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概念的建立与发展

熵概念的建立与发展

一、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守凤,周丽华,武杰[1](2021)在《熵与势概念的沟通——信息在系统演化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势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遇到了"熵―信息―势"三个主要概念,其中熵与势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对立的。如何沟通二者,建立一个相容的科学体系?信息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基于这两个问题,本文在对"熵―信息―势"三个概念讨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信息在"熵与势"概念沟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旨在为做强自己对抗熵增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增强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担当精神和担当能力。

段秀芝,户立春,徐园园,王莉芳[2](2021)在《熵及其拓展的探讨》文中提出熵的概念最初以热力学熵的形式出现在了物理学科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将熵的概念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本文首先阐述了热力学熵的起源、概念及本质,在此基础上,对熵的概念拓展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体现出了研究熵的意义和价值。

陈学钏[3](2021)在《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文中提出重大航天工程技术创新性强,投资规模庞大,参与单位众多,工程的组织管理挑战巨大,因此重大航天工程的研发实施也往往伴随着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例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催生了现代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美国航天飞机推进了定量化风险分析技术概率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等。在我国,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不仅很好地支撑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有必要深入总结这些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的宝贵经验,建立完善我国自己的重大航天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助力我国航天事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转变。本文将基于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实践,综合国外复杂性科学及我国“综合集成”的管理思想,从本体、认识和演化三个方面分析重大航天工程的复杂系统特征,揭示复杂性和整体性间张力驱动重大航天工程行为决策的动力机理,基于重大航天工程复杂性和整体性的演化规律提出系统融合原理,基于熵、负熵概念及其模型定量化描述系统融合原理,考虑系统演化阶段间关系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系统融合网络模型,并在北斗卫星工程“一箭双星”案例中进行应用。首先,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分析研究。重大航天工程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从工程本体、认识及其演化三个方面分析重大航天工程的多尺度复杂性特征。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的要素关联性建立了重大航天工程不同类型系统的描述框架,分析了工程本体存在的多尺度复杂性特征,说明了不同尺度复杂性间的矛盾关系。基于这种工程本体特征,本文分析了多尺度复杂性对工程认知带来的挑战,论述了平均场理论在分析该类系统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在案例研究中认知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的“分”“合”策略。与该策略相对应,本文从多尺度复杂性的演化视角提出了重大航天工程系统演化过程中存在的“竞”“和”机制。该部分研究为提出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建立了理论和逻辑基础。第二,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构建。该部分基于重大航天工程整体性和复杂性同时存在的基本认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北斗卫星工程管理实践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访谈和资料文本的处理,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总结提炼促使重大航天工程复杂性和整体性同时演化发展的决策过程。该部分的研究揭示了重大航天工程微观复杂性和宏观整体性既矛盾又依存的张力驱动工程行为决策的动力机理,概括了包括“复杂性降解”和“整体性中和”的策略组合,提出了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该原理有助于发展我国航天工程的传统综合集成管理理论和方法。第三,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熵模型构建。该部分基于生物系统的演化分析重大航天工程微观复杂性及宏观整体性演化过程,应用熵及负熵的概念和模型描述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中“复杂性降解”和“整体性中和”过程,构建系统融合各阶段的双层规划模型,并且通过北斗卫星“一箭双星”测发流程决策说明该模型的应用。该部分的研究将为系统融合原理的实际应用提供定量化的方法。第四,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构建。