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包合法制备低熔点石蜡的研究

尿素包合法制备低熔点石蜡的研究

一、尿素包合法制取低熔点石蜡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畅[1](2021)在《高温费托合成油饱和烷烃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余曼丽[2](2019)在《功能型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高效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为防御重大生物灾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农药制剂存在有机溶剂用量大、持效期短、残留高等弊端,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绿色植保的新要求。农药微胶囊技术由于其具有水基化、稳定性、缓释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农药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从提高农药的叶面沉积效率、缓解长期使用单一杀菌剂容易引起的生物抗药性、开发兼具农药、化肥一体化功能的药肥复合剂的角度出发,开发了三种功能化农药微胶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单宁酸的叶面亲和型农药微胶囊的研究:作物叶面疏水性是引起农药液滴跑冒滴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大多数作物叶片表面均具有多种疏水性的结构(如蜡质层、绒毛、乳突等)。已有研究表明,单宁酸分子结构中具有大量的疏水芳香环和多酚基团,易与多种材料产生氢键、疏水和π-π堆叠等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基于此,本实验选用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的单宁酸作为亲和性材料,与三价铁离子发生络合作用,形成单宁酸薄膜,包裹阿维菌素,制备了 3种具有不同囊壁厚度的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TA1-Starch-MC、TA3-Starch-MC和TA5-Starch-MC),平均粒径分别为 572 nm、1067 nm 和 1018 nm,载药量为 30-37%;微胶囊通过与蜡质层中大量的羧基、醇基、醛基和糖苷键产生氢键结合和配位作用,实现了叶面黏附性可控调控;此外,还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杀虫活性和储藏稳定性。(2)季铵盐协同增效嘧菌酯微胶囊的研究:季铵盐类化合物是一类广谱性杀菌剂,对细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微生物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实验利用聚多巴胺表面大量的邻苯二酚基团,通过静电作用,外接季铵盐,制备季铵盐/聚多巴胺/嘧菌酯微胶囊([N+]/PDA/PLA-MC),解决了嘧菌酯传统剂型持效期短、使用有害溶剂等问题,还有利于缓解长期使用单一杀菌剂容易引起生物抗药性问题。(3)脲醛树脂/嘧菌酯药肥复合剂的研究:化肥、农药对农业的增产丰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化肥和农药合并开发兼具药、肥一体化功能的复合制剂,是化解农业增产丰收和环境污染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此,本实验采用一步法,让尿素和甲醛直接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脲醛树脂聚合物包裹嘧菌酯,形成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UF/Azox-MC),粒径约为2.0μm,呈表面粗糙的圆球型;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在第13天时,累积释放百分率为49.7%;由于缓释的原因,该微胶囊对镰刀菌第6天的抑制活性略低于25%市售悬浮剂,由此推测,UF/Azox-MC对于生长期长的农业病虫害可能会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目前,UF/Azox-MC对促进黄瓜幼苗的光合作用不显着,需要后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赵悦[3](2019)在《费托合成油的高效低能耗分离新工艺开发》文中提出费托合成油(F-T合成油)中含有大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α-烯烃,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合理的F-T合成油利用工艺。若能开发出合适的F-T合成油分离技术,对F-T合成油的精细化增值利用及其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间歇精馏实验方法对费托合成轻油进行了预分离,得到了C5-C9各碳数窄馏分产品,并通过气相色谱仪对窄馏分产品进行了组成分析;通过多次间歇精馏对主要产品(即C6及C8窄馏分产品)质量含量较高的温度段馏分进行了富集,进一步提纯分离得到了纯度较高的C6及C8窄馏分产品。一方面为热力学研究选择关键组分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为后续研究正/异构烃分离的实验提供原料。此外选取C6窄馏分产品作为代表,通过连续精馏实验方法得到了C6窄馏分产品,并可用于后续建立的模拟模型验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提纯分离后得到的C6及C8窄馏分产品中的主要杂质,并采用汽液双循环相平衡釜测定了常压(通过公式校正到标准大气压101.3 k Pa)下五组关键组分二元物系(即1-己烯/2-己烯、1-己烯/2-甲基戊烷、1-己烯/3-甲基戊烷、1-辛烯/2-辛烯、1-辛烯/3-甲基庚烷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分别应用三种热力学模型(即Wilson、NRTL、UNIQUAC模型)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交互作用参数。在此基础上,将获得的热力学交互作用参数引入流程模拟软件的物性数据库,运用模拟软件对F-T合成油的分离流程进行了模拟。在F-T合成油预分离流程中,分析了不同分离序列的能耗,以选出较优的分离流程,此外引入了隔壁塔节能技术,与相应常规流程相比隔壁塔流程的能耗和TAC分别减少了11.7%和10.1%。在C6及C8窄馏分α-烯烃分离流程中,引入了差压热耦合技术,与相应常规流程相比差压热耦合流程的TAC减少了约45%。最后针对C6及C8窄馏分中正/异构烃的高效分离问题,采用了可逆尿素包合反应辅助正/异构烃分离的方法。研究了C6及C8烃类纯物质、简易C8烃类混合物、F-T合成油C8窄馏分三类物质的尿素包合反应。分别探究了降温时间、尿素量、乙醇量、水量以及洗涤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可逆尿素包合反应辅助分离后,F-T合成油C8窄馏分中正构烃的质量含量可达98wt%以上。

