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环境因子影响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环境因子影响

一、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珂[1](2021)在《千烟洲亚热带针叶林GPP模型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是判定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生态调节的重要因子,具有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表征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作用。通过模型估算生产力是当前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动态预测与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模型的建立通常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异性,在不同地区使用易产生较大不确定性,应该调整一些参数达到适应特定区域,以期提高估算精度,降低模型不确定性,经过调整后的模型能在更多不同区域实现本地化。本文在光能利用率模型的模型结构基础上,通过结合通量站点数据、多源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选取亚热带常绿人工针叶林植被类型,并以千烟洲通量观测站为例,优选优化模型参数,并利用通量站点观测数据对优化结果进行评价;又结合总结兑量方法进行该地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主要结论及发现如下:(1)利用2003-2005年卫星遥感数据及ChinaFLUX千烟洲人工常绿针叶林的通量观测数据,对13种不同光能利用率模型中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PAR(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7 种水分限制因子fθ和3种温度限制因子ft进行本地化研究,获得23个参数表达式结构,使其参数明确,达到能直接在千烟洲地区投入使用的程度;又经过模型重组,通过对比通量站观测值与273种模型组合的估算值的决定系数及均方根误差得到更优的模型组合。结果表明,优化所得到的优选模型组合FPAREVI、fθ-3pg、ft-tem(R2=0.86,RMSE=0.47μmol/m2/s)比其他组合精度更高。(2)使用优化模型进行总初级生产力模拟得到2003-2005三年GPP总量分别为1619.902gC/m2/a、1374.419gC/m2/a 和 1172.543gC/m2/a,并与 MODIS GPP 产品MOD17A2进行比较,发现三年结果均优于MOD17A2产品,更加接近通量塔观测值。同时对最终优化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各输入参数和变量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大小。其中,最大光量子效率αmax、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光合有效辐射(PAR,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为模型的直接线性变量,影响最大,其他参数光和最低温度Tmin、光和最适温度Topt、月均温度T、光和最高温度Tmax等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Tmin>Topt>T>Tmax。(3)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凝练出生物量兑量这一概念,并得出一套基于兑量的生态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为得到生物量兑量具体数值,需任意选取某一林区(文中选取汪清林区),同时结合文献调研得到的兑量表使用兑量理论估算值,并与使用传统方法计算得到的涵养水源、CO2固定和O2释放、净化大气和土壤保护四个服务功能价值量结果作为实际值,将二者进行对比验证,得到的结果估计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R2=0.990,证实了以生物量计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汪清林区计算结果,总结出兑量微观部分的计算方法。(4)根据上述(1)中得出的最优模型计算得到的2003-2005年的总初级生产力,转化为三年生物量增加量,结合兑量宏观和微观计算方法,最终得到2003、2004、2005三年的千烟洲常绿人工针叶林区单位面积四项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本研究以光利用率模型为基础对千烟洲地区亚热带常绿人工针叶林进行生产力估算、模型参数优化及敏感性分析,得出了更适合本区域的三个模型参数表达。该过程有利于深化对光能利用率模型不同结构和参数的理解,也有利于明晰各参数在GPP估算过程中的敏感性大小,为进一步提高GPP估算精度,降低评估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又结合文献总结提练出了兑量理论及相关计算方法,将生物量和生态价值直接建立联系,并以千烟洲优化模型为例,最终得到了研究区内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增量。

刘晓文,韩拓,陈惠玲,许洁,牛忠恩,朱高峰[2](2020)在《CEVSA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参数优化——以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气象和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采用OAT局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陆地生态过程(CEVSA)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识别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并利用差分进化马尔科夫链算法结合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观测数据优化了关键参数,对比分析了2003-2005年参数优化前后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模拟的效果.结果表明:共有40个参数为敏感性参数,其中光合作用参数植物氮吸收Ns和植物氮吸收Nc1敏感性最高,异养呼吸参数地表微生物碳库分解速率K3和土壤微生物碳库分解速率K4敏感性最低,影响NEE的光合作用参数同时会影响蒸散发ET. 16个关键参数中,有12个能够被NEE观测数据有效约束,但是对于光合参数rubisco对CO2浓度特定反应τ2、异养呼吸参数缓性土壤碳库分解速率K7和植被残体氮NITG及土壤容重kw,仅使用NEE数据无法有效约束.利用优化后的一套参数集模拟了2003-2005年千烟洲人工针叶林NEP的变化,发现较参数优化前有大幅度改善,尤其在每年植被生长季节最为显着,且优化后模拟的R2=0.32,优化前为0.19,均方根误差优化后为7.56,优化前为13.42,纳什效率系数优化后为0.22,优化前为-1.47.本研究为CEVSA模型中关键参数的筛选提供初步的指导,为模型在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的应用提供一套参数优化方案,对进一步加深理解模型参数和改进模型结构有借鉴意义.

