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力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向斜反转褶皱及小微构造特征

回力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向斜反转褶皱及小微构造特征

一、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付坤荣[1](2020)在《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关键层位定年、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康滇裂谷发育于扬子古陆西南部,是华南乃至全球新元古代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寒武纪基础地质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地构造单元。为优化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年代地层对比框架,重塑构造古地理格局,揭示裂谷时空发育规律及其地球动力学环境,笔者综合运用同位素年代学、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基础理论、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样品测试和综合分析对康滇裂谷开展了年代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盆地构造等多学科、多维度的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1.川西甘洛地区苏雄组与开建桥组界线处获得苏雄组英安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802.0±7.0 Ma,表明苏雄组均属于青白口系上部。2.德昌地区之开建桥组划分为以陆源碎屑岩系为主的下段和以火山岩系为主的上段。首次获得上段底部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778.7±6.2Ma,证实德昌地区开建桥组上段属于南华系,而下段则属青白口系。这一锆石U-Pb年龄为裂谷充填系跨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3.德昌盆地开建桥组和滇中盆地澄江组关键层段沉积相研究表明,辫状河沉积是盆地充填系的主体。这些辫状河沉积岩系中发育的大型斜层理位态野外实测结果及其玫瑰花图解证实,古流向(沉积物扩散方向)主体指向东,表明物源区处于裂谷之西,进一步论证了裂谷主体走向为南北向的认知。4.砂岩骨架颗粒成分统计结果表明,德昌地区开建桥组绝大多数样品点数据落在稳定克拉通或者稳定的基底区域,极少数样品落在再旋回造山区域,说明开建桥组地层物源主要来自稳定的克拉通或古老基底,而不是来自安第斯型岩浆弧。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同时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康滇裂谷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5.基于以上新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资料,论证了康滇裂谷的构造区划方案:自北而南划分成苏雄盆地、德昌盆地和滇中盆地三个伸展盆地,进而讨论、总结了康滇裂谷的时空发育特征和构造古地理演化阶段。

杨振宁[2](2017)在《扬子北缘随应地区及邻区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扬子板块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总体是在Columbia和Rodinia两个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背景下发展的。目前,Columb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过程在扬子板块的地质记录主要集中报道于崆岭及其周缘地区,扬子西北缘的后河杂岩,大别黄土岭地区,扬子西南缘的大红山群、东川群、河口群和越南北部地区,而在其他地区报道较少。关于扬子板块不同地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岩浆、沉积、变质事件记录与构造属性,扬子板块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联系仍不十分清楚。另外,扬子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地质表现和动力学机制仍有较大的争议。例如: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洋壳俯冲结束的时限是什么时候?860-700Ma岩浆作用的动力学机制是地幔柱、板块俯冲、碰撞后伸展亦或是其他?华南在Rodinia超大陆的中心还是边缘?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过程和Rodinia超大陆模型的重建至关重要。扬子板块北缘随应地块及其邻区广泛地发育中-新元古代地层。现有研究程度初步证实,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和神农架地区的神农架群是扬子板块北缘仅有的两套中元古代地层,大洪山地区的花山群与构造混杂岩则是在新元古代形成的。但是,对于这些中-新元古代地层(如打鼓石群、神农架群、花山群及其混杂岩)的岩石-构造组合、准确的形成年代与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物质来源等问题一直是地质学界的关注问题。