于利辉[4](2016)在《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变材料是最近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蓄能材料之一。然而对相变材料的成囊的效果的研究,是相变材料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十二醇作为芯材,用脲醛树脂为壁材,苯乙烯—马来酸酐(SMA)树脂作为原位聚合的乳化剂,合成微胶囊相变材料。通过改变实验参数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案。本文首先对芯材壁材的选择做出了分析,通过具体分析表明我们应该选用以脲醛树脂为壁材,成本比较低的十二醇作为芯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芯材壁材的质量比对相变材料的影响做出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芯壁质量比是3:1时,有较明显的粒径范围分布,球形结构的表面也较光滑,微胶囊表观形态更好。最后考察了尿素与三聚氰胺不同摩尔比、不同NaCl百分比、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分别对相变材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与三聚氰胺摩尔比为1:3的微胶囊有较明显的粒径分布,球形结构的表面也较光滑,表观形态更好;NaCl的质量占芯材质量的5%的微胶囊透过率最大,有显而易见的粒径分布,球形结构的表面相对来说也较光滑;乳化剂为OP-10时异常好的乳化效果,乳化剂添加量小于5%芯材质量时,伴随着乳化剂的用量的变大,胶囊的分散性能也逐渐提高,当用量大于5%,分散性相应的会变得很差,有很多的沉淀,所以我们选取乳化剂添加量为5%芯材质量,所得到的微胶囊的包覆率较高,蓄热性能也比较好。

王燕,葛喜慧,张敏卿,朱怀工,张子建,王明[5](2014)在《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正构烃的分离》文中研究表明以模拟的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从原料中分离正构烃。考察了活化剂的种类、包合反应条件、解包合反应条件等对正构烃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乙醇为较适宜的活化剂;较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反应时间60min,以1g原料为基准,尿素用量2.75g,乙醇用量3.5mL,水用量1.125mL。在此包合反应条件下,得到1-癸烯的回收率为87.75%,正癸烷的回收率为89.90%。尿素包合物的解包合反应实验结果说明,水的存在有利于解包合反应的进行,得到正构烃回收率较高。用水量为100 mL时,尿素包合物的解包合反应基本完成。

葛喜慧[6](2014)在《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正构烃的分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费托合成法是煤制油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费托合成法生成的高温油相产品中混合烃的分离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尿素络合法从混合烃中分离正构烃,利用正交实验研究较优络合反应条件。通过CCD高速照相技术,研究不同络合反应条件对尿素络合物晶体生长特点的影响,以及晶体的结构特点。首先,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乙醇作为较理想的活化剂,同时得到尿素络合反应的较优实验条件尿素用量2.75g/g油品、乙醇用量3.5ml/g油品、水用量1.125ml/g油品、反应温度为5℃和反应时间为1h。在此络合反应条件下,得到1-癸烯收率87.75%,正癸烷收率89.90%。通过对解络合反应条件的研究,得到有水存在的条件下,尿素络合物解络合后得到的正构烃收率较大,能耗较低。其次,通过CCD高速照相技术,对尿素络合物晶体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络合物晶体在轨道方向上的生长速度远大于在轨道垂直方向上的生长速度,且在生长初期的生长速度较快。通过对C10和C12正构烃尿素络合物晶体的研究,得到尿素络合物晶体生长特征与正构烃的碳链长度有关。在甲醇作为活化剂或有水存在的条件下,形成的尿素络合物晶体体积相对较大。最后,通过分析C10混合烃尿素络合物和C12混合烃尿素络合物的红外图谱,得到正构烃尿素络合物的形成与正构烃的碳链长度有关,而正构烃碳链含有的官能团影响较小。通过13C CP/MAS NMR图谱对不同客体在尿素络合物中的排列情况分析得到,客体分子的排列是由相邻客体分子间的末端基团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最后,通过IR图谱和DSC曲线分析,说明尿素络合物的稳定性与正构烃的碳链长度和正构烃的熔点有关。

魏亚星,胡江华,刘珩,周国强[7](2011)在《石蜡成分对红外隐身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石蜡作为一种相变材料有相变点单一的缺陷,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石蜡由固相变为液相后发生流动、引起泄漏,一般需要特殊的工艺封装后才能使用。向固体石蜡中添加液体石蜡,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通过改变不同配比调整石蜡的熔点。利用DSC测试分析这种混合物的热物性,发现混合物的相变点和相变潜热随液体石蜡加入量的增加逐渐下降。采用真空吸附的方法制得了石蜡-膨胀珍珠岩定形相变材料,通过DSC测试发现这种材料保持了石蜡的相变点和相变潜热,将这种材料加入到涂料中涂敷到样板表面检测红外隐身性能。

