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中毒调查报告(摘要)

组胺中毒调查报告(摘要)

一、一起组胺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金佳雯[1](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型活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顾文彪[2](2021)在《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卫生杀虫剂的研发,融合了化学、生物学、医学、毒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对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对于推动新产品研发,降低企业损失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参考国内外各种行业项目风险管理的案例以及文献报道,咨询国内大型农药生产企业在卫生杀虫剂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经验,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搭建起了涵盖风险计划与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与策略、风险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合卫生杀虫剂研发的风险管理。同时,在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本研究将上述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识别了 39项新产品研发项目的风险因素,现实操作中共发生13项风险,均根据应对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使研发产品顺利通过注册登记,验证了这套风险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总之,本研究认为这套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帮助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控制,为我国农药研发及生产机构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更好地进行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开展科学决策、降低研发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效益。

何思琪[3](2021)在《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与担忧。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生活以及成长的需要。因此,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开发和开展“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选修课程,除了能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素养外,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社会责任感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食品安全与检疫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高中生物学相关课程资源,进行“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以期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引导学生养成安全饮食的行为习惯、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检疫流程,同时,能够向身边的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食品安全与检疫科学知识以及国家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SWTO分析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展开了对“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研究首先在昆明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师生中展开调查,进行学校环境分析及学生需求分析,以此结果为依据确定了“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制作课程讲义及教案。接下来以选修该课程的5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该校本课程,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价和反思。研究表明,“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提升学生能力,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推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刘迪[4](2020)在《蕨麻黄酮对镉氧化毒性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氧化应激作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一个危险因素已受到高度重视。重金属镉(Cadmium,Cd),因其毒性可致细胞内离子稳态失衡、抗氧化系统损伤、线粒体受损,从而导致ROS增加。ROS的增加,可导致氧化应激效应,激活FoxO通路和抑制Wnt通路,导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骨质流失等骨质疏松症状。氧化应激诱发OP的主要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离子稳态失衡、线粒体膜受损、线粒体依赖性通路激活,引起细胞凋亡;二是抑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激活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表达,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因此,应用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可能是防治OP的新靶点。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结构,可与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螯合物,阻止金属离子催化生成氧自由基,终止脂质过氧化反应;还可作为自由基的受体阻碍自由基连锁反应,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有人报道,蕨麻黄酮类化合物(PAF)对食用油脂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抑制自由基产生,抗自由基能力优于维生素C和柠檬酸。由此,可推测PAF可能抑制Cd染毒引起的ROS过度蓄积,拮抗氧化应激,从而抑制FoxO信号通路因子、激活Wnt通路,发挥抗OP作用。目的: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以ROS增加是OP发病的起因为主题,以氧化应激致OP发病的机制为主导,模拟骨细胞氧化应激和动物氧化应激性OP,建立Cd染毒细胞及OP动物模型。在梯度浓度PAF和NAC干预下,通过抗氧化、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骨质及其生物力学等实验研究,探讨PAF抗OP活性及其机制。为进一步认识OP发病机制、Cd骨氧化毒性以及OP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也为蕨麻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方法:1.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青海玉树秋季蕨麻的PAF。2.Cd梯度浓度染毒MC3T3-E1细胞、BALB/c雄性小鼠,建立Cd细胞毒性和OP动物模型,主要以BMD、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的变化作为OP模型成功的评价指标,确定Cd造模剂量。3.体外抗氧化实验和MC3T3-E1细胞培养检测PAF抗氧化能力。4.显微和超微观察、比色法、CCK-8和流式细胞术、生化法、ELISA法、Western Blot、qRT-PCR等方法,观察和检测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磷酸化p66shc蛋白表达;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OPG、RANKL及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细胞生存率和凋亡率、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线粒体膜电位(MMP)、凋亡相关蛋白;成骨及成脂分化调控因子以及FoxO3a与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5.检测BMD、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变化;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骨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青海玉树秋季蕨麻的PAF。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25、微波时间20 min、微波温度70℃。提取量:14.63±0.21mg/g。2.在体外,PAF在3.125 mg/L浓度即有抗氧化活性,而细胞内25 mg/L效果明显,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3.Cd梯度浓度染毒MC3T3-E1细胞,其终浓度达到30μM,ROS含量最高,Cd梯度浓度染毒BALB/c雄性小鼠,浓度达2 mg/kg出现BMD、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的变化。