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锦屏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一、金平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吴成业[1](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陈鹏[2](2021)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红河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无边界产业,"旅游+"的目的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研究发现,红河州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旅游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不足、旅游新业态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等问题。应通过"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森林生态资源、民族文化、高原体育、美食资源、边境贸易、健康产业等相关产业及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促进全域旅游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靳欣婷,孟志兴[3](2020)在《云南省金平县脱贫成效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以金平县扶贫工作为例,考察金平县概况与贫困现状以及各项扶贫工作的成效。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分析其脱贫攻坚中存在的边境市场发展不成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产业结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打好开放发展提质战、强化基础承载力、加快产业升级、巩固增收支撑力的对策建议,为其他省份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褚华凯[4](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业已经从“景点旅游”时代迈向“全域旅游”时代,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成为当下的热点。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界定不再局限于景区,资源的价值内涵和外在条件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探讨旅游资源的重新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学术界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目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不能为实际的规划开发提供有效指导。为此,本文选取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旅游资源评价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进展,提出了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其次,在参考现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把握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最后,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临安区的旅游资源展开评价分析,进而提出了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研究发现:全域旅游是以资源遍在化、服务休闲化、产业融合化、管理综合化和全民共享化为特征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资源的休闲游憩价值、整体性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将得到凸显;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共设4个评价层级19个评价指标,既有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评价,又包含区域旅游环境的分析,体现了全域旅游时代的主要特征,拓展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临安区旅游资源整体品质优良,储量丰富,全域旅游潜力分区和特色资源鲜明,未来可构建“一轴三核三区”的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全域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多级资源联动和全民资源共享,建设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山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王影雪[5](2020)在《潇贺古道遗产廊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潇贺古道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始建于秦朝,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的重要通道。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潇贺古道逐渐失去交通要道地位,面临道路系统破碎化严重、整体形象薄弱和保护现状良莠不齐等突出问题。遗产廊道作为绿色廊道与遗产区域化保护相结合的产物,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还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潇贺古道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在遗产廊道理论指导下,对潇贺古道发展历程、遗产资源进行梳理,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遗产廊道构建问题,为古道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研究首先对潇贺古道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秦汉至唐初年间,是潇贺古道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新通道开辟,从唐代开始潇贺古道不断衰落,逐渐沦为商贸和民间交流通道。其次是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考察,共登录和判别出231处文化遗产。对遗产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潇贺古道遗产类型丰富、遗产历史悠久且遗产价值珍贵,具有各县区分布不均匀和集聚特征。结合古道实际地形、遗产情况,综合运用最小阻力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初步构建了330条潜在遗产廊道网络。根据遗产源和潜在遗产廊道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内实际交通路网和水网布局,通过拓扑结构分析和Photoshop后期处理,筛选出5条主要遗产廊道和若干条次要遗产廊道,形成遗产廊道网络。同时基于遗产点和廊道空间线性关系,确定遗产廊道适宜宽度为2-5km,并将遗产区域划分为核心区(0-2km)、缓冲区(2-5km)和边缘区(5-10 km)。针对潇贺古道现状和廊道网络分布特征,提出区域(宏观)-廊道(中观)-遗产点(微观)一体化的空间保护策略。宏观层面从潇贺古道整体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核心区、缓冲区、边缘区提出针对性分区保护策略;中观层面以空间结构为导向,以廊道为骨架,整体上维护廊道生态机制,并针对五条主要廊道特征采用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微观上强调突出局部,以遗产点为核心,针对性提出三种遗产保护方式,并根据遗产空间特征,采用组团发展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合理利用。

