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皇帝,也叫皇帝

不是皇帝,也叫皇帝

一、不是皇帝,又称皇帝(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农[1](2020)在《试论曹雪芹讥刺仇雠的手法》文中研究说明虽清宗室弘旿尝称己对《红楼梦》的态度是"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然多数红迷却甚难发现此书中有政治上极其敏感的内容。本文透过小説中虚拟故事与清代真实史事间的特殊对应,发现曹雪芹於第六十三回所铺陈的情节当中,很巧妙地作贱其最大仇家塞楞额和胤禛(他俩乃导致曹頫遭革职抄家的主要罪魁)。他先透过在老太妃国丧期间薙头之芳官,影射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国丧时亦违制薙髪之塞楞额(遭抄家赐死),并以帮芳官改名"耶律雄奴"之举对塞楞额加以贬损。次用贾敬服丹药暴卒故事中的几条"草蛇灰綫"(其中还耙梳出因逾礼参加俞姓石匠会葬而遭免职的雪芹长辈友人陈浩),来对照并揭开其仇雠雍正帝隐晦且荒谬的死因。接着大篇幅记贾敬子孙辈在国孝、家孝期间的不伦丑态,以间接讥刺胤禛一家。由於文中所耙梳出的几件与故事布局密切呼应的史实,其当事人皆与曹家有特殊渊源,知其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创作时的重要素材,而絶难可全归诸巧合。前人或因不娴曹雪芹的家史背景,又不解其置入性写法,遂错认相关叙事乃属"败笔"!

徐焕升[2](2020)在《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民族的形成 ——以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理论为视角》文中指出本文以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的族群起源理论对西班牙进行个案分析。安东尼·D.史密斯强调了族群基础对现代民族形成的关键作用,两者存在一种密切的相关性,族群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来源,国家政权建设、军事动员和组织化宗教对于族群认同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史密斯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集体文化行为,每一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不同的民族认同,这种认同以一种对某一祖先群体的共享感情为基础,历史延续性对民族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民族主义运动只是对以前存在的文化主题进行重新诠释,以及对早先族群感情和关系的重新诠释。过去的族群通过提供文化框架和边界来帮助塑造民族,只有通过对长时段的集体文化认同分析,同时关注连续与变化,才能正确理解民族。但过去与现在不能被视为一种单向因果关系,由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各种条件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演进。本文依据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的族群起源理论,对西班牙的形成演变展开探究。西班牙的再征服运动奠定了西班牙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在再征服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王权、基督教、封建社会结构、宗教狂热和征服传统以及后来形成的殖民帝国等等,都是西班牙族群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未来西班牙的历史走向。法国大革命及其对西班牙的入侵,极大的改变了西班牙的演进路径,使得西班牙在再征服运动中形成的历史传统逐渐异化。民主革命对专制王权的打击,世俗化对宗教的改造,殖民帝国的解体和王国的分裂,法国大革命原则对再征服运动塑造的西班牙传统进行了解构。西班牙在从族群到民族的过渡中深刻的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与其历史传统格格不入。根据安东尼·D.史密斯的理论,当代西班牙所遭遇的民族困局的根源,也许应到西班牙的长久历史中去寻找。

高利亚[3](2020)在《论《荀岳墓志》及其楷化思维与运用》文中认为魏晋时期是文字由隶书演化为楷书的关键时期,晋初的《荀岳墓志》正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是研究西晋隶书楷化的重要史料。《荀岳墓志》又称为《荀岳暨妻刘简训墓志》和《晋中书侍郎荀岳墓志》,该志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阳有明确的界格,结体严紧、字法规范,有楷书的结体更带有汉代隶书燕尾的特点,其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美感。《荀岳墓志》1917年出土于偃师县西二十里坟庄。《荀岳墓志》于1978年夏季武亿先生邮赠给偃师文物主管部门,此原墓志石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全国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藏有的《荀岳墓志》拓片皆从此志拓出。然而,吉首大学黄永玉博物馆内也藏有该墓志原石,从形制到章法布局到内容甚至损泐石花等都基本一致。一志二石,必有问题。因此,本文从《荀岳墓志》的原石、拓片的对比分析入手,对发现始末、荀岳生平、志石与版本展开讨论,进而探讨书风特色、晋代隶书楷化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结合本人对该墓志的学习心得等,渐次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从《荀岳墓志》到隶书楷化有较为深入的认知。

