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冯滟童[1](2021)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就被明确为“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高中思政课程具有引导学生发展方向、传播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等独特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下,思政课教师必须密切结合实际,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需要,进行有创造性的角色转变,以此更好地明确自身使命和责任,厘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本质上就是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承担角色的具体体现,它具有教师角色的一般共性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性的双重属性,即承担着“立德”和“树人”两方面的社会期望,高中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执行者和学科任务的承担者,需优化和调整自身行为模式以更好履行角色职能。因此,“立德”和“树人”从不同的维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角色转变要求:一方面要求从“学科知识的授业者”转向“理想信念的塑造者”、从“道德行为的训导者”转向“高尚品格的垂范者”、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者”转向“知行合一的促进者”。另一方面,从“学生行为的约束者”转向“学生潜能的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包办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从“教材内容的奉行者”转向“课程内容的开发者”、从“教育教学的权威者”转向“学生同行的知心人”。然而,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仍然存在与上述新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通过对实际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进行检视和反思,发现其“习惯思维”、“能力亏欠”、“支持不足”和“督促欠缺”是成为制约和阻碍其角色转变的主要困境。为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初步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即应坚持示范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教师自身要进行思维转换和素质提升,社会层面要提供充分有效的信任支持,学校层面不断完善角色责任落实的体制机制,以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卢杉[2](2021)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提出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学习阶段的重要课型之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在阅读课堂中,不同的教师角色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功能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师角色能够推进课程进程,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促进教学实践的成功进行。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制度下,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运用教学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准确定位角色,成功进行角色转换,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马斯洛的内在教育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关于高中英语课堂和教师角色有关的文献资料,将十五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质视频课确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不同角色定位的功能作用。探讨英语教师如何在高中阅读课堂中进行角色定位,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成功实践。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中英语阅读优质课堂中,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和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角色定位,在不同的阅读环节中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能够提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2、高中英语阅读优质课中,教师成功进行角色转换和定位,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优质阅读课堂中,教师灵活进行角色定位并应用到不同的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师角色的促进作用,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等主要角色,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本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做好角色定位,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并建议教师通过提高个人的能力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元评价教学成果等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转换角色并成功定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此外,研究者还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此提出进一步研究方案。

杨秀秀[3](2020)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身份建构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研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日益突显。同时,教研员也被赋予了众多的角色,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教研员的职责越来越庞杂,角色定位也越来越模糊。外在的多重角色赋予使得教研员无论是对于其自身,或是对其所在的教研组织,都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困扰。针对教研员身份冲突与抉择的难题,教研员的身份建构问题逐步进入到研究者的讨论视野。本研究以后结构主义取向作为理论视野,聚焦教研员的身份建构这一主题,参照后结构主义关于身份研究的观点,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中的个案研究法作为研究策略。在研究中首先梳理了身份建构的概念和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访谈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以W市B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的身份建构历程、关键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首先,从身份建构的历程来看,教研员的身份建构经历了角色转换、适应与重建的动态过程。教研员基本上由优秀教师演变而来,且主要受外部因素的驱动才树立了他们作为教研员的身份,做教研员是一个自我摸索与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员对身份进行了选择与重构。其次,教研员个体自身和外部情境共同作用于他们作为教研员的身份建构过程,教研员身份发展的变化过程就是教研员个体在与自我和外界环境之间互动以寻求工作价值的过程。一方面,教研员从社会情境中,包括了在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组织环境、重要他人中建构教研员的群体身份,寻求教研员群体特有的工作价值。另一方面,教研员通过与自我互动,对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进行反思和确认,寻求自我内心所真正认可的工作价值和意义。再次,虽然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教研员作为推动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人员,强调教研员应该发展其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身份,但是实际中教研员自我建构的核心身份仍是教师指导者,偏向于依赖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教师和开展其它教研工作,与课程改革呼吁的教学研究者存有一段距离;最后,面对政策制度的规定与安排,教研员作为积极的能动者,在结构制约当中也只能表现出非常有限的能动性。