廖洪亮[6](2019)在《效率演化视角下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以产业为抓手的减贫措施,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促进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中,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多维减贫效果和关联带动作用的朝阳产业,能够有效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减贫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联动配合区域发展与区域扶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减轻贫困,是化解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困局、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核心所在。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滞后性、贫困人口的空间集聚性以及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等多重因素制约了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挖掘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提升该地区旅游产业减贫效率,以旅游产业为杠杆助力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能否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从地理学的时空观出发,基于效率演化的视角,以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的空间载体,从自然和人文环境、旅游减贫背景及贫困状况等方面总结了研究区的基本特征,构建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以DEA-Malmquist模型、Moran’s I指数、标准差椭圆及重心轨迹等为主的评价方法,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地揭示研究区旅游减贫效率的时间演进及空间分异规律,探究并提出优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研究分为如下七个部分:一、明确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二、对关于旅游减贫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阐述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基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三、从地理位置与空间范围、自然环境基础、人文环境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等四个方面分析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的基础特征。四、构建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的发展历程,分析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特征。五、建构测度指标体系,从效率演化视角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旅游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评价;接着以效率形态将研究区61个县级样本分为四种类型,并分别归纳其特性。六、在深入探讨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的基础上,围绕培育旅游产业业态、集中连片开发、发挥辐射效应、完善基础支撑、调整发展模式和保护民族文化等六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七、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张永勋,闵庆文,李先德[7](2018)在《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旅游资源价值空间差异评价》文中认为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是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目前该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空间极不平衡,在对其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发展的策略是现实需要,也具有示范意义。本研究以哈尼稻作梯田十大片区所在8个乡镇的旅游资源为评价对象,根据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征的差异,从资源特征和影响力两个方面,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自然景观6个指标,人文景观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对其资源价值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景观价值方面,马鞍底乡、阿得博乡和三猛乡依托国家级保护区资源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中马鞍底乡因景观奇特、规模宏大而优势突出,甲寅镇则因其水域和植物等组合景观而具有自然景观优势;人文景观价值方面,攀枝花乡、新街镇、甲寅镇和宝华镇因梯田而知名度高,民族文化典型而优势明显,其他乡镇也因具有优美的梯田景观、古村落、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而得到较高评价。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人文景观价值高于自然景观价值,但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得到开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巨大。最后,本研究根据各乡镇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各有侧重的旅游发展策略。

吴建丽[8](2018)在《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口岸旅游是边境旅游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边境经济繁荣、边民团结和谐等的重要发展推动力。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甚多,尤以津京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研究热点区域,而对边疆区域研究较少,对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更显薄弱。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相连,虽然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迎来良好机遇,但相比来说,云南中越边境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两国主要以天保、河口和金水河等口岸为通道进行贸易往来和旅游发展,在旅游方面以边境一日游为主,呈现出多进少、区域旅游空间范围小、游客停留时间短、边境口岸旅游发展受限等特征。因此云南中越边境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整合与拓展研究对边境口岸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编号:41671147)的支持下,选择云南中越边境作为研究区域,将边境口岸旅游作为研究内容,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述评,并对边境口岸旅游、增长极等相关概念以及“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解析和阐述的背景基础上,从点、线、面出发,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法、空间拓扑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客观综合评价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的关系、动力因素、原则,引用场强模型、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辐射能力,重点对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的内容、路径与拓展谱系、路径作系统分析,最后提出有效整合与拓展策略。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研究有着探寻边境口岸与边境旅游的关系、深化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内涵等理论意义;也有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先行引领作用、有助于开拓东南亚旅游市场并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其他边境口岸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作用等现实意义。本研究分析后发现:(1)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旅游交通路网体系构建不全;旅游发展空间梯度显着,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旅游资源与旅游交通对区域县域旅游综合实力效用显着(2)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之间存在三方面关系:旅游空间整合是旅游空间拓展的基础;旅游空间拓展是旅游空间整合的重要推力;旅游空间整合与旅游空间拓展相互影响、协同发展。(3)本研究建议: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发展应采取“一核二翼二助”的旅游空间结构整合路径,构建“五圈-六带”的旅游空间拓展路径。(4)云南中越边境5个口岸对周边区域辐射强度存在差异,据此构建了核心圈层、紧密圈层、机会圈层和外围圈层的旅游空间拓展圈层结构体系。(5)主要采取推进口岸建设,壮大旅游节点、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打造旅游轴线、深挖旅游资源,合理布局、从口岸向纵深发展,塑造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拓宽市场域面,壮大口岸旅游发展规模、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等发展策略整合与拓展口岸旅游发展空间。