张瑞杰[8](2011)在《相变石蜡和润滑油吸附精制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能源贮存与综合利用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相变石蜡作为最具前景的相变材料之一,因其性能稳定、无毒无腐蚀性、相变潜热较高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与热量贮存领域中。采用吸附精制工艺有效去除相变石蜡所含异构烷烃、芳香烃以及少量含硫有机物等,以有效提高相变石蜡的正构烷烃含量及热性能,为拓宽相变石蜡的应用领域奠定一定的基础。润滑油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如何分离精制与回收利用各种润滑油是一项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首先,本文研究了相变石蜡吸附精制工艺。分别以活性炭和活性白土作为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相变石蜡的脱色率和相变石蜡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相变石蜡的最佳吸附精制工艺,并探讨了相变石蜡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和热性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精制工艺最优参数为活性炭用量8%,吸附温度为120℃及吸附时间为60min,相变石蜡脱色率达到86.57%,正构烷烃含量达到89.89%,相变潜热为164.9J/g,提高了12.33%。活性白土吸附精制工艺最优参数为活性白土用量12%,吸附温度为120℃及吸附时间为40min,其相变石蜡脱色率达到68.79%,正构烷烃含量达到90.78%,相变潜热为153.7J/g,提高了4.71%。同时,研究了润滑油的分离精制工艺。将硫酸酸化工艺与活性炭吸附精制工艺相结合,考察了浓硫酸用量对润滑油透光率、酸渣排放量和产品收率的影响规律及活性炭用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润滑油透光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分离精制工艺。结果表明,酸化工艺最佳参数为浓硫酸用量为4%,活性炭吸附精制最佳工艺参数为活性炭用量为11%,吸附温度130℃及吸附时间50min,其透光率可以达到89.61%,大于标准油品的透光率86.55%。

胡小芳,胡大为[9](2008)在《高储能密度常温相变含水石蜡储能微囊制备》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固体石蜡和液体石蜡复合的方法,制备出常温固-液相变储能石蜡,DSC法测试表明:m(固体石蜡):m(液体石蜡)=1:2时,复配石蜡固-液相变温度34.2℃,相变潜热34.0kJ·kg·1,满足常温固-液相变需要。采用微乳化技术,将水稳定分散于常温固-液相变石蜡中,得到具有高储能密度的复合储能介质。通过设计采用膜乳化法制备微囊的装备,用海藻酸钠作为微囊壁材,制备得到粒度分布范围在626μm的球形储能微囊。储能密度测试结果表明:将水引入石蜡中后,微囊储能密度显着提高,W1/O初乳中含水10%(wt)制备的微囊较未含水微囊储能密度提高了近15倍。为相变材料的高储能密度化和微囊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制备方法。

顾晓华[10](2008)在《聚乙二醇类高分子型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变储能材料(PCM)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固-固相转变储能材料由于具有固-液相变材料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已成为最具实际发展潜力的储热材料。然而,现有的固-固相变贮能材料也有其不足,例如多元醇类固-固相变贮能材料因存在塑晶而限制了它的使用;在低温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无机盐类相变材料较少;高分子类相变材料品种少、相变焓较小、导热性能差等。因此急需研究和开发新型的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在本课题中,我们选用具有优异的相变特性和良好储能效果的聚乙二醇类相变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从分子设计出发,打破传统的通过接枝来实现PEG从固-液相变到固-固相变的方法,制备了四种高性能、多功能的聚乙二醇类固-固相转变材料。其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新型相变材料拥有较高的相变焓值和热性能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与聚乙二醇具有相同的羟基反应活性的MPEG作为相变单元,通过引入含有双键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合成了含有双键的MPEG大分子相变单体MPEG-TDI-NMA(PD)。然后采用PD与醋酸乙烯酯(VAc)共聚,形成侧链含有MPEG的新型固-固的相变储能材料(MGVM)。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MGVM组成、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差热扫描分析(DSC)、热失重分析(TG)、偏光显微镜(POM)对MGVM的相转变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MGVM。同时当PD与VAc的比小于1∶50时,MGVM没有结晶峰。当PD与VAc的比等于1∶2时,其熔融焓值为80.66J/g,相变转变温度为72℃。当PD与VAc的比大于1∶50时,MGVM出现了结晶峰,结晶特性较好,但结晶焓值较低,其热分解温度可达到415℃。通过MGVM在一年使用中的储能特性的分析发现:MGVM的储能强度仅下降了10%,能够满足相变材料在储能使用寿命上的要求。2.为了改善聚合物的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相变焓值,我们采用含有刚性苯环的苯乙烯(St)作为聚合单元来代替VAc,合成了侧链含有MPEG相变单元的新型固-固相变材料(MGPM)。运用FT-IR和1H-NMR表征了MGPM的组成与结构;利用DSC对MGPM的相转变性能进行了分析。利用TG和DTG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利用PO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对其储能、结晶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MPEG添加量的减少,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同时通过对MGPM进行了储能及结晶行为的分析,研究了MGPM和MGPM/蛋白石(Opal)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揭示了其结晶特点、实质及影响结晶的主要因素。其相变类型为有固-固相转变,相变的实质是侧链MPEG的软段部分可以通过发生晶态到无定形态的可逆固-固相变而储能。MGPM相变焓值随着PD和St的共聚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改变投料比得到不同相变焓和不同相变温度的一系列固-固PCM。当PD和St投料摩尔比为1∶2时,MPEG的质量百分数可以达到71%,此时MGPM的相变熔融焓值达到最大;其熔融焓值为98.5 J/g,结晶焓值为71.6J/g。