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开发与应用

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开发与应用

一、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21)在《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文中认为油气井的连续、稳定、安全运行对于油田安全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油井分布大多地处野外,且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导致油井工作状况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制约油田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油井工况、及时发现油井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本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首先,分析了游梁式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抽油机的核心部件电动机的工作状态与电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机的动力学、功率模型和悬点载荷模型,为电功图监测抽油机状态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详细分析了几种远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构建了基于ARM芯片AM335X的远程监控终端的硬件平台,主要包括最小系统设计、Wi Fi无线通信模块设计、调理电路设计、外部输出控制模块设计、接口电路设计和硬件抗干扰设计。最后,基于Linux操作系统和Sqlite3数据库设计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利用OneNET物联网云平台搭建了监控中心。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思想,将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划分为主程序模块、油井参数采集模块、视频采集模块、缓冲区模块、数据库模块、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其中,主程序模块利用多线程技术和信号量技术,实现了各个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油井参数采集模块利用Linux下的串口编程技术,实现电参数的采集;视频采集模块利用V4L2技术实现视频信息的采集;缓冲区模块采用消息队列的机制,实现了各个线程间的解耦和数据的交互;数据库模块利用SQL语句,实现油井参数、故障信息及油井状态存储;人机交互显示模块利用Framebuffer(帧缓冲)技术实现相关电参数的显示、故障报警提示、油井状态显示等功能;Wi Fi模块采用MQTT协议和JSON格式将采集到的油井参数上传至监控中心OneNET上。监控中心OneNET主要完成相关油井参数及视频的显示、存储、分析、远程控制及故障报警等功能。通过现场实验表明,本系统可以稳定的实现本地及远程的油井参数显示、视频显示、故障报警、分析抽油机工作状态和启停抽油机,在实时掌握井场工况、减少设备出现故障、防止原油偷盗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得成[2](2021)在《轨道交通系统牵引控制单元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行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列车牵引传动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牵引控制单元(TCU)的设计与研制是十分关键的技术。近年来,随着高速列车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研究的兴起,对列车牵引控制单元的功能提出了高速数据通信和大容量数据存储等功能要求。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轨道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升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混合动力动车组项目,设计了一个同时具备大容量数据存储和高速数据通信功能的新型牵引控制单元,用于满足当前高速列车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的研究需求。在深入研究当前轨道交通牵引控制单元的研究现状的前提之下,为实现牵引控制单元的高速数据通信和大容量数据存储需求,本文提出了新型牵引控制单元的系统设计方案。方案将牵引控制单元分为主控模块和监控模块两个部分,主控模块基于DSP+FPGA架构,主要负责牵引传动控制功能的实现;监控模块基于ARM运行Linux嵌入式系统,主要负责牵引控制单元的数据转发和存储;主控模块和监控模块之间利用以太网交换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本文根据设计方案完成了牵引控制单元的硬件设计,包括牵引控制单元的主控模块和监控模块的主控芯片选型、原理图和PCB设计以及后期的制板焊接。基于所设计的硬件平台编写软件程序,在主控模块上基于FPGA的Verilog HDL语言编程,实现了高速数据采集和以太网数据传输功能;在监控模块上基于嵌入式Linux多线程编程,搭建了Linux网络高并发多线程服务器,对来自主控模块的数据进行存储和转发,实现了大容量数据存储和高速数据通信功能。最后,基于设计的新型牵引控制单元,本文搭建了牵引控制单元测试平台,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的验证。经过测试,新型牵引控制单元的功能满足设计需求。本文所设计的新型牵引控制单元与现有牵引控制单元相比,有着各模块之间总线通信速率高、数据处理速率快和数据存储量大等优势,解决了当前牵引控制单元各模块之间数据传输速率较慢,数据存储能力较弱等问题,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图72幅,表9个,参考文献61篇。

郭涛[3](2021)在《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处理器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对于所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一般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安卓等还不能满足工业级别的安全要求,这就对既能够达到工业级安全认证要求,又可以快速运算的嵌入式系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本文所阐述的是一款同时拥有IEC 61508安全完整性三级认证(SIL 3)和共通准则第六级(EAL 4+)等高级认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ThreadX RTOS。它由Express Logic公司(现已被微软收购)开发,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与其它实时操作系统不同,ThreadX具有通用性,使基于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简化指令集计算机)和 DSP(Digital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的小型微控制器的应用程序易于升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带,以及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中。i.MX 6Quad则是由恩智浦(NXP)公司研发的搭载了四个Cortex-A9内核的高性能四核处理器。Cortex-A9处理器是由ARM推出的一款,基于ARMv7架构的多核处理器,Cortex-A9多核处理器是第一次结合了 Cortex架构以及用于可以扩展性能的多处理能力的ARM架构处理器。ARM DS-5是我们选择用来开发Cortex-A9处理器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是由ARM官方推出的一款,基于Eclipse的调试器,它可以用来调试全部的ARM处理器,其中包括:较早的ARMv9、ARMv11等系列处理器,以及较新的Cortex-A7、Cortex-A9、Cortex-A15 等 Cortex-A 系列,以及 Cortex-R 系列和 Cortex-M 处理器。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ARM DS-5开发平台设计ThreadX RT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详细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技术,完成在i.MX 6Quad四核高性能处理器上的各项移植工作。