4.PAF干预,可使Cd染毒细胞和骨质疏松动物模型GSH-Px、SOD和CAT升高,ROS、MDA含量及磷酸化p66shc蛋白表达降低;[Ca2+]i浓度明显下降、MMP恢复,Na+-K+-ATPase、Ca2+-Mg2+-ATPase及ATPase活性增加,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升高、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下降,细胞生存率增高、凋亡率下降;血清ALP、BGP、OPG及OPG/RANKL升高;而RANKL和TRACP5b表达降低;提高成骨分化、降低成脂分化相关调控因子表达;降低FoxO3a蛋白及Gadd45α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蛋白及靶基因Axin2的表达。5.PAF干预,股骨BMD明显升高,骨小梁厚度、骨小梁体积分数显着增加,骨小梁间距变小;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显着升高;改善骨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结论:1.初次用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提取青海玉树秋季蕨麻PAF,最佳条件下提取量为14.63±0.21 mg/g。2.初次利用Cd氧化毒性建立OP动物模型。Cd致毒剂量,细胞:CdCl2 30μM;小鼠:CdCl2 2 mg/kg,可分别用于建立细胞毒性和OP动物模型。3.PAF无毒性,有效抗氧化剂量,细胞6.2525 mg/L;小鼠1.5 mg/kg。4.Cd的骨毒性源于氧化应激反应、[Ca2+]i稳态失衡、细胞凋亡、激活RANKL/RANK/OPG信号通路,促进骨吸收,导致OP。PAF有较好的抗氧化、稳定离子平衡、保护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调节骨吸收与骨形成平衡,实现抗OP的作用。5.Cd毒性诱导凋亡的途径是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PAF通过保护线粒体膜、稳定ATP酶活性、升高Bcl-2/Bax比值,下调CytC、AIF、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调节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6.Cd骨毒性通过抑制负责成骨分化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FoxO3a转录因子及靶基因,诱导产生氧化应激,抑制骨形成,从而促进OP发生。PAF能够通过调控FoxO3a/Wnt信号通路发挥抗OP的作用。

浮晶晶[5](2020)在《四种橐吾属植物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毒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菊科橐吾属(Ligularia)植物纳里橐吾(Ligularia naryensis)、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和盘状橐吾(Ligularia discoidea)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作为一种优势群落,在我国的、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草原牧区的天然退化草地已经形成,作为一种有毒植物对草地家畜的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害。目前,关于4种橐吾的研究较为丰富多样,但是有关其生物碱成分及其毒性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对采自新疆、青海、甘肃和西藏天然草地的纳里橐吾、黄帚橐吾、箭叶橐吾和盘状橐吾地上部分全草进行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并对其各提取部位进行体内和体外毒性研究,初步阐明4种橐吾地上部分所含生物碱种类及其主要毒性成分,并分析评价其所具营养价值的高低,不仅丰富了各橐吾属植物研究内容,也为橐吾属植物毒理学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持,本试验取得结果如下:1.化学成分系统分析:采用纸薄层法和试管法对4种橐吾进行检测,初步确定4种橐吾共同含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Volatile oil)和油脂(grease)、生物碱(Alkaloids)、鞣质(Tannins)、有机酸(Organic acid)、氨基酸(Amino acid)、肽(Peptides)和蛋白质(proteins)、糖类(carbohydrate)、黄酮类(Flavonoids)、香豆素(Coumarin)和萜类内酯(Terpenoids)、酚类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此外,纳里橐吾还含有醌类(Quinones);箭叶橐吾还含有甾体(Steroids)和三萜类(Triterpenes)、强心苷类(Cardioside)、醌类(Quinones);黄帚橐吾还含有甾体(Steroids)和三萜类(Triterpenes);盘状橐吾还含有甾体(Steroids)和三萜类(Triterpenes)、醌类(Quinones)。2.生物碱提取分离与鉴定:本试验采用植物化学成分传统提取法对4种橐吾地上部分生物碱进行提取分离、薄层色谱分析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纳里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2.0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05%,碱性正丁醇部分提取率为0.76%;薄层色谱分析分别出现1个、5个和1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2,4-dimethylpyrrole、Heliotridine、Caulophylline、Sophoranol和Sophoramine等5种生物碱;箭叶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8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16%,碱性正丁醇部分提取率为2.54%,薄层色谱分析出现1个、4个和0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1-Pyrrolidinecarbaldehyde和2-Pyrrolidinone等2种生物碱;黄帚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1.8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02%,碱性正丁醇提取率为3.20%,薄层色谱分析出现0个、5个和1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Senecionine、Integerrimine和Platyphylline等3种生物碱;盘状橐吾酸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4.00%,碱性二氯甲烷部分提取率为0.08%,碱性正丁醇部分提取率为3.20%,薄层色谱分析出现0个、5个和0个生物碱识别标志。经GC-MS检测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2-Pyrrolidinone、Benzothiazole、Benzothiazolone、Senecionine、Integerrimine和Platyphylline等6种生物碱。3.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为了研究4种橐吾醇浸膏的毒性强弱,对小鼠进行了口服染毒,结果如下:纳里橐吾、箭叶橐吾、黄帚橐吾和盘状橐吾醇提液小鼠口服LD50分别是4.50 g/kg(95%可信限为3.65-5.47 g/kg)、8.30 g/kg(95%可信限为7.75-8.89 g/kg)、9.28 g/kg(95%可信限为8.49-10.15 g/kg)和9.28 g/kg(95%可信限为8.03-10.72 g/kg)。结合小鼠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分析认为纳里橐吾、黄帚橐吾、箭叶橐吾和盘状橐吾均具有毒性,毒性排序纳里橐吾>箭叶橐吾>盘状橐吾>黄帚橐吾。4.细胞毒性评价:采用CCK-8法检测4种橐吾地上部分5个萃取部位浸膏对BRL-3A和TCMK-1细胞毒性作用,结果显示:4种橐吾均碱性二氯甲烷部位对BRL-3A和TCMK-1细胞毒性最强,其次分别是二氯甲烷部位(纳里橐吾)、石油醚部位(黄帚橐吾)、正丁醇部位(箭叶橐吾)、石油醚和碱性正丁醇部位(盘状橐吾)。结果表明不同化学部位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不同,尤以碱性二氯甲烷部位毒性最强,证明碱性二氯甲烷部位是4种橐吾属植物的主要毒性部位。5.营养成分分析:按照国家标准法对4种橐吾地上部分全草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纳里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0.87%、3.26%和43.63%。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7622 mg/kg、1960 mg/kg、9383 mg/kg、38.11 mg/kg、0.09 mg/kg、744.50 mg/kg、9.07 mg/kg和6.34 mg/kg。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7.43%;黄帚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6.09%、3.77%和26.40%。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10500 mg/kg、936.67 mg/kg、2635 mg/kg、18.80 mg/kg、0.005 mg/kg、188 mg/kg、7.43 mg/kg和35.20 mg/kg。氨基酸总含量4.85%;箭叶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7.40%、2.10%和25.50%。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11700 mg/kg、1413.33 mg/kg、2895 mg/kg、19.25 mg/kg、0.022 mg/kg、428 mg/kg、6.77 mg/kg和40.15 mg/kg。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5.06%;盘状橐吾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0.80%、2.70%和25.50%。矿物质元素钙、磷、镁、锌、硒、铁、铜和锰含量分别为14150 mg/kg、1265mg/kg、2730 mg/kg、37.30 mg/kg、0.0025 mg/kg、165 mg/kg、6.39 mg/kg和77.55 mg/kg。氨基酸总含量8.84%。结果表明4种橐吾属植物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矿物质元素较为丰富,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尤其是盘状橐吾、箭叶橐吾和黄帚橐吾粗蛋白高于5%以上,具有饲草化利用的潜力。

