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看看戈尔巴乔夫是如何坦白的

让我们看看戈尔巴乔夫是如何坦白的

一、且看戈尔巴乔夫如何自白(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1](2019)在《关于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世界历史课外读物是世界历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与历史教材中的世界历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世界历史课外读物语言幽默、生动,可以很好的将教材中世界历史制度、理论制度转化成一个个清晰明了的历史事例,丰富教材历史伟人的形象,帮助学生突破世界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学生利用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可以拓宽知识量,教师利用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最重要的是世界历史课外读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所以教师需要将世界历史课外读物进入课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和拓宽学生世界历史的知识面。全文分四部分对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高中历史教材推荐的世界历史课外读物的分类和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介绍的是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介绍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分别介绍了将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面临的困境及建议,最后介绍的是新课标对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的要求及建议。

李贤栋[2](2019)在《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外交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面临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戈尔巴乔夫对外交思想以及外交实践均做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形成了以“新思维”为核心的外交思想。一改苏联传统的外交模式,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强调和平与合作,注重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强调用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属于温和型的外交思想,对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与西方资本国家的外交中,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为苏联与美、日、西欧等国家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与美国的交往中,苏联放弃了与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呼吁双方减少敌对情绪,在裁军、核武器、地区热点问题上多采取让步妥协的政策。在与日本的外交上,苏联恢复了中断了多年的苏日外长级交流,在苏联外交部设立苏日关系部,专门处理对日关系。在与西欧国家的外交中,苏联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减少华约与北约的对抗,支持“欧洲大厦”的建立。同时,在人权问题上,苏联认同西方国家的主张,在人权与主权的辩证关系上倾向于向西方国家妥协。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面,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对中国、东欧等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与东欧国家的政策上,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以往“全面控制”的政策,转而支持东欧国家的自主改革,强调东欧国家的自主地位及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可以说,德国的统一与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戈尔巴乔夫在确定边界、裁减边防军队、阿富汗问题、两国经济交往等领域均做出了积极努力。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中,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也做出了大幅调整。戈尔巴乔夫突出强调政治的作用,强调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达到交往,同时坚持政策灵活性,尊重第三世界国家的道路选择,支持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自主选择权。总而言之,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外交实践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外交实践纠正了苏联历史上的大国主义、沙文主义、大党主义,缓和了国际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也减轻了国内压力,为苏联经济发展卸下了一些包袱。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外交实践过于向西方妥协,损害了苏联国际威望,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薛小荣,邬沈青[3](2018)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民主运动及其政治后果》文中提出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的社会民主运动,既是改革的民主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改革进程中国家政治控制能力弱化乃至丧失的结果;既是苏联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社会矛盾不断累积爆发的结果,又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刺激下社会过度反应后不满和怨气的情绪宣泄。但是最终导致社会民主运动政治方向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则是苏联政治压力集团的形成。在中央政府不断失去对局势的控制后,这些政治压力集团迅速演变成政治夺权势力。最终,苏维埃政权在社会民主运动的激情狂欢中轰然倒塌。

张刊[4](2013)在《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启示的研究》文中认为政治体制在世界政治文明演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政治体制要在一国政治中发挥应有功能,绝不能固步自封、僵化守旧,必须随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革。如果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缺乏改革意识、贻误改革时机或者改革偏离正确方向,不仅会给所在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也会给党自身的发展种下灾难的种子。本文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进行分析,使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的尝试和探索,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本文是以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和变革,旨在通过对它们自身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和相互比较,进一步总结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认识,以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为新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重要启示。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和背景。第二部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阐述了马恩、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政体改革的思想。第三部分: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其内容。第四部分:从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失败中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当前政体改革的重要启不。

霍修兰[5](2011)在《近十年来国内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自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学者围绕戈尔巴乔夫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分析与论述也逐渐趋于系统化和理性化。总体来说,研究视野较为开阔,角度多维,相关观点论述较为成熟。相关热点问题研究深入、细化,边缘问题凸显,领域拓宽,相关争议问题延伸,各家说法不一,莫衷一是。与此同时,国内史料研究也显现出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热点问题的重复研究多,探索研究新领域的较少,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前景展望的研究少,研究中"避重就轻"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和解决。

