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困境:农户贷款调查

直面困境:农户贷款调查

一、促膝直面话两难——关于农民贷款问题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闫西安[1](2021)在《后脱贫时代过疏化乡村社会联结问题研究 ——以J省T县六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张俊[2](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提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于璇[3](2019)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衔接纽带。然而,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难以破解的现实困境,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研究从“经验、问题和对策”三个层面及“供需、经费、均衡、质量”四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对湖北、陕西、贵州、河南、甘肃、四川、云南7省14个贫困地区30所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政策变迁历程、取得的经验成就、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总体经历了重点发展、调整稳定、着力扩大规模以及迈入普及发展新阶段的发展脉络,并取得了显着成就,具体表现在普及水平持续提升、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免费教育逐步推行、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继续扩大。第二,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在资源供给、经费保障、均衡发展以及内涵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现实困境。在资源供给方面,教育规模供给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家长和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在经费投入和保障方面,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均衡,普通高中举债办学,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在均衡发展方面,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在内涵发展方面,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以及辍学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贫困文化的桎梏和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以及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等。基于以上发现并结合现代治理理论,本研究提出了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和策略:一是加强普通高中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二是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三是构建长效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四是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五是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连煜阳[4](2019)在《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制约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亟需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2015年,原农业部提出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发展绿色、高效、环保、优质的新型肥料成为促进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然而,新型肥料发展推广面临重重困境。为引导新型肥料市场有序发展,本项研究利用肥料生产企业、销售商和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产业链视角,实证分析新型肥料推广难的制约因素,为推广新型肥料,减少化肥施用,促进农民节本增效提供科学分析结论和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环节,通过企业访谈,结果显示新型肥料生产工序复杂,环保设施增加成本;企业性质统一划分为化工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新型肥料品种层出不穷,标准落后不匹配,导致新型肥料生产成本高。此外,政府低价招标有机肥,弊病丛生,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存在市场失灵,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降低企业生产优质新型肥料的积极性。销售环节,通过对肥料销售商的问卷调查,发现肥料经销商整体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经营门槛低;农户赊账行为多,增加经销商融资成本,新型肥料产品推广服务成本高。进一步对新型肥料销售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型肥料销售价格低,销售商依靠降低价格、缩小利润空间拓展优质新型肥料消费市场,销售商销售推广优质新型肥料意愿不高。使用环节,通过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农户对新型肥料的施用意愿较弱,施用范围较小,利用Logit模型分析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参加施肥技术培训、政府农技人员提供施肥技术、肥料销售店离家距离近和是获得肥料补贴等因素均显着正向影响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新型肥料价格和化肥价格对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的影响不显着。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认为,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发展新型肥料,实现化肥减施增效,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发挥经济激励作用,二是利用信息引导作用。经济激励方面,在电费、环保设备、税收等方面对新型肥料生产实行优惠政策,以此降低新型肥料生产成本;对使用新型肥料的农户进行肥料专项补贴,以此激励农户施用新型肥料。信息引导方面,重视对销售商与农户的施肥技术培训,完善培训内容,使销售商和农户了解化肥减施增效的政策背景,提高环保意识,提高经销商和农户对新型肥料的接受度和认知程度,引导其销售和施用新型肥料,逐步用新型肥料替代化肥。

张柠[5](2018)在《三城记》文中认为卷一沙龙一2006年年初,我们的主人公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市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周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顾明笛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开始定居上海。母系姓竺,祖籍浙江上虞,外祖父竺燕生年轻时就到了上海,推销绍兴绸缎,生意正要发达起来的时候,上海就解放了。因为还没有发大