与PD和VAc的投料摩尔比为1∶2时的MGVM相比较,MGPM不仅出现了结晶焓值,而且焓值还很高。同时,引入支链带有刚性苯环基团的St作为聚合单体的MGPM的热分解温度要比同比例添加脂肪族的醋酸乙烯酯作为聚合单体的MGVM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所以通过引入苯乙烯单体代替醋酸乙烯酯得到了具有较好相变行为的固-固相变材料。为了提高MGPM的结晶和相变性能,在MGPM中引入了具有天然纳米孔径结构的蛋白石制备了MGPM/Opal复合材料。对添加Opal前后的相变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GPM和MGPM/Opal的结晶性能、成核机理。结果表明,适量添加蛋白石后晶区的晶形没有改变,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细化晶粒和提高结晶度。添加质量分数为0.7%蛋白石后的MGPM结晶度提高了3.12%。MGPM/Opal的相变焓值最高,达到109.07J/g。结晶速率比MGPM结晶速率明显提高,提高了99s。同时Opal的加入提高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MGPM/Opal的在420℃以下不会发生热分解,所以通过引入Opal,MGPM/Opal的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通过MGPM的非等温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降温速率变大,结晶峰逐渐向低温区移动,结晶放热逐渐升高。这是由于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所致,聚合物从一种平衡态通过分子运动过渡到另一种与外界条件相适应的新的平衡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降温速率越小,结晶开始越早,结晶峰峰值温度较高。整个分子链、链段、链节等运动单元的运动需要克服内摩擦力阻力,是不可能瞬时完成的,所以降温速率越快,结晶开始越晚,结晶峰向低温运动。降温速率大的时候,分子链运动需要在短时间达到新的平衡态,克服的内摩擦阻力做功越大,放热越多,因此结晶峰越大。不同模型模拟的分析结果表明:MGPM的非等温动力学过程不符合Jeziprny模型,但是和Ozawa模型有较好的近似。MGPM的Avrami指数n的值介于3和4之间。这个结果表明:MGPM在结晶初期成核类型为散现成核,随着结晶时间的延续,MGPM成核类型从散现成核转变成以预先成核为主。MGPM/Opal的Avrami指数n的值接近于3,这说明加入蛋白石之后,MGPM/Opal成核类型发生了改变,其主要以预先成核为主。换句话说,Opal的引入,提高了MGPM/Opal的成核速率,赋予了MGPM/Opal优异的相转变特性。3.为了研究合成优异的相转变材料的新型聚合方法,我们合成了含有双羟基并带有MPEG相变单元的新型单体,然后通过逐步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相变储能材料(MGEM)。通过FT-IR和1H-NMR等测试手段,对MGEM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DSC、TGA等分析方法对其相变性能和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得到了预期的产物,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相变性能和热稳定性,相变焓值为75.6J/g。4.在课题的最后一部分中,我们合成了一种超支化固-固相转变材料PUPCM。在PUPCM中,其支化度越高,则PUPCM的相转变单元的含有越高,故而其相变焓值越高,最高可达到105.35J/g。通过选用不同分子量的PEG,我们合成了不同的PUPCM,并以此研究了它们的相变类形、结晶度和相变焓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UPCM的相变焓值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聚合物结构规整,结晶类型为完整的球晶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以天然无机纳米材料-蛋白石(Opal)微粉作为无机异相成核剂,我们制备了PUPCM/Opal固-固相转变材料;通过DSC和POM分析表明:制备的PUPCM/Opal具有更高的相变焓值和适宜的相变温度。

二、尿素包合法制取低熔点石蜡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素包合法制取低熔点石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功能型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高效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 微胶囊芯材及壁材分类
        1.2.1 微胶囊芯材分类
        1.2.1.1 液体囊芯微胶囊
        1.2.1.2 固体囊芯微胶囊
        1.2.2 微胶囊壁材的分类及选择
        1.2.2.1 微胶囊壁材的分类
        1.2.2.2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1.3 农药微胶囊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化学法
        1.3.3.1 界面聚合法
        1.3.3.2 原位聚合法
        1.3.4 难溶性固体农药微胶囊化方法
        1.3.5 控制释放新技术
    1.4 农药微胶囊剂型现存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 基于单宁酸的叶面亲和型微胶囊的高效沉积调控机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
        2.3.2 叶面亲和型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叶面黏附性
        2.3.3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缓释性能
        2.3.4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室内毒力测试结果
        2.3.5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储藏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铵盐协同增效嘧菌酯微胶囊的抑菌性能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季铵盐/聚多巴胺/嘧菌酯微胶囊的制备
        3.2.2 微胶囊的形貌表征及其表面电位的测量
        3.2.3 载药量
        3.2.4 微胶囊的释放行为
