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硬膜外纳洛酮联合吗啡对兔切口痛的镇痛作用

小剂量硬膜外纳洛酮联合吗啡对兔切口痛的镇痛作用

一、切口痛兔硬膜外小剂量纳洛酮混合吗啡的镇痛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夏梦[1](2021)在《布托啡诺伍用小剂量纳美芬在二次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布托啡诺伍用小剂量纳美芬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抑郁与心境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11月于我院行择期剖宫产术,且切口为横切口的经产妇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经产妇分为B组、BN1组和BN2组共三组,每组30人。产妇入室后常规输液、监测后,取L3~4间隙腰硬联合穿刺,在10~15 s内向蛛网膜下腔单次推注0.5%重比重(以10%葡萄糖配制)盐酸罗哌卡因2 ml,调整麻醉上界平面在T6~T8,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将10μg/kg布托啡诺于胎盘取出后静脉滴注。手术结束前10 min根据不同分组连接相应的静脉镇痛泵:B组:布托啡诺0.15 mg/kg;BN1组:布托啡诺0.15 mg/kg+纳美芬0.25μg/kg;BN2组:布托啡诺0.15 mg/kg+纳美芬0.5μg/kg。分别记录:(1)三组产妇年龄、孕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三组产妇术后2 h、6 h、24 h、44 h的切口痛和宫缩痛的(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三组产妇术后44 h内镇痛泵追加次数。(4)记录三组产妇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产妇例数,包括嗜睡、神经兴奋(包括欣快感、漂浮、失眠、神经质)、寒战、瘙痒、呼吸抑制。(5)术前一天与术后44 h时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EPDS)与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评分。结果:1三组产妇年龄、孕周以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切口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BN2组2 h、6 h、24 h、44 h宫缩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BN1组2 h、6 h、24 h、44 h宫缩痛VAS评分均介于B组与BN2组之间,但BN1组在各个时间点与B组和BN2组分别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产妇术后44 h内镇痛泵追加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B组相比,BN2组嗜睡发生人数明显减少(P<0.05);BN1组嗜睡的发生率小于BN2组且大于B组,但与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神经兴奋作用、寒战、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产妇术前EPDS与PO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术后EPDS与POMS评分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与B组相比BN2组术后EPDS与POMS评分均降低(P<0.05);BN1组术后EPDS与POMS评分较B组与BN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μg/kg纳美芬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行二次剖宫产术的产妇,可以增强布托啡诺对宫缩痛的抑制作用、减轻布托啡诺的不良反应、缓解产后抑郁并改善心境。

张召义[2](2020)在《不同剂量纳布啡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剂量纳布啡与芬太尼在宫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纳布啡药理特点,探索纳布啡在宫腔镜手术中的最佳使用剂量,为纳布啡在宫腔镜手术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选择拟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手术的患者260例,ASA Ⅰ~Ⅱ级,人体质量指数20~30kg/m2,年龄23~45岁,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或阿片类药物成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对照组:芬太尼1.5μg/kg组(D组),试验组:纳布啡0.1 mg/kg组(N1组)、纳布啡0.15 mg/kg组(N2组)和纳布啡0.2 mg/kg组(N3组),每组65例,麻醉方式均采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比较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四组患者的SBP、DBP、HR、SpO2随时间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N2组心率改变较D组(P=0.018)和N1组(P=0.035)大。四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术中N1组丙泊酚总用量(210.92±50.86mg)高于 D 组(181.23±41.06mg)、N2组(189.54±39.03mg)和 N3 组(185.08±34.01mg)(P=0.000,P=0.004,P=0.000);N1组术后苏醒时间(198.62±35.26 s)长于 D 组(148.77±29.29 s)、N2(133.08±33.54 s)和 N3(146.15±34.13 s)(P=0.000),N2 组的苏醒时间较 D 组和 N3 组短(P=0.007,P=0.025)。四组患者术后1h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N1组术后1h疼痛评分0~2分(舒适)的患者例数(17例)少于D组(58例)、N2组(54例)和N3组(55例),而评分3~4分(轻度不适)的患者例数N1组(46例)多于D组(7例)、N2组(11例)和N3组(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1组有2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5分,患者具有中度疼痛不适感。四组患者术后1h镇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D组(53例)、N1组(45例)术后镇静评分2分的患者例数多于N2组(31例)和N3组(18例),N3组术后镇静评分2分的患者例数最少;N1组(20例)、N2组(34例)、N3组(19例)术后镇静评分3分的患者例数均多于D组(8例),N2组(34例)多于N1组(20例)和N3组(19例);D组(4例)、N3组(28例)术后镇静评分4~5分的患者例数多于N1组(0例)和N2组(0例),N3组(28例)术后镇静评分4~5分的患者例数最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3组有2例患者术后镇静评分5分,患者嗜睡,且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N1组患者的术中肢体活动发生率(33.80%)较N2、N3组高(P=0.014);D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78.46%)高于其余三组(P=0.000);N3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33.85%)高于D组(P=0.007),N3组患者术后头晕发生率(49.23%)高于其余三组(P=0.000)。结论:1.在宫腔镜手术静脉全身麻醉中,0.15 mg/kg纳布啡具有优于1.5μg/kg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术后苏醒时间短,镇静效果好。2.0.15 mg/kg纳布啡复合丙泊酚较其他剂量组在宫腔镜手术中具有更好的麻醉镇痛效果和较少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

