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膜麻醉2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牙周膜麻醉24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一、246例牙周韧带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1](2021)在《泛素化连接酶TRIM16在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再生和重建具有功能学意义的牙周组织是治疗牙周疾病的有效途径和最终目标,也是正畸学、种植修复学等多学科领域着力研究的重点。目前,以干细胞为基础导向的组织工程和细胞膜片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中表现出巨大潜力。牙周膜来源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s stem cells,PDLSCs)是存在于牙周韧带中的一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异质性干细胞,PDLSCs在体外经成骨诱导后能够分化形成类似天然牙周膜样结缔组织、牙骨质样以及类骨组织。因此,充分了解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向分化的调控机制对于牙周再生治疗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对成骨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在维持成骨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诱导细胞成骨分化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泛素连接酶(E3 ubiquitin ligases,E3)可特异性识别、泛素化靶标底物,是泛素系统中丰度最高且最有意义的蛋白群体。TRIM(Tripartite motif)蛋白是以具有锌指结构域(RING domain)、B-Box 结构域以及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coil domain)为特征的E3泛素化链接酶家族。TRIM16是TRIM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许多组织中广泛表达,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分化以及细胞迁移等细胞活动,在固有免疫、肿瘤以及自噬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有研究报道了 TRIM16在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个体牙周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且其表达量与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实了TRIM16能够通过激活PICOT缓解PDLSCs氧化应激状态,保护细胞功能。与此同时,有研究报道了 TRIM16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试想TRIM16有可能参与PDLSCs的成骨分化进程,结合其对细胞的保护作用,TRIM16或可成为调控PDLSCs成骨分化、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新靶点。然而,TRIM16在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期阐明TRIM16在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推动以PDLSCs为导向的组织工程和细胞膜片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组织块-酶消化法在体外分离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适时进行镜下形态学观察;采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评价细胞克隆和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146以及白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HLA-DR-PE以评价其干细胞特性;将细胞进行相应的分化诱导处理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以分别评价细胞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向分化潜能。2.TRIM16在PDLSCs成骨分化进程中的表达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 PDLSCs在成骨诱导不同天数(0,1,3,7,14,21天)后,TRIM16以及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COL141分别在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3.构建TRIM16稳定过表达和沉默表达的牙周膜干细胞模型设计巢式引物扩增TRIM16(GenBank NM001348120)全长开放阅读框,将扩增产物通过XhoI和EcoRI位点连接至pLVX-puro载体获得TRIM 16过表达质粒;设计3条针对TRIM16mRNA的干扰及其对照序列,委托Invitrogen公司合成,通过pLKO.1载体酶切回收等步骤获得TRIM16干扰质粒;利用HEK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收集过滤上清液用于感染PDLSCs;经RT-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进行转染效率验证,筛选有效干扰序列。4.TRIM16对PDLSCs体外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将PDLSCs分为四组:MOCK(过表达对照组)、TRIM16(TRIM16 过表达组)、shNC(TRIM16 干扰对照)和 shTRIM16(TRIM16 干扰组)。经过不同时间的成骨诱导,选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活性测定评价细胞早期成骨分化情况,利用茜素红染色、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定量分析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采用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分子RUNX2、SP7及COL1A1 mRNA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 RUNX2、COL1A1 蛋白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OCN的表达水平。5.TRIM16对PDLSCs体内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异位成骨实验进一步验证TRIM16对PDLSCs体内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将TRIM16稳定过表达和空载对照PDLSCs分别进行体外成骨诱导1周,再与Bio-Oss骨粉共孵育1天后分别植入裸鼠(6周龄,12只)双侧后背皮下。6周后取出移植物,4%多聚甲醛及时固定。结合Micro-CT扫描,用Minics 20.0和CTAn软件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骨质量分析;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对移植物进行组织学分析。6.TRIM16影响RUNX2蛋白表达的调控途径以及RUNX2泛素化水平检测前述实验结果发现TRIM16能够提高RUNX2的蛋白水平却不影响其mRNA的表达量。因此,我们首先采用真核细胞DNA质粒转染技术调控HEK93T细胞内TRIM16不同的表达量,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UNX2和TRIM16表达水平,使用Image J软件将条带灰度值相对定量,并将两者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分析TRIM16影响RUNX2蛋白的可能途径,选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以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分别处理TRIM16过表达和空载对照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UNX2的表达变化。结合 HA-Ubiquitin-WT/K48/K63 质粒与 TRIM16、Myc-RUNX2 质粒共转染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TRIM16对RUNX2泛素化水平的影响。7.筛选参与TRIM16介导RUNX2的稳定作用的关键分子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获得TRIM16过表达后PDLSCs内与RUNX2结合的蛋白混合物,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RUNX2潜在结合蛋白。经过文献查阅和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筛选出参与TRIM16介导RUNX2稳定作用的可能调控分子。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技术进一步明确TRIM16对该蛋白的调控作用。8.探寻靶蛋白参与TRIM16介导PDLSCs成骨分化的潜在机制利用过表达载体构建和慢病毒包装使PDLSCs中稳定过表达上述筛选蛋白;采用ALP染色、茜素红染色评价该蛋白对PDL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同时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分子的表达;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免疫荧光染色及共定位分析检测相应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真核细胞DNA转染及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RUNX2泛素化水平,以期阐明TRIM16、RUNX2以及所鉴定蛋白之间的协作调控机制。实验结果1.牙周膜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原代牙周膜干细胞镜下呈长梭形,长满后呈编织旋涡状排列。