李萩敏[9](2018)在《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繁荣昌盛,旅游产业正以蒸蒸日上的态势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体,而旅游纪念品是一种集设计的精巧便捷、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为一体的工艺品礼品,是旅游景区的名片,也是附收藏价值与鉴赏价值的旅游商品。本文以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彝族文化元素中吸取养分,通过对彝族文化做系统化的概括并抽取较为典型的元素进行提炼、演绎和弘扬,赋予彝族文化新的艺术魅力,这有助于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民族识别的体现,丰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一章引言,对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运用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并对本文各部分的研究内容做出概括。第二章阐述彝族文化元素,并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相关概念做进一步的解析说明,最后将彝族文化元素与云南旅游纪念品做了关联性的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分析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着重论述彝族色彩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提炼与转化、彝族图案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提取与演绎、彝族民俗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弘扬与传达。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论述了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其运用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及文化价值。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本文以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为引导进行相关探讨研究,第一,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内容”和“意境”的体验“过程化”,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用前卫的思想和艺术直觉将彝族文化元素与旅游商品载体结合起来,使彝族文化强韧的生存;第二,将彝族文化元素与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相融合,使彝族的“文化”和“思想”的意识“设计化”,给云南旅游纪念品带来新的设计角度。以此达到游客视觉审美的享受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展现出彝族文化的特质与风貌,在寓教于乐中营造出渊源共生的彝族旅游文化环境,提升彝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文化的弘扬搭建桥梁,实现旅游经济和彝族文化之间的融汇并进。

杨雪婷[10](2017)在《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如何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怎样在有度开发的同时实现环境的保护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为例,试图通过开发与保护之间适度调节为切入点,展开对该议题的研究。自马鞍底蝴蝶谷被外界认识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蝴蝶谷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但由于马鞍底乡地处偏远落后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当地居民思想观念陈旧、人员编制不足以及现有的一些规划不尽合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马鞍底的旅游开发仍是开发多于保护,而开发过程中又多以对外宣传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相对弱化了景区管理和资源保护。导致在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当地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对自身文化观念和生存领域的入侵以及部分居民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趋从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的生态资源、蝴蝶资源和旅游开发现状,重点分析了马鞍底生态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的发展规划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性。通过对马鞍底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和分析之后,针对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马鞍底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一是进行分区保护与分期开发。根据马鞍底的地形情况、行政区划、资源分布及生态资源的性状等将其划分为全封闭区、半封闭区、半开发区及开发区来进行管理,对于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又根据目前的开发现状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开发规划;二是采用制度管理与生态伦理引导相结合的管理措施。首先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其次是进行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建立监测机制、完善规划制度和健全管理机制来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的行政督导。最后通过对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以及社区居民进行生态伦理引导,提升“人”这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和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中。三是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改革及社区参与等手段,寻求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点,实现生态旅游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相互平衡统一的发展模式。

二、金平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平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红河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
    (一)行业升级效应
    (二)产业联动效应
    (三)战略对接效应
    (四)社会民生效应
二、红河州旅游产业融合与产品供给现状
    (一)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1. 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
        2. 旅游与工业融合方面
        3. 旅游与文化融合方面
        4. 旅游与体育融合方面
        5. 旅游与美食融合方面
        6. 旅游与林业融合方面
    (二)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1. 观光旅游产品方面
        2. 休闲度假产品方面
        3. 特色小镇建设方面
        4. 乡村旅游发展方面
        5. 风景道建设方面
三、红河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旅游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不足
    (二)旅游新业态发展仍相对落后
