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

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易[1](2021)在《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相继提出了建设“绿色公路”、“四好农村公路”等战略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村公路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农村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等阶段都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我国西北寒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更需要积极推广绿色农村公路。目前关于公路绿色度评价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为高等级公路,研究区域主要为东部地区,因此,根据寒旱地区的区域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西北寒旱地区的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体系,对于绿色农村公路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以绿色农村公路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界定了研究范围,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绿色公路评价的研究成果,确立了研究方向。针对寒旱地区干旱、寒冷、欠发达等突出特点,分析了寒旱地区的地域条件对于绿色农村公路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提炼了寒旱地区绿色农村公路的内涵。从“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综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全寿命周期理论和综合系统论等相关基础理论,对绿色公路评价理论进行了总结,通过引入“绿色度”概念,确立了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的总体思路和理论基础。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方法,以国家行业标准等为依据,结合专家意见,确立了以“绿色理念,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品质建设,服务提升”5个方面的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5项一级评价指标,23项二级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公路评价体系的深入分析,将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等级划分为“G1(深绿),G2(绿色),G3(浅绿),G4(非绿)”4个等级,并且给出了每个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的分级标准。对常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比选后,选择运用灰色聚类评价法构建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模型,实现了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为验证评价模型,选取典型寒旱地区农村公路“通古淖尔至额尔克哈什哈农村公路”作为本文的模型验证实例,对该项目绿色度进行评价,得出了其评价等级结果为“G2(绿色)”的结论,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后,给出了措施与建议。

王军强[2](2020)在《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作建设里程数迅速增加。但作为巨大的地表工程,高速公路在满足交通功能之余,道路景观设计、特别是工程与地域风景的结合设计往往被忽视。目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设计模式,缺乏地域人文特色、忽视沿线景观资源、重道路设计轻景观设计等诸多问题。这与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加注重空间品质的发展理念存在一定差距。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作为串接关中区域多个重要区县的交通廊道,其开通建设,应在需要在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需求上,紧扣高品质空间建设和景观环境设计的时代要求,将关中地域的自然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将交通规划与景观设计一体化考虑,探索满足新时期居民高品质出行体验及塑造高品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途径,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依据“研究背景—基础概念—方法构建—案例实践”的框架思路。首先,通过梳理高速公路廊道景观设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和技术体系,总结出国际和国内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聚焦的核心研究观点。其次,通过界定“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等研究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思路,并总结构建了基于关中区域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框架。最后,以西安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托分区分段手法建构景观主题设计框架,以高速公路空间划分的线性和节点景观为切入点,结合实践案例论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两点:其一是构建了基于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范式;其二是在西咸北环线景观设计实践研究中进行了关中地域特色的高速景观表达手法梳理和呈现,为类似地域特征的项目实践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和案例借鉴。

张景波[3](2019)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空间和重要载体,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担,如何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城市空间中,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诸多城市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但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正能量,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经济体系迈向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格局逐步优化、自主创新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对外开放纵深发展,等等;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成就的背后依旧存在着系列性的现实问题,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不足等为代表的城市问题阻碍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将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如何深度革除这些阻碍因素,进而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城市政府部门关注的关键命题。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属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传统的城市经济发展中,多关注的是城市经济规模总量的增加,通过总量增长率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更侧重于数量方面的增加;然而,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质量不应当单纯的局限在量的增加,而应当更加注重结构和比例的协调,注重是否真正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否将这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怎样的空间分布格局,又拥有着怎样的演化趋势,却缺乏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性分析,这对于未来推动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展开实证分析,以期明确其内在的差异水平及运行趋势,真正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初衷。本文尝试着沿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收敛性分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探索、基本趋向与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链条展开系统性研究与探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构建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2008-201 7年中国31个省市(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测度,明确出其内在的时空演化机制。得出: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子系统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以及共享发展水平在2008-2017年间均实现了稳步的提升,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受制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创新发展以及共享发展在2015年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而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在2014年也经历了小幅度的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均实现了再次的提升。