潘兴明[6](2012)在《俄罗斯与南非关系的历史考察——以苏联与非国大关系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与南非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发轫的苏联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关系。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苏联向非国大提供了重要的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尤其是武器装备的援助。8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与非国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苏联的同盟军战略和非国大的多元化战略产生了良性的互动,为南非的民主改革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但对苏联在新南非创建中的作用不宜高估。事实上,苏联与非国大的关系在80年代末趋冷,直接影响到此后的俄南关系。

海芬蕾[7](2012)在《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苏东剧变是上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世纪性的悲剧。二十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从不同的领域、不同视角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研究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来梳理苏联从建立到解体七十四年间的历史脉络、制度沿革、改革进程,社会变化,系统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远影响,探讨苏联解体的制度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因素、民族因素、思想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镜,总结苏联解体以及苏联模式失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的教训和启发。对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研究本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我们认识到了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系统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路径与机制问题;警惕全盘西化和民主主义的侵蚀,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变革,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章首先从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开始,对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以及“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影响和弊端进行论述;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运行、成就和历史作用做出了深刻的分析;第二章全面系统的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执政时期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改革、外交政策;第三章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新思维”改革,从理论、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第四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总结,尤其对苏东剧变的原因透析方面,本文全面总结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欧美学者以及我们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最后一章进一步论述了后苏联时代在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

邢广程[8](2011)在《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文中研究说明从政治信仰这个角度来观察苏共瓦解问题和苏联解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政治信仰问题是政治意识中的核心部分。在讨论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等人的政治信仰、世界观和对马列主义的看法等问题时,我们既要关注他们当政时期的言行,也不能忽视他们离开政治舞台之后所撰写的演说和回忆录等,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已经无所顾忌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表露他们当政时期不能说出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深入、客观和全面地剖析戈尔巴乔夫等人政治信仰变化的实质和轨迹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本质。