    (三)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四、红河州“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旅游+高原农业,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
    (二)旅游+新型工业,构建工业创意旅游及旅游装备制造新业态
    (三)旅游+林业产业,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度假新业态
    (四)旅游+民族文化,构建民族节庆演艺及文化创意商品新业态
    (五)旅游+高原体育,构建民俗体育旅游及户外休闲运动新业态
    (六)旅游+边境贸易,构建边境购物旅游及跨境旅游线路产品新业态
    (七)旅游+健康产业,构建健康养生养老及温泉疗养新业态
五、红河州“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二)建立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管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旅游+”发展配套机制

(3)云南省金平县脱贫成效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平县概况及贫困状况
2 金平县扶贫工作成效
    2.1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2.2 立体化布局发展农业
    2.3 贯彻实施各项惠民政策
3 金平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边境贸易市场发展不成熟
    3.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少公共服务
    3.3 农村产业结构不健全
4 金平县扶贫的对策建议
    4.1 健全市场机制,推动边境贸易发展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美丽县城
    4.3 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增收

(4)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感质量评价
        2.1.2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2.1.3 货币价值评价
        2.1.4 国外研究的趋势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方法
        2.2.2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
        2.2.3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应用
        2.2.4 国内研究的趋势
    2.3 研究总结
3 全域旅游和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3.1 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3.1.1 全域旅游的概念
        3.1.2 全域旅游的特征
    3.2 全域旅游的应用进展
        3.2.1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3.2.2 全域旅游的实证研究
    3.3 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4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依据和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权重值的确定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确定指标权重
        4.3.3 指标权重分析
    4.4 评价指标赋分
5 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评价
    5.1 研究区域概述
        5.1.1 区域基本情况
        5.1.2 旅游业发展现状
        5.1.3 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临安区旅游资源概况
        5.2.1 旅游资源调查情况
        5.2.2 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丰度
        5.2.3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临安区旅游资源评价
        5.3.1 旅游资源品质分析
        5.3.2 旅游资源储量分析
        5.3.3 旅游资源潜力区分析
        5.3.4 全域旅游特色资源评价
6 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6.1 总体开发方向
    6.2 空间开发格局
    6.3 资源开发模式
        6.3.1 全域资源整合
        6.3.2 优势资源提升
        6.3.3 多级资源联动
        6.3.4 全民资源共享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7.2 文章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杭州市临安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列表
附录2 杭州市临安区全域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附录3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专家咨询问卷
作者简历

(5)潇贺古道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迈向区域化
        1.1.2 国内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不完善
        1.1.3 潇贺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迫切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遗产廊道理论
        2.1.1 遗产廊道概念
        2.1.2 遗产廊道特点
        2.1.3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重点
        2.1.4 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
    2.2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2.2.1 国外遗产廊道相关研究
        2.2.2 国内遗产廊道相关研究
    2.3 潇贺古道研究综述
        2.3.1 古道线路考究
        2.3.2 古道历史文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潇贺古道概况
    3.1 地理环境概况
        3.1.1 区域总体概况
        3.1.2 区域内各县市概况
    3.2 历史革沿
        3.2.1 先秦时期
        3.2.2 秦汉时期
        3.2.3 唐宋时期
        3.2.4 明清时期
        3.2.5 古道现状
    3.3 古道构成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潇贺古道遗产资源分析
    4.1 遗产判别与登录
        4.1.1 遗产内容确立
        4.1.2 遗产预判别
        4.1.3 现场甄别与筛选
        4.1.4 资源登录
    4.2 遗产源构成
        4.2.1 遗产类型构成
        4.2.2 遗产时间构成
        4.2.3 遗产保护级别构成
    4.3 遗产源空间分布特征
        4.3.1 空间整体分布特征
        4.3.2 空间集聚特征
    4.4 潇贺古道保护价值
        4.4.1 历史传承价值
        4.4.2 审美艺术价值
        4.4.3 社会经济价值
    4.5 重要遗产点简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潇贺古道遗产廊道构建
    5.1 遗产廊道构建思路
    5.2 因子选取和权重赋值
        5.2.1 阻力因子选取
        5.2.2 阻力因子权重和阻力值赋值
    5.3 阻力面的构建与适宜性分区
        5.3.1 阻力面构建
        5.3.2 适宜性分区
    5.4 潜在遗产廊道构建与优化
        5.4.1 潜在遗产廊道构建
        5.4.2 遗产廊道选择与优化
    5.5 遗产廊道范围界定与区域划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策略
    6.1 保护与利用目标
    6.2 保护与利用原则
    6.3 不同尺度下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策略
        6.3.1 整体出发-以区域为单位
        6.3.2 结构优先-以廊道为骨架
        6.3.3 突出局部-以遗产点为核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效率演化视角下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集中连片特困区