解康杰[3](2019)在《阿片类药物与术中房颤相关性分析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阿片类药物与术中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目的:该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目的是筛查非心脏胸科手术术中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明确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与术中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44例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我们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围术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术中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为十二导联心电图或多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现术中心房颤动并持续30秒以上。结果:144人参与完成了研究,其中18人术中发生了心房颤动。术中心房颤动组中术前有化疗史和过量饮酒史的比例显着高于非术中心房颤动组,P值分别为0.014和0.034。术中心房颤动组的平均体重指数、单肺通气期间潮气量显着低于非术中心房颤动组,P值分别为0.019和0.01。术中心房颤动组单肺通气期间的心率显着快于非术中心房颤动组,P值<0.001。未发现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与术中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过量饮酒(OR=5.279;95%CI:1.432-19.467),化疗史(OR=4.019;95%CI:1.504-15.334),单肺通气期间快速心率(OR=1.093;95%CI:1.033-1.156)为普胸手术术中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论:非心脏胸外科手术中术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2.5%。未发现阿片类药物与术中心房颤动的相关性。过量饮酒、化疗史、单肺通气期间快速心率是术中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阿片类药物中枢预给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吗啡中枢预给药通过阿片受体机制对外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1: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20):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 5mg/kg,ip)、LPS+吗啡(icv)组(LPS 5mg/kg,ip+Morphine 100ug/kg,icv)。吗啡侧脑室给药预处理和LPS给药后观察两组SD大鼠72h内死亡率。2:40只SD大鼠分组同上,分别于LPS给药后6 h、24 h、48 h、72 h四个时间点取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 larlavage fluid,BALF)行ARDS相关炎症因子和蛋白定量检测,取肺叶行HE染色。3: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侧脑室置管对照组(Naive)、LPS组(LPS 5 mg/kg,ip)、吗啡大剂量(icv)组(LPS 5 mg/kg,ip+mor 100 ug/kg,icv)、吗啡小剂量(icv)组(LPS 5 gmg/kg,ip+mor 10 ug/kg,icv)、纳洛酮拮抗组(LPS 5 mg/kg,ip+mor 100 ug/kg,icv+纳洛酮 1 mg/kg,iv)、甲基纳曲酮拮抗组(LPS 5 mg/kg,ip+mor 100 ug/kg,icv+甲基纳曲酮5 mg/kg,iv)六组,每组5只。LPS给药后6 h取肺组织行肺湿重/干重比、HE染色、MPO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取血和BALF行炎症因子检测、动脉血行血气分析。4:8只SD大鼠侧脑室置管和切断右颈部迷走神经后独笼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LPS组(切断右颈部迷走神经+LPS 5 mg/kg,ip)、吗啡(icv)组(切断右颈部迷走神经+LPS 5 mg/kg,ip+Mor 100 ug/kg,icv)每组4只。LPS给药完成6h后取肺组织行HE染色、MPO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取血和BALF行炎症因子检测。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Vagotomy+PRV组(切断右颈部迷走神经+PRV)和PRV组(正常对照),每组3只。开右胸右肺多点注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2-4天后取脑切片,定位直接作用于肺的中枢核团。6:10只SD大鼠核团置管后独笼饲养7天。随机分为LPS组(LPS 5 mg/kg,ip+0.9%NS1ul,核团注射)、吗啡核团给药组(LPS 5 mg/kg,ip+Mor 10 ug/1ul,核团注射)每组5只。取血和BALF测炎症因子IL-1β,取脑行核团μ受体和c-Fos免疫荧光共标记。结果:1:LPS组72h内死亡率(42.9%)显着高于LPS+吗啡(icv)组(10.5%)(P<0.05)。吗啡侧脑室预给药三天可以降低LPS腹腔注射诱导ARDS的死亡率。2:LPS组血浆内和BALF内IL-1β、MCP-1浓度显着高于LPS+吗啡(i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BALF内蛋白浓度显着高于LPS+吗啡(icv)组(P<0.05)。HE染色示24h、48 h肺组织损伤最为严重。LPS+吗啡(icv)组肺组织损伤轻于LPS组。吗啡(icv)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缩短ARDS病程。3:LPS组和吗啡小剂量(icv)组MPO阳性细胞百分比显着多于单纯侧脑室置管对照组和吗啡大剂量(icv)组(P<0.05)。与Naive组相比,LPS组和纳洛酮拮抗组PaO2/FIO2显着下降(P<0.05)。LPS组BALF内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Naive)和吗啡大剂量(icv)组(P<0.05)。Naive组和吗啡大剂量(icv)组BALF和血内IL-1β、MCP-1浓度显着低于LPS组(P<0.05)。吗啡改善ARDS的作用可以被阿片类受体拮抗剂部分拮抗。吗啡中枢预给药改善ARDS与剂量有关,与激活中枢及外周的阿片类受体机制有关。4:除LPS组BALF内MCP-1浓度显着高于吗啡(icv)组外(P<0.05),其它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说明切断右侧迷走神经后,吗啡中枢预给药保护作用减弱。吗啡中枢预给药对ARDS的保护作用依赖于中枢-外周神经免疫调节通路。5:Vagotomy+PRV组和PRV组右肺表面注射PRV病毒后,沿外周神经逆行追踪结果无差别。说明中枢神经支配右肺不单依赖于右颈迷走神经途径,中枢存在与右肺直接联系的中枢核团。6:吗啡核团给药组GiV核团内μ受体和c-Fos共标记多于LPS组。LPS组血浆和BALF内IL-1β平均浓度高于吗啡核团给药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吗啡中枢预给药可以通过中枢μ受体激活中枢核团。结论:吗啡中枢预给药经阿片受体机制激活中枢核团,通过中枢-外周神经免疫调节通路改善ARDS,其保护作用与剂量有关。

李莹[4](2019)在《不同剂量纳洛酮联合地佐辛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苏醒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及拔除喉罩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研究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3.研究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静效果的影响;4.观察不同剂量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30人。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麻醉深度。麻醉诱导均静脉给予0.03mg/kg咪达唑仑,0.5μg/kg舒芬太尼,0.6mg/kg罗库溴铵,2mg/kg丙泊酚,预充氧3-5min后行喉罩置入,后机械通气,通气方式为容量控制模式,潮气量设定为6-8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2-14次/分;麻醉维持:丙泊酚5-7mg/kg/h持续泵注,瑞芬太尼6-8μg/kg/h持续泵注,间断给予罗库溴铵0.3mg/kg,保证麻醉深度BIS值为40-60,监测血压、心率波动与入室水平相差20%以内,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95%-100%。于手术结束前15min,根据不同分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L组:静脉入壶滴注地佐辛0.15mg/kg+纳洛酮0.5μg/kg;M组:静脉入壶滴注地佐辛0.15mg/kg+纳洛酮1.0μg/kg;H组:静脉入壶滴注地佐辛0.15mg/kg+纳洛酮1.5μg/kg;C组:静脉入壶滴注地佐辛0.15mg/kg+等容量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静脉给予昂丹司琼4mg,手术结束后,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潮气量达6-8ml/kg,清醒后充分吸痰拔除喉罩入复苏室,生命体征平稳后安全返回病房。