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电机调速系统

基于DSP的电机调速系统

一、基于DSP的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怀嘉[1](2021)在《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是风力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其进行现场试验非常困难。为了更方便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研究,在实验室搭建一套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用以更好的解决该类型风力机中变速恒频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分析了组合式时域风速模型和风力机模型,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各端差速比和功率比等参数引入到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中,得到了基准风速和基准转速。分析了全风速状态下系统功率流的状态变化;建立了差动齿轮箱模型,确定了三端之间的转速比和转矩比。依据最佳叶尖速比法,提出了一种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研究方案。为了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中异步电机进行有效地控制,推导了三相异步电机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Clark和Park坐标变换得到了在两相静止和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分析了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推导了 SVPWM算法的实现步骤。在上述基础上,搭建了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FOC)矢量控制系统,同时结合混合驱动型风力机原理,搭建了混合动力型风力机仿真平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设计了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系统,搭建了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分析了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之间的关系和模拟端异步电机驱动器的调速性能。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拟试验平台能够对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进行有效地模拟。

李明阳[2](2021)在《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PMSM电流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永磁同步电机因电枢反应小、制动性好以及构造简单等诸多优点,在伺服系统及交流调速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电机线性控制策略,如矢量控制中常采用PI(比例、积分)串级控制,存在抗扰性能差、稳态精度低等缺点,难以达到高性能控制要求。本文对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及自抗扰控制策略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提高电流动态响应速度和稳态运行精度出发,设计出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器应用于电机控制系统电流内环,并针对该算法在控制系统中产生的时间延迟影响,采用三阶外推预测法对延迟进行补偿;为增强电机运行时的抗负载扰动能力,设计了自抗扰控制器代替PI调节器应用于转速环,并对该转速环自抗扰控制器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仿真验证了电机伺服控制系统电流内环采用模型预测控制、转速外环采用自抗扰控制器的有效性。2、将位置环和转速环视为二阶系统,设计出位置、转速复合自抗扰控制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抗扰控制器对位置与转速的跟踪效果以及抗负载扰动能力,同时也解决繁琐的调参问题,利用RBF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在线整定自抗扰控制器中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和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的参数。通过建模仿真验证所提算法的优越性。3、为了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设计出二阶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电机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流和未知反电动势进行观测,再通过锁相环系统从反电动势中解算出电机转子位置和转速信息。为验证其可行性,与基于sigmoid(s)函数的滑模观测器无传感器控制方法进行建模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二阶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对转子位置和转速的估计精度更高,且在变速情况下仍能快速跟踪转速。4、搭建基于DSP-TMS320F28335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实验平台,并对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算法的流程进行阐述。通过实验验证了电机控制系统电流环模型预测控制器、转速环和位置环自抗扰控制器以及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王凤祥[3](2021)在《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移动机器人技术备受各国关注,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在融入包括人工智能、生物仿真技术等在内的多学科门类后,俨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了一款能够在在野外复杂环境下正常行进的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初衷是能够通过搭载实验室研制的测试设备在野外环境进行动态测试等试验工作。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目的,制定了相关技术指标,并且以系统搭载的TMS320F28335型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控制系统基础,规划了系统硬件、软件整体设计方案。本文内容的主要安排如下: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将履带机器人系统划分为电源及调理模块、履带底盘模块、DSP控制模块、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摄像头模块、升降台模块、蓝牙遥控模块等。并且分别完成各模块的机械结构设计、硬件实物搭建以及电气原理控制。针对履带机器人系统装载的两台YS11/22型24V无刷直流中置电机,进行了控制原理介绍与转动模型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电机控制程序,实现转速的精准控制。同时针对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进行了基于D-H模型的正、逆运动学分析,并且通过分析解算机械臂各关节的空间坐标,实现对机械臂的控制与抓取物品的实验。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的软件,完成系统主程序以及控制各模块子的程序的设计与编译,其中包括履带底盘模块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机械臂模块六路子舵机控制程序设计、升降台模块升降控制子程序设计以及摄像头模块控制子程序设计等。完成系统硬件搭建、软件及子程序的开发与调试后,对履带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测试与性能分析,其中包括履带底盘测试、机械臂抓取测试、升降台承重测试等。并且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系统满足预期设计要求。最后对论文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据此引出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帮助的研究方向的探讨。