王杰帅[3](2020)在《基于涡度法的西南丘陵区森林碳通量观测研究 ——以重庆缙云山为例》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碳交换的重要场所,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涡度相关法是直接测定碳交换最可靠的方法,但会受限于地形影响,因此通量数据校正与质量控制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涡度相关法对重庆缙云山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碳通量研究,利用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整年通量与气象数据,讨论了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数据倾斜校正方法,探究出适宜当地的倾斜校正方法,并明确了当地能量平衡闭合情况及年内碳通量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发现适宜缙云山使用的倾斜校正方法为二次坐标轴旋转法(DR)。山区地形下,水平风会有明显的垂直切变,导致侧向应力较大,因而三次旋转法(TR)对通量低估明显;平面拟合法(PF)因下垫面起伏大不均一,无法拟合出一个适当的平面来代表下垫面,因此不适合缙云山地区使用。经DR、TR和PF校正后,热通量、碳通量和摩擦风速均有减小趋势,总体来说DR对通量值的影响程度最小,分别使显热H减小18%、潜热LE减小32%、碳通量Fc减小40%、摩擦风速u*减小22%。DR和TR校正后高质量数据比例(等级为0)提升2.89~4.51%,PF校正后高质量数据比例下降13.62~16.60%。坐标旋转使缙云山能量闭合率(EBR)降低,经过DR和TR旋转后的EBR分别为0.78、0.77,旋转后EBR仍在学术界认为合理范围内。(2)能量闭合程度白天>夜间,白天EBR为0.79,夜间仅为0.26,同时相关系数R2差异巨大,白天R2=0.72,夜间R2只有0.01。EBR在日出日落时段发生剧烈变化,夜间值在-1.00~0.65之间波动,最小值出现在19点;白天EBR缓慢上升,从7点开始直到18点30分达到最大值1.33。u*、湍流动能(TKE)、莫宁-奥布霍夫稳定度参数((Z-D)/L)以及平均风速(WS)与EBR有着极显着线性相关(p<0.001),u*与EBR为正相关,其他因子与EBR为负相关,u*对EBR影响最大,标准化系数为0.22。(3)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平均日变化呈“U”字形,白天NEE为负,为碳汇,夜间NEE为正,为碳源。日均碳汇峰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在7月和12月。日碳汇时长与日固碳量均存在季节差异,日碳汇时长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日固碳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GEE年总量分别为-566.49、1196.68、-1761.63 g C·m-2。冠层碳储存(Fs)在半小时尺度对NEE有较大影响,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影响则不明显,年Fs仅为年NEE的4%。生态系统总体来说为碳汇,全年只有12月为碳源。u*、TKE、WS以及空气相对湿度(RH)与Fc有着极显着线性相关(p<0.001),其中u*与Fc负相关,其他因子与Fc为正相关;WS对Fc影响最大,标准化系数为0.13。

史晓亮,吴梦月,张娜[4](2020)在《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文中提出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重要参数。深入了解生态系统WUE的长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研究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3—2010年中国8个碳通量观测站的通量数据、气象数据分析WUE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关键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千烟洲、西双版纳、鼎湖山3个站点的WUE全年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其余5个站点的WUE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在4—7月份之间,呈现显着增加的特征,在7—8月份达到最高值,8—10月份,WUE逐渐下降,在11月至次年2月份,植被WUE接近于0;2)2003—2010年间,高寒草甸(当雄)年均WUE值最低(0.18 g/kg),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最高(4.20 g/kg)。人工针叶林(千烟洲)、热带雨林(西双版纳)、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混合林(长白山)植被WUE呈下降趋势,其余5个生态系统年均WUE呈增加趋势;3)8 d时间尺度上,高寒草甸、农田、草原生态系统WUE分别与气温呈正相关;森林生态系统WUE与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WUE与气温的负相关系数(r=-0.607,P<0.01)明显高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比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WUE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森林生态系统可通过土壤管理调控、冠层修剪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农田生态系统需从灌溉方式、作物育种方面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高寒草甸及草原生态系统需采取人工种草、休牧以及划区轮牧等方式增强草原碳汇,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刘晓文[5](2020)在《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在碳水通量模拟中的研究 ——以CEVSA模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准确认识和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对于深入理解碳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作用,促进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通量观测和模型模拟是当前研究碳水通量的两种常用方法。仅使用通量观测无法反映生态系统内在过程及控制机制,且难以定量表达碳水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模型模拟是定量表达碳水通量时空特征,分析其内在机制的有效方法。其中以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mosphere)模型为代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具备较为成熟的机理性与模拟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研究领域。