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移动

不能移动

一、不能动不动就收地(论文文献综述)

林那北[1](2021)在《每天挖地不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铁罐1 2019年6月底,赵定力进了一趟福州城。他独自去,说表弟谢玉非病了,其实是他自己病了。身体这东西,每一个零部件既然长了,长年累月在固定位置上,就一定有它们各自的道理。嘴是用来贪吃的,屁眼是用来拉屎的,突然吃不香,拉不利索,人会上下不自在,一脚一脚踩下去都是虚的,全身力气都不知去向,不用说,肯定出问题了。什么问题呢?不知道,越不知道越心慌。赵定力忍了一个多月,再忍就没法忍了,于是起个大早。

崔姗姗,贾燕子[2](2021)在《“动不动”和“动辄”的历史演变及语用差异》文中提出统计数据显示,"动不动"和"动辄"与频度副词"动"在汉语发展史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唐五代之前以使用"动"为主,宋以后则主要使用"动不动"和"动辄"。"动辄"连用的形式六朝已出现,至宋代发生词汇化,主要用于史书、文集类文献中;明清时期,随着其句法功能的扩展,亦可用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中。作频度副词的"动不动"始见于北宋文献,但在当时的南北方通语中已普遍使用;元明以来,其后所接的句法形式更为多样。在语用方面,"动不动"表频度时具有不如意性,表达一种反预期信息,多用于口语中;而"动辄"则更加中性,表达一种预期信息,多用于书面语中。

滕肖澜[3](2020)在《心居》文中研究表明一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T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刘彦琳[4](2020)在《基于认知视角的汉语副词“动不动2”的多角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认知和习得副词“动不动2”过程中存在困难。本文从六个章节对副词“动不动2”细致描写和考察,以实现认知识解。第一章绪论表明副词“动不动2”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以及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章通过共时分析得到副词“动不动2”句法功能、语用功能、语义特征。句法功能主要表现在“动不动2”前可共现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其他成分,后可共现词、短语、小句、复句。语用功能包括语篇衔接、句类表征和焦点凸显功能。语义功能包括基本语义反复性、外层语义倾向性、高层语义评价性。第三章通过历时分析得到副词“动不动2”历时表现。拟从三条词汇化演绎路径得出“动不动2”词汇化演变路径。结合实证,总结出“动不动2”可能性最高的词汇化演变路径。“动不动2”词汇化动因包括语言内部因素、语用因素、心理认知因素。第四章以副词“动不动2”词汇化的认知过程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动态范畴化理论的非时间性关系转喻凸显模型。副词“动不动2”词汇化过程是基于范畴化的词类现象,转喻机制作用下,产生语言述义变化,凸显焦点实现整体认知。第五章从形式和意义入手,通过个案对比分析“动不动2”和“时不时”的差异,总结“动不动2”具有的普遍性和独特性。第六章总结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韩婧[5](2020)在《现代汉语“动不动VP”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动不动VP”构式,如“别动不动(就)哭鼻子”。该构式中,“动不动”已完全没有实义动词“动”的特性,虚化为了副词,表示对特定时间范围内动作、行为、事件或状态等重复的次数加以计量表述,反映的是动作、行为、事件、状态等的重复量或重复频率,我们称之为频度副词。为研究方便起见,本文研究的“动不动VP”构式不包括实义动词“动”形成的句子(如:你还动不动我的东西了?)。对于副词“动不动”,学界早已关注,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如:词性为副词;表示频度或评注;含有不满、厌烦或消极意义;语法化路径;主观化动因、语用预设等等(屈承熹,2005:86;李临定,2010:298-299;张谊生,2000:46;朱军,2012;吕淑湘,2015;关黑拽,2015;等等)。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动不动”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进一步思考,我们发现,在表示频度时,“动不动VP”的高频使用,表明该结构俨然已成为人们的优先选项。是什么动因促使人们这样使用的?这背后的认知规律是怎样的?而且,在表示消极意义时,其程度并非相同,而是有较大的差别,这又是为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构式语法角度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厘清“动不动VP”的认知语义特征,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动不动VP”构式具有怎样的语义特征?从构式语法角度看,它的构式义是什么?该构式义又来自于何处?第二、“动不动VP”构式的认知动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在CCL语料库中检索符合条件的语料,并结合平时阅读过程中搜集的语料,建立小型封闭语料库,以详细观察“动不动VP”构式的语义特征。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动不动VP”结构中的“VP”多为贬义词;少数中性词或褒义词进入到该构式后,“VP”的词义有向贬义转移的倾向。因此,本文认为“动不动VP”构式具有消极的语义特征,把该构式表示的这种意义称为消极义,并将其构式义暂且界定为“表达对某一动作行为或事件状态发生频率过高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一消极意义”。之后,为了解决该构式义的来源问题,本文借助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成果,尝试为解决构式义的来源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在心理学上,情绪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孟昭兰,1989:17),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依据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积极或否定、消极的性质。一般来说,凡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蔡笑岳,2014:76-77,106)。在“动不动VP”构式中,由于“动不动”表示频度,其频率往往超出预期,使得“VP”所表达的信息对言者来说,不符合言者的需要,因此引起了言者的消极情绪。而且,超出言者预期的频率往往会产生超限效应,即,超出了一定的阈值范围,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对人的心理状态会产生消极影响(杨馥歌,2018)。情绪往往会通过言语方式表达出来,且具有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从而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孟昭兰,1989:40-42)。言者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寄托于言语表达,用“动不动VP”构式体现出来,使构式呈现出消极意义。此外,情绪具有强度和自由度,这主要取决于人的需求状态,不同强度的消极情绪就可以传达不同程度的消极的信息,使构式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语义。基于此,本文把消极义分为弱消极义、中等消极义和强消极义。因此,言者的消极情绪赋予了构式消极意义,“动不动VP”的消极构式义来源于人类的消极情绪。那么该构式有着怎样的认知动因?构式语法认为,当某一词语被运用于某一特定构式中且当两者的语义和用法表现出不兼容时,构式往往处于“强势位置”,它可强制性改变词语的语义和用法,迫使两者取得协同(王寅,2011),这便是构式压制。在“动不动VP”构式中,由于构式表消极意义,进入该构式的“VP”也多是表达消极意义的词,即贬义词,这便是由于构式常处于主导地位导致的。然而,部分中性词或褒义词也可进入该构式中,如:“你动不动就表扬他”。此时,本来表示褒义的动词“表扬”与构式产生意义上的冲突或不兼容,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构式处于主导地位,迫使动词“表扬”改变其语义特征,其褒义的特征被压制了下来,双方在意义上取得了协同,从而使得构式在整体上保持其消极意义。因此,在构式压制作用下,无论“动不动VP”构式中的“VP”是中性词还是褒义词,都会呈现出向贬义转移的倾向,使“VP”表现出消极语义,从而使得“动不动VP”构式呈现出消极语义。研究发现,第一,“动不动VP”构式具有消极的构式义。第二,“动不动VP”构式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任何中性或褒义的动词“VP”均呈现出向贬义转移的倾向,从而迫使“VP”表现出消极的意义,使得整个构式保持消极构式义。第三,我们借助心理学上的情绪概念和超限效应,尝试解释构式义的来源,而“动不动VP”构式的消极构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的消极情绪。不同强度的消极情绪可以传达不同程度地消极信息,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语义。