传代后细胞状态良好,生长曲线成“s”形,24h后进入增殖对数期,细胞接种10天后见单克隆形成。经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FITC,CD146-PE阳性表达,白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PE,HLA-DR-PE阴性表达;细胞经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向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以及阿利新蓝染色均成阳性表达,结果表明分离培养的PDLSCs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的干性特征。2.TRIM16在PDLSCs成骨分化中的表达在PDLSCs成骨诱导培养0d、1d、3d时,TRIM16与成骨相关基因RUNX2、COLIA1在mRNA水平均表达升高,7d后表达逐渐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诱导前水平;TRIM16与RUNX2、COL1A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此结果为目的蛋白TRIM16参与PDLSCs成骨分化调控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3.TRIM16促进PDLSCs体外成骨分化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验证稳定过表达以及干扰TRIM16慢病毒在PDLSCs中的成功转染。经体外成骨诱导后,稳定过表达TRIM16的PDLSCs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增强,钙结节形成增多。在成骨分化相关分子检测结果中发现,TRIM16促使SP7、COL1A1mRNA表达增加,而RUNX2在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RUNX2、COL1A1以及OCN在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的明显上调。反之,TRIM16敲减后对PDLSCs成骨分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TRIM16在PDLSCs成骨分化中起促进作用。4.TRIM16增强PDLSCs体内异位成骨能力通过异位成骨实验,发现TRIM16过表达PDLSCs在裸鼠体内形成的类骨样组织骨体积分数(BV/TV)相比对照组较高;H&E染色发现TRIM16过表达PDLSCs移植后在体内形成的类骨样组织结构更为致密;Masson染色见TRIM16过表达PDLSCs组有更多的胶原分泌及沉积。以上结果表明,TRIM16对PDLSCs的成骨分化在体内外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5.RUNX2蛋白与TRIM16的表达呈正相关前述实验结果提示,TRIM16增加了 RUNX2蛋白的表达,RUNX2 mRNA水平却无明显改变。为了进一步确认TRIM16对RUNX2蛋白的调控作用,利用不同剂量TRIM16质粒转染调控细胞内TRIM16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UNX2随TRIM16表达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相关性分析发现RUNX2与TRIM16 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962,p<0.05),推测 TRIM16 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可能基于其对RUNX2蛋白的调控作用。6.TRIM16抑制RUNX2泛素-蛋白酶体降解为了分析判断TRIM16调控RUNX2蛋白的可能途径,分别选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以及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分别处理TRIM16过表达和空载对照细胞。结果发现,随着CHX作用时间延长,RUNX2表达量逐渐降低,但TRIM16过表达能够减缓RUNX2降低趋势,表明TRIM16抑制RUNX2蛋白的降解。采用MG132处理细胞后,RUNX2表达量增加,而TRIM16对RUNX2的正向调控效应有效减弱。3-MA抑制细胞自噬之后,TRIM16对RUNX2的正向调控效应依然存在,且TRIM16过表达及干扰后自噬相关分子LC3B、p62以及磷酸化mTOR等未见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说明TRIM16对RUNX2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抑制RUNX2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而不依赖于细胞自噬。另外,TRIM16使得RUNX2总体泛素化水平下降,尤其是介导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的K48位多聚泛素化修饰明显减少,而K63位多聚泛素化修饰增加。以上结果表明,TRIM16通过抑制RUNX2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而维持其蛋白稳定表达。7.CHIP是TRIM16促使RUNX2蛋白稳定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为了进一步阐明TRIM16具体通过何种机制减少了 RUNX2蛋白酶体途径的降解,我们对过表达TRIM16的PDLSCs中RUNX2结合蛋白混合物进行了质谱分析,结果鉴定到128种潜在RUNX2互作蛋白。经文献查阅和免疫共沉淀验证,推测 HSP70 伴侣蛋白 CHIP(C terminus of Hsc70-interacting protein)/STUB 1 可能参与TRIM16对RUNX2的调控作用。在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CHIP的表达呈显着下降趋势,且TRIM16抑制CHIP的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CHIP在TRIM16介导的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 CHIP过表达载体并建立了CHIP稳定过表达PDLSCs。通过ALP染色、ALP活性测定、ARS染色及定量分析发现,CHIP能够减弱TRIM16对PDLSCs成骨分化的正向调控作用。且CHIP过表达后,TRIM16对RUNX2蛋白的稳定作用减弱,RUNX2的K48位多聚泛素化水平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另外,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共定位分析发现,TRIM16与RUNX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TRIM16抑制CHIP与RUNX2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TRIM16能够抑制CHIP介导RUNX2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结论1.在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TRIM 16的表达呈上升趋势;2.TRIM16促进PDLSCs体外成骨分化过程,增强其在体内的异位成骨能力;3.TRIM16通过抑制CHIP介导的RUNX2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发挥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作用。特色和创新点1.目前关于TRIM16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十分有限,本课题分别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证实了 TRIM16促进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现象,丰富了对TRIM16功能的新认识;2.E3泛素化连接酶参与成骨分化的具体分子机制复杂多样,本研究在机制探讨中发现TRIM16与另一种泛素化连接酶CHIP/STUB1协同参与PDLSCs成骨分化,促进了对E3连接酶调控细胞活动方式的理解;3.RUNX2是骨形成和骨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本课题揭示了 TRIM16抑制RUNX2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而促进成骨分化的过程,增进了对于翻译后修饰精准调控RUNX2的理解,为进一步揭示PDLSCs参与组织生物学重塑的机理,推动以PDLSCs为导向的组织工程和细胞膜片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贾凌璐[2](2021)在《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牙周病等都可能造成口腔骨组织缺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年来,口腔骨组织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它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尽量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痛苦大、疗程长、治疗效果有限等弊端,促使已丧失的口腔骨组织进行修复与再生,是极具潜力的骨组织再生新方法。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主要候选细胞。近年来,口腔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如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ingivalmesenchymal stemcells,GMSCs)等,因可以在医疗废物中获取、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而备受关注。特别是PDLSCs,被证实具有优良的增殖、成骨分化、抗凋亡、免疫调控等能力,且在组织来源上与牙槽骨、颌骨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在口腔骨组织工程中更具有应用优势。目前,基于PDLSCs开展的骨再生研究已经在犬、猪、鼠等动物的口腔骨缺损模型及人牙槽骨缺损病例中取得了一定的新骨形成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距临床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进一步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提高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阐明PDLSCs成骨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可以为深入理解干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征、靶向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提供理论基础。