题
        2.2.1 人口城镇化:移民驱动型过渡至平稳聚集型
        2.2.2 经济城镇化:经济逐步转型,但工业化低于城镇化
        2.2.3 社会城镇化:社会事业逐步复苏、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2.4 生态环境城镇化:生态破坏型转向为生态保护型
        2.2.5 土地空间城镇化:移民政策迁建型过渡至人居环境改善型
        2.2.6 小结:库区城镇化转型对社会基础设施所需与日俱增
    2.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
        2.3.1 文化设施设施现状:偏重大中型设施,欠缺社区级设施
        2.3.2 教育设施建设现状:布局均等性欠佳,单体可拓性较差
        2.3.3 医疗卫生设施现状:空间布局不均,就医条件落后
        2.3.4 社会福利设施现状:设施种类单一,数量质量偏低
        2.3.5 其他社会基础设施现状:补充建设得当,但仍相对欠缺
        2.3.6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城镇化进程矛盾渐生
    2.4 三峡库区城市居民对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调查
        2.4.1 以人为本的社会福利需求提升对社会基础设施的影响
        2.4.2 基于人本需求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概况
        2.4.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需调查反馈及问题小结
        2.4.4 三峡库区受访者对各类社会基础设施的需求度
        2.4.5 小结: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已逐渐难以满足人本需求
    2.5 源于社会基础实施供需矛盾的社会问题产生本因
        2.5.1 库区城镇化转型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协同是具体诱因
        2.5.2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需求与规划建设不协同是物质因由
        2.5.3 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供给与人本需求不协同是本质矛盾
    2.6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规划不协同是库区社会问题的产生缘由
3 内涵与构架: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
    3.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念释出
        3.1.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念构建的要义
        3.1.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原理
        3.1.3 基于系统论的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本质探索
    3.2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协同发展的关系建立
        3.2.1 核心价值趋同—国家政策的指引
        3.2.2 目标诉求同质—社会福利的需求
        3.2.3 空间载体同构—需求的物质供给
    3.3 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人本需求的相关机制研究
        3.3.1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拉力机制
        3.3.2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机制
        3.3.3 新型城镇化对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
    3.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的理论框架探索
        3.4.1 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基础
        3.4.2 新型城镇化进程协同:协调发展及社会经济学理论
        3.4.3 规划编制协同: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相关理论
        3.4.4 人本需求协同:生理与心理需求理论
        3.4.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规划的三维协同理论框架
    3.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是库区新型城镇化的治理途径
4 表征与分类: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状态诊断
    4.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方式
        4.1.1 传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评价方式:实时监控性较弱
        4.1.2 基于协调测度的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框架
    4.2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构建及效验
        4.2.1 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研究
        4.2.2 社会基础设施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3 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界定及指数选取
        4.2.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
        4.2.5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体系效验
    4.3 基于协调测度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
        4.3.1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评估框架
        4.3.2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计量评估
        4.3.3 三峡库区SI-Ur体系协调度的时空表征
    4.4 基于协同状态诊断结果的三峡库区城市发展类型划分
        4.4.1 良性协调发展型
        4.4.2 初步互动萌芽型
        4.4.3 低度协调改进型
    4.5 小结: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协同状态诊断是规划基础
5 宏观调控策略: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
    5.1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的必然性
        5.1.1 基于宏观调控调控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1.2 基于社会福利提升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抉择
    5.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阶段及城镇体系布局预判
        5.2.1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及工业化阶段预判
        5.2.2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历程梳理
        5.2.3 基于系统论的库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探索
        5.2.4 三峡库区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5.3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规划适应性抉择模型建构
        5.3.1 三峡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模型构建
        5.3.2 基于阶段性相关的库区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识别
        5.3.3 基于阶段性识别的库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抉择
    5.4 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区域协同规划:以区域性教育设施为例
        5.4.1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现状及问题