马洪海,单光素,马思鸣[6](2020)在《消极评价句式“NP动不动就VP”及其教学问题》文中研究说明"NP动不动就VP"是现代汉语里一个常用的句式,具有消极评价的语用功能。根据调查,留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句式的消极意义评价的主观色彩,对这一句式的使用常常采用回避的态度。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将"NP动不动就VP"看作是一种句式,对这一句式的结构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描写,并根据功能教学法对该句式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李华燕[7](2019)在《基于CM模型的“A就是A”构式的聚范畴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A就是A”构式在现代汉语中高频出现,例如“商人就是商人”“吃亏就是吃亏”“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两元就是两元”等,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法上,该构式具有相同的主语和表语,也被称作“同语式”。语义上,两个“A”分别指代不同的意义;语用上,该构式体现了主观性、简洁性、新颖性,和多产性。这些研究都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该构式进行了系统阐释,但没有详细探析“A就是A”构式的动态范畴变化过程,本文认为该构式的动态范畴变化是一种聚范畴过程。基于此,本文从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穷尽性地收集了该构式的1068条语料,建立封闭语料库并结合构式压制、转喻理论提出CM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详尽探析了该构式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一步阐释了该构式的聚范畴化过程,以期证明CM模型的合理性。本文的发现在于:(1)运用构式压制和转喻理论,建立CM模型理论框架,并用其系统地解释该构式的聚范畴化过程,从而弥补前人对该构式动态范畴化研究的不足。(2)从语言哲学,即指称到非指称、客观到主观、词典到百科和抽象到具体四个方面对该构式的语义特征并结合CM模型进行了分类论述,尝试弥补前人仅从语言学层面探讨该构式的不足,进一步论证其聚范畴化的过程,并且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信息焦点在后面的“A”上。(3)我们从单构式层面上升到句群层面,通过对961条“A就是A”构式及其小句的语料分析,发现其后小句是对后面“A”的进一步阐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并列、条件和让步;进而论证了聚范畴化的结果是突显后面“A”的语义信息。

