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梦成谜”——高琦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其成因

“明月梦成谜”——高琦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其成因

一、“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皎月[1](2017)在《高启诗歌雨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启是元末明初着名诗人,其一生共创作2000余首诗歌,目前学界关于高启诗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对其诗歌意象的研究仍属于一个薄弱环节。通观高启诗作,涉及雨意象的诗歌共有286首。“雨”意象之所以深受诗人青睐,与吴中地区常年温和多雨的地理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也导致了一生未曾离开吴中的高启生活中常以雨为伴。其次,“雨”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要的意象之一,它独有的轻盈细腻、阴暗晦涩,往往可以引发诗人心中或喜或悲的情感,与高启的人生经历所契合。通过细读诗歌文本,依据感官把高启诗歌中的“雨”意象大致分三类:一听雨,雨声翛翛,如泣如诉,漫漫长夜说尽无限愁苦;二观雨,观景抒情、象由心生,通过眼前雨景感受到的清空禅意,给予诗人心灵上的安宁,达到精神上的自适;三感雨,即多重感官融合下的心灵感知。雨作为花落花开、四季变换、时间流逝的最好见证之一,给诗人带来人生短暂风雨无常的感悟。意象是诗人创作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高启诗歌中的雨意象也不例外。诗人借雨抒愁,寄离思之苦、悯时逝之悲、哀乱世之叹;托雨言志,儒家“入世”思想与吴地传统的“自适”情怀在元明之际理学“贞节”观的催化下呈现出诗人在“仕”与“隐”中摇摆的现象。

何雯娟[2](2013)在《论高启对李白的接受》文中研究表明明代第一诗人高启,以天赋高逸的聪慧才智与兼学众家的创作宗旨,卓立于明初诗坛。高启工学于诗,诸体兼备,“天资秀敏,故其发越特超诣,拟鲍、谢则似之,法李、杜则似之。”[1]通观高启的生平与创作,李白对其的影响尤为突出,不容小觑。李白独具魅力的人格与诗格在高启的人生历程与创作实践中,都留下了有迹可循的踪影。高启对李白的接受,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中颇具典范意义的现象之一。本论文将分为上下两编论述高启对李白人格与诗格的接受。以高启与李白的诗文作品为依托,结合史料记载,于对比之中,探寻高启与李白在生平经历、性格心态、精神寄托、爱好追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探析高启对李白人格的接受。通过对两人诗文作品的进一步解析,结合相关诗文评的记述,找寻高启从李白诗文创作中汲取养料的痕迹,探析高启师承李白的创作摹拟,解析高启对李白诗格的接受。本篇论文的上编部分,将具体从“高启对李白形象的塑造”;“高启以‘谪仙人’自比”;“高启与李白同为少年有才、志存高远之人”;“高启与李白都曾经历入朝为官,后又赐金放还的仕途起伏”;“高启与李白皆钟情游历名山,喜好寄情山水”;“高启与李白皆有浓厚的诗酒情缘与闲云野鹤的精神向往”等角度来论述高启对李白人格的接受。在论文的下编部分,将具体从“高启对李白诗歌题材和立意的借用与模拟”;“高启对李白雄浑诗歌风格的效仿”;“高启对李白神奇瑰丽艺术想象的借用”;“高启对李白清新俊逸语言特色的师承”;“高启对李白艺术构思的模仿”及“高启在诗歌中化用、借用或仿写李白的诗句”等角度来探讨高启对李白诗格的接受。本篇论文通过逐一解析高启对李白人格与诗格的接受,更加真实有效地还原了高启作为明初颇具开创性意义之诗人的写作思维与创作追求。同时在立足于对高启诗文作品客观解析的基础上,将其诗作与李白诗作加以对比,辅之以高启的生平经历,更加立体地把握高启的创作心态,完成对高启诗文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同时,论文通过再次观照李白的生平经历,重温李白的诗文创作,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李白其人其诗的流传情况及福泽后世的深远影响。

李鸿渊[3](2011)在《近三十年来高启诗歌研究述评》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启诗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笔者从高启诗文集版本与作品考论、高启诗学思想研究、高启诗歌创作与风格研究、高启诗歌地位与影响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并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希望有益于今后的高启研究。

赵敏[4](2011)在《明代诗风的开启者——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在整个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对明代诗风有着开启之功,其随事描摹的创作途径、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灵动洒脱的诗学追求,影响着整个明代诗风。1995——2005年这十年间,关于高启的研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高启生平思想、诗歌风格、诗歌理论、词和散文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这十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综述。