黄崑威[4](2020)在《试论儒佛关系视域下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文中研究表明释道安在具体场景喟然而发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千百年来传诵至今,成为"对整个中国政教关系的一种阐述"[1]。政教关系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表现为"皇权至上"和"以儒为尊"的特点,具体于佛教而言,毋宁说是"儒佛关系"的屈光折射。一、"尊王攘夷"与"以夏变夷"十六国时期,北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虽然肇始于导致西晋覆亡的"永嘉之乱",但各少数民族权贵乘虚而入,造成战乱频仍、政权交替,则加剧

王新成[5](2019)在《国家构建视阈下慕容诸燕的政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慕容鲜卑为我国古代东胡鲜卑族的一支,在汉魏时代实力迅速发展,之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北燕(鲜卑化汉人)、南燕五个政权,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朝国家的构建中主权、行政机构、民众是其基本要素,慕容氏政权是由汉人和非汉族群组成,民族构成的丰富性是其重要的特征。而他的建国模式又有特殊之处,它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汉人居住地区建立政权的最早尝试之一,它打破了汉魏时代禅让形式的王朝嬗替模式,为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国家提供了经验。作为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慕容氏统治者思考的是政权得以延续,这就牵扯到了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而王朝的正统性来自于他的合法性,慕容氏统治者构建诸燕政权就是要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这是诸燕国家构建的核心。慕容氏在建立割据政权之前就有一个长时间的发展期,所以要探讨“鲜卑”、“慕容”等词含义,这是对慕容鲜卑历史的追根溯源。慕容鲜卑由户到邑,由邑到部,由部到军事联盟,最后发展成为国家。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上早期的鲜卑族行臣服礼节,经过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后,其实力积累到了一定的规模,建立了前燕。开国前就已经有了一套国家运行机制,这一套国家运行机制是对北方游牧民族国家运作机制的延续。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政权国力强盛,成为一时霸主,但是一统天下的重任却不是由慕容鲜卑完成,可见其内部出了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在前燕灭亡之后,慕容家族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后燕、西燕、南燕、北燕(鲜卑化的汉人政权)先后建立。在国家建设上沿用前燕旧制,国力迅速恢复,慕容垂时代再次成为中原霸主,之后又迅速衰弱,这表明慕容诸燕在政权建设上有特殊之处,这种特殊既成就它的强大又限制了它的发展。慕容诸燕政权在国家建设上极富创造力,在借鉴汉族文化与结合自身民族特点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运行机制。其在逐步走向国家的过程中,对各项政治制度进行了构建,诸燕的统治者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学习汉民族在国家制度构建中的先进经验,创造出了一套特殊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诸燕民族特点与政治诉求,促进了其强大,诸燕的职官制度存在着传承关系,是其统治者学习汉魏旧制的产物。选官途径多样化,吸取社会各界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又考虑到了其统治范围内胡汉民族的不同。在地方行政管理上,采取侨郡、侨县政策,加强对汉族移民的安置管理,以求加强自身力量,然而其核心统治区域是辽东地区,距离中原较远,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慕容氏想把核心统治区域由辽东转向河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诸燕构建的政治制度又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制约了诸燕的进一步发展。在王位继承制的传子、传弟问题上不断徘徊,辅政中枢逐步被鲜卑贵族把控,经济政策失衡,军事系统失败,在社会阶层结构上畸形化发展,这些成了诸燕国家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总之,慕容诸燕对我国古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产生了极大影响。探索这种政权建设、国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能为国家发展中突破诸多难题带来借鉴之功效。

