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

浅谈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

一、简论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黄乃馨[1](2021)在《浅谈雕塑陶艺的艺术表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独特的陶艺种类,雕塑陶艺的艺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分析其艺术表现和艺术特征对于指导当代雕塑陶艺的创作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当代雕塑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围绕表现型风格和装置性风格两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对雕塑陶艺的艺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新雨[2](2021)在《中国当代陶艺中的中国式观念性表达》文中研究说明

赵文婕[3](2021)在《陶艺创作中肌理语言的意象表达》文中研究表明

王琼[4](2021)在《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走泥社”与美国“奥蒂斯”相继提出对于传统陶艺的革新和对新时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新理念,引发了世界陶瓷史的一次大转折。打开了新的陶艺领域,促使陶艺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现代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陶艺逐步向“当代性”转向,接受了当代艺术创作方法论,以陶瓷材料的物性与物空间展现出当代性艺术哲学观,表现出强有力的开放性和跨界综合性。在近二十年,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凭借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不懈地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陶艺家纷纷关注中国陶艺界的动向,东西方陶艺家在创作理念和材料技术等方面发生着广泛的交流,在这样的一个积极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创作群体中也出现了大量或急功近利或借鉴模仿或流于形式的作品现象,而实际内在是对陶艺当代性艺术本质的概念认知模糊。针对于此,文章立足于现代陶艺发展历程的整体性认识,理性分析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审美语言的观念重构和高熵值所带来的机遇与困惑,探究其开放性的艺术特征,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转化产生的独立价值,建构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以现代陶艺的审美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厘清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展开对在现当代陶艺创作观下的材料语言、当代审美表现、工艺技法实践等作品的细致分析,论证陶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表现力需要陶艺家思维观念的参与、情感的投入和心灵轨迹的自然流露,构成艺术形态的核心并不是工艺,而是由人生价值所支撑的艺术创作观。在此理论框架搭建的基础上,继而重点剖析了本文的核心议论——审美语言重构。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重点论述了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的三个关键点,即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审美语言差异、现代陶艺物性语言特征与现代陶艺审美语言表现,指出现代陶艺审美语言逐步向当代性艺术范式转化,揭示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转化产生的独立价值。文章的研究内容在“艺术熵状态”的艺术批评理论基础之上,为现代陶艺当代性建构问题提供更具开阔性的探索路径。

刘木森[5](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静莲[7](2020)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织物”语言研究》文中提出古往今来,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实践与不断的创新。在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学科之间的壁垒日益消融,艺术门类之间的交叉与跨界日益成为常态。作为现代艺术门类之一的陶艺,也在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灵感与智慧,向着更为多元化的形态发展。而织物以独具一格的语言特征,也为现代陶艺创作提供了多样且独特的视角。本论文从织物与陶瓷这两大古老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出发,展开对织物语言和现代陶艺创作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大量陶艺作品案例中展现出的织物语言形态,分类研究并进行梳理,从而深挖二者在结合方式上的多样性,分析织物语言介入现代陶艺创作的价值。全文分五章进行论证,第一章论述该论题的研究现状,阐明个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法,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从历史渊源、工艺属性和学科跨界三个方面来说明织物和陶瓷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章从陶艺的材料属性、成型方式、装饰语言和创作观念的角度来阐述织物语言对现代陶艺的多重影响;第四章,通过研究大量现代陶艺作品,梳理织物语言在陶艺创作中的多维形态,特别是对于“包裹”、“褶皱”、“编织”和“衣物”等形态的研究,探索织物语言在陶艺创作形态里的表现方式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美感;最终章是对织物语言介入现代陶艺创作的价值与反思。论文着眼于现代陶艺创作,希望通过本论文对现代陶艺作品中织物语言的系统梳理,探讨当下织物语言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以及其深度研究的价值。为他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并希望在未来展开更全面的探究和创作实验。

