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季节肠道门诊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

高发季节肠道门诊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

一、高发病季节肠道门诊患者的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秉翰[1](2021)在《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根据王彦主任临床治疗室性室性早搏的中药处方,将处方数据录入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尽可能直观的呈现出导师对室性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经验方的拟定,可为后期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依据,结合导师临床辩治思路,分析导师对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通过使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王彦主任医师门诊,治疗以中药汤剂治疗手段为主的室性早搏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共115人,收录其临床处方。使用数据挖掘对纳入处方进行数据分析,统计高频药物,分析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三方面的组方经验和用药特色,讨论总结此病的诊疗思路。通过使用“SPSS Statistic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和病房内,符合室性室性早搏的气阴两虚证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片,一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方300ml,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对于患者治疗前后中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和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研究一: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患者中以女性居多,患者年龄大多集中于24—60岁期间,发病高峰期时间从7月开始上升至12月为最多到1月逐渐回落,二十四节气里首诊人数以大雪、小雪、冬至、寒露节气为多。高频药物:前20位由高到低依此为川芎、丹参、茯苓、龙骨、牡蛎、赤芍、茯神、柏子仁、红花、首乌藤、天麻、酸枣仁、黄柏、黄芩、砂仁、珍珠母、白术、党参、黄芪。药物分类中常用以安神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导师治疗室性早搏善用寒、温、平性药物,药物中以苦、甘、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归经中以肝、胃、心、脾、肾经尤为常见。常用药物配伍:瓜蒌—薤白;天麻—钩藤;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黄柏—知母;砂仁—沉香;白芷—细辛;半夏—陈皮;茯神—酸枣仁;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聚类新处方为:处方1:龙骨、牡蛎、珍珠母、紫石英、柏子仁、莲子心;处方2:党参、白术、茯神、黄芪、当归、首乌藤、合欢皮、酸枣仁、远志;处方3:玄参、太子参、五味子、甘草;处方4:瓜蒌、薤白、小通草、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全蝎、浮小麦;处方5:天麻、钩藤、牛膝、黄柏,半夏、茯苓、陈皮、薏苡仁;处方6:砂仁、沉香、香附、白芍、黄连、延胡索、柴胡。研究二:一般患者资料中,性别、年龄均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证候比较:(1)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两组患者治疗后对于胸闷、气短、头晕的证候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头晕、口干渴(p>0.05),对于上述证候治疗效果不显着;治疗组对于头晕(p<0.05)、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p>0.05),差异显着,表明经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治疗组对于除头晕以外的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2)中医证候总积分和疗效中,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3.51,总有效率为46.7%;治疗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12.37,总有效率为80.0%。治疗后总积分(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比较(1)室性早搏总次数比较中,两组均对室性早搏总次数有着改善(p<0.05),对比室性早搏减少次数值,对照组为871.19次,治疗组为1648.81次,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室性早搏次数疗效比较中,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为86.7%,说明治疗组对于室性早搏次数的减少更具疗效。研究结论:1.导师对于女性患者多以疏肝养血为主;60岁前多以补脾,此后多以补益肝肾为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证加减,体现导师因时治宜的诊疗思路,多以温阳,化饮,散寒,润燥之品,兼顾运化痰浊、活血化瘀之效。2.常用安神药为龙骨、茯神,清热药为黄芩、赤芍;补虚药为党参、白术,活血化瘀药为川芎、丹参,平肝熄风药为牡蛎、天麻,行气药为陈皮,利水渗湿药为茯苓。寒性、温性、平性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五味中以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以肝经、胃经、心经、脾经、肾经为常见药物归经。归纳出新处方的功效为:处方1为镇心安神,清降心火之功;处方2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功;处方3为养阴生津之功;处方4为通阳化浊,活血化瘀之功;处方5为运脾化湿,平抑肝阳之功;处方6为疏肝理气,理气和中之功。2.临床观察中,通过对于自拟方的运用,治疗后中医证候中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均有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明显减少室性早搏的次数,具有改善疾病的证候和减少早搏次数的疗效,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特色: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以五脏论治;清热解毒;祛瘀化痰同治。

王梦妮[2](2021)在《门九章辨治慢性腹泻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腹泻的病案资料,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最后得出其治疗慢性腹泻的方证和药证经验,并进一步探究可能存在的内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指导。方法:对2019年-2020年门九章教授诊治的慢性腹泻患者的门诊病历进行收集整理,将收集到的119份病案规范化整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运用该软件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软件的“统计报表”系统可以进行整个病案资料的主要症状、中医证候、西医病名、方剂、药物性味归经以及各个证型的主要症状、用方、用药的频数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可以进行新方和症状分析,以及各个证候的证-症-方-药关联分析,并且通过可视化的网络展示图来清晰展示数据分析结果。结果:1.本研究共有119例慢性腹泻患者,经过统计得出男性64例,占54%,女性55例,占46%,男性患者略大于女性患者,因此可以大概总结出,慢性腹泻的发病率男性略大于女性。2.本研究119例病例中涉及的所有症状、体征进行统计,出现频率排在前10名的是:淡白舌、大便频数增加、大便溏结不调、细脉、脉沉、失眠、舌暗紫、腹胀、淡红舌、乏力。其中大便频数增加、腹胀、大便溏结不调、脉沉、淡白舌是慢性腹泻的典型症状。3.本研究119例慢性腹泻的病例中,脾胃虚弱证的出现频数为85,所占比例最高为71%,其次是肾阳虚衰证,出现的频数为18,所占比重为15%,最后是肝气乘脾证的出现频数为16,所占比重为14%。在119例慢性腹泻患者中,对其相应的西医病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包含慢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结节、慢性浅表性胃炎、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亢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疾病。由于慢性腹泻病因多类,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各种疾病的发病情况,不具有代表性。4.门九章教授治疗慢性腹泻时使用温性、甘味药物的频率最高,使用频率居于第二的是平性药物,第三是寒性药物,54味药物的归经以脾、肺、胃、肾、心经为多见,其次是大肠、胆、小肠、膀胱、三焦、心包经。5.证-症-方-药关联分析分别得出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肾阳虚衰证各证型的主要症状和主要使用方剂,高频药物及药-证网络,证-症-药网络展示。结论:收集门九章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腹泻的病例资料,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门九章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辨治原则有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大病以胃,顾护胃气;辨证论治,重视功能状态;调畅情志、肝脾同调。治疗特色有联合方组,标本兼治;倡用温药,慎用寒凉。