王凯[4](2021)在《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国外的张力控制技术主导着我国高端制造加工市场,而国内的张力控制产品则多应用于中低端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在张力控制精度、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分切机的收卷轴电机输出张力控制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的高精度张力伺服控制系统,对张力伺服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控制策略研究与软硬件实现,并搭建实验平台对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验证,为促进我国张力控制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详细综述当前国内外张力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数学建模。建立了PMSM在三类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三种PMSM电流控制方法,并确定di(28)0的控制方法;详细分析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过程,并提出了一种张力伺服矢量控制系统的结构。(3)张力控制数学建模及张力控制策略研究。阐述了张力产生的三种方法,并深入分析出现张力波动的原因。根据张力产生原理建立了张力的阻力矩和线速度差的数学模型。同时,针对数学模型提出并研究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最后,研究了张力模糊控制策略、卷径计算方法、锥度张力计算方法和张力控制中的软启动实现方式。(4)张力伺服控制系统构架设计及软硬件实现。设计了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架,分析了硬件电路的设计框架和具体功能,完成了伺服系统电机控制器及驱动器的设计,并详细分析了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流程。(5)实验平台搭建及实验验证。根据PMSM矢量控制理论、张力控制理论和软硬件平台,搭建了基于PMSM的张力伺服控制测试系统,对张力伺服控制系统中的电流环、速度环及张力环进行了PWM实验、死区实验、加减速实验和模糊控制等相关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和现场测试,验证了该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将其应用于分切机收卷轴电机的实际张力控制,表明其不仅能够满足收卷轴恒定的张力输出,而且具有伺服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低超调及稳定性好的特性。综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性能良好,能够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范贤稳[5](2021)在《无刷直流电机转速闭环控制器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无刷直流电机转速闭环控制器进行研究,根据已有的无刷直流电机的相关参数以及控制性能指标,设计一种可靠的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搭建BLDCM转速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仿真模型,方便实现对功能模块的修改与调试,进一步完成对转速控制系统的设计,并完成相应的硬件电路设计与控制程序编写。首先,论文简要介绍了无刷直流电机相较于传统有刷直流电机的巨大优势,介绍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广泛应用,总结了现阶段BLDCM转速控制系统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富有价值的攻关热点。针对BLDCM,推导其数学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整合其功能模块,借助工具软件,就可为其控制系统成功构建出仿真模型,从而实现位置传感器模拟、感应电动势求解等基本功能。依据仿真模型,对BLDCM进行仿真实验,完成了开环特性、闭环特性、负载突变等仿真分析,确定了闭环转速控制器的调节参数。并依据仿真结果设计了一种逐步提升占空比的软起动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电机起动电流冲击与起动转矩脉动。然后,依据控制模型与仿真结果,完成了以DSP为核心的硬件电路设计,确定了控制系统中各主要器件的型号与参数,给出了信号采集电路、信号隔离电路与DSP最小系统等关键电路的设计方案。并根据硬件设计方案,提出了对应的软件设计思路,简介了应用软件的组成和功能,给出了程序流程框图和关键程序的具体设计。最后,对设计的BLDCM控制器进行转速控制效果和样机运行性能实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其调控有效实用,性能可靠。设计过程中,既要力争新功能的开发,也要顾及资源已有功效的充分发挥,还要将设计与特定项目的需求紧密结合,完美解决实际问题。

李文杰[6](2020)在《基于DSP的定子永磁型无轴承双凸极电机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子永磁型电机结构简单,转子上既无绕组、又无永磁体,机械强度高,适合高速运行;永磁体位于定子,易于采取冷却措施,可有效避免永磁体过热所产生的不可逆去磁。无轴承电机拥有无需润滑、不产生摩擦损耗、效率高、功率密度高、转速上限高等优点。本文研究的一种新型定子永磁型无轴承双凸极(Stator permanent magnet bearingless doubly salient,以下简称SPMBDS)电机将这两者的优点集于一身。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SPMBDS电机结构的基础上,对其旋转部分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运用麦克斯韦理论对径向悬浮力的产生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求解了SPMBDS电机的电感、气隙磁导等参数,推导出磁能表达式,基于磁能表达式求解SPMBDS电机的径向悬浮力,进一步简化推导所得的SPMBDS电机径向悬浮力部分数学模型;2、针对电机旋转部分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SPMBDS电机旋转控制系统稳态与动态仿真模型,并在不同负载或不同转速等条件下进行了仿真研究;3、针对SPMBDS电机旋转控制系统稳态与动态仿真结果,搭建了基于DSP的电机控制系统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PMBDS电机旋转部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4、针对径向悬浮力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SPMBDS电机动态悬浮仿真模型,在空载、带载以及负载突变的情况下,得到转子在x、y轴方向上的位移波形和轴心轨迹波形,并通过分析波形特征验证了电机旋转悬浮的可行性;5、基于DSP的电机控制系统平台对SPMBDS电机转子进行单方向与双方向静态悬浮实验,获得了转子在空载、负载突变等多种情况下的位移波形。