该部分考虑系统融合原理中各步骤的相关性,基于互信息熵描述重大航天工程中宏观整体性和微观复杂性之间的张力变化,在贝叶斯网络框架内针对系统融合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建立基于互信息熵的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并设计相关智能化算法求解各阶段模型。该部分研究将系统融合原理描述为贝叶斯网络的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利用重大航天工程中各阶段获得的相关数据,为今后智能化工程决策提供方法支持。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我国管理思想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在我国自己的“综合集成”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和方法扩展,在世界重大工程理论研究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形成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郭子湖[4](2020)在《复杂疾病网络熵技术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通量多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学家已经鉴定了海量的疾病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然而,由于这些基因获取过程中可能受到噪音和样本偏倚的影响,使得现有的疾病候选基因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假阳性或冗余信息,阻碍我们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更进一步认识。因此,定量刻画疾病候选基因在不同疾病环境下的调控能力大小,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优先级排序,对于理解疾病发展进程以及开发相应的干预策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用于寻找疾病关键基因的方法往往着眼于静态的全局蛋白互作组,而忽略了不同疾病环境造成的分子间互作关系的差异,以及同一基因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生物过程这一事实。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复杂疾病分子系统的混乱度理论,提出了疾病网络熵这一概念,并基于此刻画不同疾病环境下疾病候选基因的调控能力,系统阐述了其在疾病共发生,药物重定位以及中药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首先,我们基于有向的蛋白互作网络,为274个疾病构建了它们特异性的基因调控网络,用于模拟它们特异性的疾病分子环境,并构建复杂疾病网络熵理论。接着,我们提出了基因网络熵方法(NOGEA)用来对每个疾病候选基因的调控能力排序,推断关键调节基因。利用现有数据库中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数据,我们发现NOGEA推断出的关键基因也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与其他类型的疾病候选基因排序算法作对比,我们证明了NOGEA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疾病关键基因推断技术。阐明疾病的共发生机制对理解疾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证明疾病网络熵理论的可靠性,我们可以将疾病候选基因分为关键型,过渡型以及冗余型三种,用来研究该理论在疾病共发生中的应用。通过与真实的疾病共发生网络对比,我们发现仅用关键型基因推断的疾病-疾病关联网络对疾病共发生关系预测效果最好,甚至优于使用全部疾病候选基因构建的疾病-疾病网络。这说明利用基因熵值对疾病基因进行优先级排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疾病基因中包含的噪音信息。接着,我们发现利用不同疾病之间共同的关键基因或互作关系可以很好的解释疾病共发生的机制。最后,我们利用疾病关键基因初步分析了酒精中毒导致帕金森的可能分子机制。为了研究疾病网络熵在药物重定位方面的应用,我们定义了药物扰动熵(DDE)这一概念,用于刻画每个药物对特定疾病的潜在治疗效果。我们发现通过药物扰动熵的刻画,可以准确的从海量的药物-疾病关系中,识别出已知关系。并且,其准确率显着的高于几种常见的用于预测药物-疾病关系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我们解释了几种用于胰腺癌治疗的药物的潜在作用机制,发现高效的治疗药物更倾向于靶向疾病关键基因在互作网络上的局部模块。进一步,基于该方法,我们从FDA批准的药物中,筛选了11个可能用于治疗胰腺癌的老药,并通过体外抗胰腺癌细胞实验进行了验证。通过RNA测序分析,也证明了我们关于药物靶向关键基因局部模块的假设。最后,基于疾病网络熵理论,结合系统药理学分析框架,筛选了用于抗胰腺癌的草药仙鹤草,并分析了其潜在分子机制。我们发现仙鹤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苷,百秋李醇等可能通过调节胰腺癌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因子来控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控制趋化因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阻断胰腺癌对神经系统的侵袭。此外,仙鹤草中的活性成分对免疫调节也有一定作用。这些结果说明,仙鹤草可能在胰腺癌的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重塑胰腺癌的代谢和免疫微环境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总之,疾病网络熵理论是我们基于疾病分子系统混乱度,提出的用于挖掘疾病特异性关键基因的新策略。其在疾病共发生,药物重定位,中草药作用机制等多个方面的成功应用,为人类复杂疾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峥[5](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李均,王志诚,吴雨轩,袁志,袁承勋,王莹,孟庆鑫,霍雷[6](2020)在《熵概念的延拓——从热熵到信息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介绍了热力学熵、信息熵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并基于熵在信息论中的应用实例找出热力学熵与信息熵两者之间的关联.最后通过麦克斯韦妖被西拉徳、兰道尔以及现代实验解决过程论述了信息与能量、信息熵与热力学熵之间的关系.