吴宪[3](2021)在《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文中指出沙门氏菌作为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中最为危险、发病占比最高的一类致病菌,每年会造成大量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在各自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存在一些共性或规律,但是国内外针对其跨时间或跨地域的相关统计学研究较少。为打破小样本数据带来的统计局限性,了解我国大陆范围内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掌握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患病规律,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利用文献挖掘(Literature mining)所得的数据,建立层次贝叶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市售食品的沙门氏菌平均污染率,2004-2018年为5.91%,在2.02%-8.29%范围内波动;市售食品中污染率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污染率为8.45%;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四川省是食品沙门氏菌污染严重地区,食品污染率分别为12.05%、11.53%和10.68%;肠道沙门氏菌亚群Ⅰ,和既可感染人又可感染动物的沙门氏菌种群是主要的病原菌类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主要的食品污染菌种类型,食品污染率分别为22.10%、15.23%和12.54%。基于层次贝叶斯模型,利用发病率推算公式,估算我国2004-2018年沙门氏菌发病率和各省的沙门氏菌发病率,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发病率趋势。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于春夏季节,冬季发病较少;食物中毒常发生在餐饮单位和农村宴席;肉与肉制品为主要的食物类型;我国2004-2018年的腹泻患者平均就诊率估计值为37.0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估计值为13.96%,沙门氏菌感染腹泻发生率估计值为86.87%。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9年和2020年的沙门氏菌年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分别为18284.75/10万和18431.93/10万。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研究了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导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利用省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76965.83x+2778.96;利用年份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0120.61x+17150.41。综上,论文研究建立的层次贝叶斯模型,可对我国市售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率进行可靠统计,预测引起的发病趋势,确定污染率与发病率有线性关系。研究工作可拓展到其他食源致病菌污染率及发病率研究;也可作为卫生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及有效监管技术手段。

王蒙蒙[4](2021)在《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亚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及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研究进展,学习总结汤毅主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观察分析亚急性咳嗽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讨该病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及中医药个体化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整理亚急性咳嗽及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文献,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的相关体质因素,结合门诊跟师所学,总结汤毅主任对亚急性咳嗽的辨治经验。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就诊且符合亚急性咳嗽诊断标准的患者16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相关信息以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依据《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制定的亚急性咳嗽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判定其证候类型。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对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进行中药干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亚急性咳嗽患者有效病例168例,男性63例(37.5%),女性105例(62.5%)。平均年龄39.45±10.909岁,18-35岁年龄段患者人数分布最多,其次为36-50岁年龄段,51-65岁年龄段人数最少。发病季节的分布情况为冬季(占31.5%)>春季(占26.8%)>秋季(占22.6%)>夏季(占19.0%)。2.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咳嗽程度表现以轻度咳嗽(占51.2%)、中度咳嗽(占42.3%)为主,重度咳嗽较少(占6.5%),不同咳嗽程度占比有差异性。3.证型分布: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证型以风邪袭肺证(占42.9%)、痰湿蕴肺证(占25.6%)、痰热郁肺证(占17.3%)最为常见,各证型分布占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无相关性(p>0.05)。4.体质类型分布:平和质18例,仅占10.7%,偏颇体质150例,占89.3%,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占27.4%)、阳虚质(占23.2%)、痰湿质(占13.1%)最为常见,各体质分布占比有差异性。体质与性别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痰湿质、湿热质中男性多于女性,阳虚质中女性多于男性。体质与年龄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表现为阴虚质在51-65岁患者中多见。不同体质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质易在春季发病,湿热质易在夏季发病。体质与本病不同咳嗽程度表现无相关性(p>0.05)。5.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1)气虚质、湿热质与风邪袭肺证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中风邪袭肺证多见,湿热质中风邪袭肺证少见。(2)痰湿质、阴虚质与痰湿蕴肺证有相关性(p<0.05),痰湿质中痰湿蕴肺证多见,阴虚质中痰湿蕴肺证少见。6.疗效分析:(1)本次依据辨证论治治疗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在治疗前为15(10,20),治疗2周后为4(2,10),治疗4周后为2(0,4),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主症积分(咳嗽)、次症积分(咳痰、咽痒等)、伴随症状积分(脘腹不舒、自汗等)较前一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各积分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情况: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为临床痊愈者67例(39.9%),显效者52例(30.9%),有效者40例(占23.8%),无效者9例(占5.4%),证候总有效率达94.6%。(3)单项症状量化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亚急性咳嗽各主症及次症积分均较前一阶段有所减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各项症状的积分比较,清嗓积分变化差异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变化: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为3(3,5),治疗2周后为2(0,2),治疗4周后为0(0),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治疗前、治疗前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亚急性咳嗽在临床常见,以女性及青年患者发病为多,咳嗽程度以轻度咳嗽为主;2.亚急性咳嗽体质与亚急性咳嗽发病有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对本病易感;不同体质类型对亚急性咳嗽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证型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和倾向性:阳虚质患者中女性占82.1%,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质患者易在春季发病且最易表现风邪袭肺证;湿热质患者中男性占81.8%,明显多于女性,易在夏季发病,不易表现为风邪袭肺证;痰湿质患者中男性占63.6%,明显多于女性,易表现痰湿蕴肺证;阴虚质在51-65岁年龄段中体质分布占比较高,不易表现痰湿蕴肺证;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亚急性咳嗽在缓解咳嗽及其他兼症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4.经验总结:汤毅主任认为亚急性咳嗽患者肺气虚是本病发生主导因素,早期失治误治、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重视;亚急性咳嗽以肺气不清为基础,受外感邪气、脏腑内伤等多种因素影响,气虚、邪实、痰浊、内火、阴虚是亚急性咳嗽常见的病理表现;亚急性咳嗽以虚实夹杂证表现为多,汤毅主任以辨别正邪之间的消、长、进、退,辨邪实与正虚之程度分析患者不同的病机特点,以宣、清、润、降、敛、补等诸法合用调和其寒热、虚实之病理变化,疗效肯定。

张怡雯[5](2021)在《气温变异对山东省流感样病例的影响和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气候变化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球的平均气温和气温变异度均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平均气温是衡量气温平均水平的指标,大小反映该观测点所在区域一般人群的暴露水平,气温变异度指的是阶段性、区域性的气温变化幅度,反映气温的不稳定性。对于人体来说,相比于平稳的环境温度,适应变化的气温难度更大,研究表明,短期和长期的温度变化都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对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在内的多种机体功能产生影响。目前很多学者对平均气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关于气温变异对健康可能产生影响的证据却多集中于探讨气温变化对非意外死亡的影响,与传染病发病风险有关的研究仍较少。流感发病急,传播快,病毒变异性强,较难在人群中形成稳固的长期免疫,易出现暴发和流行,是一个受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目前建有覆盖31个省市和地区的流感监测网络,对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实施症候群监测,通过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和流感病例阳性检出率来综合反映流感的流行强度。ILI的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气象因素对ILI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日平均气温等对ILI发病的影响作用,较少有研究涉及气温变异对流感或ILI发病风险的影响,此方面的效应仍需深入探讨。