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

竹下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

一、日本竹下登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金度勋[1](2021)在《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和日本两国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考察韩日两国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论文采用双层博弈论和否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通过“获胜集合(Win-Set)”概念分析贸易谈判的过程,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即“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国内政治制度”和“谈判代表的战略”——和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论文进而分析其因果逻辑。作者提出的假设是,韩日两国的农业政治经济结构塑造并影响着政府、国会等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而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又限制着韩日两国谈判代表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战略,这最终决定了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所达成协议的内容。为检验这一假设,论文以韩国和日本两国所展开的八场谈判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而言,作者将韩日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即1980-2000年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框架下的第一阶段和2000年代以来在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主要是由美国的压力引发,这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围绕大米、牛肉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即“关税化(Tariff ication)”——问题所展开。在这一阶段,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牛肉和大米市场自由化谈判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其中,两国国内否决者对贸易自由化的偏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总统、政府各部门和国会等决策部门在这个阶段的偏好一致,他们坚决反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这种偏好结构使得韩国的获胜集合规模很小,从而加强了政府抵制“外压(Foreign Pressure)”的谈判筹码,也使得韩国最终获得了近乎理想的谈判结果。相反,日本国内各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即政府和执政党内部同时存在着对农业贸易自由化持赞成和反对立场的行为体。其中,支持自由化的行为体作为美国“沉默的盟友”通过说服国内鹰派等方式扩大了本国的获胜集合;他们通过扩大获胜集合并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促进了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在第二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以自由贸易协定(FTA/EPA)的形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在这个阶段,由于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又展现了与第一阶段截然不同的面貌。具体而言,韩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方面,国内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问题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而且对外贸易谈判的权限集中于通商交涉本部,而标榜保护主义的农林水产部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在2008年出现的“一致政府”状态下,在野党的牵制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使得韩国同美国、欧盟等农业强国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从而大大开放了国内农产品进口市场。与此相反,日本在这个阶段的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与第一阶段相比变化不大,这使得日本在这个阶段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方面相对于韩国而言表现出保守的特征。在这个阶段,虽然日本政府在农业贸易谈判的政治制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权力——如于2013年设立“TPP政府对策本部”并统一政府的对外贸易谈判权限,也成功地推进并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是农林水产省依然在“四省共同议长制度”下事实上长期控制着农业领域的贸易谈判权限,而且农林族议员通过农政“铁三角”在国内决策机制中仍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一直约束着国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水平,从而使日本在TPP谈判中成功地阻止了大米、小麦、猪牛肉、乳制品、糖类等五大“圣域”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综上,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韩国表现出先保守后开放的特征,而日本相对韩国而言表现出先开放后保守的特征。之所以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其因主要在于韩日两国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韩日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跟自由贸易政策的协商结果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特别地,在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中,应该优先考虑“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和权力分布”,因为它对政治选择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其次,应考虑“国内政治制度”,如谈判权限是否集中、批准方面是否存在“分治政府”,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制约着政治家与谈判代表在政治抉择中的制度空间;再次,在前两大因素的基础上,探讨“谈判代表的战略”,相对而言,“谈判代表的战略”同时受到其他两大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和“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谈判代表的战略”是否能够作为重要变量以及其在谈判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水平。

沈丁心[2](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黄冠[3](2021)在《日本派阀政治演化与社会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派阀"作为日本政治生活中最为独特的要素之一而广为人知,但其从诞生到演化发展的历程却甚少得到详尽归纳,对其出现和变革背后的成因的全面深入探讨更是国内学界鲜有触及的议题。为了揭示"派阀"政治在日本出现和变化发展的机制,并归纳其背后的一般性规律,在对日本"派阀"演化进行概述,对其发展特征进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政治走势和"派阀"发展情况联动,论述了政治权力架构、选民分布、政党体系,特别是选举制度设计在"派阀"政治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对"派阀政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做了总结归纳。

