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

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

一、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偲[1](2021)在《X线 CT 磁共振成像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2%~3%的全身肿瘤为骨肿瘤[1],近年来,骨肿瘤检出率在飞速发展与不断融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作用下日益提升。在骨肿瘤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是临床通常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X线能够对病变特点进行极为全面的观察,将病变特点基本反映出来,CT检查能够将病变细微结构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

陈雨薇[2](2021)在《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原发性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共73例患者CT影像学资料(共73病灶)。包括良性骨肿瘤16例,恶性骨肿瘤29例,肿瘤样病变28例。良性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0例,骨软骨瘤6例;恶性骨肿瘤包括软骨肉瘤11例,骨肉瘤12例,脊索瘤6例;肿瘤样病变包括单纯性骨囊肿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7例,骨包虫11例。进行CT常规征象评估,包括病灶位置、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肿瘤生长情况、瘤内钙化类型。选取每例病灶的最大层面应用纹理分析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提取一阶纹理参数直方图。主观CT征象为计量资料,用Rx C列联表的卡方检验。纹理特征参数为计数资料,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t检验),对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T征象中,病灶大小、边缘、密度、骨质破坏类型、瘤内钙化类型、肿瘤生长情况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在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理分析参数中,Pere.10%与Pere.99%分别在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e.10%与Pere.99%联合诊断骨盆恶性肿瘤与肿瘤样变、骨盆良性肿瘤与肿瘤样变的AUC值分别为0.638、0.795,其余纹理参数值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传统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可以有效提高骨盆肿瘤与肿瘤样病变鉴别诊断效率及准确性。

李亚婷[3](2020)在《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直接经济负担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调查骨肿瘤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现状,分析骨肿瘤手术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由于医院感染引起的直接经济负担;以期为骨肿瘤科医护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卫生行政机构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及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整群抽样,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治疗的骨肿瘤手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和危险因素调查表》及《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根据病人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而分析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感染所致的直接经济负担。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直接经济负担分析首先采用病例与对照的1:1倾向评分匹配均衡混杂因素,然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医院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1.研究共纳入骨肿瘤手术病人542例;其中,男性290例,女性252例。年龄平均为32.68±18.72岁。2.542例骨肿瘤病人中,医院感染4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93%;医院感染44例次,例次发生率为8.12%。在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上,骨肿瘤病人以手术切口感染为主,构成比为60.46%;其中,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构成比为25.58%,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构成比为34.88%。其次是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25.5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9.30%,下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16.28%。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全部感染病原菌的65.79%,革兰氏阴性菌占全部感染病原菌的34.21%。4.骨肿瘤手术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ASA评分≥3、糖皮质激素使用、切口引流管留置超过7天、肿瘤部位(骨盆)。5.对于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感染组病人住院总费用为77788.54元/例,非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为43561.75元/例,骨肿瘤手术病人因医院感染所引起的直接经济负担为34226.79元/例。感染组病人住院时间为22.50天/例,非感染组病人住院时间为12.50天/例,医院感染使骨肿瘤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延长10.00天/例。结论及意义应加强对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ASA评分≥3、糖皮质激素使用、切口引流管留置超过7天、肿瘤部位(骨盆)是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此外,医院感染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延长骨肿瘤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包括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应加强合作,对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情况和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以及反馈,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