现代研究已表明,扬子板块的形成演化与Columbia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扬子板块北缘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构造混杂岩、火成岩等将为扬子板块与两个古超大陆演化的关系提供新信息,为扬子板块演化、尤其是扬子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本文以扬子北缘随应地区及其邻区的新元古代武当群、花山群、中元古代打鼓石群以及大洪山构造混杂岩等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典型露头详细调查与剖面测量、构造变形分析、地层-岩石鉴认、区域地层对比,确定了各套地层的岩石-构造组合。在室内,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合构造混杂带内双峰式火山岩年代学和物质成分研究,探讨了武当群、打鼓石群和花山群的沉积时代、物源和构造属性,混杂带内双峰式岩浆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约束了扬子北缘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与新元古代洋盆闭合的时限。本论文以板块构造学和海洋板块地层学为指导,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扬子板块不同地区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岩浆、沉积、变质事件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厘清了扬子北缘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的属性,恢复了新元古代大洪山地区造山带的结构并探讨了扬子板块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另外,通过不同板块之间地质块体、岩浆、变质事件的对比,提出了扬子板块在Columbia超大陆中的重建模型并探讨了扬子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和进展如下:1.本文在扬子北缘获得了与Columb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相关的记录包括:(1)古元古代的新生地壳,随应地区武当群上部获得750Ma主要年龄峰值,下部获得2.03Ga主要年龄峰值。其中2.03Ga碎屑锆石具有高正的?Hf(t)值,其锆石年龄与一阶段模式年龄相近。而750Ma碎屑锆石具有极负的?Hf(t)值,其两阶段Hf模式年龄(1837-2230Ma)可以很好的与2.03Ga锆石的一阶段模式年龄2220±22 Ma进行对比,说明扬子北缘存在古元古代的新生地壳物质。(2)1750-1500Ma裂谷作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罗汉岭组碎屑岩中发现显着的1.6Ga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同时在红安造山带HP榴辉岩带吕王-高桥蛇绿混杂带副片麻岩中获得了1750-1350Ma和1200-1100Ma碎屑锆石年龄组。1750-1500Ma锆石具有快速上升的?Hf(t)值、接近正常地幔值的δ18O值。结合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以及地层学研究,这些证据指示扬子北缘存在着古元古代晚期到中元古代早期的裂解作用。2.大洪山构造混杂带从北东向南西存在四个岩石构造单元:(1)岛弧岩浆岩带,主要出露岛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和侵入岩(辉长辉绿岩和花岗岩类)夹少量的泥岩、粉砂岩组合;(2)弧后混杂带北带,主要出露硅质岩、泥质岩和基性岩团块(玄武岩、辉长辉绿岩),土门-洪山寺剖面可见其上被碳酸盐质砾岩和浊积岩覆盖;(3)弧后混杂带南带,主体出露花山群浅水碎屑岩、湖盆相碎屑岩,打鼓石群裂离的碳酸盐岩岩块,大量侵位其中的辉长辉绿岩墙、岩脉,并夹有部分的深海硅质岩和枕状熔岩组合;(4)沉积盖层和被动大陆边缘打鼓石群,沉积盖层包括莲沱组及其之上的南华系、震旦系和古生界。3.本文在扬子北缘获得了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相关的记录包括:(1)碎屑锆石?Hf(t)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应地区和武当地区的武当群碎屑锆石?Hf(t)值在840Ma出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840Ma锆石相对于950-840Ma锆石负的?Hf(t)值明显增加,由此指示在840Ma发生了弧陆碰撞作用。?Hf(t)值的另一个变化出现在790Ma,表现为<790Ma锆石相对于840-790Ma锆石缺少极正的?Hf(t)值,由此指示在790Ma之后,扬子北缘处于碰撞之后的造山带伸展垮塌阶段。(2)820Ma弧后双峰式岩浆作用,大洪山弧后混杂岩带发育820Ma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其中基性岩端元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轻微的左倾到右倾的特征,(La/Yb)N=0.76-2.21,同时,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具有一定的弧的地化特征(Nb、Ta负异常和Pb的正异常)。其源区为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微量元素成分显示其形成于弧后裂谷环境。酸性端元(流纹岩)显示A2型花岗岩的特征,应为同时期幔源岩浆的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作用的综合产物。(3)794Ma洋盆的闭合,弧后混杂岩带北带可见下部的硅泥质沉积夹基性岩块被薄层白云岩层夹透镜状碳酸盐质角砾岩覆盖,向上过渡到厚层砾岩夹砂岩,指示了洋盆闭合的过程。白云岩层下部的凝灰质钙质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沉积年龄为794±7Ma,其限定了碰撞作用的时限。