而这种强结构和弱个体会共同作用于教研员的身份承诺。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内涵,提出了建构教研员身份的可能性建议,具体包括:从“我是谁”的角度,建议教研员可以通过合作自传的方式,在自我的故事叙事中进一步感知和追问自己的身份,思考自我的身份建构走向何处,研究者在其中扮演者合作者与倾听者的角色,记录和理解教研员的身份建构故事,最终形成文本交给教研员本人,作为自我认知与反思的工具,并且这也能成为其他教研员的身份镜像;从“我要做什么”的角度,建议教研员要基于工作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形成“实践中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此外,从教研员身份发展的角度,建议教研员在实践中从工具理性重归交往理性,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之上,教研员会以寻求价值认同作为自己的身份建构路径,在这其中也更有助于教研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和构建自己的专业身份。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4](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李蔷蔷[5](2019)在《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教案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小学教师备课的一项必备工作,它既是教师上课前的精心预设,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我国的教案长期以来受到赫尔巴特“形式阶段论”和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规范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教案编写无序的现象。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教案的理念和编写方式显然已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自2002年,我国学术界对教案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线教师也对教案的现状表现出不满,纷纷加入教案改革的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课程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当前,中小学教案设计的现状如何?教案的变革是否沿着新课改的推进继续进行?教案到底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和探讨。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一线教师的实践,由教案演变出了讲学稿、导学案和学历案等新形式,这些形式被很多中小学所采用,其实质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无论是讲学稿、导学案还是学历案都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演变,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的改革背景,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从教案对教师自身、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以及教学研究的作用四个方面对教案进行了价值定位,拓展了教案的本质价值,为教案在新时期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中小学实际,在河南省选择六所中小学,进入到学校的真实场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中小学教案的现状做了相关的调查和了解。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教案有了可喜的变化,例如教案与学案相结合、教案的设计与智慧课堂相结合等,但是教案设计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教案设计照抄照搬,个性化教案设计缺失;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缺乏必要的学情分析;教案设计预设过多,课堂生成性矛盾凸显;教案设计知识本位,忽视“能”与“情”的培养;教案设计动力不足,教师缺乏设计积极性;教案设计追求形式,实用性和实效性缺失等。针对目前教案设计出现的问题,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外部原因主要是从教育的大环境、教案自身和学校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内部原因主要从教师对教案的认识、教师设计理念和教案设计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对中小学教案现状、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为切实发挥教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本文试图为当前时期的教案设计提出优化的建议或策略:首先,学校要建立“人本化”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的管理以教师为主体,加强教案管理的科学性。充分利用教案的研究价值,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案例,探索个性化的管理;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师教学设计理论培训,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呈现优秀教案设计,真正发挥优秀教案的榜样引导作用;再次,贯彻“开放化”的教案撰写格式,以动态化和开放化的思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中小学教师要注重自身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师要重视教案的设计,注重学生学情的分析,加强教学反思能力,提升二次备课的意识和能力。

李妍[6](2019)在《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重构》文中提出随着生命意识的不断加强,教师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越来越凸显,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与否关乎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教育的进步不仅仅是学生生命的成长,也是教师生命成长。纵观教师角色在教育场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可知,角色背后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因此,实现教师角色重构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价值取向。我国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具价值取向下的冲突、定位、期望等方面,然而从生命价值视角下,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从生命价值视角出发,通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对生命价值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开展对教师角色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困境现状的研究,深入分析造成教师角色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困境成因,最后提出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角色实现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缘由、教师角色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过程。第二部分开展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认识,从理性批判工具价值视角进而提出转变生命价值视角的必要性,进而梳理教师角色演变历程,以提出生命价值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定位。第三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访谈等,分析教师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困境表现。首先,从教师角色认同、角色扮演、角色机制三个方面对教师角色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根据教师角色问题的表现,深入剖析生命价值困境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教师角色困境现状和成因,从醒己、爱生、保障三个方面为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相应对策。一是要具备自我实现的需求:树立生命意识以积极反思生命状态、完善生命素养以提升教育智慧、追求自我实现以激发生命潜能;二是关爱学生生命:深化教育使命感、养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情怀、自觉职业坚守;三是社会要予以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保障:在制度场域中人文关怀教师、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