刘轶芳[4](2020)在《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对颌骨良恶性肿瘤的评价和鉴别诊断价值,及其对原发颌骨骨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人群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术前CT检查、且经病理学证实的颌骨肿瘤患者共245例,其中男性146例、女性99例。良性肿瘤组101例、恶性肿瘤组204例,其中恶性组中又包括颌骨原发性骨肉瘤患者60例。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患者性别、年龄)及CT影像资料(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病灶密度、强化程度、骨皮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纳入的245例颌骨肿瘤患者中,恶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良性组患者(P<0.01)。发生于上下颌骨的例数相当(上颌骨124例,下颌骨120例,同时发生于上下颌骨1例)。颌骨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1种,成釉细胞瘤最多见,颌骨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9种,骨肉瘤最多见。恶性组肿瘤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肿瘤平扫CT值高于良性组(P<0.01)。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周围组织受累等影像表现更常见于恶性肿瘤。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骨质破坏。恶性组颈部淋巴结转移23例。在60例原发性颌骨骨肉瘤病例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7~75岁,平均41.68±15.12岁。发病部位上下颌骨相当(上颌骨29例;下颌骨31例)。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平均CT值增加47.18±19.13Hu),伴有瘤骨形成44例、骨皮质破坏52例、骨膜反应49例、周围软组织肿块53例。本组病例中有淋巴结转移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骨肉瘤病灶的CT值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研究结论CT对于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具有良好的形态学评价价值。颌骨恶性肿瘤在CT影像上可有病灶更大、密度更高、相对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周围组织更易受累等表现,可区别于颌骨良性肿瘤。颌骨原发性骨肉瘤主要CT影像表现以瘤骨形成为特征,并普遍具有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表现。螺旋CT对于原发性颌骨骨肉瘤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

席亚维[5](2019)在《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DKI用于实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指数模型、双阶指数模型、拉伸指数模型DWI和DKI用于术前判断实性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何种检查技术对肿瘤良、恶性鉴别最优越。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临床或常规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发生于四肢、躯干及腹盆部的实性软组织肿瘤患者30例。根据2013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标准[1]将所有病例分为良性组、恶性组。二、MRI检查技术、图像后处理及观察方法(一)检查技术:所有检查均通过美国GE Discovery MR 750w 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采用16通道相控阵列腹部线圈,进行常规MRI、DWI、DKI及常规增强检查。(二)图像后处理及观察方法:MRI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观察,两人结果一致时为最终结果,有争议时由第三人决断。将检查后所得DWI及DKI图像传送到磁共振成像仪自带的工作站上(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6)上经Functiontool中MADC、DKI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选取最佳阈值,消除背景噪声,找到与常规扫描层面一致包含有体表标记物的影像层面,选取强化最明显处和扩散最受限处两处重叠的区域,采用手绘法在相应拟合图像上肿瘤实质区域内勾画出感兴趣区,ROI的面积大小范围约5070mm2,各参数值重复测量三次计算平均值,生成:单指数模型DWI Standard ADC值;双阶单指数模型DWI D-mono值、D*-mono值、f-mono值、双阶双指数模型DWI D-Bi值、D*-Bi值、f-Bi值;拉伸指数模型DWI DDC值、α值;DKI MK值、MD值、FA值。三、MRI-病理对照方法(一)影像面与病理取材面对照方法(二)影像ROI与病理取材点对照方法四、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HE切片由两名病理科医师独立镜下观察,两人结果一致时为最终结果,有争议时由第三人决断。