        5.4.2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机制
        5.4.3 三峡库区区域性教育设施协同规划路径
    5.5 小结:宏观层面的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调控为主要途径
6 中观协作治理: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城区协同规划
    6.1 基于适应性抉择模型的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规划识别
        6.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的要义
        6.1.2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识别
        6.1.3 三峡库区区县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抉择
        6.1.4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适应性抉择结果
    6.2 低度协调改进型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万州区为例
        6.2.1 万州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概纳
        6.2.2 基于治理入学难问题的基础教育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3 基于治理就医难问题的医疗卫生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2.4 基于治理停车难问题的停车设施协同规划策略
    6.3 基于需求分析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研究
        6.3.1 基于人本需求的协同规划必要性探讨
        6.3.2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框架
        6.3.3 基于文化复建的社区文化设施协同规划:以三倒拐历史街区为例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难点
        7.2.1 创新点
        7.2.2 难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1 三峡库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1 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方针政策的演变
    附录3.1 库区高等院校及职业教育学校一览表
    附录4.1 库区可用立体式停车设施及特点一览表
    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以湖州市“七位一体”培育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一)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界定
        1. 新型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成人教育理论
    (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2. 适应性原则
        3. 实用性原则
        4. 实践性原则
三、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实存问题
    (一) 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
        1. 湖州市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2. 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七位一体”培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二) 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认识存在偏差,创新性不足
        2. 前期调研不足,针对性不强
        3. 生源质量不高,管理难度大
        4. 培训形式单一,课程不够科学
        5. 扶持政策滞后,难于落到实处
        6. 认定标准偏低,缺乏引领效应
四、改进湖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对策
    (一)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
    (二) 系统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三) 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
        1. 加强宣传引导
        2. 深入调查研究
        3. 强化社会舆论向导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5. 健全法律法规
        6. 建大建强实训基地
        7. 兴建农民合作组织
        8.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四)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1. 增加创新创业培训内容
        2. 选择因地适宜的培训方式
        3. 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
    (五) 巩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
        1. 加强跟踪服务,强化创新创业扶持
        2. 加强总结思考,提升功效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露天矿区居民点安置方式探索 ——以平朔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矿区农村发展及其征地制度理论研究
    2.1 概念辨析
        2.1.1 矿区
        2.1.2 征地安置模式
        2.1.3 复垦地重建安置模式
        2.1.4 复垦土地再利用
        2.1.5 征地房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资源诅咒”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 矿区农村发展困境理论分析
        2.3.1 资源开采对农业生产影响
        2.3.2 资源开采外部性的农村生态负效应
        2.3.3 农村社会发展与利益纠纷
    2.4 矿区征地安置特征分析
        2.4.1 我国征地制度简述
        2.4.2 矿区征地安置模式及其矛盾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征地安置模式下矿区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3.1.2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3.1.3 平朔矿区概况
    3.2 原地貌农村现状调查
        3.2.1 农业生产
        3.2.2 农民生活
        3.2.3 农村环境
    3.3 矿区征地安置搬迁情况调查
        3.3.1 平朔矿区农村搬迁安置情况
        3.3.2 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情况
    3.4 矿山企业现状问题分析
        3.4.1 耕地占补平衡问题
        3.4.2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
        3.4.3 企业征地成本负担
        3.4.4 复垦后的土地退出问题
    3.5 本章小结
        3.5.1 原地貌未失地农民调查小结
        3.5.2 矿区征地搬迁安置情况调查小结
        3.5.3 矿山企业困境小结
4 复垦土地重建居民点可行性分析
    4.1 国外土地复垦内涵与目标
    4.2 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产业发展分析
        4.2.1 矿区已复垦土地情况
        4.2.2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情况
        4.2.3 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4.3 平朔矿业用地改革
        4.3.1 矿区矿业用地改革概况
        4.3.2 改革可行性分析
        4.3.3 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4.4 复垦土地重建居民点较原地貌优势分析
        4.4.1 复垦地重建居民点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4.4.2 复垦地重建居民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4.5 本章小结