王祖晶[8](2019)在《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艺术与大众的界限被不断被突破,大众审美观念、消费观念改变极大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形式。随着艺术风格和表现的不断多元化,现代陶艺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滋生了风格多样的陶艺形式。在卡通全球流行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市场环境,大众对艺术的追求愈发强烈,卡通样式现代陶艺拥有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虽然卡通样式现代陶艺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陶艺,它的优势与不足还备受争议,但数量较多的年轻创作人群和卡通爱好者基础,使它成为了现在一种受人关注的现代陶艺创作。首先,本文依据卡通艺术的产生背景、传播历程和风格发展,界定卡通样式现代陶艺中卡通样式的概念,并且结合前人对现代陶艺的定义对本文论述对象进行详实地阐述。其次,从现代陶艺的自律性、他律性和艺术家自身出发分析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形成原因。本文着重从陶艺形态上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有对陶艺造型上的简化夸张、对卡通形象在陶瓷上的挪用和运用卡通元素与陶瓷艺术进行的拼贴再造。虽然主要是对造型上的分析,但是好的造型离不开装饰的衬托,本文也将涉及一些卡通风格的陶艺装饰手法,力求全方位地解析卡通样式现代陶艺艺术语言。再次,本文结合对陶艺创作者和对大众的访谈结果,试图分析陶艺家们在卡通样式现代陶艺中展现的创作态度和探讨大众对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看法和态度,分析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艺术性。最后,辩证地分析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优点和局限性,并讨论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未来发展。

孙虹睿[9](2019)在《“陶瓷书法”定义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陶瓷书法”是处于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太多成果。对于“陶瓷书法”的理论探索,大部分都是些散段性的论述。陶瓷和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这两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有大量结合的艺术作品;关于陶瓷、书法两种艺术的理论研究在时间的沉积中,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无论从实物还是文献着作上,都为“陶瓷书法”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当代(截止到2018年)关于“陶瓷书法”理论研究中有关“陶瓷书法”定义的研究现状来进行研究和整理,希望能对“陶瓷书法”定义的研究状态,有一个全面、系统而客观的反映,且较为学术的概括和总结,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陶瓷书法”的定义,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三个时间段1987——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8年,对每个时间段中“陶瓷书法”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以“陶瓷书法”定义的解读为中心,并通过在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背景等的分析,来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对“陶瓷书法”的定义的研究状况,反映不同时间段人们对“陶瓷书法”的认知的变化。第二部分,在对整个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后,总结当代关于“陶瓷书法”定义研究在不同时间段的成果与水平,并将每个阶段“陶瓷书法”的定义进行横向比较,从一个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陶瓷书法”的定义,针对其中的问题,层层分析,以得出在当代对于“陶瓷书法”定义界定的客观、理性、公正的评价。

冯明燕[10](2018)在《艺术风格学视域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陶艺教学变革与发展将其化分为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运用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将其作品建立相应的视觉形式,将此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分别归纳为:唯美、典雅的写实主义风格;自由、复古的唯物主义风格;反叛、理性的唯心主义风格。从中归纳出在此风格下的审美演变特点: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从古典主义向多元审美的转变,无缺陷的材质完美走向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艺术风格的内部机制(艺术家身份的转换与互换、材料媒介意识的觉醒)和外部环境(现代学院陶艺教育的兴起、西方艺术思潮的引进与本土文化的觉醒、互联网时代对媒介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影响)两方面思考其群体艺术风格成因。通过探讨本论文研究内容在雕塑性陶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产瓷区及学院陶艺教育的辐射以及人文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回归上所体现的积极意义,确立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派雕塑性陶艺的主流地位,最终构建一个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方法论之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个案。

二、简论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雕塑陶艺的艺术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雕塑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
    1.1 传统雕塑陶艺表现形式上的功能性及象征性
    1.2 传统雕塑陶艺形式表现的艺术价值与实用性特征
2、现代雕塑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
    2.1 现代雕塑陶艺的发展状况
    2.2 表现性风格是现代雕塑陶艺艺术表现的主流
    2.3 现代雕塑陶艺的装置性风格
3、现代雕塑陶艺的语言与形态分析
    3.1 泥土的创新应用
    3.2 釉色的创新应用
    3.3 雕塑陶艺创作技术的发展
结语