在制作完成的HE切片上勾画出观察区,依次进行低倍镜及高倍镜观察。镜下图像所反映的组织病理学信息即与影像层面ROI内所反映的影像学信息相对应。五、观察指标(一)实性软组织肿瘤常规MRI表现:部位、形状、大小、边缘、信号、均质性及强化方式。(二)DWI、DKI序列下运算所得各项参数:单指数模型Standard ADC值;双阶单指数模型D-mono值、D*-mono值、f-mono值;双阶双指数模型D-Bi值、D*-Bi值、f-Bi值;拉伸指数模型:DDC值、α值;DKI MK值、MD值、FA值。(三)DWI及DKI各参数鉴别实性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五、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P25-P75)表示。(一)首先用非参数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对各参数值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为正态分布数据且方差齐时,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二)对生成的每个参数均产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对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分析,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根据Youden指数得到最佳诊断阈值及相应敏感度、特异度。结果:一、实性软组织肿瘤MRI表现(一)常规MRI表现1.11例良性实性软组织肿瘤MRI表现:(1)大小:瘤体最大径<5cm 7例,≥5cm 4例;(2)形状:不规则7例,类圆形4例;(3)边界:清晰4例,模糊7例;(4)均质性:均匀1例,不均匀10例;(5)信号:T1WI等、稍低信号9例,稍高信号2例;T2WI高、稍高信号11例;(6)强化方式: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2.19例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MRI表现:(1)大小:瘤体最大径<5cm 6例,≥5cm 13例;(2)形状:不规则9例,类圆形10例;(3)边界:清晰6例,模糊13例;(4)均质性:均匀0例,不均匀19例;(5)信号:T1WI等、稍低信号15例,稍高信号4例;T2WI高、稍高信号19例;(6)强化方式: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二)DWI及DKI表现:11例良性实性软组织肿瘤呈高信号6例,稍高信号4例,等信号1例。19例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均呈高、混杂高信号。随b值升高肿瘤与周围组织低信号背景对比更加明显,但图像分辨率明显减低。b值-信号曲线所示,组织内扩散信号随b值的增大呈下降趋势。二、实性软组织肿瘤MRI-病理对照及其组织病理学结果(一)11例良性实性软组织肿瘤中,血管瘤病1例,血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3例,弹力纤维瘤1例,腱鞘巨细胞瘤2例,结节性筋膜炎1例。(二)19例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中,脂肪肉瘤7例,平滑肌肉瘤2例,滑膜肉瘤3例,胃肠道间质瘤3例,恶性黏液纤维肉瘤2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示,单指数模型DWI Standard ADC值、双阶指数模型DWI D-mono值、拉伸指数模型DWI DDC值、DKI MD值鉴别实性软组织肿瘤良、恶性差异具有显着性(t=2.415、3.678、3.467、4.113,P=0.005、0.001、0.002、0.003);恶性组MK值(0.69±0.21)高于良性组(0.40±0.09),差异具有显着性(t=-4.566,P=0.001);恶性组和良性组的D*-mono、f-mono、D-Bi、D*-Bi、f-Bi、α、及FA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四、单指数模型DWI Standard ADC、双阶指数模型DWI D-mono、拉伸指数模型DWI DDC、DKI MK及MD值采用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804、0.844、0.852、0.919及0.878,其中,MK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根据Youden指数计算得出各参数的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416×10-3mm2/s、1.290×10-3mm2/s、1.452×10-3mm2/s、0.518、1.803×mm-3/s,其鉴别良、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100%、91%、100%、79%、100%,特异度分别为63%、73%、68%,100%、73%。结论:通过对30例实性软组织肿瘤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DKI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及DKI均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且DKI序列要优于单指数、双阶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DWI序列。二、单指数模型DWI Standard ADC、双阶指数模型DWI D-mono、拉伸指数DWI DDC及DKI MD、MK参数中,DKI MK值鉴别良、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效能最高。