(4)弧后裂谷沉积作用,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具有两个主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1950Ma和2650Ma,三个次级年龄峰值:820Ma,2400-2500Ma和2800-3300Ma。沉积岩成分主要由成熟大陆碎屑物(白云石、燧石、单晶石英)组成,结合锆石Hf同位素值,由此指示花山群物源主要来自于扬子克拉通基底而不是大洪山构造混杂带岛弧岩浆岩带。综合本文其他研究,其形成环境应为弧后环境。4.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成果得出,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经历了两大构造演化过程与10个构造阶段,两大构造演化过程分别响应于Columbia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1)-(5)、(6)-(10)阶段分别对应于Columbia超大陆、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俯冲、碰撞、伸展等构造过程:(1)2.2-2.0Ga,东扬子板块西缘和北缘向东扬子板块内陆俯冲阶段;(2)2.0-1.94Ga,西扬子与东扬子陆-陆碰撞阶段;(3)1.85Ga,西扬子与另一个大陆(Siberia/Laurentia?)发生碰撞,同时东扬子进入碰撞后伸展裂解阶段;(4)1.8-1.5Ga,东扬子和西扬子共同进入裂谷作用阶段;(5)1.5-1.1Ga,扬子板块北缘稳定大陆边缘沉积盖层演化阶段;(6)940-840Ma,大洪山地区大洋岛弧演化阶段;(7)840-820Ma,大洪山地区大陆岛弧演化阶段;(8)820-800Ma,大洪山地区弧后盆地演化阶段;(9)800-780Ma,大洪山地区洋盆闭合、陆-陆或弧-陆碰撞阶段;(10)<780Ma,大洪山地区碰撞后伸展阶段。

鲁佳[3](2017)在《云南东川因民铁质基性岩构造岩相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扬子地块西缘经历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了元古宙IOCG矿床(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成矿域,但铁质基性岩与铁铜矿床成矿机理的关系不清。本文选择云南东川因民铁铜矿区铁质基性岩类为研究对象,以实测构造岩相学、岩相学、矿相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综合手段,在系统构造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铁质基性岩类的岩浆演化动力学特征与铁铜矿床成矿作用关系,主要获得的认识如下:1.因民铁铜矿区铁质基性岩类组成了火山岩—次火山岩杂岩体,可划分为六种铁质基性岩类的构造岩相学类型和两种与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构造岩相学类型,相序结构分带明显,具有同期异相结构相体和异时同位叠加相体特征。早期辉绿辉长岩(1800±37Ma)侵入于新太古代—早元古代小溜口岩组中,其岩相学分带为次火山岩中心相、过渡相和边部相,并与因民组一段火山溢流相(暗绿色铁质基性熔岩等)属于同期异相结构相体。其后,辉绿岩和辉绿辉长岩等次火山岩(1720+31/-32Ma)侵入火山溢流相中,晚期火山通道相/火山隐爆角砾岩相(含磁铁矿矿浆角砾的熔结火山角砾岩等)呈穿切关系分布上述构造岩相体中,与其在同空间相伴的岩浆热液角砾岩相(黑云母岩浆热液角砾岩等)和火山热水喷流通道相(含铜硅质钠质热液角砾岩等),共同为火山隐爆—热水喷流成岩成矿事件形成的异时同位叠加相体,这些成岩成矿相体穿切早期古火山机构并围绕其集中分布。构造岩相学恢复揭示了本区火山岩—次火山岩杂岩体为铁铜矿床的成矿系统根部相和成矿物质供给中心部位。2.构造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因民铁铜矿区铁质基性岩具有贫硅(Si02=45.96%~50.71%)、富铁质(TFeO=10.38%~20.51%)和高碱性(富钠而低钾,Na20+K20含量为1.07%~8.31%)等特征,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铁质基性岩浆演化程度较高,具有从苦橄质玄武岩→粗面玄武岩→响岩质碱玄岩方向的演化趋势。稀土配分模式图、微量元素含量和比值等具有与OIB型地幔端元成分类似的特征,研究认为本区铁质基性岩岩浆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洋岛玄武岩类似,具有陆内裂谷构造背景,推测东川(因民)地区铁质基性岩上涌侵位为本区陆内裂谷环境形成的构造动力学机制。3.因民铁铜矿区成岩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叠加特征,早期(因民期)岩浆活动年龄为1800±37Ma,代表了东川群因民组的底界年龄,后期辉绿辉长岩侵入年龄为1720+31/-32Ma,推测其一直延续到1667±13Ma,形成火山岩—次火山岩杂岩体。与成岩成矿有关岩浆—热液活动可划分为四个期次:(1)岩浆自变质期,以钙钠硅酸盐化蚀变相为主要特征,处于高温强氧化环境(T=662~1684℃,△NNO=+0.78~+2.11),Fe以磁铁矿的形式出现。(2)岩浆热液平衡期,以水解钾硅酸盐化蚀变相为主要特征,处于高温强氧化环境(T=505~590℃,1gfO2=-12.4~-5.25,P=1.16~2.26kbar),Fe以赤铁矿形式为主,为本区因民期稀矿山型铁铜矿床富集成矿的主要期次。(3)火山热水淋滤期,以水解硅酸盐化蚀变相(青磐岩化蚀变相)为主要特征,形成以深部岩浆热液为主导的岩浆热流体-大气降水—盆地流体对流循环体系,属于中低温强还原性流体(T=170~235℃,1gfO2=-51.93~-43.70,1gfS2=-13.34~-2.50),该流体淋滤铁质基性岩中的Fe、Cu等成矿物质,顺着构造发育地带迁移并卸载成矿,为本区因民期和落雪期Cu富集成矿的主要期次。(4)热液叠加改造富集期,本区经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热事件(1800Ma~1OOOMa),铁质基性岩岩浆不仅带来深部(上地幔和下地壳)新的成矿物质,而且又造成了岩浆活动的热异常区,重新激活了成矿热液的循环对流体系,同时铁质基性岩作为被淋滤的对象,成为了本区铁铜矿床稳定持续性成矿物质的供给系统。