同时,这五大子系统也表现出了与经济发展相似的空间格局,其东部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来看,2008-2017年间中国实现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且总体呈现出“东部领先、中部追赶、东北和西部滞后”的空间格局。依据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将其划分为低水平发展阶段、较低水平发展阶段、正常水平发展阶段、较高水平发展阶段及高水平发展阶段五个等级,其中北京和上海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广东、江苏和浙江处于较高水平发展阶段,山东处于正常水平发展阶段,且这三个阶段的省市均属于东部地区;天津、河北、辽宁、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陕西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和甘肃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均属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次,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和Moran’s I指数分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分布演化情况得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2008-2017年间存在着显着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但是Moran’s I指数较低,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表现不明显,其集聚程度低,整体呈弱集聚格局。而且大多数地区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赖性,呈现集聚的特征。再次,通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情况实证分析得出,2008-2017年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α收敛,却存在一定的β收敛,且收敛速度在1.5%左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放缓的发展趋势;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四大经济板块自身内部的Tpi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四大板块之间的收敛程度TBR呈现出由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对国内典型城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出,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向做了研判,在此基础上从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能力、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及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等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力求取得一定的创新:第一,基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核心特征、现实基础和内在要求等探索性搭建起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明确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实证检验其空间收敛性,明确出其内在的空间差异和收敛机制,属于理论指引下的实践创新。以往的研究中多关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对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性认知;而且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运行状态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空间差异,却也缺乏一个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性认识。在城市空间作用不断提升且城市经济领域逐步受到关注的情况下,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方能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初衷。第二,实证测度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个子系统水平和综合水平,明确其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东部领先、中部追赶、西部和东北滞后”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分布演化情况,得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着显着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但集聚程度低,整体呈弱集聚格局的研究结论,对于未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参照意义,也具有明显的实践创新价值。已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度不高,而且呈现出怎样的空间格局也没有形成科学性认识,特别是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缺乏系统性分析。未来的城市经济运行中,若要全方位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除需要弄清楚内在的空间差异外,还应当对其空间集聚水平有一个明确认识,这对于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价值。第三,实证分析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收敛情况得出,2008-2017年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α收敛,却存在一定的β收敛,收敛速度在1.5%左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了放缓的发展趋势;而且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四大经济板块自身内部的Tpi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四大板块之间的收敛程度TBR呈现出由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这种实证结果对于合理认识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趋势及未来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差异化政策建议提供思路,属于实践状态下的创新类型。已有研究中并没有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收敛性展开全方位分析,而空间收敛性的识别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未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缩小其空间差异,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引导下的城市经济高质量目标,对于全方位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本文尝试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展开分析,在充分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框架,丰富框架的理论体系,拓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应用范畴,推动多学科的理论交融。通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有助于明确其内在的空间异质性、空间关联性及空间收敛性,为未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参考;也有助于深化城市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蒲韵[4](2017)在《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初探 ——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文中认为旅游公路指的是连接旅游资源同时具有旅游特色和服务功能的一类公路,是公路交通运输体系与旅游产业体系结合的产物,也是公路线形、路面景观、边坡绿化和防护等技术的复合应用。旅游公路的产生和发展与旅游业和交通运输行业息息相关,对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在我国,随着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公路迎来了一批建设热潮,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以旅游公路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北部的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学科交叉、实践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其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该项目处于秦巴山区腹地,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同时途经4个市(县、区)17个主要乡镇,全长477千米,毗邻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色又有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属于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复合型旅游公路。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并讨论了如何在复杂的场地现状条件下,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并在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的设计实践中尝试在公路主体工程、附属设施、植物景观和服务设施上,运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手法,并结合多学科方法和手段,丰富旅游公路的内涵。