分别记录四组患者年龄、ASA分级、BMI指数、手术时长、手术部位等基本资料;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苏醒时间和喉罩拔除时间,以及手术结束(Ta)、拔除喉罩时(Tb)和拔除后5min(Tc)的血压、心率;记录四组患者术后1h(T1)、6h(T2)、12h(T3)、24h(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四组患者术后24h补救镇痛次数;记录四组患者T1、T2、T3、T4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结果:1.L组、M组、H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喉罩拔除时间短于C组,其中M组苏醒时间最短(P<0.05);拔除喉罩期间四组患者血压、心率波动无明显差异(P>0.05);2.M组患者T1、T2、T3时刻的VAS评分低于其他三组,L组、M组、H组患者T1时刻BCS评分高于C组,L组、M组、H组患者术后24h内补救镇痛次数少于C组(P<0.05);3.L组、M组、H组患者T1时刻Ramsay镇静评分低于C组(P<0.05);4.L组、M组、H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均少于C组(P<0.05),其中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最少。结论:1.1.0μg/kg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喉罩拔除时间;2.1.0μg/kg的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增强地佐辛术后镇痛效果;3.低剂量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一定程度增强术后镇静效果;4.低剂量纳洛酮与地佐辛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杨恒[5](2019)在《吗啡硬膜外输注对肠道Cajal间质细胞及胃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阿片类药物是处方量最大和最有效的镇痛药,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受限于其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和便秘,统称为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表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其分化、成熟对胃肠道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障碍与胃肠道ICCs细胞之间是否相关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作者此前的研究表明吗啡或联合小剂量纳洛酮硬膜外输注兔的近端结肠ICCs数量减少、形态遭到破坏、c-kit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小剂量纳洛酮可以逆转以上表现;其对ICCs电生理方面的研究目前未见其他学者研究。本研究(基础研究)通过吗啡或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肠道ICCs细胞电生理的影响及(临床研究)吗啡或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观察其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吗啡硬膜外输注对胃肠功能作用的可能机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兔肠道ICCs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2,吗啡或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肠道ICCs细胞的电生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3,为排除胃肠道等腹部手术对观察指标的影响,选用择期下肢骨科手术采用硬膜外输注吗啡或复合小剂量纳洛酮镇痛的方法,采用患者主观问卷调查表和MRI客观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4,对以上相关的探索及阐述为围术期术后镇痛及临床疼痛治疗防治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提供更好策略以及进一步研究阿片类药物对胃肠道功能及其ICC细胞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方法:第一部分:家兔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MN组)、生理盐水组(NS组)共3组,每组6只。硬膜外穿刺成功置管1天后,接CBI硬膜外镇痛泵,连续输注5天。进行如下研究:1,ICC的体外培养:停止给药后1d,经耳缘静脉注入空气20ml处死,立即开腹,取盲肠下方至直肠的结肠组织,用K-B液冲、漂洗肠组织,固定于培养皿的底部,然后置于装有无钙Hank’s溶液的培养皿中,用常规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剥离黏膜层并切成小碎片,用Ⅱ型胶原酶分离细胞,分离后的细胞接种SMGM培养液内并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1d后更换为单纯含有SCF因子的SMGM培养液培养。2,ICC的免疫学鉴定:细胞培养稳定72h后进行免疫荧光学鉴定,倒去培养皿中培养液,滴加1∶200稀释的SA1022-兔IgG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7℃孵育过夜,PBS冲洗2min×3次,滴加1∶200稀释的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G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BS冲洗,DAB显色,苏木精轻度复染,中性树胶封片。细胞染色呈棕色者为阳性细胞。3,ICC的激光共聚焦荧光标记及显微镜观察:实验当天以培养基溶液稀释至终浓度为4μmol/L的工作液(避光)。取出培养72小时的培养皿,移除培养基,以上述配置液冲、漂洗2次,加入5μM的fluo-4AM放置于5%C02培养箱内37℃孵育5分钟,取出后再冲洗两次,室温下静放10分钟,使细胞温度与室温相同,恢复细胞稳定性。将培养皿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载物台上,选择镜下细胞染色良好的视野,每个培养皿随机选20个细胞扫描记录成像,META自带分析软件测量获得每个细胞长度值。从中随机选10个ICC样细胞200ms/张图片速度进行扫描,ICC样细胞内相对荧光强度代表钙离子的浓度,获得每个时间点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值。4,取出培养72小时的ICC细胞,室温下使用不含有钙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次,取盖玻片倒置于显微镜镜台上的灌流槽底部进行灌流(13ml/min),其灌流温度设置在3032℃之间,用电阻在25MΩ全细胞传统钳制模式的玻璃电极进行110MΩ的封接,膜电位钳制在-60mV,电流通过EPC-10膜片钳放大器记录分析处理。第二部分:应用随机双盲研究设计,纳入30例择期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椎管内硬膜外麻醉。随机化结果被隐藏在不透明的信封中,术后镇痛随机分为3组:罗哌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吗啡组(LM组)、罗哌卡因+吗啡+纳洛酮组(LMN组),连续术后镇痛5天。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Ⅰ-Ⅱ级,预期住院时间至少7天。记录术中手血压、心率、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和术中补液量。记录术后在静息(VAS休息)和活动(VAS动态)时的术后第1、3和5天VAS评分。监测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运动或感觉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收取患者每天自主胃肠功能问卷调查调查表(BFI、GSRS、PAC-SYM、BSFS)并作相应分析;术后镇痛1天和5天的肠道MRI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第一部分:1,体外培养ICCs细胞是可行的;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体外培养的ICC细胞C-kit蛋白呈阳性表达,突起和胞体着色明显,其表达的细胞具有ICC细胞特有的形态特征:胞体呈梭形或三角形,胞核大、胞浆少,与邻近的细胞突起及胞体互相连接成网络状;而吗啡组ICC细胞C-kit蛋白呈表达明显较少,形态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数量明显减少;2,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ICC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值无明显变化,而吗啡组ICC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值较生理盐水组及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明显降低(P<0.05);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ICC样细胞长度无明显变化,而吗啡组ICC样细胞细胞长度较生理盐水组及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明显缩短(P<0.05);3,在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中单个ICC的起搏电流振幅分别为:(19.85±3.75)pA、(19.53±3.81)pA,而吗啡组中单个ICC起搏电流振幅为(6.56±4.22)pA;与生理盐水组、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比较,吗啡组的钳制电流明显降低(P<0.05);而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比较,两组基本上没有变化(P>0.05)。