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对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提前进行预测预警有助于有关卫生部门及时开展疾病防制工作。气象因素对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作用的时间多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气象数据的监测水平稳定,可及性也较好,利用气象数据建立传染性疾病的预测预警模型,可以为卫生健康部门的传染病防控和宣传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两阶段统计模型,对山东省城市水平、区域水平以及全省水平上气温变异对ILI发病影响的合并效应进行探讨,筛选出ILI发病风险受气温变异影响的脆弱人群,探测研究期间ILI发病的时空聚集区,选取典型城市利用气象因素建立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目的1.对2016~2018年间山东省ILI发病的三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2.探讨城市水平、区域水平、全省水平上气温变异对ILI发病风险的影响。3.探讨气温变异对不同年龄组人群ILI发病风险的效应,识别气温变异影响下的脆弱人群。4.识别山东省ILI发病的时空聚集区,针对聚集区建立基于气象因素的ILI预测预警模型。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山东省2016~2018年间ILI监测数据来自山东省流感病例监测系统,气象数据导出自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各地市人口学资料分别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统计学分析(1)计算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和周气温变异指数(WTV),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描述ILI在全省不同时间、年龄组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2)采用DLNM-Meta两阶段模型分别在城市水平、区域和全省水平上分析WTV对ILI发病风险的影响。(3)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0~4岁组、5~14岁组,15~24岁组,25~59岁组、≥60岁组,进行亚组分析,识别WTV作用下的脆弱人群。(4)运用时空扫描分析方法探测2016~2018年间山东省ILI发病的高聚集区,选取高聚集区中的一个代表城市,运用支持向量回归机对该地区ILI发病水平进行预测预警。研究结果2016~2018年间山东省共报告ILI监测病例1448652人次,三年总ILI%为4.94%,各年ILI%分别为4.79%、5.72%、4.33%。ILI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有夏季和冬季两个高峰,每年高峰出现时间和峰值略有不同。青岛和济南ILI报告水平居于全省前两位,其中青岛2016年及2017年ILI%均在20%以上,2018年ILI%为10.98%,约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人群分布上,0~14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ILI%最高,15~24岁组和≥60岁组ILI%最低。0~14岁年龄组人群为高发人群。以WTV的P75为对照,全省水平上WTV对ILI发病风险的效应呈非线性,高WTV和低WTV均可以增加ILI的发病风险,当WTV低于对照值时,ILI发病风险随WTV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在WTV=4.5时,达到此阶段峰值,当WTV高于对照值时,WTV与ILI发病风险呈现线性关系,JRR值随WTV的增大而上升。在调整了周平均温度对ILI的作用后,WTV对ILI发病风险的效应依然存在,合并后的累积效应曲线大体一致。区域水平上,不同区域间WTV对ILI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内陆地区、高气温变异区以及0~14岁人群占比较高的区域内,WTV在较低和较高情况下均可以增加ILI的发病风险;沿海地区高WTV与低WTV均不增加ILI的发病风险;低气温变异区内,当WTV处于较低水平时,对ILI的发病风险呈现保护效应;0~14岁人群占比较低区域内,WTV对ILI的发病风险的影响呈线性,RR随WTV的上升而增大。脆弱人群分析显示气温变异作用下ILI发病的脆弱人群存在一定差异,低气温变异下的脆弱人群有0-4岁、25~59岁和≥60岁组,高气温变异情况下的脆弱人群是5~14岁、15~24岁以及25~59岁年龄组。山东省内ILI发病的时空聚集区位于鲁中和鲁西北,时间聚集在2017年12月第1周至2018年2月第2周之间。德州市ILI的支持向量回归机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ILI%预测值调整的R2为0.89,RMSE和MAPE分别为0.39和0.07,ILI病例数预测值调整的R2为0.86,RMSE和MAPE分别为35.85和0.12。分别选取ILI病例数的P80(314)及ILI%的P90(7.33%)作为本研究中德州市流感流行高峰到来起始点的预警阈值,基于ILI%的预警模型AUC达到了 0.9655,基于ILI病例数的预警模型AUC为0.75,模型预警结果较好,可以为ILI及其他传染病的测预警提供经验借鉴。研究结论(1)山东省ILI发病呈现季节性,全省水平上主要存在夏季和冬季两个ILI发病高峰,冬季高峰高于夏季高峰,但每年高峰出现时间略有不同,各地市中青岛发病水平最高,0~14岁年龄组人群为高发人群。(2)以WTV的P75作为对照值,在全省水平上较高和较低的WTV均能增加ILI的发病风险。不同区域WTV对ILI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WTV主要影响内陆地区、高气温变异区和0~14年龄组人群占比较高的地区。低WTV的脆弱人群有0~4岁组、25~59岁组和≥60岁组,高WTV的脆弱人群有5~14岁组、15~24岁组以及25~59岁组。(3)山东省ILI的时空聚集区在鲁西北地区,时间集中于2017年12月第1周至2018年2月第2周之间。(4)基于气象因素的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对ILI发病水平的预测预警效果较好,可操作性强,可以为今后传染病预测预警提供经验借鉴。

张童[6](2021)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associated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CwG)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CwG患者的临床特点,筛选出可能与CwG相关的基因,探讨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为CwG诊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设计临床资料收集表,收集2017.01-2020.12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CwG的45例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辅助检查、治疗等;2.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3.对其中15例自愿行基因检测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基因测序,其父母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并收集检测结果,运用PROVEAN、PolyPhen2、MutationTaster蛋白功能预测软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致病性分析;4.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表示为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IQR P25,P75),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CwG患者45例,男性11例(24.4%),女性34例(75.6%),女:男=3.1:1。起病时间春季(3月-5月)5例(11.1%)、夏季(6 月-8 月)5 例(11.1%)、秋季(9 月-11 月)20 例(44.4%)、冬季(12 月-2月)15例(33.3%)。起病年龄5-46个月,其中13-24个月35例(77.8%)。2.胃肠炎情况:45例患者中仅有腹泻者7例(15.6%),仅有呕吐者10例(22.2%),腹泻与呕吐均有者28例(62.2%)。腹泻每日1-6次,平均3.04±1.50次;呕吐每日1-10次,平均4.57±3.20次。3.发作情况:癫痫发作形式(1)局灶性发作4例(8.9%);(2)全面强直性发作13例(28.9%);(3)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4例(53.3%);(4)局灶继发双侧强直-阵挛发作4例(8.9%)。胃肠炎与癫痫发作间隔1-120小时,1-24小时 15 例(33.3%)、25-48 小时 21 例(46.7%)、49-72 小时 6 例(13.3%)、>72小时3例(6.7%)。发作持续时间10-600秒,其中10-120秒22例(48.9%)、121-300秒19例(42.2%)、≥300秒4例(8.9%)。24小时内发作次数1-10次,11例(24.4%)患者为非丛集性发作,34例患者(75.6%)为丛集性发作;丛集性发作的患者中,2次16例(35.6%)、3次11例(24.4%)、4次2例(4.4%)、5 次 1 例(2.2%)、6 次 3 例(6.7%)、10 次 1 例(2.2%)。4.辅助检查:45例患者中,血Na+检测结果20例(44.4%)患者低于参考范围下限;AST检测结果32例(71.1%)患者超过参考范围上限。5.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特点比较:总体来说,起病年龄、间隔时间、发作形式、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起病年龄≤1岁的患儿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起病年龄≤1岁患儿复发可能性大。6.基因特点:15例患儿中,14例检测出与癫痫发作相关的基因突变,分布于 17 个不同基因,包括:GNAO1、KCNQ2、KCNA2、SETD1B、CYFIP2、KCNQ3、CACNA1E、FGF12、GRIN2D、PRRT2、KCNT2、KCNH1、SCN8A、CNNM2、CACNA1A,L2HGDH、MMUT。可能致病性突变基因 3 个:SCN8A、CNNM2、CACNA1A;致病性不明确突变基因14个,其中L2HGDH、MMUT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复合杂合突变。未发现致病性变异。研究结论1.CwG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2岁以内最多,通常发生在胃肠炎症状后48小时之内;2.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主,多为成簇发作;可伴有轻度低钠血症及非特异性AST升高;3.起病年龄≤1岁的患者易复发;4.SCN8A、CNNM2可能为CwG相关的基因,拓宽了这两个变异基因表型谱;L2HGDH、MMUT基因突变可能引起与CwG相似的临床表型,应注意鉴别。