柯丹丹[4](2015)在《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拉铜矿床位于四川省会理县绿水乡境内,是我国着名的川滇黔低温成矿域内的一个大型-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其大地构造属性为扬子陆块一级构造单元下的康滇基底杂岩带二级构造单元。康滇基底杂岩带(Pt1-2、Pt3)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康滇地轴。西界以安宁河-绿汁江断裂与楚雄前陆盆地为邻,东界则是甘洛-石家-东川-澄江断裂(大致相当于小江断裂)。该带以大范围出露扬子陆块元古界基底变质岩系、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为特征。康滇基底杂岩变形强烈,往往出现糜棱岩(化),并发育一系列背斜、向斜构造,其构造形迹主要有三期:①早期顺层剪切形成的面理、糜棱岩在部分地区带状或零星出露;②近东西向面理(局部)及近东西向宽缓褶皱,同时发育近东西向的间隔性强劈理化带;③东西向的拉张、挤压形成南北向左行逆冲断裂带及一系列次级断层(如边坝、瓜大沟断裂带),并伴随大渡河金矿的形成等。在会理-东川-武定地区,有较多古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出露,其上被南华系不整合覆盖。前人已获变辉长岩Sm-Nd等时线年龄1151857Ma和RbSr法19541211Ma等时线年龄。其中非层状岩体以辉长岩、辉绿辉长岩、辉绿(玢)岩为主体,层状岩体可由辉长岩、苏长岩、辉石岩、橄榄辉长岩、辉橄岩等构成“韵律层”结构,具有较高镁铁比值(平均6.59)。中元古代侵入岩在扬子陆块西缘的米易垭口地区,岩性以花岗岩-英云闪长岩为主,属高Si富K特征的壳源型花岗岩,并获得SHRIMP锆石U-Pb年龄1014±8Ma,是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拼贴的产物。上述区域地质、构造属性为拉拉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奠定了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构造和岩石条件。拉拉铜金多金属矿床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前人对拉拉铜金多金属矿床开展过大量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但在矿床成因类型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SEDEX矿床(沉积-喷流),还有认为是沉积-变质改造铜金矿床,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拉拉铜金矿床是典型的IOCG矿床(铁氧化物铜金矿床)。有鉴于此,本论文以拉拉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为选题,力图从矿床宏观地质特征的深入观察和矿石的系统采样入手,重点观察和研究矿石中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测试,计算包裹体盐度、密度、压力、成矿深度,以揭示流体来源、成矿流体的性质、演化及其迁移机制,为深入了解和认识拉拉铜金矿床的成因提供更加丰富的流体包裹体数据,进而为矿床深部、外围找矿提供技术支持。本次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创新认识。(1)通过拉拉铜金矿床的矿石流体包裹体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流体包裹体类型包括:液体包裹体、纯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少见。针对大量分布的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冰点测定,并计算了包裹体盐度、密度、压力,大致推算了成矿深度。(2)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集中在110403°C区间,平均温度161°C,显示了流体温度变化过程。前人运用爆裂法测得拉拉铜金矿床爆裂温度区间在250480°C,变化范围较宽;其中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铁白云石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爆裂双峰,而含矿围岩的爆裂温度又与变质相的推算温度相吻合,可能显示了矿床形成与变质重结晶作用有关的爆裂特征。(3)根据包裹体冰点换算的盐度W(NaCl)范围在2.0727.86 wt%之间,多数集中在1324wt%范围内。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含盐度较高,具有高盐度成矿流体的性质。(4)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关系方程式,计算获得拉拉铜金矿流体密度范围为:0.9661.687g/cm3,均值为1.152g/cm3,显示出成矿流体密度变化范围较大。通过压力计算公式求得拉拉铜矿成矿压力为4.97124.27MPa,如果仅考虑静岩压力,将成矿压力换算为成矿深度,拉拉铜金矿床成矿深度大致在0.194.6km范围内。(5)深入分析发现包裹体温度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110°C200°C和200°C374°C,可解释为矿床形成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成矿期。温度从中温到低温演变,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多期多阶段形成演化的特点,原始高温高盐度流体伴随着新的流体加入,导致流体温度和盐度的下降,成矿环境从相对还原到相对氧化转变,推断矿床可能的主成矿期是区域变质流体成矿期,大致可以将该期划分出4个成矿阶段:第I阶段成矿温度在430490°C,最佳温度在460°C480°C;第II阶段成矿温度在350°C450°C;第III阶段成矿温度确定在250350°C之间,峰期成矿温度320°C;第IV阶段成矿温度为110°C200°C。盐度数据及其变化范围大,说明拉拉铜矿具有高盐度成矿流体的性质,同时反映成矿后期可能有新的流体加入,直接导致不同流体间以不同比例混合而引起盐度的较大变化,与矿床形成温度、压力范围宽泛的特点相吻合。(6)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认为拉拉铜金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揭示了成矿流体具有多期多阶段形成演化的特点,可能有助于确定拉拉铜金矿床成因类型是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