焦应达[9](2011)在《苏联法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与衰亡。1991年以来,从不同角度进行苏联史的研究,总结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苏联法学教育的研究包含了对苏联解体内在原因的探讨,见微知着,在法制、法学、法学教育成为现代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今天,对苏联法学教育的反思将有利于俄罗斯法治国家理论的实践。法律科学的成长不仅取决于其学科内部的因素,还因为其与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苏联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从产生之日起就有较强的辐射力,不仅对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有超强的模范作用,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学形态也产生的巨大冲击。苏联法学教育孕育和成长的环境,它在苏联法制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深刻影响到十月革命后大批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学建设和法制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乃至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苏联法学教育随着苏联国家影响力的扩大而在全世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法学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培养了大批法学教育和司法实务人才,让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在比较短的时间全面而迅速地建立起来。虽然苏联法学教育中一度存在的法律教条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因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法律文化它对世界法律文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法学教育造就一批遵守规则、追求正义的法律职业者,从而形成一个高素质的稳定的职业法律家群体是通往并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法律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操守代表公平与正义,维护着法律的尊严,维系着公众对法治的信心。今天的俄罗斯高扬“法治国家”的理念,重新审视法学教育,关注法律人才的培养对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法治社会的建立、维系与巩固离不开发达的法学教育。对苏联法学教育的探讨将有助于对苏联解体的进一步认识,不仅对俄罗斯今天的法治化进程有借鉴意义,也将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从而把握法学教育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水平。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机构安排如下:导论,介绍了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以及写作的初衷,从法学、教育学和历史的角度阐述苏联法学教育七十年的实践,试图对苏联法和法学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第一章,首先在界定法学教育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俄罗斯文化教育的发展背景做简要勾画。从介绍封建制和封建制以前法学教育的孕育入手,在彼得一世文化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教育改革中发掘和梳理当时对法律、法学教育所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彼得一世开启了俄罗斯人的心智,以野蛮的方式对抗和摧毁着俄国的野蛮,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并推动了彼得一世的改革,让俄国高等法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学教育的肇始,寄托着俄国君主们通过教育开启民智的希望,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培养懂法律的官吏提高日常行政效率和行政水平。本章在18世纪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分析了19世纪法学教育在各种社会变革中的发展状况。帝国晚期试图以法律的完善挽救垂危的统治,在沙皇专制主义与各种革命力量的较量中孕育和催生了俄国近代法律理念,帝国时代法学教育的黄金时期被十月革命画上了休止符。第二章,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法律观的变化对法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影响。本章首先梳理了苏联时期高等法学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改造阶段,1917年至卫国战争时期;发展阶段,二战后到70年代初期;提高阶段,70年代至1991年,以期对苏联法学教育有个宏观把握。一个时代的法律观念与法学教育对法律信仰的培植密切相关,但在苏联集权主义的情况之下,国家领导人的法律观会对法学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本章首先介绍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学观,苏联历届主要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法律观对法学教育的影响。苏联的法律观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反映,表达了对法律功能的根本看法,因此也是理解苏联法学教育和核心要素所在。第三章,苏联法学教育的制度设计。本章从微观角度阐述苏联法学教育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大纲的编写及教科书的选定。课程政策和课程设置最直接的反映国家施之于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因此,对苏联法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分析就成为研究苏联法学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途径。教学大纲规定的一切学科都是学生必修的课程,苏联的法学教育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法律人才,通过公共课程,即政治课的学习完成社会主义道德的培育,通过专业课程丰富法律专业的知识技能,并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科书的编写和审定都是以符合无产阶级国家对法律人的培养目标为标准的,反映了苏联政府在法学高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此外,对法学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教学的师资、科研及教学方法等都一一展开论述。第四章,苏联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法律知识的专业化迫使法律职业的专业化,法律作为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社会控制手段,依靠一套专门的权威性资料来实行,客观上需要法学教育系统而完整的将法律这种专门的、权威的知识体系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需要掌握这门知识的人。苏联法学教育既有通常法学教育的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在苏联法学教育过程中泛意识形态化之下培养出的法制职业人也表现出异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本章就苏联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具体阐述苏联的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培育以及他们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展开论述,整体展示苏联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律人所呈现的面貌。第五章,苏联法学教育的特点。虽然苏维埃法学教育是在彻底清理俄罗斯帝国时期法学教育的基础上重建的,但历史的传统仍然以它的惯性潜在的影响着未来。苏联法学教育在历史纵向的链条中获得其独特的价值,并在不经意间体现着俄罗斯文化的浸润。本章通过将苏联法与作为普通法系代表的美国法和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德国法的比较中,获得更加鲜明的形象。第六章,苏联法学教育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的苏联历史具有空前的重要性,苏联法学教育的全部历程及经验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一段落。苏联法学教育的理念、方法、过程等都带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色彩,这些不仅在今天俄罗斯联邦的法学教育中仍有明显的体现,在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苏联解体了,但苏联法学教育七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在今天仍然给我们留下长久的回味与思索,对中国目前的法治化进程和法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结论部分表达的是,苏联法学教育的质量是比较高的,重要问题是法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不能真正推动国家法律制度的健全、司法实践的进步和法治观念的更新。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已经不是法学教育或者法律发展本身能够解决的,苏联法学教育由于体制的原因不能达到法治国家的水平。法学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已经不是法学教育本身、或者法律发展本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它是苏联体制陷入困境的反应。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苏联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之间不能建立良性的互动,从而使法学教育走入困境。本文通过对苏联法学教育的反思,深入研究法律与发展的最终主题,让法律成为苏联转轨过程中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生长点,让人们享受法律文明带来的稳定感和幸福感。