崔久法[6](2018)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岛与钙化双能量CT成像参数,探讨双能量CT成像用于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资料、受检部位内含骨岛或钙化的患者。20例骨岛、20例钙化共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5.30±20.56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图像经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使用GSI后处理软件,在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分析归纳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骨岛、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骨岛与钙化之间的差异性。结果: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有效原子序数不存在显着异常值,同时方差齐。骨岛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20.49±4.41)低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30.86±2.77)。统计学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8.906,p=0.000)。骨岛的有效原子序数(11.09±1.21)低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12.73±0.8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5.035,p=0.000)。结论:双能量CT成像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可用于鉴别骨岛和钙化。第二部分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目的:骨肿瘤根据组织起源分为软骨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造血系统肿瘤、富含破骨巨细胞的肿瘤、脊索组织肿瘤、血管肿瘤、肌源性肿瘤、脂肪源性肿瘤、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杂类肿瘤共十二类肿瘤。骨肿瘤如此多的类别,影像征象的重叠给影像学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早期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骨肿瘤可产生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临床工作中通过对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可判断肿瘤的起源,前者代表骨源性肿瘤,后者代表软骨源性肿瘤,进而缩小肿瘤的鉴别诊断范围。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包括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最佳ke V下的平均CT值、有效原子序数,在痛风石的诊断、尿路结石成分的分析方面已有很好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22例骨源性肿瘤和20例软骨源性肿瘤进行研究,对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两组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70ke V下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旨在研究双能量CT成像的定量分析能否准确鉴别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进而判断肿瘤的组织学起源,以求为临床提供一种更加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肿瘤患者共42例,包括22例骨源性肿瘤、20例软骨源性肿瘤。所有患者具有完整的双能量CT成像(宝石能谱CT,GE Discovery HD 750,Milwaukee,Wisconsin,USA)资料,且骨肿瘤内均含瘤骨和瘤软骨钙化。22例骨源性肿瘤中,骨样骨瘤2例、骨母细胞瘤4例、普通型骨肉瘤16例;20例软骨源性肿瘤中,内生软骨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5例。42例骨肿瘤患者,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1186岁,平均年龄39.40±21.76岁。22例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1173岁,平均年龄30.55±17.75岁;软骨源性肿瘤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386岁,平均年龄49.15±21.97岁。双能量CT成像的原始数据经由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传输至工作站(GE,AW4.4),通过GSI(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宝石能谱成像)后处理软件,在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最大横断面层面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1-2mm2),分别获得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X线能量衰减曲线即能谱曲线,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的定量数值。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骨关节影像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分析归纳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使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对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各组之间的差异性。骨肿瘤瘤骨及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平均CT值及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对瘤骨与瘤软骨钙化鉴别的诊断效能采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感受性)曲线下AUC(Area Under the Curve,曲线下面积)判断,并取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42例骨肿瘤,能谱曲线形态均呈衰减型,即单能量CT值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减低。42例骨肿瘤,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52±7.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225,P<0.01)。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22.31±8.00,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76,P>0.05)。瘤骨组和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4.66±2.23、3.57±1.77,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1.736,P>0.05)。瘤骨组22例中,瘤骨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22.48±6.94,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399,P<0.01)。瘤骨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12.94±7.43、4.66±2.23,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00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48±6.94、4.66±2.23,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466,P<0.01)。瘤软骨钙化组20例中,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22.31±8.00,瘤软骨钙化和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t=0.090,P>0.05)。瘤软骨钙化和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52±7.23、3.57±1.77,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1.379,P<0.01)。骨皮质和骨松质能谱曲线斜率K值分别为22.31±8.00、3.57±1.77,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10.217,P<0.01)。通过GSI Viewer软件的Optimal-CNR模式,获得最佳单能量70ke V下瘤骨、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瘤骨的平均CT值为580.67±319.54HU,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为1101.84±407.65HU,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4.663,P<0.01)。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1089.38±404.50HU、1156.59±373.54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58,P>0.05)。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分别为214.76±127.06HU、186.18±83.09HU,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645,P>0.05)。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08.70±410.90HU,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CT值差为54.75±45.41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3.385,P<0.01)。瘤骨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365.91±324.27HU,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CT值差为975.67±442.65HU,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5.125,P<0.01)。42例骨肿瘤,瘤骨(n=22)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0.21±1.43,瘤软骨钙化(n=20)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为12.83±1.21,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统计学差异具有极显着性(t=6.359,P<0.01)。双能量CT成像技术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100%;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3%、80%;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75%;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80%;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95%;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 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97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2%、100%;70 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6%、75%。结论: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皮质、骨松质的能谱曲线均为衰减型。瘤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低于瘤软骨钙化、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与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无统计学差异。骨皮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高于骨松质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但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能谱曲线斜率K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70ke V下骨肿瘤瘤骨的平均CT值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CT值;骨皮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骨松质瘤骨组与瘤软骨钙化组的平均CT值无统计学差异。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的CT差大于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的平均CT值差,瘤骨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小于瘤软骨钙化与骨松质的平均CT值差。另外,综合骨肿瘤瘤骨、瘤软骨钙化、骨松质、骨皮质的衰减型能谱曲线相互平行的特点,70ke V下瘤骨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差可反映能谱曲线相互之间的距离,即瘤骨的能谱曲线相对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距离骨松质更近、距离骨皮质更远。瘤骨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低于瘤软骨钙化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曲线下面积在0.9以上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有效原子序数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单纯有效原子序数,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较高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的方法有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松质的CT值差、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联合与骨松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能谱曲线斜率K值、70ke V下与骨皮质的CT值差,表明这几种方法对鉴别瘤骨与瘤软骨钙化有一定准确性。其中能谱曲线斜率K值联合有效原子序数诊断准确性最高。综上所述,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能够用于鉴别骨肿瘤的瘤骨与瘤软骨钙化。