郑媛媛[5](2014)在《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 ——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伸展体制下,中下地壳发生大型低角度正断层,即拆离断层。褶皱(尤其是枢纽平行于拉伸线理的褶皱)是其中一种特有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典型构造。本文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中发育的褶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观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本文主要对拆离同期褶皱进行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分析,石英颗粒形态学和c轴组构分析。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中期(a2)、晚期(a3)。早期的褶皱主要表现为轴面与糜棱叶理严格平行化,并且轴面可见叶理化现象;中期的褶皱可见透镜体内褶皱或者片内无根褶皱,大量褶皱聚集成为褶皱群;晚期的褶皱表现为糜棱叶理的弯曲,包括鞘褶皱(如不对称或者Ω形褶皱)为特征。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递进剪切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每个阶段褶皱均是在X方向以剪切为主流,YZ面以纵弯褶皱作用为主;其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情况,这与糜棱叶理形成近乎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成因联系及时间关系。在形成褶皱的拆离作用过程中,整体处于稳定的剪切状态,剪切作用后期对褶皱转折端的影响更明显,表现为转折端各向异性更强,且发生了低温变形的叠加。

周家云[6](2008)在《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对四川会理拉拉铜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大陆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七章内容进行阐述。论文首先概述了大陆动力学及成矿作用的诞生和意义,指出了大陆动力学是确定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键,其研究是对传统成矿理论的突破,也是最终确定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矿床成因模式的关键,对于矿区的找矿勘探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拉拉铜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河口群、辉长岩群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建立起拉拉铜矿区域大陆动力学演化序列;根据矿床年龄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研究矿床成因和成矿期次,确定不同时期不同地质体与矿床之间的成矿关系(物质、流体、热动力),并最终以各地质体为媒介反演该区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成矿作用,从而确定矿床成矿过程和矿床成因模式。首先,矿体严格产于古元古代晚期河口群中部的变钠质火山岩层位,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河口群相似,河口群火山岩属于海底喷发的碱性系列,形成于陆间裂谷或坳拉槽环境,说明拉拉铜矿具有伴随河口群火山喷流—沉积的早期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其次,矿区东西向构造对矿床展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些区域和矿床地质特征显示了新元古代早期(1000Ma左右)华南地块西南缘格林威尔构造运动(早晋宁运动)南北向的挤压导致了拉拉地区含矿岩系东西向叠瓦式冲断-褶皱构造体系的形成和变质成矿作用的发生;第三,矿区辉长岩与矿床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辉长岩可能是新元古代中期(850Ma)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超级地幔柱源成因,由此推断,拉拉铜矿成矿作用晚期地幔柱辉长岩浆热事件对矿床巨量金属元素堆积起到极其重要的成矿“引擎”的作用,辉长岩侵位时携带的巨大热量与早期含矿地层发生“引潮共振”,为成矿元素的重新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强大的热动力,最终形成拉拉地区巨量金属元素的富集。