张茂麟[4](2021)在《日本公明党参与执政及政策影响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明党起源创价学会文化部以及后来的公明政治联盟,1964年,创价学会为了进一步参与政治,将公明政治联盟升级成为公明党,并在各方面给予其全力支持。1970年,公明党因言论出版妨害事件与创价学会宣布政教分离,由宗教政党转变为国民政党,走上了探索执政的道路。1993年,随着五五年体制的解体,公明党短暂成为了执政党,在多党联合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90年日本各政党实力的不断分化,公明党最终选择与自民党组成联合政权。在参与执政后,公明党通过推动相关法案实施,在社会福利领域发挥自己“福祉之党”的影响力;在经济建设领域,公明党在消费税率上调和地方创生活动中,发挥自己“大众政党”影响力,对自民党相关政策进行牵制与辅助;在外交领域,公明党利用自身的党际和民间团体优势,在改善同邻国关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独有影响力。本文旨在通过对参与执政的公明党进行分析,从其政党理念、参与执政历史渊源、执政条件、政策影响力及执政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以期加深对公明党的认识。公明党作为日本联合政权的一员,研究公明党对于把握日本内政外交动向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徐延凯[5](2020)在《印太框架下的日本对外战略选择》文中认为从战略学的角度看,一国的对外战略选择受其战略环境、战略理念、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并带有深深的历史传统烙印。通过对其战略传统的梳理可以发现,日本的战略理念容易受到领导人个人影响、其战略目标稳定地以追求大国地位为主线、战略手段主要围绕经济、安全和科技等方面展开。当前日本围绕“印太”框架下做出的战略选择便是如此。当前日本“印太”是其长期以来在地缘政治、外交宣传口号和大国关系协调等战略行为模式下的综合产物,并深受首相安倍晋三个人的影响。在地缘上它关注日本所在的亚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在口号上提倡所谓“普世价值观”、在大国关系中强调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盟友、“准盟友”和友好国家的协调,从根本上带有应对“中国崛起”和“围堵中国”的意图。在经历了长期的铺垫与构想后,日本“印太”随着自民党和安倍晋三重夺政权而正式出台。受到客观战略环境变动的影响,日本“印太”在近期做出了由“战略”切换成“构想”的战略选择。从表面上看,日本做出该选择是受2018年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的影响,但是通过对日本“印太”的战略理念、战略环境、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进行宣传性与实质性的辨析后可以发现:该战略选择其实是在安倍“基于新国家主义的实用主义”理念指导下、面对国际上各国对“印太”相对平衡的环境、为达到安倍及自民党和日本长期以来的目标而做出的折中选择。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日本当前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试图“两面逢源”的“骑墙心态”,根本上说是一种战略犹豫和战略迷茫。同时,当前日本“印太”还面临一系列困难与课题,如不加以重视和克服,恐怕最终难以实现其所谓“自由与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愿景。值得说明的是,本文部分论据以在日本防卫省最新版的《东亚战略概观2020》中的到了证实,进一步也证实了日本当前的战略犹豫与战略迷茫的心态。

吕婧雯[6](2020)在《日本会议与日本政治右倾化》文中研究指明日本会议成立于1997年,可以说是战后形成的一股最大的右翼势力。日本会议自称为“日本右翼大联盟”,实际上它也是联合了政治、宗教、商业、教育和女性运动等多个领域的右翼团体,在推动修改日本国现行宪法、恢复日本“国格”等问题上非常活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日本社会保守主义势力抬头,民族主义话语在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而右倾化致使日本构成其政府的政治言论和意识形态方面正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这导致日本未来几年的前进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本文将通过历史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全面的分析日本会议在日本社会中的活动和影响。研究日本会议如何利用其“上下并行”的运动机制,在推动其政治议程中获得成功,切实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右倾化。就如同美国的“茶党”和欧洲正在不断崛起的新兴右翼政党,日本会议所代表的日本右翼保守势力,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全球一体化受到冲击的当下,日本社会右倾带来的不确定性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刘江永[7](2019)在《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看,日本皇室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梳理日本天皇制的历史变迁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重点回顾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的历程,论述德仁天皇及日本皇室成员同中国的接触、交往及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对隋唐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和概述,有助于把握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给日本令和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

胡芳欣,张利华[8](2019)在《日本对美国自主性斗争的成败原因》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认为,在不对称同盟内部,强国(通常是核大国)可以抑制和约束弱国,强国是主宰,弱国的自主性受到很大制约。然而在现实中,日本在日美同盟中虽处于弱势地位,却数次成功地与美国斗争以追求自主性;而随着日本在同盟中相对实力的增强,其自主性斗争却多以失败而告终。日本对美国进行自主性斗争的成败原因究竟是什么?本研究发现,日本领导人的斗争类型与日本内阁的斗争力量是影响日本对美国自主性斗争成败的核心因素,前者居于首要地位,后者发挥着重要的干预作用。具体而言,当日本领导人属于自立型斗争的领导人时,无论日本内阁的斗争力量如何,日本对美国的自主性斗争失败的可能性大。当日本领导人属于协调型斗争的领导人时,如果日本内阁的斗争力量弱,日本对美国的自主性斗争失败的可能性大;如果日本内阁的斗争力量强,日本对美国的自主性斗争成功的可能性大。研究日本在同盟中对美国自主性斗争的成败原因,既有助于理解其他不对称同盟中弱国对强国的自主性斗争,也可为预判日本外交政策与日美同盟未来走向以及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趋势提供参考和启示。