王彦裕[5](2014)在《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形等自然资源差异明显,从而形成了我国道路交通的多样性。陕北沙漠高速公路已成为我国东部与西部,沙漠与平原的主要道路方式,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特殊的气候条件,为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的绿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我国陕北沙漠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的毛乌素沙地,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的绿化较为困难,绿化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本文以位于陕西省北部的榆阳机场沙漠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宏观和微观结合法和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该区域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现状的调查,提出了我国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在分析陕北沙漠高速公路气候特点和对植物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认为,我国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兼顾整体性、美观性、安全性、生态性和地域性等多项原则的基础上,要遵循舒适与安全、融合与协调、统一与变化、保护与发展、视觉与比例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标准;在植物选择时要统筹兼顾,采用多种植物进行搭配种植,尽可能做到色彩丰富,植物姿态统一多变,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植物材料。研究结果可以为合理选择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和整体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对降低高速路的绿化维护成本、提高陕北沙漠高速路的运输安全和运输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吴焱[6](2013)在《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公路历经“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建设发展总量不断攀升,路网结构持续优化,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各级服务能力显着提升,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农村公路发展不均衡、附属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及建设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充分发掘农村公路特性,对农村公路进行系统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公路评价、管理及保障体系,建立论文研究的横向理论基础;再从纵向上剖析农村公路基础数据收集、农村公路一致性评价、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管理策略及农村公路安全保障防护技术,展开阶段性专项研究;最后,以横向理论基础作指导,深入分析纵向研究成果,“横纵结合”展开论文研究,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升建设管理能力提供参考。首先,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系统性目标性分析,充分考虑农村公路系统性特性,构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体系,即基础数据技术体系、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建设发展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及政策保障体系五个体系。其次,对农村公路数据收集特性进行分析,应用AHP-TOPSIS-RSR法排列调查内容优先组合秩序,确定农村公路基础数据收集内容,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并结合以“基本调查展开工作,并重抽样调查,辅以专项调查”的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系统调查方法,有针对性的集成设计了基本调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三类调查表格,形成系统性的农村公路基础数据收集方案。再次,运用对比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大量的农村公路发展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筛选,建立农村公路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进行农村公路规划与执行一致性、农村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一致性评价。最后,对比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管理现状,结合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重点,研究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管理策略技术及政策保障;深入剖析农村公路交通特性,从农村公路危险路段识别方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应用、典型路段防护技术进行了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并基于人、车、路、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性安全保障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一步成果。基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系统性目标性分析,构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体系;应用AHP-TOPSIS-RSR法确定农村公路基础数据收集内容,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系统性收集方案;运用对比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大量的农村公路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分析,建立农村公路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与分析模型;基于农村公路发展阶段及道路交通特点,集成性地提出农村公路危险路段识别适用性推荐方法及一种新的农村公路危险路段识别方法——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基于深度剖析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重点,针对性提出建设发展管理策略技术及政策保障。

王宏宇[7](2012)在《内蒙古生态公路建设的政策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公路建设与日俱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内蒙古路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内蒙古发展生态公路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也需要对现有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生态公路在内蒙古的政策可行性。本文首先阐述了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公路建设会对路域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生态公路模式的说明,介绍了内蒙古公路建设的概况以及内蒙古公路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从政治、经济、技术以及社会可接受性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可行性分析,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建议。

杜相儒[8](2012)在《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村公路是促使农民增收的基础硬件设施,所以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每个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每个阶段各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成效有哪些?下一个阶段建设发展方向在何方?这些都需要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作为指引,才能保证及时、准确、深入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尚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所呈现出来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特征。分析了区域的内涵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东部、中部、西部,省域,县域)并将区域农村公路的外界影响系统分为了四个子系统,即地理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政策子系统。首先探讨了区域农村公路子系统与外界子系统的动态发展协调的内涵,分析了各外界子系统与区域农村公路子系统互相作用的内在机制,并简述了各影响子系统包括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马斯洛需求学说构建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阶段性机理,提出了阶段性评价内容,即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并给出了确立评价目标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利用“木桶理论”综合分析两种评价结果,为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提供合理依据。利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灰色关联度及协调度计算方法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动态协调性及静态阶段性评价方法。基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区域差异性对比分析,以2009年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情况为例进行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最终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工程方法,探讨了推动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

