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

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

一、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苏江,王楠,崔立伟,季根源,邓文兵,张彦文[1](2021)在《国内外石墨资源供需形势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全球石墨资源的勘查与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整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石墨资源储量、生产、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等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全球近99.91%的石墨资源高度集中分布于除南极洲外其他六大洲的土耳其、中国、巴西、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印度、乌兹别克斯坦与墨西哥等9个国家;中国石墨产量约占2020年世界石墨总产量的59.09%,石墨消费量、进出口量分别约占2019年世界总市场份额的60%、24.28%与52.73%,均居全球第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优质高级别石墨较少、获取更高附加值石墨产品能力不足。随着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优质石墨资源的消费需求将大幅增加。因此,加大高品质石墨矿产勘查、加强石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石墨资源战略储备机制、推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全国石墨上中下游产业链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苏静[2](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董莉莉[3](2021)在《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文中认为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它将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了起来,无论对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丝绸之路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兴盛的关系作系统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更为宏大的世界图景进入了汉王朝的视野,促使汉王朝改变了其在边疆地区的战略布局,并致力于开拓丝绸之路。其一,对匈奴方面的策略,汉王朝由最初的击退匈奴、解除边疆威胁向消除匈奴在西北边疆以及西域的势力转变。其二,对于西域,汉王朝开始开拓与经营西域,使其“威德遍于四海”,造就“四夷来献”的政治盛景,构建更为广大的“天下秩序”。基于此,汉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军事战争、边疆建设。其结果是,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的同时,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映照出了汉王朝的崛起。其次,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汉王朝经济的繁荣。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中原地区种植的葡萄树、胡桃树、胡麻、胡葱等皆由这一时期引进。这些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还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效价值而促进了内地医药学的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异域诸国对国内丝绸、漆器等的需求是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丝织业为例,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内地丝织品的生产数量是开通之前的数百倍,其中原因除了国内本身的需求外,异域诸国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再次,丝绸之路的存续促进了汉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异域文明的不断输入为汉王朝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百戏就是在吸收中国古代各类艺术的前提下,融入异域元素而形成的。社会上兴起了胡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另外,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代的既有信仰。最后,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在这部新的世界史中,汉王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展现出其国际影响力。其一,汉王朝对中亚、西亚尤其是帕提亚帝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帕提亚帝国政局的变动与遥远的汉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匈奴西迁,在欧洲引起了民族大迁徙以及罗马帝国的消亡,是汉王朝的西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二,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畅销商品来自汉王朝,彰显了汉王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西交往中,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王博[4](2020)在《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必然的选择。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创新立国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在我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在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意识到了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模式: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时代,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实行“科学技术立国”政策,并调整了产学官研究开发体制,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机遇、环境、支撑体系和创新主体这几个要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其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支撑下,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赶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表现出了对应用技术的过度重视,而忽略了基础研究。因此,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的产品主要是依靠生产的规模优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不是靠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在这一点上,二战后的日本是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事实上,这也造成了后来日本技术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随着科技竞争格局以及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已经不能依靠过去的技术创新模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发展停滞。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过去相比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上升,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在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充分重视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选用、充分重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都是日本技术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教训,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王文鑫[5](2020)在《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建成了5000万吨规模持续稳产的近海油气田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浅海、中浅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我国正在制定进一步增储上产计划,并在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油气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石油工业,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审视对外合作的发展历程、组成要素和现状。