董谱[4](2021)在《基于视频处理的仓库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仓库作为存放物品的重要场所,若其环境的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将极可能导致物品损坏、仓库失窃甚至仓库失火等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仓库环境的安全监测一直是安防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几年来,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通过分析视频数据进行环境监测逐渐成为仓库监测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视频处理的嵌入式仓库监控系统。本系统在远程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视频进行目标检测的功能,能够直接通过仓库现场的嵌入式设备,分析是否有人员入侵及火灾等现象发生。此外,本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测仓库现场的环境参数,分析仓库当前的环境是否符合物品的存放标准,能够较好地维护仓库的环境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和研究价值。考虑到仓库适合视频监控和参数采集的位置可能存在差异,以及系统安装的灵活性,本系统将硬件部分分为视频模块和参数模块两个部分。视频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以S5PV210为主控芯片,挂载有摄像头模块、GSM模块和WiFi模块,主要负责视频监控、短信预警以及系统整体的控制管理。参数模块以STM32F407ZGT6为主控芯片,集成了以太网模块和多种传感器,主要负责环境参数的采集。本系统在视频模块上移植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并以此作为主要软件平台。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TCP协议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传输;通过SQLite数据库对监控数据进行统一存放和管理;通过OpenCV视觉库对采集的视频进行图像处理和目标检测;通过调用Socket接口和移植视频流服务器实现视频的远程传输;通过调用串口和编写AT指令实现短信的发送。本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利用在嵌入式设备上移植嵌入式Web服务器与用户进行交互,使用户可通过浏览网页实时查看仓库现场的环境参数、监控视频等信息。此外,系统也支持C/S架构,用户可通过下载客户端软件与视频模块进行连接实现对仓库环境的实时监控。在完成系统整体的设计后,通过长时间测试,系统整体运行稳定,能够有效监测并记录仓库环境的异常情况,同时提供短信预警,其开发成本低、操作简便、功能全面,符合预期的设计需求。

杨帅朋[5](2021)在《基于ARM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危机和不合理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危机已经显现出来,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和发展可代替化石能源的绿色清洁能源。而太阳能的使用以其自身的各种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伴随着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供家庭使用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此类分布式光伏电站大都缺少一套完整、实时、高效且适合此类电站的监控系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运作原理,并根据其特点和电站监控需求,在研究国内外光伏监控的发展和现状后,设计了一套性价比高、操作简便、方便管理的电站监控装置。通过结合ARM嵌入式技术、云平台技术、Wi Fi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系统框架,运用Wi Fi网络通信能力与Exynos4412处理能力设计与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通过One NET云平台构建云端处理器,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的监控装置。本文确定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方案,并对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装置设计的关键部分包括分布式光伏电站实时运行状态数据采集、One NET云平台服务器构建与手机端APP的设计与开发。首先研究和设计了基于ARM的硬件平台,采用Exynos4412作为主控芯片,根据居民家中使用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监控要求,完成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监测的硬件电路设计,并对相关硬件驱动进行编写。接着研究和设计了基于One NET云平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软件平台。结合云平台和Wi Fi无线通信技术,建立光伏电站运行状态数据的传输通道,实现电站数据的云端传输存储功能。最后在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上进行程序编写,开发APP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途径。本文基于现有的试验条件,在Matlab/Simulink平台完成光伏并网模型的搭建与仿真,并对One NET云平台服务器通信功能和手机端APP各功能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可完成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实时远程监控。

瞿伟[6](2021)在《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医疗诊断、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显微相机则是数字显微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相机是工业相机的一种,从接口划分可以分为专用机器视觉接口相机和通用接口相机。通用接口相机性价比高且应用场景广泛,拥有重要的实用研究价值。本文基于Hi3559V200平台研究并提出了一款双操作系统架构、拥有丰富图像处理功能和强大视频图像编解码功能、HDMI接口的快速启动显微相机。显微相机作为典型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与通用计算平台有所不同。嵌入式系统分为对称嵌入式系统和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对称嵌入式系统性能负载更均衡、适用范围更广,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则结合了通用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优势,适用于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且需要有良好功能扩展性和人机交互的场景。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支持脱离PC工作。相机通过HDMI接口和USB接口两种方式输出视频码流,支持3840×2160分辨率30FPS视频编解码和3840×2160分辨率图片编解码,支持外接SD卡或U盘扩展存储。同时相机支持丰富多样的图像处理功能,提供了很高的图像调节自由度。