赵江涛[6](2019)在《包拯艺术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价值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宋朝,包拯的地位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相比,并不显赫,若以为官清廉论,则明之海瑞,清之于成龙皆不逊于包拯,但只有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清官符号。无论古今,包公故事广为流传,包公景点颇受欢迎,1993年电视剧《包青天》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其片头曲《开封有个包青天》传唱大江南北,包公名号可谓家喻户晓,甚至于名扬海外。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发挥作用使得包拯艺术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而且包公艺术形象经过千年传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础和政治底蕴,我们又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呢?因此我们通过梳理比较包拯从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演变,不同时期包拯艺术形象的变化,发现塑造包拯艺术形象的文化基础是清官政治文化,而支撑包拯艺术形象千年传播而不衰的重要因素就是清官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清官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是官方与民间共同的价值诉求,因而在双方合力作用下推动包拯艺术形象始终处于塑造过程中,始终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且传统社会包拯艺术形象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封建意识形态从庙堂推向民间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包拯艺术形象传统政治价值转化的过程。但是到了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文化成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科学民主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儒家文化有着本质性差异,如果说包拯艺术形象的传统政治价值转化是儒家文化的内部完善,那么,包拯艺术形象的现代政治价值转化则是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对儒家文化的改造,即对包拯艺术形象中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肖爱民[7](2019)在《辽朝皇帝尊号中频繁使用天字的政治内涵分析》文中提出辽朝皇帝的尊号中频繁使用"天"字,从构词方式来看,有动词加"天"构成的和"天"加动词构成的词素,反映了"天人感应"和契丹人信仰萨满教崇拜最高神只———天神。其中,在皇帝尊号中使用"天"加动词构成的词素最多,年号中也有这类词素,而在皇后和太后尊号中均为动词加"天"构成的词素。辽朝皇帝尊号中使用由"天"字构成的词素,因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故所体现的具体政治内涵也不同。这种在尊号中频繁使用"天"字的政治内涵就是"神道设教",表明君权神授,统治获得了天神的护佑、辅佐,为皇位披上一层神圣的合法外衣。