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SPMBDS电机径向悬浮力部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综上所述,本文分析SPMBDS电机运行原理,推导其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SPMBDS电机旋转部分稳态、动态及悬浮仿真模型,研制了基于DSP的电机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很好的证明了电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王新宇[7](2020)在《线圈辅助磁阻型BLDCM工作特性角度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线圈辅助磁阻型无刷直流电机(Coil-assisted reluctance brushless DC motor,CAR-BLDCM)是开关磁阻电机的一种,其定转子凸极和中央线圈结构增加了磁路的复杂程度,导致电机的数学模型难以建立,大大影响了电机性能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一种不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且电机拥有良好起动性能情况下,通过改变电机的开通角、关断角来实现CAR-BLDCM性能优化的控制方式。本文从基本原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央线圈励磁控制,基于在线寻优和模糊控制的电机角度控制方法。通过Matlab、Simplorer和Ansoft三个软件针对CAR-BLDCM进行联合仿真,结合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与传统控制方法比较优缺点。在中央线圈励磁控制使电机拥有良好起动性能的基础上,以转矩电流比最大化作为优化指标,通过对开通、关断角度进行控制,使电机获得最大的转矩电流比。论文设计了基于DSP TMS320F28335 CAR-BLDCM角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实验平台。在DSP TMS320F28335开发板上进行角度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对于程序中主要模块进行详细分析,并在CCS6.0软件平台进行控制系统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进行相关实验,得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在线寻优和模糊控制算法的角度控制方法的优越性,实现了转矩电流比最大化的角度控制目标。

牛晓燕[8](2020)在《复合电源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混合动力汽车兼顾纯电动汽车节能和环保的特点,又继承了传统燃油汽车续驶里程长的优点,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之有效的方案之一。本文以某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为研发背景,构建了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模型,研究了基于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的蓄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方法,设计了基于小波分解的复合电源功率分流控制策略,提出了整车能量管理转矩分配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验证。研发了基于TMS320F2812主控芯片的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对模糊规则进行优化的电机转速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半实物仿真验证。依据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进行了发动机、电机及储能部件的匹配计算及选型,建立了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仿真模型,包括发动机模型、驱动电机模型、储能部件模型、传动系模型以及整车行驶动力学模型等,设计了由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和DC-DC功率转换器构成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为监测蓄电池的SOC,设计了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蓄电池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了参数辨识,在考虑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充放电倍数、温度和循环次数等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PF的实时蓄电池SOC估计算法。为进一步精确估计SOC,提出了基于PSO算法优化的PF估计蓄电池SOC方法,有效解决了SOC实时估计过程中滤波噪声不确定的问题,实现了蓄电池实时SOC状态的精确估计。为提升整车的性能和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设计了复合电源系统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分别设计了基于逻辑门限值滤波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和以信号级联与重构为基础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实现对蓄电池和超级电容需求功率的分流控制。使用ADVISOR软件仿真对分流策略进行了验证,所设计的功率分流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蓄电池的需求功率,有利于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在复合电源功率分流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发动机作为主动力源,电机补充发动机转矩为核心的电机辅助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发动机最佳转矩曲线的T-S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保证发动机尽量工作于高效区并维持蓄电池充放电平衡;提出了基于PSO优化的模糊转矩分配控制策略并与小波功率分流策略构成了整车联合控制策略,优化后的联合控制策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动机工作效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812作为主控芯片,完成了混合动力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经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和电机调速测试,验证了电子控制系统有效性。为快速响应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和电机的能量分配控制策略,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的数学模型,设计了BLDCM模糊转速控制器,并使用遗传优化算法对模糊规则进行了优化,利用d SPACE快速原型实验平台进行了模糊规则优化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转速控制器转速跟随性能显着提升。