除了经典的成骨分化调控因子外,越来越多的新蛋白、长链非编码RNA、microRNA等被证实参与了成骨分化调控网络;还有学者指出口腔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由于其发育的特殊性,可能存在与其他部位来源的干细胞不同的成骨分化调控机制。总之,目前人们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网络的了解依然有限,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从而为靶向增强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提供新思路。为此,本研究前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比较,再经过初步的功能验证后,筛选出可能在PDLSCs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基因 PSAT1。基因PSAT1编码的蛋白为磷酸丝氨酸转氨酶1(phosphoserinetransaminase 1,PSAT1),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催化丝氨酸的生物合成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影响丝氨酸合成外,PSAT1还参与了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调控,如影响小鼠体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肺细胞的胶原合成、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等。近期的几项研究证实了 PSAT1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时机调控和小鼠成骨细胞的生物矿化有关,这提示PSAT1可能对干细胞这一特殊细胞类群有调控作用。然而,目前关于PSAT1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作用及机制的报道寥寥无几。基于以上事实及前期基因芯片的结果,本研究推测PSAT1可能对PDLSCs的成骨分化有调节作用,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及验证。综上所述,本研究前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筛选可能参与口腔来源的PDLSCs、DPSCs、GMSCs的成骨分化调控的基因;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PSAT1对PDLSCs的增殖、迁移、成骨分化等与骨组织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重点阐释PSAT1对PDL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调控机制,以期为阐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靶向提升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离、培养、鉴定PDLSCs、DPSCs及GMSCs;收集经普通培养基培养7 d及成骨诱导液培养7d的PDLSCs、DPSCs及GMSCs(每种细胞三个样本重复)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利用qRT-PCR技术验证基因芯片结果;使用GO分析、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的潜在功能及相互关系;基于所有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多个可能调控成骨分化的候选基因;使用siRNA在PDLSCs中沉默候选基因的表达,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以初步选择最有可能调控成骨分化的基因用于后续研究。2、探究PSAT1对PDLSCs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在PDLSCs中稳定过表达及敲减PSAT1,并检测过表达及敲减效率;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等分析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PDLSCs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划痕实验分析PDLSCs的迁移能力;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COL1、ALP、RUNX2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分析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及成脂相关因子表达检测分析PDLSCs的成脂分化能力。3、探究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构建大鼠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将过表达及敲减PSAT1的PDLSCs与Bio-Oss骨粉混合后移植于骨缺损处,覆盖屏障膜;8w后,通过micro-CT分析骨缺损处新骨生成情况,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新生骨组织形态学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新生骨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情况。构建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将过表达及敲减PSAT1的PDLSCs与骨粉混合后移植于裸鼠皮下;6 w后,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移植组织的形态学特征。4、探究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从两个角度探究PSAT1调控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1)探究PSAT1是否通过影响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成骨分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变化;使用抑制剂LY294002处理过表达PSAT1的细胞,或用激活剂SC79处理敲减PSAT1的细胞,而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变化,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方法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2)探究PSAT1是否通过影响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下游产物丝氨酸或α酮戊二酸调控成骨分化:使用siRNA分别沉默丝氨酸生物合成反应中的上游酶PHGDH和下游酶PSPH,或用丝氨酸处理敲减PSAT1的细胞,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的ALP活性;检测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通过CCK-8实验分析一定浓度梯度的外源性α酮戊二酸二甲酯(dm-αKG)处理对PDLSCs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方法分析一定浓度梯度的dm-αKG对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使用dm-αKG处理敲减PSAT1的PDLSCs,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m-αKG对PDLSCs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的影响。5、探究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ATF4对PSAT1的调控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TF4及PSAT1在PDLSCs成骨分化后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构建过表达质粒及siRNA,对PDLSCs中的ATF4进行过表达及沉默,而后检测PSAT1的表达变化;使用JASPAR数据库、GTRD数据库分析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使用Ch1P-PCR实验,验证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预测位点的结合。结果1、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分离、培养及鉴定PDLSCs、DPSCs及GMSCs;基因芯片分析获得了成骨诱导后113个在PDLSCs、DPSCs及GMSCs三种细胞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及188、94、144个分别仅在PDLSCs、DPSCs、GMSCs中差异表达的基因;qRT-PCR实验证实基因芯片结果可信;通过GO分析及KEGG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使用siRNA沉默初步选出的8个候选基因,证实沉默基因PSAT1导致成骨诱导后PDLSCs的ALP活性下降最显着,因而确定PSAT1为后续实验的研究对象。2、PSAT1对体外培养环境中PDLSCs在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使用慢病毒成功在PDLSCs中稳定过表达及敲减PSAT1;CCK-8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促进PDLSCs的增殖,而敲减PSAT1抑制PDLSCs的增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及敲减PSAT1对PDLSCs的迁移能力没有显着影响;成骨分化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PSAT1促进了 PDLSCs的成骨分化,而敲减PSAT1抑制了 PDLSCs的成骨分化;成脂分化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促进了 PDLSCs的成脂分化,而敲减PSAT1抑制了 PDLSCs的成脂分化。