潘乐英[8](2018)在《意大利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进入近代以来,意大利由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民族意识发展迟滞,经济与社会发展落后,在现代化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远远落在英国和法国的后面。随着18世纪末意大利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经历了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的的复兴运动,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民族国家。作为“迟到的民族”意大利在追求民族解放和统一的过程中和民族建构中遭遇了重重的困难和矛盾,也对当时的思想家提出了矛盾的诉求。本文力求在理论与实际、部分与整体、比较与辨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为主线,以政治共同体理论为视角,通过梳理意大利国家统一前后的政治思想理论,展现19世纪意大利民族主义思潮充满矛盾与冲突这一特点,勾勒出从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积极民族主义到进行殖民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演变历程。肇源于但丁和马基雅维等先驱的意大利民族主义的发展遭遇了重重障碍。除了地理、语言等实际因素之外,主要的障碍来自政治和思想方面。由于长期分裂导致的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和天主教宣扬的普世主义这两种观念和民族主义是矛盾的,极大地压抑和阻挡着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和浪漫主义激发了意大利人对祖国独立、统一的渴望。拿破仑占领并统治给意大利人强加了国家观念,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但其专制统治也激起了意大利人反抗异族压迫的民族感情,激发了意大利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共同愿望。19世纪初期的烧炭党运动是民族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其理论和实践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却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运动的蓬勃展开。对于以何种方式统一意大利,以马志尼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以焦贝蒂为代表的联邦主义者和以加富尔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马志尼认为意大利有共和国的伟大传统,共和制是意大利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他希望未来的意大利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民主共和国。焦贝蒂相信意大利人在道德和文明方面的领先地位,深信教廷在意大利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为教皇是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他建议成立一个由现存的意大利各个邦国结合而成,由教皇充当象征性首领的联邦国家,以此作为将意大利从外国的控制和影响下解放出来的方式。而以加富尔为首的温和自由主义者选择国家组织的、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认为只有自由主义的君主制国家才有成功的希望。三种方案、三种思潮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整个统一运动充满着各种理念的冲突和各派势力的对抗,虽然最后统一在各派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了,在皮埃蒙特王朝的旗帜下建立了意大利王国,但是这些矛盾延续到了统一后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建构中。国家与教廷的冲突、议会中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地方主义与形成统一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等等,使得国家建设异常艰难。加富尔提出的“自由的教会,自由的国家”的思想为虽然解决国家与教廷之间的冲突定下了基调,但围绕教皇世俗权力的存与废而形成的“罗马问题”久拖不决,给民族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戴普雷提斯在加富尔解决议会斗争的政治“联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数派进化论”,以联合中立派议员的方式,形成议会中的多数派。但无论是加富尔的“联姻”政策,还是戴普雷提斯的“多数派进化论”都不能够真正化解党派斗争问题,而只是应付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致使意大利的党派斗争持续至今。克利斯皮论证了对国民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以各种方式开展了政治教育以促成民族的同一化,缔造意大利人,完成从“形式统一”到“精神统一”的过程。然而无论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皮埃蒙特化”,还是在对待落后的南方的态度上,政府的所作所为都完全与“精神统一”的初衷相背离,未能将意大利民族凝聚成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意大利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但国内外的形势却很快让民族主义产生了蜕变。国内矛盾的尖锐、经济的落后、国际地位的低微使得意大利急切地希望能够成为拥有殖民地的帝国。帝国主义者认为建立意大利帝国不仅是意大利民族的使命,也是民族生存之必需。而且殖民活动可以转嫁国内的危机,殖民战争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的有效方式。但是反殖民运动者对帝国主义者的种种殖民理由进行了反驳和质疑,认为意大利在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应先解决国内问题再处理国际问题;在意大利自身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去“教化”其他民族。意大利的殖民活动并不成功,不仅是因为意大利缺乏殖民扩张所需要的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因为国内缺乏凝聚力,不能形成一致而坚固的前线。总之,虽然意大利19世纪的民族主义的发展促成了国家的统一,但是统一之后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建构总体来说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民族复兴运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是分不开的。现实的矛盾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各个阶段的政治思想同样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而这些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又反过来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困扰。面对国内外的困境,当初积极的民族主义蜕变成了帝国主义思想,最终在20世纪被法西斯主义所利用。而且值得指出的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虽然促进了意大利的统一,但也遗留下来很多问题:党派斗争、南方问题等诸多矛盾与冲突在意大利近代史上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宁凡[9](2018)在《普芬道夫国家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中世纪晚期帝国观念的瓦解与民族国家的兴起为神圣罗马帝国宪制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命题出发,探讨普芬道夫的国家理论。在《德意志帝国宪制》中,普芬道夫力图将神圣罗马帝国转变为一个主权国家,帝国拥有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国家体系。他在设计帝国宪制时考虑以下四组问题。其一,如何用自然法解释和约束国家行为,协调国家间关系。其二,如何维护帝国稳定,防止帝国分裂。既要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制度和习惯的凝聚作用,又要消除其中阻碍帝国主权统一的影响。其三,如何协调各邦国政治上的平等与不平等关系,并将平等观念注入本质上以实力为衡量标准的政治领域。其四,如何平衡集权与限权。抵御外敌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但为保护各邦国利益不受侵犯,又必须限制和规范主权运行。本文第一部分讨论帝国的非正常性。自博丹之后,主权成为现代国家构建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普芬道夫看来,主权应当统一于一个主权者手中,而帝国的主权归属是混乱的,因此帝国是非正常国家。历史传统塑造了帝国宪制。但随着各邦君主制的加强,既有的宪制愈加难以解决各邦国的矛盾,而外部势力干预加剧了此种混乱。第二部分讨论普芬道夫对帝国宪制的设计。首先,根据普芬道夫的论述归纳正常国家的四种理想型,包括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和国家体系。其次,他着重讨论国家体系这种新型政体的特征,并讨论帝国作为国家体系的宗教政策、国家凝聚力来源和竞争力。最后从折中主义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普芬道夫把国家体系视为帝国转型的可行方案。第三部分讨论国家体系中各邦国的法权关系。普芬道夫首先从自然状态出发,指出各邦国以国家理性为行为的最高原则。为了实现契约建国,普芬道夫论证各邦国间法权平等的关系。在主权运行中,为了协调法权平等与实质上的不平等,一方面要维护各邦基本权利,一方面要允许强邦在部分主权的行使中起主导地位。第四部分讨论国家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在宗教领域,普芬道夫区分个人信仰与公共宗教事务,强调个人信仰不受主权者管辖,为反对法国侵略提供理论支持。在军事上,普芬道夫从义务论出发论证战争法权。他反对争霸战争,主张以本土防御作为帝国战略重心。在无法统一帝国军事领导权的情况下,他支持建立防御性军事联盟。

苗状[10](2017)在《解开裴世清出使之谜》文中研究指明裴世清が倭国に使者として派遣されたことは、中日文化交流史における重大な事件であるが、『隋书·倭国伝』の中には、相当奇怪かつ长期にわたり合理的に解釈できないでいる问题が存在している。日本史上では、当时の倭王は推古天皇である。推古天皇は女帝であり、裴世清は倭王と面会しているが、倭王が女性であるなら、非常に重要な外交情报であるにも関わらず、『倭国伝』には、一切言及がない。本论では、裴世清出使の具体的な仪礼の考察から始め、推古朝の礼制改革によって倭王の絶対的権威が强化され、裴世清の出使において、倭王との会见の机会はまったくなかったことを提示する。とするならば、『倭国伝』の裴世清と倭王の面会の场面は、裴世清が捏造した可能性がある。