何献章[9](2020)在《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调速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永磁同步电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对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交流调速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除了要求在低速时输出稳定转矩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同时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还要求在恒功率的条件下输出更高的转速。由于永磁同步电机转子采用永磁体产生恒定磁场,且运行时受到逆变器输出最大电压及系统额定电流的限制,常规的控制策略无法实现较高的运行速度,需要采用弱磁控制方式来扩大调速范围。本文就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扩速控制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结合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研究了逆变器过调制策略和算法,并搭建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仿真模块。其次,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控制,详细分析了弱磁控制原理和运行区域的划分。针对电流闭环输出严重依赖PI调节器,本文增加了电流前馈解耦控制方案。针对电压反馈弱磁控制闭环输出不稳定的现象,增加了滤波设计。基于传统PI速度控制器分别就超前角弱磁控制和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对改进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针对采用传统PI控制器的系统存在抗干扰能力差、对参数依赖严重等缺点,本文研究了基于滑模变结构的速度控制器。针对采用传统滑模速度控制器的系统存在转速响应慢等缺点,本文研究了基于终端滑模控制的速度控制器。结果表明,采用新型速度控制器的系统较采用传统滑模控制器的系统在响应速度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较采用PI速度控制器的系统在响应速度和带载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着提高。

周世炯[10](2020)在《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型MRAS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磁同步电机(PMSM)具有效率高、转动惯量大、动态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大功率交流传动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永磁同步电机是一个强耦合、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其的高性能控制依赖于精确的转子位置信息,然而依赖使用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机械式传感器来获得转子位置及转速,使得电机系统体积大,成本高,抗干扰能力下降,近年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MRAS)的转速辨识方法。为了让其能够工作在较低速情况下获得更宽的调速范围,本文针对传统电压模型在电机低速运转时因纯积分器的误差累积及零点漂移的缺陷,基于定子磁链与反电势正交的补偿算法,设计出一种新型积分器。对比采用一阶低通滤波器、幅值限定积分器等方法去替代纯积分器,本文设计的积分器具有自适应性,能对定子磁链进行实时补偿,并将补偿量自动调整到最优,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从本质上消除了纯积分环节带来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该新型积分器的改进型电压模型,构建基于新电压模型的定子磁链观测器,并结合简化的可调模型搭建了MRAS模型,使得该改进的MRAS算法能够在较低速场合也能有良好的测速性能,使其获得较传统算法更为宽泛的调速范围。此外,在αβ0坐标系下,该MRAS模型以磁链为状态变量,避免微分运算,减小了算法的复杂度,更有利于算法的编程实现。本文构建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在MATLA/Simulink环境下该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新型电压模型的改进MRAS模型能够快速准确的观测磁链并跟踪电机转速。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场合,搭建永磁同步电机和三电平变频器组成的实验平台,控制电路基于DSP28335进行实验,采用该控制方式的三电平NPC变频器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基于DSP的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SP的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风力混合驱动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2.2 风力机仿真的研究现状
        1.2.3 风力机模拟试验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特性分析及试验台模型建立
    2.1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
    2.2 风速特性分析与建模
    2.3 风轮转换原理及特性分析
        2.3.1 风能计算公式
        2.3.2 风力机重要参数
    2.4 混合驱动风力机系统功率流分析
        2.4.1 混合驱动系统功率重要参数确定
        2.4.2 全风速混合系统功率流分析
    2.5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方法分析
        2.5.1 差动齿轮箱建模
        2.5.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最大功率点模拟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模拟试验台中异步电机的控制算法分析及总体仿真
    3.1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机模型
        3.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算法
        3.1.3 三相异步电机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3.2 三相异步电机磁场定向控制
        3.2.1 转子磁场定向基本原理
        3.2.2 三相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控制系统
    3.3 SVPWM控制原理及实现
        3.3.1 SVPWM控制原理
        3.3.2 SVPWM的算法实现
        3.3.3 SVPWM仿真
    3.4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系统仿真
        3.4.1 三相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算法系统仿真
        3.4.2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台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平台相关硬件设计
    4.1 试验台硬件总体架构分析
        4.1.1 混合动力模拟平台硬件保护电路设计
        4.1.2 模拟端异步电机控制器总体分析
    4.2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控制板设计
        4.2.1 TMS320 F28335 芯片介绍
        4.2.2 最小组成电路设计
        4.2.3 控制板供电模块设计
        4.2.4 通信电路设计
        4.2.5 AD采样模块设计
    4.3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3.1 电流采集电路
        4.3.2 速度采集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模拟端电机驱动器软件设计与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5.1 DSP开发环境CCS6.0 简介