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ICC的起搏频率分布为(22.5±2.15)次/min、(21.5±2.92)次/min,而吗啡组ICC的起搏频率为(10.25±2.35)次/min,;与生理盐水组、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组比较,吗啡组的ICC起搏频率明显降低(P<0.05);而生理盐水组与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比较,两组基本上没有变化(P>0.05)。第二部分:1,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和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罗哌卡因L组较LM组、LMN组用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给药的总量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整个术后期间,所有人患者有足够的镇痛效果,三组组间静息时VAS疼痛评分第1天至第5天无明显差异(P>0.05),L组与LM组在活动时第1、3、5天时,VAS评分无差异(P>0.05),LMN组在活动时(第1、3、5天)的VAS评分较L组与LM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均未见镇静、运动或感觉阻滞、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L组、LMN组未发现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LM组在治疗期间发生呕吐2例(20%)、恶心4例(40%)、皮肤瘙痒4例(40%),较L组、LMN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组经基线校正的BFI症状总分评分(第一天和第五条比较)较L组和LMN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基线校正的BFI症状评分L组和LMN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GSRS总评分(第一天和第五天总分的平均分)比较,LM组与L组和LMN组比较,总分差有统计学意义,(F=29.72;P<0.001)、维度之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4;P<0.001);以及总分和维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8;P<0.001);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吗啡+纳洛酮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罗哌卡因+吗啡组与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吗啡+纳洛酮组比较,在便秘方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吗啡+纳洛酮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便秘症状问卷的患者评估(PAC-SYM)LM组与L组、LMN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2;P<0.001);LM组PAC-SYM评分在术后治疗与治疗日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P=0.01),在治疗的第4天(P<0.001)和第5天(P<0.001)与第一天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在LM组治疗期间PAC-SYM评分,在第2天和第4天之间(第2天较基线下降2%,第4天较基线增加176%;P=0.002)以及第2天和第5天之间(第2天较基线下降2%,第5天较基线增加198%,P<0.001)检测到显着差异。在L组、LMN组PAC-SYM评分中,未检测到不同天之间基线校正值的差异(P>0.05);LM组与L组、LMN组排便频次的比较,排便频次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P=0.005);LM组治疗与治疗日期排便频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1;P<0.001);数据分析显示排便频次LM组与L组、LMN组比较,第2天排便减少8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便减少87次,P<0.001)。LM组与L组、LMN组粪便形状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4,P<0.001);数据分析显示,与L组、LMN组比较,LM组治疗期间所有天数的粪便形态评分均显着降低(第1天至5天评分分别降低37%、52%、64%、40%、73%,P<0.005);5,LM组与L组、LMN组比较(第一天和第五天MRI扫描结果),肠道气体容积总体积气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8,P=0.002),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的积气也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9,P<0.001);在LM组治疗期间,从第一天至第五天,盲肠/升结肠体积明显加(41%,P=0.005),横结肠明显增加(20%,P=0.005),总结肠也是增加(16%,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组、LMN组仅在第一天盲肠/升结肠体积明显加(14%、13%,P=0.03),其他部位及治疗天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体外培养ICCs细胞的可靠性确切。2,NS组、MN组体外培养的ICC细胞具有其特有的形态特征:胞体呈梭形或三角形,胞核大、胞浆少,与邻近的细胞突起及胞体互相连接成网络状;而M组ICC细胞形态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数量明显减少;NS组、MN组ICC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值无明显变化,而M组ICC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值较NS组、MN组明显降低;NS组、MN组ICC样细胞长度无明显变化,而M组ICC样细胞长度较NS组、MN组明显缩短;M组单个ICC的起搏电流振幅与NS组、MN组比较明显降低;M组起搏电流频率与NS组、MN组比较明显降低,而NS组起搏电流振幅及频率与MN组比较基本没有变化。3,硬膜外输注吗啡使兔近端结肠组织ICC的表达造成障碍、ICCs样细胞钙离子电流减弱、ICCs样细胞的起搏电流降低,可能导致近端结肠ICCs样细胞起搏功能的障碍/减弱和细胞信号/信息传输出现一定的障碍,进而发生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NS组与MN组基本上无变化,联合应用小剂量纳洛酮后能够逆转吗啡对ICCs样细胞造成的以上影响。4,据此我们推测吗啡可能是通过作用在兔肠道ICCs起搏细胞上的阿片受体作用对ICCs形态表达、起搏电流及信号传输等阻滞或障碍进而导致肠功能障碍。5,L组、LM组及LMN组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LMN组在第1、3、5天的活动后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降低了吗啡的不良反应;6,通过MRI对患者肠道容积的客观测量,来评估吗啡对肠功能的影响的检测是可行的;7,LMN组增强镇痛效果的同时,其胃肠道的BFI、GSRS、PAC-SYM、BSFS的评分及MRI检测肠道容积均较均LM组有临床意义,同时降低了局麻药的用量。通过两部分的研究,我们推测其可能的机制是吗啡主要通过作用与胃肠道的起搏细胞ICCs表达的阿片受体上,通过对ICCs细胞表达的阻碍、起搏电流的阻滞、信号/信息传输的阻碍进而导致肠功能障碍;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以逆转吗啡的以上作用。