刘小静[7](2019)在《关于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转换的探讨》文中提出何谓师,这在我国古代着名的大文学家韩愈所写的《师说》中就有过定义:教师是讲授知识道理,答疑解惑的人。回顾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承担教学的主体责任。教学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历了由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变到新型理念的教育方式,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存在,把课堂真正归还到学生手中,创新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转变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

任元兴[8](2019)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调查研究 ——以G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第八条中指出: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此,教师实现自身课堂角色的转变是基础外语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G市某中学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及课堂角色转换现状进行调查、观察和分析,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教师角色固化、角色单一化、教师课堂角色与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不完全匹配等问题,表现在:英语教师课堂角色大多以知识的讲授者和课堂的组织者为主;英语教师不能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地转换课堂角色;英语教师缺乏对课堂角色的设计和课堂角色转换意识等方面。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发现,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和扮演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帮助英语教师实现课堂角色的有效转换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全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和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形态。本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中的问题原因,并就英语教师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有效转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高中英语教师重新认识和定位课堂角色,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基础教育整体培养质量。

夏丹萍[9](2019)在《农村义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资源县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恒说:“义务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在教师队伍。”同样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在农村教师的适应性问题上也最为突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资源县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问题上进行探讨。从十所学校的调研中收集到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其整理过程中探讨从导言、农村教师个案调查点的概述、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结论与建议五个方面进行文章的构建。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态度和认知、培训、教学方式、教师评价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性。对这些不适应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内在因素主要跟教师的学历、教龄、职称有关,外在因素主要是由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落后、培训模式传统化、学校缺乏研究氛围、物质利益的刺激力度小、课程本身的不适切、课程资源的不充分、相关政策的支持有限等因素组成的。总结这些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再针对这些现状和原因从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资源投入、培训机制、评价制度、教学反思、合作与交流、全方面支持等七个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确保能改善当地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性问题。

苏金梅[10](2018)在《“新五观”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以桂平市乡镇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大批能适应历史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历史教师。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呈现了全新的课程念,重新定义了和阐述了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以及师生观等理念并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或者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角色并自觉地对自身角色做出调整,以确保跟上时代的脚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中主要概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教师角色转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首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分别论述了新人才观、新课程观、新教学观、新评价观以及新师生观的具体内涵。其次,对角色、教师角色以及历史教师角色的概念作了相关的界定。第三部分是“新五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分别阐述了新人才观、新课程观、新教学观、新评价观以及新师生观对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要求。即就历史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历史人才,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历史学科的评价体系如何,历史教师如何授课以及历史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论述。第四部分是历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利用问卷的形式对桂平市26个乡镇共63所初中的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教师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情况,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状况以及现阶段乡镇初中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调查发现历史教师角色转换中存在教学观念未彻底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老旧,缺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意识不强以及环境恶劣等问题,并揭示了制约历史教师角色转换的因素。第五部分是“新五观”的理论要求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及策略。