王超军[7](2020)在《遥感时空信息熵及在延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生态可持续性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难点所在。论文视生态系统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生命体,“生命赖负熵为生”,进而从熵的视角研究生态可持续性的交叉学科意义,旨在探索一套基于时空信息熵的分析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时间信息熵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讨论。计算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熵值往往依赖于基础函数模型的选择。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引入新的计算方式并加以改进,提出了“时间信息熵”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直接基于观测数据得到熵的估计值。与常用方法相比,它的适用范围更广。在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研究背景下,结合生态弹性,讨论了时间信息熵的生态学意义,并总结了基于时间序列NDVI数据的熵值表征生态弹性时需要注意的各项因素。(2)空间信息熵方法及其生态学意义讨论。由于“维度不匹配”问题的存在,信息熵实际上难以反映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此现象,本文引入“邻近度”的概念,将空间属性定量化表达,提出了“空间信息熵”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算法比较,一方面验证了空间信息熵符合“熵”的一般特性;另一方面,与其他类似方法相比,新方法对格局的空间变化信息更为灵敏。故它能够用于表征生态系统格局在空间分布的无序性和异质性。结合生态复杂度,讨论了空间信息熵的生态学意义。(3)初步建立了“熵视角下的生态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当前研究多是从生态系统格局、或生态系统动态分途讨论生态可持续性。在熵的计算问题得到解决后,本文尝试将“格局”和“动态”有机结合起来: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信息熵能够提供关于系统所处宏观状态的客观判断依据,而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信息熵与土地利用格局结合起来,其生态学含义可以得到更恰当的解释,能够为生态治理提供更客观的依据。(4)延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分析。将上述“分析框架”用于延河流域,结果表明:当地生态系统格局的有序性提升,生态复杂度增强;生态系统动态以有序和较有序为主(61%),生态弹性能力总体增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项生态保育和管理的参考建议。

王嘉锐[8](2020)在《基于熵理论的仓储物流精益化管理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要求经济要高质量发展,追求投入产出比更高。以前,大型制造业在控制经营成本方面,大多是把精力放在降低采购成本以及生产加工成本方面,而忽视了物流这一重要环节,特别是仓储物流更是很少人关注。现在,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已越来越受重视,包括仓储物流。在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对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对仓储物流业务进行流程梳理,找出各业务环节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精益理论进行原因分析,实施优化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后的效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仓储物流的概念及作业内容、精益管理理论及熵理论进行了介绍,将仓储物流和熵理论结合,提出了仓储物流系统熵的概念,以作业时间为衡量标准,分析了精益管理对仓储物流系统熵的影响。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考虑到分析要素是否科学、是否方便执行,尽量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设定了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后的效果评价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基于熵理论的评价模型,为科学评价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后的效果提供支撑。本文选择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作为实例分析,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该企业仓储物流实施精益管理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相关人员现场收集的数据,结合本企业ERP内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验证了所建指标体系和模型是科学有效的,证明了这种评价思路和方法是有意义的。本文最后介绍了企业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的方法和路径,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如何对企业仓储物流实施精益化管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如何降低仓储物流系统熵提出了一些建议,对如何提升制造型企业的仓储物流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钟玮浩[9](2020)在《动态复杂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得到广泛应用,在社交网络中,能够认识结交新的好友,发布共享信息,为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极大便利。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响力最大化问题。该问题应用方面广、发展前景大,是复杂网络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解决影响力最大化问题,诸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了贪心算法和启发式算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但是,随着网络规模逐渐变大、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变化、网络中的用户频繁增减,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的研究重心已经从静态网络逐步转向动态网络。动态复杂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选取合适的影响力传播模型,针对不同的网络结构,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二是如何准确评估节点影响力,目前主要依靠一些中心性指标进行评估;三是如何选取种子节点,既要保证最终影响力足够大,又不能使用时间复杂度过大的算法。针对上述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结合现有影响力最大化算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引用了熵的概念,提出了传播熵的概念,用来评估节点的影响力。与传统的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相比,传播熵在考虑节点自身的影响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节点位置和多阶邻居的影响力。并在一个小型网络中验证,传播熵可以更准确地评价一个节点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并且可以对节点的影响力进行更精确的排序。(2)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播熵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首先选取当前网络中心核层里传播熵最大的节点作为种子节点,之后计算候选节点和种子节点的共同邻居程度,对部分节点作折扣运算和覆盖处理,从中选出与种子节点共同邻居较少、传播熵较大的节点作为新的种子节点。该算法在每轮次都尽可能选取影响力较大的节点作为种子节点的同时,也能保证种子节点足够分散,减小影响力重叠,使最终的影响力传播范围足够大。(3)选取传染病模型,在四个公开的网络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现有的4种求解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的算法进行比较,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可以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可以选取出影响力传播范围较大的种子节点集合,证明该算法有效可行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封博谞,庄小东[10](2020)在《碳基介熵材料:理论与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碳型材料,包括纯碳材料的各种同素异形体、碳基骨架的稠环芳香分子、聚合物、框架材料等,已成为当今材料领域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这些研究当中,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研究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质,而忽略了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本中的很多概念,如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和拓扑缺陷,已经无法用于深入理解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富碳型材料之间的构效关系.这就使得通过改变已知材料的有限结构来调控材料的性质变得工作重复而繁重,且基础理解受限于研究个体上.作者将从材料"熵"的概念入手,尝试理解富碳型材料之间熵的相对高低,并建议基于"介熵"的认识开发新型富碳型材料、开发新型介熵富碳型材料的全新性质.基于对具体的不同的新型富碳型材料的讨论,将"介熵"这一概念引入到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以及广泛存在于碳材料中的拓扑缺陷的理解上.类似富碳型材料的关系不再模糊地停留在几何结构层面上,为今后介熵富碳型材料及其他介熵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二、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熵与势概念的沟通——信息在系统演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熵―信息―势”三概念的讨论
    (一)熵是反映热运动过程和方向的物理量
    (二)信息是能改变认知状态和能力的东西
    (三)势是系统或物质所具有的做功的潜能
二、“信息”概念再定义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是负熵”冲破了孤立系统的禁闭
    (二)“信息=差别×联系”定义的科学价值
    (三)信息=有序在素质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三、结语:对抗熵增,蓄势待发

