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人之本,随时知其变”——论韩愈在铭文与祭文合一方面的成就

“知古人之本,随时知其变”——论韩愈在铭文与祭文合一方面的成就

一、“心识古人源流,随时通其变化”——试谈韩愈革新碑志祭文一体的成就(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姚灼[2](2020)在《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文中提出集注就是汇1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对各个版本的注释进行整理,并对个别部分进行补充,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张怀瓘是唐代着名的书法理论家,留下许多价值极高的书法理论着作,《书断》是其书论中重要的一篇。《书断》的内容颇多,范围极广,时间跨度较大。首先是对十体发展历程的论述和概括,并把各个书家按“神、妙、能”三个层次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品评的标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对《书断》进行集注汇评,主要针对现有的相关着作进行集注,并相应的加入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文意更为通顺,便於理解。首先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对《书断》以及张怀瓘的研究现状,版本问题以及研究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其次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张怀瓘本人以及他的其他相关着作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概括。最後文章第三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针对笔者手中现有的各个版本对《书断》进行校对,主要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民国十一年上海博古斋影印的济古阁本为底本,以笔者目前掌握的其他版本加以参校。校对部分主要以王云五的《丛书成集》、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其主要包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范祥雍点校本、洪丕谟点校本;《墨池编》主要包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何立民点校本;《书苑菁华》主要包括陈思编撰本以及《中国书画全书》收录本、《四库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本》、潘运告《张怀瓘书论》、石连坤《书断》、梁德水《张怀瓘〈书断·序〉解读》本、邵军校注的《书断》、边平恕、金菊爱《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为主。注释部分主要依据潘运告《张怀瓘书论》、石连坤《书断》、梁德水《张怀瓘〈书断·序〉解读》本、邵军校注《书断》、边平恕、金菊爱《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对文章的注释部分进行集注,最後根据相关的硕博论文对与《书断》有关的论述进行汇评总结,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李也[3](2018)在《清代碑志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书法研究,以往精力集中在关注书家与书法风格上,清代的碑志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系统梳理清代碑志的特点、形制、书家以及发展轨迹,进而探讨碑志在清代书法上的重要意义。整个清代碑志书家参与者分布广泛,清前期承续明代风格者占以最大宗;之后追慕帝王雅好与馆阁体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家的碑志书写风格与独立的书法创作上也存在着种种现象。通过梳理清代碑志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观察当时书家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对清代碑志在书法学方面的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和探索,意在通过书法的客观真实现象来揭示清代碑志书法的规律及特点等。通过对清代碑志进行不同历史时期同类型碑志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碑志书法风格经历了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淳朴厚拙、冲突交融的发展现象。这一现象是清代书法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也与清代书坛的发展相一致。清代碑志书法风格的流变至乾嘉以后与清代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相契合,亦是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通过全面归纳清代碑志书法的社会状态和历史特征,可补充清代书法史发展。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清代碑志的综合考察,本论文以碑碣与墓志为主要考察对象。碑碣在清代碑刻中数量最多,基本承接了前代的碑碣形制,但在碑额上形制比较多样多以螭、龙、麒麟、祥云、花草等雕饰。以示庄重。碑文内容上满汉合璧的书写式样占有一定比例,这在前朝是未曾以此种比例出现的。墓志的形制基本延续了前朝形制的定制,未有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碑志在清代明显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河南、直隶、岭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综合观察碑志的特点后,与书法风格相关照。第二,专一的分析清代碑碣,以其构造和种类切入,考察清代碑刻制度,其中出现了特殊的集字碑等现象。清代立碑颇重装饰性,尤显现在碑额上,当然多语碑额更是清代的特色。第三,专一分析墓志,以形制和类型切入,分典型墓志、碑形墓志、帖形墓志、砖质墓志、瓷质墓志数种。清代墓志往往文辞较多、内容丰富,贯穿整个朝代墓志盖、志文的书写特色形成了官方特点、书家特点等多种式样。第四,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皇室、官宦、遗民书家等等即独立又相互交织。