结合调查结果和“新五观”的要求,提出了促进中学历史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第一,以新人才观、新课程观为指导,审视教学活动,实现引导者角色的转换。根据新人才观和新课程观的要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有度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课程的创生。第二,根据新课程观、新教学观,审视课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差异,实现课程设计者角色的转换。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教学内容和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课程设计者角色的转换。第三,以新评价观、新教学观为指导,审视教学方式,实现促进者角色的转换。用新的历史学科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再以学生对历史教师的评价为切入点,采用新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而实现促进者角色的转换。第四,根据新教学观、新人才观的要求,审视工作方式,实现合作者角色的转换。通过同科组教师或不同学科间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模式的转换,转变教师的工作方式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实现合作者角色的转换。第五,以新师生观、新人才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历史教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实现倾听者角色的转换。第六,根据新人才观、新评价观的要求,审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以及合作交流的形式,实现反思者角色的转换。第六部分是结语。结语部分对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进行了概括说明,并提出了努力的方向。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用新的历史学科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和历史教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反思自我,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立德树人
        2.1.2 角色
        2.1.3 角色转变
        2.1.4 教师角色
        2.1.5 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
    2.2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2.2.1 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2.2 是加快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2.2.3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3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要求
    3.1 “立德”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求
        3.1.1 从“学科知识的授业者”转向“理想信念的塑造者”
        3.1.2 从“道德行为的训导者”转向“高尚品格的垂范者”
        3.1.3 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者”转向“知行合一的促进者”
    3.2 “树人”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求
        3.2.1 从“学生行为的约束者”转向“学生潜能的激发者”
        3.2.2 从“课堂教学的包办者”转向“学生发展的合作者”
        3.2.3 从“教材内容的奉行者”转向“课程内容的开发者”
        3.2.4 从“教育教学的权威者”转向“学生同行的知心人”
4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困境
    4.1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思维定势”制约其角色转变
    4.2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亏欠”妨碍其角色转变
    4.3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支持不足”阻滞其角色转变
    4.4 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督促欠缺”影响其角色转变
5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5.1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则
        5.1.1 示范性原则
        5.1.2 适应性原则
        5.1.3 发展性原则
    5.2 角色思维转换: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5.2.1 秉持“以德为先”思维
        5.2.2 扭转“副科次要”思维
        5.2.3 改变“教育功利”思维
        5.2.4 树立“以做促学”思维
    5.3 角色素质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支撑
        5.3.1 提升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
        5.3.2 提升有效交流沟通的技能
        5.3.3 提升融合开发课程的水平
        5.3.4 提升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
    5.4 角色信任支持: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举措
        5.4.1 学校为教师角色转变创设良好环境
        5.4.2 学校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管理支持
        5.4.3 社会为教师角色转变给予支持信任
    5.5 角色责任落实: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的有力保障
        5.5.1 健全师德师风管理体制
        5.5.2 完善教师队伍整顿机制
        5.5.3 建立教师多维评价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英语教师角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一)教师角色含义的演变
        (二)英语教师角色的研究情况
    二、教师角色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语阅读教学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二)教师角色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一)从心理学视角探索教育
        (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中心”
    二、马斯洛的内在教育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四、研究步骤
        (一)建立基础理论
        (二)选择案例
        (三)搜集数据
        (四)分析数据
        (五)撰写报告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情况
        (一)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角色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选择情况
    二、教师角色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转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二)由学习任务的发布者转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三)由教学过程的监督者转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三、教师角色定位及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不同的教师角色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二)教师角色在不同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对教学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士论文
致谢

(3)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身份建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教研员是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新世纪以来拥有多重身份的教研员面临冲突与抉择的难题