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国家能源政策和油气体制改革的要求下,提出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框架。其次,借鉴了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数据整理、国际案例分析和对比,构建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结构框架,并在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包括对外合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石油合同形式、合作主体、经营形式、合作种类等。其次,提出了国际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常见影响因素,并就当前影响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因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包括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策略、油气能源形势和行业策略、法律法规制度的变化、财税制度情况、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效用。最后,通过上述我国海洋石油体制系统分析,提出目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郝明[6](2020)在《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和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背景ANOS1基因是Kallmann综合征发现的第一个致病基因,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X连锁的遗传形式,编码蛋白质anosmin-1。ANOS1基因突变引起anosmin-1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导致GnRH神经元及嗅神经元的迁移受损,引起Kallmann综合征。本研究深入探讨大样本量单中心的Kallmann综合征中国队列中ANOS1基因突变的情况,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并完成了新发突变位点的生物功能验证。目的1.筛查212例中国男性Kallmann综合征患者的ANOS1基因突变情况。2.判断新发ANOS1基因突变是否致病,且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招募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散发性中国Kallmann综合征男性患者,且同意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的患者,共入组212例。研究方法:1.基因筛查:采用目标序列捕获结合二代测序的方法筛查入组Kallmann综合征患者相关的31个基因。将检出的ANOS1突变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2.临床研究:收集Kallmann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其中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3.新发突变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利用Polyphen-2、SIFT、MutationTaster、MutationAssessor和Provean等五种生物预测软件对ANOS1的新发错义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利用 Human splicing finder 和 Splice site score calculation 等两种生物预测软件对ANOS1的新发剪切突变位点进行功能预测。4.体外功能验证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验证新发错义突变是否致病。5.总结不同位点的突变导致Kallman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12例Kallmann综合征患者,其中22例有ANOS1基因突变,在这些患者中隐睾患病率高达36.4%(8/22),肾发育不全的概率达到18.2%(4/22),一例出现双手的镜像运动,嗅神经MRI异常的患者100%出现嗅觉异常2.本研究共发现ANOS1的19个突变,包括8个错义、5个无义、3个剪接位点和3个移码突变,其中8个突变既往已报道过(p.R257X、p.W258X、p.R262X、p.R423X、p.R424X、p.Y579fs、p.V5601、c.1843-1G>A)。新发现 2 个移码突变(p.P135fs、K512fs),7 个错义突变(p.A140G、p.C147Y、p.C157R、p.C164F、p.C164S、p.A264P、p.P504L),2 个剪接位点突变(c.1207+1G>c、c.1449+1G>A)。所有新的错义突变经五种生物软件计算后都被认为是致病的。两个新发的剪切位点突变其突变位点位于人类最经典的剪切位点(GT-AG序列)上,经两个剪切预测软件(Human splicing finder 和 Splice site score calculation)预测均考虑致病可能性高。3.体外Transwell实验验证ANOS1基因突变功能对NLT细胞迁移的影响。七种ANOS1新发错义突变的迁移能力均明显少于ANOS1野生组。结论1.Kallmann综合征患者伴有ANOS1基因突变者更易出现累及其它非生殖系统的临床表型。2.本研究中共发现ANOS1的19个突变,再次确认了其中8个已报道位点的突变,新发现了 11个ANOS1突变位点,并对其中的错义突变进行功能验证,明确其致病性,这些突变扩大了ANOS1突变谱,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第二部分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背景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HH)发生主要原因与下丘脑分泌的GnRH相关(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从而导致的一组在临床表型和遗传方式上罕见的异质性生殖障碍疾病。根据青春期发育程度,CHH患者可分为部分性CHH(Partial 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PCHH)和完全性 CHH(Complete congenital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CCHH),以往对部分性CHH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症状描述和突变基因的鉴定。目前还没有关于双促性腺激素(绒促性腺激素联合尿促性腺激素)治疗中国人部分性CHH治疗预后和部分性CHH突变基因的综合研究分析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促性腺激素生精治疗部分性CHH患者预后及相关突变基因的研究,为临床开展治疗提供依据。目的1.分析应用双促性腺激素生精治疗下部分性CHH患者与完全性CHH患者精子生成的区别及相关差异原因2.部分性CHH患者与完全性CHH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筛查,以明确不同突变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门诊后确诊为CHH的男性患者,并接受规律促性腺激素治疗两年且无隐睾史者(122例)研究方案:回顾性分析治疗及随诊方案: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给予绒促性腺激素联合尿促性腺激素肌肉注射治疗。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诊,每次随诊记录患者身高、体重、睾丸体积、性腺激素水平、精子生成等情况。致病基因筛查:87名患者接受二代测序筛查31种CHH相关基因突变。结果1.CHH患者按睾丸体积是否≥4ml分为部分性CHH(n=39)组(睾丸体积≥4ml)和完全性CHH(n=83)组(睾丸体积<4ml)。经规律两年双促性腺激素治疗后,与完全性CHH组(74.7%)相比,部分性CHH组生精率高达92.3%(P=0.023);部分性CHH组首次精子出现时间11.7±6.8个月,较完全性CHH组首次精子出现时间提前了半年(17.8±6.2个月)(P<0.001),每半年随访时部分性CHH组精子浓度均明显高于完全性CHH组,且在6、12、24个月时这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2.共有87名患者接受31种CHH相关致病基因的筛查,其中28例CHH患者通过二代测序筛查出CHH相关致病基因变异,其检出率约为32.2%(28/87)。共检出9种致病基因的28处位点突变,其中7个突变位点为已知致病突变,有21处为新发突变。在部分性CHH组和完全性CHH组中均发现FGFR1、ANOS1、PROKR2和CHD7突变,说明相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表型,导致不同的预后。LHB和NELF突变仅见于部分性CHH组,在完全性CHH组中没有检测到这些突变。GNRHR、FGF8和PROK2突变仅存在于完全性CHH组存在,在部分性CHH组中没有检测到这些突变。结论1.部分性CHH定义为初诊时基础睾丸体积≥4ml的CHH患者;完全性CHH定义为基础睾丸体积<4ml的CHH患者。2.在两年规律的促性腺激素治疗的过程中,部分性CHH患者组较完全性CHH患者组精子生成率更高,且精子初现的时间更短,在相同治疗时间下,部分性CHH患者产生精子的平均密度要远高于完全性CHH患者,成功生成精子的患者比率也高于完全性CHH组。3.FGFR1、PROKR2、CHD7、ANOS1等基因突变即可导致部分性CHH也可导致完全性CHH,根据目前的研究尚未发现仅可导致部分性CHH的基因突变,基因检测的结果说明:部分性CHH与完全性CHH患者检测出的基因突变的概率一样,对于已经明确有致病基因突变的患者,两组之间生精治疗不能成功的比率均较高,因此应该重视基因检测的结果,以期寻找到对症治疗方法。