既有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又有受帝王雅好和官方刻帖的影响,加之清代取仕中对书法的重视,文人书碑志受干禄影响较重。乾嘉以后,思潮涌动,碑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碑志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这亦是清代所特有的书法现象。第五,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清代的馆阁体书法以二王为宗,以唐人书法为师,承袭明代之中书体。经过清代帝王和文臣的不断规范,朝廷把书法的公正与否也作为科举取士的内容之一。这样碑志书法就有了董其昌、赵孟頫、欧阳询、颜真卿、抄经等多种风格的影响。以馆阁体的成因及影响来看书碑志者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使之更加立体客观。第六,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清代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意识高度自觉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点在碑志书法风格中也有表现。率性自然、雅正中和、敦朴厚拙、冲突与交融等等现象在清代碑志书法风中竞相出现,这都离不开这个清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也离不开清代书法发展的客观事实。对清代碑志书法的综合的研究必将促进清代书法史的研究,使清代书法发展的史实、现象更加立体饱满。

胡倩[4](2018)在《五代墓志文研究》文中认为墓志是指放在墓中、刻有逝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自古以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就目前来说,学界对魏晋南北朝、唐代等墓志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针对五代墓志的研究极少,五代墓志蕴含的较大价值亟待发掘与探讨。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五代墓志铭得以面世,笔者搜罗了除前人已整理墓志之外的五代墓志共一百多方,凡十万余字,试图补充五代史料的不足。在广泛搜寻、收集、整理五代墓志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出土墓志和正史、传世文献、文学作品等相结合、共时与历时、横向与纵向考察相结合、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相结合、具体分析与宏观总结相结合、文学理论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理论相结合等方法,对五代墓志进行详细分类,探寻其蕴含的文体特点、社会和文学背景、文学意义、女性形象和思想文化价值,试图展现五代时期的文学、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全貌。正文分为七大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明确墓志这一研究主题,综述五代墓志的研究情况,指出五代墓志较大的研究价值,并介绍本文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存在困难与注意事项。第一章对从古至今关于五代墓志的着录情况进行详细叙述,这主要包括古代金石学家的目录、近代学者的书籍和现当代大型墓志目录和集释所着录的五代墓志。在此基础上,指出周阿根《五代墓志汇考》一书失收的2011年之前面世的五代墓志,对2011年之后的五代墓志则进行全面辑补,终于使得五代墓志的总数量达到了四百多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录文、标点和整理,这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充实的材料基础。第二章对五代墓志进行命名、志主、撰者、结构等方面的分类。从命名上,五代墓志分为多种情况,反映出时人崇尚祖先、官位、郡望的观念、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以及儒释道三教并存的社会状况。从志主上,可分为男性志主、女性志主、男女合志等情况,涉及的志主阶层、社会身份十分多样。从撰者上,五代墓志包括亲属所撰;友人、乡邻、门吏、弟子等所撰;乡贡进士、职业撰写人等善文者所撰;奉诏者所撰;释氏所撰这几种情况,墓志撰者的构成和撰写缘由均十分复杂。从结构上,五代墓志包括有志无铭和前志后铭两类,结构基本比较固定。第三章概括了五代墓志在语体、叙述特征、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在继承前代墓志特征基础上所作的创新之处。从语体特征上,五代时期墓志呈现出明显的骈俪化现象,将骈体再次推向高峰,但同时又存在韵散骚体兼行的局面,此期产生了许多韵散结合的墓志佳篇。从叙述特征上,此期墓志叙述篇幅明显增长,利于内容的丰富,开宋代墓志长篇的先河;叙述结构采用倒叙、插叙等灵活多样结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学性;叙述内容上涉及志主的艺术才能、个性魅力等方面,并逐渐增多了对文章着作的介绍,出现撰者“自我表白”普遍化的崭新特点,体现了此期多样的墓志撰写理由,更加接近宋代墓志中大量记载撰写理由的特点;另外,五代墓志叙述家人时更出现了大量孙辈。从表现手法上,五代墓志铭继承唐代墓志铭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叙事、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大量运用史传笔法,议论趋势明显增强,用对话勾勒场景,积极通过细节展示人物性格,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个性特征,墓志写作中孕育着极强的生机活力。从审美风格上,五代墓志一方面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另一方面,由于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大量典故等的使用而显得庄严肃穆、典雅宏深,同时,还由于委婉语的使用显得含蓄婉转、意蕴凄凉,此外,五代墓志还利用虚构夸张的手法和意象性的语言,形成奇幻怪诞、虚实并存的审美风格,大大增强了墓志的文学性。第四章主要探讨五代墓志产生的社会和文学背景。社会历史背景上,五代墓志作为五代时期的产物,与当时丧葬思想、孝道观念、“三不朽”思想以及统治者的许可提倡密切相关,体现出独特的社会风貌。