然而用于描述CEVSA模型结构的方程中包含了众多植被生理生态信息过程相关的参数,且大部分参数来源于实验观测或专家经验,导致模型的模拟精度在实际应用中较低,限制了模型的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结合现有的观测数据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使得模型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较高的模拟精度与外推能力,以此加深人们对模型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为CEVSA模型参数化方案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基于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模型,采用One-At-A-Time(OAT)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千烟洲常绿针叶林、鼎湖山常绿阔叶林、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内蒙古草地、禹城农田、海北灌丛和当雄草甸共七种典型植被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其次,设计三种不同的优化实验,采用差分进化马尔科夫链(Differential Evolution Markov Chain,DEMC)优化算法结合现有的碳水通量观测数据分别对七种典型植被下筛选出的10-12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最后,使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纳什系数(NSE)三个统计指标对参数优化后模型模拟的碳水通量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七种典型植被敏感性参数排序基本一致,模型输出的碳水通量对植被氮吸收参数Ns、Nm、Nc1和植被氮吸收中间计算参数denom这四个光合作用参数最为敏感。本文以2.5%为敏感性判别指标,敏感性高达74.81%-152.88%,远远高于其它参数的敏感性指数,表明这四个光合作用参数是影响CEVSA模型模拟碳水通量过程最为关键的参数。其次,七种典型植被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敏感性排序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的敏感性排序较为相似,数值上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发现关键参数对NEP的影响可能主要来源于GPP的变化也可能主要来源于RE的变化(NEP=GPP-RE),因此不能仅依靠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来定论碳通量之间变化关系。此外,影响NEP变化的光合作用参数基本同时会影响ET的变化,且它们的敏感性参数排序基本一致,表明CEVSA模型中植物的气孔行为将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耦合为一个统一整体。(2)对七种典型植被下筛选出的10-12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能够被NEP观测数据约束的参数有3-8个。植被氮吸收参数Ns、Nc1、Nm和植被氮吸收中间计算参数denom这4个最为敏感的光合作用参数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后验中位数相对于原模型值变化最大,因此在模型外推时因重点注意该类参数的优化率定;分解作用的土壤水分影响因子系数参数fmoi在所有植被类型下相对于原模型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偏低且其后验分布95%的置信区间较为集中,说明原模型该参数在土壤水分平衡表达模块可能取值偏高。此外,三种典型森林站点下使用实验3(NEP&ET观测数据)约束模型能够有效估计的参数个数最多,使用实验1(NEP观测数据)约束模型估计的参数次之,使用实验2(ET观测数据)约束模型估计的参数个数最少;实验3相对于实验1和实验2估计出的大部分参数后验95%的置信区间最窄,表明同时使用NEP和ET观测数据共同约束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且参数比叶面积SLA、植被氮吸收Ns、Nm、Nc1和Nc2在三种森林站点变异性最高,相对于其它参数,其不确定性最大;气孔导度响应参数gs1、边材维持呼吸参数Sre和Rubisco对CO2浓度的反应参数τ2变异性最小,相对于其它参数,不确定性最小。(3)七种典型植被下,使用实验1约束模型获得的最优参数集模拟NEP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模拟的水通量ET相对于观测值普遍偏离较大。三种典型森林站点下,仅使用实验2约束模型获得的最优参数集模拟的ET与观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模拟的碳通量NEP相对于观测值存在较大误差。使用实验3约束模型获得的最优参数集对碳水通量的综合模拟效果最好。(4)不论在校正年(2003-2007)或验证年(2008-2010),参数优化后模型对碳水通量的模拟能力均普遍要远远高于参数优化前,说明优化后参数集能够更好地模拟三种典型森林站点碳水交换特征。且参数优化后RMSENEP和RMSEET相对于优化前分别降低了39%-45%和15%-18%,较为明显的改善了碳水通量模拟值与观测值偏离较大的问题;参数优化后NSE全部大于零,说明参数优化后CEVSA模型对碳水通量的模拟更加准确可靠。对于千烟洲常绿针叶林的ET而言,优化后模型的模拟能力相对于优化前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因为筛选出的12个关键参数除9个光合作用参数外,还包括了2个自养呼吸参数和1个影响土壤碳分解的参数。因此,优化后的参数集对NEP模拟提升效果明显,部分不良约束的呼吸参数可能会使得ET模拟值与观测值产生一定偏差。

牛晓栋[6](2020)在《暖温带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以锐齿栎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秦岭山脉的代表森林类型,在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碳水循环与能量收支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我们对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碳水、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微气象学的涡度相关技术(包括CO2和水分分析仪Li-7500、Gill三维超声风速仪和微气象梯度测定系统),在2016年10月1日—2019年12月5日连续三年多对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天然次生林碳水、能量通量和各个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进行了定位观测,并对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站锐齿栎林通量观测场固定样地的群落生长进行了连续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的日、季节和年际变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揭示暖温带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形成和控制机制,为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落叶阔叶林适应性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暖温带锐齿栎林3年间(2017—2019)的年均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生态系统呼吸(ER)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别为1096±86.6、506±26.4和590±69 gCm-2y-1;每年生物量净增长407 gCm-2,锐齿栎林总体上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并且GEP的年际变异大于ER的年际变异。暖温带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月)表现为显着的碳汇,非生长季(11月至翌年4月)则表现为碳源,其碳交换变化表现为明显的温度控制。2018年5月的林内异常高温明显增加了当月生态系统呼吸,并促进NEP和GEP的峰值提前。2)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模式,蒸散主要受净辐射调控。