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

大棚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

一、温室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基于粉煤灰的新型基质的机械组成调控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基质是采用各种有机、无机材料通过一定工艺调制的栽培介质,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产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标准化必需的生产资料。随着设施农业发展、种苗产业不断扩大、城市绿化率逐年提高,开发高产、高效的基质将是现代农业和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有关复配基质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于对不同基质原料的筛选及复配比例的研究。由于原料种类繁多、来源地域性差异大,仅仅考虑原料种类和复配比例的这种粗放配制产品,由于基质的机械组成不稳定,导致基质水气供应不平衡,进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围绕基质产品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探讨基质原料机械组成对基质理化性质和目标植物生长的影响,为通过调配原料粒级分布创造出最适合目标作物生长的孔隙比和平衡的水气体系提供参考。本文以粉煤灰、蛭石、泥炭等作为试验材料,调控颗粒粒级的大小进行试验研究,观测不同粒级复配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基质粒级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此获得多种粒级在基质调控中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为精准调配屋顶绿化及微型薯基质生产提供试验数据,也对消纳利用粉煤灰和开发基于粒级调控的现代基质生产工艺提供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颗粒粒级影响基于粉煤灰的复配基质的孔隙特性和水分指标。对不同粒级区间粉煤灰性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粒级从>5 mm减小到<0.25 mm,粉煤灰容重值随区间梯度从0.33 g/cm3至0.79 g/cm3逐渐增大;通气孔隙随颗粒粒级不断减小,数值从48%至3%减小;持水孔隙随粒级减小,数值从8%至51%呈增加趋势;大小孔隙比随粒级减小而减小。田间持水量随颗粒减小从5.83%到28.19%逐渐增大;饱和含水量随粒级减小从111.82%到67.14%逐渐减小。2、在屋顶绿化植物盆栽试验中,颗粒粒级是影响基质性质和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粒级为0.25~1 mm和1~2 mm复配基质的容重差异显着。对佛甲草、八宝景天和麦冬的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粒级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相比较同样基质厚度的市售基质处理,佛甲草在0.25~1 mm处理中地径生长量增加最多,最多增加0.39 cm;八宝景天在0.25~1 mm的粒级处理中株高生长量最大,增加了2~2.83 cm;麦冬在<0.25 mm粒级的处理中冠幅生长最好,增加了1~2.5 cm的生长量。对植物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0.25~1 mm的粉煤灰粒级,按体积比混配10%的泥炭,种植厚度为15 cm时,各植物整体表现良好。3、通过测定粉煤灰的理化性质,并与立体绿化栽培基质(T/CABEE 005-2020)进行对比,粉煤灰用于配制屋顶绿化基质是可行的,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屋顶绿化模拟景观试验中,基质机械组成对基质水气平衡性能有重要影响。简易式屋顶绿化类型中,B1处理<1 mm颗粒占比为50%,B4处理<1 mm颗粒占比为80%,B4处理容重比B1大0.11 g/cm3,通气孔隙度较小,持水孔隙度较大。花园式屋顶绿化类型中B2处理以<1 mm颗粒为主,占总体积的70%,B5处理<1mm颗粒占总体积50%。B5处理容重比B2处理大0.08 g/cm3,持水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较小,饱和含水量较大。极简式屋顶绿化类型B3处理>1 mm的颗粒占总体积的70%,B6处理>1 mm的颗粒占总体积的50%,B6处理比B4处理容重大0.03 g/cm3、通气孔隙度、饱和含水量较大,持水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较小。结构性物料(粉煤灰)为主的处理维持基质高度的性能较好,在同样的雨水环境冲击下,添加X基质的B1、B2、B3处理沉降高度分别比以粉煤灰为主的B4、B5、B6处理多3.2 cm,2.3cm和0.5 cm。综合分析景观效果,极简式模拟屋顶景观效果好的配方为B3处理(X基质:1~2 mm粉煤灰:0.063~1 mm粉煤灰:<0.063 mm粉煤灰=50:1:36.5:12.5),简易式模拟屋顶景观效果好的配方为B1(X基质:2~4 mm粉煤灰:1~2 mm粉煤灰:0.063~1 mm粉煤灰:<0.063 mm粉煤灰=50:9:12.5:16:12.5),花园式模拟景观效果较好的配方为B5(1~2 mm泥炭:4~6 mm粉煤灰:2~4mm粉煤灰:1~2 mm粉煤灰:0.063~1 mm粉煤灰:<0.063 mm粉煤灰=9:3.64:17.29:17.11:26.31:26.71)。4、在微型薯脱毒苗栽培试验中,对马铃薯单株产量进行分析,P3密度(13.5 cm×13.5 cm)下,TD-D处理单株产量最高,为10.91 g/株,多于相同条件下的蛭石基质种植产量6.51 g/株。对各处理颗粒粒级进行极差分析,粉煤灰1~2 mm粒级占比在0%~14%之间,0.25~1 mm粒级占比40%~65%之间,<0.25 mm粒级占比在20%~35%之间的粒级占比适宜种植微型薯脱毒苗。5、在微型薯原原种基质栽培试验中,粉煤灰的粒级大小是影响种薯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中YY4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17.25 g/株),比相同条件下纯蛭石基质马铃薯产量增加9.12 g/株。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推测,0.25~1 mm粒级粉煤灰占比在50%~65%之间,<0.25 mm粒级粉煤灰占比在15%~37.5%之间,蛭石占比在12.5%~20%之间的基质配制模式,微型薯单株产量较好。6、通过对粉煤灰样品中重金属(铜、锌、镍、砷、镉、铅、铬、汞)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都符合重金属土壤环境标准(GB15618-1995);经过对本研究中筛选获得的包含粉煤灰的基质配方进行成本核算,发现以粉煤灰为主要组分配置的基质成本较低,对于基质生产厂家来说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基质的水气平衡和植物生长受基质机械组成的影响。在现代基质调配工艺中,对基质原料的粒度进行分选十分重要。粉煤灰用于生产新型基质,可实现粉煤灰资源化利用,且具有经济效益。