        3.2.5 荧光标记检测微胶囊的叶面滞留量
        3.2.6 室内抑菌活性测试
        3.2.7 不同储存温度下微胶囊的稳定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胶囊的形态表征
        3.3.1.1 不同制备方法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的影响
        3.3.1.2 多巴胺加入量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的影响
        3.3.2 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3.3.2.1 微胶囊的缓释行为
        3.3.2.2 微胶囊的叶面滞留行为
        3.3.2.3 微胶囊的抑菌活性
        3.3.2.4 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药肥复合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4.1 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的制备
        4.2.2 形态表征
        4.2.3 缓释性能分析
        4.2.4 室内抑菌活性的测定
        4.2.5 黄瓜幼苗的培养
        4.2.6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工艺参数对UF/Azox-MC的影响
        4.3.2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的缓释效果
        4.3.3 嘧菌酯/脲醛树脂微胶囊的抑菌活性
        4.3.4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费托合成油的高效低能耗分离新工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费托合成技术及产物利用
        1.1.1 费托合成技术
        1.1.2 F-T合成油的利用方法
    1.2 F-T合成油分离技术
        1.2.1 Sasol公司1-辛烯生产线
        1.2.2 反应精馏分离法
        1.2.3 反应萃取精馏分离法
        1.2.4 反应萃取分离法
    1.3 蒸馏过程节能技术
        1.3.1 隔壁塔技术
        1.3.2 差压热耦合技术
    1.4 化工过程模拟
    1.5 汽液相平衡
        1.5.1 相平衡测定方法
        1.5.2 计算方法
    1.6 尿素包合反应
        1.6.1 反应原理
        1.6.2 反应的应用领域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F-T合成轻油窄馏分预分离实验
    2.1 间歇精馏实验
        2.1.1 实验装置及样品分析方法
        2.1.2 预分离实验
        2.1.3 提纯分离实验
    2.2 窄馏分杂质分析
        2.2.1 样品分析方法
        2.2.2 分析结果
    2.3 连续精馏实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流程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液相平衡实验及模型关联
    3.1 汽液相平衡实验
        3.1.1 实验试剂及样品分析方法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流程
        3.1.4 装置可靠性检验
        3.1.5 汽液相平衡实验结果
    3.2 汽液相平衡数据一致性校验及模型关联
        3.2.1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3.2.2 模型关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F-T合成轻油分离过程模拟与新工艺开发
    4.1 模拟模型建立
    4.2 F-T合成轻油预分离流程
        4.2.1 常规流程
        4.2.2 隔壁塔流程
    4.3 α-烯烃分离流程
        4.3.1 常规流程
        4.3.2 差压热耦合流程
    4.4 经济评价
        4.4.1 F-T合成轻油预分离
        4.4.2 α-烯烃分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逆尿素包合反应辅助分离正/异构烃
    5.1 实验装置与试剂
    5.2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
        5.3.1 烃类纯物质
        5.3.2 简易C_8烃类混合物
        5.3.3 F-T合成油C_8窄馏分
    5.4 正构烷烃与烯烃的分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变材料
        1.2.2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1.2.3 微胶囊相变材料技术领域
        1.2.4 相变材料的选择
        1.2.5 芯材与壁材
        1.2.6 常见的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1.2.7 微胶囊性能与结构的表征方法
        1.2.8 微胶囊技术运用发展前沿
    1.3 微胶囊相变材料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相变材料在实际应用领域的困难
    1.5 研究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第2章 不同芯材壁材质量比对相变材料的影响
    2.1 芯材与壁材的选择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2 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工艺流程
    2.3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性能测试
    2.4 结论
第3章 尿素与三聚氰胺不同摩尔比对相变材料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2 微胶囊的制备
    3.2 微胶囊性能测试
    3.3 结论
第4章 不同NaCl百分比对相变材料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2 微胶囊的制备
    4.2 微胶囊性能测试
    4.3 结论