文学背景上,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墓志为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此期的文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前提;唐代以及前代的其他文体样式也对五代墓志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唐代古文运动衰落后的骈体复炽导致五代墓志语言骈俪化趋势明显,骈体比重增加。第五章探讨了五代墓志铭的文学意义。从纵向来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继承了唐代文学和墓志在结构、内容、表达技巧上的优秀传统,扩大了墓志表现的内容,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完成了这一文体由唐到宋的过渡,同时影响了宋初墓志的骈俪化,继而引起宋代文人的反骈化,开启古文运动的新路程,在各方面为宋代墓志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并且还与当时的文学风尚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整个文坛。从横向上看,五代墓志反映了同时代文学骈俪唯美化、史传化、传奇化的潮流特征。此外,它还显示了代表作家的典型示范作用,并对考证五代文人和知识分子的生平事迹具有巨大的意义。最后,笔者就五代墓志中出现的模式化写作、美化和“谀墓”现象进行了反思。第六章主要对五代墓志铭中的女性形象加以研究。笔者论述了历代女性墓志铭的书写情况及其意义,对五代墓志中的女性加以分类,并对此期女性的外貌标准、道德要求、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夫妻关系、思想状态、文学艺术才干、宗教信仰、择偶标准、早逝现象等展开全面探讨,总结五代墓志所体现女性观的传统与进步之处,并探讨其形成原因,以期展现此期女性的生存状态及社会地位。第七章主要探讨了五代墓志的思想文化价值。这主要包括五代时期的丧葬习俗及其所体现的宗族观念、孝道观念、厚葬观念以及宗教思想影响;时人信仰中的儒释道三教并存现象及其原因;五代孝道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崇尚原因;五代时期的等级观念等。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初衷及成就、存在的可商榷内容及本文的不足。

王卫芬[5](2018)在《论韩愈祭文的叙事艺术特点》文中指出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祭文的创作是其文学改革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创了新局面。从叙事艺术的角度考察韩愈祭文,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以不畏天地鬼神之气概进行叙事,寓于祭文一种浩然之气;以真情实感融入叙事,使祭文获得新的生命力;叙事中灵活布局,精心构思,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这些特点共同形成了韩愈祭文质实气盛、不拘一格的艺术魅力。

赵晓阳[6](2017)在《21世纪以来韩愈碑志文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韩愈的碑志文创作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21世纪以来,学界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韩碑思想情感的充实多元、艺术手法的突破创新、体裁样式的承前启后等诸多文学特质,推动了韩碑研究的整体发展。此外,对具体篇章的史实辨析与文献考订也是本时期韩碑研究的重要路径,但相对而言,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薄弱,有待于未来更全面的探讨与推进。

徐丽娟[7](2016)在《韩愈应用文写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韩愈在各类应用文的写作和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构成了唐宋时期各类文体写作转型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韩愈所写应用文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运用整体把握、具体分析的方法,对《韩昌黎文集校注》(上、下)中选录的韩愈279篇应用文进行分析和阐释,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推动韩学的进一步发展尽到微薄之力。具体来说,文章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根据韩愈应用文写作风格、内容的变化,结合韩愈的生活和仕途经历,对其应用文写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分为了年少求仕、幕府为官、被贬阳山和谪居潮州四个阶段;第二部分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对韩愈所写的应用文进行了整理、分类,共分了表状、哀祭、纪传、序、书启五大类;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分别从写作技巧、借用文学写作体式、写作语言三个方面对韩愈应用文写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韩愈应用文在写作中破体为文的创新所在。

卢坡[8](2015)在《桐城派尺牍研究 ——以姚鼐与弟子交往为中心》文中认为尺牍作为姚鼐与其亲友、弟子之间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以其真实而又丰富的文献记载,成为桐城派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就研究资料的价值和可靠性而言,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尺牍等第一手文献资料。本文即是从尺牍这一特殊文体着眼,以姚鼐与其弟子交往为中心,在展示其尺牍特色和成就的同时,从隐性层面勾勒并揭示出桐城派发展壮大的原因和整个过程。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源流论”。通过对桐城派代表作家的尺牍研究,努力寻查桐城派发展演变的真实轨迹。姚鼐及姚门弟子尺牍的梳理,对于还原桐城派重要作家的文学活动心理,探寻桐城派传播的有效途径,摸清桐城派内部以及与他人之间的文化交往,构建原生态的桐城派发展图景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为“个体论”。尺牍在寒暄与通讯的基本功能外,一切关于时局事态、思潮学风、文学艺术、人物风情,乃至个人遭际,无不可以纳入其中。尺牍虽然短小却内涵丰富,虽然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却又常常直抒胸臆。