王凯[2](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于洋洋,贾代东,庄正,朱晨曦,刘爱琴[3](2019)在《植物气雾栽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气雾栽培是把植物根系完全置于由营养液形成的弥雾环境中生长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本文分别从气雾栽培设施建造、营养液配方研究、气雾栽培对植物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等方面对植物气雾栽培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该方面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为气雾栽培在植物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解析与技术支撑。

司雨,郝东川,梁见冰,王怡玫,伍倩慧[4](2019)在《景观蔬菜设施栽培技术》文中提出本文着重从无土栽培配套设施、蔬菜品种选择及栽培管理要点等方面介绍景观蔬菜设施栽培技术,以期为蔬菜在观光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穆大伟[5](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陈富,杨谋,马廷蕊,张武,柳永强[6](2012)在《马铃薯试管苗分层立体栽培繁育脱毒微型种薯》文中提出立体栽培是作物栽培模式在空间的延伸,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产的现代新型栽培模式。从立体苗床构建,分层苗床试管苗移栽管理,温室病虫害防控和分层培养成薯关键事项等方面总结了适于分层立体栽培马铃薯脱毒苗的高效繁育的技术体系。

陈梅英[7](2009)在《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其中

杨世琦[8](2003)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三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三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郜庆炉[9](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廖华俊,江芹,朱本玉,陈争锋,田娟[10](2015)在《砀山县果蔬立体高效栽培模式设计与配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砀山是全国果树种植大县,随着果树品种结构调整和栽培模式的更新,每年都会产生一定面积的幼龄果园。由于果园建园初期13年内没有经济效益,制约了果农进行果园改造的积极性,而幼龄果树与瓜菜等经济作物套种是增加建园初期经济收益的有效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砀山气候、土壤和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出果蔬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总结出果园立体套种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二、温室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粉煤灰的新型基质的机械组成调控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质的功能与基质粒级调控研究进展
    1.2 粉煤灰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1.3 通过粉煤灰进行粒级调控解决基质实例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颗粒粒级对粉煤灰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屋顶绿化植物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模拟屋顶景观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微型薯脱毒苗繁育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粉煤灰粒级调控基质对微型薯原原种繁育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基质潜在影响及成本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植物气雾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气雾栽培设施建造进展
    1.1 栽培系统
    1.2 供液系统
2 气雾栽培营养液研究进展
    2.1 营养液浓度
    2.2 营养液酸碱度
    2.3 营养液不同配方
3 气雾栽培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1 对地下根茎类植物生长的影响
    3.2 对叶菜类植物生长的影响
    3.3 对瓜果类植物生长的影响
    3.4 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
    3.5 对乔木生长的影响
4 气雾栽培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对地下根茎类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 对叶菜类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对瓜果类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4 对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5 对乔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气雾栽培的不足及展望
    5.1 气雾栽培的不足
    5.2 气雾栽培的展望

(4)景观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景观蔬菜设施无土栽培常用模式及配套设备
    管道式栽培模式
    立(抱)柱式栽培模式
    墙体式栽培模式
    雾培模式
    岩棉基质栽培模式
    树式栽培模式
    空中吊槽栽培模式
    移动式多层立体轨道栽培模式
设施栽培品种种类
各类景观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
    栽培季节选择
    无土栽培的形式选择
    育苗与定植
        ◆育苗
        ◆定植
    营养液管理
        ◆营养液配方选择
        ◆营养液的酸碱度和浓度管理
        ◆营养液的灌溉时间及灌溉量
        ◆栽培管理
        温湿度管理
        整枝引蔓
        授粉
        ◆病虫害防治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马铃薯试管苗分层立体栽培繁育脱毒微型种薯(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栽培苗床构造
    1.1 培养床架
    1.2 培养盒
    1.3 供液系统
    1.4 光源和消毒系统
2 试管苗立体栽培关键技术
    2.1 栽培技术
        2.1.1 移栽催苗
        2.1.2 剪插扩繁
        2.1.3 压苗增薯
    2.2 病害防治
3 立体式无土栽培注意事项
    3.1 品种选择
    3.2 光照