(2)熵及其拓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熵的起源、概念和本质
3 熵的拓展
    3.1 在数学模型上的应用
    3.2 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3.3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3.4 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应用
    3.5 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3.6 在哲学中的应用
4 结语

(3)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复杂系统
        1.2.2 熵
        1.2.3 重大工程复杂性
        1.2.4 重大工程管理理论
        1.2.5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程序和方法
第2章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分析
    2.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本体
        2.1.1 重大航天工程复杂系统
        2.1.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表现
        2.1.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间关系
    2.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
        2.2.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需求
        2.2.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策略
        2.2.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认知结果
    2.3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演化
        2.3.1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演化特征
        2.3.2 重大航天工程多尺度复杂性演化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
    3.1 扎根理论方法
    3.2 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案
        3.2.1 案例选择
        3.2.2 研究方案
        3.2.3 效度验证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北斗卫星工程案例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式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构建
        3.4.1 系统融合原理的动力机制
        3.4.2 系统融合原理的策略组合
        3.4.3 系统融合原理的实施效果
        3.4.4 系统融合原理的核心观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熵模型
    4.1 基于熵的系统融合原理分析
    4.2 基于熵及负熵的系统融合原理建模
        4.2.1 复杂性探索和整体性叠加
        4.2.2 复杂性吸收和整体性相容
        4.2.3 复杂性分解和整体性固化
        4.2.4 复杂性承担和整体性重构
    4.3 熵模型在“一箭双星”案例中的应用
        4.3.1 “一箭双星”系统融合案例
        4.3.2 案例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
    5.1 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框架
    5.2 系统融合原理网络模型
        5.2.1 复杂性探索和整体性叠加模型
        5.2.2 复杂性吸收和整体性相容模型
        5.2.3 复杂性分解和整体性固化模型
        5.2.4 复杂性承担和整体性重构模型
    5.3 网络模型在“一箭双星”案例中的应用
        5.3.1 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的建立
        5.3.2 网络节点概率分布的确定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改进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大航天工程管理经验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复杂疾病网络熵技术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疾病候选基因的发现
        1.2.1 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疾病候选基因
        1.2.2 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疾病候选基因
        1.2.3 使用其他高通量组学技术鉴别疾病候选基因
        1.2.5 公共数据资源
    1.3 疾病关键基因筛选技术
        1.3.1 疾病关键基因概述
        1.3.2 基于网络拓扑性质发现关键基因
        1.3.3 基于生物网络动态变化发现关键基因
        1.3.4 基于调控网络下游基因的表达变化间接推断关键基因
        1.3.5 基于网络共表达分析发现关键基因
        1.3.6 基于疾病网络混乱度发现关键基因
    1.4 关键基因在复杂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4.1 解释复杂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的机制
        1.4.2 筛选新的药物
        1.4.3 理解中药作用机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疾病网络熵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数据集构建