王海银[9](2011)在《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以宝天高速公路为例》文中指出随着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长久以来公路沿线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改善和转变这种破坏的局面,国内外早已开始从不同方面重视和研究高速公路的生态重建问题。边坡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路段,防护措施历来受到公路建设者的高度重视,然而依靠传统的边坡防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速公路的发展理念,注重植物景观营建的生态防护已经成为未来边坡防护的主导思路。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的基础上,选取国道主干线(GZ45)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宝鸡至牛背段高速公路绿化工程BT24标段,紧密结合高速公路工程实践与现场调查观测,通过认真研究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内容和理论,进一步对其进行拓展和创新。主要从边坡植物选择及生长状况、植物搭配模式、生态防护技术及边坡景观设计等方面对该高速公路路段边坡生态防护的状况及景观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提炼出宝天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和景观营建的一些具体方案措施:(1)选择适宜于当地的浅、深根系植物搭配种植,注重近期与长期、立体多层次植被的边坡生态防护方式与西北地区的立地条件相符合;(2)土木格栅与客土喷播技术在宝天高速路段边坡适应性强,土木格栅技术对高边坡的生态防护作用与效果明显;(3)边坡线性景观和模纹景观是宝天高速公路边坡景观的主要特点,边坡景观在改善公路通车空间的同时,逐渐成为公路文化的载体。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最终效果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公路边坡景观营建注重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模式,因地制宜,在体现地域人文特点,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公路空间的同时,实现景观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统一。通过本论文研究希冀对同类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和景观重建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田佳[10](2010)在《廊涿高速公路路域立地质量评价与绿化植物选配研究》文中提出在高速公路绿化中,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是绿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子。因此要解决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这一问题,首先就要解决高速公路绿化中的水分问题,只有搞清楚高速公路土壤水分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才能够合理的选配植物与灌溉养护。基于此目的,本论文对廊涿高速公路阳坡、平地、阴坡和中央隔离带的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地温、降水、蒸散、风速与土壤水分等因子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廊涿高速公路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与廊涿高速公路立地质量评价体系。最后,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筛选出适合廊涿高速公路立地条件的抗旱绿化植物种。本文利用气象因子、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并结合评价指标选择的综合原则和廊涿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取了土壤水分、地形、硬度、有机质、最低月均温、极端低温6个因子作为廊涿高速公路立地质量评价指标。运用指数和法确立了廊涿高速公路立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公式:F= 0.222X1+0.173X2+0.222X3-0.131X4+0.253X5-0.064X6并最终实现了对廊涿高速公路立地质量的评价,其结果符合实际。结果表明,廊涿高速公路适宜绿化的立地是平地与中央隔离带其次为阴坡与阳坡。最后,本文在廊涿高速公路立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华北北部地区高速公路常用绿化植物,选择了8种植物进行廊涿高速公路抗旱植物的选择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土壤水分胁迫下的叶水势、叶绿素荧光比、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研究结果与大田试验对每一株苗木的成活、生长状况的测量记录,得到以下研究成果:在干旱条件下8种植物的成活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ssp. sinica var. parvifolia M. Cheng(沙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桧柏Sabina chinensis (L.)Ant.>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月季Rosa cultivars Floribunda>紫叶小檗Berberis thumbergii f. atropurpurea Rehd.(玫瑰Rosa rugosa)。根据抗旱试验结果可以组合出几种适合廊涿高速公路绿化的植物种,如果选两种,则为侧柏、小叶黄杨;如果选3~4种则为侧柏、小叶黄杨、沙地柏和月季。

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理论分析
    2.1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的的内涵
        2.1.1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的定义
        2.1.2 农村公路的特点分析
        2.1.3 寒旱地区的影响分析
    2.2 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理论综述
        2.2.1 绿色公路基础理论
        2.2.2 绿色公路评价理论
    2.3 绿色度评价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 评价指标选体系构建方法
    3.3 评价指标选体系构建依据
    3.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1.1 定量指标分级标准
        4.1.2 定性指标分级标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4.3 评价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项目基本情况
    5.2 项目绿色度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成果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寒旱地区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 B 通额公路绿色度评价调查问卷

(2)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6 .本章小结
2 基础概念及理论方法研究
    2.1 基础概念研究
        2.1.1 高速公路景观概念及特征
        2.1.2 地域特征概念及特征
        2.1.3 关中概念界定及特征
        2.1.4 地域特征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关系
        2.1.5 高速公路景观与人的视觉心理的关系
    2.2 设计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文化景观理论
        2.2.4 景观美学理论
    2.3 设计手法研究
        2.3.1 借景障景——大地景观的借用与视觉引导
        2.3.2 对比与融合——塑造特色线性视觉感知景观
        2.3.3 提炼与抽象——地域文化素材的选取与运用
    2.4 设计内容与要点
        2.4.1 高速公路线性景观规划设计
        2.4.2 高速公路景观节点设计
    2.5 相关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2.5.1 彰显地域生态景观的公路景观案例
        2.5.2 凸显地域文化景观的公路景观案例
    2.6 本章小结
3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地域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
    3.1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建设概况
        3.1.1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概况
        3.1.2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现状景观问题
    3.2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沿线地域性资源分析
        3.2.1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3.2.2 沿线人文历史资源
        3.2.3 基于区段大地景观的区段景观主题提取
    3.3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策略
        3.3.1 维护关中原生地域生态,完整的展示地域自然美景
        3.3.2 凸显关中人文主题景观,最大化彰显地域文化要素
        3.3.3 注重地域景象感知体验,多元设计表达人性化关怀
    3.4 本章小结
4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实证研究
    4.1 设计目标及理念
        4.1.1 “发展现代交通、营造地域特色景观廊道”的设计目标
        4.1.2 整体考虑景观要素,以地域适宜为核心理念
        4.1.3 创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4.2 地域景观元素的分区分段运用与营造
        4.2.1 生态农业景观区
        4.2.2 都市景观区
        4.2.3 历史遗址景观区