为围术期术后镇痛及临床疼痛治疗防治阿片类药物副作用提供更好策略以及进一步研究阿片类药物对胃肠道功能及其ICC细胞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唐璟[6](2018)在《低剂量纳洛酮复合罗哌卡因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低剂量纳洛酮复合罗哌卡因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血浆β-内啡肽及白介素-10浓度变化的观测,探讨低剂量纳洛酮增强镇痛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选择2017年1月6月,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肩部以下上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R组(罗哌卡因组,0.75%罗哌卡因15ml+0.9%生理盐水15ml共30ml)和N组(纳洛酮组,0.75%罗哌卡因15ml+0.9%生理盐水14ml+10ug纳洛酮1ml共30ml),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阻滞开始前(T0)、阻滞结束时(T1)、消毒时(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数值,观测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术后3、6、12、18、24h(T59)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h地佐辛首次使用时间及用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镇痛满意度评分,同时于阻滞前(T0)、术后6h(T6)、术后24h(T9)采血进行血浆β-内啡肽(β-EP)和白介素-10(IL-10)浓度测定。结果:两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各时间点生命体征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后地佐辛首次使用时间均长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6、12hVAS均低于R组,术后18hVAS高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24h地佐辛用量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术后6h血浆β-EP浓度低于R组,血浆IL-10浓度高于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纳洛酮(10ug)复合罗哌卡因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在不影响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前提下,有效延长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总体降低术后补救性镇痛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联用方案。

石星星[7](2016)在《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XFM)及其颉颃剂具有效果确切、安全、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特点。但目前其麻醉镇痛和催醒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最新研究表明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与动物全身麻醉及催醒机制有密切的联系。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在调控局部树突兴奋性调节及麻醉长时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测m TOR可能参与了麻醉的镇痛调控。Orexin系统可调控睡眠与觉醒,推测Orexin系统参与了麻醉的催醒调控。为全面了解XFM及其颉颃剂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交互作用,本实验从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和Orexin系统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切口痛大鼠为模型,选取m TOR信号转导系统中关键蛋白LKB1、AMPK及下游转录因子4EBP1,研究XFM及其颉颃剂的麻醉镇痛机理,从分子水平对XFM及其颉颃剂交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其次,选取Orexin A和Orexin B研究XFM及其颉颃剂的催眠与觉醒机理,分析XFM及其颉颃剂在大鼠下丘脑侧脑区的交互作用。实验分为XFM及其颉颃剂对mTOR信号系统和对Orexin系统的作用两部分。研究对mTOR信号系统的作用:将126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切口痛对照组(24只),生理盐水切口痛组(24只),麻醉剂组(24只),颉颃剂组(24只)和麻醉催醒交互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于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30 mg/kg后,对足底实施手术切割建立切口痛模型。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XFM或/和颉颃剂(对照组不给药)后,在相应时间点采用颈部移位法处死大鼠并迅速取样,取样部位为大脑、海马、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L4L5节段。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样品LKB1 m RNA、AMPKα1 mRNA、AMPKα2 mRNA和4EBP1 m RNA的相对转录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样品p-LKB1/LKB1、p-AMPKα/AMPKα和p-4EBP1/4EBP1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研究对Orexin系统的作用:将78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麻醉剂组(24只),颉颃剂组(24只)和麻醉催醒交互组(24只)。各实验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XFM和/或颉颃剂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并采取下丘脑侧脑区。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repro-orexin mRNA的相对转录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rexin A、Orexin 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验结果:(1)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LKB1的影响XFM能明显激活大鼠脑内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LKB1 m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磷酸化水平与mRNA转录变化较为一致;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抑制大脑、小脑、海马和脊髓内LKB1 m 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切口痛大鼠大脑和小脑的LKB1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表明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的LKB1 m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和海马逆转XFM对LKB1的诱导激活有关。(2)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AMPK的影响切口痛大鼠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和脊髓部位的AMPKα1和AMPKα2 mRNA相对转录量和AMPKα磷酸化水平在XFM麻醉后,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且磷酸化水平与mRNA转录水平一致;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明显抑制小脑、海马和脑干的AMPKα磷酸化水平和mRNA转录;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小脑、脑干和脊髓的磷酸化水平和mRNA转录受到抑制,表明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和脊髓内的AMPKα磷酸化和mRNA转录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海马和脑干逆转XFM对AMPKα的诱导激活有关。(3)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4EBP1的影响XFM能极显着升高切口痛大鼠各个脑区及脊髓部位的4EBP1 mRNA相对转录量和磷酸化水平(P<0.01);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显着降低小脑、丘脑、海马、脑干的4EBP1 m RNA相对转录量和磷酸化水平(P<0.05),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大脑、小脑和丘脑的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显着抑制(P<0.05),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各个脑区及脊髓4EBP1 mRNA相对转录和磷酸化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丘脑、海马、脑干逆转XFM对4EBP1的诱导激活有关。