    5.2 主程序设计
    5.3 中断子程序
        5.3.1 ADC采样模块
        5.3.2 转速测量模块
        5.3.3 SVPWM模块
    5.4 混合驱动风力机模拟试验研究
        5.4.1 磁粉制动器与加载电流关系分析
        5.4.2 模拟端三相异步电机试验分析
        5.4.3 混合驱动型风力机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PMSM电流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相关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2.1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1.2.2 自抗扰控制策略
        1.2.3 无传感器控制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PMSM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系统
    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分析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3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2.3.1 矢量控制策略
        2.3.2 三相电压空间矢量表示与两电平逆变器
    2.4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2.5 自抗扰控制器原理
        2.5.1 跟踪微分器
        2.5.2 扩张状态观测器
        2.5.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速自抗扰控制的PMSM-CMPC策略
    3.1 电流环模型预测控制器
        3.1.1 预测模型
        3.1.2 反馈校正
        3.1.3 三阶延迟补偿
        3.1.4 目标函数
    3.2 转速环自抗扰控制器
        3.2.1 数学模型
        3.2.2 跟踪微分器
        3.2.3 扩张状态观测器
        3.2.4 状态误差反馈控制率
        3.2.5 稳定性分析
    3.3 仿真对比分析
        3.3.1 空载仿真分析
        3.3.2 抗负载扰动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位置-转速复合自抗扰控制的PMSM-CMPC策略
    4.1 位置环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4.1.1 数学模型
        4.1.2 三阶跟踪微分器
        4.1.3 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4.1.4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率
        4.1.5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器
    4.4 仿真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PMSM无传感器控制
    5.1 数学模型
    5.2 基于滑模观测器无传感器控制
    5.3 基于LESO的无传感器控制
    5.4 转子位置和转速的估计方法
    5.5 仿真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DSP的 PMSM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6.1 硬件系统设计
        6.1.1 实验系统整体硬件结构
        6.1.2 电压采样调理电路
        6.1.3 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6.1.4 保护电路
        6.1.5 编码器信号调理电路
        6.1.6 逆变电路
        6.1.7 隔离驱动电路
    6.2 软件系统设计
        6.2.1 主程序设计
        6.2.2 中断程序设计
        6.2.3 转子位置及转速计算
    6.3 基于DSP的实验平台及结果分析
        6.3.1 基于转速自抗扰控制的PMSM-CMPC实验
        6.3.2 基于位置自抗扰控制的PMSM-CMPC实验
        6.3.3 基于LESO无传感器控制实验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履带机器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案
    2.1 越障式履带机器人功能要求
    2.2 机器人硬件结构设计方案
    2.3 机器人软件结构设计方案
        2.3.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2.3.2 软件结构框架的搭建与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履带机器人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 电源及调理模块设计
    3.2 DSP控制模块
        3.2.1 TMS320F28335 型数字信号处理器介绍
        3.2.2 主控芯片
    3.3 履带底盘模块设计
        3.3.1 底盘主梁结构设计
        3.3.2 底盘承重减震结构设计
        3.3.3 底盘动力传输结构设计
        3.3.4 前轮及张紧结构设计
    3.4 双电机结构及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4.1 无刷直流电机概念及工作原理
        3.4.2 无刷直流电机转动模型
        3.4.3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
    3.5 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设计
        3.5.1 机械臂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3.5.2 机械臂模块执行机构设计
        3.5.3 机械臂模块基于D-H模型的运动学分析
    3.6 摄像头模块设计
    3.7 剪叉式升降台模块设计
        3.7.1 升降台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3.7.2 升降台模块动力装置设计
        3.7.3 升降台模块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8 PS2 蓝牙遥控模块设计
        3.8.1 遥控手柄工作原理
        3.8.2 遥控手柄按键资源分配
    3.9 本章小结
4 履带机器人系统软件及模块子程序设计
    4.1 机器人系统主程序设计
    4.2 履带底盘模块双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2.1 蓝牙遥控模块与DSP控制器通信建立
        4.2.2 遥控手柄对底盘模块转向控制子程序设计
        4.2.3 遥控手柄对底盘模块速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4.3 机械臂模块六路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3.1 遥控手柄对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3.2 上位机软件对舵机的控制方式
    4.4 升降台模块升降子程序设计
    4.5 摄像头模块控制子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履带机器人系统实验测试
    5.1 履带底盘性能实验测试
        5.1.1 履带底盘前进后退实验测试
        5.1.2 履带底盘转向性能实验测试
        5.1.3 履带底盘爬坡性能测试