    4.3 线性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表达
        4.3.1 路侧绿化设计
        4.3.2 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设计
    4.4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4.4.1 立交节点
        4.4.2 收费站节点
        4.4.3 服务区节点
    4.5 景观绿化种植选择及植被养护
        4.5.1 绿化植被选择原则
        4.5.2 西咸北环线绿化植被选择
        4.5.3 绿化植被实施方案
5 结论
    5.1 研究的核心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价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发展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城市经济质量
        2.1.4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经济发展理论
        2.2.3 发展战略理论
        2.2.4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5 创新理论
        2.2.6 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溯源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3.1.2 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领域的引入
        3.1.3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3.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
        3.2.1 创新发展
        3.2.2 协调发展
        3.2.3 绿色发展
        3.2.4 开放发展
        3.2.5 共享发展
    3.3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3.3.1 基本前提: 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3.3.2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3.3.3 生产力基础: 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3.3.4 发展主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3.5 长效机制: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4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3.4.1 积极主动应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变化
        3.4.2 结构比例协调度持续增强
        3.4.3 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4.4 实现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循环顺畅的发展
        3.4.5 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4.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4.1.1 综合实力显着提升
        4.1.2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4.1.3 自主创新扎实推进
        4.1.4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1.5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4.1.6 对外开放纵深发展
        4.1.7 环境保护成效显现
        4.1.8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4.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4.2.1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4.2.2 经济结构转型难度升级
        4.2.3 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
        4.2.4 技术创新面临瓶颈期的挑战
        4.2.5 缺乏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4.2.6 生态治理、污染防治难度重重
        4.2.7 营商环境优势不够突出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5.1 研究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体系构建
        5.1.3 数据来源
    5.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5.2.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子系统分析
        5.2.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性分析
    5.3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5.3.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6.1 空间收敛的理论模型
        6.1.1 α收敛模型
        6.1.2 β收敛模型
        6.1.3 俱乐部收敛模型
    6.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收敛结果分析
        6.2.1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α收敛
        6.2.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β收敛
        6.2.3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俱乐部收敛
    6.3 本章小结
7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探索、基本趋向与政策建议
    7.1 国内典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探索
        7.1.1 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7.1.2 上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经验
        7.1.3 深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
    7.2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趋向
        7.2.1 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变
        7.2.2 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
        7.2.3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7.2.4 粗放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
    7.3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7.3.1 树立新发展理念,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7.3.2 强化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城市经济创新发展
        7.3.3 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推动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7.3.4 建立绿色低碳型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
        7.3.5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创城市经济开放发展
        7.3.6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强化城市经济共享发展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初探 ——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旅游公路相关概念辨析
        1.2.2 旅游公路类型
        1.2.3 旅游公路景观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旅游公路景观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关于旅游公路景观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学科交叉法
        1.6.4 实践分析法
    1.7 技术路线
2 旅游公路景观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2.1.1 景观美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游憩学理论
        2.1.4 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理论
    2.2 我国旅游公路景观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2.1 公路建设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2.2 公路景观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2.3 公路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体系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旅游公路景观体系构成及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3.1 主体工程
        3.1.1 公路选线及线形优化
        3.1.2 慢行系统
    3.2 防护工程
        3.2.1 边坡
        3.2.2 边沟
    3.3 服务设施
        3.3.1 服务中心
        3.3.2 服务驿站
        3.3.3 慢行驿站
        3.3.4 慢行休息点
        3.3.5 观景台
        3.3.6 露营地
    3.4 植物景观
        3.4.1 植物材料选择
        3.4.2 线性植物景观