姚雪[9](2019)在《安倍晋三的历史观探析 ——以安倍二战史观为中心》文中指出安倍晋三是日本的当权政治家,代表日本自民党成为日本现任内阁总理大臣,他的历史观影响日本在外交和政治方面的发展方向。自出任日本首相以来,安倍对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发动并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审判、“慰安妇”等历史与现实问题持模糊态度,其对于历史问题的右倾保守主义观念,不仅受到来自东亚邻国的强烈谴责,也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抨击。安倍的历史观,特别是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解,代表了日本大部分新一代保守派政治家对战争历史的认识和态度。同时,安倍的历史观也会通过他的相关言行、制定和贯彻内外政策等方式影响日本民众对战争历史的理解,伤害曾饱受日本法西斯暴行蹂躏民族的情感,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安倍的言论、着作以及政治活动等,归纳出安倍的历史观表现为否定东京审判、认为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传统、声称“慰安妇”是人口贩卖以及坚持侵略未定论;安倍家族的右翼思想以及安倍本人的教育背景是其历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安倍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完全继承其外祖父岸信介的历史观。安倍在步入政坛后,日本整体右倾的政治环境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安倍的历史观逐渐成熟,并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矛盾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安倍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在自民党新一代保守主义政治家中颇具代表性,其右翼历史观也体现在新保守主义的实践中。

毕珍珍[10](2019)在《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 ——从《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大会》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至2015年召开巴黎大会(COP21)这一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挑战最多的时期里,为什么其表现和态度具有“矛盾性”?这表现在:日本力求成为气候治理大国,但其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至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11年中,国际社会开始了《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谈判,日本完成了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承诺(2008-2012年),却放弃了第二承诺期,在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福岛核电事故,且日本首相更迭频繁,政局并不稳定的,最终日本选择批准《巴黎协定》。既有文献对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所表现出“矛盾”态度的核心原因几乎没有确定的答案,对这种矛盾表象背后的利益诉求,并未给出充分的解释。结合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日本参与进程及参与主体、决策过程的梳理,本项研究通过分析联合气候大会(COP)谈判记录、《公约》秘书处对日本的深度审查报告、以及官方减排数据等一手资料,考察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矛盾性”表象的背后原因。本项研究首先梳理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与进程这一大背景;其次总结了日本相应的参与进程与主体,以及日本国内的决策机制;再次通过分析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记录总结日本的利益诉求与关切;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日本参与气候治理的减排趋势与谈判态度的变化。本项研究认为:从2005年至2015年,日本的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的核心利益诉求发生了变化,由追求国际事务主导权谋求大国地位,转变为经济利益优先、并寄希望于从“绿色”经济外交中获得国际声望。日本看中经济利益,然而并没有放弃政治目的。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观念变化使其具体参与行为发生了相应变化。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国内各决策集团的冲突与合作;国际谈判格局的变化;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等是日本态度不断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日本竹下登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竹下登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政治制度与对外贸易政策
        1.2.2 有关韩国和日本FTA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分析框架:双层博弈论
    2.1 双层博弈和获胜集合
        2.1.1 双层博弈:国内政治与对外谈判的互动
        2.1.2 获胜集合
    2.2 偏好、制度和战略
        2.2.1 国内行为体的偏好、权力分配和可形成联盟
        2.2.2 国内政治制度
        2.2.3 谈判代表的战略
第三章 韩日农业政治经济比较
    3.1 韩日农业结构比较
        3.1.1 韩国的农业结构
        3.1.2 日本的农业结构
    3.2 韩日官僚组织的决策模式比较
        3.2.1 韩国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3.2.2 日本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3.3 韩日国内批准制度比较
        3.3.1 韩国的批准程序
        3.3.2 日本的批准程序
第四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1980-1990 年代)
    4.1 韩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4.1.1 韩美牛肉进口自由化谈判
        4.1.2 乌拉圭回合和韩国的大米关税化
    4.2 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4.2.1 美日牛肉/柑橘进口自由化谈判
        4.2.2 乌拉圭回合和日本的大米关税化
    4.3 多边贸易体制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4.3.1 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4.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第五章 自由贸易协定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2000 年代以来)
    5.1 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5.1.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06):以韩国智利FTA为例
        5.1.2 全面开放时期(2006~至今):以韩国美国FTA为例
    5.2 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5.2.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13):以日本墨西哥EPA为例
        5.2.2 全面开放时期(2013~至今):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
    5.3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5.3.1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5.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日本派阀政治演化与社会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派阀”诞生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政治“派阀”的演变及现状
三、日本“派阀”政治的实质
四、日本选举制度变革在“派阀”政治出现及演变中的影响
五、“派阀”侵袭下的日本社会