刘爰帆[7](2021)在《关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及胃镜像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近5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病规律及证候分布特点,研究微观胃镜像与宏观中医辨证的内在联系,进行疗效评价,探讨中西医结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临证经验,以期为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方法:搜集2015-2020年在我院脾胃科住院及门诊确诊并经中西医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研究对象,参照2017年《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将研究对象分为七种证型,详实填写病例报告表,提取一般情况、胃镜及中医证候信息、治疗情况等,进行excel原始数据管理和描述统计,从性别、年龄、季节、危险因素等方面研究该病的发病规律,总结证候分布特点,进行疗效评价,探究微观胃镜像与宏观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选取典型案例从中西医结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布:100例PU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男:女≈2.2:1。患者整体年龄跨度在18-81岁,平均年龄50.36岁。男性年龄区间18-79岁,平均年龄49.01岁;女性年龄区间27-81岁,平均年龄53.35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提早4岁,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人数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溃疡类型与年龄分布:DU、GU和CU发病率分别为60%、34%和6%,三者人数比例约为10:5.7:1。DU年龄分布为:青年>老年>中年;GU年龄分布为:老年>中年>青年;CU年龄分布:中年>老年>青年。DU、GU人数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但CU与其他溃疡类型人数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季节PU患者发病率为:春季(30.0%)>冬季(27.0%)>夏季(24.0%)>秋季(19.0%)。后半春(春分-谷雨)与前半冬(立冬-大雪)为高峰期,前半秋(立秋-白露)为低谷期。4.PU危险因素频率分布为:吸烟(67.0%)>进食快(59.0%)>饮酒(51.0%)>三餐不定时(45.0%)>焦虑(39.0%)>NSAIDs(20.0%)>抑郁(12.0%)>紧张(10.0%)。5.Hp阳性率58%,阴性率40%。100例PU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瘀血阻络型>寒热错杂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Hp阳性率最高的证型为脾胃湿热型和寒热错杂型,均为80.0%,瘀血阻络型阳性率最低,约为33.3%。不同证型的Hp感染人数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6.DU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寒型多见,GU以肝胃不和型和瘀血阻络型多见,不同类型溃疡的中医证型人数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期和愈合期以肝胃不和型居多,瘢痕期主要为脾胃气虚和脾胃虚寒型,不同溃疡分期的中医证型分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溃疡白苔常见于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寒型,黄苔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无苔多见于脾胃气虚和脾胃虚寒型,不同底苔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十分显着(P<0.01)。肝胃不和型黏膜多见充血、水肿、隆起,色红,蠕动减慢。寒热错杂和脾胃湿热型黏膜糜烂、出血、色红明显。瘀血阻络型多见出血、色红、畸形。胃阴不足型黏膜色红,偶见隆起充血。脾胃气虚型多见黏膜糜烂、出血、隆起,红白相间;脾胃虚寒型黏膜以隆起、水肿、色白为着,二者常兼蠕动减弱和畸形。不同证型的黏膜性质与颜色差异性十分显着(P<0.01),不同证型黏膜活动状态无统计学差异(P>0.05)。7.本病总有效率为97.0%。DU显效率为48.3%,有效率为41.7%,GU显效率明显高于前者,为67.6%,有效率为26.5%。二者在显效率和有效率方面差异显着(P<0.05)。CU治愈率和显效率偏低,与DU、GU治疗情况差异十分显着(P<0.01)。结论:1.PU男女比例为2.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提前4岁,具有年轻化趋势。DU:GU:CU=10:5.7:1,DU高发群体为青年,GU则好发于中老年。2.冬春时节PU发病率高,夏秋之交发病率最低,高发季当重视“治未病”。吸烟为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情志因素中以焦虑最多见,饮食不节亦为重要发病因素。3.Hp阳性患者多于阴性。PU以肝胃不和型最常见,其次为脾胃气虚和脾胃虚寒型。Hp阳性率:脾胃湿热型和寒热错杂型最高,瘀血阻络型最低。4.中医辨证分型与微观镜像特征有一定的规律性,辨病辨证相结合可提高疗效。5.胃疡病以脾虚为本,热郁为标,胃络阻滞贯穿始终。愈合率高,但易复发。临证应中医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活动期以清解(清热、化浊、解郁)为主,佐制酸敛疮定痛之品促进疡肿消散;愈合期通补结合(调肝、活络、健脾),佐养血生肌之品加快疡面愈合,防止病灶畸形狭窄;瘢痕期益气扶正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

张萃艺[8](2020)在《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贝尔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贝尔面瘫发病与发病时运气因素的相关性,旨在探讨运气理论的科学性,为临床运用运气理论防治贝尔面瘫提供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明确深圳市的气候环境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充分体现中医学运气理论中“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本研究选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大气压、能见度、总云量、日照时间、日蒸发量、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以获得更具价值的研究结果,为降低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第一部分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2010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住院病例,共纳入患者841例,采集所需病例信息并推算出患者准确的发病日期。根据天干地支推演五运六气,同时收集各运气时段的住院患者总人数,计算出同时段非贝尔面瘫患者的人数。对纳入的各运气时段住院患者中贝尔面瘫患者人数及非贝尔面瘫患者人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本研究从节气及季节角度对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收集2009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全部符合上述标准的住院病例,共纳入患者863例,采集所需病例信息并推算出患者准确的发病日期。气象资料根据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双龙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由深圳市气象局提供,包括2009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共11年逐日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0.1m/s)、水汽压(hpa)、大气压(hpa)、能见度(km)、总云量(%)、日照时间(h)、日蒸发量(mm)和太阳辐射(W/m2)等气象资料。应用R软件,选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分析上述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结果:1.基于运气学说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1.1基于岁运太过不及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最高的是辛年,为1.01%,为水运不及之年;最低的是庚年,为0.44%,为金运太过之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64,P=0.000<0.05)。1.2基于主气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时最高,为0.91%;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时最低,为0.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06,P=0.055>0.05)。1.3基于司天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太阴湿土司天时最高,为0.93%;少阴君火司天时最低,为0.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6,P=0.021<0.05)。1.4基于在泉六气理论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少阴君火在泉时最高,为0.97%;少阳相火在泉时最低,为0.4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19,P=0.000<0.05)。2.基于节气、季节因素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2.1基于二十四节气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节气为立春时最高,为1.15%;节气为小雪时最低,为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811,P=0.054>0.05)。2.2基于季节(按节气划分)对贝尔面瘫患者的住院人数占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春季时最高,为0.77%;冬季时最低,为0.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5,P=0.565>0.05)。根据二十四节气,将四季划分为十二个季节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孟春时最高,为1.11%;孟冬时最低,为0.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19,P=0.004<0.05)。3.