李晓宇[7](2019)在《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1986年《矿产资源法》规定的一类特殊矿种。30多年来,国际、市场和资源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矿种确定原则和实施的管理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资源、战略、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内涵,界定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与“优势矿产”、“战略性矿产”、“关键矿产”等概念的差异。从资源代际安全和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了当前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及战略定位。强调资源的普遍稀缺性与我国的相对优势性,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定义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稀缺,我国具有相对资源优势,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和国防装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终端应用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战略价值,需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管理的矿种。从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入手,筛选了稀土、钨、锡、锑、钼、金、石墨、锂、萤石和磷10个矿种,分析了其资源形势和供求趋势。基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结合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和原则,综合考虑各类要素,系统构建了三级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首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对矿种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赋权,增加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利用筛选出的10个我国优势矿种的基础数据,对参与评价矿种相对重要性进行计算并给出排序。同时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和相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法,综合提出新时期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名录的调整建议,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下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实践,对以调控存量为目标的开采总量控制政策和以调控增量为目标的矿业权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当前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稀土矿和钨矿在资源勘查开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发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其关键是平衡“保障资源安全”和“促进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把握好安全和效率的尺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提出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总结为安全优先、市场竞争、规模经营、调控宏观、放活微观。

刘建党[8](2019)在《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伴随深刻的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取得了伟大成就。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都从战略层面肯定了良好治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治理议题从一般性的学术研究上升为中央重大政策决策研究。围绕治理议题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1)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现有文献以跨国分析为主,关注中国省域的研究大多忽视了治理质量的多维视角,忽视了良好治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数据期限也比较陈旧。(2)治理质量的实际测度,注重跨国、跨地区的比较分析,有关中国省域治理的研究比较少,多维治理视角忽略了市场化改革,指标筛选忽视了定量方法,权重确定忽视了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因此,本文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治理质量如何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以“诺斯悖论”为逻辑起点,通过界定“中国省域治理”概念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计算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实证分析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评估体系与实证研究,即,提出中国省域治理评估的主要内容,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实证分析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2001-2016)。(2)权力悖论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研究,即,从缓解“权力悖论”的视角入手,实证检验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内生性等多个方面开展稳健性分析。(3)时间跨度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研究,即,纳入时间跨度的影响,分别研究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从多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4)空间效应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研究,即,检验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计算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比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剖析,深化和丰富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把空间溢出因素纳入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构建了治理质量、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的新理论框架,提出了周边地区治理质量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的三种主要路径,以及本地区治理质量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剖析了空间溢出视角下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2)首次实证检验了治理质量、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获得了周边地区治理质量与本地区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且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区域异质性、时期异质性显着影响的新发现。量化了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到了空间溢出已成为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的新结果。量化了空间溢出效应在邻近地区的梯次分布情况,提出了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距离扩大而逐步变小的新观点。(3)采用了新的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实证分析提出了良好治理具有显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的新观点;获得了良好治理的高速度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倒U曲线”变化趋势的新发现;得到了良好治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高速度经济增长效应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异质性显着影响的新结论。基于如上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理论意义,一方面,本文构建了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为理解治理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论描述,为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本文界定了“中国省域治理”概念,提出了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评估框架,为开展有关中国省域治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新支撑。(2)实践意义,一方面,本文证实了良好治理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些可以作为中国大力提升省域治理质量、培育治理质量高值集聚中心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演进特征,这可以成为识别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的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重要参考。