尺牍不拘形式、不受绳墨,更能显露个人的才情,这为进一步了解桐城派文人的生平交往和思想流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第三部分为“比较论”。我们将姚鼐的尺牍和归有光、袁枚、吴汝纶的尺牍做比较,从异代知音、当代友人(亦敌亦友)、隔代后学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研究,这既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姚鼐等尺牍的成就及特色,也有助于对桐城派流变的揭示。陈用光、姚莹、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等人亲从姚鼐问学,郭汝骢、曾国藩等人则通过尺牍而“悟于学”。桐城派之所以能够立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述姚门弟子及私淑弟子的鼓吹和推动的结果。在姚鼐的倡导下,姚门弟子之间尺牍往来不断,姚鼐与其弟子相互阐发应和,桐城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尺牍既是桐城群体交流的工具,又作为载体,生动地记录桐城派发展壮大的这一过程。

张弘韬[9](2014)在《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主要按历史的顺序分析清初期、清中期及清晚期主要的韩诗文献,以及各个时期主要诗论家对韩愈诗歌的研究和论述。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整个清代韩诗研究的特点,指出并肯定清代的韩诗研究的创新与成就,指出其不足与缺陷,以期较全面地勾勒出清代韩诗研究的面目,填补韩学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从而推动韩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清人对韩愈诗集的评注是建立在前人校理韩集的基础之上的,清初学者就非常注意韩愈诗歌的整理与研究。清初李光地《榕村诗选》、查慎行《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和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席启寓《唐百名家诗集》均较有特色。李光地《榕村诗选》在对韩愈诗文进行评注的同时论述了韩诗的儒学思想内涵,肯定了韩愈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查慎行《查初白十二种诗评》有韩诗专评,其评不作详细的注释和繁琐的考证,专注于揭示诗意,简明扼要,点到为止。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是清代首次单刊韩诗的注本,也是清代韩诗注本的奠基之作。顾注在诸家旧注的基础上,参以己意,不仅包括文字词汇的考订训诂,还包括对地名、史实的考证,为后人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韩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清代学韩诗者日众,文坛上着名的诗人、着名的诗歌流派几乎都学习韩诗,研究韩诗。清人对韩诗的论述亦是建立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的,故能突破宋以来对韩诗的评价而提出独到的见解。清初,钱谦益作为文坛领袖首倡韩诗,在研究韩愈等人的诗的同时提出了“灵心、世运、学问”的诗学纲领,还学习韩诗创作了不少学问诗。在清初诗坛上最值得注意的应是叶燮,他注重韩诗的力大思雄,陈中见新,是他首先将杜、韩、苏并称,这是韩诗地位的关键性提升。这一提升影响到整个诗坛,即使是诗法初盛唐的朱彝尊也学习韩诗,研究韩诗,且在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上有《批韩诗》。何焯虽无韩学研究的专着,却在他的《义门读书记》和《昌黎先生诗集注》的批点中,有大量集句解、点评于一体的专门论述,多发新见,从对文字的训诂和校勘、对旧注的吸收和批驳、分析韩诗的章法和艺术、源流及影响等方面对韩诗进行了卓有见识的点评。清中期,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笺注,其最重要的成就当属韩诗编年。另外,在文字的训诂、诗文的注释、诗旨的阐发、史实的笺释方面均有一定见地。由官方编撰的《四库全书》和《唐宋诗醇》既代表了当时朝廷官方的文学观,又给世人以示范效应。《唐宋诗醇》将李、杜、韩、白并称,《四库全书》也对韩诗有极高的评价。王元启《读韩记疑》是其研读《韩集》,仿朱子《韩文考异》体例而作的一部韩集校评本,句梳字栉,补缺纠谬,记录了他对旧注的疑问与驳正,有不少可资借鉴的亮点,有些观点虽失之偏颇,却颇能给人启发。清中期,韩诗的地位又一次得到提升。沈德潜诗宗盛唐,但《唐诗别裁》专门提出韩诗“巨刃摩天”创作思想与诗艺特色,可见他对韩诗的欣赏。姚范《援鹑堂笔记》有两卷专论《韩昌黎集》,集中体现了姚范对韩愈诗文的观点。赵翼从以文为诗,从用韵、联句、创格、创句法等诸多方面对韩诗的创新进行了论述。翁方纲从韩愈的诗歌理论和韩诗的实际写作中总结提炼出肌理说,是第一次从美学角度阐发韩愈的诗歌理论。清晚期,黄钺《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是以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为底本,为纠正各家注释讹误而作,特别以遗漏与引据不详不确者为重点。郑珍有《跋韩诗》及批语若干条,从考证本事、编年、释义、典故、阐发诗旨、分析艺术成就等方面对韩诗进行研究。李详是清末民初的选学大家,其《韩诗证选》揭示了韩诗与《文选》的渊源,指出旧注征引《文选》之疏失,侧重找出韩诗与《文选》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加深韩诗的艺术阐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方东树以文论韩诗,将韩诗与杜诗并称,隐隐有超越李白诗之意。曾国藩继承了桐城派姚鼐的诗学观,由韩而学杜,重文气,崇尚韩诗之阳刚。刘熙载《艺概》对韩诗时有精彩论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以丑为美”说,这是在韩诗研究史上首次提出“以丑为美”这个美学概念。朱庭珍则将韩愈与李、杜并称为古今大家,从诗法的角度分析并发展了韩愈的诗论,梳理了宋以来历代诗人对韩诗的学习,特别是韩诗对清代诗风的影响。清代是韩学研究的集大成时期,清人对韩诗的研究与前代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突破。如对韩诗文献的整理,历代韩集均为诗文并行,到清代才出现专门的韩诗评注本,这本身就表明了清人研韩精细化、专门化、深入化的特征。这些评注本由于专注韩诗,对韩诗校注、评论取得了较高成就,影响也大。这不仅表明清代对韩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韩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资料和宝贵经验。