二、不是皇帝,又称皇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是皇帝,又称皇帝(论文提纲范文)

(2)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民族的形成 ——以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理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说明与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国外相关研究
第一章 西班牙族群认同的起源
    一、祖地的奠基
    二、西哥特时期的共同体认同
    三、再征服运动的开启
第二章 再征服运动与族群认同的发展
    一、再征服运动对族群认同的基础作用
        (一) 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的奠基
        (二) 族群认同的进一步发展
    二、基督教与族群认同
        (一) 与异教徒的斗争
        (二) 宗教统一的意义
    三、绝对主义王权与族群认同
        (一) 王权的兴起并神圣化
        (二) 绝对主义的先天不足
        (三) 政权建设与族群认同
    四、海外扩张与族群认同
        (一) 海外扩张征服
        (二) 对美洲的统治
        (三) 帝国认同与族群认同
第三章 从族群到民族的过渡
    一、从族群认同到民族认同
    二、民主化与民族
    三、世俗化与民族
    四、从帝国到民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论《荀岳墓志》及其楷化思维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由及意义
    (二)《荀岳墓志》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有关荀岳墓志的基本信息
    (一)《荀岳墓志》的发现和墓志碑文
    (二)荀岳的家世背景与生平
    (三)现存《荀岳墓志》拓片的几种版本
第二章 楷化逻辑下《荀岳墓志》的风格分析
    (一)偃师馆藏荀岳志石及其拓片特征
    (二)偃师馆藏石与黄馆藏石比较
    (三)释疑
第三章 《荀岳墓志》书法风格分析
    (一)极具装饰性的笔法特征
    (二)隶质楷形的字形结构
    (三)圭形四面环刻的章法布局
第四章 《荀岳墓志》等晋代隶书的楷化思维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隶书楷化过程
    (二)从四方墓志来看晋代隶书的楷化
    (三)从对比来看楷化逻辑下《荀岳墓志》的风格分析
第五章 《荀岳墓志》楷化思维的临摹与创作实践
    (一)临摹过程中的楷化思维体验
    (二)运用楷化思维的创作感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与创作作品
致谢

(4)试论儒佛关系视域下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论文提纲范文)