        5.1.4 履带底盘越障性能测试
    5.2 机械臂抓取能力测试
    5.3 升降台载重能力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件1
附件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机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ABC坐标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2.2 两相静止坐标α-β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2.3 两相旋转坐标d-q下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2.3.1 电压与磁链空间矢量的关系
        2.3.2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2.3.3 基本矢量作用时间及扇区判断
    2.4 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方法分析
    2.5 张力伺服矢量控制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张力控制系统概述
    3.2 张力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3.2.1 阻力矩模型
        3.2.2 线速度差模型
    3.3 张力控制策略
        3.3.1 张力开环控制
        3.3.2 张力闭环控制
    3.4 张力控制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3.4.1 张力模糊控制
        3.4.2 张力卷径计算
        3.4.3 锥度张力计算
        3.4.4 软启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结构框架
    4.2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2.1 电源电路设计
        4.2.2 通信电路设计
        4.2.3 DSP最小系统电路
        4.2.4 操作面板电路设计
    4.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3.1 整流电路
        4.3.2 IPM驱动电路
        4.3.3 相电流采样电路
        4.3.4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及保护电路
        4.3.5 泄放电路
        4.3.6 位置传感器接口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框架
    5.2 初始化程序设计
        5.2.1 系统初始化程序流程
        5.2.2 上电自检程序流程
        5.2.3 转子初始位置检测程序流程
    5.3 核心控制程序
        5.3.1 PWM中断
        5.3.2 SVPWM算法
        5.3.3 转子测速
        5.3.4 模糊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平台
        6.1.1 张力伺服控制系统测试实验平台
        6.1.2 张力伺服控制实验平台
    6.2 电流环实验
        6.2.1 PWM实验
        6.2.2 死区实验
        6.2.3 SVPWM算法验证实验
        6.2.4 加减负载实验
    6.3 速度环实验
        6.3.1 速度梯形加减速实验
        6.3.2 速度S形曲线加减速实验
    6.4 张力环实验
        6.4.1 180mm卷径的张力输出实验
        6.4.2 600mm卷径的张力输出实验
        6.4.3 1200mm卷径的张力输出实验
    6.5 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的应用
        6.5.1 张力实验平台搭建
        6.5.2 实验收卷样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无刷直流电机转速闭环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发展现状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4 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方式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位置检测
    2.4 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
        2.4.1 PWM调制方式
        2.4.2 转矩脉动的产生与控制
        2.4.3 故障保护
第3章 无刷直流电机的建模与仿真
    3.1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3.2 仿真模型搭建
        3.2.1 电磁状态求解模块
        3.2.2 机械状态求解模块
    3.3 反电动势与位置状态求解模块
    3.4 闭环控制模块
    3.5 软起动模块
    3.6 驱动信号产生模块
    3.7 模型封装
    3.8 PID参数确定
    3.9 仿真结果分析
    3.10 开环特性仿真实验
    3.11 闭环特性仿真实验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总体结构设计
    4.2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
        4.2.1 TMS320F2812 的特性
        4.2.2 DSP最小系统
    4.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3.1 开关器件的选择
        4.3.2 开关管驱动电路
    4.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4.1 电流采样
        4.4.2 电压采样
    4.5 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4.6 隔离电路设计
    4.7 热分析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开发环境介绍
        5.1.1 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组成
        5.1.2 主程序设计
        5.1.3 换相子程序设计
    5.2 运行信息采集与处理
    5.3 电流转速双闭环控制方法的数字实现
    5.4 软件保护设计
第6章 控制器性能验证与实验结果分析
    6.1 控制性能测试仪器和实验环境
    6.2 控制器性能实验验证
        6.2.1 空载测试结果与分析
        6.2.2 负载测试结果与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完成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基于DSP的定子永磁型无轴承双凸极电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无轴承电机的关键技术
    1.3 定子永磁型无轴承双凸极电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SPMBDS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基本结构
    2.2 工作原理
    2.3 数学模型推导
        2.3.1 电机旋转部分数学模型
        2.3.2 电机径向悬浮力模型
    2.4 电机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PMBDS电机控制系统仿真
    3.1 SPMBDS电机控制系统整体框架
    3.2 电机旋转控制稳态模型
        3.2.1 电机本体模型
        3.2.2 功率变换器模型
        3.2.3 驱动控制器模型