3、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构建大鼠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后,micro-CT结果显示过表达PSAT1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新骨的骨量更多,而敲减PSAT1组的新骨骨量减少、骨小梁相对稀疏;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过表达PSAT1组形成的新骨比对照组骨量多、矿化程度高,敲减PSAT1组的新骨骨量少、矿化程度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组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量更高,而敲减PSAT1组的表达量降低。构建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后,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DLSCs在裸鼠皮下形成了类牙周膜/骨样组织,过表达PSAT1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胶原更致密、局部骨基质沉积增加,而敲减PSAT1组形成的胶原变得稀疏、局部骨基质沉积减少。4、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实验结果显示PSAT1通过两条途径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第一,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PDLSCs中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激活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LY294002抑制了 Akt的磷酸化激活,并逆转了过表达PSAT1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且逆转了过表达PSAT1对PDLSCs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激活剂SC79促进了 Akt的磷酸化激活,逆转了敲减PSAT1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挽救了敲减PSAT1造成的PDLSCs成骨分化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PSAT1可以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第二,siRNA沉默PHGDH后PDLSCs的ALP活性下降,而沉默PSPH后PDLSCs的ALP活性不变;向培养基中添加丝氨酸没有逆转敲减PSAT1造成的PDLSCs的ALP活性下降,如此初步排除了丝氨酸的调控作用;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浓度小于等于3mM的dm-αKG对PDLSCs的增殖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对PDLSCs的成骨分化有显着促进作用;3 mM dm-αKG处理挽救了敲减PSAT1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降低;3 mM dm-αKG对PDLSCs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PSAT1可以通过影响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下游产物α酮戊二酸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5、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LSCs成骨分化后ATF4和PS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皆下降;在PDLSCs中过表达及沉默ATF4后,PS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过表达ATF4后,成骨诱导后原本降低的PSAT1表达水平被提升;JASPAR数据库预测了 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为Ch9:78296092-78296101;ChIP-PCR实验表明ATF4可以与预测位点结合;GTRD数据库分析验证了 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峰。结论1、PSAT1可以正向调控PDLSCs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并促进PDLSCs在体内环境中介导的骨组织再生。2、PSAT1可能通过两条途径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一是PSAT1可以影响成骨相关信号通路Akt-GSK3β-β-catenin活性,二是PSAT1通过影响细胞中重要化合物α酮戊二酸的水平来调控成骨分化。3、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

李东阳[3](2021)在《牙片屏障技术在即刻种植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很多治疗或修复失败等原因不能保留牙齿的患者,寄希望于即刻种植技术来恢复美观和功能。然而,即刻种植技术并不能阻止牙齿拔出后唇侧骨板的吸收,从远期效果来看,患者面临牙龈退缩、种植体螺纹暴露等美学风险。即使使用GBR植骨技术,也不能阻止唇侧骨板吸收,仅仅维持牙槽突的轮廓,并且有较大的手术创伤和术后反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德国Hürlzeler医生提出牙片屏障技术,来解决拔牙后唇侧骨吸收的问题,该技术要求操作过程中不移除唇侧部分牙片,且在牙片与种植体之间保留1mm间隙,保留完整牙周膜维持血供,牙片不吸收将长期保留,且在牙片种植体之间有新生牙骨质形成。近些年来牙片屏障作为即刻种植领域的新兴技术,在国内外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临床中情况复杂,种植体植入时,有时难以避免的与存留的牙片发生接触,这是否会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本实验通过建立比格犬下颌骨即刻种植模型,比较屏障牙片在不同情况下对种植体骨结合和牙槽骨保存效果的影响。材料方法:选用六只健康比格犬,在双侧下颌前磨牙(P4)以及磨牙(M1)处截冠,生理盐水冷却冲洗,口内使用高速涡轮机及金刚砂钻针制备牙片(长度为4mm,厚度为1.5mm,宽度为2mm)并维持其稳定,其唇侧断面位于唇侧牙槽骨嵴顶上约1mm,用种植机直机头,裂钻球钻磨除残余根尖处,腭侧以及邻面的牙齿残根,植入种植体。24个拔牙窝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牙片紧贴种植体,B组牙片种植体之间保留1mm跳跃间隙,C组作为对照组不保留牙片,最终植入种植体24颗,A组9颗、B组9颗、C组6颗。种植体在下颌骨正确位置,测量ISQ值,测量结果为:初期稳定性>35 N·cm,安装覆盖螺丝、严密缝合、术后肌肉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三个月后将实验动物处死,拍摄CT观察植体位置以及牙片保留情况,切取植体及周围牙槽骨,树脂包埋,制作磨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牙片与种植体之间长入的硬组织的成分,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此来看不同组的植体植入后颊侧牙槽骨吸收率的变化,当P<0.05时,说明此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口内观察:经历三个月愈合后,24颗种植体中,6颗由于感染等因素脱落,最终A组剩余6颗,B组剩余6颗,C组剩余6颗。种植区粘膜愈合完好,切开翻瓣可见植体与骨结合良好。A组牙片植体结合稳定,界限模糊,牙片有吸收,唇侧骨板完整。B组唇侧骨板完整,牙片清晰完整,与植体之间有新生骨,探诊较硬。C组唇侧骨板吸收严重,种植体螺纹清晰可见。组织学观察:术后三个月时,A、B组牙片与种植体之间有新生骨小梁和毛细血管形成,骨小梁有活跃成骨细胞,冠方可见牙片植体间长入纤维结缔组织。C组唇侧骨板部分吸收,高度降低,植体骨结合良好。组织学测量分析:最终A、B、C组唇侧垂直骨吸收高度平均值为1.13±0.59mm,1.17±0.55mm,1.67±0.20mm。各组间唇侧垂直骨吸收高度平均值相比较,A组、B组分别与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27)0.05),说明保留唇侧牙片对牙槽骨保存效果优于对照组;A组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29)0.05),牙片紧贴植体与牙片和植体保留1mm跳跃间隙对唇侧牙槽骨保存均有促进作用,效果相当。结论:1牙片屏障技术有利于颊侧牙槽骨保存2牙片植体维持1mm跳跃间隙和牙片紧贴植体不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牙片与植体之间的成骨效果相当,均对颊侧牙槽骨保存起促进作用

高静静[4](2020)在《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口腔科、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且已完成牙髓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例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治疗过程、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共计43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7.72(12~32)个月,42颗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8颗治疗成功,14颗治疗有效,1颗治疗失败,改行根尖诱导成形术。至最后一次复查为止,成功率达到65.1%,有效率为97.7%,失败率为2.3%。按病因不同,本研究可分为牙外伤组和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牙外伤组共纳入13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5.62(12~24)个月,12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5颗治疗成功,7颗治疗有效,成功率为38.5%,有效率为92.3%,失败率为7.7%。牙根愈合类型以I型(5例)和III型(5例)愈合为主。3颗患牙出现根管内钙化。