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3.1在气温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气温的升高RR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气温<25℃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气温>25℃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气温>30℃时其与疾病的发生无统计学关联,提示气温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温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气温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气温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2在相对湿度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RR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相对湿度<76%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相对湿度>78%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均有统计学关联,提示相对湿度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相对湿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相对湿度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3在风速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平均风速的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也逐渐增加,从日平均风速大于2.6m/s开始,RR值增加较明显,提示风速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风速的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日平均风速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风速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4在水汽压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水汽压的升高RR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水汽压<229hpa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水汽压>231hpa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均有统计学关联,提示水汽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水汽压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水汽压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水汽压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5在大气压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大气压的升高,RR值呈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大气压<1005hpa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大气压>1006hpa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其中日平均大气压在1010-1021hpa区间时,与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大气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大气压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大气压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大气压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6在能见度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能见度的增加,RR值呈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能见度<17km或>26km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能见度在18-25km之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能见度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能见度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能见度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能见度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7在总云量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总云量的增加,RR值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平均总云量<66%或>71%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总云量在67-69%之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总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总云量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总云量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总云量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8在日照时间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照时间的延长,RR值呈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日照时间<5h或>10h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照时间在6-9h之间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日照时间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日照时间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照时间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照时间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9在日蒸发量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蒸发量的增加,RR值呈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日蒸发量<1mm或在4-7mm区间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蒸发量在2-3mm区间或>8mm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提示日蒸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日蒸发量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蒸发量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蒸发量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3.10在太阳辐射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RR值呈缓慢减小的趋势。当日平均太阳辐射<157W/m2时,会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当日平均太阳辐射>159W/m2时,会降低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其中日平均太阳辐射在248-261W/m2区间时,与疾病的发病有统计学关联,提示太阳辐射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同的太阳辐射时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不同。不同日平均太阳辐射与贝尔面瘫发病关联作用的3D图和热力图均提示不同的日平均太阳辐射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不同。结论:1.贝尔面瘫患者住院人数的占比,从岁运太过不及角度看,最高的是辛年,为水运不及之年;从六主气角度看,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时最高;从客气司天六气角度看,最高的是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从客气在泉六气角度看,少阴君火在泉时最高;从季节角度看,孟春(立春、雨水二节气)时最高。2.在深圳市的气象环境条件下,各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均是非线性的。除风速外,各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随着日均值的逐渐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或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在风速的总体效应分析中,随着日平均风速的逐渐增加,贝尔面瘫的发病风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此外,各个气象因素在不同的滞后天数下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效应均是不同的。

张海兵[9](2020)在《上海市奉贤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分析2009-2019年上海市奉贤区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气象因素相关性、病原构成特征、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表现、重症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城市郊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研究方法1.手足口病三间分布特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3.0、excels和SPSS 20.0。疫情资料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本团队负责收集、整理,经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度清洗后下发,收集、整理该系统中发病日期在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且现住址为奉贤区的全部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病原学资料源自本区2家手足口病哨点医疗机构每月随机采集不少于5例普通手足口病病例肛拭子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本申请人组织的团队开展病原学检测。2.本研究汇总了2011-2018年奉贤区每月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气象因素主要指标,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降水量5项指标。气象因素指标和手足口病月发病率的正态性检验用非参数检验单样本K-S检验。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单因素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符合双变量正态分布,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着性水平α=0.05。气象资料来自上海市奉贤区气象局。3.