相机拥有图形用户界面,通过鼠标可以对相机进行控制。除了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相机还提供了测量功能,用户可通过鼠标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提供的多种测量工具完成对实时图像的测量。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采用Linux+HuaweiLiteOS的双操作系统架构,Linux负责图形用户界面和外设适配等通用功能,Huawei LiteOS负责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等专用媒体业务。双操作系统分别运行在Hi3559V200双核处理器的两个不同核心上,通过U-boot引导启动,并使用中断和共享内存实现核间通信以及视频码流数据交互。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建立在论文设计的中间件基础之上。中间件是位于图形用户界面和底层硬件驱动之间的逻辑抽象层。论文按照低耦合、高复用和高效率的原则设计了软件中间件,中间件从底层到上层分为COMMON、ISP、VIDEO、UVC、TEST和LITEO六个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模块。论文提出了针对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从相机启动流程出发,研究了基于U-boot优化、Linux内核优化、程序流程优化和其他整体优化等优化方案,通过裁剪相机的固件、优化启动流程和优化用户程序运行流程,大幅度提升了相机从上电到输出预览图像的速度,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相比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论文最后对相机的设计功能进行了整体测试,验证了论文设计双系统显微相机功能的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验证了采用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相较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有明显的领先。与其他显微相机相比,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拥有功能丰富、编解码性能高、成本低、启动速度快和结构紧凑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杜亮[7](2020)在《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轮机值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轮机值班系统。本文列举了现有轮机值班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即增加轮机值班员人脸识别打卡及指纹打卡系统,并给其操作规定最短时间。本文对机舱环境下的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算法进行了分析。借助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对机舱工作环境以及轮机员的工作性质进行评测。本系统的打卡操作设计为便携式终端,其硬件平台采用安凯AK3760处理器,该处理器集成了丰富的外设接口。图像采集设备为红外双摄像头,一台普通成像摄像头负责在电容屏实时显示监控图像,另一台主动红外摄像头借助红外灯辅助照明的光成像接收人脸信息并进行识别检测。借助指纹识别辅助人脸检测,当光线过暗或其他原因导致人脸检测无法进行时,启用指纹识别打卡的方式。此外设计了无线通信的编码电路和发射单元。打卡的操作要求在信号区域范围内进行。针对不同电路的电压需求,硬件平台还进行了电源的设计,为每一个模块进行稳定供电。本文在便携式终端硬件平台搭建完成的基础上,剪裁移植Linux系统,并在此Linux内核以及其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上搭建QT开发程序,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和人机交互的按键采集。在QT上实现基于人脸识别的安全值班打卡系统,验证了设计的功能和可行性。此外在人脸识别出现无法识别情况下,采用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的时间片轮转提示,在两个时间片上根据提示进行人脸识别或指纹识别,最后给出了测试验证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整个轮机值班系统工作可靠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张敬轩[8](2020)在《面向新零售应用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近些年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零售”这个概念于2016年应运而生。自动售货机作为零售业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工作、部署不轻易受到地点、时间等外在条件限制,越来越受到运营商青睐,它的发展与壮大已然成为必然趋势。对于通用型自动售货机,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销售动作实现与信息统计和远程监测。本文设计与实现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的面向新零售应用的智能终端,支持各种通信协议,可完成基础销售动作、进行环境数据采集,并支持远程监测。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自动售货机终端的研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根据自动售货机消费者与运营商需求,提出智能终端的软、硬件整体设计方案,解决远程监测问题,解决因需求变化带来重设计代价大的问题,提高终端的可扩展性;2、根据终端硬件方案对主板外围电路、以太网电路、看门狗电路、I/O接口电路等进行设计,保障终端运行的稳定性,并设计传感器模块接口板采集环境数据、无线通信模块接口板完成远程数据上报、电机控制与掉货检测模块接口板完成基础零售动作;3、根据终端软件设计方案,移植嵌入式Linux系统,在系统基础上对底层驱动进行设计,完成接口板数据采集、上报与主板的数据交互,在底层驱动基础上完成多机通信应用程序设计,实现多组智能终端相互通信、交换数据、集中管理;4、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搭建占用资源少但功能强大的嵌入式WEB服务器,实现远程监测等功能,提高终端智能性。最后,搭建实验环境,完成对本文设计、实现的大部分功能进行了调试与测试,结果表明本设计方案能满足自动售货机控制、监测基本要求,对新零售背景下智能终端的进一步设计与研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借鉴意义。

王刚[9](2020)在《MEMS-INS的双轴旋转调制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MEMS惯性器件精度的不断提升和旋转调制技术的逐渐成熟,基于旋转调制技术的MEMS惯性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基于MEMS的惯性导航系统多采用单轴旋转调制方案,由于该方案只能抑制与旋转轴垂直方向的惯性器件偏差,无法抑制旋转轴方向的器件偏差。因此,其对载体导航精度提升能力较为有限。为了设计更高精度的旋转MEMS惯导系统,本文首先对MEMS惯性器件相对载体系和地理系下的调制技术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在上述两种不同参考坐标系下载体角运动对系统导航精度的影响。仿真实验表明,当转位方案相同时,MEMS惯性器件相对地理系下进行旋转调制对误差的抑制效果优于相对载体下进行旋转调制。针对相对地理系下单轴旋转调制导航系统误差仍相对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相对地理系下的MEMS双轴旋转调制方案,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对MEMS陀螺仪输出误差模型进行建模,并对该方案产生的误差累积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最优转停时间分配方法。最后将本文方案与文献[42]中方案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案对惯性器件的误差抑制效果全面优于文献中方案。