肖文礼[7](2018)在《X射线检查与CT检查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对骨肿瘤诊断中X射线检查和CT检查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骨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为其分别进行X射线检查和CT检查,分析并对照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结果,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价值。结果:X射线检查准确率87.50%,CT检查准确率92.50%,CT检查准确率高于X射线检查,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诊断骨肿瘤良、恶难度较大,完全依据X射线和CT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需在综合分析病理检查、临床表现、X射线和CT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做出诊断,以有效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

朱朝选,李文举[8](2017)在《DR、CT和MRI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方法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骨肿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40例患者中病理学检查确诊良性骨肿瘤26例,恶性骨肿瘤14例;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恶性骨肿瘤检查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9,P=0.653);CT、MRI检测良性骨肿瘤的准确率较高,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734);DR检测良性骨肿瘤准确率均明显低于CT、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检查方法对恶性骨肿瘤检出率相近,而DR对良性骨肿瘤检出率较低,建议对骨肿瘤患者使用CT或MRI检查。

王小清,刘贺国[9](2017)在《骨肿瘤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骨肿瘤诊疗过程中病理学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肿瘤120例患者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49例行MRI检查,46例行CT检查。分别比较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判断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结果 X线检查与CT检查在对相关骨肿瘤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破坏、病灶边界等方面表现相似,但在脊柱、骨盆病灶、头颅、软组织阴影、细微病灶等特殊部位其显像CT更为清晰,而X线在骨膜方面表现良好,对于软组织、骨髓水肿的显像方面MRI表现更为优秀。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X线诊断正确率为86.67%,CT诊断正确率为93.47%;MRI诊断正确率为93.88%,3种影像学检查对骨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由于方便、快捷的优势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首选诊断,CT对于细微病灶、肿瘤的范围具有一定优势,MRI对于软组织、骨髓水肿显像优势明显,3种检查方法可作为骨肿瘤诊断的互补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余栋[10](2013)在《X线和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X线和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6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X线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X线的诊断正确率为87.74%,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为92.45%,X线的诊断正确率低于CT检查,但二者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较难,虽然在X线和CT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但仍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应将临床表现、病理检查以及X线和CT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滴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提高诊断正确率。

二、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论文提纲范文)

(1)X线 CT 磁共振成像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DR检查:
        1.3.2 CT检查:
        1.3.3 MRI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66例患者的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2.2 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X线、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价值比较
3 讨论