第5章 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对相变材料的影响
    5.1 乳化剂的种类
        5.1.1 乳化剂的含义及分类
        5.1.2 不同乳化剂的乳化效果分析
    5.2 乳化剂的用量
        5.2.1 实验
        5.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1.2 微胶囊的制备
        5.2.2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

(5)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正构烃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工艺流程
    1.4 正交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尿素包合反应活化剂优化
    2.2 尿素包合反应条件优化
    2.3 尿素包合反应时间优化
    2.4 解包合反应条件影响
        2.4.1 水存在条件下正构烃的回收率
        2.4.2 在高温条件下正构烃的回收率
3 结论

(6)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正构烃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正构烃分离方法
        1.1.1 分子筛吸附法
        1.1.1.1 分子筛吸附法原理
        1.1.1.2 分子筛吸附法过程
        1.1.1.3 分子筛吸附法研究现状
        1.1.2 尿素络合法
        1.1.2.1 尿素络合法原理
        1.1.2.2 尿素络合法工艺条件研究
        1.1.2.3 尿素络合法分离正构烃的收率
        1.1.2.4 尿素络合法分离正构烃的工艺流程
    1.2 尿素络合物晶体的研究
        1.2.1 尿素络合物晶体结构
        1.2.2 尿素络合物晶体生长特点
        1.2.3 尿素络合物晶体中客体分子性质
        1.2.4 尿素络合物晶体动力学
        1.2.5 尿素络合物晶体稳定性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性
第二章 尿素络合法分离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的正构烃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2 尿素络合法实验过程
        2.1.3 活化剂的选择
        2.1.4 正交实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最优活化剂的筛选
        2.2.2 络合条件对正构烃收率的影响
        2.2.3 络合反应时间对正构烃收率的影响
        2.2.4 解络合条件对正构烃收率的影响
        2.2.4.1 水量对解络合反应正构烃收率的影响
        2.2.4.2 高温条件下正构烃收率的影响
    2.3 尿素络合法分离正构烃与异构烃的工艺流程
    2.4 小结
第三章 尿素络合物的晶体生长规律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1.2 尿素络合物晶体的制备
        3.1.3 CCD 高速照相机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正构烃形成尿素络合物晶体特点
        3.2.2 正构烃链长度对尿素络合物晶体特点的影响
        3.2.3 活化剂对尿素络合物晶体特点的影响
        3.2.4 水对尿素络合物晶体特点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尿素络合物晶体的结构性质及稳定性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1.2 尿素络合物晶体的制备
        4.1.3 XRD 分析
        4.1.4 图像采集
        4.1.5 FTIR
        4.1.6 NMR
        4.1.7 DSC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尿素络合物晶体中的客体分布规律
        4.2.2 客体分子在主体轨道中的排列
        4.2.3 尿素络合物的稳定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石蜡成分对红外隐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蜡材料
2 石蜡熔点的调整及相关实验
    2.1 试剂和仪器
    2.2 制备与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8)相变石蜡和润滑油吸附精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变储能材料
        1.2.1 相变储能材料
        1.2.2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1.2.3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相变石蜡的分离精制
    1.4 润滑油再生工艺
    1.5 吸附精制技术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6.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吸附剂的预处理
        2.3.2 相变石蜡的吸附精制工艺
        2.3.3 润滑油分离精制工艺
    2.4 表征分析方法
第三章 相变石蜡的吸附精制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参数
    3.3 相变石蜡的活性炭吸附精制工艺研究
        3.3.1 吸附温度对脱色率和碳数分布的影响
        3.3.2 吸附时间对脱色率和碳数分布的影响
        3.3.3 活性炭用量对脱色率和碳数分布的影响
        3.3.4 正交试验分析
    3.4 相变石蜡的活性白土吸附精制工艺研究
        3.4.1 活性白土的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参数
        3.4.2 吸附温度对脱色率和碳数分布的影响
        3.4.3 吸附时间对脱色率和碳数分布的影响
        3.4.4 活性白土用量对脱色率和碳数分布的影响
        3.4.5 正交试验分析
    3.5 相变石蜡性能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润滑油分离精制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