姜博文[6](2019)在《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银屑病是一种增生性、炎症性、慢性皮肤疾病,此病发生率高且极易复发,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银屑病存在发病周期长、治愈难度高等特征,使患者精神及身体皆承受压力和痛苦,明显干扰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故此病被视为当前皮肤科领域内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目前,银屑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地塞米松、维A酸类、维生素(Vit)D3类似物与糖皮质激素等,还有部分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等也用于此病的治疗,但这些药物及治疗手段均存在一些治疗局限性及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银屑病治疗药物。1.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化合物的筛选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银屑病相关的细胞模型-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对250余种传统中药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杠柳苷元能够显着抑制HaCaT细胞的活力,但在所用的剂量范围内对人成纤维细胞Hs-68的活力几乎无影响,提示杠柳苷元可能具有作为银屑病治疗候选药物的潜力。为了获得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高效低毒的化合物,我们检测了6种杠柳苷元结构类似物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最后选取了对HaCaT细胞抑制作用较强,但对正常Hs-68细胞低毒的杠柳苷元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作为后续研究的化合物,并将其与杠柳苷元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2.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机制研究根据已有文献报道,银屑病皮损部位可观察到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具有很强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能力,并且凋亡受到抑制。因此,在探究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机制时,我们首先检测了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可通过抑制DNA合成,降低Ki67、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增加p21蛋白表达,诱导HaCaT细胞G1/S期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其增殖。随后,我们通过检测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处理后HaCaT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凋亡相关蛋白casapase-3的激活情况、细胞凋亡率及凋亡抑制剂z-VAD-fmk的抑制效果,分析杠柳苷元及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处理后的HaCaT细胞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凋亡特征。但在通过DAPI染色观察HaCaT细胞形态时发现,经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处理后的HaCaT细胞其细胞核稀疏成网状,染色质向边缘聚集、细胞肿胀最终破裂。这一形态学变化与细胞坏死的特征相似,暗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可能诱导HaCaT细胞发生坏死。随后,PI染色及细胞培养液中LDH释放检测结果表明,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的作用使得HaCaT细胞的细胞膜失去完整性。此外,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还可使HaCaT细胞的ATP水平下降,促进细胞坏死。透射电镜也可清楚地观察到两种化合物处理后的细胞出现细胞坏死的典型特征。同时,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能够有效阻断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证实了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确实是通过诱导HaCaT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从而抑制细胞活力的。进一步探索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发现在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作用后的HaCaT细胞中ROS表达水平升高,而活性氧清除剂NAC、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和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均能抑制ROS的产生,并且NAC和apocynin还能够阻断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诱导的程序性坏死。以上结果表明,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HaCaT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发生ROS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来实现的。3.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对银屑病模型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前面的结果显示,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在细胞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抗银屑病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两种化合物对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我们构建了两种诱发性银屑病小鼠模型,诱导剂分别为咪喹莫特(IMQ)和佛波酯(TPA),并探讨了两种化合物对模型鼠银屑病样病变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涂抹治疗可明显缓解由咪喹莫特和佛波酯所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伤,并显着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周围炎症细胞,如CD4+T细胞、CD8+T细胞、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T细胞和Vγ4+T细胞的浸润,同时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也下调了相关炎症因子IL-17A、IL-17F、IL-2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可通过抑制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抑制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来改善银屑病小鼠的皮肤损伤,从而缓解银屑病的症状。本研究从细胞和动物模型的水平揭示了两种高效低毒天然化合物的抗银屑病效果,为研发新一代银屑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先导化合物。