(2)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检查方法
    3 图像选择与评估
        3.1 图像选择
        3.2 CT主观征象评估
        3.3 提取纹理特征参数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传统影像与纹理分析对肿瘤诊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直接经济负担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骨肿瘤
        2.1.1 骨肿瘤概况
        2.1.2 骨肿瘤治疗
    2.2 医院感染
        2.2.1 医院感染概况
        2.2.2 医院感染导致的严重后果
        2.2.3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2.3 疾病经济负担
        2.3.1 疾病经济负担概述
        2.3.2 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2.4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
        2.4.1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2.4.2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2.4.3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调查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3.2.5 技术路线图
    3.3 质量控制
    3.4 研究内容
        3.4.1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3.4.2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3.4.3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
    3.5 统计分析
    3.6 计算公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基本信息
        4.1.1 人口学资料
        4.1.2 疾病临床信息
    4.2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情况
        4.2.1 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例次发生率
        4.2.2 不同肿瘤部位医院感染情况
        4.2.3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4.2.4 骨肿瘤医师手术部位感染专率及危险指数调正感染专率
        4.2.5 标本送检及病原菌检出情况
    4.3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4.3.1 宿主相关因素
        4.3.2 骨肿瘤疾病相关因素
        4.3.3 手术相关因素
        4.3.4 侵入性操作相关因素
    4.4 骨肿瘤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5 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医院感染现状
    5.2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5.3 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文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6.3.1 创新性
        6.3.2 局限性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颌骨肿瘤的分类
        1.2.1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2.2 非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2.3 上皮性囊肿
    1.3 颌骨骨肉瘤概述及病理分型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病例分组
    2.4 一般资料收集
    2.5 CT图像的获取
    2.6 CT图像分析
    2.7 影像特征收集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资料
    3.2 颌骨肿瘤病理类型统计
    3.3 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比
    3.4 颌骨常见良恶性肿瘤最大径比较
    3.5 颌骨骨肉瘤与鳞状细胞癌的影像特征比较
    3.6 颌骨骨肉瘤影像特征
4 讨论
    4.1 颌骨肿瘤概况分析
    4.2 常见颌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4.2.1 颌骨良性肿瘤
        4.2.2 颌骨恶性肿瘤
        4.2.3 颌骨杂类病变及上皮性囊肿
    4.3 颌骨良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对比分析
    4.4 颌骨骨肉瘤的影像特征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DKI用于实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MRI检查技术、图像后处理及观察方法
    3.MRI-病理对照方法
    4.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
    5.观察指标
    6.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实性软组织肿瘤的MRI表现
        1.1 常规MRI表现
        1.2 DWI及DKI表现
    2.实性软组织肿瘤MRI-病理对照及其组织病理学结果
    3.良、恶性实性软组织肿瘤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DKI各参数比较
    4.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 DKI鉴别实性软组织肿瘤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比较
(四)讨论
    1.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在实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2.DKI在实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3.实性软组织肿瘤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 DKI比较研究的意义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引言
第一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岛与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图像后处理
        3.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3.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 统计学分析
        4.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4.2 骨岛和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结果
        1 骨岛和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2 骨岛与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3 图像后处理
        3.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及斜率K值测量
        3.2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 统计学分析
        4.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4.2 70 keV单能量成像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CT值差
        4.3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测量
        4.4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结果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能谱曲线形态及斜率K值
        2 70keV下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与骨皮质、骨松质的平均CT值及平均CT值差
        3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有效原子序数对比分析
        4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讨论
        1 骨肿瘤瘤骨和瘤软骨钙化的病理生理学
        2 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及其对骨肿瘤诊断的价值
        3 普通CT检查用于骨肿瘤影像诊断的发展及影像学对比
        4 双能量CT检查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5 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用于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5.1 能谱CT曲线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5.2 有效原子序数对鉴别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价值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X射线检查与CT检查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正确率
    2.2 X射线检查结果
    2.3 CT检查结果
3. 讨论

(8)DR、CT和MRI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排除标准
        1.1.4 检查仪器
    1.2 方法
        1.2.1 参数设置
        1.2.1. 1 DR检查
        1.2.1. 2 CT检查
        1.2.1. 3 MRI检查
        1.2.2 检查结果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
    2.2 3种检查方法对良、恶性骨肿瘤检查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9)骨肿瘤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特征
    2.2 术后病理学诊断及影像学诊断结果正确率比较
    2.3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3 讨论

(10)X线和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诊断正确率
    2.2 X线检查结果
    2.3 CT检查结果
3 讨论

四、骨肿瘤和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论文参考文献)

  • [1]X线 CT 磁共振成像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 王潇偲.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3)
  • [2]CT征象结合纹理分析对骨盆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价值[D]. 陈雨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骨肿瘤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直接经济负担评价研究[D]. 李亚婷. 山东大学, 2020(10)
  • [4]245例颌骨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的对比研究[D]. 刘轶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单指数、双阶指数、拉伸指数模型DWI和DKI用于实性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D]. 席亚维.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双能量CT多参数成像技术对骨肿瘤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 崔久法. 青岛大学, 2018(07)
  • [7]X射线检查与CT检查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肖文礼.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11)
  • [8]DR、CT和MRI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 朱朝选,李文举. 现代医药卫生, 2017(13)
  • [9]骨肿瘤影像学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J]. 王小清,刘贺国. 实用癌症杂志, 2017(01)
  • [10]X线和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余栋.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

标签:;  ;  ;  ;  ;  

骨肿瘤及骨肿瘤样病变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