郭桂滨[5](2006)在《高启明初文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高启诗歌理论主张及其明初创作实践的全面考察,结合明初的政治环境与高启的个人遭遇,对高启入明以后文学思想的变化进行研究。文章系统地探讨了高启的诗歌理想,并揭示出其与明初创作实践之间三个方面的落差:一,其“自适”的创作目的在明初逐渐消逝;二,其诗歌审美强调“格”、“意”、“趣”兼具,但是到明初却始终徘徊于重“格”与达“意”的矛盾状态之中;三,辞官之前,其诗作或歌隐逸之志,或颂朝廷之光,而辞官回乡之后则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在创作主题上表现为“山林”与“台阁”的双向失落。文章的主体由三章组成:第一章重在说明高启明初所面临的士风与文风,指出当时士风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压制”,而文风则在开国初期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呈现了“崇尚质朴”的倾向。第二章重在阐释高启的诗歌理想,通过考察高启的诗学理论表述,从创作目的、审美取向、创作途径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其诗歌理想。第三章重在论述入明以后高启文学思想的变化。通过分析高启入明后诗歌作品,阐述了他入明七年“自适”情怀的消逝及其在南京为官时场面诗作的重“格”倾向;最后分析了他辞官回乡后的大型组诗《姑苏杂咏》,指出他此期诗作思想上的散乱和体式上的零杂。这反映出其“山林”与“台阁”理想的双向失落。

周君燕[6](2006)在《高启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对高启诗歌全面的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对高启做一个概括性的说明,并简单介绍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高启心态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分析高启强烈的个性自觉意识。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高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自觉意识,突出表现在,他把个人立身之本定位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当时纷争的局面,采取了避世的方法以维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其二是探讨高启不同于以往隐士心态的特征。笔者认为,高启所呈现的心态,在历代以来的所有的隐士心态中都是非常罕见的,高启的心态不再是传统隐士所表现得平和、安宁的心绪,相反,他的内心却呈现出一种焦虑、恐惧甚至惊悚。高启的心态一方面源于他强烈的个性自觉意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要求他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是诗人所面对的现实却对这一理想的实现设置了重重的阻碍,不仅如此,随着封建末世的到来,对于个体的限制也愈来愈多,士人们除了为皇朝的家奴之外,别无选择。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恰恰是这两方面矛盾碰撞的结果,同时,诗人以他敏感的触角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以往隐士所没有透漏出来的多层面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高启文艺理论观的探讨,把高启的文艺观置于元末明初的环境之下,分析“兼师众长,随事模拟”承前启后的意义。高启以诗人的身份安身立命,诗歌对于他来说是全部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在诗歌的世界中,他企图超越前人,融会各家所长,在元末以学二李相号召的诗坛上来说,体现了诗人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同时,对于明代的诗坛特别是明初“宗唐尚雅”的风气也具有开启作用。第三部分,对高启诗歌主题所作的研究,分为四小节。其一,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高启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隐居江畔,但是对于现实和历史他有着自己的思索,这种思索浸透着诗人对于民瘼的关注。其二,对个体命运的深沉感叹。高启高度觉醒的自我意识也正是体现在他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方面,要求实现个体价值的强烈的渴望与所依附的外在社会环境的碰撞,激发了诗人对个体命运的深沉的感慨。其三,对亲人、朋友的挚爱之情。其四,对山水的关注。在对山水的关注中,高启熔铸了个体所有的情感体验,山水见证着诗人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世界,同时,高启笔下的山水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第四部分,对高启诗歌艺术的辨析,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古体诗、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所作的研究,探讨高启各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吴士勇[7](2006)在《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文中研究表明诗人高启死于非命有多方面原因。世谓其诗作《宫女图》暗讽宫闱密事而招来杀身之祸,纯属穿凿之谈。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让诗人产生了惶恐无助的心态,随之其辞官不就的行为,被朱元璋视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举措。“魏观案”事发后,高启诗文中某些触犯忌讳的语句让明太祖动了杀机。朱元璋制造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还希望警告那些仍然感怀于元朝与张士诚政权仁泽的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明太祖屡兴文祸,使用暴力手段镇压不与新王朝合作的士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启之死可谓明初江南文祸的滥觞。

吴士勇[8](2005)在《诗人高启死因探析》文中指出诗人高启死于非命有多方面原因。世谓其诗作《宫女图》暗讽宫闱秘事而招来杀身之祸,实纯属穿凿之谈。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让诗人产生了惶恐无助的心态,随之其辞官不就的行为,被朱元璋视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举措。“魏观案”事发后,高启的诗文中的一些触犯忌讳的语句让明太祖动了杀机。朱元璋制造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还希望警告那些仍然感怀于元朝与张士诚政权仁泽的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明太祖开始使用暴力手段镇压士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言行。