        2.2.2 疾病网络熵的计算及NOGEA方法的构建
        2.2.3 疾病基因分类
        2.2.4 尺度参数确定
        2.2.5 相关性计算
        2.2.6 基因集合富集分析
        2.2.7 通路富集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疾病基因网络熵方法(NOGEA)概述
        2.3.2 尺度参数的确定及其意义
        2.3.3 基因熵的功能刻画
        2.3.4 NOGEA性能评价与对比
        2.3.5 基因网络熵值在不同疾病微环境中的变异效应
    2.4 小结
第三章 疾病网络熵在疾病共发生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基于分子特征的疾病共发生网络的构建
        3.2.2 疾病共发生网络相似度评价
        3.2.3 疾病共发生中的因果推断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疾病基因熵提高疾病共发生网络预测精度
        3.3.2 关键基因有助于揭示疾病共发生的分子机制
        3.3.3 关键基因帮助探索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疾病网络熵用于药物重定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药物扰动熵(DDE)计算方法
        4.2.2 药物扰动熵方法中Tcut值的确定
        4.2.3 药物扰动熵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4.2.4 文献挖掘分析
        4.2.5 细胞活力测定
        4.2.6 RNA提取
        4.2.7 转录组芯片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OGEA提高药物-疾病关联的预测精度
        4.3.2 NOGEA/DDE方法与NIA方法对比
        4.3.3 NOGEA帮助理解药物作用机制
        4.3.4 应用药物扰动熵理论系统筛选胰腺癌潜在药物
    4.4 小结
第五章 疾病网络熵用于抗胰腺癌中药筛选及机制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中草药信息数据库构建
        5.2.2 中药活性成分的ADME筛选
        5.2.3 .中药活性成分的靶标获取
        5.2.4 基于疾病基因网络熵筛选抗胰腺癌潜在中药
        5.2.5 .系统分析仙鹤草的抗胰腺癌潜在机制
    5.3 结果
        5.3.1 中药活性成分的ADME筛选及靶标预测
        5.3.2 筛选抗胰腺癌潜在中药
        5.3.3 系统药理学方法分析仙鹤草治疗胰腺癌的潜在机制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熵概念的延拓——从热熵到信息熵(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力学中的熵
    1.1 热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及定理——熵概念的伏笔
    1.2 克劳修斯熵
    1.3 玻尔兹曼熵
    1.4 热熵概念的启发
2 信息熵
3 麦克斯韦妖
4 兰道尔擦除
5 信息熵的应用
6 结论

(7)遥感时空信息熵及在延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1.2.2 熵在生态系统动态演变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1.2.3 熵在生态系统格局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1.2.4 延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熵的概念及生态可持续性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熵的概念
        2.2.1 热力学熵
        2.2.2 信息熵
        2.2.3 熵的辨析
    2.3 遥感数据在生态可持续性中的应用
        2.3.1 遥感数据的特点
        2.3.2 遥感数据中的噪声
    2.4 熵视角下的生态可持续性分析框架
    2.5 小结
第3章 遥感时间信息熵方法
    3.1 概述
    3.2 模型选择难题
    3.3 生态系统年际间动态变化
    3.4 时间信息熵方法
        3.4.1 熵的度量方法
        3.4.2 遥感时间信息熵
    3.5 时间信息熵和生态弹性
    3.6 小结
第4章 遥感空间信息熵方法
    4.1 概述
    4.2 空间信息熵方法
        4.2.1 维度不匹配问题
        4.2.2 空间邻近度
        4.2.3 空间信息熵
    4.3 实验设计和算法比较
        4.3.1 模拟数据
        4.3.2 实际数据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4.4.2 实际数据结果与分析
    4.5 空间信息熵和生态复杂度
    4.6 小结
第5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介绍
    5.1 概述
    5.2 延河流域概况
        5.2.1 地理位置
        5.2.2 气候和水文特点
        5.2.3 植被分布
        5.2.4 社会经济背景
        5.2.5 生态建设政策
        5.2.6 生态可持续性问题
    5.3 研究数据介绍
        5.3.1 土地利用数据
        5.3.2 NDVI数据
        5.3.3 气象数据
    5.4 小结
第6章 熵视角下的延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6.1 概述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研究区生态格局的组成特征分析
        6.3.2 研究区生态格局的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6.3.3 研究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3.4 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变化特征分析
    6.4 讨论
    6.5 建议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A 时间信息熵方法的推导和证明过程
附录B 关于H_(SC)和IJI的说明