    3.5 附属设施
        3.5.1 标识系统
        3.5.2 休憩设施
        3.5.3 防眩板
        3.5.4 护栏和栏杆
    3.6 路域外景观
    3.7 本章小结
4 旅游公路相关案例研究
    4.1 国外旅游公路相关案例
        4.1.1 美国蓝岭公路
        4.1.2 美国哥伦比亚河历史公路
        4.1.3 德国浪漫之路
        4.1.4 美国66号历史公路
    4.2 国内旅游公路相关案例
        4.2.1 贵州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
        4.2.2 河北张北草原天路
    4.3 本章小结
5 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规划设计说明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区位
        5.1.2 上位规划解读
    5.2 项目区现状
        5.2.1 自然条件
        5.2.2 环境敏感区分布
        5.2.3 历史文化
        5.2.4 交通现状
        5.2.5 旅游资源
    5.3 设计原则
        5.3.1 安全性原则
        5.3.2 服务性原则
        5.3.3 生态性原则
        5.3.4 地域性原则
        5.3.5 经济性原则
    5.4 总体设计
        5.4.1 概念主题
        5.4.2 总体线路
        5.4.3 服务设施
        5.4.4 慢行系统
        5.4.5 景观分段
        5.4.6 主题分区
        5.4.7 分区植物选择
    5.5 节点设计
        5.5.1 服务设施节点
        5.5.2 景观绿地节点
    5.6 专项设计
        5.6.1 附属设施
        5.6.2 生态保护
    5.7 技术经济指标
6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景观设计项目图册

(5)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宏观和微观结合法
        1.4.2 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分析与植物选择
    2.1 陕北沙漠自然环境对植物影响
        2.1.1 风速大,植物在选择时受风的影响大
        2.1.2 日照长,路面吸收大量热
        2.1.3 土壤立地条件差
        2.1.4 土壤缺水,气候干燥,缺少必要的人工灌溉
    2.2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对植物要求
    2.3 植物选择中的探讨
        2.3.1 统筹兼顾,多种搭配
        2.3.2 丰富多彩,统一多变
    2.4 结合国内外植物种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的绿化问题研究
    3.1 榆林地区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3.1.1 绿化以防沙治沙为主
        3.1.2 景观缺乏变化性和辅助障碍性
        3.1.3 交通安全设施等沿线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单一
        3.1.4 设计阶段未完全贯彻景观设计理念
    3.2 国外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理念
    3.3 陕北沙漠与国外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原则与标准
    4.1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的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美观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1.4 生态性原则
        4.1.5 地域性原则
    4.2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标准
        4.2.1 舒适与安全
        4.2.2 融合与协调
        4.2.3 统一与变化
        4.2.4 保护与发展
        4.2.5 视觉与比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思路
    5.1 绿化带与高速公路协调性
    5.2 绿化带与沙漠环境切合度
    5.3 根据道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
    5.4 以榆阳机场沙漠高速公路进行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化带在陕北沙漠高速公路中的作用
    6.1 绿化带功能性
        6.1.1 充分利用绿化带提高高速公路附近的空气质量
        6.1.2 发挥绿化带对吸收噪音,改善噪音污染的功能
        6.1.3 正确运用绿化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
        6.1.4 有效保护路面,增强稳固路基的作用
        6.1.5 更加有效的起到监测环境的作用
    6.2 绿化带时间性
    6.3 绿化带观赏性
    6.4 绿化带分布合理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体系分析
    2.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2.1.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2.1.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指导思想
        2.1.3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战略定位
    2.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战略分析
        2.2.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战略需求
        2.2.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战略目标
        2.2.3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战略重点
    2.3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系统性分析
        2.3.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系统性特征内涵
        2.3.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系统目标分析
    2.4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体系构建
        2.4.1 基础数据技术体系
        2.4.2 建设成效评价体系
        2.4.3 建设发展管理体系
        2.4.4 安全保障体系
        2.4.5 政策保障体系
    2.5 小结
第三章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特性及趋势分析
        3.1.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特性分析
        3.1.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方向及基础数据收集趋势分析
    3.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内容分析
        3.2.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内容指标特征
        3.2.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内容分析
        3.2.3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基础数据收集技术手段与方法
    3.3 调查表格设计与数据整理分析
        3.3.1 调查表格设计
        3.3.2 数据整理与分析流程
        3.3.3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3.4 实例
        3.4.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3.4.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成效总结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一致性评价研究
    4.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一致性评价理论基础
        4.1.1 农村公路规划与执行一致性评价意义
        4.1.2 农村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
    4.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一致性评价指标测算体系
        4.2.1 规划与执行一致性评价指标测算体系
        4.2.2 农村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一致性评价指标测算体系
    4.3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一致性指标测算
        4.3.1 执行结果与规划目标的一致性指标测算
        4.3.2 执行过程的一致性指标测算
        4.3.3 农村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一致性评价指标测算
    4.4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一致性评价模型
        4.4.1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执行一致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4.4.2 农村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一致性评价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管理研究
    5.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需求分析
    5.2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管理模式和方法
    5.3 农村公路运行机制管理
    5.4 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管理
        5.4.1 农村公路规划管理
        5.4.2 农村公路建设设计与建设程序管理
    5.5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