尹慧爽[10](2010)在《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初就看到了苏联必须改革的现状,他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但经济改革受挫,导致了苏联社会的全面动乱,进而戈氏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我们发现,他在“新思维”的指导下,以“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为手段,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革路线只是一种幻想,他的政治改革没有解决苏联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建立起一种合理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政治体制,而是动摇并剥夺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最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致使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戈尔巴乔夫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地位、制定执政纲领、驾驭国家机构、协调组织关系及整合社会关系、应对复杂局面并抵御各种风险等方面的执政能力,深入思考戈氏政治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吸取改革失败的教训。我们要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于尚无先例可循,一时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执政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制定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路线,牢牢抓住改革的主动权及领导权,驾驭好改革方向,让改革在以共产党为核心地位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本文的探讨重点在戈尔巴乔夫政治领域的改革,通过介绍政治改革的背景以及戈氏的个人经历,从而得出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政治改革的原因、政治路线、具体内容和后果,分析改革失败的影响因素,并由此分析戈尔巴乔夫这个领袖人物的执政能力对政治改革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戈氏政治改革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以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借鉴。

二、且看戈尔巴乔夫如何自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且看戈尔巴乔夫如何自白(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概述
    第一节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第二节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高中历史教材推荐的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分类
第二章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建议
    第一节 新课标对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外交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选题目的和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概述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
    第三节 简析戈氏外交新思维与苏联外交的关系
第二章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外交实践
    第一节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
    第三节 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实践
    小结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外交实践的效果和教训
    第一节 积极的效果和意义
    第二节 负面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发展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概念定义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改革观
        2.1.1 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政治体制的构想
        2.1.2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必然性的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发展
        2.2.1 列宁、斯大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2.2.2 毛泽东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2.2.3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3章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
    3.1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1.1 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3.1.2 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国际压力
        3.1.3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受阻,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3.2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内容
        3.2.1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
        3.2.2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2.3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失败及其后果
第4章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对我国当前政改的借鉴与启示
    4.1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对我国政改的借鉴之处
        4.1.1 活跃舆论氛围,开放言论
        4.1.2 改革司法制度,促进国家法制化发展
        4.1.3 把理想中的、超阶段的社会主义,回归为符合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
    4.2 戈尔巴乔夫政改的失败教训和对我国的启示
        4.2.1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
        4.2.2 党政关系改革避免极端化
        4.2.3 社会政治参与需要制度化
        4.2.4 建立公正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4.2.5 把握好“度”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4.2.6 必须妥善解决民族矛盾,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
        4.2.7 注重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俄罗斯与南非关系的历史考察——以苏联与非国大关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7)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不足与创新
第2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2.1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1.1 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演变及其具体实践
        2.1.2 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与十月革命
        2.1.3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2.2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2.2.1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及其运行模式
        2.2.2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及其运行模式
        2.2.3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建立
    2.3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成就和历史作用
        2.3.1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2.3.2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民主的内在紧张关系