另外,韩诗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韩诗之变、韩诗之正等等,均是清人研究韩诗中的重点。清人总结韩诗之变并进行论述,对韩诗变革的认可,是诗歌史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清人还通过论述韩诗之正,肯定了韩诗在变革中蕴含正的本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韩诗逐渐经典化,韩诗的地位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王微[10](2013)在《韩愈墓志文研究》文中提出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在思想上遵奉儒家道统,坚决排斥佛老。其诗歌则力求新奇,并开发“以文为诗”的手法,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散文创作上也舍骈文而用散文,对史传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作用。墓志文是东汉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文体,经六朝到唐代再到韩愈,已经发展为传记散文。韩愈在唐代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所撰的75篇碑志文(含碑文、墓志文)分四类:达官贵人墓志文、文人墨客墓志文、至爱亲朋墓志文,其他墓志文等,这些墓志文对研究其文学思想以及史学观念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韩愈碑志文中的墓志文研究来揭示其文学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本文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谈及本文写作的目录、.意义、研究现状及方法;第二章,简述了唐前墓志文发展的概况,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情况;从第三章开始重点讨论韩愈墓志文的内容、对前代的变革以及写作方法,第四章主要讨论了韩愈墓志文的变革及其特色。韩愈墓志文的变革与特色体现在五个方面:格式上说,不落窠臼,变化多端;语言上说,韩愈的碑志文“舍骈文而用散文”,使墓志文真正的走入到文学的道路上来;文体上说,诗人介入写作,使传记文体走向成熟;文学上说,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活灵活现;修辞上说,韩愈墓志文擅长运用事例与典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本文研究的意义是通过韩愈墓志文的创作,梳理唐代墓志文的发展,考察韩愈在墓志文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墓志文考察当时的墓志发展及文体流变;(2)探讨具体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3)考察唐代的历史发展,墓志文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心识古人源流,随时通其变化”——试谈韩愈革新碑志祭文一体的成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识古人源流,随时通其变化”——试谈韩愈革新碑志祭文一体的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对《书断》进行集注汇评的重要性
    二、学术界对张怀瓘的研究现状
    三、学术界对《书断》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张怀瓘其人及书法着作概述
第二章 《书断》集注汇评
    一、《书断》注释凡例
    二、《书断》集注汇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清代碑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材料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碑志综合考察
    第一节 清代碑志的继承发展
        (一)清代碑志的继承
        (二)清代碑志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碑志的地域特点
        (一)河南地区
        (二)直隶地区
        (三)岭南地区
    第三节 清代碑志的书法地位
        (一)观照碑帖之变
        (二)观照变革中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清代碑碣
    第一节 清代碑碣的构造和种类
        (一)清代碑碣的构造
        (二)清代碑碣的种类
    第二节 清代的刻碑制度
        (一)制石
        (二)书丹
        (三)镌刻
        (四)检校
    第三节 清代碑额的形制装饰
        (一)清代碑首形制
        (二)清代碑额装饰
        (三)多语碑额
    第四节 清代碑额书法
第三章 清代墓志
    第一节 清代墓志的形制
    第二节 清代墓志的类型
        (一)无盖墓志
        (二)典型墓志
        (三)碑形墓志
        (四)帖式墓志
        (五)砖质墓志
        (六)瓷质墓志
    第三节 清代墓志的构成
        (一)墓盖的构成
        (二)墓志的构成
    第四节 清代志盖书法
第四章 清代碑志书家的构成与影响
    第一节 清代碑志书家的社会分布
        (一)皇室书家
        (二)官宦书家
        (三)遗民书家
    第二节 肆情恣性的晚明遗绪
    第三节 帝王雅好与官方刻帖
    第四节 文人干禄与书体选择
    第五节 碑学兴起与革故鼎新
第五章 清代“馆阁体”与碑志书法
    第一节 清代碑志中的馆阁书法
        (一)取法董其昌
        (二)取法赵孟頫
        (三)取法欧阳询
        (四)取法颜真卿
        (五)取法抄经等
    第二节 清代“馆阁体”的成因
        (一)帝王喜好的影响
        (二)文化政策的推动
        (三)文书制度的制约
        (四)审美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实用与情性的矛盾
        (一)书法实用性的扩张
        (二)书法艺术性的束缚
        (三)穷则求变
第六章 清代碑志书法的美学特点
    第一节 率情自然的追求
        (一)傅山的“四宁四毋”论
        (二)石涛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论
        (三)郑板桥的“天真”论