周明初,程若旦[9](2005)在《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末明初的吴中文学近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的着述不断出现。本文从综合性研究、文学思想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宏观方面,以及作家作品、诗社研究等微观方面入手,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此类论述进行整理和总结。

司马周[10](2002)在《“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文中研究指明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 ,写下了大量“梦”诗 ,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 ,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 ,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二、“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高启诗歌雨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高启生平和着述
    二、新时期高启诗歌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学术价值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及学术价值
第一章 中国古典诗歌“雨”意象概述
    第一节 古典诗歌“雨”意象发展历程述略
    第二节 传统“雨”意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高启诗歌中的“雨”意象
    第一节 听雨
        一、滴漏绵绵的细雨
        二、恣肆翛翛的急雨
    第二节 观雨
        一、观景抒情
        二、象由心生
    第三节 感雨
        一、四季更替、时光如梭的感慨
        二、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悟
第三章 高启“雨”意象的情感内涵与时代印记
    第一节 借“雨”抒愁
        一、离思之苦
        二、时逝之悲
        三、乱世之叹
    第二节 托“雨”言志
        一、风雨如晦:儒家入世情怀的彰显
        二、沐雨清风:吴地自适传统的继承
    第三节 “仕”“隐”摇摆之间:理学影响下士的“贞节”观
        一、归隐山林的“守贞”
        二、择主而仕的“守节”
结语
附录:高启诗歌雨意象的统计表格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论高启对李白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高启简介
    1.2 近二十年来高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高启对李白人格的接受
    2.1 高启笔下的李白形象
    2.2 高启以“谪仙人”自比
    2.3 高启与李白相似的人格特征
3 高启对李白诗格的接受
    3.1 高启对李白诗歌题材和立意的借用与模拟
    3.2 高启对李白诗歌风格的接受
    3.3 高启对李白艺术构思的模仿
    3.4 高启在诗歌中化用、借用与仿写李白的诗句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三十年来高启诗歌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启诗文集版本与作品考论
二高启诗学思想研究
三高启诗歌创作与风格研究
四高启诗歌地位与影响研究
五高启诗歌研究的不足和问题

(4)明代诗风的开启者——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高启生平和创作的研究
二、关于高启诗歌风格的研究
三、关于高启诗歌理论研究
四、关于高启词、散文的研究

(5)高启明初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启明初面临的士风与文风
    第一节 “自我压制”的士风
    第二节 “崇尚质朴”的文风
第二章 高启的诗歌理想
    第一节 “自适”的创作目的
    第二节 格、意、趣兼具的审美企盼
    第三节 兼师众长的创作途径
第三章 入明以后高启文学思想的变化
    第一节 入明七年:“自适”情怀的消逝
    第二节 南京时期:场面诗作的重“格”倾向
    第三节 辞官回乡:“山林”与“台阁”的双向失落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论文
附录
    高启诗文系年
    20 世纪以来高启诗学思想研究综述
    20 世纪以来高启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致谢

(6)高启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青丘心路探寻
    一、强烈的个性自觉意识:青丘江畔的宣言
    二、青丘江畔的孤吟者:对传统隐士心态的叛离
第二章 文化心态作用下的文艺观——“一变元风,首开大雅”
    一、师古与师今
    二、尚俗与崇雅
第三章 诗化心史——高启诗歌主题研究
    一、“虽以忘家贫,尚复忧世艰。”——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二、“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束。”——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咏叹
    三、“艰难我何托,所托在友朋。”——对亲人、朋友的挚爱之情
    四、“忧时之心谁识得,寄情山水醉愁眠。”——对山水自然的关注
第四章 高启诗歌艺术辨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诗人高启死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9)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综合性研究
    (二) 文学思想研究
    (三) 社会文化研究
    (一) 作家和诗社研究
        1.作家
        2.诗社
    (二) 作品研究

四、“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启诗歌雨意象研究[D]. 陈皎月.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2]论高启对李白的接受[D]. 何雯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6)
  • [3]近三十年来高启诗歌研究述评[J]. 李鸿渊. 中国诗歌研究, 2011(00)
  • [4]明代诗风的开启者——十年来高启研究综述[J]. 赵敏.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3)
  • [5]高启明初文学思想研究[D]. 郭桂滨.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6]高启诗歌研究[D]. 周君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06(10)
  • [7]诗人高启之死与明初江南文祸[J]. 吴士勇. 史学月刊, 2006(02)
  • [8]诗人高启死因探析[J]. 吴士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 [9]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研究综述[J]. 周明初,程若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2)
  • [10]“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J]. 司马周.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04)

标签:;  ;  ;  ;  

“明月梦成谜”——高琦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其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