(7)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开发, 换来硕果累累
2 汗洒沃土, 再创高产佳绩
3 重任在肩, 迈上新的征途

(8)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世界农业发展背景
        1.1.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2 可持续发展农业思潮
        1.1.3 精确化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道路
        1.1.4 高效化的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的方向
        1.1.5 提供安全无毒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1.1.6 全球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1.2 中国农业发展的背景
    1.3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的影响状况
    1.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结构调整战略研究的思路
    1.5 小结
第二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分析
    2.1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及政策
        2.1.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背景、目标及意义
        2.1.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2 西北地区环境
        2.2.1 概况
        2.2.2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
        2.2.3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
        2.2.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
        2.2.5 宁夏自然环境概况
        2.2.6 新疆自然环境概况
    2.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1 陕西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2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3 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4 宁夏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5 新疆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3.6 五省区退耕还林还草坡地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3.1 引言
    3.2 西北地区的产业环境
        3.2.1 第一产业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环境
        3.2.2 第二产业现状
        3.2.3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现状
    3.3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总体现状
        3.3.1 西北地区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现状
        3.3.2 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环境
        3.3.3 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状况
    3.4 小结
第四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
    4.1 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现状
    4.2 西北地区农作物生产潜力
    4.3 林业结构
    4.4 牧业与渔业结构
        4.4.1 牧业结构
        4.4.2 渔业结构
    4.5 小结
第五章 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界定及造林理论
    5.1 区域界定相关理论研究
        5.1.1 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5.1.2 还林还草区域界定理论
    5.2 还林区植被恢复理论与途径研究
    5.3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启示
    5.4 还林区域界定范围
    5.5 小结
第六章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6.1 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6.2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6.3 “以工促农”的工业调整战略
        6.3.1 西北地区工业状况
        6.3.2 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战略
    6.4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6.4.1 农林牧结构调整
        6.4.2 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种植结构调整战略)
        6.4.3 区域优势作物调整战略
        6.4.4 西北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比较优势
    6.5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林业结构调整
        6.5.1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及林草建设基本原则
        6.5.2 西北地区功能林划分及树种特点
        6.5.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域适地主要树种
        6.5.4 西北地区树种草种结构调整战略
    6.6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
        6.6.1 西北地区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战略
    6.7 第三产业调整战略
        6.7.1 西北地区第三产业构成分析
        6.7.2 西北地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6.8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
        6.8.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的标准
        6.8.2 农业结构需求目标
    6.9 小结
第七章 退耕还林还草与结构调整的技术体系研究
    7.1 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技术体系
    7.2 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7.2.1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概述
        7.2.2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7.3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7.4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
    7.5 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7.6 农业综合体系建设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砀山县果蔬立体高效栽培模式设计与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果蔬高效立体套种的优点
    1.1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1.2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1.3有利于改善土壤培肥地力
    1.4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1.5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1.6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果园高效立体栽培原则
    2.1宜在幼龄果园进行
    2.2宜选用冬春季种植的瓜菜作物
    2.3宜机械化进行栽培管理
    2.4宜选用低矮作物
    2.5不与果树争肥水
    2.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3果蔬立体高效主要栽培模式设计
    3.1适于果蔬立体套种栽培的主要树形
    3.2果蔬高效立体套种栽培主要模式
4主要果树整形及栽培技术
    4.1梨
    4.2苹果
    4.3桃
    4.4葡萄
5瓜菜栽培技术
    5.1西瓜
    5.2马铃薯
    5.3胡萝卜
    5.4太子参

四、温室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粉煤灰的新型基质的机械组成调控与应用[D]. 丁俊.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植物气雾栽培研究进展[J]. 于洋洋,贾代东,庄正,朱晨曦,刘爱琴.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8)
  • [4]景观蔬菜设施栽培技术[J]. 司雨,郝东川,梁见冰,王怡玫,伍倩慧. 农业工程技术, 2019(13)
  •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6]马铃薯试管苗分层立体栽培繁育脱毒微型种薯[J]. 陈富,杨谋,马廷蕊,张武,柳永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6)
  • [7]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J]. 陈梅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
  • [8]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杨世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9]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10]砀山县果蔬立体高效栽培模式设计与配套技术[J]. 廖华俊,江芹,朱本玉,陈争锋,田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4)

标签:;  ;  ;  ;  ;  

大棚马铃薯立体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