一、“尊王攘夷”与“以夏变夷”
二、佛教的政治理想
三、世出世法的统一
四、结语

(5)国家构建视阈下慕容诸燕的政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重难点
第一章 、鲜卑慕容属国、王国、帝国的嬗变
    第一节 部落时代
    第二节 依附于中原王朝时期
    第三节 称王称帝时期
第二章 慕容燕政权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奉天法古汉魏旧制下职官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慕容贵族与汉士族共同体的构成
    第三节 地方管理
    第四节 慕诸燕经济建设
    第五节 诸燕制度构建拾零
第三章 慕容诸燕政权构建中诸项政策反思与检讨
    第一节 皇(王)位继承制度的徘徊
    第二节 中枢辅政制度的局限
    第三节 经济政策的失衡
    第四节 社会阶层结构与畸形化发展
第四章 慕容诸燕国力衰退与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第一节 合法地位受到挑战
    第二节 外交主动权的丧失
    第三节 军事系统的失败与诸燕灭亡
总结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包拯艺术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价值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包拯的研究综述
        1.2.2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研究综述
        1.2.3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包拯艺术形象变化及其政治价值转化的理论基础
    2.1 政治社会化理论
        2.1.1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2.1.2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2.1.3 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2.2 传统文化现代化
        2.2.1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
        2.2.2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第3章 宋代包拯的真实形象
    3.1 包拯生平概述
    3.2 包拯判案特点和为官准则
        3.2.1 包拯的断案特点
        3.2.2 包拯的为官准则
第4章 包拯艺术形象演变
    4.1 宋元明清(清前期)时期包拯艺术形象变化
        4.1.1 包拯相貌趋于黑化
        4.1.2 包拯身份角色由亲民到忠君爱民的变化
        4.1.3 包拯断案由运用自身智谋到依靠侠士的演变
        4.1.4 包拯权力的扩大
    4.2 近代包拯艺术形象变化趋势
        4.2.1 由忠臣转换为法律、正义符号的象征
        4.2.2 神助色彩浓厚
    4.3 当代包拯艺术形象新变化
        4.3.1 鬼神色彩由浓厚到淡薄的变化
        4.3.2 审理案件由轻过程到重证据、重调查的转变
        4.3.3 法律符号含义由简单的执法者到法律权威扞卫者的转变
        4.3.4 封建礼教的布道到现代民主意识的初现的变化
第5章 包拯艺术形象的传统政治价值转化
    5.1 包拯艺术形象传统政治价值的内涵
    5.2 包拯艺术形象传统政治价值的转化路径
        5.2.1 艺术表演场所和艺术表演形式的推动
        5.2.2 包拯艺术形象神化的催化
        5.2.3 虚拟政治仪式和政治符号传播的推动
    5.3 包拯艺术形象政治社会化过程
        5.3.1 百姓内化清官文化
        5.3.2 民众政治态度变化
第6章 包拯艺术形象的现代政治价值转化
    6.1 包拯艺术形象现代价值转化的必要性
        6.1.1 群众基础广泛
        6.1.2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
    6.2 包拯艺术形象的现代政治价值转化的原则
        6.2.1 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6.2.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6.3 包拯艺术形象现代政治价值转化的形式
        6.3.1 加强廉洁、公正等包公精神教育
        6.3.2 开发与包公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
        6.3.3 运用移动新媒体加强包公廉洁、公正等文化宣传
    6.4 包拯艺术形象的现代价值转化内容
        6.4.1 清正廉洁品质转化为廉洁自律,敢担当、有作为品质
        6.4.2 民本思想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6.4.3 执法如山精神转化为公正司法和法治精神
        6.4.4 士大夫情怀转化为爱国主义精神
        6.4.5 侠义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辽朝皇帝尊号中频繁使用天字的政治内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8)意大利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民族主义思潮
    第一节 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意大利民族主义的思想源泉
    第三节 意大利民族主义思潮的艰难发展
第二章 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多重选择
    第一节 激进的共和主义:马志尼主张成立代议制共和国
    第二节 理想的联邦主义:焦贝蒂构建教皇领导下的联邦国家
    第三节 温和的自由主义:加富尔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王国
第三章 对现实国家各种政治问题的回应
    第一节 “自由的教会”与“自由的国家”
    第二节 从议会“联姻”政策到“多数派进化论”
    第三节 从“形式统一”到“精神统一”
第四章 帝国、殖民理论
    第一节 意大利殖民的国内国际背景
    第二节 殖民运动的合理化理论
    第三节 对帝国使命与殖民权力的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意大利19 世纪历届首相列表
附录2 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普芬道夫国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帝国的非正常性
    (一)问题意识:转向主权
    (二)混乱的主权归属
    (三)陷入僵局的中央集权进程
    (四)主权分裂法权化
二、设计帝国宪制
    (一)正常国家理想型
    (二)道德维度下的复合国家
    (三)国家体系:一个折中的选择?
三、国家体系的法权关系
    (一)自然状态下的邦国行为
    (二)从自然平等到法权平等
    (三)法权平等与实质不平等
四、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
    (一)宗教宽容与宗教事务世俗化
    (二)战争法权与军事联盟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四、不是皇帝,又称皇帝(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曹雪芹讥刺仇雠的手法[J]. 黄一农. 中国文化, 2020(02)
  • [2]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民族的形成 ——以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理论为视角[D]. 徐焕升. 山东大学, 2020(07)
  • [3]论《荀岳墓志》及其楷化思维与运用[D]. 高利亚.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试论儒佛关系视域下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J]. 黄崑威. 法音, 2020(03)
  • [5]国家构建视阈下慕容诸燕的政权建设研究[D]. 王新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包拯艺术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价值转化[D]. 赵江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辽朝皇帝尊号中频繁使用天字的政治内涵分析[J]. 肖爱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9(01)
  • [8]意大利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理论研究[D]. 潘乐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普芬道夫国家理论研究[D]. 宁凡.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10]解开裴世清出使之谜[J]. 苗状. 日本学研究, 2017(00)

标签:;  ;  ;  ;  ;  

不是皇帝,也叫皇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