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病例组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现住址为奉贤区的全部重症病例,共160例;对照组为奉贤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哨点医院)通过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选择与重症病例发病时间相差2周以内、年龄相差1岁以内且性别相同的普通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2匹配,开展回顾性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病例的一般信息、发病就诊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流行病学信息、出生情况和照看人信息等。手足口病的重症危险因素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手足口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随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纳入和剔除变量的显着水平为0.10。研究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隔年上升趋势,重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2019年奉贤区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5575例,发病率在114.66/10万-328.04/10万之间,与上海市全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99.64/10万-269.21/10万)相比,奉贤区略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发病率趋势与全市基本相同;2009-2017年期间重症病例每年均有报告,2018-2019年本区未有重症病例报告,累计报告160例,其中2010年报告最多(46例),2017年报告最少(1例),重症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0.80%-2.06%,略高于全市同期平均水平(0.07%-1.02%)。时间分布上,手足口病发病呈明显季节性特征,4月初开始上升,4-7月为发病高峰期,10-12月小幅反弹产生次高峰。发病呈现隔年升高现象,偶数年发病率高、奇数年发病率低。从流行主高峰来看,偶数年峰值陡峭,奇数年趋势平缓。本市人口病例和外来人口病例的发病趋势基本相同,2017年之前本区外来人口病例多于本地人口病例;2018年-2019年,本地人口发病数高于外来人口。重症病例时间分布与总体疫情基本一致,发病高峰相比晚1个月,不同年份重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20,P<0.05)。人群分布上,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报告病例的87.04%-94.00%,2009-2019年手足口病病例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389,P<0.05)。重症病例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占72.32%,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年龄构成有统计学意义(χ2=19.069,P<0.05)。各个年份男性病例均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63:1;重症病例男性97例,女性63例,男女性别重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05)。本市户籍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45.74%和47.06%;外地户籍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9.83%,本市和外地户籍职业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593,P<0.05)。地区分布上,全区各乡镇(含街道、社区)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发生,人口集中的乡镇发病数较高,主要为南桥、奉城和金汇。其中,重症发生率最高的三个乡镇为南桥、奉城和庄行。与气象因素相关分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呈正态分布,月降水量、手足口病月发病率呈非正态分布,手足口病月发病率与上述气象因素的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中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P<0.05),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与当月手足口发病率呈中度相关(r/rs值介于0.460-0.468);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当月手足口发病率呈低度相关(r/rs=0.242)。2.病原学特征2009-2019年,对本区哨点医院送检的普通手足口病病例肛拭子样本开展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检测,累计检测992例,共检测到包含EV71、Cox A16、Cox A6、Cox A10、其他肠道病毒的病例879例,病毒检测率88.61%;EV71检出率下降趋势明显,Cox A16、Cox A6病毒逐步占主导地位。2009-2012年以EV71为优势毒株,2013年其他病毒占比最高,2014年为Cox A16病毒共同主导流行,2017年之后Cox A16病毒和Cox A6病毒逐步占主导地位,2019年Cox A10病毒呈上升趋势。季节分布上,EV71病毒和Cox A16病毒4-9月高发,Cox A6病毒11月-1月高发。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60例,针对重症病例病毒核酸检测发现,EV71为主要毒株,占94.96%。对重症和轻症病例EV71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18,P<0.05)。3.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本团队对全部160例重症病例开展调查,入院前有发热表现157例(98.10%),最高体温>39℃病例有65例(40.80%)。其中152例(95.60%)出现皮疹,皮疹以斑疹、丘疹和疱疹为主;出疹部位以手、足、口、臀为主,入院前有呕吐症状73例,占45.91%,出现颤抖73人,占45.91%,出现易惊症状58人,占36.48%。本病例-对照研究采用1:2匹配设计,重症病例组中男性97例,女性63例;对照组中男性198例,女性122例,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重症病例组的平均年龄为(3.19±1.8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89±1.5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2,P=0.099)。重症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有多个同住儿童发病(OR=2.079,95%CI=1.417-3.615)、照看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OR=2.310,95%CI=1.274-4.186),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1天(OR=3.242,95%CI=2.114-4.974),发病前1月曾有呼吸道感染史(OR=2.133,95%CI=1.037-4.240),临床体征出现高热(OR=2.182,95%CI=1.270-3.749)、精神差(OR=2.994,95%CI=1.621-5.532)、易惊(OR=3.974,95%CI=1.873-8.433)、手足抖动(OR=43.310,95%CI=13.252-141.549)、呕吐(OR=3.532,95%CI=2.140-5.828)和EV71感染(OR=23.176,95%CI=9.805-54.784)显着增加重症手足口病发生风险。重症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有多个儿童同住(OR=3.248,95%CI:1.566-6.734)、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1天(OR=4.060,95%CI:1.934-8.521)、EV71感染(OR=19.134,95%CI:6.780-54.001)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应加强应对和防控。2.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重症病例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散居儿童为重症发生的重点关注对象;接种EV71型疫苗有效控制了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3.手足口病发病率与月平均气温和湿度因素有一定相关性,应将气象因素纳入手足口病防控。4.EV71、Cox A16、Cox A6和其他肠道病毒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EV71是本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优势毒株。Cox A16病毒4-9月高发,Cox A6病毒11月至次年1月高发,应加强监测和重点应对。5.家有多个儿童家庭、就诊延迟和EV71感染为重症危险因素,应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就诊意识。

苏承[10](2020)在《2017-2019年天津市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天津市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谱及急性感染性腹泻相关因素,为快速诊断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天津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者以及天津市报告的聚集性腹泻病例共1114例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相关临床信息,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便常规和病原检测,建立数据库。分析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感染病原体的情况,得出天津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感染性腹泻和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特征和便常规检测情况对急性感染性腹泻及其感染类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研究对象特征:1114例急性腹泻患者中,男性599例(53.77%),女性515例(46.23%);年龄范围为0~93岁,年龄中位数(P25,P75)为25.07(1.49,41.78)岁,其中0岁~组328例(29.44%),18岁~组382例(34.29%),60岁~组130例(11.67%);春季发病122例(10.95%),夏季发病668例(59.96%),秋季发病276例(24.78%),冬季发病48例(4.31%);920例(82.88%)有呕吐症状,289例(26.47%)有发热症状;673例(60.47%)粪便为稀便;便常规检查白细胞阳性943例(87.47%),红细胞阳性224例(21.03%)。