何玉茹[8](2018)在《瞬间与永恒》文中研究说明一这是一座年轻的师范学院。从它的树木就能看出来,成排的杨树啊,槐树啊,柳树啊,梧桐啊,以及各色的果树、冬青树什么的,一棵棵光光溜溜、愣头愣脑的,就像是初涉社会的毛头小伙,还看不到任何被损伤的痕迹,更没有历尽沧桑的老树一般的稳若泰山,有风吹来,脑袋摇啊摇的,身子也随了晃啊晃的,叫人都有心想上前扶一扶它们了。但有了它们,到底是不一样的,青涩的气息缭绕在空气里,缭绕在高高低低的建筑里,与其间学生、老师的气息缠绵、交融,让学院的分分寸

单光素[9](2018)在《“NP动不动就XP”句式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句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者如何能更快更好地习得汉语句式,一直是汉语教学中所关注的焦点问题。“NP动不动就XP”格式是现代汉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句式,也是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句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留学生的习得情况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对这一句式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这一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带有一定的消极评价意义,并论证了其属于消极评价句式,进而从句式研究的整体性角度对这一结构展开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功能教学法为理论指导,对这一消极评价句式的习得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在中介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语料的综合分析,我们对这一句式的教学提出了建议,并希望以此为出发点对整个汉语消极评价句式系统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在汉语教学中可以从功能的角度出发逐步地教授汉语中的特殊句式,从而帮助学习者准确地理解这些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更好地运用各种句式进行日常交际。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NP动不动就XP”句式的研究综述、句式教学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等;第二章具体介绍了什么是汉语消极评价句式,详细介绍了消极评价句式的性质、分类,并着重论证了“NP动不动就XP”句式属于消极评价句式;第三章对“NP动不动就XP”这一消极评价句式的各个构成成分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通过检索语料库、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统计了部分消极评价句式的习得情况,对“NP动不动就XP”这一句式的习得、偏误进行具体分析,并从功能教学法的角度对汉语句式教学提出了建议;第五章为结语和余论,总结了文章的整体内容。

陈彦[10](2017)在《主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部一她叫忆秦娥。开始叫易招弟。是出名后,才被剧作家秦八娃改成忆秦娥的。易招弟为了进县剧团,她舅给改了第一次名字,叫易青娥。很多年后,忆秦娥还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在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让她麻利回来,说她舅回来了。

二、不能动不动就收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能动不动就收地(论文提纲范文)

(1)每天挖地不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铁罐
    1
    2
    3
    4
第二章第一个故事:谢氏
    1
    2
    3
第三章第二个故事:赵聪圣
    1
    2
    3
    4
第四章挖地吧
    1
    2
    3
    4
第五章陈细坤回来了
    1
    2
    3
    4
第六章第三个故事:谢氏与何燕贞
    1
    2
    3
    4
第七章第四个故事:赵聪明
    1
    2
    3
    4
第八章蓝花楹与髹
    1
    2
    3
    4
第九章李翠月啊李翠月
    1
    2
    3
    4
第十章细米死了
    1
    2
    3
    4
第十一章打开西髹房
    1
    2
    3
    4
第十二章大漆门
    1
    2
    3
    4
    5

(2)“动不动”和“动辄”的历史演变及语用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不动”和“动辄”的历史演变
    (一)“动不动”的出现及其发展
        1.“动不动”+(就/就是/就要/便)+动词性成分
        2.“动不动”+(就/就是/就要/便)+名词性成分
        3.“动不动”+(就/就是/就要/便)+小句
    (二)“动辄”的历史演变
二、“动辄”和“动不动”的语用差异
    (一)是否具有不如意性
    (二)书面语色彩和口语化色彩
    (三)反预期信息和预期信息
三、结语

