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政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苏州大学文政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一、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素珍[1](2020)在《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国务院等主管部门引领下,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动了校园足球的快速发展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河南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扎实有序的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截至2019年11月河南省已有1900余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初中500余所,积极对校园足球建设进行探索,形成了校园足球建设的“河南现象”,大大促进了足球在河南省中小学的普及。但新的校园足球开展五年余,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学及足球活动开展情况如何?能否满足学生的足球活动需求?对于暂时还没有足球兴趣或不喜欢足球的学生,校园足球特色校的其他体育活动开展能否满足这些学生的体育需求?校园足球特色校在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误区?如何进一步发展,均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为此,本研究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活动开展和其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了解其满足不同学生的足球需求和其他体育活动需求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与误区,并探究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对策,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参考。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地区选取1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学校的教师和各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1)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基本满足多数学生对足球活动的需求。(2)其他体育课开设的内容主要有田径、篮球、跳绳和中招考试内容,其次是体操和乒乓球。对于暂无足球兴趣或不喜欢足球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表示其他体育课开设内容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女生表示没有的比例大于男生。(3)多数足球特色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组织是男女同班教学,学生更喜欢的教学形式是按兴趣分班,目前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4)其他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容主要有跑操或做课间操,其次是中招考试内容、跳绳和篮球项目。对于暂时无足球兴趣或不喜欢足球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表示其他课外活动开展不满足自己的需求。(5)足球特色学校开展足球训练队、田径训练队、篮球训练队和跳绳训练队较多,整体上,男生参加课余训练队的人数多于女生。校内赛事主要有足球比赛、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和跳绳比赛,体育赛事举办的类型与次数仍需加强。(6)女性师资数量少,没有满足部分学生对女性体育教师的需求。体育场地以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台较多,满足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7)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发展足球的同时存在一些误区:第一,足球课程“一刀切”;第二,学生足球兴趣的培养是一蹴而就的。第三,足球文化与其他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没有协调发展。研究建议:(1)针对校园足球发展中的误区建议如下:第一,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上足球课;第二,对学生足球兴趣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第三,足球文化与其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其他体育课开设的内容,相对要考虑下对足球无兴趣或不喜欢足球这些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女生的需求。对于实在不喜欢足球的学生,应保证对他感兴趣的项目要开足开齐。(3)在实践中革新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条件的足球特色学校可以尝试实行“体育走班制”或“行政班+选项”的教学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体验运动的乐趣。(4)增加课外活动开展的时间,丰富课外活动开展内容,使课外活动的开展更好的满足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5)加强女生喜欢项目的训练队的建设,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女生参加课余训练队。增加校内比赛的类型和次数,使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6)采取措施引导与支持女性从事体育教师,建设一支“数量足、技能全、会科研”的师资队伍。

常锦华[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大学城”,至今大学城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建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打破了高校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降低教育成本,增进各校交流合作。但是,我国大学城并没有实现集群式发展,只是在距离上缩短,在资源管理和利用上仍旧是传统、封闭的状态。因此,打破这种状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模式是迫切需要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互联网+体育”开创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径。高等教育需与时俱进,加快高校体育的网络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有机结合,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网络化平台。一方面,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师生获取体育信息资源的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校内体育资源配置合理适度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研究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10所院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总体丰富,种类齐全。但共享处于初级阶段,园区内并没有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和平台,但各校体育领导部门和在校师生均表示希望体育资源可以进行共享。2.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地理位置优越、园区内部共享愿望强烈等。3.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在校师生均希望通过新媒体来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园区内多数学校没有建立与体育有关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体育信息公布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的需要。4.通过研究构建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1)建立园区高校体育联盟:建立体育联合管理部门、实现学分互认、建立统一学子卡等。(2)构建体育资源共享的供给模式:建立体育网站、运动APP、微信公众号。(3)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分为面对社会人员、在校师生、后台管理人员的三大子平台,平台包括体育场馆资源、体育课程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体育卫生保健、高校体质健康监测、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用户交流九大模块内容。真正实现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共享。