        2.1.2 旅游减贫的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2.2 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
        2.2.3 旅游乘数理论
        2.2.4 数据包络分析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对旅游减贫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对旅游减贫的研究现状
第3章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支撑条件分析
    3.1 地理位置与空间范围
    3.2 自然环境基础
        3.2.1 地势北高南低,地表崎岖不平
        3.2.2 地貌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显着
        3.2.3 江河水系密布,水土组合欠佳
        3.2.4 生物景观多样,空间分布复杂
        3.2.5 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任务艰巨
    3.3 人文环境条件
        3.3.1 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3.3.2 开放程度较低,特色产业滞后
        3.3.3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优势
        3.3.4 民族成分复杂,文化教育落后
        3.3.5 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受限
    3.4 旅游资源禀赋
第4章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减贫历程及贫困特征
    4.1 减贫历程
        4.1.1 救济扶贫阶段(1978 年—1985 年)
        4.1.2 解决温饱阶段(1986 年—1991 年)
        4.1.3 扶贫到户阶段(1992 年—2000 年)
        4.1.4 整村推进阶段(2001 年—2010 年)
        4.1.5 全力攻坚阶段(2011 年—至今)
    4.2 贫困特征
        4.2.1 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原因复杂
        4.2.2 返贫现象频发,代际传递严重
第5章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效率评价
    5.1 确定评价方案
    5.2 旅游减贫效率测度
        5.2.1 测度方法
        5.2.2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5.2.3 结果分析
    5.3 旅游减贫效率的时间演进规律
    5.4 旅游减贫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
    5.5 旅游减贫效率的类型识别
第6章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减贫对策建议
    6.1 培育旅游业态,带动相关产业
    6.2 加强区域合作,集中连片开发
    6.3 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6.4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6.5 保护民族文化,理性开发利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旅游资源价值空间差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构建
    2.2 评价方法
        2.2.1 模糊综合层次分析评价法
        2.2.2 权重确定
        2.2.3 模糊综合评价
    2.3 数据及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尼梯田地区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指标的权重
    3.2 哈尼梯田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评价结果
        3.2.1 模糊评价结论向量
        3.2.2 模糊综合得分法评价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8)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下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二、中越两国严峻的关系形势有待缓和
        三、全域旅游引领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区域跨界竞合新阶段到来
        四、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整体旅游竞争力薄弱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边境旅游研究
        二、边境口岸旅游研究
        三、旅游空间研究
        四、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搜集与文献综合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实地调研法
        四、GIS分析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读
        一、边境口岸旅游
        二、增长极
        三、空间结构整合
        四、空间拓展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点—轴”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空间结构理论
        四、距离衰减理论
        五、旅游共生理论
第三章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区域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发展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
        一、口岸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二、区域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三、区域县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评价
第四章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整合与拓展分析
    第一节 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旅游空间拓展关系
        一、旅游空间结构整合是旅游空间拓展的基础
        二、旅游空间拓展是旅游空间结构整合的重要推力
        三、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旅游空间拓展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第二节 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动力分析
        一、政府政策奠定了口岸旅游发展的良好方向基础
        二、经济发展是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的保障
        三、交通是贯通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纽带
        四、区域旅游合作带动口岸旅游发展
        五、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有待优化
        六、口岸旅游产品不足以满足旅游者需求
    第三节 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的原则
        一、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原则
        二、旅游空间拓展原则
    第四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整合
        一、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内容
        二、旅游空间结构整合路径
    第五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拓展
        一、口岸区域旅游空间拓展机理
        二、口岸区域旅游空间拓展研究方法
        三、圈层结构构建与分析
        四、旅游空间拓展谱系
        五、旅游空间拓展路径
第五章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策略
    第一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策略
        一、推进口岸建设,壮大旅游节点
        二、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打造旅游轴线
        三、深挖旅游资源,合理布局
    第二节 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拓展策略