初阔林[6](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辛亥革命爆发后,同全国的其他地区一样,我国新疆也进入了一个“军阀”掌权的特殊时期。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局下,如何以保持有限的武力来维持政局稳定,成为民国新疆主政者所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程度,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门户、边防国防任务艰巨的属性,从而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因此,军制建设,详细来说,包括军事组织编制、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体制、军事教育训练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成为新疆各位主政者所必须考量问题的重中之重。民国时期新疆之军制,系承接清末新政军事改革而来,同时也是世界军事近代化浪潮下对清代新疆军制之继承、革新与发展。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即: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军事训练和教育,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在本论文第一章中,首先在略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基础上,回顾了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军事改革的情况,而后对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政府入主新疆后的四个阶段期间,不同军事建设思路下新疆军事组织编制的变迁情形,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对军事编制体制的考证研究,可以看出在当时情况下,主政者力图实现省部的军政统一与省内各地方的军政分离是其治军原则之一重点。第二章着重考察了民国新疆的兵役状况,对兵役制度的性质进行界定,重点着眼于兵源的民族、籍贯属性以及兵员服役状况等,更进一步从兵役的权利义务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当时中央和地方政治建设缺乏建树的话语体系下,其兵役体制依然很难走出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募兵的窠臼。从这一点来讲,在兵役制度方面,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具有传统募兵与强征相结合的特点。第三章从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官兵薪饷制度、军械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着重探讨军费筹支与人口、地方经济之关系。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分析,表明民国时期新疆的军饷支出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这对地方经济、地方政治,乃至地方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了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和训练的组织体制,军事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以及军事教育训练所产生之影响。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具有从学习德日到仿苏效美的演变轨迹,体现了鲜明的受外来因素影响的特点。第五章首先分析民国新疆军制变迁之国际、国内背景,力图从风起云涌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中,探寻军制发展的规律。之后再从民族、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民国新疆军制发展特征以及总结其对边疆安全的启示,认为政治稳定统一是边疆安全的根本,坚守文化传统对于安边固疆具有灵魂作用,并认为加强民族理论研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至关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边疆的门户,其政治、军事稳定直接关系到边疆安全,也关系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民国时期新疆军制建设内容颇为复杂,本文抽丝剥茧,从五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的方法,并参用军事学、社会学理论,在分析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各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考述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新疆的军事建设,与当时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宗教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息息相关,在混乱复杂的时局下,虽历经各种艰难,但民国新疆的军事基本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变,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其中经验对今天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陈畅[7](2018)在《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而逐步创立起来的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时期所必须坚持的重要法宝。《党章》将其表述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有效地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路线,是一个能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价值观以及政治立场的重要路线。群众路线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指明了努力方向,因而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方位践行群众路线,大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为之共同奋斗。与此同时,为有效地应对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各类挑战,着力解决党自身问题,尤其是少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潜在危险,党中央及时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上第一次以“群众路线”为主题开展的集中性教育活动,凸显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性和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十八大以来进行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学术界从事群众路线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文紧扣“群众路线”的范畴,首先,简要说明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指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同时,分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起源。其次,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主要是指出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腐败问题破坏群众路线公信力、“四风”问题破坏群众路线的执行力、新媒体对群众工作带来的挑战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着重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发展展开研究,包括把群众路线提升到“生命线”这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等;另一方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在群众路线的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展开分析,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典范。