(4)日本公明党参与执政及政策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拟突破或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明党政治理念
    第一节 草根民主主义
    第二节 和平主义
    第三节 中道主义
第二章 公明党参与执政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与执政党对立阶段
    第二节 靠近自民党的尝试
    第三节 短暂执政后回归自公合作
第三章 公明党参与执政条件分析
    第一节 对执政权的天然渴求
    第二节 选区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三节 自公两党的良好合作基础
第四章 公明党政策影响力分析
    第一节 社会政策领域
    第二节 经济政策领域
    第三节 外交政策领域
    第四节 政策影响力依据
第五章 对公明党参与执政前景展望
    第一节 公明党参与执政的确定因素
    第二节 公明党参与执政的不确定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印太框架下的日本对外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难点
    四、论文结构
第一章 战略选择理论与日本的战略选择传统
    第一节 战略选择的概念及其理论内涵
        一、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
        二、战略选择的系统
    第二节 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
        一、战略环境的影响
        二、战略理念的指导
        三、战略目标的决定性
        四、战略手段的匹配
    第三节 日本的战略选择传统
        一、日本战略理念传统
        二、日本战略目标传统
        三、日本战略手段传统
        四、日本战略选择行为传统模式
第二章 日本“印太”的缘起、演变与调整
    第一节 日本“印太”的缘起
        一、“亚太”概念的提出
        二、政府开发援助大纲的出台
        三、日印、日澳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日本“印太”的演变
        一、从“东亚共同体”到“东亚峰会”
        二、从“价值观外交”到“自由与繁荣之弧”
        三、从“日美澳印四边机制”到“民主安保钻石”
    第三节 日本“印太”的出台与调整
        一、安倍口中“印太”的出台
        二、日本“印太”的变与不变
第三章 战略选择视角下的日本“印太”
    第一节 日本“印太”的战略选择影响因素
        一、印太框架下日本的战略理念
        二、印太框架下日本的战略环境
        三、印太框架下日本的战略目标
        四、印太框架下日本的战略手段
    第二节 日本“印太”的现状
        一、日本“印太”的实践与成果
        二、印太选择的困境
        三、日本“印太”的最新动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日本会议与日本政治右倾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日本学界的研究状况
        二、中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三、英文学界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日本会议的发展与诉求
    第一节 日本会议的发展历史
        一、对抗左翼运动
        二、年号法制化与提高皇室地位
    第二节 “日本右翼的大联盟”
        一、日本会议的“心脏”
        二、日本会议的分支
    第三节 日本会议的活动与诉求
        一、日本会议的纲领与诉求
        二、日本会议的主要运动
第二章 日本会议的宗教与政治属性
    第一节 右翼宗教中的政治特征
        一、国家神道
        二、日本会议:神道教的继承人
    第二节 日本会议与宗教逆世俗化
        一、民族主义:神道教的当代形态
        二、政治性质:对天皇制度的追求
        三、集中体现:恢复靖国神社地位
第三章 日本会议推动日本政治右倾化
    第一节 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表现
        一、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定义
        二、日本会议与政治右倾化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日本会议“改宪运动”的模式
        一、面向社会基层的“草根运动”
        二、面向政治精英的“联合引导”
    第三节 对日本政治的冲击
        一、对选举制度的冲击
        二、对外交关系的冲击
第四章 日本会议对日本社会的冲击影响
    第一节 对于日本教育的冲击
        一、日本会议对《教育基本法》修改的推动
        二、对日本教育理念的冲击
    第二节 对日本社会思想的冲击
        一、对“安全”看法的冲击
        二、对自由人权观念的冲击
        三、对公民独立意识的冲击
        四、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冲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日本会议《成立宣言》与《成立宗旨》
    附件2:日本会议活动年表
    附件3:日本会议支部概况
    附件4:参加日本会议地方神社
    附件5:《教育基本法》更改对比
    附件6:日本会议宪法修订大纲