王宇[7](2019)在《补骨脂毒性成分发现及其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人,该类疾病可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在抗抑郁药物筛选中,我们发现中药补骨脂(Fructus Psoraleae)及其主要成分具有抗抑郁作用,但在补骨脂抗抑郁产品开发过程中,临床前安全评价研究发现补骨脂可引起肝脏及生殖系统等毒性反应。此外,补骨脂的临床不良反应事件日益增多。因此,补骨脂的毒副作用已成为制约补骨脂临床应用及其产品开发的瓶颈问题,亟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补骨脂的安全隐患问题至今未能妥善解决,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还未阐明。因此,本研究首先采用系统毒性评价确定补骨脂的毒性剂量、周期、靶器官及其毒性机制(毒性原因),并对补骨脂各主要成分群进行毒性筛选,发现补骨脂的主要毒性成分,并阐明其毒性机制;通过毒理学研究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的减毒原则,即去除主要毒性成分,保留无毒或低毒且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成分,得到一个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并对该有效部位进行药理学及安全性评价,确保该有效部位有效并安全。从补骨脂提取物、主成分群和主成分三个层次,探究补骨脂的毒性,阐明其主要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为降低或去除补骨脂毒性的制备方法提供理论支持,保证补骨脂临床用药安全,为尽早将其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提供科学依据。1.补骨脂毒性系统评价通过对补骨脂不同提取方式的比较,发现使用70%乙醇热回流可最大程度提取补骨脂各主要成分;通过对补骨脂70%乙醇提取物的系统毒性研究,发现补骨脂提取物1.5、1.0及0.5 g/kg给予Wistar大鼠28天后可见明显的毒性反应,临床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AST、ALT、ALP、γ-GT和TBIL显着升高,可作为补骨脂毒性的敏感指标,肝脏、肾上腺及前列腺和精囊腺为补骨脂的毒性靶器官;由补骨脂引起的肝脏损伤与HPA轴相关酶和激素产生异常(CRH、ACTH、NET,VMZT2、CYP11B1和CYP17A1)有关,是大鼠肾上腺和雄性第二性器官病理学改变的潜在毒性机制。该部分研究确定补骨脂的毒性研究敏感系统,即Wistar大鼠给药28天后,1.5 g/kg(临床剂量的6.2倍)给药可引起明显肝脏、肾上腺、前列腺和精囊腺的损伤。通过对补骨脂70%乙醇提取物大鼠毒性的研究,确定给予该受试物28天后,大鼠可见肝脏等多器官的全身毒性,提取物的毒性研究为后续补骨脂主要成分群和主要成分毒性研究提供给药剂量和周期参考。2.补骨脂主要毒性成分群筛选采用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将补骨脂分成3组主要成分群,分别为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群(主要含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及其糖苷)、黄酮类成分群(主要含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宁、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等补骨脂黄酮和补骨脂定)及单萜酚类成分群(主要含补骨脂酚);依据补骨脂系统毒性研究所确定的给药剂量和周期,对三组主要成分群进行毒理学评价,发现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群80 mg/kg口服灌胃给予大鼠28天后,可见呈现以血清转氨酶、胆汁酸和胆色素等血清生化指标异常升高及肝脏损伤为特点的病理性改变;而黄酮类成分群1.5 g/kg及单萜酚类成分群900 mg/kg口服灌胃给予大鼠28天后并无明显的异常改变。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推测呋喃香豆素为补骨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群。3.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毒性及其肝损伤机制研究采用石油醚萃取,聚酰胺柱和硅胶柱分离等方法对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大量制备;并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进行毒理学研究,探究其致肝脏损伤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80、40 mg/kg口服灌胃给予大鼠,可诱导其肝脏、肾上腺、前列腺及精囊腺的毒性反应;另外,在给予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小鼠试验中,发现小鼠对这两种化合物(320及160 mg/kg)的毒性并不敏感。因此,通过大鼠毒性试验可确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补骨脂中2种主要毒性成分。同时,对胆汁相关蛋白的检测发现,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可抑制CYP7A1,BSEP,MRP2和SULT2A1的表达,增加大鼠肝脏中FXR和MRP3的表达,表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毒性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脏中胆汁酸排泄而导致肝损伤,使肝细胞内毒素积累而引起肝脏损伤。通过上述毒性研究,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的制备原则,即去除主要毒性成分呋喃香豆素类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保留应用安全且有效的成分群(黄酮类、拟雌内脂香豆素和单萜酚类)。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及聚酰胺树脂分离等工艺进行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的制备,最终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中各组分的含量,并对该有效部位进行抗抑郁体内药效研究及安全性评价。建立科学简便的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确保其抗抑郁的药理学作用和应用的安全性。4.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及抗抑郁药理学研究通过去除主要毒性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得到含有黄酮、补骨脂定和补骨脂酚的有效成分群,该有效成分群的主要成分均具有明显抗抑郁作用,对该有效成分群进行初步安全性筛查,发现大剂量给予该有效成分群可引起大鼠死亡和肝脏指数升高等异常改变,而降低补骨脂酚含量的有效成分群无明显异常,推测补骨脂酚可能为补骨脂的潜在毒性成分。因此,对该有效部位的制备过程进行优化,加入石油醚萃取的方法,控制有效部位中补骨脂酚的含量。综上,本研究制备得到的补骨脂有效部位,去除补骨脂主要毒性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保留主要抗抑郁活性成分黄酮类成分和补骨脂定,控制潜在毒性成分补骨脂酚的含量。药理学研究发现补骨脂有效部位(60和30 mg/kg)可显着降低小鼠行为受限(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增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5-HT含量,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表明该有效部位具有显着的抗抑郁作用。为确保补骨脂抗抑郁有效成分的安全性,我们对补骨脂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试验)。5.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一日2次口服灌胃给予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配制液共27.38 g/kg,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LD50>27.38 g/kg;多次给药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连续28天口服灌胃给予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配制液,剂量分别为1.2、0.6及0.3 g/kg,临床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给药动物均未产生与药物明显相关的异常改变。该有效部位通过上述安全性研究,表明其应用安全。本论文对补骨脂进行系统性毒理学研究,发现补骨脂的毒性靶器官为肝脏、肾上腺、前列腺及精囊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补骨脂的主要毒性成分,其主要毒性机制为抑制胆汁酸排泄后导致肝脏损伤,肝损伤后HPA轴相关酶和激素产生紊乱是肾上腺和雄性大鼠第二性器官损伤的主要因素。在毒理学研究基础上,确定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减毒的原则,即去除主要毒性成分,控制潜在毒性成分,保留抗抑郁有效成分,得到含有总黄酮、补骨脂定及补骨脂酚的抗抑郁有效部位;通过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确定补骨脂有效部位具有抗抑郁药理学作用,且安全无毒。上述研究一方面保证补骨脂的安全用药,为尽早将其开发为安全、有效的中药抗抑郁新药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为其它有毒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殷婉云[8](2019)在《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文中研究说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化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并且在帮助世界应对一些最大挑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倡导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除了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并逐步建构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资源是课程形成的主要要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培养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实现新课标等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和课程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基础。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化学教材中关于化学学科发展变化的内容更新不及时。