        (四)金农“自我作古”论
        (五)梁巘的“勿惑众议”论
        (六)朱和羹“性灵”说
    第二节 雅正中和的趋向
        (一)冯班的“古法”论
        (二)宋曹的“布置”说
        (三)王澍的“专精”论
        (四)笪重光的“规矩”论
        (五)梁同书的“精熟”论
    第三节 敦朴厚拙的新声
        (一)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
        (二)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四)姚孟起“精神”说
    第四节 冲突与交融
        (一)反碑
        (二)崇碑
        (三)唯碑
        (四)碑帖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清代碑志书家表
    2.清代碑志刻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4)五代墓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墓志
    第二节 五代墓志研究情况综述
        一、古代研究情况
        二、现当代研究情况
    第三节 五代墓志的研究价值
        一、文献价值
        二、文学价值
        三、史学价值
        四、文化价值
        五、学术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过程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存在困难与注意事项
        一、本文存在的困难
        二、需要注意的事项
    本章小结
第一章 五代墓志的着录及辑补
    第一节 古代、近代着录
    第二节 现当代着录
    第三节 五代墓志辑补
        一、2011年之前
        二、2011年之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代墓志的分类
    第一节 五代墓志的命名分类及意蕴
        一、五代墓志的命名
        二、五代墓志命名中的意蕴
    第二节 五代墓志的志主分类
        一、男性志主
        二、女性志主
        三、男女合志
    第三节 五代墓志的撰者
        一、亲属所撰
        二、友人、乡邻、门吏、弟子等所撰
        三、乡贡进士、职业撰写人等善文者所撰
        四、奉诏而撰
        五、释氏所撰
    第四节 五代墓志的结构
        一、有志无铭
        二、前志后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五代墓志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五代墓志的语体特征
        一、骈文俪句、繁复华靡
        二、骈散骚体,深情悠长
        三、散体语言、灵活自然
    第二节 五代墓志的叙述特征
        一、叙述篇幅明显变长
        二、叙述结构灵活多变
        三、叙述内容丰富多样
    第三节 五代墓志的表现手法
        一、加强议论化
        二、引入对话
        三、细节描绘
        四、侧面烘托
    第四节 五代墓志的审美风格
        一、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二、庄严肃穆、典雅宏深
        三、委婉含蓄、意蕴凄凉
        四、奇幻怪诞,虚实并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代墓志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五代墓志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重视厚葬
        二、孝道观念
        三、“三不朽”思想
        四、统治者的许可提倡
    第二节 五代墓志的文学背景
        一、唐代墓志的兴盛
        二、唐代其他文体的影响
        三、唐代古文运动的衰落和骈体复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五代墓志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一、对宋代墓志文的影响
        二、对宋代其他文体的影响
    第二节 反映同时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骈俪唯美化
        二、史传化
        三、传奇化
    第三节 显示代表作家的典型示范作用
    第四节 利于考证文人生平事迹
        一、江文蔚生平考证
        二、窦俨生平考证
        三、程紫霄生平考证
    第五节 五代墓志创作反思
        一、模式化严重的弊端
        二、美化和“谀墓现象”大量出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五代墓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第一节 历代女性墓志铭和五代女性墓志铭书写概况
    第二节 五代墓志铭中的女性形象分类
        一、皇室女性
        二、官员夫人
        三、下层社会女性
    第三节 五代墓志铭所体现的女性观
        一、具有传统色彩的女性观
        二、此期女性观的进步之处
        三、此期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五代墓志铭反映的女性其他方面
        一、五代女性的宗教信仰
        二、五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变化
        三、五代女性的早逝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代墓志中的思想文化研究
    第一节 五代墓志中的丧葬习俗及观念研究
        一、五代时期的丧葬习俗
        二、五代丧葬习俗所体现的观念
    第二节 五代时期的时人信仰
        一、儒释道三教合流
        二、五代时期“三教合流”的原因
    第三节 五代时期的孝道观念
        一、孝道观念的体现
        二、此期崇尚孝道的原因
    第四节 五代时期的等级观念
        一、死亡称呼不同
        二、墓志等规模不同
        三、志主逝后所获吊唁、辍朝、赗赙等礼遇不同
        四、男尊女卑的地位不同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初衷及成果