(8)基于熵理论的仓储物流精益化管理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仓储物流管理的界定
        2.1.1 仓储物流管理概念
        2.1.2 仓储物流在企业和供应链中的角色
        2.1.3 仓储物流基本作业内容
    2.2 精益管理理论
        2.2.1 精益管理的起源
        2.2.2 精益管理中的时间分析
    2.3 熵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3.1 熵理论的发展
        2.3.2 熵理论在仓储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
    2.4 精益管理对仓储物流系统熵的影响
        2.4.1 仓储物流系统熵
        2.4.2 精益对仓储物流系统熵的影响
第3章 仓储物流精益化运行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仓储物流系统精益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仓储人员的精益化
        3.1.2 仓储设备设施的精益化
        3.1.3 物料管理的精益化
        3.1.4 仓储方式方法的精益化
        3.1.5 仓储环境的精益化
    3.2 仓储物流系统精益化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精益化仓储物流系统熵评价模型的构建
        3.3.1 评价模型的建立
        3.3.2 评价过程
    3.4 评价结果分析及应用
第4章 仓储物流精益化管理效果评价实践
    4.1 C公司概况
    4.2 仓储物流精益化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在 C 公司中的应用
        4.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2 人员要素熵的计算
        4.2.3 设备设施要素熵的计算
        4.2.4 物料要素熵的计算
        4.2.5 方式方法要素熵的计算
        4.2.6 环境要素熵的计算
        4.2.7 仓储物流系统熵的计算
    4.3 C公司仓储物流系统总熵值的分析
        4.3.1 整体情况分析
        4.3.2 具体要素熵值分析
        4.3.3 后期改善思路
    4.4 企业仓储物流精益化管理改进建议
        4.4.1 理顺仓储物流精益化管理的实施程序
        4.4.2 组建团队开展仓储物流精益管理项目研究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动态复杂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贪心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1.2.2 启发式算法
        1.2.3 其他影响力最大化算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架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2.1 典型网络结构模型
    2.2 影响力传播模型
        2.2.1 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力传播模型
        2.2.2 基于群体状态的影响力传播模型
    2.3 影响力度量方法指标
第三章 传播熵评估节点影响力
    3.1 熵的概念
    3.2 传播熵
    3.3 影响力度量排序
第四章 动态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算法
    4.1 动态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算法研究
    4.2 基于传播熵的启发式算法
    4.3 实验设置
        4.3.1 实验方法及参数设置
        4.3.2 实验数据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种子节点数目对影响力传播的影响
        4.4.2 感染概率对影响力传播的影响
        4.4.3 算法的效率分析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熵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熵与势概念的沟通——信息在系统演化中的作用[J]. 张守凤,周丽华,武杰. 山东社会科学, 2021(09)
  • [2]熵及其拓展的探讨[J]. 段秀芝,户立春,徐园园,王莉芳.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6)
  • [3]重大航天工程系统融合原理、模型及应用[D]. 陈学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复杂疾病网络熵技术的构建及应用[D]. 郭子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6]熵概念的延拓——从热熵到信息熵[J]. 李均,王志诚,吴雨轩,袁志,袁承勋,王莹,孟庆鑫,霍雷. 大学物理, 2020(10)
  • [7]遥感时空信息熵及在延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分析中的应用[D]. 王超军. 清华大学, 2020
  • [8]基于熵理论的仓储物流精益化管理效果评价研究[D]. 王嘉锐.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9]动态复杂网络中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研究[D]. 钟玮浩. 兰州大学, 2020(04)
  • [10]碳基介熵材料:理论与实验[J]. 封博谞,庄小东. 化学学报, 2020(09)

标签:;  ;  ;  ;  ;  

熵概念的建立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