        一、从口岸向纵深发展,塑造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拓宽市场域面,壮大口岸旅游发展规模
        三、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探寻了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解构了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的关系
        三、分析了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四、构建了云南中越边境口岸区域旅游空间拓展圈层结构与路径
        五、提出了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空间结构整合路径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展望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状综述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彝族文化元素与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关联性分析
    2.1 彝族文化元素概述
        2.1.1 彝族文化的色彩元素
        2.1.2 彝族文化的图案元素
        2.1.3 彝族文化的民俗元素
    2.2 旅游纪念品概述
        2.2.1 旅游纪念品的概念释义
        2.2.2 旅游纪念品的功能解析
        2.2.3 旅游纪念品的类别阐释
        2.2.4 旅游纪念品的材料分析
    2.3 彝族文化元素与云南旅游纪念品的关联性
        2.3.1 彝族文化元素推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
        2.3.2 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弘扬彝族文化特色
        2.3.3 彝族文化元素与云南旅游纪念品相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3.1 彝族色彩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提炼与转化
        3.1.1 挖掘匠心独运的核心色彩
        3.1.2 多姿多彩文化元素的移植
        3.1.3 转换出异彩纷呈的精妙性
        3.1.4 色彩元素的具体运用小结
    3.2 彝族图案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提取与演绎
        3.2.1 提取美轮美奂的图案形态
        3.2.2 运用多样衍变的图案元素
        3.2.3 演绎出视觉语言的独特性
        3.2.4 图案元素的具体运用小结
    3.3 彝族民俗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弘扬与传达
        3.3.1 领略独具形态的人文风情
        3.3.2 再现多样的民俗文化元素
        3.3.3 传达出形象具体的民族性
        3.3.4 民俗元素的具体运用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
    4.1 根植民族,形神兼备——实用价值
        4.1.1 与众不同,历历可见——体现识别功能
        4.1.2 择善而从,不言而喻——体现解说功能
        4.1.3 适俗随时,放眼乾坤——体现延展功能
    4.2 继承创新,精妙入神——审美价值
        4.2.1 易于辨别的“个性化风貌”
        4.2.2 和谐统一的“多样化风格”
        4.2.3 赏心悦目的“民族化风韵”
    4.3 人文关怀,经久长新——文化价值
        4.3.1 潜移默化的认知熏陶
        4.3.2 芳醇无比的精神体验
        4.3.3 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及见解
    5.2 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10)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第二节 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原则
        二、保护性开发
        三、突出特色
        四、协调性原则
        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三节 利益主体理论
    第四节 SWOT分析模型
    第五节 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模式
        一、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旅游开发模式
        二、“硬管理”与“软管理”齐抓共建的管理模式
        三、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相互平衡的管理模式
第三章 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发展现状
    第一节 马鞍底乡基本情况
    第二节 马鞍底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森林资源
        二、动植物资源
        三、水资源
        四、蝴蝶资源
        五、生态旅游景观
    第三节 马鞍底蝴蝶谷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二、文化产业基础建设
        三、旅游业发展情况
    第四节 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Strengths—优势
        二、Weaknesses—劣势
        三、Opportunities—机遇
        四、Threats—挑战
第四章 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规划相对滞后
        一、保护区与开发区相混淆
        二、景区规划引导性不够
        三、交通规划前瞻性不足
        四、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某些矛盾
    第二节 旅游容量不足
        一、景区容量小
        二、接待能力差
        三、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第三节 管理水平较低
        一、资源管理
        二、景区管理
        三、违章建筑治理
        四、不法小商贩治理
第五章 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分区保护与分期开发
        一、分区保护与分期开发的依据
        二、分区保护与分期开发管理的设想
        三、分区保护与分期开发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制度管理与生态伦理引导相结合
        一、制度管理
        二、生态伦理引导
    第三节 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点
        一、经济手段
        二、行政改革
        三、社区参与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金平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红河州为例[J]. 陈鹏. 大理大学学报, 2021(03)
  • [3]云南省金平县脱贫成效及问题研究[J]. 靳欣婷,孟志兴. 山西农经, 2020(17)
  • [4]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褚华凯. 浙江大学, 2020(02)
  • [5]潇贺古道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 王影雪.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效率演化视角下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县域旅游减贫效应研究[D]. 廖洪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旅游资源价值空间差异评价[J]. 张永勋,闵庆文,李先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7)
  • [8]云南中越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整合与拓展研究[D]. 吴建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彝族文化元素在云南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李萩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10]马鞍底“中国·红河蝴蝶谷”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研究[D]. 杨雪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锦屏蝴蝶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