干旱年(2019)的蒸散会比正常年份减少,可能是当土壤水分亏缺时,冠层导度更容易受到饱和水汽压差的抑制从而减少了蒸散耗水。3)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差和光合有效辐射调控,当50 cm深处相对土壤含水量降到0.1以下时,蒸散明显降低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无变化,表明当发生季节性干旱时,锐齿栎林可以通过降低蒸散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维持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陈敬华,王绍强,李悦,王辉民,杨风亭,居为民,张乾,梁琛[7](2019)在《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及其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叶绿素荧光技术能够快速、灵敏、无损地测定植物光合功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已成为当前植物光合能力测定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是探讨亚热带森林叶绿素荧光参数在不同季节日变化特征受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较少,更缺乏与植被生产力关系的研究。以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年叶绿素荧光测量和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湿地松和马尾松叶片荧光参数实际光化学效率(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Ⅱ,Φ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增强回归树等统计方法,定量化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最后探讨了荧光参数与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的关系。结果表明,ΦPSⅡ日变化总体上呈现"U型",早晚高午间低,而NPQ先升后降,午间达到峰值,与ΦPSⅡ的日变化显着负相关。研究发现,光照是影响亚热带人工针叶林ΦPSⅡ日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ΦPSⅡ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的升高而降低,PAR对湿地松和马尾松叶片ΦPSⅡ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3.0%和51.1%。PAR对湿地松叶片NPQ日变化的相对贡献率也最高(77.2%),但马尾松的NPQ主要受叶片温度(Leaf temperature,Tleaf)的影响(59.6%)。此外,GPP与ΦPSⅡ显着负相关,而与NPQ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LUE随着ΦPSⅡ增长,但存在ΦPSⅡ高而LUE低的情况,LUE与NPQ显着负相关,热耗散的比例越高,光能利用效率也相应降低。

吴利禄[8](2019)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碳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于2018年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进行了观测,并结合气象与环境要素监测,研究了该生态系统的通量贡献区、碳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特征,并分析不同要素对生态系统碳通量和WUE的控制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评估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梭梭人工林观测到的碳通量来自目标观测区,其中,大气层结稳定条件下的通量源区范围远大于不稳定条件。以典型晴天为例,通量源区日变化规律表现为:从早晨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湍流交换加剧,大气层结向不稳定过渡,源区面积逐渐减小。下午14:00左右以后,湍流交换减弱,大气层结转向稳定状态,源区又开始增大。(2)梭梭人工林在2018年生长季季节尺度上NEE呈现双峰曲线变化,全年固碳量为3.45 g C·m-2,表现为弱碳汇;在半小时尺度上,白天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d)受光合有效辐射(PAR)影响,随着PAR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直角双曲线关系,但当饱和水汽压差(VPD)>2.5 k Pa后,NEEd随着PAR的增加程度减弱。夜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n)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长,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为1.7。整个生长季,各月份无论NEEd和NEEn均与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强(P<0.01)。(3)梭梭人工林WUE在2018年5、6月和10月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变化,表现为先缓慢升高,下午16:30左右达到峰值,在1.09 g C·kg-1H2O以上,之后迅速降低。其它月份变化幅度平缓,且处于较低水平,WUE季节变化受降水调控,其生长季总体WUE值为0.74 g C·kg-1H2O;人工林WUE在半小时尺度上与各气象因子相关性较弱,在日尺度上明显增强,且WUE与净辐射(Rn)、空气温度(Ta)、VPD和风速均呈二次曲线关系,WUE随着各气象因子的增强逐步升高,当达到一定阈值后,WUE开始降低。其中,Rn是控制WUE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本文揭示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碳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变化规律及环境影响机理,从而为科学管理我国西北干旱区域人工林生态系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黄俊,麦博儒,邓雪娇,肖薇,王春林,沈子琦[9](2019)在《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采用珠三角典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通量观测站2012年CO2通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CO2通量、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及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CO2浓度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变化形态,在夜间或日出前后出现最大值,在午后到达最小值; CO2通量日变化呈"单谷"曲线,在白天中午前后到达最小值(负值),夜间和早晨较高(正值)。(2) CO2通量季节平均值的高低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CO2浓度季节平均值的高低次序则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即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节,这可能与植物物候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CO2源汇强度改变有关。(3) 2012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CO2年均浓度为664.7 mg·m-3,CO2通量年均值为-0.079 mg·m-2·s-1,NEE为-611 g C·m-2·a-1,表明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近年来处于快速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4) CO2通量及浓度与气温、饱和水气压差均成显着负相关关系,其中CO2浓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表明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2浓度和通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有所增强。