        3.2.4 转子位置角计算模型
        3.2.5 电机稳态仿真结果分析
    3.3 电机旋转控制动态模型
        3.3.1 机械运动方程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悬浮仿真模型
        3.4.1 悬浮力运动方程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SP的SPMBDS电机软硬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
    4.2 硬件设计
        4.2.1 整体结构
        4.2.2 电压采样调理电路
        4.2.3 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4.2.4 保护电路
        4.2.5 转子位移检测
        4.2.6 转速检测电路
        4.2.7 PWM驱动电路
        4.2.8 功率变换电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DSP的实验平台与实验验证
    5.1 样机与硬件实验平台
    5.2 电机拖动实验
    5.3 电机旋转控制实验
    5.4 转子悬浮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7)线圈辅助磁阻型BLDCM工作特性角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SRM控制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RM角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热点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
第2章 CAR-BLDCM的基本原理
    2.1 CAR-BLDCM的结构拓扑
    2.2 CAR-BLDCM的工作原理
    2.3 CAR-BLDCM的传统控制方式
        2.3.1 角度位置控制
        2.3.2 电流斩波控制
        2.3.3 电压PWM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R-BLDCM控制策略
    3.1 中央线圈励磁控制
        3.1.1 中央线圈励磁控制原理
        3.1.2 中央线圈励磁控制仿真及分析
    3.2 CAR-BLDCM的关断角控制
        3.2.1 最优关断角的推导
        3.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2.3 最优关断角模糊控制仿真及分析
    3.3 CAR-BLDCM的开通角控制
        3.3.1 基于在线寻优的开通角控制
        3.3.2 最优开通角在线寻优仿真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SP的电机角度控制系统实验平台
    4.1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1 功率变换电路及驱动电路
        4.1.2 电流采集电路
        4.1.3 位置和转矩采集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2.1 软件设计开发环境
        4.2.2 主程序设计
        4.2.3 中央线圈励磁控制程序
        4.2.4 关断角模糊控制程序
        4.2.5 开通角在线寻优程序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起动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4.3.2 关断角模糊控制实验结果分析
        4.3.3 开通角在线寻优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复合电源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1.2.2 混合动力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1.2.4 电池SOC估算
        1.2.5 混合动力复合电源控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建模
    2.1 发动机模型
    2.2 车辆行驶动力学模型
    2.3 驱动电机模型
    2.4 储能部件模型
        2.4.1 蓄电池模型
        2.4.2 DC-DC功率转换器设计
        2.4.3 超级电容模型
    2.5 传动系模型
        2.5.1 变速器模型
        2.5.2 主减速器模型
    2.6 整车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算法的蓄电池SOC估计
    3.1 蓄电池建模及参数辨识
        3.1.1 蓄电池等效电路模型选型
        3.1.2 OCV-SOC曲线获取
        3.1.3 电池模型参数辨识
    3.2 基于粒子滤波算法的SOC估计
        3.2.1 基本粒子滤波算法原理
        3.2.2 基于PF算法的SOC估计
    3.3 基于PSO-PF的 SOC估计
        3.3.1 基本PSO算法原理
        3.3.2 PSO优化PF算法
    3.4 仿真验证
        3.4.1 恒定电流放电SOC估计测试
        3.4.2 动态电流放电SOC估计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电源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1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4.2 复合电源工作模式及功率需求
        4.2.1 复合电源工作模式分析
        4.2.2 复合电源功率需求分析
    4.3 基于逻辑门限值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3.1 逻辑门限值滤波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3.2 逻辑门限值功率分流控制策略验证
    4.4 基于小波变换的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4.1 小波变换功率分流控制策略
        4.4.2 小波变换功率分流控制策略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转矩分配控制策略
    5.1 整车工作状态分析
    5.2 电机辅助转矩分配控制器
    5.3 基于T-S模型的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
        5.3.1 T-S模糊推理模型
        5.3.2 基于发动机效率的T-S模糊转矩分配器
    5.4 基于PSO的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优化设计
    5.5 转矩分配控制策略验证
        5.5.1 逻辑门限值功率分流策略下的转矩分配策略验证
        5.5.2 小波功率分流策略下的转矩分配策略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在环仿真
    6.1 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6.1.1 电机转速检测电路
        6.1.2 电机控制驱动电路
        6.1.3 复合电源控制电路
        6.1.4 控制信号输入电路
        6.1.5 电流检测电路
        6.1.6 保护电路
        6.1.7 电子控制系统PCB设计
        6.1.8 电子控制系统实验验证
    6.2 BLDCM数学模型的建立
    6.3 基于GA-Fuzzy的 BLDCM控制策略
        6.3.1 BLDCM转速模糊控制器设计
        6.3.2 GA-Fuzzy转速模糊控制器设计
        6.3.3 BLDCM转速模糊控制器仿真验证
    6.4 GA-Fuzzy转速控制策略的快速控制原型仿真实验
        6.4.1 实验方案设计
        6.4.2 快速控制原型仿真模型