谢松林[3](2020)在《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足球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亚洲和世界足球仍全方位落后,其中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振兴中国足球必须要补齐的短板。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内部不协同的问题比较严重,是制约后备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只有内部元素之间的协同,才能带来体系结构上的有序,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学属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解释了系统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从协同学的视角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海是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地区和改革示范区,尝试了很多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矛盾,是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最佳的试验田。文章以系统论、协同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可表达为以下理论模型: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决定协同效应;足球文化是序参量,是决定性变量,直接和通过协同条件间接影响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进而影响协同效应。(2)足球强国的共同经验表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效应最终得益于良好的足球文化:以人为本和契约精神衍生了足球并使其按照自组织的方式发展,有效激发了体系元素的活力,形成了纵向独立和横向支撑的经纬结构,最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和职业球员培养效果,而且球员整体输出通畅,投入产出比较高。强国经验显然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相吻合。(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印证了协同发展理论模型: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决定协同效应,其中体系元素的作用更大;序参量对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产生深远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通过协同条件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上海现存的问题主要是体系不够开放和体系结构欠佳。此外,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上海特色”,包括资源叠加效果良好、专业人才聚集、勇于改革和创新、校园足球引领全国、更具国际视野等。(4)标本兼治是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标本兼治”是指:优化足球文化是治本,对其它维度的优化是治标。各维度的优化思路与对策包括:完善政府的评价体系,淡化竞技和成绩,提高足球普及、文化培育、条件建设等基础性指标的权重,以此践行科学发展,形成正确的协同效应观;全国统一注册,完善转会制度,坚决执行青训补偿制度,保障球员和培训机构的基本利益,实现多方利益均衡,激发体系元素活力;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系,在促进体系分化的同时增强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快管办分离,强化政府和足协“管”的职责,淡化其“办”的职能,营造良好的自组织环境,变管理为治理;提升足球文化的战略地位,将体育纳入各级升学考试,扩大足球普及,淡化社会重文轻武的观念,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

吴小华[4](2020)在《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它与体育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主体,并与体育课相互配合,一起致力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课外体育活动分为校内与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与坏,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小学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对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苏州高新区各小学都开展了一定量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但开展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校开展的校内课外体育项目“偏科”比较严重,足球项目每个学校都有涉及,而像武术和体操这类项目开展的学校则寥寥无几;部分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略显单一;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官方培训经验;学生是否能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受作业量和家长的态度限制较大等。为了促使苏州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更好发展,提出了包括推进更多体育项目走进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多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减少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帮忙做相关家长工作,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等建议。

伍娅琪[5](2020)在《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体育课的延伸、延续和补充,而且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分别从师资、场地器材和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组织等各方面支持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除了高质量落实各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之外,也能够积极稳固地推进,并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继而总结出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特色,最终推动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5.1广东白云学院对课外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场地器材的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还积极吸纳社会上的优秀资源,大力组建体育骨干队伍。5.2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锻炼的特色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学校体育社团。保证校内传统社团顺利发展的前提下,提倡鼓励新型社团的加入。5.3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训练的特点是两头抓的模式。一方面不断创新研究专业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双管齐下保证了学生良好的发展。学校建立的良好训练机制,使之形成一轮良好的循环。5.4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竞赛特点是:从项目设置、参赛方式上有别于传统运动会,积极抓住新的体育形式,给学生提供平台。5.5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组织特点是:学校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以及负责任的组织管理人员。高质量的体育骨干队伍确保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5.6广东白云学院以其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吸引着校内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社团与体育方面给了学生高度的选择自由。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满意度较高。5.7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多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有32名学生跨专业考取体育硕士研究生;在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2019年3月21日教育部批准新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李军言[6](2020)在《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都对妇女体育参与问题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度,不少国家专门出台了妇女体育相关政策支持指导着妇女体育的发展,可见促进妇女体育参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2019年我国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可见“青少年”和“妇女”的体育参与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高中女生”作为“青少年”和“妇女”的交叉人群,在身心发展的过度阶段,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情况值得重点关注。然而,据调查女生体育参与率从幼年开始就普遍低于男生,并在高中阶段达到差异的最高点,面对此严峻的现实问题,找出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原因,调查高中女生具体参与障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为调查对象,根据Froehlich Chow(2010)等研究者建立的“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身体活动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调查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在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制度层面的体育参与障碍,分析障碍因素形成的具体深层次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国情,给出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1)我国城市高中女生群体在体育参与的时间、频率、强度和体育活动态度等方面都明显低于男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女生的体育运动量会明显下降,不同年级高中女生的体育运动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导致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高中女生的运动强度明显降低;(2)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调查发现:个人障碍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因素、社会环境障碍因素、政策障碍因素都与高中女生的运动量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个人层面对于高中女生最具影响力,其次分别是社会环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高中女生对政策障碍因素的感知度相对较低。