(4)XFM及其颉颃剂对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Orexin B表达的影响XFM能极显着抑制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 RNA的转录(P<0.01),显着降低Orexin A和Orexin B蛋白表达(P<0.05),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激活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促进Orexin A和Orexin B蛋白表达。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大鼠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的转录和Orexin 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表明XFM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Orexin B蛋白表达进行的,颉颃剂的促觉醒作用是可能与逆转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蛋白表达有关。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XFM对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与小脑、丘脑、海马、脑干有关,这可能是该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参与麻醉与镇痛的靶位。(2)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够抑制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内的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对小脑和海马部内的信号分子抑制较明显,颉颃剂效能的发挥可能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来实现的。(3)小型猪麻醉颉颃剂与XFM对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作用相反,这可能是XFM与颉颃剂的交互作用在分子水平的体现,但颉颃剂未能完全逆转XFM对LKB1-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其他信号转导网络影响麻醉与催醒的机理。(4)XFM作用于下丘脑侧脑区对Orexin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逆转XFM在下丘脑侧脑区对Orexin的抑制作用,下丘脑侧脑区可能是Orexin系统参与麻醉与苏醒的部位之一。

张旭彤[8](2016)在《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效应联合作用的分子药理学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不同注射方式下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测定目的:探讨静脉与鞘内注射时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其中静脉注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1组,n=10),芬太尼组(F1组,n=30),布托啡诺组(B1组,n=30);鞘内注射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2组,n=10),芬太尼组(F2组,n=20),布托啡诺组(B2组,n=20)。依Brennan等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分别测定术前30min和术后15min的大鼠后足机械痛阈,排除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大鼠。F组及B组大鼠以累积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50%为镇痛有效指标,用序贯法完成各组实验后,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算出各自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静脉注射:芬太尼的ED50为3.9μg/kg(95%CI:2.5-4.9μg/kg),布托啡诺的ED50为292μg/kg(95%CI:198-373μg/kg);鞘内注射:芬太尼的ED50为30 ng/kg(95%CI:18-39 ng/kg),布托啡诺的ED50为217 ng/kg(95%CI:154-276 ng/kg)。结论:芬太尼和布托啡诺对切口痛大鼠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根据ED50值分析,芬太尼明显优于布托啡诺,静脉镇痛强度比约是75:1,鞘内镇痛强度比约是7:1。第二部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应用的独立与相关联合作用目的:用生物统计法分别评价静脉与鞘内注射时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效应的联合药理性质。方法:将两药静脉注射途径得到的ED50联合应用于50只联合组切口痛大鼠,另将两药鞘内注射途径得到的ED50联合应用于15只联合组切口痛大鼠,分别测定术前30 min和术后15min的大鼠后足机械痛阈,以排除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大鼠。大鼠以累积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50%为镇痛有效指标,两种注射途径均依Brennan等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采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分析两药相互作用机理,求出两药物联合质反应率(P0)。根据Finney公式:Pe=P1+P2-P1 P2(P 1与P2分别代表第一药与第二药的质反应率;Pe为两药合并应用后的期望质反应率),用期望质反应率Pe和观察质反应率P0差异的显着性检验,来判断和分析两药对镇痛效应联合作用的性质(独立或相关联合作用)。结果:静脉注射与鞘内注射中,ED50的芬太尼和布托啡诺联合应用的联合质反应率(P0)分别为0.84与0.80,与期望质反应率(P e=0.7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芬太尼与布托啡诺联合应用时,无论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两药均互不影响,药理性质为独立联合作用。第三部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镇痛效应的等效曲线目的:制备Loewe等效曲线,分析芬太尼与布托啡诺联合作用的药理效应类型。方法:将90只静脉注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1/4 ED50芬太尼组(V1组,n=30),1/2 ED50芬太尼组(V2组,n=30),3/4 ED50芬太尼组(V3组,n=30);49只鞘内注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1/4 ED50芬太尼组(T1组,n=15),1/2 ED50芬太尼组(T2组,n=17),3/4 ED50芬太尼组(T3组,n=17),均依Brennan等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分别测定术前半小时和术后15min的大鼠后足机械痛阈,以排除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大鼠。实验组大鼠以累积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50%为镇痛有效指标,两种注射途径分别以芬太尼的1/4、1/2、3/4 ED50为基础和布托啡诺联合应用,采用序贯法求出各自合并药为ED50时的布托啡诺剂量,将芬太尼和布托啡诺的剂量换算成各自ED50剂量的百分比,由此制定两药的Loewe等效曲线图,进一步分析两药联合作用的效应类型。结果:静脉注射与鞘内注射1/4 ED50芬太尼合并用药为ED50时,布托啡诺的剂量分别是152μg/kg(95%CI:116-185μg/kg,静脉)、128 ng/kg(95%CI:91-199 ng/kg,鞘内);1/2 ED50芬太尼合并用药为ED50时,布托啡诺的剂量分别是109μg/kg(95%CI:84-133μg/kg,静脉)、102ng/kg(95%CI:71-149 ng/kg,鞘内);3/4 ED50芬太尼合并用药为ED50时,布托啡诺的剂量分别是93μg/kg(95%CI:52-125μg/kg,静脉)、89ng/kg(95%CI:79-105 ng/kg,鞘内)。结论: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联合作用的药理学效应与两药的剂量比例相关,即随着芬太尼与布托菲诺剂量比值逐渐加大,其联合药效从协同作用、相加作用逐渐向拮抗作用转变。第四部分:两种不同类型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脊髓背角μ、κ阿片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疼痛模型后,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检测两种不同类型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脊髓背角μ、κ阿片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疼痛模型并鞘内置管(同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N组);芬太尼组(F组);布托啡诺组(B组);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组(FB组,分为三个亚组,每组6只)。