肖一坤,周名魁[7](1985)在《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文中认为一、前言康滇地轴中部会理群河口组,为一套前震旦系沉积——火山变质杂岩,着名的拉拉铜矿、石龙铁矿等产于其中。关于地层构造、岩石矿床方面前人已作了大量工作,已有不少的报告、论文发表。本文侧重阐述分析河口组中部拉拉地区的各种小型构造、显微构造及

肖一坤,周名魁[8](1985)在《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康滇地轴中部会理群河口组,为一套前震旦系沉积——火山变质杂岩,着名的拉拉铜矿、石龙铁矿等产于其中。关于地层构造、岩石矿床方面前人已作了大量工作,已有不少的报告、论文发表。本文侧重阐述分析河口组中部拉拉地区的各种小型构造、显微构造及

二、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关键层位定年、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和科学问题
        1.1.1 研究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工作量
    1.4 取得的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研究区的位置与交通
    2.2 裂谷基底的地层组成与变形变质特征
        2.2.1 地层序列与岩石组合
        2.2.2 区域构造与变形变质特征
    2.3 裂谷充填系
        2.3.1 地层单元与岩石组合
        2.3.2 区域断裂
        2.3.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后裂谷地层序列
        2.4.1 震旦系
        2.4.2 寒武系及其以后地层
    2.5 区域地质演化史
        2.5.1 基底形成阶段
        2.5.2 盖层发育阶段
        2.5.3 陆内改造阶段
第3章 关键层位定年与年代地层框架的优化
    3.1 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3.1.1 川西南地区
        3.1.2 滇中及滇东地区
    3.2 样品处理与实验方法
    3.3 苏雄组顶部火山岩定年及其地层学意义
        3.3.1 地层序列与采样位置
        3.3.2 样品岩性与锆石特征
        3.3.3 测年结果与分析处理
        3.3.4 区域地层学意义
    3.4 开建桥组上、下段界限年龄的标定及其区域地层学意义
        3.4.1 地层序列与采样位置
        3.4.2 样品岩性与锆石矿物学特征
        3.4.3 测年结果与分析、处理
        3.4.4 地层学意义
    3.5 裂谷充填系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的优化
第4章 关键层段沉积地质学特征
    4.1 典型剖面的地层序列与沉积相序
        4.1.1 康滇裂谷的构造区划
        4.1.2 德昌盆地开建桥组地层序列与沉积相
        4.1.3 滇中盆地澄江组地层序列与沉积相
    4.2 开建桥组关键层段沉积相与古流向分析
        4.2.1 关键层段的选择
        4.2.2 沉积相与沉积相序列
        4.2.3 古流向的确定及沉积物扩散样式分析
    4.3 滇中典型地区澄江组关键层段沉积相与古流向分析
        4.3.1 关键层段的选择
        4.3.2 沉积相与沉积相序列
        4.3.3 古流向的确定及沉积物扩散样式分析
    4.4 康滇裂谷盆地结构与空间发育特征
第5章 盆地原型与构造古地理格局
    5.1 裂谷充填碎屑岩系碎屑岩骨架颗粒特征
        5.1.1 砂岩骨架颗粒成分特征
        5.1.2 骨架颗粒统计结果分析及其对物源区属性的指示意义
    5.2 伴生火山岩的地化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2.1 火山岩类型
        5.2.2 构造环境分析
    5.3 原型盆地分析与讨论
    5.4 康滇裂谷盆地时空演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扬子北缘随应地区及邻区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1 扬子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演化过程及其与Columbia超大陆的关系
        1.1.2 扬子新元古代演化过程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系
        1.1.3 大洪山构造混杂带是解析扬子新元古代演化的理想对象
    1.2 选题的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野外调查
        1.3.2 室内研究
        1.3.3 综合分析
    1.4 分析方法
        1.4.1 年龄样品前处理
        1.4.2 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
        1.4.3 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1.4.4 锆石LA-MC-ICP-MSLu-Hf同位素分析
        1.4.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1.5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桐柏-红安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划分
        2.1.1 北部古生带增生造山体系
        2.1.2 南部古生代-中生带碰撞造山体系
    2.2 随应地区地质概况
    2.3 大洪山构造混杂带地质特征
        2.3.1 北带-火山弧
        2.3.2 中带-俯冲增生杂岩(?)