此外,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重,普遍存在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同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很难从化学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形成化学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美国化学会出版的线上网络资源ChemMatters杂志,内容能充分体现化学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领域的重大作用。其内容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事性、前沿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它不仅注重化学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还强调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概念的实际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成果,进而体会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论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选择美国化学会ChemMatters,对其资源进行开发并形成教学案例,以丰富我国化学课程资源。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总结我国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研究进展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查高中生对不同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应用与态度,以及对美国化学会出版的ChemMatters资源进行归纳和开发研究。研究结果:(1)国外有关化学网站更丰富、系统;国内化学课程资源研究虽成不断发展的态势,但关于生活化、前沿化等不同类型的中学课程资源来源并不系统、更新不及时,离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发展空间。(2)从化学情境、化学科普、化学实验、化学史资源以及化学态度等方面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是获取化学信息的首要途径;②学生目前对化学态度并不好,从四个资源来说,学生普遍很少接触,而且举不出实际的例子。(3)通过研读、分析美国ChemMatters杂志,对不同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开发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情景、科普、趣味实验与化学史的资源,对以上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设计教学案例。

陶蔚蓝[9](2019)在《布比卡因纳米颗粒用于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术后镇痛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局部麻醉药在术后镇痛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马超教授课题组前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布比卡因制剂。该制剂采用单次乳化-溶剂挥发的方法制得,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进行包封。扫描电镜提示该制剂的粒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课题组前期对该新制剂进行了体外释药研究,并在小鼠慢性神经节压迫模型等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本研究利用这一新型的布比卡因纳米颗粒制剂在大鼠足底切口模型上进行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的初步研究。利用生理盐水和布比卡因普通制剂作为对照,共分为3个平行组进行实验。获取术前的基线数据后,为各组大鼠进行足底切口造模手术,并同时在足底浸润注射0.1 ml相应的实验药物。术后记录和观测大鼠的自发痛行为表现,并留取大鼠的外周血样本,检测布比卡因药物分子在血液中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利用课题组工作人员先期制备的布比卡因纳米颗粒冻干剂配制10 mg/ml的混悬液,在不配合使用其他镇痛手段的情况下,对于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术后急性期的自发痛相关行为,单剂给药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与慢性疼痛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疼痛的类型,它的定义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传入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重要致病机制,为了探究在机体的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物大分子FcYRIa是否参与其中,本研究选用大鼠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开展FcYRIa与该模型病理生理机制的先导性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的前半部分内容是为了评价大鼠模型建立的情况,采用了以下多种方式: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利用改良vonFrey纤维丝行足底皮肤机械刺激,用热痛刺激仪行足底皮肤热辐射刺激,处死大鼠后解剖观察造模用的不锈钢小棒所在的解剖层次和对应的脊柱节段。按照行为学实验评估的标准,造模情况达不到预期。成果是总结了在手术中利用骨性标志,定位椎体节段的方法和要点:髋结节平对第6腰椎,髂嵴最头端邻近L5-6的关节突关节,大鼠的前4个腰椎有清楚的副突。本研究的后半部分内容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大鼠中背根神经节中FcyRIa蛋白进行在体表达检测,出现了神经元胞浆的阳性荧光信号,但时间有限,未来得及进一步确认或排除假阳性的可能。结论: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中,暂无明确证据支持FcyRIa与其病理生理机制有相关性。

熊培政[10](2019)在《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治疗肺肾两虚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治疗肺肾两虚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将39例符合肺肾两虚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19人,试验组20人,并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服用前期课题已证实疗效的摄涕止鼽汤(按益气温阳治法拟定)免煎颗粒治疗,试验组口服摄涕止鼽汤免煎颗粒联合维生素D,正常组未干预。治疗前采集三组受试者外周血,以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健康人群有无差异。对照组、试验组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hinocou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RQLQ)作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观疗效评价指标,ELISA检测血清25(OH)D3、总IgE、IFN-γ、IL-4作为客观实验室指标。结果:1.维生素D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正常组血清25(OH)D3含量为(31.82±11.45)ng/mL,对照组与试验组AR患者血清25(OH)D3含量分别为(22.27±8.81)ng/mL、(24.49±8.95)ng/mL,正常组血清25(OH)D3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试验组变应性鼻炎患者(P<0.05)。变应性鼻炎患者25(OH)D3与VAS、RQLQ、总IgE、IFN-γ、IL-4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s=-0.343,P=0.032)、(r=-0.668,P=0.001)、(r=-0.376,P=0.018)、(r=0.583,P=0.000)、(r=-0.448,P=0.004)。同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与血清25(OH)D3含量关系强度为RQLQ总分(t=-3.693,P=0.001)>IFN-γ(t=3.443,P=0.002)>VAS总分(t=-2.230,P=0.032),而总IgE(t=0.073,P=0.942)、IL-4(t=0.102,P=0.919)未见显着关联。2.干预治疗后VAS与RQLQ评分:对照组、试验组均能有效降低AR患者的VAS、RQLQ评分(P<0.05),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试验组在改善患者RQLQ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更加显着,而在随访期鼻塞VAS评分和VAS总分方面也优于纯中药对照组(P<0.05)。3.血清25(OH)D3: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血清25(OH)D3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总IgE含量: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血清总IgE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IFN-γ: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血清IFN-γ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血清IL-4: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血清IL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清维生素D与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具有相关性;2.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可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3.中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均可调节细胞因子IFN-γ、IL-4;4.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安全性好、依从性高,值得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