其中FB组根据第二部分Loewe等效曲线图得出的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剂量匹配结果再分为1/4ED50芬太尼与相关剂量的布托啡诺组(FB1)、1/2ED50芬太尼与相关剂量的布托啡诺组(FB2)、3/4ED50芬太尼与相关剂量的布托啡诺组(FB3)三个亚组。各组均在镇痛有效的情况下将所有大鼠处死留取脊髓背角,采用RT-PCR、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脊髓背角部分μ阿片受体与κ阿片受体m RNA与蛋白含量。结果:在大鼠应用两种阿片镇痛药后均达到有效镇痛效果。关于大鼠脊髓背角μ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F组>FB3组>FB2组>FB1组>B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鼠脊髓背角κ受体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B组>FB1组>FB2组>FB3组>F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片类激动剂与激动拮抗剂联合应用后分子水平表现出独立的生物学作用,并无明显的受体相互拮抗作用。

杨恒,宋正环,骆宏,金孝岠[9](2015)在《硬膜外输注吗啡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硬膜外输注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肠蠕动及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吗啡对照组(M组)、吗啡复合纳洛酮组(NM组)和纳洛酮组(N组),每组15只。四组均行硬膜外穿刺置管,背硬膜外镇痛泵,连续输注7d。观察记录粪便性状以及疼痛评分。测量幽门至回盲部肠管长度及墨汁在肠道的推进距离,计算墨汁推进率。取近端和远端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kit表达,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进行Cajal间质细胞(ICC)计数。结果与M组比较,N组、NS组疼痛评分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近端结肠c-kit表达和ICC计数明显增多(P<0.05)。与NM组比较,N组、NS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M组疼痛评分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近端结肠c-kit表达和ICC计数明显降低(P<0.05)。近端结肠组织M组出现ICC损伤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三组,c-kit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小于其他三组。结论硬膜外输注吗啡镇痛可抑制家兔肠运动功能,其机制与降低近端结肠ICC数量有关;小剂量纳洛酮可能逆转吗啡诱导的ICC变化,增强镇痛效果并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王微娜,林雪,张瑞芹[10](2012)在《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与吗啡联合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行腰硬联合麻醉,于手术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分别注入:Ⅰ组吗啡2 mg;Ⅱ组吗啡2 mg+纳洛酮10μg;Ⅲ组吗啡2 mg+纳洛酮40μg。术后4,8,12,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部位疼痛,Ramsay评分法评价镇静程度,并记录恶心呕吐(PONV)、瘙痒,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及镇痛药和止吐药的追加情况。结果术后4,8,12,24 h 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追加镇痛药情况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NV评分:Ⅲ组<Ⅱ组<Ⅰ组(P<0.05);术后追加止吐药的患者,Ⅲ组比Ⅰ组减少(P<0.05);瘙痒例数:Ⅲ组<Ⅱ组<Ⅰ组,分别为6、11和1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纳洛酮10μg或40μg与吗啡2mg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可以减轻吗啡所致的不良反应且不影响其镇痛效果,后者效果优于前者。

二、切口痛兔硬膜外小剂量纳洛酮混合吗啡的镇痛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口痛兔硬膜外小剂量纳洛酮混合吗啡的镇痛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布托啡诺伍用小剂量纳美芬在二次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术后镇痛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剂量纳布啡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药物和器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四组患者血压、心率和SpO_2的比较
    3.3 四组患者手术资料的比较
    3.4 四组患者术后随访资料的比较
    3.5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4.讨论
5.结论与展望
附图表
综述 纳布啡药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阿片类药物与术中房颤相关性分析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阿片类药物与术中心房颤动相关性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阿片类药物中枢预给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引言
    第一节: 吗啡中枢预处理降低ARDS死亡率
    第二节: 吗啡中枢预处理改善ARDS病程
    第三节: 吗啡中枢预处理改善ARDS依赖剂量和阿片受体
    第四节: 吗啡中枢预处理改善ARDS通过中枢-外周神经免疫调节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阿片类药物对围术期房颤和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机制
    前言
    第一部分: 阿片类药物与POAF
    第二部分: 阿片类药物与免疫系统
    第三部分: 阿片类药物与神经免疫系统
    第四部分: 中枢核团功能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字母先后排序)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不同剂量纳洛酮联合地佐辛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患者数量及分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药品
    1.3 研究设备
    1.4 研究方法
        1.4.1 麻醉前准备
        1.4.2 麻醉诱导及维持
        1.4.3 观察及记录指标
        1.4.4 评分表的使用说明
        1.4.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2.3 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
    2.4 镇痛效果评价
    2.5 镇静效果评价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4.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地佐辛与纳洛酮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吗啡硬膜外输注对肠道Cajal间质细胞及胃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引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阿片类药物对胃肠道功能及其Cajal间质细胞影响的研究意义
    1.2 阿片类药物对胃肠道功能及其Cajal间质细胞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2 材料(资料)与方法
    2.1 第一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第二部分
        2.2.1 患者资料
        2.2.2 仪器、材料、药品清单