最后,还注重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创新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启示进行了阐述。通过以上研究,为本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提供了素材,进一步回应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赵月婷[8](2018)在《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个体的生存状态”始终是林语堂文化观念的中心和落脚点,他提出以审美的眼光对生命本体以及经验性的“生活世界”进行观照,以幽默的人生观、实现真我的生命意识和闲适的生活理想来安放处于现代转型期焦灼的心灵,以期“精神和谐”,这也是他在中国近现代美学领域的特殊意义所在。本文以林语堂生活美学的历史建构过程为核心问题,试图重返历史现场,揭示其动态生成过程中的丰富细节。论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绪论以“精神信仰”为观测点,对林语堂漫长的信仰探索进行梳理。“人文主义上帝”作为其精神支柱,让他始终保有对人生的坚执信仰,并不断扣问“人的灵性问题”,探寻理想生活,其“宇宙文章”便搭建在此基础之上——以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为旨归,用文化融合的视野对东西文化进行改造和摘取,建构具有普适价值的人类理想生活远景。第一章考察从1924-1970年林语堂幽默人生观发生的位移。二十年代幽默的提出乃是针对国民性改造而发,其重点落在“真实的人生态度”上;三十年代在愈发严峻的政治氛围和言论管控下,林语堂由社会批判转向自我园地的维护,其幽默心境不断向内收缩,宽容、同情等质素消解了幽默早期的政治批判性,带有消极抵抗意味,同时以“悲悯”、“超脱”实现对当下人生境遇的超越;在对西讲中的语境下,林语堂以东西文化融合的眼光和超越国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将幽默的作用提升到改变人类文化根基的高度来理解,渐至晚年,其幽默人生观愈发显现出他对人性中至善“神性”的不懈追求。第二章主要勾勒林语堂对“如何实现真我”这一问题的探寻过程。从完成形态来看,他对自我的要求呈现出向外挖掘和对内探索的特质。“向外”指的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通过建立自己的园地来获取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对内”则要求实现自我,追求个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博大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林语堂关于“人”的思考都有其需要面对和回应的问题:三十年代其性灵文学实践,以“表现自我”而确立自我,试图突出“革命”重围;《生活的艺术》中不遗余力地探讨“人类天性”问题,以抵抗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个体的异化和物化;五十年代末,以宗教的恢复来寻求自我精神世界的完善。第三章讨论闲适生活哲学的发生与演进。三十年代闲适格调是与林语堂力求恢复文学独立性、重塑现代“新人格”的文化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重心始终落在如何建构一种有闲的文化氛围上;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林语堂的闲适哲学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针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负累,他以富有浪漫诗意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救治良方,来修复西方现代人焦灼的心灵和碎片化的个人生活;渐至后期,他以超越时空的宏阔视域,将古今中外文化中探讨“生活”的优质因素加以提炼整合,夯实、丰富了生活美学的内涵,《奇岛》是其生活美学探索的具体展现。

秦人[9](2018)在《方城记》文中研究说明引子出身农家的李若凡,是西京出版社的一名编辑,负责文学文化类图书出版工作。他自喻为标准的兵马俑,乍看起来还真有几分相像,就像是从临潼兵马俑博物馆走出来的一个活脱脱的俑人,细看轮廓,脸型是兵马俑那种典型的方脸盘,鼻子有些小,中等偏低的个子,体型很敦实。一日,他与同乡好友西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子路喝茶聊天。说到西京的历史文化,张子路不无感慨地说:西京长安有着千年帝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具有神性的地方,曾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文化,具有神话般的传奇历史,曾

夏延华[10](2016)在《论爱德华·邦德戏剧中的人性书写》文中认为当代英国左翼剧作家爱德华·邦德的戏剧因惯用暴力书写而独具一格,他的戏剧具有情节的暴力性、内涵的悲剧性和主题上的人性反思诉求。本论文以对邦德作品的历时研究为基本方略,意在探究邦德戏剧中人性书写思想的变化过程和意义所在。在厘定邦德人性观的基础上,论文通过以《战争三部曲》为界,将邦德暴力戏剧分为“理性剧场”阶段和“戏剧事件剧场”阶段,并对这两类戏剧的缘起、特点和艺术诉求展开论述,用以作为后文解读文本的理论铺垫。在文本研究的过程中,论文依次解读两个阶段共十部代表作,系统考辨理性剧场和戏剧事件剧场所含蕴的不同人性书写思想。邦德的人性观是将人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其本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其内涵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做人之责任的担当”,而不是传统主流人性观所论的“人之本质属性”。邦德人性观与传统主流人性观的区别是“做人之标准”与“人之本性”的区别,即‘’humanness"与"humanity"的区别。鉴于邦德把人性理解为做人的标准,便可以通过戏剧对其进行诠释。换言之,戏剧可以拷问人性——展示戏剧人物是否为人,也可以建构人性——展示戏剧人物立人的过程。在文本研究阶段,第三、四章以《被拯救》、《李尔》两部经典再写剧和《赢了》、《清晨》两部历史剧为例,从中辨识邦德理性剧场向外鞭挞现实的同时向内拷问人性的艺术诉求;第五、六章以《战争三部曲》和《椅子三部曲》为例,分析论证“极端境遇下的抉择”这一戏剧事件剧场的根本艺术特征及其重建人性的艺术诉求。在戏剧事件剧场中,通过书写恶托邦中的邦德式英雄为扞卫人性正义的价值理性而行的自我牺牲,邦德用对人性正义的信心展示出“在人性受到极度挑战的环境下可以立人”的可能。论文结论认为,邦德是一个借暴力书写人性而自成一家的异数。他的早期理性剧场通过经典再写与历史重读拷问人性,后期戏剧事件剧场则以一系列向死而生的未来叙事重建人性。在“以问题剧拷问人性何在”向“以答案剧展示人性重建”转变的过程中,邦德戏剧看似挑战观众视听觉的惊悚秀,实则在现实、历史与未来中不断追问何以为人。他在重新界定戏剧使命的同时恢复了戏剧与现实的清新关联,是对当今人性危机的审美救赎。

二、促膝直面话两难——关于农民贷款问题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膝直面话两难——关于农民贷款问题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现状评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留学人员
        (二)统一战线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地区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
        三、普通高中教育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五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一、结构安排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必然性
    第一节 从人力资本理论透视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脉络及理论贡献
        二、人力资本视域中的贫困研究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和应然选择..