    第二节 本文写作中的可商榷内容
        一、墓志反映的阶层区别问题
        二、墓志反映的地域差别问题
        三、墓志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别问题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
附录一:五代墓志辑补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5)论韩愈祭文的叙事艺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叙事中的浩然之气
二、叙事中的真情流露
三、叙事中的灵活章法
四、结语

(6)21世纪以来韩愈碑志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碑的思想情感研究
二、韩碑的艺术特色研究
三、韩碑的文体价值研究
四、韩碑的史实辨析与文献考订

(7)韩愈应用文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韩愈应用文写作历程
    1.1 年少求仕时期的应用文写作
    1.2 幕府为官时期的应用文写作
    1.3 被贬阳山时期的应用文写作
    1.4 谪居潮州时期的应用文写作
第二章 韩愈应用文文体分类
    2.1 执事明意之表状文
    2.2 情深意切之哀祭文
    2.3 穷情尽相之纪传文
    2.4 体小思精之序文
    2.5 高情远韵之书启文
第三章 韩愈应用文写作特点分析
    3.1 表达技巧精妙多变
        3.1.1 记叙顺序的多种变化
        3.1.2 明暗线索交替,曲折深入
        3.1.3 言此意彼,执正驭奇
        3.1.4 反正跌宕,欲说还休
        3.1.5 同中取异,情微旨妙
    3.2 借用文学写作手法
        3.2.1 传奇写作手法的运用
        3.2.2 夹叙夹议,情理兼备
        3.2.3 树立鲜明人物形象
    3.3 写作语言灵活顺畅
        3.3.1 词汇的选择
        3.3.2 语序、语法的调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桐城派尺牍研究 ——以姚鼐与弟子交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回顾与梳理
    二、设想与建构
    三、批判与反思
    四、尺牍的沿革与体制
上编:源流论
    第一章 姚鼐尺牍与桐城派的壮大
        第一节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姚鼐与相师友者尺牍研究
        第二节 余岂好辩,不得已也——姚鼐与辩论者尺牍研究
        第三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姚鼐与受教者尺牍研究
    第二章 姚门弟子尺牍交往与桐城派之新变
        第一节 后姚鼐时代的桐城派
        第二节 陈用光对于桐城派的羽翼
        第三节 姚莹对于桐城派的护持
中编:个体论
    第三章 姚鼐尺牍研究
        第一节 姚鼐尺牍交往考
        第二节 惜抱轩尺牍价值发微
        第三节 姚鼐尺牍葬事文化揭示
    第四章 陈用光、姚莹尺牍研究
        第一节 陈用光与姚鼐十二首尺牍解读
        第二节 陈用光尺牍文学探析
        第三节 姚莹尺牍对桐城文论的因革
        第四节 姚莹尺牍文学特色
    第六章“姚门四杰”尺牍研究
        第一节 梅曾亮尺牍研究
        第二节 管同尺牍研究
        第三节 方东树尺牍研究
        第四节 刘开尺牍研究
下编:比较论
    第七章 姚鼐与归有光尺牍比较研究
        第一节 姚鼐对归有光的接受
        第二节 姚鼐书信与归有光书信
        第三节 惜抱轩尺牍与震川小简
    第八章 姚鼐与袁枚尺牍比较研究
        第一节 姚鼐对袁枚的批评
        第二节 小仓山房尺牍与惜抱轩尺牍文化解读
        第三节 小仓山房尺牍与惜抱轩尺牍文学比较
    第九章 姚鼐与吴汝纶尺牍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众星拱北斗——尺牍对于姚鼐、吴汝纶宗主地位的记载
        第二节 背时与趋时——从尺牍看姚鼐与吴汝纶对时之所尚的态度
        第三节 从三位一体到一源三端——从尺牍看姚鼐与吴汝纶对“义理考据辞章”的取舍
        第四节 从阴阳并举到偏重阳刚——从尺牍看姚鼐与吴汝纶对文章风格的抑扬
结论
    一、桐城派尺牍与桐城派之发展
    二、桐城派尺牍与桐城其他文章比较
    三、桐城派尺牍在尺牍文学史中的地位
附录
    附录一 姚范:桐城诗派的嚆矢
    附录二 鲁迅与桐城文章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范围和意义
    二. 当前关于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的现状
    三. 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韩愈诗歌研究概述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韩愈诗歌研究概述
        一. 唐五代的韩诗研究
        二. 宋代的韩诗研究
        三. 金元明的韩诗研究
    第二节 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概况
        一. 清代韩诗文献概述
        二. 清人论韩诗概述
第二章 清初韩诗文献的整理
    第一节 李光地《榕村诗选》
        一. 从经义角度阐释韩诗
        二. 论韩诗得古韵精意
    第二节 查慎行《查初白诗评十二种》
        一. 遵循儒家诗教传统,以中和、敦厚为标准论韩诗
        二. 论韩诗之创新奇崛
        三. 揭示韩诗艺术成就及妙处
        四. 分析韩诗章法
        五. 对韩诗用韵的研究
        六. 评论韩诗源流及影响
    第三节 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
        一. 对韩诗的注释
        二. 对韩诗艺术技巧的鉴赏
    第四节 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
第三章 清初韩诗批评理论的兴盛
    第一节 钱谦益在清初诗坛首倡韩诗
        一. 以灵心、胎性论韩诗
        二. 以诗史观评韩诗
        三. 学习韩诗创作学问诗
    第二节 叶燮论韩诗之力大思雄,陈中见新
        一. 从诗史发展的角度论韩诗
        二. 推重韩诗之变
        三. 论韩诗之力大思雄
        四. 论韩愈之品量