不同年级、不同活跃程度高中女生其体育参与障碍因素也存在差异;(3)个人障碍因素是阻碍其体育参与的首要因素,在个人障碍因素层面中“缺乏运动时间”“缺少运动习惯”“身体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是影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关键;(4)排在第二位的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缺乏运动氛围”“男生更容易在体育领域获得成就”“爱运动的男生更受欢迎”这三个因素是阻碍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显着社会环境因素;(5)人际关系障碍因素中,“体育教师的性别”“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对待男女生的差异”与“身边缺乏女性运动榜样”这三个人际因素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最为显着;(6)政策制度障碍对于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影响较弱,“政策制度的缺失与宣传力度的匮乏”“现有体育考试制度不当”“体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妇女体育协会缺乏作为”都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造成了影响。并根据不同层面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以下建议:(1)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建议:(1)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端正体育参与态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2)杜绝任何形式的女性体育丑化现象,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2)人际关系方面:(1)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改善教学方式、平等关注男女生的体育参与,尊重女生体育态度;(2)进一步提升家长的活跃程度以及对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3)同学朋友在运动中不评价、不起哄,形成一个积极鼓励的运动氛围;(3)社会环境方面:(1)学校落实分班教学,注重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建设,诱导女生开始运动并且坚持运动,增加运动时间;(2)媒体加大对女性体育报道的力度,增加女性运动榜样的可见性;(3)营造适合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的文化氛围;(4)社区应加强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共同推动女生体育参与;(4)政策制度方面:(1)建立与完善女性体育政策,加大政策宣传与监管力度;(2)在政策的实施中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明确妇女体育协会的职责;(3)改革体育考试制度,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培养女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李鸣[7](2020)在《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千古华夏,唯龙独尊”,舞龙运动作为龙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学校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应当充分发挥其媒介作用,有效普及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学生体质,筑民族之“魂”,造校园之“特”。为把握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情况,促进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舞龙技能,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的教学、课外活动、训练、竞赛、条件建设等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1)仅有少数学校将舞龙项目纳入体育与健康和体育特色课程必修或选修教学内容,舞龙教学目标设置全面,却缺乏统一的舞龙运动大纲和教材,舞龙课程开设的时间和学时不同,舞龙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教学方法丰富,但未将其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考核内容;舞龙运动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且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整体开展情况较好。教练选拔生源方式科学,学生参与舞龙运动以兴趣和锻炼为主,但参训的男女学生比例不平衡,学训矛盾突出;(2)整体竞赛情况较好,各学校每年重点参加一两项国内舞龙比赛,比赛均能取得成绩优异;“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以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主,舞龙专业特长教师少,无教练证和裁判员证占比较高;舞龙场地和器材基本能满足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损坏的速度,侧面反映了经费不充足问题;(3)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长沙市明德洞井中学舞龙运动开展成效显着,学校以龙文化特色立校,立足于学校实际,在校园龙文化、舞龙教学、舞龙课外活动、舞龙训练、师资以及场地器材方面举措为其他“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学习榜样提供经验借鉴。(4)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舞龙特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展不平衡;舞龙运动固定统一大纲教材缺乏;舞龙运动普及与提高不协调;舞龙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矛盾突出;舞龙运动经费短缺与场地器材落后等。(5)为提升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开展成效,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训练、管理”专业化水平,编写专业的适合中学生的舞龙大纲和教材,广泛普及舞龙运动,发扬资源优势,建立管理评价体系,促进学训平衡发展,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管理创新场地器材,健全舞龙竞赛体系,实施运动员等级制等对策。

阮福华[8](2020)在《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多样的社会环境中,体力活动的减少,使人们健康受到影响,此问题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相应文件指出,我国教育事业中薄弱的环节是学校体育,并且城乡间体育发展存在不平衡,应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本研究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城乡中学在体育组织领导、重点任务建设、体育师资状况以及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剖析城乡中学之间体育教育存在的差异与不足,寻求缩小差距的措施,为城乡中学做好学生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福建省龙海市城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运动参与现状为研究内容,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龙海市城乡初中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同时针对学校体育重点任务的落实、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教学现状及学生运动参与度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龙海市城区中学和农村中学两者在推进与落实体育政策方面情况较为乐观。但城乡中学两者的学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依然不够完善,其中,安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风险责任不明确、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协调应急措施不健全均是城乡中学两者体育风险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二)龙海市城乡中学均有充足的体育经费,但城乡中学两者经费投入均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进修和培训、场地器材维修方面投入较少。在体育设备和资源的配置上,城区中学要优于农村中学,农村中学体育场地与设施相对落后,表现出了城乡中学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三)初三年级课时开展等情况均符合相关意见要求,但初一、初二年级因不需要体育中考以及体育师资不足,部分城乡中学存在体育课时开展不足的情况;城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以易开展的基础项目为主,“三大球”及其它项目的训练较少,同时学校组织课余体育竞赛情况,城区中学优于农村中学,体现了龙海市学校体育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龙海市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理念、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等评价内容上,城区中学体育教师普遍要优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体现了城乡间师资配备不协调问题。此外,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对校园课外体育的辅导均不够重视。(五)在参与认知上,城区中学生优于农村中学生。动机方面,城乡中学生参与运动出发点各不相同。在体育教学方面,参与方式、内容及强度城乡中学生无显着差异。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参与方式城区中学比农村中学更具多样性;参与内容、频率及强度城乡中学生均大致相似;参与时间农村中学生优于城区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城乡中学生在参与方式、内容和时间上,均大致相同;体育训练参与频率,农村中学生稍低于城区中学生,竞赛参与频率则相反;体育训练强度城区中学大于农村中学,竞赛强度城乡中学生不存在差异性。