        (三)教研员身份相关研究的缺位
    二、研究意义
        (一)丰富关于教研员群体的身份研究
        (二)构建身份建构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推动相关理论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教研员的身份建构和专业发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身份的概念辨析
    二、身份建构的理论取向
    三、身份建构的分析框架
    四、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
    五、教研员的身份及相关研究
第二章 探讨教研员身份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二、叙事身份理论
    三、结构化理论
    四、分析框架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
        (一)教研员
        (二)身份建构
        (三)教研员的身份建构
    三、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取向
        (二)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
        (三)资料分析
    五、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可靠性保障
        (二)研究伦理
第四章 教研员的专业身份建构历程
    一、Y教研员的身份建构之路
        (一)身份记忆:幸福的从教时光
        (二)身份开端:拉力与推力双管齐下
        (三)身份发展:凭经验指导教师,否认自身的专业领导者身份
        (四)身份期望:在兼顾工作与生活中引领教师走语文素养之路
        (五)小结:理性选择与两条腿走路
    二、E教研员的身份建构之路
        (一)身份记忆:比较顺利的教师生涯
        (二)身份开端:勉为其难的接受任命
        (三)身份发展:做一行爱一行的“职场菜鸟”
        (四)身份期望: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小结:被动上岗与任务导向
    三、T教研员的身份建构之路
        (一)身份记忆:从体育老师做到副校长
        (二)身份开端:直接服从领导的安排
        (三)身份发展:比较享受现在作为专业人员的工作状态
        (四)身份期望:回应课改期待,做拥有专业话语权的教研员
        (五)小结:行先于思与情感能量
第五章 教研员身份建构的真实图像
    一、角色认知
        (一)顺应结构的自我定位:以教学研究为重的业务人员
        (二)政策导向的任职条件:专业素养要高,服务意识要强
        (三)存有分歧的价值认同:“石头扔进大海”与“做嫁衣”
        (四)带有歧视的待遇地位:不合理的职称评定与较低的工资水平
    二、情感体验
        (一)偏于薄弱的情感基础:外部因素主导的择业动机
        (二)正负交织的情感体验:慢慢理解和接受了这个身份
        (三)略显微弱的情感承诺:做好本职工作,平衡多重身份
    三、行为倾向
        (一)行政权威渐退中的变化:通过个人实力指导教师
        (二)站稳脚跟的关键:保持公正特别重要
        (三)制度上的盲区: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在自我摸索中熟悉工作
        (四)多元职能赋予的应对策略:组建中心组团队
        (五)服膺于社会和体制:最有压力的是考试
第六章 影响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因素分析
    一、自我认知
        (一)在原初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建构新身份
        (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身份进行选择与重塑
        (三)在自我能力评价的前提下对身份进行探索与呈现
    二、重要他人
        (一)作为支持或阻碍系统的家人职业观
        (二)作为关键事件的教师对教研员的认可
        (三)作为榜样力量的优秀教研员个人事迹
    三、互动情境
        (一)组织环境对教研员身份建构的支持与制约
        (二)教研员对制度安排的顺应与抵制
        (三)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反思
    一、主要研究发现
        (一)教研员的身份建构经历了角色转换、适应与重建的过程
        (二)教研员的身份建构是自我与外界互动中寻求工作意义的过程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自我建构的核心身份仍是教师指导者
        (四)结构制约下的教研员身份建构表现出相当有限的能动性
    二、建构教研员身份的可能性建议
        (一)合作自传:借助研究者推动“传主”的身份构建
        (二)基于实践的反思:形成“实践中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重归交往理性:寻求价值认同的身份建构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历史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化学课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没有进展的评价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小结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认知领域
        (二)情感领域
        (三)动作技能领域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1)“组织”是什么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在课程目标上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在课程内容上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三)在课程实施上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2)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4)运用科学技术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四)在课程评价上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小结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一)公平
        (二)准备
        (三)个人接触
        (四)创造力
        (五)宽恕的
        (六)尊重
        (七)归属感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新课改呼唤教案改革与创新
        2.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
        3.新时期教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教案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教案设计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备课
        2.教案
        3.教案设计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难点
        2.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教案演变及价值解读
    (一)从教案到讲学稿
        1.教案演变为讲学稿的背景
        2.教案与讲学稿的比较
        3.从教案到讲学稿的意义
    (二)从讲学稿到导学案
    (三)从导学案到学历案
        1.学历案及其出现的背景
        2.从导学案到学历案的价值
    (四)教案演变的思考
        1.教案的演变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坚持对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3.教案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
二、教案的教学及研究价值
    (一)教案对教师“教”的价值
        1.教案有助于教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2.教案有助于增强教师教学责任意识
        3.教案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案对学生“学”的价值
        1.为学生的“学”提供路线和方法,实现“有备而学”
        2.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
        1.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2.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3.教案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案的研究价值