        2.3.3 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无效的理论反思
第3章 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苏联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
    3.1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1.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及其影响
        3.1.2 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观
        3.1.3 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3.1.4 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1.5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及其国际影响
    3.2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2.1 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3.2.2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构建
        3.2.3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建设与调整
        3.2.4 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扩张政策及其国际影响
    3.3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执政时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3.1 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3.3.2 契尔年科时期的理论新变化
        3.3.3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4章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4.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维理论体系——“新思维”
        4.1.1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 70 年建设历史的全盘否定
        4.1.2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4.2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后果
        4.2.1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背景
        4.2.2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构想和方案
        4.2.3 戈尔巴乔夫市场经济改革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4.3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后果
        4.3.1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
        4.3.2 “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行及其影响
        4.3.3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反思
    4.4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
        4.4.1 对西方欧美国家的政策,以改善缓和为主
        4.4.2 对于世界敏感地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4.4.3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干涉政策
第5章 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5.1 苏联解体与苏联政权的演变
        5.1.1 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5.1.2 民主派的夺权和苏联的演变
    5.2 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5.2.1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5.2.2 苏联解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远影响
    5.3 对苏联解体原因的透析
        5.3.1 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自我反思
        5.3.2 西方欧美学者对苏联解体的探究
        5.3.3 中国理论界对苏联剧变的全面研究
    5.4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5.4.1 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4.2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路径与机制创新问题
        5.4.3 警惕全盘西化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5.4.4 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变革
        5.4.5 坚持从国情出发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6章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1 叶利钦的西化政治改革
        6.1.1 叶利钦政权的确立
        6.1.2 叶利钦的西化政治理念
        6.1.3 叶利钦对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构建
    6.2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及其经济体制改革
        6.2.1 叶利钦的西化经济改革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潮
        6.2.2 叶利钦“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改革的实质
        6.2.3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的直接后果
    6.3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3.1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内政与外交调整
        6.3.2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3.3 当今俄罗斯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的总体评价与理论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仰自白
    (一)戈尔巴乔夫等人很早就成为信仰上的叛逆者
    (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掩饰自己的真实思想
    (三)影响戈尔巴乔夫等人信仰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1. 农村的背景对他们的影响
        2. 苏共二十大对他们的影响
二、与“斯大林主义”决裂
    (一)戈尔巴乔夫在斯大林问题上观点的变化
    (二)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进行批判的几个主要观点
        1. 将斯大林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
        2. 批判斯大林农业集体化
        3. 批判斯大林对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禁锢
        4. 批判斯大林的镇压政策
        5. 将人作为“螺丝钉”
三、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
    (一)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前后存在巨大反差
    (二)怀疑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认为俄国没有产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是“历史的悖论”,以此否定列宁主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对列宁的反思和批判
    (四)对十月革命的深刻怀疑
四、戈尔巴乔夫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戈尔巴乔夫当政时就将矛头指向了马克思主义
    (二)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空想的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惊人的代价”,“共产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四)批判《共产党宣言》
    (五)对“暴力”和“革命性”深恶痛绝
    (六)放弃阶级道德,实行阶级调和,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类似宗教使命
    (七)混淆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界线
五、几点结论