畸形中央尖折断组共纳入30颗患牙,平均复诊时间18.63(12~32)个月,30颗患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3颗治疗成功,7颗治疗有效,成功率为76.7%,有效率为100%。牙根愈合类型以I型(22例)愈合为主。11颗患牙出现根管内钙化。从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角度来讲,病因是术后牙根发育的潜在影响因素,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相较于牙外伤组更有利于患牙牙根发育,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牙齿发育分期、有无瘘管、牙齿有无松动及复诊时间对牙根继续发育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术后牙根钙化影响因素而言,病因、牙齿发育分期、有无瘘管、牙齿有无松动及复诊时间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行牙髓血运重建术短期内有效且成功率高。2、不同病因是术后牙根继续发育的潜在影响因素,畸形中央尖折断组牙根发育明显优于牙外伤组,临床效果更好。3、根管内钙化是本研究观察到的主要并发症,其相关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余梦佳[5](2020)在《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分析及支架材料对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年轻恒牙因急、慢性根尖周炎而行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和比较了临床上两种常用支架材料的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因急性或慢性根尖周炎而接受牙髓血运重建术的74位患者共85例年轻恒牙,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牙位、病因、诊断等基本信息,详细的治疗方案,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对所有患牙的临床存活率、临床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牙根发育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学分析;此外,进一步按照患牙的病因、Nolla分期和诊断这三个匹配因素,分别从以“根尖引血”和“静脉采血”作为支架的组中各筛选出16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对筛选出的两组患牙的临床存活率、临床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牙根发育情况的评估结果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比较。结果:经过(13.54±8.82)月的观察,85例患牙临床存活率达100%,临床成功率为95.29%,轻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中度为4.71%,重度为0%。在81例取得临床成功的病例中,有39.51%实现了I型牙根发育,35.80%实现了II型,7.41%实现了III型,7.41%为IV型,6.17%为V型,剩下的3.70%没有硬组织的沉积。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患牙的牙根长度增长率为(7.97±9.85)%,根尖孔直径减小率为(41.46±29.00)%,影像学牙根区域(Radiographic root area,RRA)面积增长率为(7.00±12.65)%,影像学根管区域(Radiographic canal area,RCA)面积减小率为(22.40±21.99)%。其中,“根尖引血”组和“静脉采血”组的临床存活率(100%vs100%),临床成功率(100%vs87.5%),轻度(31.25%vs6.25%)、中度(0%vs12.5%)、重度(0%vs0%)不良事件发生率,I型(56.25%vs35.71%)、II型(25.00%vs28.57%)、III型(0%vs7.14%)、IV型(6.25%vs7.14%)、V型(12.50%vs21.43%)牙根发育占比,以及牙根长度增长率[(4.27±6.89)%vs(7.59±9.47)%],根尖孔直径减小率[(49.04±29.03)%vs(35.21±29.75)%]和RRA面积增长率[(4.09±12.32)%vs(10.53±12.43)%]均无统计学差异。而RCA面积减小率在“根尖引血”组则要显着高于“静脉采血”组,为(30.26±20.68)%vs(12.07±17.37)%,P=0.015。结论:牙髓血运重建术用于治疗年轻恒牙的根尖周病变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在根尖引血不足的情况下,用静脉采血的方式替代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孙艳[6](2020)在《Nd:YAG激光及Er:YAG激光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Nd:YAG)激光与掺铒钇铝石榴石(Erb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Er:YAG)激光联合或分别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ing,SRP)已较广泛应用于治疗牙周炎,但Nd:YAG激光的微生物增益与Er:YAG激光的硬组织处理联合应用是否能协同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尚缺乏系统的评价。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Nd:YAG激光、Er:YAG激光以及二者联合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对多种治疗方法进行排序和筛选,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期刊论文资源,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查,提取信息包括第一作者、文献发表时间、研究类型、干预措施、样本量、随访时间以及其临床观察指标。以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效应量,采用STATA 14.0进行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858例牙周炎患者,分析了Nd:YAG激光联合SRP、Er:YAG激光联合SRP、Nd:YAG激光与Er:YAG激光联合SRP、Nd:YAG激光联合Er:YAG激光和单独SRP共5种治疗方案治疗牙周炎后3、6月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的减少情况。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Nd:YAG+Er:YAG+SRP、Nd:YAG+Er:YAG、Nd:YAG+SRP、Er:YAG+SRP治疗牙周炎后3月的PD减少量均显着高于单纯SRP,SMD及95%CI分别为0.63(0.34,0.91)、0.39(0.02,0.75)、0.44(0.21,0.67)、0.28(0.14,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序结果从优到差为Nd:YAG+Er:YAG+SRP、Nd:YAG+SRP、Nd:YAG+Er:YAG、Er:YAG+SRP、SRP。治疗后6月PD的减少量Nd:YAG+Er:YAG+SRP、Er:YAG+SRP、Nd:YAG+SRP及Nd:YAG+Er:YAG均显着高于单纯SRP,SMD及95%CI分别为0.55(0.39,0.71)、0.17(0.04,0.29)、0.25(0.12,0.37)、0.40(0.3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序结果由优到差为Nd:YAG+Er:YAG+SRP、Nd:YAG+Er:YAG、Nd:YAG+SRP、Er:YAG+SRP、Nd:YAG+SRP、SRP。就治疗后3月基线CAL<5mm亚组CAL变化量而言,Nd:YAG+Er:YAG+SRP比Nd:YAG+Er:YAG及单纯SRP更有效,SMD及95%CI分别为0.64(0.39,0.89)、0.44(0.22,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序结果由优到差依次为Nd:YAG+Er:YAG+SRP、Nd:YAG+SRP、Er:YAG+SRP、SRP、Nd:YAG+Er:YAG。治疗后6月CAL减少量Nd:YAG+Er:YAG+SRP与Er:YAG+SRP、Nd:YAG+SRP、Nd:YAG+Er:YAG和单纯SRP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其SMD及95%CI分别为0.45(0.08,0.83)、0.75(0.40,1.10)、0.79(0.24,1.34)、0.89(0.32,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序结果由优到差依次为Nd:YAG+Er:YAG+SRP、Er:YAG+SRP、SRP、Nd:YAG+Er:YAG、Nd:YAG+SRP。结论: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辅助SRP治疗牙周炎,可明显增加临床附着水平,减少牙周探诊深度,提示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牙周炎的新趋势。但目前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辅助SRP治疗牙周炎的相关研究缺乏长期疗效的追踪观察,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当前结论。