        2.3.3 南带-被动陆缘打鼓石群
    2.4 边界断层
        2.4.1 襄樊-广济断裂
        2.4.2 新城-黄陂断裂
第三章 随应地区武当群形成年代、物源及其揭示的构造过程
    3.1 武当群野外地质特征
    3.2 武当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3.3 武当群的沉积时代和横向地层对比分析
    3.4 对扬子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启示
    3.5 对扬子板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启示
第四章 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沉积特征、物源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4.1 打鼓石群地质特征及采样
    4.2 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4.3 打鼓石群太阳寺组属性讨论
    4.4 区域地层横向对比
    4.5 扬子北缘ca.1.6Ga岩浆事件构造属性分析
第五章 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构造混杂岩带研究
    5.1 大洪山构造混杂岩带野外地质特征
    5.2 花山群形成年代、物源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5.2.1 花山群野外地质特征及采样
        5.2.2 花山群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5.2.3 花山群沉积时代、物源及对早期扬子地壳演化的启示
        5.2.4 新元古代花山群的构造属性及其对大洪山构造混杂带演化的约束
    5.3 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820Ma的双峰式岩浆作用
        5.3.1 双峰式岩浆岩野外地质特征及采样
        5.3.2 流纹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3.3 流纹岩成因以及构造环境分析
    5.4 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俯冲结束的时限
第六章 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6.1 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联系
    6.2 大洪山地区~940-780Ma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扬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联系
    6.3 主要结论
    6.4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清单
表清单
附图
附表

(3)云南东川因民铁质基性岩构造岩相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2.1 与基性岩(超基性岩)有关的典型矿床
        1.2.2 扬子地块西缘铁铜矿床和IOCG矿床研究现状
        1.2.3 火山岩相的研究现状
    1.3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概况与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因民铁铜矿床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3.4 矿体特征
第三章 因民铁质基性岩的构造岩相学类型及特征
    3.1 湾刀山辉绿辉长岩构造岩相学划分及特征
        3.1.1 空间分布特征
        3.1.2 岩相划分与岩石组合
    3.2 深部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构造岩相学划分及特征
        3.2.1 火山溢流相
        3.2.2 火山喷发沉积岩相
        3.2.3 次火山岩侵入相
        3.2.4 火山通道相(火山隐爆角砾岩相)
        3.2.5 岩浆热液角砾岩相
        3.2.6 火山热水喷流通道相
        3.2.7 主要含矿岩相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因民铁质基性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方法
    4.2 岩石地球化学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
        4.3.1 岩浆源区
        4.3.2 构造环境判别及意义
    4.4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4.1 湾刀山辉长岩的形成年龄
        4.4.2 深部辉绿辉长岩年龄
    4.5 小结
第五章 因民矿区铁质基性岩的动力学特征与成岩成矿
    5.1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5.1.1 角闪石—长石
        5.1.2 黑云母
        5.1.3 绿泥石
    5.2 铁质基性岩的岩浆作用动力学特征
        5.2.1 岩浆自变质期
        5.2.2 岩浆热液平衡期
        5.2.3 火山热水淋滤期
    5.3 铁质基性岩岩浆、热液流体演化特征
        5.3.1 岩浆高温流体演化
        5.3.2 后期热液流体演化
    5.4 铁质基性岩的成岩成矿作用
    5.5 因民铁铜矿区与区域岩浆作用成岩成矿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区交通地理位置
    1.2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情况概述
    1.3 全球铜矿床主要成因类型
    1.4 国内外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1.7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属性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6.1 区域地球物理
        2.6.2 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控矿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赋矿层位及岩石
        3.4.2 矿体产状、规模及数量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物组成
        3.5.2 矿石化学成分
        3.5.3 矿石结构、构造
        3.5.4 矿石类型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阶段及成矿期划分
    3.8 结论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4.2.1 包裹体的类型
        4.2.2 包裹体形态及大小
    4.3 包裹体物理性质
        4.3.1 包裹体均一温度
        4.3.2 拉拉铜矿床成矿温度
    4.4 包裹体盐度
    4.5 包裹体密度和压力