(4)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现代陶艺艺术范式理论框架搭建
    2.1 艺术史中的现代陶艺
        2.1.1 艺术叙事的变迁与重构
        2.1.2 现代陶艺物性观的觉醒
        2.1.3 现代陶艺的当代性艺术范式
    2.2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的理论探索
3 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表征
    3.1 陶艺的传统与现代艺术范式对比研究
        3.1.1 传统陶瓷艺术范式的发展脉络
        3.1.2 传统陶瓷艺术范式的美学特征以宋代为例
        3.1.3 现代陶艺艺术范式的美学特征
    3.2 现代陶艺材料物性语言审美表征
        3.2.1 泥性的质感语言
        3.2.2 釉性的肌理语言
        3.2.3 火性的情感语言
    3.3 现代陶艺技艺物性语言审美表征
        3.3.1 陶瓷传统技艺的当代性表达
        3.3.2 新技术在陶艺创作中的介入
4 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重构
    4.1 现代陶艺当代性审美语言的观念重构
        4.1.1 生命形式的重构
        4.1.2 文化符号的重构
        4.1.3 社会价值的重构
    4.2 现代陶艺当代性审美语言的高熵值
        4.2.1 形式上的陌生化
        4.2.2 思维上的反叛
        4.2.3 风格上的原创性
5 中国现代陶艺“当代性”转向的现状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组织结构
        (三) 论文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发展时期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第一节 材料重构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第二节 造型重构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第三节 装饰重构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第四节 工艺重构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一、“器”的反叛
        二、“手工”的重生
        三、“范式”的突破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织物”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现代陶艺的概念
        1.5.2 “织物”语言的内涵
2 织物语言与陶瓷艺术的关联性
    2.1 历史渊源:织物与陶器起源
    2.2 工艺属性:手工艺形态的当代性
    2.3 学科跨界:织物为现代陶艺带来多重转变
3 织物语言对现代陶艺的多重影响
    3.1 织物对现代陶艺材料性能的改善
    3.2 织物对现代陶艺装饰语言的丰富
    3.3 织物对现代陶艺成型技艺的辅助
        3.3.1 利用编织技艺成型
        3.3.2 利用织物直接成型
        3.3.3 利用编织物辅助成型
    3.4 织物对现代陶艺创作观念的启发
        3.4.1 作为文化符号的“织物”
        3.4.2 作为性别隐喻的“织物”
4 织物语言在陶艺创作中的多维形态
    4.1 弱化与存在:陶艺的“包裹”形态
        4.1.1 封闭的空间:内置物形态的弱化
        4.1.2 开敞的空间:内置物形态的抽离
    4.2 置换与视错:陶艺的“褶皱”形态
        4.2.1 三维形态的褶皱
        4.2.2 半立体形态的褶皱
    4.3 解构与秩序:陶艺的“编织”形态
        4.3.1 编织中的有序结构
        4.3.2 编织中的无序结构
    4.4 还原与情感:陶艺的“衣物”形态
        4.4.1 泥浆工艺的衣物形态
        4.4.2 泥片工艺的衣物形态
5 织物语言介入现代陶艺创作的思考
    5.1 机械复制时代新手艺形态的价值
    5.2 材美工巧:陶艺创作中的材料实验
    5.3 走向多元:“织物”介入陶艺的观念表达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点
2 概念界定
    2.1 卡通的定义
    2.2 样式的概念
    2.3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界定
    2.4 创作现状
3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形成原因
    3.1 艺术的自律性
    3.2 艺术的他律性
    3.3 艺术家的求变
4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
    4.1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造型的简化
    4.2 卡通形象在陶艺造型上的挪用
    4.3 卡通元素与陶艺的拼接和再造
    4.4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装饰与色彩
5 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角度看卡通样式现代陶艺
    5.1 从艺术创作看卡通样式现代陶艺
    5.2 从艺术接受看卡通样式现代陶艺
6 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的问题与发展探寻
    6.1 日美图式的固化
    6.2 陶艺语言难突破
    6.3 文化深度的缺失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陶瓷书法”定义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方法
2 不同阶段下“陶瓷书法”定义研究的状况概述
    2.1 1987年至2005 年——“陶瓷书法”一词的出现
        2.1.1 基于陶瓷装饰的“陶瓷书法”认知
        2.1.2 基于陶瓷工艺的“陶瓷书法”认知
        2.1.3 小结
    2.2 2006 年至2008 年——“陶瓷书法”的初始解读
        2.2.1 尝试着给“陶瓷书法”下定义
        2.2.3 丰富的创作形式解读“陶瓷书法”
        2.2.4 以陶瓷材质审美特征阐述“陶瓷书法”
        2.2.5 现代观念下的创作诠释“陶瓷书法”
        2.2.6 小结
    2.3 2009 年至2018 年——更宽的视角解读“陶瓷书法”
        2.3.1 进一步试读“陶瓷书法”定义
        2.3.2 从多样的陶瓷工艺技法来阐述“陶瓷书法”
        2.3.3 以各类陶瓷中的创作来说明“陶瓷书法”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关于“陶瓷书法”定义的比较分析
    3.1 从陶瓷装饰上的“书法”到有关书法定义的思考
        3.1.1 书法与日常书写
        3.1.2 书法艺术的确立
        3.1.3 书法的定义是“陶瓷书法”定义的前提
    3.2 装饰艺术与“陶瓷书法”定义的关系
        3.2.1 “陶瓷书法”的工艺性
        3.2.2 传统观念下的陶瓷艺术创造
        3.2.3 “陶瓷书法”定义的局限性
    3.3 关于“陶瓷书法”的定义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插图来源
附录B:1987至2018 年“陶瓷书法”理论相关文献一览表