2)病原检出情况:1114例急性腹泻病例中病原检测阳性455例,总阳性率40.84%;男女性病原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岁~组病原检测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高,病原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6.203,P趋势=0.013)。其中,病毒检测阳性265例,阳性率25.43%,男女性病毒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岁~组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高,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28.852,P趋势<0.001),阳性率较高的病毒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细菌检测阳性232例,阳性率22.1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细菌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较高的细菌为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206例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占病原检测阳性病例的45.27%。3)2017至2019年病原阳性率及病原谱变化:2017年至2019年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27%、23.01%和36.27%,逐年升高(x2趋势=57.9143,P趋势<0.001);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6%、21.43%和32.84%,逐年升高(x2趋势=6870.61,P趋势<0.001);2017年腹泻病原检出阳性率前6位的依次为诺如病毒、副溶血弧菌、札如病毒、星状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和嗜水气单胞菌;2018年阳性率前6位的依次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星状病毒和温和气单胞菌;2019年阳性率前6位的依次为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星状病毒,三年检出阳性率顺位显示诺如病毒均列第一位,副溶血弧菌和星状病毒阳性率顺位逐年下降。4)感染性腹泻相关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急性腹泻患者中,2岁~、水样便、有呼吸道症状、冬春季发病和便常规检测白细胞阴性者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较大;而夏秋季发病、便常规检测红细胞阳性者是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急性腹泻病例中病原检测阳性率较高,且病原阳性者中接近一半为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优势病毒为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优势细菌为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2017年至2019年,病原检测总体阳性率逐年升高。依据急性腹泻患者年龄、发病季节、粪便性状和便常规检测白细胞和红细胞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感染性腹泻及其感染类型以及早期合理治疗。

二、高发病季节肠道门诊患者的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发病季节肠道门诊患者的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王彦主任对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数据库录入与建立
        2.1 患者基本信息采集
        2.2 中医处方资料录入
        2.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录入
        2.4 数据标准化
    3 数据研究方法
        3.1 频数统计
        3.2 关联规则
        3.3 聚类分析
    4 结果
    小结
研究二 自拟方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用药
        2.3 治疗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小结
讨论
    1 临床基本信息分析
    2 用药规律分析
    3 常用药分析
    4 常用药对分析
    5 新聚类药组分析
    6 何为室性早搏
    7 益气滋阴为补虚之本,活血化瘀为标实之基
    8 自拟方浅析
    9 单味中药分析
    10 导师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中医学论治室性早搏的认识和研究概况
    1 心悸病名溯源
    2 心悸病因病机认识
    3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
    4 国医大师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门九章辨治慢性腹泻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慢性腹泻中医病名源流
    2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一般情况统计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2 症状体征统计结果
        2.1 症状频次统计
        2.2 舌脉象统计
        2.3 症状关联分析
        2.4 症状聚类分析
    3 疾病和证候分析
        3.1 中医证候统计
        3.2 西医疾病统计
    4 药物统计分析
        4.1 药物频数统计
        4.2 关键药物分析
        4.3 中药药性统计
        4.4 用药归经统计
        4.5 方药数据与分析
    5 证-症 -方 -药的数据分析
        5.1 脾胃虚弱证
        5.2 肝气乘脾证
        5.3 肾阳虚衰证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讨论
        1.1 病例一般情况统计讨论
        1.2 症状与体征统计结果讨论
        1.3 疾病与证候统计讨论
        1.4 药物分析结果讨论
        1.5 证-症-方-药关联分析
    2 基于数据挖掘的门九章教授辨治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总结
        2.1 辨治原则
        2.1.1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2.1.2 大病以胃,顾护胃气
        2.1.3 辨证论治,重视功能状态
        2.1.4 调畅情志,肝脾同调
        2.2 治疗特色
        2.2.1 联合方组,标本同治
        2.2.2 倡用温药,慎用寒凉
        2.3 经典案例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概述
        1.1.1 食源性疾病及致病菌的危害
        1.1.2 沙门氏菌概况
        1.1.3 沙门氏菌致病性及危害
    1.2 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情况概述
        1.2.1 沙门氏菌特定地区污染率
        1.2.2 沙门氏菌特定食品污染率
    1.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情况概述
        1.3.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情况
        1.3.2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数据监控
        1.3.3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治疗及其耐药性
    1.4 食源性疾病统计学分析方法
        1.4.1 病原体污染率或发病率估计方法
        1.4.2 病原体污染率与发病率相关性判断方法
        1.4.3 病原体未来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目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层次贝叶斯理论与计算方法
        2.2.2 Logit函数
        2.2.3 Win BUGS软件
        2.2.4 文献检索与选择标准
        2.2.5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模型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2 模型建立及敛散性分析
        2.3.3 沙门氏菌食品污染率统计结果
        2.3.4 模型可靠性验证
        2.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引起的发病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沙门氏菌发病率计算方法
        3.2.2 数据来源
        3.2.3 文献检索与筛选标准
        3.2.4 灰色预测理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物中毒检索结果
        3.3.2 沙门氏菌发病率各指标计算结果
        3.3.3 中国大陆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发病率估算结果
        3.3.4 灰色预测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3.3.5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和导致发病率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相关系数
        4.2.2 回归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省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2 年份维度的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发病率关系
        4.3.3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伦理学原则
    5 研究方法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咳嗽程度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5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6 疗效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亚急性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近况及体质研究简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气温变异对山东省流感样病例的影响和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略语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地区与时期
    2. 资料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结果