(3)心居(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4)基于认知视角的汉语副词“动不动2”的多角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动不动_2”的个案研究
        1.2.2 “动不动_2”的对比研究
        1.2.3 “动不动_2”的认知研究
    1.3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3.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不动_2”的共时分析
    2.1 “动不动_2”的句法功能
        2.1.1 “动不动_2”前成分
        2.1.2 “动不动_2”后成分
    2.2 “动不动_2”的语用功能
        2.2.1 语篇衔接功能
        2.2.2 句类表征功能
        2.2.3 焦点凸显功能
    2.3 “动不动_2”的语义特征
        2.3.1 动作反复义
        2.3.2 动作倾向义
        2.3.3 动作评价义
    2.4 小结
第三章 “动不动_2”的历时考察和词汇化
    3.1 “动不动_2”的历时表现
        3.1.1 宋代“动不动_2”的表现
        3.1.2 元明清时期“动不动_2”的表现
        3.1.3 现当代“动不动_2”的表现
    3.2 “动不动_2”的词汇化路径演绎
        3.2.1 “动辄”的口语式
        3.2.2 “动”的强调冗余式
        3.2.3 “动不动1”到“动不动_2”
    3.3 “动不动_2”的词汇化动因
        3.3.1 语言内部因素
        3.3.2 语用因素
        3.3.3 心理认知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DMAS模型的“动不动_2”认知分析
    4.1 范畴化理论下的“动不动_2”
        4.1.1 动态范畴化初始阶段
        4.1.2 动态范畴化过渡阶段
        4.1.3 动态范畴化最终阶段
    4.2 转喻机制下的“动不动_2”
        4.2.1 转喻基础
        4.2.2 转喻类型
        4.2.3 事件域认知模型
    4.3 过程性述义到非时间性关系述义的“动不动_2”
        4.3.1 词汇化语言述义理论基础
        4.3.2 词汇化过程语言述义变化
        4.3.3 词汇化过程心理扫描方式变化
    4.4 “动不动_2”的凸显性
        4.4.1 凸显理论背景
        4.4.2 四个概念维度参数
        4.4.3 图形-背景识解过程
    4.5 DMAS模型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4.5.1 DMAS模型的工作机理
        4.5.2 DMAS模型的应用范围
        4.5.3 DMAS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4.6 小结
第五章 “动不动_2”和“时不时”的对比分析
    5.1 “动不动_2”和“时不时”的句法表现
        5.1.1 句法位置倾向
        5.1.2 句法搭配
        5.1.3 句法表现总结
    5.2 “动不动_2”和“时不时”的语义特征
        5.2.1 语义共性
        5.2.2 语义差异
        5.2.3 语义特征差异性原因
    5.3 “动不动_2”和“时不时”的语用差异
        5.3.1 信息性质分析
        5.3.2 人际功能分析
        5.3.3 感情色彩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现代汉语“动不动VP”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Object and Questions
        1.1.1 Research Object
        1.1.2 Definition of“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1.1.3 Research Questions
    1.2 Research Objectiv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Collection
    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s of“DONG BU DOGN”
    2.2 Researches of“DONG BU DOGN”as an Adverb
    2.3 Researches of Semantic Features of“DONG BU DOGN”
    2.4 Comparative Studies of“DONG BU DOGN”and Other Frequency Adverbs
    2.5 Research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DONG BU DO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ix Theoretical Models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3.2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3.3 Construction Coercion
    3.4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 Meaning of the“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4.1 Semantic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DONG BU DONG”in“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4.2 Semantic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VP”in“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4.3 Semantic Features of“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4.4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
Chapter Five Cognitive Motivation of“DONG BU DONG VP”
    5.1 Source of“DONG BU DONG”
        5.1.1 Formational Inducements of“DONG BU DONG”
        5.1.2 Grammaticalization of“DONG BU DONG”
        5.1.2.1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DONG BU DONG”
        5.1.2.2 Resul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DONG BU DONG”
    5.2“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Coercion
        5.2.1“VP”under the“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5.2.1.1 Coercion of the Commendatory Word by the“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5.2.1.2 Coercion of the Neutral Word by the“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5.2.1.3 Coercion of the Derogatory Word by the“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5.2.2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Negative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5.2.2.1 Weak Negative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Coercion
        5.2.2.2 Medium Negative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Coercion
        5.2.2.3 Strong Negative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truction Coercion
Chapter Six Source of the Negativ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
    6.1 Source of the Negativ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DONG BU DONG VP”
    6.2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nsity and Negative Degree of Semantics
    6.3 Transfinite Effect
    6.4 Functions of Emotion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7.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Acknowledgements