张光润[9](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说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张宁宁,王青,王建君,侯连华,李浩武,李谦[10](2018)在《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对历年来世界油气新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上游勘探进展的认识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基于统计分析、油气勘探等方法理论,梳理了近20年来全球9010个油气新发现情况,重点分析了近5年来油气新发现的储量规模、油气类型、分布领域、盆地类型、作业公司等特点。统计表明,过去20年油气发现总可采储量为6722×108bbl,其中可采储量大于1×108bbl的油气新发现为997个,占总发现储量的85%。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世界油气新发现个数与规模大幅下降,天然气发现比例呈增大趋势。非洲是近年来油气新发现储量最多的大区,接下来依次为拉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过去5年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与前陆盆地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油气新发现储量占总发现储量的70%,主要国际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发现的主体。分析表明,随着勘探难度增加,陆地油气新发现越来越少,深水、超深水油气发现增加,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天然气越来越重要。海上油气勘探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中国油公司在深水区块勘探与充当作业者方面尚有待加强,未来要继续加强上游勘探投入,与国际大油公司开展合作对优质深水资产进行战略储备,并进一步加强海上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重视海上油气相关技术储备与创新。

二、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石墨资源供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资源概况
    1.1 世界资源概况
    1.2 中国资源概况
2 国内外生产概况
    2.1 世界生产概况
    2.2 中国生产概况
3 国内外消费概况
    3.1 世界消费概况
    3.2 中国消费概况
4 国内外贸易概况
    4.1 世界贸易概况
    4.2 中国贸易概况
5 思考与建议
    5.1 思考
    5.2 建议
6 主要结论

(2)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1.5.3 问题史学方法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2.6 本章小结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致谢