为了实际验证所提出的双轴旋转调制方案的有效性,对双轴旋转MEMS惯导系统软硬件平台进行了设计。首先,基于OMAPL138处理器完成了系统的外围电路原理图设计,主要包括电源模块、抗干扰SPI通信模块等。改良后的抗干扰SPI通信模块解决了SPI总线通信只适用于板卡级别的短距离通信的问题,有效地拓展了SPI通信的使用范围。其次,基于原理图完成了系统PCB板的层叠设计和布局布线设计,并完成PCB制板。最后,基于加工完毕的系统板完成了嵌入式软件环境搭建、MEMS惯性器件数据采集程序设计、转位机构控制程序设计、双核数据交换程序设计。为了对所提出的双轴旋转调制方案和最优转停时间分配方法进行测试,搭建了双轴旋转MEMS惯导系统原理样机,并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测试。利用该原理样机和三轴转台分别开展了半物理仿真实验和三轴转台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方案与文献[42]中方案相比,系统的姿态角RMS指标降低了40%以上,速度RMS指标降低了60%以上,经纬度RMS指标降低了45%以上。本文提出的相对地理系下基于MEMS的双轴旋转方案和最优转停时间分配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双轴旋转MEMS惯导系统的导航性能。

刘少伟[10](2019)在《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车联网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车联网车载终端是车联网系统建立的基础,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通信的桥梁,车载终端需具备多种信息交互、快速数据处理及功能扩展等功能。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现存车联网车载终端文献进行研究,在2018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下,提出了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的研究。双系统为嵌入式Linux系统和Android系统,由嵌入式Linux系统为用户提供安全应用、调度应用;由Android系统为用户提供娱乐应用,双系统运行的物理环境是两块同型号实验板,并分别配备触摸屏。车载终端主要实现踏板数据有效性判定、定位数据热备、行车数据上传至云端、下载云端的交通协调信息、导航、影音播放等功能,由双系统处理器实验板、4G模块、双模定位模块、蓝牙/WiFi模块、GPS定位模块等部分构成。在车载终端设计时,首先依据ISO26262标准中的安全管理生命周期对车载终端进行分析,确定车载终端硬件架构与风险处理策略。然后对车载终端的各功能模块相关接口进行设计。之后对车载终端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定制,增添/删减嵌入式Linux系统Kernel驱动文件,使嵌入式Linux系统能够支持相关功能模块;Android系统在内核定制的前提下修改File System源码,使Android系统更符合车载环境。最后对车载终端的应用程序进行设计,在嵌入式Linux系统内通过建立进程方式实现风险处理程序和车载终端与云端的数据交互程序同时运行,并将关键信息显示在QT/E界面内;在Android系统中设计监听程序,通过对Android UI界面按键、CAN通信、串口的监听实现语音控制、定位数据热备和第三方应用的跳转,由第三方应用提供导航和娱乐服务。最后对不同系统的实验板分别进行实物测试,通过模拟车联网通信数据,验证车载终端通信能力及目标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方案可行,电路设计合理,达到预期目标,该成果对促进我国车联网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二、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数字化油田研究现状
        1.2.2 油井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2.3 油井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建模分析
    2.1 抽油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抽油机系统与电参数的关系
    2.3 抽油机电参数的测量
    2.4 抽油机系统动态数学建模
        2.4.1 电机动力学模型
        2.4.2 电机功率模型
        2.4.3 悬点载荷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及终端设计
    3.1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的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性能需求分析
    3.2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2.1 油井监控系统的硬件方案设计
        3.2.2 无线远程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3.2.3 油井监控系统的软件方案设计
    3.3 远程监控终端最小系统设计
        3.3.1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设计
        3.3.2 外部存储器电路设计
        3.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WiFi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6 外部输出控制模块的电路设计
        3.6.1 声光报警电路
        3.6.2 继电器控制电路
    3.7 接口电路设计
        3.7.1 RS232 和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3.7.2 USB接口电路设计
        3.7.3 LCD接口电路设计
    3.8 硬件抗干扰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4.2 软件的通信协议
    4.3 开发平台的搭建
        4.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4.3.2 移植Sqlite3 数据库
    4.4 远程监控终端的软件设计
        4.4.1 主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
        4.4.2 油井参数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4.3 视频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4.4 缓冲区模块的软件设计
        4.4.5 数据库模块的软件设计
        4.4.6 Wi Fi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4.4.7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4.5 监控中心OneNET的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实物图
    5.2 功能测试
        5.2.1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5.2.2 人机交互界面测试
        5.2.3 监控中心OneNET测试
        5.2.4 数据库数据备份
        5.2.5 报表打印
    5.3 油井参数分析
        5.3.1 电参数实验数据
        5.3.2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轨道交通系统牵引控制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牵引控制单元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面向牵引传动控制需求的系统方案设计
    2.1 牵引控制单元设计需求分析
        2.1.1 系统输入输出信号
        2.1.2 牵引控制单元板间通信总线
        2.1.3 牵引控制单元的大容量数据存储
    2.2 牵引控制单元系统架构方案
        2.2.1 牵引控制单元主控模块架构
        2.2.2 牵引控制单元监控模块架构