(9)苏联法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立场、方法与视角
    三.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 文献综述
    五. 结构安排
第一章 俄罗斯帝国时期法学教育概况
    第一节 封建制以前和封建制时期法学教育的孕育
        一. 斯拉夫概况及古罗斯国家形成
        二. 文字的发明及最初的学校
        三. 13—16 世纪罗斯的普通学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出现
    第二节 彼得一世文化改革中法学教育的萌芽
        一. 文化改革的背景
        二. 彼得时代的法律状况及对法学教育的认识
        三. 科学院的创办及正规法学教育的萌芽
    第三节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教育政策及法学教育的兴起
        一. 叶卡捷琳娜二世教育改革的背景
        二. 叶卡捷琳娜时代的法律观及法学教育的发展
        三. 圣彼得堡大学最初的状况及当时的法学教育
    第四节 19 世纪社会变革中俄罗斯法学教育的发展
        一. 19 世纪上半叶俄国的法学教育
        二. 1864 年司法改革后的法制及法学教育
        三. 法学教育的曙光——帝国晚期对法律的重视
第二章 苏维埃法律观对法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影响
    第一节 苏联高等法学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 苏联法学教育的改造阶段
        二. 发展阶段,二战后至70 年代初期
        三. 提高阶段,70 年代至1991 年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法律观的确立及发展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法律观
        二. 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法
        三. 苏维埃社会主义法律理论
        四. 苏维埃法律观念的变化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苏联主要领导人的法律观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一. 列宁的法律观及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二. 斯大林的法律观及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三. 赫鲁晓夫时期“加强法制”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四. 勃烈日涅夫的法律观及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五. 戈尔巴乔夫“法治”的努力及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苏联法学教育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苏联高等法学教育的组织结构
        一. 苏联法学教育的组织形式
        二. 苏联法学教育的实施机构——法律院校
    第二节 课程设置
        一. 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 从教学大纲看课程结构
        三. 法学教育中突出政治课的学习
        四.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法学教科书的编写要求及文本分析
        一. 编写法学教科书的基本原则
        二. 对资产阶级法学的彻底批判
        三. 主要课程教科书的分析
    第四节 考试与就业
        一. 关于考试
        二. 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第五节 教学方法及师资与科研
        一. 教学方法
        二. 对法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三. 法学科研的组织方式
        四. 法学科研人员的任务
第四章 苏联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
    第一节 俄罗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历史
        一.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泛论
        二.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法律职业
        三. 苏联时法律职业概述
    第二节 苏联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者的塑造
        一. 法官
        二. 检察官
        三. 律师
        四. 法学家
    第三节 苏联的法律职业者对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一. 对法学理论的影响
        二. 对司法的影响
    第四节 “公正”还是“服从”?——莫斯科审判中苏联法律职业者的表现
        一. 莫斯科审判——以“法律”的名义蔑视法律
        二. 粉墨登场——莫斯科审判中法律职业者的表现
        三. 从莫斯科审判看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背离
第五章 苏联法学教育与美、德两国的异同
    第一节 法学教育诞生背景的差异
        一. 美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历史
        二. 早期德国的法学教育及法律职业
    第二节 与美、德两国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差异
        一. 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二. 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上的差异
    第三节 苏联法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
        一. 法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 意识形态教育在苏联法学教育中的解读
        三. 苏联法学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思
    第四节 苏联法学教育的特点
第六章 苏联法学教育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苏联法学教育对俄罗斯联邦的影响
        一. 俄罗斯法文化是法学教育得以继受的前提
        二. 俄罗斯联邦法学教育对苏联法学教育的扬弃
        三. 俄罗斯法学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 苏联法学教育模式对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一. 苏联法学教育对新中国法学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 苏联法学教育影响新中国法学教育的途径及表现
        三. 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苏联法学教育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一. 苏联法学教育对南斯拉夫的影响
        二.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苏联法学教育的历史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背景
    1.1 历史背景
        1.1.1 勃列日涅夫时期
        1.1.2 短暂的安德罗波夫时期
        1.1.3 短暂的契尔年科时期
    1.2 个人经历
第2章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与方向
    2.1 政治改革的原因
    2.2 政治改革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2.1 政治改革的思路
        2.2.2 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3 政治改革的后果
        2.3.1 引发了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和蜕变
        2.3.2 加速了苏共领导核心的分裂
        2.3.3 加速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
        2.3.4 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2.4 政治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2.4.1 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思想路线的扭曲
        2.4.2 戈尔巴乔夫妥协动摇、优柔寡断、脚踩两只船的决策风格
        2.4.3 政治改革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
        2.4.4 没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2.4.5 改革脱离本国国情
第3章 戈尔巴乔夫执政能力对政治改革的影响
    3.1 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制定科学政治路线的能力
    3.2 掌握国家政权、保持共产党执政的能力
    3.3 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3.4 保持党组织团结一致的能力
    3.5 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
第4章 中国在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思想中得到的认识
    4.1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4.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3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作用
    4.4 要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4.5 政治改革要适合本国国情
    4.6 推进并深化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四、且看戈尔巴乔夫如何自白(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高中世界历史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D]. 李洋. 聊城大学, 2019(01)
  • [2]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及其外交实践研究[D]. 李贤栋. 聊城大学, 2019(01)
  • [3]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民主运动及其政治后果[J]. 薛小荣,邬沈青.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1)
  • [4]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启示的研究[D]. 张刊.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5]近十年来国内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研究述评[J]. 霍修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2011(00)
  • [6]俄罗斯与南非关系的历史考察——以苏联与非国大关系为视角[J]. 潘兴明. 俄罗斯研究, 2012(04)
  • [7]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 海芬蕾. 吉林大学, 2012(08)
  • [8]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J]. 邢广程. 俄罗斯学刊, 2011(03)
  • [9]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 焦应达.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 [10]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思想研究[D]. 尹慧爽. 河北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让我们看看戈尔巴乔夫是如何坦白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