杨婷婷[7](2020)在《基于X射线相衬CT的骨质疏松股骨和牙周炎上颌骨显微结构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X-ray phase-contrast imaging,XPCI)主要利用X射线穿过样品时引起的相移信息变化来成像,该相位衬度变化是传统X射线成像所产生吸收衰减衬度变化的1000倍左右;此外,XPCI能获得微米甚至亚微米量级的空间分辨率,因而具有同时清晰成像软组织和硬组织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结合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XPCI发展为X射线相衬CT(X-ray phase-contrast CT,PCCT),它不仅能以高分辨率观测组织丰富的内部显微结构,而且可与三维(three-dimensional,3D)重建技术结合实现组织的3D可视化,并获得任意角度的内部结构断层信息。本文中骨质疏松症模型(osteoporosi,OP)小鼠股骨和牙周炎模型大鼠上颌骨样品的成像实验均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SRF)BL13W1线站完成。通过调整样品至探测器的距离分别实现样品的同步辐射吸收衬度CT(synchrotron radiation absorption-contrast CT,SR-ACCT)和同步辐射相衬CT(synchrotron radiation phase-contrast CT,SR-PCCT)成像。本文用到的两种疾病模型的共同特征为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发生形态变化,且所采集标本均为含软组织和硬组织的混合型样品。目的:本文分别比较分析SR-ACCT和SR-PCCT对小鼠股骨和大鼠上颌骨两种软硬组织混合型样品的成像特点;探讨SR-PCCT在OP模型和牙周炎模型影像学特征上的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1)将15只8周大balb/c雌性小鼠平均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小鼠行去势手术(切除小鼠的双侧全部卵巢),模拟绝经后雌激素下降所造成的OP,并于手术四周后开始分别给予TSA药物和生理盐水,以下称药物组和盐水组;另外一组小鼠仅切除卵巢附近的部分脂肪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以下称假手术组。最后取所有小鼠左侧股骨在SSRF的BL13W1线站分别进行SR-ACCT和SR-PCCT扫描,并测量其断层图像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dio,SNR)和衬度对比度(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比较两种成像方式的图像质量。并基于SR-PCCT分析OP样品的影像学特征及TSA药物对OP的改善作用。(2)将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n=3)和正常组(n=3),牙周炎组采用“丝线结扎+高糖饲养”的方法构建牙周炎模型,正常组予常规饲养。8周后取两组大鼠右上颌骨分别进行SR-ACCT和SR-PCCT扫描,并分析其成像特点。基于SR-PCCT重建上颌骨3D结构,测量比较两组大鼠的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cemento-enamel junction-alveolar bone crest,CEJ-ABC)距离和牙根长度,描述两组大鼠的牙槽骨高度及骨小梁排列情况,探索牙周炎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SR-PCCT股骨断层图像的CNR和SNR是SR-ACCT的3倍左右(骨髓/背景SNR:22.03±4.28和7.97±1.55;骨组织/背景SNR:43.83±6.87和16.41±3.43;骨髓/骨组织CNR:17.84±4.79和6.29±1.63)。与SR-ACCT相比,SR-PCCT能够呈现小鼠股骨表面更为丰富的纹理细节及股骨内部更清晰的骨小梁3D结构。此外,基于股骨3D结构测得的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统计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的BS/TV、BV/TV、BS/BV、Tb.Th、Tb.N和骨皮质厚度相比(10.75±0.64μm-1、21.47±3.90%、0.072±0.015μm-1、45.89±11.49μm、84.33±22.03μm-1和201.55±21.65μm),盐水组的各项对应参数均发生显着性变化(7.99±1.02μm-1、13.14±1.61%、0.078±0.009μm-1、29.47±10.58μm、47.22±3.80μm-1、146.53±26.71μm;所有P<0.05)。药物组的BS/TV、BV/TV、BS/BV、Tb.Th、Tb.N和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0.84±0.83μm-1、21.06±2.39%、0.072±0.008μm-1、44.13±11.48μm、87.33±11.12μm-1和197.13±17.93μm,与盐水组相比各项参数均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药物组各项参数与假手术组接近,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与SR-ACCT相比,SR-PCCT大大提高了牙槽骨硬组织和牙龈等软组织的SNR和CNR(牙龈/背景SNR:7.88±0.85和16.54±1.83,t=19.62,P<0.01;牙槽骨/背景SNR:11.04±0.81和30.89±3.84,t=23.16,P<0.01;牙龈/牙槽骨CNR:2.82±0.39和11.65±1.66,t=23.73,P<0.01)以及上颌骨整体3D结构重建质量。此外,基于SR-PCCT重建的上颌骨断层图像和3D图像显示,在上颌骨第一磨牙处,与正常组相比,牙周炎组牙槽骨高度降低,牙周袋形成,CEJ-ABC显着增大(正常组1167.22[437.35,830.14]μm,牙周炎组620.91[1026.17,1304.08]μm,Z=-9.43,P<0.01),牙槽骨骨小梁较少,且排列较为紊乱。结论:与SR-ACCT相比,SR-PCCT对小鼠股骨骨小梁及骨髓组织和大鼠上颌骨软硬组织成像更具优势。SR-PCCT与3D可视化技术结合,能实现股骨和上颌骨结构任意方向的高分辨率和高衬度断层图像展示和3D结构重建。基于SR-PCCT对小鼠OP股骨和大鼠牙周炎上颌骨样品的成像研究表明,OP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形态变化;牙周炎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周袋形成、CEJ-ABC增大以及牙槽骨骨小梁排列紊乱。SR-PCCT对评估小鼠OP股骨和大鼠牙周炎上颌骨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有望为OP和牙周炎的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陈东[8](2016)在《M/CMCS凝胶治疗大鼠牙周炎和干槽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考察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对常见的两大牙槽骨性疾病牙周炎和干槽症的局部治疗效果,并从细胞炎症和凋亡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些特异性细胞因子在病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的应用提供初步的药理学理论基础。方法牙周炎实验:72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通过结扎法建立牙周炎模型,分为空白模型对照组(A组)、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组(B组)、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组(C组)和甲硝唑凝胶组(D组),分别予以每日早晚各1次牙周袋和局部牙龈涂布。治疗过程中1、3、5周采集龈沟液并采用ELISA法检测液中PGE2含量;然后分别在给药后1周、3周、5周时麻醉状态下处死部分大鼠,取颌骨和牙周软组织病变部位常规按照骨组织的步骤开展固定、脱钙、脱水、包埋,制作完成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组织病理学染色以观察组织形态变化情况;TRAP染色分析局部牙槽骨的破骨细胞变化情况。干槽症实验:90只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通过拔牙后剜除血凝块和拔牙创污染建立干槽症模型,分为空白模型对照组(A组)、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治疗组(B组)、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组(C组)、氯酸铝溶液组治疗(D组)和甲硝唑凝胶组(E组),氯酸铝浓缩液稀释后用注射器对创面局部滴洗,其他3种制剂均予以每日早晚各涂布一次的治疗,最长治疗时间为3周。分别在拔牙术后1周、2周、4周麻醉处死部分大鼠,同前述办法制作上颌骨病变部位的组织包埋蜡块并进行切片,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另外准备切片,进行TUNEL染色分析,计算牙槽窝局部牙龈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进行IL-10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分析牙槽窝周边牙龈组织细胞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用的牙周炎模型和干槽症模型均制作成功。大鼠龈沟液PGE2的变化表现与牙周炎严重程度相关,即PGE2增高,炎症加重,随着药物治疗炎症得到抑制后,PGE2呈现下降。3种药物干预后影响PGE2变化最明显的是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与单纯甲硝唑凝胶比较存在差异(P<0.05)。HE染色组织形态观察,未经药物处理的模型对照组,明显可见牙周膜和牙龈组织内炎性细胞弥漫浸润,并向根方迁移,牙周袋逐渐变深、牙周韧带纤维排列不规则,重者极为紊乱,附着上皮的结合位点向牙根方向延伸,牙槽骨吸收明显且牙槽嵴顶形态极为不规则,明显变平且高度下降。经过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治疗3周后,牙周韧带出现修复,骨吸收明显抑制且有修复发生,牙周袋变浅,在第五周时,骨修复更加明显且密度有增加现象发生,牙周胶原纤维破坏得到修复,断裂明显减少,炎症明显减轻。TRAP染色方面,大鼠牙周炎模型的破骨细胞活跃,随着时间延长,破坏加重,经过药物干预后,破骨细胞活动明显减少,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派力奥均能够显着降低破骨细胞数量,与单纯甲硝唑凝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未经治疗的空白模型对照相比,差异更为明显(P<0.01)。TUNEL染色分析干槽症疾病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四种药物治疗后细胞凋亡指数均呈明显降低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治疗后的细胞凋亡指数下降最为明显。IL-1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干槽症牙龈组织在没有药物干预时,前2周IL-10变化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药物干预后的IL-10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其中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派力奥软膏组在干预后一周就能够明显增加IL-10阳性细胞计数,一直持续到第二周和第四周,分别与空白模型组和单纯甲硝唑凝胶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氯酸铝治疗后第一周IL-10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存在差异,在第二周与第四周样本中更为明显,但与甲硝唑凝胶组比较差别不明显;甲硝唑凝胶组在术后第一周局部牙龈组织细胞的IL-10表达与模型组差别不大,在第二周和第四周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等试药具有减轻大鼠牙周炎炎症、减少骨吸收、促进愈合的作用;局部药物治疗的药理学效应可能与疾病过程中抑制病变部位PGE2的表达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活动相关;三种试验药物中,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在大鼠牙周炎模型中抑制PGE2的表达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活动效应最强,疗效和派力奥软膏相当,要优于甲硝唑凝胶。大鼠干槽症炎症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药物干预会产生抗细胞凋亡效应,不同的药物干预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其中以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治疗后的细胞凋亡指数下降最为明显;大鼠干槽症炎症过程中局部药物干预会促进拔牙创周边牙龈组织细胞IL-10的表达,其中甲硝唑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和派力奥软膏的作用要优于甲硝唑凝胶。