(六)影响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情况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与引导对农村中学生运动参与影响比较明显;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上,均存在一定欠缺;农村中学受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影响较为显着;城区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较大;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是影响城区中学生运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城区中学生受自身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体育运动过程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较弱等。针对上述结论,得出以下建议:城乡中学均应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完善事故协调办法,为促进学生运动参与保驾护航;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且当地政府体育经费的支出应向农村中学倾斜,以支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城乡中学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重点任务建设,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热情;注重城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城乡教师管理水平,激发教师教学投入力度,保障课外体育辅导;城乡中学两者应重视教育引导、创新参与方式、丰富参与内容,从而改善学生运动参与现状;城乡中学均应重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切实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李倩倩[9](2020)在《城市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基于天津市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部分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家庭体育环境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包括家庭体育物质环境、家庭体育精神环境、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等,并结合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城市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家庭体育环境现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家庭体育环境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为预测和干扰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现状提供理论参考。一方面为家长加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方法与思路,有利于加强家庭体育环境的建设,从而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为家庭、学校、社区的衔接提供了理论参考,从各个方面加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了理论依据。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体育物质环境中家庭的电子设施得分最高,达到0.43;高值耐用体育器材,得分最低,仅为0.20。低值易耗体育器材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各年级青少年家庭体育物质环境均存在显着性的差异。2.家庭体育精神环境中得分最高的是父母的体育期望,达到4.15。父母体育态度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家庭体育精神环境在各年级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小学阶段的得分最高。3.青少年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强度在年级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高中阶段得分最低,小学阶段得分最高。体育锻炼频率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体育锻炼时间、强度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男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比女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长,而女生的体育锻炼强度比男生的体育锻炼强度高。4.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地点多以免费性为主,经常选择在公园、小区内进行锻炼,以慢跑、快步走作为体育锻炼内容的人数最多。5.家庭体育环境各维度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家庭电子设施与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存在非常显着的相关性。6.家庭体育环境各维度通过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强度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其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朱玲[10](2020)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局势下,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外部教育质量评估已逐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教育质量评估更能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教育质量评估中,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本论文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为切入点,旨在探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的教育质量状况,从而为学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本研究借鉴了NSSE-China测量工具,并结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了《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6级至2019级55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学习性投入理论作为研究基础,首先运用描述统计法分析了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状况、其次对不同群体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的差异情况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法和回归法分析了学习性投入与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在校满意度的影响关系,从中发现本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调查的样本数据整体来看,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不高;具体不足体现在学业挑战度、生师互动和教育经验丰富度这三个指标上。2.在学业挑战度方面,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较少,专业理论课程的挑战程度相比专业技能课程较低。3.在生师互动方面,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不理想,缺乏“三观”(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讨论,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的主动性较低。4.在教育经验丰富度方面,学生的投入度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5.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学业挑战度、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生师互动上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在学业挑战度上存在显着的入学前生源地差异,但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均无显着的年级差异。6.学习性投入的各指标对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在校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校园环境支持度是影响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在校满意度最主要的因素。根据以上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反馈与考核;三是合理设置课程挑战度,革新课程内容,重视课程的梯度建设;四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创设多元化体验,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五是有效发挥学校资源,改善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重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1.1.2 中学阶段关注学生需求的必要性
        1.1.3 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蓬勃发展及存在的现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课开展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师资与场地的相关研究
        1.3.5 关于学生需求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课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1.1 足球课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1.2 其他体育课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1.3 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的需求