        5.5.1 农村公路融资渠道和资金管理建议
        5.5.2 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倾向建议
    5.6 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
        5.6.1 建立质量管理模式
        5.6.2 质量安全管理
        5.6.3 工程验收管理
    5.7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管理
        5.7.1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作重点
        5.7.2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管理
    5.8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5.8.1 养护模式探讨与养护方案选择
        5.8.2 养护资金投入倾向
        5.8.3 养护管理建议
    5.9 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管理
        5.9.1 农村客运发展原则
        5.9.2 农村客运发展建议
    5.10 小结
第六章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安全保障研究
    6.1 农村公路路网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6.1.1 路网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
        6.1.2 路网运行监测分析指标量化方法
    6.2 危险路段基本理论
        6.2.1 危险路段定义
        6.2.2 危险路段鉴别目的和意义
    6.3 农村公路危险路段识别方法研究
        6.3.1 改进的质量—鉴别指数法
        6.3.2 主成分—模糊评价法
        6.3.3 加权分析法
        6.3.4 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
    6.4 典型危险路段防护措施
        6.4.1 急弯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6.4.2 陡坡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6.4.3 视距不足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6.4.4 桥涵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6.4.5 平面交叉口安全保障措施
        6.4.6 穿越村庄集镇路段安全保障措施
    6.5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应用研究
        6.5.1 交通标志
        6.5.2 交通标线材料选用
        6.5.3 护栏形式选择
        6.5.4 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6.6 基于人、车、管理、法律法规的安全保障措施研究
        6.6.1 农村公路交通参与者安全管理
        6.6.2 农村公路车辆管理
        6.6.3 农村公路道路管理
        6.6.4 农村公路运营车辆超限超载治理
    6.7 小结
第七章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政策保障研究
    7.1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政策保障
        7.1.1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政策现状分析
        7.1.2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政策的建议
    7.2 农村公路建设专项基金政策保障
    7.3 农村公路监督政策
    7.4 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政策保障
    7.5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政策保障
        7.5.1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措和使用
        7.5.2 农村公路养护的行业监管
        7.5.3 鼓励各方支持、参与农村公路养护
        7.5.4 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7.6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管理政策保障
    7.7 农村客运发展政策保障
    7.8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7)内蒙古生态公路建设的政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公路及其建设模式
    2.1 生态公路的概念及其建设理念
    2.2 生态公路的发展模式
        2.2.1 国外生态公路
        2.2.2 国内生态公路
        2.2.3 模式综合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发展及其生态问题
    3.1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及公路发展状况
    3.2 内蒙古公路发展中突出的生态问题
    3.3 内蒙古发展生态公路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第4章 内蒙古发展建设生态公路的政策可行性分析
    4.1 政治可行性
    4.2 经济可行性
    4.3 技术可行性
    4.4 社会可接受性
第5章 内蒙古发展建设生态公路的思路及建议
    5.1 内蒙古现有的公路类型
        5.1.1 草原区公路
        5.1.2 风沙区公路
    5.2 内蒙古生态公路发展的思路
    5.3 内蒙古发展生态公路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1.2.2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内涵、划分及农村公路属性解析
        2.1.1 区域内涵
        2.1.2 区域划分
        2.1.3 农村公路属性
    2.2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动态协调性评价理论基础
        2.2.1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协调内涵解析
        2.2.2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与外界影响因素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2.2.3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动态协调性评价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3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静态阶段性评价理论基础
        2.3.1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阶段性机理
        2.3.2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静态阶段性评价内容
        2.3.3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静态阶段性评价目标的确立
    2.4 动态协调性评价与静态阶段性评价的关系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4 评价指标的标定方法
    3.2 动态与静态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3.3 评价分析模型的建立
        3.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2 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及无量纲化处理
        3.3.3 动态协调性评价模型建立
        3.3.4 静态阶段性评价模型建立
        3.3.5 综合评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差异分析及评价实例研究
    4.1 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差异性对比分析
        4.1.1 三大经济带差异对比分析
        4.1.2 省域地区差异对比分析
        4.1.3 县域差异对比分析
    4.2 实例评价研究
        4.2.1 福建省概况
        4.2.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及无量纲化处理
        4.2.3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协调性评价
        4.2.4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阶段性评价
        4.2.5 综合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推动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相关措施的探讨
    5.1 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
    5.2 推动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策略
    5.3 推动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相关措施
        5.3.1 前期工作梳理相关利益者关系
        5.3.2 系统工程法推进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
    5.4 小结
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结
    二、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以宝天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我国西北地区边坡生态防护影响因素
        1.3.1 人的因素
        1.3.2 环境条件因素
        1.3.3 其他因素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资料搜集
        1.5.2 实际调研
        1.5.3 对比研究
        1.5.4 系统整理
第二章 边坡生态防护理论体系
    2.1 边坡生态防护理论概述
    2.2 边坡生态防护相关概念
    2.3 边坡的分类、破坏类型及防护类型
        2.3.1 边坡分类
        2.3.2 边坡破坏类型