黄美香[9](2012)在《环孢素A联合脂多糖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sA(Cyclosporine A,CsA)与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联合作用在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gingival fibroblasts,GFs)的增殖、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上具有协同作用;在动物试验中也发现炎症可以促进CsA的牙龈增生作用。这种协同促进作用是否仅存在于牙龈,能否在体外促进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PDLFs)增殖,体内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拟观察CsA联合Pg-LPS对PDLFs增殖情况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通过大鼠牙周局部注射CsA、LPS,研究CsA联合LPS对大鼠牙周组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SD大鼠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CsA联合LPS对动物模型牙周组织缺损修复情况的作用。方法1.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的CsA(10ng/mL,100ng/mL,200ng/mL,400ng/mL)和LPS(10ng/mL,100ng/mL,1000ng/mL)对人PDLFs增殖的影响。2.选取CsA100ng/mL+LPS100ng/mL,CsA100ng/mL+LPS1000ng/mL观察二者联合应用对人PDLFs增殖的影响。3.体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考马斯亮蓝染色、ELISA、Von Kossa染色等方法比较含CsA100ng/mL,LPS100ng/mL,CsA100ng/mL+LPS100ng/mL的不同培养液对人PDLFs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总蛋白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矿化结节的形成等各种生物学功能的影响。4.在SD大鼠下颌骨第一磨牙颊侧局部注射CsA2mg/kg及不同浓度的LPS(10,1,0.1μg),30d后HE染色观察大鼠牙龈、牙槽骨的变化。5.人工构建SD大鼠牙周缺损模型,缺损对应口腔内局部注射CsA2mg/kg、CsA2mg/kg+LPS1μg,30d后取材,HE染色观察低剂量CsA单独应用及联合低剂量LPS应用对大鼠牙周缺损再生的影响。结果1.不同浓度的CsA组中只有CsA100ng/mL具有促人PDLFs增殖的作用,高浓度LPS(1000ng/mL)会抑制PDLFs的增殖,中、低浓度LPS(100,10ng/mL)对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2. CsA100ng/mL+LPS100ng/mL联合作用对人PDLFs的增殖没有影响,CsA100ng/mL+LPS1000ng/mL联合作用会抑制细胞的增殖。3. CsA100ng/mL+LPS100ng/mL,CsA100ng/mL组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 ALP)、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矿化结节形成的时间也短于阴性对照组;CsA100ng/mL促进人PDLFs总蛋白量的合成,CsA100ng/mL+LPS100ng/mL对细胞总蛋白量的合成没有影响;Res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sA100ng/mL、CsA100ng/mL+LPS100ng/mL组人PDLFsⅠ型胶原的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但是会降低Ⅲ型胶原的表达。4. CsA2mg/kg局部注射不会引起牙龈增生,也不会引起牙槽脊高度的降低;LPS局部注射对牙龈没有影响,但是LPS10μg会引起下颌骨牙槽脊高度的降低;5. CsA2mg/kg单独及联合低剂量LPS,对大鼠缺损的修复没有影响,既无促进作用,也不会抑制。结论一定剂量的CsA具有促进PDLFs增殖、合成及分化能力,与低浓度的LPS联合应用对促进PDLFs的体外矿化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低剂量CsA单独及与低剂量LPS联合应用于大鼠,对大鼠的牙周组织没有损坏作用,但是对牙周修复再生也没有促进作用

朱绍平,张爱萍,赵树虎[10](2002)在《246例牙周韧带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

二、246例牙周韧带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6例牙周韧带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泛素化连接酶TRIM16在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索引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RIM16在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RIM16调控PDLSCs成骨分化的体外与体内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RIM16稳定RUNX2蛋白的调控途径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TRIM16抑制CHIP介导的RUNX2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骨组织工程技术是实现口腔骨组织再生的重要方法
    二、口腔来源的牙周膜千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研宄的优势种子细胞
    三、深入阐释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促进其介导的骨再生
    四、PSAT1可能对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有调控作用
课题相关文献回顾
    一、现阶段常用口腔骨纲修复摊
    二、口腔杂织工触
    三、干细胞概述
    四、口腔组织来海干细胞在口腔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五、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基因及信号通路
    六、PSAT1研宄现状
第一部分 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PSAT1对体外培养环境中PDLSCs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
    2.1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
    3.1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4.1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
    5.1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牙片屏障技术在即刻种植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试剂
        1.4 处理标本试剂
        1.5 制作切片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操作过程
        2.3 标本采集
        2.4 不脱钙硬组织磨片及甲苯胺蓝染色
    3.观察方法
        3.1 大体观察
        3.2 组织学观察
        3.3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统计学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综述 牙片屏障技术在即刻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主要材料和设备
    1.4 治疗方法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资料患者一般情况及治疗结果
    2.2 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继续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2.3 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牙根钙化影响因素分析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典型病例1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外伤成功一例
    典型病例2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外伤有效一例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3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畸形中央尖折断成功一例