    2.3 本章小结
3 牵引控制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3.1 基于DSP+FPGA的牵引控制单元主控模块
        3.1.1 主控模块电源电路
        3.1.2 主控模块数据采集子模块
        3.1.3 主控模块外部存储子模块
        3.1.4 主控模块对外通信子模块
        3.1.5 主控模块以太网收发子模块
    3.2 基于ARM的牵引控制单元监控模块
        3.2.1 监控模块电源电路
        3.2.2 监控模块外部存储子模块
        3.2.3 监控模块USB集线拓展子模块
        3.2.4 监控模块视频输出接口子模块
    3.3 以太网高速通信模块
        3.3.1 以太网数据交换机制
        3.3.2 以太网数据交换子模块
    3.4 基于SATA的大容量数据存储子模块
    3.5 牵引控制单元的PCB高速信号设计
        3.5.1 高速信号完整性分析
        3.5.2 高速信号电磁兼容性分析
        3.5.3 高速信号PCB布局布线
    3.6 本章小结
4 牵引控制单元软件功能实现
    4.1 基于FPGA的 AD数据采集和传输
        4.1.1 高速数据采集模块
        4.1.2 以太网高速数据通信模块
    4.2 基于LINUX的数据传输和存储
        4.2.1 Linux嵌入式系统架构
        4.2.2 Linux系统网络模型
        4.2.3 Linux多线程编程
        4.2.4 Linux开发环境搭建
        4.2.5 高并发多线程服务器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测试
    5.1 实验测试平台搭建
    5.2 硬件功能
        5.2.1 系统电源测试
        5.2.2 PWM输出测试
        5.2.3 监控模块显示测试
        5.2.4 以太网数据收发测试
        5.2.5 ARM数据存储测试
    5.3 软件功能
        5.3.1 AD数据采集功能
        5.3.2 以太网数据转发功能
        5.3.3 数据存储功能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内容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为什么要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1.1.2 操作系统移植的目的与必要性
    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ThreadX RTOS研究现状
        1.2.2 i.MX处理器研究现状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主流技术
        1.3.1 Linux移植
        1.3.2 BootLoad选择及对比
        1.3.3 移植方案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开发环境
    2.1 开发平台
    2.2 硬件环境
        2.2.1 i.MX 6Quad处理器
        2.2.2 JLink调试器
    2.3 软件环境
        2.3.1 ThreadX RTOS代码
        2.3.2 固件库代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植方案
    3.1 移植方案综述
    3.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
        3.2.1 i.MX6Q开发板启动流程
        3.2.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方案设计
    3.3 固件库移植
        3.3.1 SDK中的文档
        3.3.2 裁剪固件库
        3.3.3 C语言部分移植
        3.3.4 汇编部分移植
    3.4 GUIX移植
        3.4.1 使用guix_medical例程
        3.4.2 使用GUIX Studio更改配置
        3.4.3 添加入ThreadX RTOS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实现
    4.1 ThreadX RTOS产品介绍
    4.2 ThreadX RTOS工作机制
        4.2.1 初始化
        4.2.2 线程执行
        4.2.3 中断服务例程
        4.2.4 程序定时器
    4.3 软件部分
        4.3.1 源代码
        4.3.2 工程属性
    4.4 硬件部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件库移植实现
    5.1 固件库综述
        5.1.1 什么是固件库
        5.1.2 固件库的优点
    5.2 固件库裁剪
        5.2.1 固件库分析
        5.2.2 固件库裁剪
    5.3 C语言代码移植
        5.3.1 头文件
        5.3.2 armcc兼容GNU C
        5.3.3 修改宏
        5.3.4 设置mmu table
    5.4 汇编代码移植
        5.4.1 ARM汇编语法
        5.4.2 GNU汇编语法
        5.4.3 移植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GUIX移植实现
    6.1 GUIX产品介绍
        6.1.1 GUIX的特性
        6.1.2 GUIX的优点
        6.1.3 GUIX开发工具
        6.1.4 GUIX源代码
    6.2 GUIX Studio的配置
    6.3 GUIX例程移植
        6.3.1 库文件
        6.3.2 头文件
        6.3.3 中断服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驱动编写
    7.1 I2C通信总线驱动
        7.1.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7.1.2 代码实现
    7.2 IPU显示模块驱动
        7.2.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7.2.2 代码实现
    7.3 GT911触屏模块驱动
        7.3.1 硬件分析
        7.3.2 代码实现
        7.3.3 GT911中断配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调试及分析
    8.1 FVP平台调试
        8.1.1 scatterload问题
        8.1.2 应用层GUIX中的问题
    8.2 实机运行
        8.2.1 运行画面
        8.2.2 监控画面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cortexA9.s汇编代码
    附录B I2C驱动代码
        1 bsp_imx6_i2c.h
        2 bsp_imx6_i2c.c
    附录C IPU驱动代码
        1 bsp_imx6_ipu.h
        2 bsp_imx6_ipu.c
    附录D触屏模块驱动关键代码
        1 bsp_imx6_touch.h
        2 bsp_imx6_touch.c
    附录E中断控制器驱动代码
        1 bsp_imx6_touch_eim_int.h
        2 bsp_imx6_touch_eim_int.c
致谢

(4)基于视频处理的仓库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仓库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2.1 系统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2.2 参数模块设计
        2.2.1 核心控制模块
        2.2.2 传感器采集模块
        2.2.3 以太网模块
    2.3 视频模块设计
        2.3.1 嵌入式微处理器
        2.3.2 嵌入式开发板
        2.3.3 摄像头模块
        2.3.4 短信预警模块