    1. 描述性分析
    2. 气温变异对流感病例发病风险的效应分析
    3. 基于气象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发病水平预测预警
讨论
    1. 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特征
    2. 气温变异对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影响
    3. 基于气象因素的预测预警模型
结论
优势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辅助检查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临床资料收集及相关定义
    7.分组方法
    8.基因检测技术
    9.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关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及胃镜像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设计
3 结果
4 验案两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消化性溃疡病例报告表(CRF)
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消化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部分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第三部分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疾病发病与发病时五运六气的相关性研究
        1.1.1 呼吸系统疾病
        1.1.2 循环系统疾病
        1.1.3 消化系统疾病
        1.1.4 泌尿系统疾病
        1.1.5 风湿性疾病
        1.1.6 神经系统疾病
        1.1.7 精神心理疾病
        1.1.8 恶性肿瘤
        1.1.9 皮肤病
        1.1.10 传染性疾病
        1.1.11 小结
    1.2 贝尔面瘫发病与季节变化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
        1.2.1 季节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
        1.2.2 气象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
        1.2.3 小结
第二章 贝尔面瘫发病与发病时运气因素的关系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病例筛选
    2.2 数据处理
        2.2.1 根据天干地支推演五运六气
        2.2.2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2.2.3 统计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情况
        2.2.4 统计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节气及季节分布情况
        2.2.5 计算同时段住院患者中贝尔面瘫患者人数及非贝尔面瘫患者人数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五运分布情况
        2.4.3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六气分布情况
        2.4.4 贝尔面瘫患者发病日期的节气、季节分布情况
        2.4.5 基于运气学说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
        2.4.6 基于节气、季节因素的贝尔面瘫发病的探索性研究
    2.5 讨论
        2.5.1 从岁运太过不及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2.5.2 从六主气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2.5.3 从客气司天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2.5.4 从客气在泉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2.5.5 从季节角度探讨贝尔面瘫发病与运气因素的关系
第三章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贝尔面瘫发病的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病例筛选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一般资料
        3.2.2 气象资料的统计描述
        3.2.3 气象因素与贝尔面瘫发病的关联研究
    3.3 讨论
        3.3.1 气温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2 相对湿度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3 风速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4 水汽压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5 大气压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6 能见度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7 总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8 日照时间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9 日蒸发量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10 太阳辐射对贝尔面瘫发病风险的影响
        3.3.11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上海市奉贤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上海市奉贤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二、奉贤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
    三、重症病例临床表现及重症危险因素研究
讨论
    一、奉贤区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二、奉贤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
    三、奉贤区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四、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10)2017-2019年天津市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粪便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
        2.3 实验室检测
        2.4 质量控制
    3.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结果
    1.研究对象的特征
        1.1 人口学特征
        1.2 临床特征及便常规检查情况
        1.3 发病季节
    2.病原检出情况
        2.1 病毒检出情况
        2.2 细菌检出情况
        2.3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检出情况
    3.2017至2019年病原阳性率及病原谱变化情况
        3.1 病毒阳性率及病毒谱变化情况
        3.2 细菌阳性率及细菌谱变化情况
        3.3 不同年份检出阳性率前6位的病原体
    4.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
        4.1 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4.2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4.3 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4.4 细菌感染性相比于病毒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三.讨论
    1.腹泻的流行状况及病原
    2.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因素
        2.1 性别、年龄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2.2 相关症状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2.3 发病季节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2.4 便常规检测结果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关系
        2.5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混合感染
        2.6 多因素综合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病原体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发病季节肠道门诊患者的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杨秉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门九章辨治慢性腹泻经验研究[D]. 王梦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我国食品沙门氏菌污染率与引起的发病率统计分析[D]. 吴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蒙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气温变异对山东省流感样病例的影响和预测预警研究[D]. 张怡雯. 山东大学, 2021
  • [6]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D]. 张童. 山东大学, 2021(12)
  • [7]关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及胃镜像的回顾性研究[D]. 刘爰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贝尔面瘫发病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D]. 张萃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上海市奉贤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重症病例危险因素分析[D]. 张海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10]2017-2019年天津市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相关因素分析[D]. 苏承.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高发季节肠道门诊就诊情况及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