卫楠[10](2018)在《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辐射中散射辐射比例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从而影响其碳汇功能。本项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BS)、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QYZ)和鼎湖山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DHS)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in CO2通量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光响应模型分析了 2003-2008年6-8月光合有效辐射中散射辐射部分(简称散射光合有效辐射)对森林生态系统光合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植被和土壤相关数据,基于SPAC(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模型,量化分析了 2006-2008年6-8月地表接受散射辐射提高10%对CBS、QYZ两种森林生态系统冠层各层以及整层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3-2008年6-8月CBS、QYZ、DHS三种森林生态系统散射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Sf/S0)在70%-85%之间的LUE比Sf/S0在55%-70%之间的LUE分别平均提高了 14.0%、10.1%和 16.0%。(2)2003-2008年6-8月未受干旱影响条件下CBS、QYZ和DHS三种森林生态系统散射光合有效辐射下植被初始量子效率αf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下初始量子效率αr分别平均提高 0.29g CO2 mol-1 photon、0.26g CO2 mol-1 photon 和 0.31g CO2 mol-1 photon;表明在气温、降水适宜时,弱光条件下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更有利于植被对光能的利用。2003-2008年6-8月三种森林生态系统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植被最大潜在光合速率βf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的最大潜在光合速率βr均提高了约0.4mgCO2m-2 s-1;说明在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CBS、QYZ、DHS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潜力比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要大。(3)SPAC模型模拟结果显示,CBS、QYZ生态系统LUE最大值出现在第6层或第7层;其它环境因子维持正常日变化而散射辐射提高10%时,CBS和QYZ生态系统在第10层LUE提高最大。2006-2008年6-8月散射辐射提高10%时,CBS生态系统整个冠层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LUE分别平均提高了 3.4%和16.4%,而QYZ生态系统整个冠层GPP和LUE分别平均提高了 2.8%和11.4%;表明在其它环境因子不变的条件下,散射辐射增加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的提高。

二、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千烟洲亚热带针叶林GPP模型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目的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生产力估算方法
        1.2.2 生产力估算结果的验证
        1.2.3 植被生产力模型模拟不确定性
        1.2.4 植被生产力模型与模型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
        1.2.5 植被生产力与环境影响因子相关性
        1.2.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千烟洲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通量数据及气象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3 光能利用原理
    2.4 相关模型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光能利用率模型优化与GPP估算
    3.1 典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参数本地化
        3.1.1 FPAR本地化研究
        3.1.2 水分影响因子本地化研究
        3.1.3 温度影响因子本地化研究
        3.1.4 其他因子本地化研究
    3.2 典型光能利用率模型及重组模型的模拟
        3.2.1 模型结构
        3.2.2 参数重组与模型构建
        3.2.3 模拟效果对比
    3.3 优化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参数确定及不确定性分析
        3.3.1 优化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参数确定
        3.3.2 最优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3.3.3 最优模型各参数入选成因分析及讨论
        3.3.4 最优模型与MODIS GPP产品模拟结果对比
        3.3.5 最优模型与其他千烟洲地区生产力模拟效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物量兑量的千烟洲生态价值增量研究
    4.1 生物量兑量的概念
    4.2 兑量值的计算
        4.2.1 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4.2.2 生物量兑量表的确定
        4.2.3 生态服务价值估算结果
        4.2.4 生物量兑量计算
    4.3 生物量兑量理论和最优模型的千烟洲生态价值增量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CEVSA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参数优化——以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模型描述
    1.3 研究数据和模型模拟
    1.4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1.5 参数优化方法