        2.3.3 边坡防护类型
    2.4 边坡生态防护功能
        2.4.1 固土保水功能
        2.4.2 优化生态系统功能
        2.4.3 创造现代舒适公路空间
        2.4.4 宣传品牌,提升文化品位
        2.4.5 有利于推动相关工程技术发展
    2.5 生态防护理论体系
        2.5.1 土壤及土壤肥料学理论
        2.5.2 植物生理学理论
        2.5.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5.4 景观设计学理论
        2.5.5 传统文化建设理论
        2.5.6 边坡植物固土力学理论
        2.5.7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体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宝天高速公路基本概况
    3.1 建设背景与区位分析
    3.2 环境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水文
        3.2.3 生态植被
        3.2.4 人文地理
    3.3 宝天高速公路边坡立地条件
    3.4 宝天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原则
        3.4.1 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原则
        3.4.2 节奏与统一原则
        3.4.3 生态与低碳原则
第四章 边坡生态植被调查与分析研究
    4.1 边坡植被调查结果
    4.2 边坡生态植被搭配模式分析
    4.3 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选择
        4.3.1 植物选择原则
        4.3.2 边坡植物选择
        4.3.3 植物选择注意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边坡条件、防护措施与植被关系研究
    5.1 边坡条件与防护措施
    5.2 边坡条件对植被的影响
    5.3 边坡防护措施
        5.3.1 土木格栅固土防护技术
        5.3.2 客土喷播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边坡生态防护与景观设计
    6.1 边坡景观设计
        6.1.1 宝天高速边坡景观设计思路
        6.1.2 宝天高速边坡景观设计特点
    6.2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与景观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廊涿高速公路路域立地质量评价与绿化植物选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土壤水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2.1 国内土壤水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2.2 国外土壤水分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土壤水分模型研究进展
    1.3 高速公路立地质量研究进展
    1.4 抗旱植物选择研究进展
    1.5 研究不足与局限
2 研究区概况
    2.1 固安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条件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廊涿高速公路概况
        2.2.3 试验区土壤与植被条件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理论依据
        3.1.1 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的相互作用
        3.1.2 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建立的可行性
        3.1.3 高速公路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建立的可行性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内容
    3.5 技术路线
    3.6 研究方法
        3.6.1 试验点选取
        3.6.2 试验设计
        3.6.3 试验区布设
        3.6.4 观测时间及数据处理
4 基于CDMA1X的无线传输自动气象站系统的构建技术
    4.1 无线传输自动气象站系统的组成
        4.1.1 Vantage Pro2自动气象站简介
        4.1.2 CDMA1X与VPN技术简介
    4.2 基于CDMA1X网络的自动气象站的无线数据传输
        4.2.1 Vantage Pr02自动气象站的安装与调试
        4.2.2 CDMA路由器的安装与调试
        4.2.3 远程控制计算机的调试
        4.2.4 气象数据的接收与处理
        4.2.5 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5.1 太阳辐射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5.1.1 太阳辐射的动态变化规律
        5.1.2 地形对太阳辐射影响的方差分析
        5.1.3 利用总辐射求直接辐射、天空辐射与地面反射
        5.1.4 日辐射总量与月辐射总量的计算
        5.1.5 利用ArcGIS 9模拟太阳辐射
    5.2 空气温湿度和地温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5.2.1 气温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5.2.2 空气湿度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5.2.3 地温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5.3 降水与蒸散及风速的变化规律
        5.3.1 降水量与蒸散量
        5.3.2 风速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6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土壤水分模型的建立
    6.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地形影响规律
        6.1.1 不同地形下的土壤水分月变化规律
        6.1.2 不同深度下的土壤水分月变化规律
        6.1.3 地形和深度对土壤水分影响的方差分析
    6.2 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相关模型的建立
        6.2.1 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的因子分析
        6.2.2 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2.3 土壤水分与地温的关系
        6.2.4 土壤水分与风速的关系
        6.2.5 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的多元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7 廊涿高速公路立地质量评价
    7.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7.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兼顾的原则
        7.1.2 综合性与整体性相接合的原则
        7.1.3 主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7.1.4 可操作性原则
        7.1.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7.2 权重的确定方法
        7.2.1 常见权重的确定方法
        7.2.2 本研究中权重的确定方法
        7.2.3 廊涿高速公路绿化立地质量适宜性评价结果
    7.3 小结与讨论
        7.3.1 小结
        7.3.2 讨论
8 廊涿高速公路绿化植物选配与管护
    8.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选配原则
        8.1.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8.1.2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配置原则
    8.2 廊涿高速公路植物选择研究
        8.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8.2.2 植物抗旱性分析
        8.2.3 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8.3 高速公路绿化的管护
        8.3.1 土壤的水肥管理
        8.3.2 植物的病虫害管理
        8.3.3 植物的整形和修剪
        8.3.4 加强宣传教育和绿化基础设施建设
    8.4 小结与讨论
        8.4.1 小结
        8.4.2 讨论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寒旱地区农村公路绿色度评价研究[D]. 杨易.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D]. 王军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D]. 张景波.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初探 ——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为例[D]. 蒲韵.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分析[D]. 王彦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6]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管理及保障技术研究[D]. 吴焱. 长安大学, 2013(06)
  • [7]内蒙古生态公路建设的政策创新研究[D]. 王宏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8]区域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评价研究[D]. 杜相儒. 长安大学, 2012(07)
  • [9]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以宝天高速公路为例[D]. 王海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10]廊涿高速公路路域立地质量评价与绿化植物选配研究[D]. 田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公路绿化结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