    典型病例4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畸形中央尖折断有效一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孔未闭合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分析及支架材料对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年轻恒牙牙髓根尖周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1.2 牙髓血运重建术的概念和发展
    1.3 牙髓血运重建术的基本要素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器械与材料
    2.3 操作方法
    2.4 临床和影像学的评价
3.结果
    3.1 牙髓血运重建术的治疗效果
    3.2 两种不同支架材料疗效的比较
4.讨论
    4.1 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失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
    4.2 轻度不良事件——牙冠变色的防治
    4.3 不同牙根发育分型的探讨以及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的组织学结构
    4.4 静脉采血与根尖引血构建支架材料后的疗效分析与比较
    4.5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年轻恒牙的牙髓血运重建术五例
    病例一
        参考文献
    病例二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参考文献
    病例四
        参考文献
    病例五
        参考文献
综述1 支架材料在牙髓血运重建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短根畸形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Nd:YAG激光及Er:YAG激光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X射线相衬CT的骨质疏松股骨和牙周炎上颌骨显微结构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X射线相衬CT技术
        1.1.2 X射线相衬CT在混合型组织样品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二、X射线相衬成像原理
    2.1 X射线和同步辐射光源
        2.1.1 X射线
        2.1.2 同步辐射光源特性
        2.1.3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2.2 X射线相衬CT成像
        2.2.1 X射线吸收成像原理
        2.2.2 X射线相衬成像原理
        2.2.3 类同轴相衬成像原理
        2.2.4 X射线类同轴相衬CT
    2.3 类同轴相衬CT相位恢复算法原理
    2.4 类同轴X射线相衬CT重建原理
    2.5 本章小结
三、利用SR-PCCT技术研究OP小鼠股骨骨小梁结构变化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分组及OP模型建立
        3.1.2 实验装置和参数设置
        3.1.3 数据处理
        3.1.4 图像分析
        3.1.5 统计学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小鼠股骨SR-PCCT图像和SR-ACCT图像比较
        3.2.2 基于SR-PCCT对小鼠OP模型的研究
        3.2.3 骨形态变化的定量表征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四、基于SR-ACCT和 SR-PCCT的大鼠上颌骨显微成像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动物模型建立
        4.1.2 实验装置和参数设置
        4.1.3 图像处理
        4.1.4 图像分析
        4.1.5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基于SR-ACCT与 SR-PCCT技术的断层图像
        4.2.2 基于SR-ACCT与 SR-PCCT技术的3D重建
        4.2.3 基于SR-PCCT技术的上颌骨重建
        4.2.4 SR-PCCT技术对牙周炎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五、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X射线相衬成像在生物组织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M/CMCS凝胶治疗大鼠牙周炎和干槽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M/CMCS凝胶对大鼠牙周炎破骨细胞和PGE2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药与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主要溶液试剂的配制
        1.1.5 实验方法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龈沟液中PGE2含量ELISA法测定结果
        1.2.2 HE病理形态学变化
        1.2.3 不同时期TRAP破骨细胞计数结果
    1.3 讨论
        1.3.1 牙周炎的局部药物治疗
        1.3.2 牙周炎的PGE2表达和骨吸收的关系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M/CMCS凝胶对大鼠干槽症抗细胞凋亡和促IL-10表达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药与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主要溶液试剂的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病程观察记录
        2.2.2 HE病理形态学变化
        2.2.3 TUNEL实验分析结果
        2.2.4 IL-10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
    2.3 讨论
        2.3.1 治疗干槽症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现象
        2.3.2 治疗干槽症过程中的IL-10变化现象
        2.3.3 羧甲基壳聚糖治疗干槽干槽症的应用情况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干槽症的病因、预防与治疗进展
    3.1 AO的病理机制
    3.2 同AO有关的发病因素
        3.2.1 全身因素与个体差异
        3.2.2 局部因素
        3.2.3 手术技术和手术质量
    3.3 AO的预防
        3.3.1 针对全身因素的预防
        3.3.2 针对局部因素的预防
        3.3.3 针对手术的预防
    3.4 AO的治疗
        3.4.1 全身治疗
        3.4.2 局部治疗
    3.5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环孢素A联合脂多糖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环孢素 A 联合脂多糖对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环孢素 A 联合脂多糖对牙周韧带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环孢素 A 联合脂多糖对大鼠牙周组织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环孢素 A 联合脂多糖对大鼠牙周缺损修复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246例牙周韧带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泛素化连接酶TRIM16在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一. 山东大学, 2021(10)
  • [2]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贾凌璐. 山东大学, 2021(12)
  • [3]牙片屏障技术在即刻种植中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东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牙髓血运重建术在年轻恒牙慢性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D]. 高静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5]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分析及支架材料对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余梦佳. 浙江大学, 2020(02)
  • [6]Nd:YAG激光及Er:YAG激光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D]. 孙艳.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基于X射线相衬CT的骨质疏松股骨和牙周炎上颌骨显微结构成像研究[D]. 杨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M/CMCS凝胶治疗大鼠牙周炎和干槽症的研究[D]. 陈东.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2)
  • [9]环孢素A联合脂多糖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D]. 黄美香.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1)
  • [10]246例牙周韧带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 朱绍平,张爱萍,赵树虎. 山东医药, 2002(02)

标签:;  ;  ;  ;  ;  

牙周膜麻醉24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