        2.3.5 无线模块
    2.4 本章小结
3 运动目标与火焰目标检测研究
    3.1 视频图像预处理
        3.1.1 图像灰度化处理
        3.1.2 图像滤波处理
        3.1.3 图像形态学处理
    3.2 运动目标检测
        3.2.1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3.2.2 运动目标检测结果分析
    3.3 火焰目标检测
        3.3.1 火焰目标颜色模型
        3.3.2 火焰目标动态特征检测
    3.4 基于Kalman滤波的目标跟踪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开发环境构建
    4.1 嵌入式开发环境构建
        4.1.1 虚拟机和Redhat安装
        4.1.2 交叉编译器移植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4.2.1 嵌入式Linux系统简介
        4.2.2 BootLoader移植
        4.2.3 系统内核移植
        4.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4.3 计算机视觉库OpenCV及移植
        4.3.1 OpenCV视觉库简介
        4.3.2 OpenCV视觉库移植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5.1 参数采集功能设计
        5.1.1 参数采集与传输程序设计
        5.1.2 SQLite数据库及移植
        5.1.3 参数接收与存储程序设计
    5.2 视频监控功能设计
        5.2.1 V4L2视频采集程序设计
        5.2.2 OpenCV视频分析程序设计
        5.2.3 基于C/S模式的视频传输
        5.2.4 基于B/S模式的视频传输
    5.3 短信预警功能设计
    5.4 基于C/S模式的交互功能设计
        5.4.1 Qt Creator的安装和配置
        5.4.2 客户端界面设计
    5.5 基于B/S模式的交互功能设计
        5.5.1 Boa服务器及移植
        5.5.2 HTML网页设计
        5.5.3 CGI程序设计
        5.5.4 内网穿透技术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数据采集测试
    6.2 视频监控测试
    6.3 异常记录及预警测试
    6.4 目标识别测试
        6.4.1 运动目标识别测试
        6.4.2 火焰目标识别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ARM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总体设计
    2.1 监控装置功能需求与技术指标分析
    2.2 监控装置总体设计与工作原理分析
    2.3 监控装置应用的关键技术
        2.3.1 最大功率点控制原理与实现方法
        2.3.2 数据传输网络通信协议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的硬件设计
    3.1 监控装置硬件框架
    3.2 ARM芯片选型
    3.3 光伏组件监测模块硬件设计
        3.3.1 太阳能电池板电流、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3.3.2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电路设计
    3.4 光伏逆变器监测模块硬件设计
        3.4.1 ATT7022E计量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4.2 逆变器电流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3.4.3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5 储能单元充电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3.6 存储模块硬件设计
    3.7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3.7.1 SPI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7.2 RS485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7.3 WiFi模块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的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4.1.1 Linux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4.1.2 Bootloader的移植
        4.1.3 Linux内核的移植
        4.1.4 文件系统的移植
    4.2 数据采集与控制程序设计
        4.2.1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程序设计
        4.2.2 电能质量指标分析与判定程序设计
        4.2.3 消耗与馈入电网电能计量程序设计
        4.2.4 锁相环技术原理与实现
        4.2.5 储能单元充电控制程序设计
        4.2.6 SD卡存储程序设计
    4.3 OneNET云平台软件设计
        4.3.1 云平台环境搭建及设备接入
        4.3.2 云平台与家庭控制终端通信程序设计
    4.4 Android APP软件设计与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并网系统仿真及测试结果分析
    5.1 光伏并网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1.1 MPPT仿真分析
        5.1.2 并网系统仿真分析
    5.2 系统通信测试
    5.3 Android APP功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工业相机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多核处理器上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2.1 多核处理器
    2.2 对称嵌入式系统
    2.3 非对称嵌入式系统
        2.3.1 虚拟化
        2.3.2 各核心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2.4 双操作系统结构的关键技术
        2.4.1 Huawei LiteOS结构
        2.4.2 双操作系统内核启动方式
        2.4.3 双操作系统通信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系统显微相机硬件结构与电路设计
    3.1 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3.2 硬件核心模块
        3.2.1 主控芯片模块
        3.2.2 内置存储模块
        3.2.3 图像采集模块
        3.2.4 外设接口模块
    3.3 双系统显微相机样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软件设计
    4.1 双系统显微相机总体软件框架
    4.2 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系统环境设计
        4.2.1 开发环境搭建
        4.2.2 软件运行内存划分
        4.2.3 固件分区设计
    4.3 双系统显微相机驱动程序的开发
        4.3.1 图像传感器驱动
        4.3.2 RTC驱动
    4.4 双系统显微相机中间件的设计
        4.4.1 中间件结构
        4.4.2 COMMON模块设计
        4.4.3 ISP模块设计
        4.4.4 VIDEO模块设计
        4.4.5 UVC模块设计
        4.4.6 LITEOS模块设计
        4.4.7 TEST模块设计
    4.5 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快速启动分析与优化