        2.2.3 研究人员分工
        2.2.4 监测与麻醉
        2.2.5 镇痛方案
        2.2.6 观察指标
        2.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第一部分实验结果
        3.1.1 ICC培养细胞的免疫学鉴定结果
        3.1.2 3组ICC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3.1.3 ICC电生理起搏电流的观察结果
    3.2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3.2.1 术中一般资料比较
        3.2.2 麻醉和手术时间及液体出入量
        3.2.3 术后3组VAS评分的比较
        3.2.4 3组罗哌卡因与吗啡术后用量的比较
        3.2.5 3组之间不良反应的比较
        3.2.6 胃肠功能问卷调查相关量表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硬膜外输注吗啡或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肠道ICC电生理的影响及相关问题讨论
        4.1.1 家兔硬膜外持续镇痛模型的建立
        4.1.2 吗啡对胃肠功能及兔近端结肠ICCs样细胞形态及电生理关系的研究
    4.2 硬膜外输注吗啡或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镇痛效果及术后胃肠功能的研究及相关问题讨论
    4.3 本研究不足之处
5 结论与前景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低剂量纳洛酮复合罗哌卡因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背景回顾
    1. 上肢手术麻醉特点及术后镇痛需求
    2. 臂丛神经阻滞方案
    3. 神经阻滞常用局部麻醉药
    4.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方案
    5. 低剂量纳洛酮增强镇痛及相关机制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试验设计
    2. 研究对象
    3. 随机分组及盲法实施
    4. 试验药品及仪器
    5. 试验方法
    6. 退出及剔除标准
    7.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概述
    2. 一般资料
    3. 围术期生命体征
    4. 阻滞效果及补救性镇痛相关指标
    5. 术后各时间点VAS比较
    6. 血浆β-EP及IL-10浓度
    7. 围术期安全性及满意度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麻醉剂的概述
    1.2 常用麻醉性镇痛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
    1.3 麻醉颉颃剂的概述
    1.4 常用麻醉颉颃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
    1.5 XFM及其颉颃剂的研究进展
        1.5.1 小型猪麻醉研究背景
        1.5.2 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研究进展
        1.5.3 小型猪复合麻醉颉颃剂研究进展
    1.6 m TOR信号通路概况
        1.6.1 LKB1的研究进展
        1.6.2 AMPK的研究进展
        1.6.3 4EBP1的研究进展
    1.7 m TOR信号通路与麻醉的关系
    1.8 Orexins系统概况
    1.9 Orexins系统与麻醉关系
    1.10 实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提取组织中总RNA质量鉴定结果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条件建立结果
    3.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条件建立结果
    3.4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m RNA表达的影响
    3.5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XFM及其颉颃剂对Orexins系统prepro-orexin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XFM及其颉颃剂对Orexins系统Orexin A、Orexin 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实验设计的总体思路
    4.2 实验的质量控制
    4.3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XFM及其颉颃剂的作用机理与LKB1-AMPK-m TOR通路Orexins系统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效应联合作用的分子药理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不同注药途径下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镇痛的半数有效剂量测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应用的独立与相关联合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镇痛效应的等效曲线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两种不同类型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对脊髓背角 μ、Κ 阿片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硬膜外输注吗啡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动物与分组
    方法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10)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及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评分标准
        1.4.1 镇痛效果:
        1.4.2 镇静效果:
        1.4.3 PONV评分:
        1.4.4 呼吸抑制:
        1.4.5 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切口痛兔硬膜外小剂量纳洛酮混合吗啡的镇痛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布托啡诺伍用小剂量纳美芬在二次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D]. 夏梦.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不同剂量纳布啡复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张召义. 山东大学, 2020(04)
  • [3]阿片类药物与术中房颤相关性分析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解康杰. 苏州大学, 2019(04)
  • [4]不同剂量纳洛酮联合地佐辛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D]. 李莹.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吗啡硬膜外输注对肠道Cajal间质细胞及胃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D]. 杨恒.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6]低剂量纳洛酮复合罗哌卡因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分析[D]. 唐璟. 兰州大学, 2018(10)
  • [7]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D]. 石星星.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8)
  • [8]芬太尼与布托啡诺对镇痛效应联合作用的分子药理学机制[D]. 张旭彤. 苏州大学, 2016(11)
  • [9]硬膜外输注吗啡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兔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J]. 杨恒,宋正环,骆宏,金孝岠.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5(06)
  • [10]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J]. 王微娜,林雪,张瑞芹.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06)

标签:;  ;  ;  ;  

小剂量硬膜外纳洛酮联合吗啡对兔切口痛的镇痛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