(3)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及构架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变迁
    第一节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汉王朝形势
        一、汉王朝国力的提升
        二、汉王朝的边疆形势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一、早期丝绸之路
        二、张骞“凿空”与汉王朝新局面的打开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拓展
        一、丝绸之路的经营与维护
        二、丝绸之路对河西和西域地区的连通
        三、丝绸之路对欧亚大陆诸文明的连通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西北边疆的构建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经略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对匈奴战略的转变
        二、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政治经营
        三、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开发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拓展
        一、张骞“凿空”与汉王朝西域战略的转变
        二、从军事开拓到西域诸国的“东向”
        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构建
        四、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屯田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作物的引进对汉王朝经济的促进
        一、西部世界经济作物的输入
        二、西方“善马”的引入
    第二节 外来生产技术的传入对汉王朝经济的影响
        一、西方毛纺织技术的东传
        二、两汉医药学中的异域因素
        三、西方铠甲具装技术的引进
        四、西方建筑技术的引进
    第三节 丝绸之路开通后外向需求对内地生产的影响
        一、官方贸易的需求
        二、民间贸易的需求
        三、外向需求影响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思想与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 异域文化艺术的传入对汉王朝文化的影响
        一、异域乐器、乐舞及杂技的传入
        二、绘画以及雕刻风格的变化
    第二节 佛教传入对汉代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方僧人的东来
        二、佛教在东汉王朝的传播
        三、佛教对汉王朝既有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胡风”传入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汉代“胡风”的盛行
        二、“胡风”与汉代社会新风尚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节 丝绸之路对中亚、西亚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对帕提亚帝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丝绸之路开拓的递进影响
        一、匈奴西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贵霜帝国南下印度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汉王朝国际贸易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长安、洛阳国际商贸中心地位的确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演化概述与回顾
    2.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2.1.3.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变
    2.2.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
        2.2.1. 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2.2.2. 熊彼特后技术创新学派相关理论的演进
        2.2.3. 制度创新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2.3. 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3.1. 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稳定经济增长理论
        2.3.2. 作为外生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3. 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因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演进与政策框架
    3.1.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
        3.1.1. 引进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
        3.1.2. 改良技术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
        3.1.3. 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阶段(20 世纪70-90 年代中期)
        3.1.4. 自主技术主导的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
    3.2.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分析
        3.2.1. 技术创新模式
        3.2.2. 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3.2.3.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要素系统分析
    3.3. 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框架
        3.3.1.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研发
        3.3.2. 以国家为主导促进大型技术革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
        3.3.3. 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建立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更为先进的工业创新体系
第4章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的赶超发展
    4.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竞争动态分析
        4.1.1. 技术领先国和技术追赶国的动态竞争分析
        4.1.2. 技术创新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
        4.1.3. 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长波的四个阶段
        4.1.4. 技术创新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4.2.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赶超路径
        4.2.1. 技术引进与倾斜生产方式相结合确保经济恢复的技术需求
        4.2.2.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确保战后日本经济高速的技术升级需要
        4.2.3. 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确保稳定增长的技术与产业升级需要
第5章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的停滞发展
    5.1. 日本“泡沫经济”到“失去的十年”
        5.1.1. 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改变
        5.1.2. 泡沫经济的崩溃与“失去的十年”
    5.2. 日本经济的停滞与日本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5.2.1. 日本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5.2.2. 技术创新的劣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6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6.1.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6.1.1.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
        6.1.2. 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散点图
        6.1.3.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2.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6.2.1. 索罗余值法
        6.2.2. 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第7章 日本技术创新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对中国的启示
    7.1.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
        7.1.1. 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
        7.1.2. 充分重视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选用
        7.1.3. 充分重视体制创新
        7.1.4.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7.1.5. 企业是日本技术创新的主体
    7.2. 中国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中国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回顾
        7.2.2. 中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日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的启示
        7.3.1.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7.3.2. 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7.3.3. 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
        7.3.4. 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
        7.3.5.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
        7.3.6.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合作理论
        2.1.1 国际合作生产理论
        2.1.2 社会契约理论
        2.1.3 国际投资引力论
    2.2 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
        2.2.1 国际现行石油合同的种类与特点
        2.2.2 石油合同财税制度关键要素
第3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构成分析
    3.1 石油行业对外合作体制构成框架
    3.2 典型海洋石油开采国对外合作体制分析
        3.2.1 巴西
        3.2.2 尼日利亚
        3.2.3 英国
        3.2.4 典型海洋石油国对外合作体制评价
    3.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
        3.3.1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构成
        3.3.2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产生背景
        3.3.3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主要内容解析
    3.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
        3.4.1 石油合同的条款构成
        3.4.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的属性界定
    3.5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主体情况
    3.6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6.1 国际石油合作经营形式的发展
        3.6.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7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典型案例
        3.7.1 南海东部CACT作业者集团
        3.7.2 蓬莱19-3合作油田
        3.7.3 QHD32-6合作油田
第4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4.2 资源国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