    5.1 快速启动优化总览
    5.2 U-boot优化
        5.2.1 U-boot裁剪
        5.2.2 U-boot启动流程优化
    5.3 Linux内核优化
        5.3.1 Linux内核裁剪
        5.3.2 关闭Linux内核打印
    5.4 程序流程优化
        5.4.1 驱动加载优化
        5.4.2 快速启动参数
    5.5 其他通用优化
        5.5.1 硬件解压缩
        5.5.2 文件系统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系统显徽相机整体展示
    6.1 相机工作场景测试
    6.2 ISP功能测试
    6.3 视频编解码性能测试
        6.3.1 编码
        6.3.2 解码
    6.4 UVC测试
    6.5 快速启动测试
        6.5.1 测试方法
        6.5.2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轮机值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船舶轮机值班系统的现状
    1.2 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轮机值班系统设计
    1.3 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生物特征识别便携式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2.1 硬件电路设计与搭建
        2.1.1 主控芯片选型
        2.1.2 红外双摄像头
        2.1.3 指纹采集设备选型
        2.1.4 按键装置设计
        2.1.5 无线通信装置设计
        2.1.6 电源管理
        2.1.7 硬件平台搭建
    2.2 构建交叉编译环境
        2.2.1 交叉编译概念
        2.2.2 安装主机Linux操作系统
        2.2.3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
    2.3 嵌入式软件开发
        2.3.1 移植U-Boot
        2.3.2 移植Linux内核
        2.3.3 按键驱动程序移植
        2.3.4 硬件平台测试
3 基于生物特征识别轮机值班系统的软件实现与验证
    3.1 系统概述
    3.2 机舱环境下人脸识别算法分析
        3.2.1 人脸识别的主要环节
        3.2.2 机舱环境下的人脸识别
        3.2.3 机舱环境下的人脸检测
        3.2.4 机舱环境下人脸识别算法的仿真验证
    3.3 轮机值班人员人脸识别系统评估
        3.3.1 评价人脸识别系统要求
        3.3.2 系统可靠性检验
    3.4 机舱环境下人脸识别算法的代码实现及移植
        3.4.1 人脸识别算法的实现
        3.4.2 人脸识别算法的移植
        3.4.2.1 转换C语言代码
        3.4.2.2 代码移植
    3.5 指纹验证识别的代码实现
    3.6 便携式打卡终端与上位机的通信
    3.7 轮机值班系统整体联调
4 总结与展望
    4.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4.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面向新零售应用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设计要求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设计要求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整体方案设计
        2.2.1 主控制器选型
        2.2.2 嵌入式服务器选择
        2.2.3 多机通信设计方案
    2.3 开发环境搭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端硬件设计
    3.1 终端硬件设计方案
        3.1.1 功能分析
        3.1.2 主板硬件框架
        3.1.3 接口板硬件框架
    3.2 主板硬件设计
        3.2.1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与分析
        3.2.2 复位&看门狗电路设计与分析
        3.2.3 以太网电路设计与分析
        3.2.4 主板PCB版图
    3.3 接口板硬件设计
        3.3.1 温度检测模块
        3.3.2 无线通信模块
        3.3.3 电机控制模块
        3.3.4 激光掉货检测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终端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4.2 接口板软件设计
        4.2.1 温度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4.2.2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2.3 电机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3 多机通信应用软件设计
        4.3.1 Linux套接字
        4.3.2 从机软件设计
        4.3.3 主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服务器搭建与系统测试
    5.1 WEB前端设计
    5.2 CGI控制程序设计
    5.3 外部扩展程序设计
    5.4 系统测试
        5.4.1 测试准备
        5.4.2 各模块独立测试
        5.4.3 联合调试
        5.4.4 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MEMS-INS的双轴旋转调制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MEMS-RMIN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EMS-IMU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MEMS的旋转调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旋转调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对载体系和地理系下的调制技术研究
    2.1 MEMS-RMINS的误差传播方程和调制原理
        2.1.1 MEMS-RMINS的误差传播方程
        2.1.2 MEMS-RMINS的误差调制原理
    2.2 相对载体系下旋转对系统导航性能的影响
        2.2.1 载体角运动与旋转轴垂直情况
        2.2.2 载体角运动与旋转轴同向情况
    2.3 相对地理系下旋转对系统导航性能的影响
    2.4 相对不同参考坐标系下旋转调制的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对地理系下的双轴旋转方案与转停时间研究
    3.1 双轴旋转调制技术
        3.1.1 双轴旋转调制方案
        3.1.2 双轴转停方案中陀螺常值偏差调制原理
    3.2 误差特性分析与转停时间分配
        3.2.1 标度因数误差调制
        3.2.2 安装误差调制
        3.2.3 转停时间分配方法
    3.3 双轴转位方案与最优转停时间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轴MEMS-RMINS软硬件平台设计
    4.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4.1.1 系统功能分析
        4.1.2 核心处理器选择
    4.2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4.2.1 系统硬件框架
        4.2.2 外围电路设计
        4.2.3 系统PCB板设计
    4.3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4.3.1 嵌入式软件平台搭建