    第三节 朱彝尊论韩诗之真味天然
    第四节 王士禛论韩诗之雄奇怪伟
        一. 论韩诗之得“杜神”
        二. 反对强分唐宋,赞赏韩诗之雄奇
        三. 对韩诗缺点的品评
    第五节 何焯对韩诗的训诂与点评
        一. 对文字的训诂和校勘
        二. 对旧注的吸收和批驳
        三. 对韩诗章法和艺术的分析
        四. 对韩诗源流和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 清中期韩诗文献的突破
    第一节 方世举《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一. 对韩诗的编年
        二. 对韩诗的笺注
        三. 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与其他韩诗注本的比较
    第二节 《唐宋诗醇》论韩诗之卓绝千古
    第三节 《四库全书》对韩集的收录与评价
        一. 《四库全书》之韩集收录
        二. 《四库全书总目》之论韩诗
    第四节 王元启《读韩记疑》
第五章 清中期韩诗批评理论的深化
    第一节 沈德潜论韩诗之奇情郁起
    第二节 姚范论韩诗之重考据
        一. 对韩诗的用韵和字音的考证
        二. 对韩诗风格的分析
    第三节 赵翼论韩诗之雄奇创新
        一. 论韩诗之奇警
        二. 论韩诗在继承中创新
        三. 客观评价韩诗成就与不足
    第四节 翁方纲以韩愈诗论为依据的肌理说
        一. 与韩愈诗论密切相关的肌理说
        二. 论韩诗之变化盛唐
        三. 论韩诗之押险韵
第六章 清晚期韩诗文献之后出转精
    第一节 黄钺《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
        一.增旧注之不足
        二. 证旧注之错讹
    第二节 郑珍《跋韩诗》
        一. 考证本事
        二. 考证编年
        三. 释义与典故
        四. 阐发诗旨
        五. 分析艺术成就
    第三节 李详《韩诗证选》
        一. 揭示韩诗与《文选》之渊源
        二. 指出韩诗旧注征引《文选》之疏失
        三. 李详《韩诗证选》之缺陷与不足
第七章 清晚期韩诗批评理论的升华
    第一节 方东树以文论韩诗
        一. 尊杜扬韩,根柢儒学
        二. 重实轻虚,立言救时,关注社会生活
        三. 喜清奇生新,反对陈言熟意,以文论韩诗
    第二节 曾国藩重文气而崇韩诗之阳刚
        一. 重文气,强调倔强
        二. 论韩诗阳刚美
        三. 激赏韩愈古体诗
        四. 论韩诗之诙诡
        五. 《十八家诗钞》对韩诗的选录
    第三节 刘熙载论韩诗之以丑为美
        一. 从诗文同源出发论韩诗之正与奇
        二. 论述韩诗之去陈言
        三. 论韩诗“以丑为美”
        四. 论韩诗的源流影响
    第四节 朱庭珍评韩愈为古今大家
        一. 将韩愈列为古今大家
        二. 以辩证的诗法论韩诗
        三. 论韩诗之积理养气
        四. 论韩愈诗法的影响
第八章 清代韩愈诗歌研究中的主要论题
    第一节 清人论韩诗之变
    第二节 清人论韩诗之正
    第三节 清人论韩诗的经典化
结语
附录:清代韩集序跋辑录
    《昌黎先生诗集注》
    《韩子粹言》
    《精校韩文起》
    《唐诗百名家全集》
    《杜韩集韵》
    《唐宋诗醇》之昌黎韩愈诗小序
    《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韩集点勘》
    《韩子文钞》
    《读韩记疑》
    《韩集笺正》
    《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
    《韩诗证选》
    《韩诗萃精》
    《四库全书总目》之韩集提要
参考文献
    基本典籍
    今人着述
    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 个人简历
    二.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0)韩愈墓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唐前墓志文发展简况
    2.1 先秦两汉墓志文简况
    2.2 南北朝墓志文简况
第三章 韩愈墓志文的内容
    3.1 达官贵人墓志文
        3.1.1 刘昌裔墓志文
        3.1.2 杨颜奇墓志文
    3.2 文人墨客墓志文
        3.2.1 柳子厚墓志文
        3.2.2 胡良公墓志文
    3.3 至爱亲朋墓志文
        3.3.1 乳母墓志文
        3.3.2 张君墓志文
    3.4 其他墓志文
第四章 韩愈墓志文的特点
    4.1 形式方面的特点
        4.1.1 语言平淡质朴
        4.1.2 句式有创见
    4.2 内容方面的特点
        4.2.1 叙事鲜活
        4.2.2 人物生动
    4.3 韩愈对墓志文文体的发展与创新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四、“心识古人源流,随时通其变化”——试谈韩愈革新碑志祭文一体的成就(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D]. 姚灼.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清代碑志书法研究[D]. 李也. 吉林大学, 2018(04)
  • [4]五代墓志文研究[D]. 胡倩. 厦门大学, 2018(07)
  • [5]论韩愈祭文的叙事艺术特点[J]. 王卫芬.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6]21世纪以来韩愈碑志文研究综述[J]. 赵晓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5)
  • [7]韩愈应用文写作研究[D]. 徐丽娟.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3)
  • [8]桐城派尺牍研究 ——以姚鼐与弟子交往为中心[D]. 卢坡. 安徽师范大学, 2015(05)
  • [9]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D]. 张弘韬. 南开大学, 2014(04)
  • [10]韩愈墓志文研究[D]. 王微. 延边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知古人之本,随时知其变”——论韩愈在铭文与祭文合一方面的成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