(10)艺术风格学视域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及现状分析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现状分析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论文研究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对象、概念界定与方法、所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3.2 研究方法、论文所解决的问题
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分期及其创作面貌
    2.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概念
    2.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分期及其创作
        2.2.1 第一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2.2 第二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2.3 第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及其创作
    2.3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群体创作风格的适行性
        2.3.1 艺术风格学的发展演变
        2.3.2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的研究特点
        2.3.3 艺术风格学方法论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适行性分析
3 中央美术学院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演变
    3.1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
        3.1.1 唯美、典雅的写实主义风格
        3.1.2 自由、复古的“唯物”主义风格
        3.1.3 反叛、理性的“唯心”主义风格
    3.2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审美演变
        3.2.1 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
        3.2.2 从古典主义向多元审美的转变
        3.2.3 无缺陷的材质完美走向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
4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的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4.1 艺术风格的内部机制
        4.1.1 材料媒介意识的觉醒
        4.1.2 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与互换
        4.1.3 个性表达与审美感知之间的差异性
    4.2 艺术风格的外部成因
        4.2.1 现代学院陶艺教育的兴起
        4.2.2 西方艺术思潮的引进与本土文化的觉醒
        4.2.3 互联网时代对媒材艺术、公共艺术的影响
5.中央美术学院三代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5.1 人文价值及民族自信力的回归
    5.2 雕塑性陶艺创作理论的系统化
    5.3 其它产瓷区及学院陶艺教育的辐射参照价值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资料来源
附录二 作品图片

四、简论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雕塑陶艺的艺术表现[J]. 黄乃馨.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21(11)
  • [2]中国当代陶艺中的中国式观念性表达[D]. 刘新雨.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陶艺创作中肌理语言的意象表达[D]. 赵文婕.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D]. 王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织物”语言研究[D]. 李静莲.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8]卡通样式现代陶艺研究[D]. 王祖晶.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9]“陶瓷书法”定义现状研究[D]. 孙虹睿.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10]艺术风格学视域下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性陶艺创作群体研究[D]. 冯明燕.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浅谈陶艺创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