    第二节 教育公平理论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弱势补偿
        一、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补偿的路径
    第三节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治理的实践趋势
        二、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审视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及发展成就
    第一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
        一、重点导向时期(1949-1980)
        二、普职调整时期(1980-1998)
        三、规模扩张时期(1998-2005)
        四、普及攻坚时期(2005 至今)
    第二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成就
        一、普及水平持续提升
        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三、办学条件显着改善
        四、免费教育逐步推行
        五、升学通道继续拓宽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供需矛盾困境
        一、规模上的供不应求加剧入口困难
        二、办学资源紧缺导致“大班额”现象突出
        三、办学条件薄弱难以满足基本办学需求
        四、社会对优质资源的渴求激化资源短缺矛盾
    第二节 经费保障困境
        一、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二、经费投入占比偏低,面临学段“倒挂”现象
        三、经费投入不均衡,贫困地区内部差异显着
        四、举债办学现象普遍,学校债务问题突出
        五、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
    第三节 均衡发展困境
        一、城乡之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失衡
        二、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发展失衡
    第四节 内涵发展困境
        一、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三、辍学现象尚未改善
第五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普通高中发展先天不足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气候灾害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影响
        二、薄弱的社会基础条件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制约
    第二节 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滞后,普通高中发展缺乏经济基础
        一、贫困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贫弱的经济状况影响政府财政投入和家庭的支付能力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重心过低,普通高中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一、低重心的基础教育管理格局使县级政府成为普通高中的领导者
        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承担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任
    第四节 法律规制不健全,普通高中发展缺乏法制规范和保障
        一、法制供给不足导致多元主体的行为失范和利益受损
        二、政策执行偏差:普职结构政策的地方博弈
    第五节 贫困文化桎梏,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普通高中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贫困文化制约机制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影响
    第六节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普通高中教育扶贫功效有待加强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
        二、教育精准扶贫推进中的粗放式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多元主体的缺失
第六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
    第一节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新时代背景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和重点内容
        三、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
        一、扩充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资源
        二、合理规划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布局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创新作用
    第三节 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
        一、建立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二、明确各级政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主体责任,构建政府间分担机制
    第四节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一、师资素质转型: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二、组织机制转型: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和良性互动机制
        三、战略思路转型: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第五节 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二、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
        三、建全贫困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合法权利
        四、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西部贫困县(区)教育局调查表
附录二 校长、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校领导卷)
附录四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五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价格传导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中国化肥利用效率研究
        2.3.2 农户施肥行为实证研究
        2.3.3 化肥减施增效研究
        2.3.4 综合述评
第三章 中国化肥生产和施用现状
    3.1 化肥生产现状
    3.2 化肥施用现状
        3.2.1 化肥施用总量大
        3.2.2 化肥施用省际间差异大
        3.2.3 经济作物施肥强度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肥料生产环节分析
    4.1 肥料生产企业调研基本情况
    4.2 生产企业推广新型肥料的效果
    4.3 新型肥料生产和推广受阻
        4.3.1 生产成本高
        4.3.2 需求量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肥料销售环节分析
    5.1 肥料营销模式现状
        5.1.1 肥料传统二级营销模式
        5.1.2 肥料直营模式
    5.2 销售环节调研概况
        5.2.1 数据来源
        5.2.2 受访经销商基本情况
    5.3 新型肥料销售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肥料使用环节分析
    6.1 调研样本区概况
        6.1.1 数据来源
        6.1.2 农户基本概况
    6.2 农户新型肥料施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2.1 研究假说
        6.2.2 模型设定
        6.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生产环节
        7.2.2 销售环节
        7.2.3 使用环节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三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6)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一节 清代新疆军制略述
        一、清代新疆军府制略述
        二、勇营制度的建立与裁撤
        三、“清末新政”之军事改革
    第二节 杨增新“弱兵思想”下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弱兵”的军事建设原则概述
        二、军队的组织编制
        三、“弱兵”思想之利弊
    第三节 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到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一、从“弱兵思想”到“军事强化”转变的原因
        二、金树仁统治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三、盛世才的治军原则和特点
        四、盛世才时期的军事组织编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疆军事组织编制
        一、盛世才的离职与国民政府掌管新疆