二、一起组胺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组胺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2)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项目风险的含义
        2.1.3 项目风险的特点
        2.1.4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程序
    2.2 研发项目风险管理进展
第3章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
    3.1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生命周期
    3.2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特点
    3.3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管理难点
    3.4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流程
第4章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4.1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4.2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分类
    4.3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计划与识别
        4.3.1 使用不同方法开展风险计划与识别
        4.3.2 不同方法结果比对
    4.4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4.5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应对与策略
    4.6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监测与控制
第5章 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5.1 项目概述
    5.2.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5.3 项目风险管理实践
    5.4 项目风险管理经验与问题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组织风险管理成熟度检查表
附表2

(3)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课改背景推动校本课程完善
        1.1.2 社会背景: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1.1.3 学校教育背景:素质教育背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食品安全与检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检疫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2.2.3 目标模式——泰勒
        2.2.4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2.2.5 实践模式——施瓦布
        2.2.6 情境模式——斯基尔贝克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3.1.1 针对性原则
        3.1.2 以学生为本
        3.1.3 整体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3.1.4 可行性与发展性原则
        3.1.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SWOT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
        3.3.2 试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量表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校本课程开发
    4.1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分析调查
        4.1.1 学校环境分析
        4.1.2 学生需求分析
    4.2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4.2.1 课程目标的设置
        4.2.1.1 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设置的依据
        4.1.2.2 课程目标的确定
        4.2.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2.2.1 内容选择原则
        4.2.2.2 内容来源与组织
        4.2.2.3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校本课程的实施
    5.1 实施方案(阶段计划)
    5.2 教学方法
        5.2.1 演示法
        5.2.2 讲授法
        5.2.3 合作学习法
        5.2.4 情境教学法
        5.2.5 案例教学法
        5.2.6 小组讨论法
    5.3 课例分析
        5.3.1 课例一:食品安全概述
        5.3.2 课例二: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之野生菌中毒
        5.3.3 课例三:最熟悉的陌生人——食品添加剂安全知识
第六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评价和结果分析
    6.1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6.2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6.3 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
        6.3.1 学生前测、后测成绩结果统计分析
        6.3.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结果分析
        6.3.3 访谈结果分析
        6.3.4 对学生课程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第七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研究结论与思考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促进学生发展
        7.1.2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7.1.3 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建设
    7.2 思考与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讲义(节选)
    附录 C 校本课程“食品安全与检疫”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
    附录 D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本身开发评价量表
    附录 E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
    附录 F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
    附录 G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前测试卷
    附录 H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后测试卷
    附录 I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附录 J 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及收获剪影
    附录 K 访谈提纲及记录
    附录 L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选修课“舌尖上的安全”课堂剪影
    附录 M 学生“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手抄报实践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蕨麻黄酮对镉氧化毒性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OP发病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
    2.氧化应激介导OP的机制
    3.Cd毒性与氧化应激
    4.中医学对OP病因病机的认识与防治
    5.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
    6.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7.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技术路线