        1.教案对课堂教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2.教案对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培养研究型教师具有重要价值
三、当前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二)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
        1.小学教案设计现状
        2.中学教案设计现状
        3.中小学教案设计现状概述
四、中小学教案设计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中小学教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案设计照抄照搬,个性化教案设计缺失
        2.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缺乏必要的学情分析
        3.教案设计预设过多,课堂生成性矛盾凸显
        4.教案设计知识本位,忽视“能”与“情”的培养
        5.教案设计动力不足,教师缺乏设计积极性
        6.教案设计追求形式,实用性和实效性缺失
    (二)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的归因分析
        1.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知识本位”根深蒂固
        2.教案变革与新课程改革脱节,教案设计相关研究较缺乏
        3.学校管理方式单一僵化,忽视教师的隐性劳动
        4.教师对教案认识表面化,忽略教案的潜在价值
        5.教师教案设计观念落后,忽视新理念的践行
        6.教师教案设计的能力不足,专业性知识欠缺
五、中小学教案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人本化”的教案管理模式
        1.更新教案管理理念,教案管理以人为本
        2.教案管理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学管理者为辅
        3.取消“唯数量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教案评价体系
        4.改革教案的收藏方式,拓展教案的用途
    (二)加强教师培训,发挥优秀教案设计的引导作用
        1.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培训,充实教师的理论基础
        2.成立教案撰写小组,倡导集体研究型教案设计
        3.呈现优秀教案设计,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三)贯彻“开放化”的教案撰写形式
        1.开放教案格式,鼓励教案设计形式多样化
        2.倡导教案撰写动态化,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四)教师注重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新课改教案设计理念
        2.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案
        3.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适当修正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案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关于中小学教师对教案认识与理解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中小学教师教案设计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
        2.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
        3.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3.研究框架
二、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理论阐释
    (一)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内涵解读
        1.教师生命发展的内需
        2.学生生命培养的必需
        3.教师职业社会化的特需
    (二)中小学教师角色形象的历史演变
        1.角色泛化阶段
        2.角色固化阶段
        3.角色专业化阶段
    (三)中小学教师角色认识的视角转变
        1.工具价值视角的批判
        2.生命价值视角的选择
    (四)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1.自我认同的专业人
        2.学生生命的摆渡人
        3.社会价值的转化者
三、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扮演的困境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角色生命价值实现的困境
        1.教师角色认同“焦虑化”
        2.教师角色扮演“机械化”
        3.教师角色机制“残缺化”
    (二)中小学教师角色生命价值实现困境的成因
        1.角色生命自觉缺失
        2.角色主体性遮蔽
        3.角色环境的浊化
四、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实现策略
    (一)醒己:自我实现需要的预设
        1.树立生命意识,反思生命状态
        2.完善生命素养,提升教育智慧
        3.追求自我实现,激发生命潜能
    (二)爱生:生命价值实现着力点
        1.深化教育使命感,关怀学生生命
        2.和谐人际交往,培养融洽师生
        3.提高教育情怀,自觉职业坚守
    (三)受尊: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保障
        1.制度场域的人文关怀
        2.生存环境的质量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角色扮演困境访谈提纲
致谢

(7)关于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转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化的原因所在
2. 阻碍高中英语课堂角色转换的因素有哪些
    2.1 教师本身因素
    2.2 学生本身因素
3. 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转换的措施
    3.1 变主导为引导, 因材施教
    3.2 对教学方式进行转换, 设计新型的教学课堂
    3.3 对教育理念进行转换,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4. 结语

(8)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调查研究 ——以G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问题导向的实证调查
        1.1.2 课程标准关于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要求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角色
        1.2.2 教师的课堂角色
        1.2.3 角色转换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总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3.5 研究方法
    3.6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教师视角的研究统计与分析
        4.1.1 基于教师问卷与访谈的统计与分析
        4.1.2 基于教师课堂观察量表的统计与分析
        4.1.3 基于课堂录像的统计与分析
        4.1.4 基于教学设计的统计与分析
    4.2 学生视角的研究统计与分析
        4.2.1 基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4.2.2 基于学生课堂量表的统计与分析
        4.2.3 教师课堂角色类型与学生课堂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4.2.4 基于学生访谈的统计与分析
    4.3 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农村义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资源县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研究动态
        (二)关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的研究动态
        (三)关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的研究动态
        (四)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义务教师
        (二)适应性