    4.6 氢氧同位素
    4.7 结论
第5章 矿床成因讨论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1.2 铅同位素
    5.2 成矿流体类型及其迁移机制
    5.3 成矿时代
    5.4 成因模式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 ——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变质核杂岩研究现状
        1.2.2 中部地壳拆离作用研究现状
        1.2.3 拆离断层带中褶皱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辽南变质核杂岩地质概况
        2.2.1 辽南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地层划分及构造格架
        2.2.2 拆离断层带基本特征及其岩石流变学
第3章 拆离断层带褶皱特征
    3.1 褶皱的分类
        3.1.1 褶皱形态分类
        3.1.2 褶皱枢纽与拉伸线理关系
    3.2 褶皱形成的时间性
        3.2.1 剪切作用前的褶皱
        3.2.2 剪切作用期的褶皱
        3.2.3 剪切作用后的褶皱
    3.3 褶皱的叠加及上盘浅变质岩拆离褶皱
第4章 褶皱岩石中变形矿物的形态组构及应变分析
    4.1 形态组构分析
    4.2 有限应变测量
    4.3 形态组构和应变分析对褶皱作用形成过程的揭示
第5章 褶皱构造的变形温度估算
    5.1 褶皱岩石石英动态重结晶分析
        5.1.1 石英动态重结晶显微特征
        5.1.2 石英动态重结晶古温度计
        5.1.3 石英动态重结晶对褶皱作用的启示
    5.2 褶皱构造的石英结晶学组构
        5.2.1 实验原理及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2.3 结晶学组构分析对褶皱作用形成过程的启示
第6章 讨论及结论
    6.1 褶皱作用形成机制讨论
    6.2 拆离作用对褶皱形态组构的影响
    6.3 拆离作用对褶皱石英C轴组构的影响
    6.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大陆动力学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1.1 大陆动力学及成矿作用的诞生及意义
        1.1.2 国外大陆动力学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进展
        1.1.3 国内大陆动力学及成矿作用研究现状、进展
    1.2 矿床研究历史
    1.3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及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层
        2.1.4 区域岩浆活动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层特征
        2.2.2 控矿构造特征
        2.2.3 矿区岩浆岩特征
        2.2.4 变质作用与成矿
        2.2.5 矿化蚀变
    2.3 矿体特征及矿石矿物组分
        2.3.1 矿体特征
        2.3.2 矿石特征
    2.4 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3章 岩石地球化学
    3.1 河口群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样品分析测试
        3.1.3 主量元素特征
        3.1.4 微量元素特征
        3.1.5 稀土元素特征
        3.1.6 同位素年代学
        3.1.7 同位素特征
        3.1.8 讨论与小结
    3.2 辉长岩群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样品分析测试
        3.2.3 主量元素特征
        3.2.4 微量元素特征
        3.2.5 稀土元素特征
        3.2.6 岩体形成时代
        3.2.7 同位素特征
        3.2.8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
    4.1 矿相学特征
    4.2 样品分析测试
    4.3 微量元素
    4.4 稀土元素
    4.5 同位素特征
    4.6 同位素年龄
    4.7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大陆动力学背景及成矿作用
    5.1 区域构造—岩浆演化
    5.2 成矿期次
    5.3 古元古代坳拉槽火山活动与成矿
    5.4 新元古代南北向挤压构造运动与成矿
    5.5 新元古代辉长岩浆侵入与成矿
第6章 矿床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四、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关键层位定年、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付坤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2]扬子北缘随应地区及邻区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D]. 杨振宁.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5)
  • [3]云南东川因民铁质基性岩构造岩相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关系[D]. 鲁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4]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D]. 柯丹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5]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 ——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D]. 郑媛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6)
  • [6]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D]. 周家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3)
  • [7]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J]. 肖一坤,周名魁.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1985(00)
  • [8]会理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中的同斜倒转褶皱与小型、显微构造特征[A]. 肖一坤,周名魁.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 1985(总第六号)

标签:;  ;  ;  

回力群河口组拉拉变质杂岩向斜反转褶皱及小微构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