    4.3 波长的确定
    4.4 浓硫酸用量对透光率及酸渣量和收率的影响
    4.5 活性炭用量对透光率的影响
    4.6 吸附温度对透光率的影响
    4.7 吸附时间对透光率的影响
    4.8 最优工艺验证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储能密度常温相变含水石蜡储能微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常温相变石蜡制备
        2.2.2 常温相变石蜡W1/O型微乳液的配制
        2.2.3 含水相变材料W1/O/W2复乳制备
        2.2.4 膜乳化法制备微囊
        2.2.5 储能微囊储能密度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固体石蜡和液体石蜡复配比
    3.2 常温相变石蜡W/O型微乳配制参数确定
        3.2.1 表面活性剂最佳复配比的选择
        3.2.2 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
        3.2.3 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相图影响
    3.3 相变石蜡W1/O/W2复乳与成囊条件
        3.3.1 含水相变石蜡W1/O/W2复乳
        3.3.2 复合乳液体系形成微囊的条件
    3.4 微囊的制备与表征
        3.4.1 微囊形成的机理
        3.4.2 制备工艺[31, 32]
        3.4.3 含水相变储能微囊表征
    3.5 储能密度测试
4 结论

(10)聚乙二醇类高分子型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储能材料
        1.2.1 相变储能材料概述
        1.2.2 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原理
    1.3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1.3.1 固-液相变储能材料
        1.3.1.1 无机类固-液相变储能材料
        1.3.1.2 有机类固-液相变储能材料
        1.3.2 固-固相变储能材料
        1.3.2.1 无机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
        1.3.2.2 有机小分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
        1.3.2.3 高分子类固-固相变储能材料
    1.4 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选择及其应用
        1.4.1 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选择
        1.4.2 固-固相转变材料的应用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GVM固-固相转变材料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原料及溶剂处理
        2.2.3.2 PD和MGVM的制备
        2.2.4 测试方法
        2.2.4.1 FT-IP测试
        2.2.4.2 ~1H NMR分析
        2.2.4.3 POM测试
        2.2.4.4 DSC测试
        2.2.4.5 TG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的结构分析
        2.3.1.1 PD的FT-IR分析
        2.3.1.2 MGVM的FT-IR分析
        2.3.1.3 投料摩尔比对MGVM结构的影响
        2.3.2 ~1H NMR分析
        2.3.2.1 PD的~1H NMR分析
        2.3.2.2 MGVM的~1H NMR分析
        2.3.3 相变行为分析
        2.3.3.1 MPEG和PD的相变行为分析
        2.3.3.2 MGVM相变行为分析
        2.3.3.3 MPEG分子量对MGVM相变行为的影响
        2.3.3.4 投料摩尔比对相变行为的影响
        2.3.4 POM的分析
        2.3.4.1 PD的POM分析
        2.3.4.2 MGVM的POM分析
        2.3.5 MGVM的使用寿命的分析
        2.3.6 所采取的提高结晶温度的措施
        2.3.7 热稳定性能分析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MGPM固-固相变储能材料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样品的制备
        3.2.2.1 PD的制备
        3.2.2.2 MGPM的制备
        3.2.3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1 FT-IR测试
        3.2.3.2 ~1H NMR测试
        3.2.3.3 ~(13)CNMR测试
        3.2.3.4 DSC和TG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性能表征
        3.3.1.1 MGPM的FT-IR分析
        3.3.1.2 MGPM的~1H NMR分析
        3.3.1.3 MGPM的~(13)C NMR分析
        3.3.2 MGPM相变行为分析
        3.3.2.1 MGPM相变行为分析
        3.3.2.2 MPEG分子量对MGPM相变行为的影响
        3.3.2.3 不同投料摩尔比例的聚合物相变行为分析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MGPM和MGVM的对比分析
        3.3.4.1 分子结构
        3.3.4.2 相变行为
        3.3.4.3 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GPM和MGPM/Opal的结晶性能和热分解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2.1 WAXD的测试
        4.2.2.2 DSC和TG测试
        4.2.2.3 POM的测试
        4.2.3 材料的合成
        4.2.3.1 MGPM的合成
        4.2.3.2 MGPM/Opal复合材料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GPM共聚物结晶性能的研究