实验一 微波辅助乙醇提取PAF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丁标准曲线
        2.2 定性结果分析
        2.3 实验方法评估
        2.4 LC-MS检测PAF结果
        2.5 PAF提取单因素结果分析
        2.6 正交试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Cd的氧化毒性与OP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动物实验
        1.4 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
        2.1 Cd染毒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2.2 Cd染毒致小鼠OP模型的建立
    3.小结
实验三 PAF体外抗氧化活性及细胞内药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
        1.3 PAF细胞内药效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PAF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
        2.2 PAF细胞内药效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四 PAF干预对Cd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PAF干预Cd诱导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
        2.3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2.4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Ca~(2+)]i的影响
        2.5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MMP的影响
        2.6 PAF干预对Cd染毒MC3T3-E1细胞FoxO/Wnt信号通路影响
    3 小结
实验五 PAF对Cd染毒小鼠骨质疏松的保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观察
        2.2 PAF干预对Cd染毒小鼠骨密度和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2.3 PAF干预对Cd染毒小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2.4 PAF干预对Cd染毒小鼠血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
        2.5 PAF干预对Cd诱导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关于PAF提取方法与最佳提取条件
    2.关于PAF抗氧化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3.关于Cd的氧化毒性与OP动物模型的建立
    4 关于Cd的氧化毒性及其致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5.PAF干预Cd致骨质疏松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四种橐吾属植物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天然草地橐吾属植物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研究进展
        1.1 橐吾属植物种类、地理分布及主要物种
        1.1.1 橐吾属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
        1.1.2 我国天然草地几种常见橐吾属有毒植物
        1.2 橐吾属植物的危害
        1.2.1 对天然草地的危害
        1.2.2 对我国畜牧业的危害
    第二章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2.1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2.1.1 倍半萜类化合物
        2.1.2 生物碱类
        2.1.3 黄酮类
        2.1.4 苯并呋喃类
        2.1.5 其他化合物
        2.2 橐吾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2.2.1 药理活性研究
        2.2.2 化感作用研究
        2.2.3 抗农作物害虫活性研究
        2.2.4 肝毒性作用研究
        2.3 橐吾属植物营养价值研究
        2.4 橐吾属植物抗性研究
        2.5 橐吾属植物其他方面研究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比较
        3.1 试验材料
        3.1.1 橐吾属植物地上部分试验样品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4种橐吾地上部分预试液的制备
        3.2.2 纸色谱法与试管法
        3.2.3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甾体或三萜类
        3.3.2 挥发油和油脂
        3.3.3 酚类化合物
        3.3.4 强心苷类化合物
        3.3.5 有机酸
        3.3.6 生物碱
        3.3.7 醌类化合物
        3.3.8 黄酮类化合物
        3.3.9 香豆素和萜类内酯类化合物
        3.3.10 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化合物
        3.3.11 糖、多糖和苷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地上部分生物碱成分提取分离与检测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样品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各部位浸膏的提取分离
        4.2.2 生物碱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各部位浸膏的提取分离
        4.3.2 生物碱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毒性评价
        5.1 急性毒性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细胞毒性试验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结果
        5.2.4 讨论
        5.2.5 小结
    第六章 四种橐吾属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营养成分检测结果
        6.2.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6.2.2 矿物质元素含量
        6.2.3 氨基酸组成分析
        6.3 讨论
        6.3.1 常规营养成分
        6.3.2 矿物质元素
        6.3.3 氨基酸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银屑病
        (一)银屑病的概述
        (二)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三)银屑病的治疗
        (四)银屑病样模型
    二、细胞程序性坏死
        (一)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信号通路
        (二)细胞程序性坏死与活性氧ROS
        (三)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特征
        (四)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检测方法
    三、杠柳苷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一)杠柳苷元的简介
        (二)杠柳苷元的生物学活性
        (三)铃兰毒苷的简介
        (四)铃兰毒苷的生物学活性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化合物
        (二)细胞株
        (三)实验动物
        (四)实验试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一)细胞的培养
        (二)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筛选
        (三)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对HaCaT细胞及Hs-68 细胞IC_(50)和IC_(10)的检测
        (四)免疫荧光染色
        (五)BrdU掺入检测
        (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七)免疫印迹分析
        (八)DAPI染色
        (九)TUNEL染色
        (十)抑制剂作用的检测
        (十一)细胞形态观察和PI染色
        (十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
        (十三)ATP检测
        (十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
        (十五)透射电镜实验观察细胞结构
        (十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的ROS水平
        (十七)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制备
        (十八)TPA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制备