    1.6 CEVSA模型优化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OAT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2.2 DEMC算法参数优化结果
    2.3 模型模拟NEP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3.2 DEMC算法参数优化分析
    3.3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和参数优化方法
4 结论

(3)基于涡度法的西南丘陵区森林碳通量观测研究 ——以重庆缙云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科学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现状
        1.2.2 通量数据校正方法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2.5 土壤特征
    2.6 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缙云山通量数据校正(倾斜校正)
        3.1.2 缙云山通量数据质量评价
        3.1.3 缙云山碳通量特征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观测样地概况
        3.2.2 开路式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
        3.2.3 气象观测系统
        3.2.4 涡度相关技术碳通量观测原理
        3.2.5 数据处理方法
        3.2.6 技术路线图
4 缙云山不同倾斜校正方法对碳、能量通量及湍流的影响
    4.1 坐标旋转对碳通量、能量通量的影响
    4.2 倾斜角度与风向关系
        4.2.1 倾斜角度与风向回归方程
        4.2.2 倾斜角度与风向回归拟合
    4.3 坐标旋转对垂直风速的影响
    4.4 坐标旋转对摩擦风速的影响
    4.5 坐标旋转对通量质量等级的影响
        4.5.1 质量等级评定
        4.5.2 坐标旋转后质量等级变化
    4.6 坐标旋转对能量闭合的影响
        4.6.1 能量闭合率的计算
        4.6.2 旋转后能量闭合率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缙云山碳通量数据质量评价
    5.1 风向风速变化与通量贡献区
        5.1.1 风向风速变化
        5.1.2 通量贡献区分析
    5.2 能量闭合分析
        5.2.1 能量闭合率
        5.2.2 能量闭合日变化
        5.2.3 能量闭合影响因子
        5.2.4 能量不闭合原因
    5.3 本章小结
6 缙云山碳通量特征
    6.1 不同时间尺度碳通量变化特征
        6.1.1 不同月份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6.1.2 不同季节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6.1.3 碳通量年日变化特征
        6.1.4 碳通量全年日累积变化特征
        6.1.5 碳通量全年月累积变化特征
    6.2 生态系统呼吸量Re、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GEE变化特征
        6.2.1 Re、GEE日累积变化特征
        6.2.2 NEE、Re、GEE月累积变化特征
    6.3 冠层碳储存量变化特征
    6.4 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比较
    6.5 CO_2通量影响因子探究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果与展望
    7.1 主要结果
        7.1.1 风向风速与通量贡献区特征
        7.1.2 不同倾斜校正方法对通量的影响
        7.1.3 能量闭合
        7.1.4 缙云山碳通量特征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站点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WUE时间变化特征
    3.2 WUE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植被生态系统WUE的差异
    4.2 植被WUE对主要气候因子的响应
    4.3 提高WUE的措施
5 结论

(5)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在碳水通量模拟中的研究 ——以CEVSA模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研究
        1.2.2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型研究
        1.2.3 CEVSA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1.2.4 参数估计研究进展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CEVSA模型
        2.2.1 模型简介
        2.2.2 模型原理
        2.2.3 模型参数
    2.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OAT参数敏感性分析
        2.4.2 DEMC参数优化
        2.4.3 优化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VSA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不同植被类型敏感性参数
    3.2 碳水通量敏感性参数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VSA模型参数优化
    4.1 碳通量NEP数据约束
    4.2 水通量ET和碳水通量NEP&ET数据约束
    4.3 三种优化实验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评价及应用
    5.1 基于三种优化实验的模型模拟评价
    5.2 碳通量模拟性能评价及应用
    5.3 水通量模拟性能评价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暖温带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通量观测研究现状
        1.1.1 涡度相关技术的简介
        1.1.2 国内外通量观测研究的现状
        1.1.3 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1.1.4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1.1.5 异常气象事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蒸散模型的介绍
    1.3 宝天曼锐齿栎天然林的研究进展
        1.3.1 宝天曼锐齿栎天然林的生物量研究
        1.3.2 宝天曼锐齿栎林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地理与地貌
    2.2 气候与水文
    2.3 植被类型
    2.4 通量综合观测1公顷样地
    2.5 通量观测设备
    2.6 涡度相关数据的分析
        2.6.1 坐标旋转修正
        2.6.2 密度修正
        2.6.3 夜间观测数据的剔除
        2.6.4 异常值剔除
        2.6.5 数据插补
        2.6.6 NEE对温度的响应
    2.7 叶面积指数的测量
    2.8 固定样地的林分调查
3 锐齿栎林能量平衡及与环境的关系
    3.1 通量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3.1.1 波文比计算方式
        3.1.2 能量平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