5 复垦土地重建居民点时序设计及实施内容
    5.1 资源开采影响范围内居民点划分
    5.2 重建时序设计
        5.2.1 土地损毁与复垦环节
        5.2.2 重建时序设计
    5.3 重建模式借鉴
        5.3.1 参考模式1:农地重划
        5.3.2 参考模式2:生态移民
        5.3.3 比较借鉴
    5.4 重建工程实施
        5.4.1 工程内容及程序
        5.4.2 工程费用及负担
        5.4.3 工程实施要点
        5.4.4 模式不足及改进建议
    5.5 复垦土地综合利用布局分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浙江省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研究
        1.3.2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3.3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与评价
        1.3.4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研究
        1.3.5 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对策建议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居民点及其整治的内涵
        2.1.1 农村居民点
        2.1.2 土地整治与农村居民点整治
    2.2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居环境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公共参与理论
        2.2.5 博弈论
3 吴兴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概况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3.2 吴兴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3.2.1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3.2.2 农村居民点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 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与评价
    4.1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内涵
    4.2 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潜力测算方法
    4.3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选取原则
        4.3.2 指标体系构建
        4.3.3 指标值归一化处理
        4.3.4 潜力评价方法和结果表达
    4.4 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与评价
        4.4.1 技术路线
        4.4.2 资料获取来源
        4.4.3 农村居民点整治数量潜力测算
        4.4.4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
5 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研究
    5.1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回顾
        5.1.1 村庄发展模式
        5.1.2 组织管理模式
        5.1.3 资金筹措模式
    5.2 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研究
        5.2.1 城镇化引领型模式
        5.2.2 建设中心村型模式
        5.2.3 内部整治型模式
        5.2.4 整村搬迁型模式
    5.3 典型案例分析——八里店镇南部片区土地综合整治
        5.3.1 项目区概况
        5.3.2 项目区现状情况
        5.3.3 规划方案
        5.3.4 资金筹措分析
        5.3.5 效益评价
6 推进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对策措施
    6.1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规范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
    6.2 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土地整治权属调整机制
    6.3 建立差别化的整治运作模式,拓宽整治投融资渠道
    6.4 加强组织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参与程度
7 结论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阐释
    三、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史综述
    五、文献资料与调查访谈
    六、主要创新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 下孔村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章 共产党印象
    第一节 “共党来了铲人如割草,无论贫富皆难逃”
    第二节 “羊群走路靠头羊,群众看的是共产党”
    小结
第三章 政治运动与革命文化的输入
    第一节 锣鼓喧天进公社
    第二节 整党整风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
    小结
第四章 革命文化:话语·仪式·象征·记忆
    第一节 革命话语体系
    第二节 仪式与象征
    第三节 革命的记忆
    小结
第五章 被改造的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之一
    第一节 冬学民校与政治夜校
    第二节 学雷锋
    第三节 学大寨
    第四节 破四旧、立四新
    第五节 思想检讨与重做新人
    小结
第六章 学毛着: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塑造之二
    第一节 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学习制度
    第三节 学习内容
    第四节 学习方法
    第五节 记忆与认识
    第六节 典型个案
    小结
结论 革命与教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农村调查及访谈资料
附录 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现代化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 张译木. 吉林大学, 2020(08)
  • [2]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D]. 周正晓.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乡村产业振兴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省J镇的调查[D]. 李东峰.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4]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润城镇传统村落为例[D]. 赵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三峡库区社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D]. 周琎. 重庆大学, 2018(04)
  •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以湖州市“七位一体”培育模式为例[D]. 邹海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7]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A]. 汪恭礼,宛树林. 2014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8]露天矿区居民点安置方式探索 ——以平朔矿区为例[D]. 方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9]浙江省吴兴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与模式研究[D]. 饶金波.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5)
  • [10]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D]. 吴家虎.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现代空心砖厂经营管理的几点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