        4.3.2 MGPM结晶形态分析
        4.3.3 MGPM的球晶生长过程分析
        4.3.3.1 MPEG的球晶生长过程分析
        4.3.3.2 MGPM的球晶生长过程分析
        4.3.4 MGPM/Opal的结晶行为的研究
        4.3.4.1 MGPM/Opal结晶行为研究
        4.3.4.2 MGPM/Opal结晶性能及结晶结构分析
        4.3.5 MGPM/Opal结晶形态分析
        4.3.6 MGPM/Opal的球晶生长过程分析
        4.3.7 TG和DTG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GPM的非等温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聚合物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5.2.1 Jeziprny方法
        5.2.2 Ozawa方程
    5.3 实验部分
        5.3.1 样品的选择
        5.3.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降温速率下的MGPM和MGPM/Opal的结晶过程分析
        5.3.1.1 MGPM的非等温结晶过程
        5.3.1.2 MGPM/Opal的非等温结晶过程
        5.3.2 用Jeziprny方法处理MGPM的非等温结晶过程
        5.3.3 用Ozawa方程处理MGPM和MGPM/Opal的非等温结晶过程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MGEM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
        6.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6.2.3 样品制备
        6.2.3.1 苯甲醛甘油缩醛的制备
        6.2.3.2 苯甲醛甘油缩醛-TDI的制备
        6.2.3.3 苯甲醛甘油缩醛-TDI-MPEG三聚体(BTM)的制备
        6.2.3.4 苯甲醛甘油缩醛-TDI-MPEG三聚体Pd/C加氢催化脱醛三聚体(BTMT)实验
        6.2.3.5 MGEM的制备
        6.2.4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6.2.4.1 FT-IR测试
        6.2.4.2 ~1H NMR测试
        6.2.4.3 DSC测试
        6.2.4.4 TG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T-IR分析
        6.3.2 ~1H NMR分析
        6.3.3 相变行为分析
        6.3.4 热稳定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PUPCM超支化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7.2.2 实验仪器
        7.2.3 PUPCM的制备
        7.2.3.1 原料预处理
        7.2.3.2 PEG分子量的选择
        7.2.3.3 PUPCM的制备
        7.2.3.4 PUPCM/Opal的制备
        7.2.4 结构性能表征
        7.2.4.1 FT-IR测试
        7.2.4.2 ~(1)H NMR测试
        7.2.4.3 POM测试
        7.2.4.4 DSC测试
        7.2.4.5 SEM观察
        7.2.4.6 TG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UPCM的结构表征及反应机理分析
        7.3.1.1 PUPCM的FT-IR分析
        7.3.1.2 PUPCM的~(1)H NMR分析
        7.3.1.3 反应机理分析
        7.3.2 PUPCM的相变行为分析
        7.3.2.1 PUPCM的DSC分析
        7.3.2.2 PUPCM/蛋白石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7.3.2.3 PUPCM及PUPCM/Opal复合物的结晶行为
        7.3.3 相变机理分析
        7.3.4 热稳定性能分析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8.1 全文总结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成果
致谢

四、尿素包合法制取低熔点石蜡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费托合成油饱和烷烃分离研究[D]. 朱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功能型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高效化利用研究[D]. 余曼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5)
  • [3]费托合成油的高效低能耗分离新工艺开发[D]. 赵悦. 天津大学, 2019(06)
  • [4]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于利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6(04)
  • [5]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正构烃的分离[J]. 王燕,葛喜慧,张敏卿,朱怀工,张子建,王明. 化工进展, 2014(11)
  • [6]费托合成高温油相产品中正构烃的分离研究[D]. 葛喜慧. 天津大学, 2014(05)
  • [7]石蜡成分对红外隐身性能的影响[J]. 魏亚星,胡江华,刘珩,周国强.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1(06)
  • [8]相变石蜡和润滑油吸附精制工艺的研究[D]. 张瑞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高储能密度常温相变含水石蜡储能微囊制备[J]. 胡小芳,胡大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8(01)
  • [10]聚乙二醇类高分子型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D]. 顾晓华. 东华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尿素包合法制备低熔点石蜡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