        3.2.2 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变异
        3.2.3 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月累积值
        3.2.4 能量闭合度
    3.3 讨论
        3.3.1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闭合分析
        3.3.2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不闭合产生的原因
    3.4 小结
4 锐齿栎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及对环境的响应
    4.1 环境因子的变异
        4.1.1 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异
        4.1.2 2018年5 月的林内异常高温
    4.2 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特征
        4.2.1 锐齿栎林的NEE的日变化特征
        4.2.2 GEP、ER和 NEE的季节变异
        4.2.3 年碳收支
    4.3 生物调查法计算的净生产力
    4.4 锐齿栎林碳通量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4.4.1 夜间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
        4.4.2 白天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与PAR的关系
        4.4.3 白天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对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
        4.4.4 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空气温度的关系
    4.5 讨论
        4.5.1 锐齿栎林NEE,GEP和 ER的变异特征
        4.5.2 非生长季锐齿栎林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异常值分析
        4.5.3 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环境影响因子
        4.5.4 通量观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4.6 小结
5 锐齿栎天然林CO_2通量与温度的关系
    5.1 结果与分析
        5.1.1 锐齿栎林中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
        5.1.2 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水平下白天NEE随温度的变化
        5.1.3 温度对P_(max)和R_d的影响
        5.1.4 NEE与环境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5.2 讨论
    5.3 小结
6 锐齿栎林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
    6.1 数据处理方法
        6.1.1 水汽通量计算方法
        6.1.2 冠层导度的计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环境因子变化分析
        6.2.2 水汽通量月平均的日变化特征
        6.2.3 月累积蒸散量变化特征
        6.2.4 蒸散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6.2.5 蒸散和冠层导度对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
        6.2.6 蒸散模拟
    6.3 讨论
        6.3.1 蒸散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6.3.2 水汽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6.3.3 森林生态系统蒸散量的对比分析
        6.3.4 S-W模型在暖温带锐齿栎林的适用性分析
    6.4 小结
7 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
    7.1 介绍
    7.2 水分利用效率和相对土壤含水量计算方法
        7.2.1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7.2.2 相对土壤含水量的计算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气象因子
        7.3.2 WUE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7.3.3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7.4 讨论
        7.4.1 环境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4.2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对比分析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及其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观测与处理
        1.2.1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1.2.2 通量数据采集与处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松和马尾松叶片荧光参数及环境因子日变化特征
    2.2 环境因子对荧光参数ΦPSⅡ和NPQ的影响
    2.3 荧光参数ΦPSⅡ和NPQ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
3 讨论
    3.1 荧光参数日变化的生理机制
    3.2 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不同树种的比较
    3.3 叶绿素荧光与植被生产力的分析及展望
4 结论

(8)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碳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碳通量研究方法
        1.2.2 涡度相关技术发展历程
        1.2.3 涡度相关通量足迹分析研究进展
        1.2.4 涡度相关技术在碳通量研究方向的发展应用
        1.2.5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 重点解决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土壤及植被特征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2.4.1 通量足迹模型原理
        2.4.2 涡度相关数据校准与计算
        2.4.3 统计分析与作图
第三章 通量贡献区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风向风速分布特征
        3.1.2 主风方向上不同大气条件下通量源区分析
        3.1.3 通量源区日变化规律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
        4.1.2 CO_2通量变化特征
        4.1.3 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