        4.3.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3 转位机构控制程序设计
        4.3.4 双核数据交换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EMS-RMINS原理样机实现与算法验证
    5.1 系统原理样机的实现
        5.1.1 原理样机整体框架
        5.1.2 原理样机关键模块选型
    5.2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5.2.1 硬件功能测试
        5.2.2 软件功能测试
    5.3 双轴旋转调制算法验证
        5.3.1 原理样机半物理仿真实验
        5.3.2 三轴转台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车联网概述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创新点
    1.5 论文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架构
    2.1 车载终端安全管理生命周期分析
    2.2 硬件架构设计方案论证
        2.2.1 车载终端的硬件架构
        2.2.2 车载终端硬件选取
    2.3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论证
        2.3.1 车载终端软件架构
        2.3.2 ASIL等级判定
        2.3.3 风险处理策略
    2.4 系统设计开发涉及的关键技术
        2.4.1 嵌入式Linux系统及NFS服务器
        2.4.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
        2.4.3 其他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3.1 车载终端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1 调试串口电路设计
        3.1.2 OTG接口介绍
    3.2 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3.2.1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2.2 蓝牙/WiFi通信模块接口设计
        3.2.3 4G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 定位模块接口设计
        3.3.1 双模定位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2 GPS定位模块接口设计
    3.4 影音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1 音频编码/解码电路设计
        3.4.2 语音识别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3 摄像头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4 触摸屏接口转换电路设计
    3.5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开发平台搭建
    4.1 车载终端开发环境需求
    4.2 宿主机环境搭建
        4.2.1 Ubuntu系统搭建
        4.2.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2.3 NFS服务器搭建
    4.3 车载双系统编译
        4.3.1 Bootloader编译
        4.3.2 Kernel定制
        4.3.3 File System定制
    4.4 车载终端环境搭建
        4.4.1 车载双系统初始移植
        4.4.2 车载终端系统调试移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5.1 车载终端通信协议
        5.1.1 CAN总线通信协议
        5.1.2 NMEA-0183协议
        5.1.3 双模定位模块命令协议
        5.1.4 4G模块命令协议
        5.1.5 语音识别模块命令协议
    5.2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程序分析
        5.2.1 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函数介绍
        5.2.2 A/D误差校正
        5.2.3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串口初始化
    5.3 风险处理程序设计
        5.3.1 功能层程序设计
        5.3.2 数据处理层程序设计
        5.3.3 控制层程序设计
    5.4 车载终端对云端的交互程序设计
        5.4.1 交互程序设计
        5.4.2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及开机自启
    5.5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程序设计
        5.5.1 程序设计环境
        5.5.2 蓝牙/WiFi程序设计
        5.5.3 监听程序设计
        5.5.4 开机自启APP设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车联网车载终端测试
    6.1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测试
        6.1.1 风险处理功能层程序测试
        6.1.2 数据处理层和控制层程序测试
        6.1.3 车载终端对云端的交互程序测试
        6.1.4 车载终端嵌入式Linux系统整体测试
    6.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测试
        6.2.1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程序UI跳转测试
        6.2.2 车载终端Android系统监听程序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坐标系建立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OneNET的油井参数远程监控系统[D]. 王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轨道交通系统牵引控制单元设计[D]. 唐得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D]. 郭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基于视频处理的仓库监控系统设计[D]. 董谱.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ARM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控装置设计[D]. 杨帅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6]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D]. 瞿伟. 浙江大学, 2021(09)
  • [7]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轮机值班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杜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8]面向新零售应用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实现[D]. 张敬轩. 东南大学, 2020
  • [9]MEMS-INS的双轴旋转调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基于双系统的车联网车载终端设计与实现[D]. 刘少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嵌入式Linux下基于HHCF5272-R1平台的通信模块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