(7)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天皇制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一)中日正式交往与日本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
    (二)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的兴盛与中日友好交流的繁荣期
    (三)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的衰落与中日官方交往的疏离期
    (四)镰仓幕府掌权与中日对立期
    (五)皇室衰落的战乱时代与中日从海禁到勘合贸易期
    (六)德川幕府统治与中日从交恶到恢复交往期
    (七)日本近代天皇制与军国主义统治下的中日战乱期
    (八)二战后日本象征天皇制与中日和平期
二、从邓小平与裕仁天皇的握手到明仁天皇访华
    (一)裕仁天皇对侵略战争的反省与邓小平的胸襟
    (二)明仁天皇访问中国来之不易
    (三)明仁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与美智子同中国同学的友谊
    (四)开创中日关系史新篇章的明仁天皇访华
    (五)明仁天皇访华后对中国更为亲近,经常接待来访的中国领导人
    (六)明仁天皇夫妇退位前渴望日本同中国、韩国关系的改善
    (七)明仁天皇访华后中日关系缘何出现反复
三、德仁天皇对中国充满善意与好感
    (一)德仁天皇爱好广泛并具有国际视野
    (二)德仁天皇与皇后雅子
    (三)音乐、古代文化使德仁与中国结缘
    (四)德仁天皇继承了明仁上皇在遵守宪法和反省历史问题上的认识
    (五)德仁天皇夫妇在方便时访华将为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注入活力
四、日本皇族中其他成员同中国的友好交往
    (一)德仁的胞弟文仁亲王曾访问中国
    (二)明仁天皇的胞弟常陆宫正仁夫妇对华颇为友好
    (三)真诚反省战争历史的三笠宫崇仁亲王
    (四)令和时代日本皇室成员将远离靖国神社
五、结论、启迪与展望
    (一)历史的规律值得注意
    (二)令和时代的中日关系展望:机遇与挑战
    (三)日本能否在《日本国宪法》下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关键

(9)安倍晋三的历史观探析 ——以安倍二战史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术界研究情况综述
        2、国外学术界研究情况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选题的研究思路
        2、选题的研究方法
一、安倍历史观的内容与表现
    (一)安倍历史观的内容
    (二)安倍历史观的表现
        1、否定东京审判
        2、声称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传统
        3、称“慰安妇”是人口贩卖
        4、坚持侵略未定论
二、安倍历史观的形成原因
    (一)安倍历史观形成的家族及个人因素
        1、家族因素
        2、教育及个人因素
    (二)安倍历史观形成的国内国际因素
        1、日本国内政治因素
        2、国际因素
三、安倍历史观评析
    (一)安倍历史观的特征
        1、安倍历史观具有主观性特征
        2、安倍历史观具有矛盾性特征
        3、安倍历史观具有差异性特征
    (二)安倍史观是右翼历史观
    (三)安倍史观是新保守主义的具体体现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 ——从《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结构安排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构成
    第一节 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国际条约体系
    第二节 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主体与组织机构
    第三节 联合国气候大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
    第一节 从气候问题出现到京都议定书(1980s-2005)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生效至东日本大地震(2005-2011)
    第三节 东日本大地震到巴黎大会(2011-201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主体与决策机制
    第一节 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政府机构
    第二节 日本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政府行为体
    第三节 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策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利益诉求与关切
    第一节 日本对金融及资金问题的关切
    第二节 日本对清洁发展机制的关切
    第三节 日本对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的关切
    第四节 日本对政治大国的考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日本的气候减排趋势
    第二节 日本参与气候谈判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日本参与气候治理行为转变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回答问题
    二、主要发现: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特点
    三、政策启示
    四、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四、日本竹下登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D]. 金度勋. 北京大学, 2021
  • [2]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3]日本派阀政治演化与社会影响[J]. 黄冠. 日本问题研究, 2021(02)
  • [4]日本公明党参与执政及政策影响力分析[D]. 张茂麟. 国际关系学院, 2021(08)
  • [5]印太框架下的日本对外战略选择[D]. 徐延凯. 外交学院, 2020(08)
  • [6]日本会议与日本政治右倾化[D]. 吕婧雯. 南京大学, 2020(03)
  • [7]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J]. 刘江永. 日本学刊, 2019(05)
  • [8]日本对美国自主性斗争的成败原因[J]. 胡芳欣,张利华. 国际政治科学, 2019(03)
  • [9]安倍晋三的历史观探析 ——以安倍二战史观为中心[D]. 姚雪. 渤海大学, 2019(01)
  • [10]日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 ——从《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大会[D]. 毕珍珍. 外交学院, 2019(10)

标签:;  ;  ;  ;  ;  

竹下内阁成员及自民党最高领导人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