        4.1.4 白天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因素
        4.1.5 夜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因素
    4.2 讨论
        4.2.1 梭梭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变化特征
        4.2.2 白天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因素
        4.2.3 夜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因素
    4.3 小结
第五章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动态特征
        5.1.2 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动态特征
        5.1.3 气象因子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4 梭梭人工林GPP与ET的耦合关系
    5.2 讨论
        5.2.1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WUE的变化特征
        5.2.2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WUE的控制因素
        5.2.3 梭梭人工林GPP与ET的偶合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通量贡献区分析
    6.2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特征及影响因素
    6.3 梭梭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6.4 本论文的创新点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观测及处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要素年变化总体特征
    2.2 CO2通量及浓度日平均总体变化特征
    2.3 CO2浓度及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2.4 CO2通量及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2.5 影响CO2浓度及通量气象因子
3 讨论与结论

(10)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2.2 其它环境因子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2.3 SPAC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的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通量数据处理
        2.2.3 NEE组分拆分
        2.2.4 晴空指数及晴天的划分
        2.2.5 散射辐射计算
    2.3 光能利用率
    2.4 NEE对光的响应
        2.4.1 MICHAELIS-MENTEN方程
        2.4.2 改进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2.5 SPAC模型及参数设定
        2.5.1 SPAC模型
        2.5.2 植被参数及土壤参数的设定
        2.5.3 SPAC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及不确定性分析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随散射辐射比例的变化特征
    3.1 环境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
    3.2 光能利用率的时间变化特征
    3.3 光能利用率随散射辐射比例的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散射光合有效辐射对森林生态系统光合特性的影响
    4.1 多云和晴天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特性
    4.2 散射和直接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影响的模拟
    5.1 SPAC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GPP模拟结果的验证
    5.2 SPAC驱动变量及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5.2.1 驱动变量及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2.2 驱动变量及关键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5.3 散射辐射变化对冠层不同层次植被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和结论
        6.1.1 讨论
        6.1.2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千烟洲亚热带针叶林GPP模型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 徐珂.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CEVSA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参数优化——以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例[J]. 刘晓文,韩拓,陈惠玲,许洁,牛忠恩,朱高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3]基于涡度法的西南丘陵区森林碳通量观测研究 ——以重庆缙云山为例[D]. 王杰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 史晓亮,吴梦月,张娜.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9)
  • [5]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在碳水通量模拟中的研究 ——以CEVSA模型为例[D]. 刘晓文. 兰州大学, 2020(01)
  • [6]暖温带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牛晓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及其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J]. 陈敬华,王绍强,李悦,王辉民,杨风亭,居为民,张乾,梁琛. 生态学报, 2019(15)
  • [8]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人工林碳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 吴利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9]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CO2浓度及通量变化特征[J]. 黄俊,麦博儒,邓雪娇,肖薇,王春林,沈子琦. 广西植物, 2019(02)
  • [10]散射辐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影响的模拟研究[D]. 卫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标签:;  ;  ;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环境因子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