        (三)教师适应性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农村教师个案调查点的概述
    一、资源县的概况
        (一)生态——文化概况
        (二)教育概况
    二、个案学校概况
        (一)资源实验中学概况
        (二)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概况
        (三)中峰镇枫木完小学校概况
        (四)资源县李向群希望小学概况
        (五)资源镇大合完小学校概况
        (六)资源县资源镇石溪小学概况
第三章 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认知
        (一)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不乐观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不充分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的不适应性
        (一)教师培训“过程”的考量
        (二)教师培训“结果”的考量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变革的不适应性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教学方式
        (二)教学的引导性——由传授知识的“一刀切”向引导学生发展转变
        (三)教学的探究性——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变
        (四)教学的合作性——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变
        (五)教学的现代化——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变
        (六)教学的研究性——由依赖教材向科研创新转变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机制的不适应性
    五、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适应中面临的其它问题
第四章 归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分析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认知方面
        (二)对教师培训的适应性方面
        (三)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
        (四)对评价机制的适应性方面
        (五)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适应性方面
        (六)对新课程改革政策和理念的适应性方面
    二、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外在因素分析
        (一)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二)培训模式传统化
        (三)学校缺乏研究的氛围
        (四)物质利益的刺激力度小
        (五)课程本身的不适切
        (六)课程资源的不充分
        (七)相关政策的支持有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建议
        (一)教师要在教学上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加大教师教育资源的投入
        (三)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四)改革现有评价制度
        (五)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修养
        (六)学校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七)争取教师的全方位支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新五观”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以桂平市乡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1.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
        3.当前历史教师角色转换中存在不少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教师角色的国外研究现状
        2.关于教师角色的国内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新五观”
        1.新人才观
        2.新课程观
        3.新评价观
        4.新教学观
        5.新师生观
    (二)角色的概念
    (三)教师的角色
    (四)历史教师的角色
三、“新五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
    (一)新人才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
    (二)新课程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
    (三)新评价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
    (四)新教学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
    (五)新师生观对历史教师角色的要求
四、历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新五观”下历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历史教师角色转换的现状调查分析
        2.历史教师角色在转换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新五观”的理论要求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及策略
    (一)以新人才观、新课程观为指导,审视教学活动,实现引导者角色的转换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形成探究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活动模式
    (二)根据新课程观、新教学观,审视课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差异,实现课程设计者角色的转换
        1.以学生为中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2.围绕目标的达成,选择教学资源
    (三)以新评价观、新教学观为指导,审视教学方式,实现促进者角色的转换
        1.以激励学生发展为目的,创新评价制度
        2.以学生评价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根据新教学观、新人才观,审视工作方式,实现合作者角色的转换
        1.进行学科整合,实现共同发展
        2.师生合作,共同发展与提高
    (五)以新师生观、新人才观,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实现倾听者角色的转换
        1.学会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2.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六)根据新人才观、新评价观,审视自我,实现反思者角色的转换
        1.认真对待,坚持教学反思
        2.合作交流,提升反思水平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 冯滟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卢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身份建构的个案研究[D]. 杨秀秀.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中小学教案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蔷蔷. 河南大学, 2019(01)
  • [6]生命价值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角色的重构[D]. 李妍. 湖北大学, 2019(05)
  • [7]关于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转换的探讨[J]. 刘小静. 中学生英语, 2019(18)
  • [8]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调查研究 ——以G市某中学为例[D]. 任元兴. 宁夏师范学院, 2019(04)
  • [9]农村义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研究 ——以广西资源县学校为例[D]. 夏丹萍.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10]“新五观”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以桂平市乡镇中学为例[D]. 苏金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