        二、国民政府主政新疆时的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军队编制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
    第一节 关于民国新疆兵役制度性质的界定
        一、何为兵役制度
        二、兵役制度形式略述
        三、民国新疆的兵役制度形式和性质
    第二节 兵员的招募来源、服役形式及退伍管理
        一、不同时期兵员招募原则和来源的变化
        二、招募方式和服役状况
        三、兵籍和复原退伍管理
    第三节 新疆“回队”招募中的兵役权利和义务分析
        一、“回队”成军之缘由
        二、“回队”用命情形
        三、“回队”折射的兵役权利与义务关系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与地方经济
    第一节 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一、军事后勤的重要作用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后勤组织体制
        三、后勤组织管理方式
    第二节 官兵薪饷制度
        一、军官饷制
        二、士兵薪饷制度
        三、“恩饷”等其他饷项
        四、军队“吃空饷”状况严重
    第三节 军械的来源、数量种类与管理
        一、民国新疆的军械装备情况
        二、军械来源
        三、民国新疆军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军饷来源与地方经济
        一、民国新疆的军费支出
        二、军费的筹措
        三、民国新疆的军费与地方经济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与教育
    第一节 军事训练与教育概述
        一、军事训练与教育在军事体系中的作用
        二、民国新疆军事教育与训练组织体制的变迁
        三、从法德日—仿苏—效美:军事教育训练体系的外来特征
        四、民国新疆军队教育训练体制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
        一、民国新疆军事训练的理念
        二、民国新疆的军事训练的内容
        三、军事训练的作用和效果
    第三节 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
        一、民国新疆的军事教育途径
        二、军事教育的内容
        三、民国新疆军事教育兴办的意义及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军制、多民族社会与边疆安全
    第一节 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一、沙俄衰落、苏俄建立契机成为杨增新弱兵可行性之一因素
        二、苏联与日本的对抗竞争促成苏盛军事合作—盛世才的整军经武
        三、内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与金树仁的军事强化
        四、英国、土耳其及双泛思想滥觞造成的军事压力
    第二节 军制改革与多民族社会
        一、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述略
        二、民国新疆的民族关系与军制变迁
    第三节 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与启示
        一、民国新疆军制变迁的特征
        二、民国新疆军制嬗变对当今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国内研究状况与评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理论
    2.1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2.2 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发展历程
    2.3 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3.2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2.4 十八大前党的领袖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
        2.4.1 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
        2.4.2 邓小平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
        2.4.3 江泽民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
        2.4.4 胡锦涛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
3 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脱离群众的危险
    3.2 腐败问题破坏群众路线的公信力
    3.3 “四风”问题破坏群众路线的执行力
    3.4 新媒体对群众工作带来的挑战
4 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发展
    4.1 新高度:把群众路线提升到“生命线”
    4.2 新内涵:“为民务实清廉”
    4.3 新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国梦”
    4.4 新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5 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探索
    5.1 全面执行“八项规定”
    5.2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5.3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5.4 以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6 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发展的时代价值
    6.1 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6.2 开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新篇章
    6.3 丰富党内的集中教育活动
    6.4 改善干部工作作风和干群关系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生活美学概述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论文架构
第一章 幽默人生观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 幽默人生观由外向内的质变
    第二节 幽默作为一种方法
第二章 如何“成己”:顺乎本性即身在天堂
    第一节 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语境下的“性灵”美学
    第二节 对西讲中视野下的“近情”精神
    第三节 宗教的恢复:人文主义的“真宰”
第三章 闲适:自由和谐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
    第一节 “个人笔调”:闲适生活哲学的发轫
    第二节 “生活的艺术”:面向西方的“异域”东方
    第三节 “奇岛”:“乌托邦”的另类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爱德华·邦德戏剧中的人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论
    第一节 在抗争中走向经典化的剧作家
    第二节 国内外邦德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选题与架构
第二章 邦德的人性观及其戏剧理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下的邦德人性观解析
    第二节 理性剧场与人性批判
    第三节 戏剧事件剧场与人性建构
第三章 经典再写剧与人性缺场
    第一节 《被拯救》:单向度社会的人性塌方
    第二节 《李尔》:城墙政治伦理下的人性灾难
第四章 历史剧与人性质疑
    第一节 《赢了》:被金钱绑架的人性
    第二节 《清晨》:历史寓言背后的正义缺位
第五章 战争剧与人性淬炼
    第一节 《红、黑、无知》:伦理困境中的伪人性选择
    第二节 《罐头人类》:废墟上的人性呐喊
    第三节 《伟大的和平》:反抗与疯癫中的人性自觉
第六章 教育剧与人性重建
    第一节 《我一无所有吗》:记忆扞卫与人性彰显
    第二节 《地下室》:极权之下的人性重生
    第三节 《椅子》:恶托邦中勇敢为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爱德华·邦德北京访谈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促膝直面话两难——关于农民贷款问题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后脱贫时代过疏化乡村社会联结问题研究 ——以J省T县六村为例[D]. 闫西安. 吉林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D]. 于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新型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制约因素研究[D]. 连煜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5]三城记[J]. 张柠. 当代, 2018(06)
  • [6]民国时期新疆省地方军制研究(1912-1949)[D]. 初阔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7]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畅.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探析[D]. 赵月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9]方城记[J]. 秦人. 百花洲, 2018(03)
  • [10]论爱德华·邦德戏剧中的人性书写[D]. 夏延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直面困境:农户贷款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