        (十九)HE染色
        (二十)ELISA检测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量
        (二十一)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炎症细胞数量
        (二十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二十三)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中药化合物的筛选
        (一)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中药化合物筛选
        (二)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
    二、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机制研究
        (一)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坏死的影响
        (四)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诱导HaCaT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的机制研究
    三、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二)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TPA诱导的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补骨脂毒性成分发现及其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应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补骨脂毒性系统评价
    1 补骨脂提取物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提取物系统性毒理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 补骨脂主要毒性成分群筛选
    1 补骨脂不同成分群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不同成分群的毒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毒理学研究
    1 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分离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毒性及其肝损伤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及抗抑郁药效评价
    1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小结
    2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药效评价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安全性评价
    1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急性毒性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结果分析和讨论
    2 补骨脂抗抑郁有效部位亚慢性毒性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论
本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图片
    附录1-文献综述 补骨脂ADME及其相关毒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学术会议情况

(8)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1.1.2 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课程资源的高中学生情况调查研究
    2.1 问卷的编制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2.3 问卷信度和效度
        2.3.1 信度
        2.3.2 效度
    2.4 问卷数据结果与讨论
        2.4.1 化学素养及知识调查结果
        2.4.2 化学情境资源调查结果
        2.4.3 化学科普资源调查结果
        2.4.4 化学趣味实验资源调查结果
        2.4.5 化学史资源调查结果
第3章 ChemMatters资源的整理与归纳
    3.1 ChemMatters期刊及内容简介
    3.2 ChemMatters期刊历史
        3.2.1 出版物的发展
        3.2.2 出版物的变化
    3.3 Chem Matters期刊近几年来的资源归纳
        3.3.1 期刊文章资源
        3.3.2 ChemMatters Videos资源
        3.3.3 Search by concept资源
第4章 基于ChemMatters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
    4.1 ChemMatters中时事性化学情境素材-《开放式讨论》资源开发
        4.1.1 “Open For Discussion”栏目资源开发
        4.1.2 《开放式讨论》情境素材设计举例
        4.1.3 设计—“素养为本”教学案例
    4.2 ChemMatters中化学科普性资源开发(科学技术、生活中化学等科普)
    4.3 ChemMatters中化学科技背景下“化学趣味实验”资源开发
        4.3.1 实验资源开发设计
        4.3.2 实验设计举例
    4.4 ChemMatters中现代科技化学史资源开发
        4.4.1 化学史资源开发介绍
        4.4.2 化学史设计举例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化学课程资源的高中生问卷调查
    附录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布比卡因纳米颗粒用于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术后镇痛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布比卡因纳米颗粒用于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术后镇痛的初步研究
    摘要
    Abstract
    背景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FcγRIa蛋白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局部麻醉药长效制剂的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后记

(10)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治疗肺肾两虚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三 维生素D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研究指标
        2.4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血清维生素D与 AR相关性分析
        3.4 干预治疗结果分析
        3.5 依从性与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本次研究设计的思路
        4.2 从虚寒论治AR的理论探讨
        4.3 益气温阳法组方依据
        4.4 所选指标依据
        4.5 研究结果讨论
        4.6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一起组胺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型活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 金佳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2]卫生杀虫剂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D]. 顾文彪.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何思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蕨麻黄酮对镉氧化毒性介导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迪. 兰州大学, 2020(01)
  • [5]四种橐吾属植物生物碱成分和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毒性评价[D]. 浮晶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博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补骨脂毒性成分发现及其抗抑郁有效部位制备方法研究[D]. 王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多元化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美国ChemMatters网络期刊资源[D]. 殷婉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布比卡因纳米颗粒用于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术后镇痛的初步研究[D]. 陶蔚蓝.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益气温阳中药联合维生素D治疗肺肾两虚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熊培政.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组胺中毒调查报告(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