(6)消极评价句式“NP动不动就VP”及其教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评价句式及其类型
    (一)关于评价句式
    (二)评价句式的类型
三、“NP动不动就VP”的构成成分
    (一)“NP动不动就VP”中的“NP”
    (二)“NP动不动就VP”中的“动不动”
    (三)“NP动不动就VP”中的“就”
    (四)“NP动不动就VP”中的“VP”
四、“NP动不动就VP”句式义和语用分析
    (一)“NP动不动就VP”句式义
    (二)“NP动不动就VP”句式语用分析
五、“NP动不动就VP”句式的教学问题
    (一)留学生消极评价句式习得情况的调查
    (二)“NP动不动就VP”句式教学建议

(7)基于CM模型的“A就是A”构式的聚范畴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Rationale
    1.2 Research Objective
    1.3 Methodology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A jiushi A”Construction Abroad and At Home
        2.1.1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A jiushi A”Construction Abroad
        2.1.2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A jiushi A”Construction at Home
        2.1.2.1 Syntactic Approach
        2.1.2.2 Semantic Approach
        2.1.2.3 Pragmatic Approach
        2.1.2.4 Th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2.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ategory Theory
        2.2.1 The Classic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2.2.2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2.2.3 The Schematic Categorization Theory
        2.2.4 The Dynamic Categorization Theory
    2.3 The Gap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Con-categorization
    3.2 Cognitive Construction Coercion
    3.3 Metonymy
    3.4 Theoretical Integration:CM
        3.4.1 Necessity for CM
        3.4.2 Case Study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Description
    4.2 Data Analysis of“A jiushi A”
        4.2.1 Syntactic Features of“A jiushi A”
        4.2.1.1 The Part of Speech of“A”
        4.2.1.2 The Syllable Distribution of “A” in “A jiushi A”Construction
        4.2.1.3 Syntactic Properties of“jiushi”
        4.2.1.4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of“A jiushi A”Construction
        4.2.2 Semantic Features
        4.2.2.1 The Meaning of“A”
        4.2.2.2 The Semantic Distribution of“A”
        4.2.2.3 The Semantic Meaning of“A”from Philosophy of Language.
        4.2.3 Pragmatic Reatures
        4.2.3.1 Subjectivity
        4.2.3.2 Concision
        4.2.3.3 Productivity
    4.3 The Studies of the Subsequent Clauses of“A jiushi A”Construction
        4.3.1 Causal
        4.3.2 Adversative
        4.3.3 Progressive
        4.3.4 Sup-positional
        4.3.5 Coordinating
        4.3.6 Conditional
        4.3.7 Conceding
        4.3.8 Summary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8)瞬间与永恒(论文提纲范文)

(9)“NP动不动就XP”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NP动不动就XP”的相关研究
        二、句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二章 “NP动不动就XP”消极评价句式认定
    第一节 评价句式的概念
        一、评价句式及分类
        二、消极评价句式的性质
        三、消极评价句式分类
        四、消极评价义的实现手段
    第二节 “NP动不动就XP”消极评价句式的语义认定
    第三节 “NP动不动就XP”消极评价句式的语用认定
        一、“NP动不动就XP”语用特征
        二、句类限制
        三、消极评价功能的成因
第三章 “NP动不动就XP”句式的构成成分分析
    第一节 “NP动不动就XP”句式中的“NP”
    第二节 “NP动不动就XP”句式中的“动不动”
        一、“动不动”
        二、“动不动”和“老是”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NP动不动就XP”句式中的“XP”
第四章 “NP动不动就XP”句式的教学研究
    第一节 “NP动不动就XP”句式的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三、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四、留学生习得“NP动不动就XP”句式的偏误原因
    第二节 对教学的建议
        一、提供有效的目的语材料,引导主动认知
        二、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教学
        三、用实例分析提高句式习得能力
        四、赋予句式交际的价值,建构功能体系
        五、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对比教学
第五章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留学生汉语消极评价句式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四、不能动不动就收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每天挖地不止[J]. 林那北. 当代, 2021(06)
  • [2]“动不动”和“动辄”的历史演变及语用差异[J]. 崔姗姗,贾燕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心居[J]. 滕肖澜.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5)
  • [4]基于认知视角的汉语副词“动不动2”的多角度考察[D]. 刘彦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现代汉语“动不动VP”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 韩婧.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消极评价句式“NP动不动就VP”及其教学问题[J]. 马洪海,单光素,马思鸣.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2020(00)
  • [7]基于CM模型的“A就是A”构式的聚范畴化研究[D]. 李华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8]瞬间与永恒[J]. 何玉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4)
  • [9]“NP动不动就XP”句式研究[D]. 单光素.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主角[J]. 陈彦.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6)

标签:;  ;  ;  

不能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