        6.4.3 电机转速快速控制原型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调速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概况
        1.2.1 永磁同步电机概述
        1.2.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
        1.2.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2.1 坐标变换原理
        2.1.1 Clark变换
        2.1.2 Park变换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2.4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4.1 SVPWM原理
        2.4.2 SVPWM算法
        2.4.3 SVPWM过调制
        2.4.4 SVPWM控制模块建模
    2.5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策略
    3.1 弱磁控制原理
        3.1.1 电压极限圆
        3.1.2 电流极限圆
        3.1.3 运行轨迹划分
    3.2 超前角弱磁控制策略研究
        3.2.1 超前角弱磁控制原理
        3.2.2 超前角弱磁控制仿真分析
    3.3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研究
        3.3.1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原理
        3.3.2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弱磁控制
    4.1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本理论
        4.1.1 滑模变结构控制定义
        4.1.2 滑模变结构控制三要素
        4.1.3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方法
        4.1.4 滑模趋近率
    4.2 滑模控制器设计
        4.2.1 传统滑模控制器设计
        4.2.2 新型滑模控制器设计
        4.2.3 滑模控制器对比分析
    4.3
        4.3.1 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系统仿真
        4.3.2 过调制区弱磁控制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DSP的软硬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主控芯片介绍
        5.1.2 最小系统设计
        5.1.3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5.1.4 通信电路设计
        5.1.5 检测电路设计
        5.1.6 功率电路设计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中断程序设计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之处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10)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型MRAS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无位置传感器技术概述
        1.2.2 适用于中、高速运行的控制方法
        1.2.3 适用于零速和低速运行的控制方法
        1.2.4 复合控制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原理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矢量控制
        2.1.1 坐标变换
        2.1.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1.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2.2 基于新型积分器的定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2.2.1 基于自适应补偿算法的新型积分器设计
        2.2.2 基于新型积分器的电机定子磁链观测器
    2.3 基于新型磁链观测器的改进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2.3.1 MRAS自适应模型结构的建立
        2.3.2 MRAS自适应模型参数辨识
    2.4 基于改进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的仿真研究
    3.1 基于新型积分器的定子磁链观测器的仿真研究
    3.2 改进型模型参考自适应法的无传感器矢量控制仿真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的实验研究
    4.1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4.1.1 三电平变频器主电路的设计
        4.1.2 DSP控制电路的设计
        4.1.3 采样电路的设计
    4.2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4.2.1 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
        4.2.2 基于DSP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设计
        4.2.3 基于MRAS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算法设计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基于DSP的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步电机的混合驱动型风力机模拟试验平台的研究[D]. 王怀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PMSM电流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研究[D]. 李明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凤祥. 中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张力伺服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D]. 王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5]无刷直流电机转速闭环控制器设计[D]. 范贤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DSP的定子永磁型无轴承双凸极电机控制研究[D]. 李文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7]线圈辅助磁阻型BLDCM工作特性角度控制研究[D]. 王新宇.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复合电源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牛晓燕.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调速控制研究[D]. 何献章.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永磁同步电机的改进型MRAS控制研究[D]. 周世炯.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2020(11)

标签:;  ;  ;  ;  ;  

基于DSP的电机调速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