        4.2.1 国际石油合作内部影响因素综述
        4.2.2 国际石油合作外部影响因素综述
    4.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影响因素
        4.3.1 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家战略
        4.3.2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形势
        4.3.3 油气行业国家策略与计划
        4.3.4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4.3.5 财税制度变化因素
        4.3.6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
        4.3.7 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因素
        4.3.8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技术能力因素
    4.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效用分析
        4.4.1 定性影响综述
        4.4.2 定量影响综述
        4.4.3 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构成框图
第5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5.1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2 推进财税制度整合
    5.3 多元合同形式选择
    5.4 放开合作主体权限
    5.5 拓展对外合作领域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和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优势与局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
    1. 前言
    2.研究方法与内容
    3. 结果
    4. 讨论
    5. 优势与局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ANOS1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价值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信息熵理论
    2.4 需求理论
    2.5 规模经济理论
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
    3.1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法定含义
        3.1.1 法律层面
        3.1.2 文件层面
        3.1.3 内涵分析
    3.2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新时期战略定位
        3.2.1 优势矿种
        3.2.2 相关概念界定
        3.2.3 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
        3.2.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
4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及供求趋势
    4.1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选择
        4.1.1 全球资源概况
        4.1.2 我国资源状况
        4.1.3 优势矿产选择
    4.2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4.2.1 稀土资源
        4.2.2 钨资源
        4.2.3 锡资源
        4.2.4 锑资源
        4.2.5 钼资源
        4.2.6 金资源
        4.2.7 石墨资源
        4.2.8 锂资源
        4.2.9 萤石资源
        4.2.10 磷资源
    4.3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供求分析
        4.3.1 主要需求预测方法
        4.3.2 数据基础
        4.3.3 供需分析结论
5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简介
        5.2.2 各三级指标含义
    5.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
        5.3.1 基于AHP和熵权的数学评价法
        5.3.2 专家问卷调查法
        5.3.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法
        5.3.4 矿种调整建议名录
6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探索
    6.1 已有政策执行效果
        6.1.1 已有政策梳理
        6.1.2 开采总量控制政策
        6.1.3 矿业权政策
    6.2 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6.2.1 我国稀土资源特点
        6.2.2 我国稀土产业特点
        6.2.3 问题与分析
        6.2.4 我国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6.3 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6.3.1 我国钨资源特点
        6.3.2 我国钨产业特点
        6.3.3 问题与分析
        6.3.4 我国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6.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伟大成就
        1.1.2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
        1.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地位
        1.1.4 提出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治理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3.2 治理质量的测度视角与实证
    1.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1 主要贡献
        1.4.2 主要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中国省域治理”的概念界定:基于地方治理视角
        2.1.1 从“诺斯悖论”到“权力悖论”
        2.1.2 “权力悖论”的“中国省域治理”解
        2.1.3 “中国省域治理”的概念界定
    2.2 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于权力悖论视角
        2.2.1 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模型
        2.2.2 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
    2.3 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于时间跨度视角
        2.3.1 制度变迁、时间跨度与绩效传导
        2.3.2 制度变迁的边际效益先增后减现象
        2.3.3 治理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
    2.4 治理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2.4.1 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2.4.2 治理质量、地理位置与空间依赖
        2.4.3 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省域治理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
    3.1 评估体系构建
        3.1.1 基本原则
        3.1.2 评估内容
        3.1.3 指标体系
        3.1.4 指标筛选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样本数据
        3.2.2 评估方法
    3.3 时序全局因子分析
        3.3.1 构建分析模型
        3.3.2 检验前提条件
        3.3.3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治理质量评估结果
        3.4.1 指数有效性
        3.4.2 省域排名
        3.4.3 改善幅度
        3.4.4 变异水平
        3.4.5 聚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权力悖论视角
    4.1 理论假说
        4.1.1 良好治理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着正向影响
        4.1.2 良好治理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边际递减
    4.2 模型与方法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择
        4.2.3 研究方法
    4.3 实证分析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模型假设检验
        4.3.3 初步计量结果
        4.3.4 地区差异性
        4.3.5 时期差异性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内生性问题
        4.4.2 样本类型选择
        4.4.3 模型形式选择
        4.4.4 变量形式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时间跨度视角
    5.1 理论假说
        5.1.1 治理质量与人均GDP增长率的“倒U曲线”关系
        5.1.2 良好治理具有显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
        5.1.3 治理质量对人均GDP增长率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5.2 模型与变量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3 长期效应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模型假设检验
        5.3.3 初步分析结果
        5.3.4 地区差异性
        5.3.5 稳健性检验
    5.4 短期效应分析
        5.4.1 初步计量结果
        5.4.2 经济发展水平
        5.4.3 地区差异性
        5.4.4 时期差异性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治理质量影响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6.1 理论假说
        6.1.1 治理质量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6.1.2 空间溢出效应随着距离扩大而逐步衰减
    6.2 模型与变量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择
        6.2.3 空间权重矩阵
    6.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6.3.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6.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4 空间计量分析
        6.4.1 初步计量结果
        6.4.2 地区差异性
        6.4.3 时期差异性
        6.4.4 稳健性检验
        6.4.5 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新发现概况
2 油气新发现特征
    2.1 区域分布
    2.2 盆地分布
    2.3 海陆分布
    2.4 油气公司分布
3 油气勘探发展趋势
    3.1 勘探重点领域由陆地转向海洋, 深水、超深水发现日益增多
    3.2 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 天然气越来越重要
    3.3 技术引领勘探行业发展, 国际油气合作日益密切
4 主要结论与认识

四、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石墨资源供需形势分析[J]. 张苏江,王楠,崔立伟,季根源,邓文兵,张彦文. 无机盐工业, 2021(07)
  • [2]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D]. 董莉莉. 山东大学, 2021(11)
  • [4]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 王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5]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Kallmann综合征伴ANOS1基因突变患者的特征分析和促性腺激素治疗部分性CHH患者的生精疗效研究[D]. 郝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 李晓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治理质量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刘建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10]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J]. 张宁宁,王青,王建君,侯连华,李浩武,李谦.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1)

标签:;  ;  ;  ;  ;  

1999年世界科技新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