        3.1.4 教师对体育课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的看法
    3.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大课间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1 足球大课间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2.2 其他大课间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2.3 教师对大课间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的看法
    3.3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3.1 足球课外活动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3.2 其他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3.3 教师对课外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的看法
    3.4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课余训练与竞赛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4.1 课余体育训练队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4.2 校内体育比赛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5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师资与场地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5.1 体育师资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5.2 体育场地开展与学生的需求
    3.6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3.6.1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满足学生足球需求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3.6.2 其他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其他体育需求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3.6.3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存在的误区
    3.7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的发展对策
        3.7.1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对策
        3.7.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附录B 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教师问卷)
    附录C 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D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2 “互联网+体育”模式的需要
        1.2.3 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
        1.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1.3.3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融合
        1.3.4 有利于缓解政府体育资源不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大学城
        1.4.2 “互联网+”
        1.4.3 体育资源
        1.4.4 共享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大学城体育起源与发展
        1.5.2 国内大学城起源与发展
        1.5.3 国内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5.4 “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3.1.1 体育场地资源现状分析
        3.1.2 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3.1.3 体育信息资源现状分析
        3.1.4 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2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2.1 国家政策导向
        3.2.2 网络技术发展
        3.2.3 地理位置优越
        3.2.4 体育资源丰富
        3.2.5 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部需求
        3.2.6 共享态度趋势
    3.3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3.3.1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原则分析
        3.3.2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目标分析
        3.3.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高校体育联盟
        3.3.4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
        3.3.5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内容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1.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与启示研究
        1.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1.3.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协同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 相关概念界定
        1.7.1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界定
        1.7.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界定
        1.7.3 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
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
    2.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与强国经验
        2.1.1 体系元素基础理论
        2.1.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
        2.1.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的强国经验
    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与强国经验
        2.2.1 体系结构基础理论
        2.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
        2.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的强国经验
    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与强国经验
        2.3.1 协同效应基础理论
        2.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
        2.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的强国经验
    2.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与强国经验
        2.4.1 协同条件基础理论
        2.4.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
        2.4.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的强国经验
    2.5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与强国经验
        2.5.1 序参量基础理论
        2.5.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
        2.5.3 足球文化建设的强国经验
    2.6 本章小结
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
    3.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强国经验模型
    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3 结构方程模型解读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
    4.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总体特征
        4.1.1 协同发展路径特征
        4.1.2 协同发展总体水平
    4.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特征
        4.2.1 竞赛成绩全国领先
        4.2.2 职业球员输送成绩显赫
        4.2.3 球员输出存在压力
        4.2.4 资源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4.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元素特征
        4.3.1 基本元素发育不充分
        4.3.2 子系统发展不协调
    4.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特征
        4.4.1 纵向结构不清晰
        4.4.2 横向联系不紧密
    4.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特征
        4.5.1 人力资源流动不够自由
        4.5.2 资金流动不够合理
        4.5.3 信息资源开放度不高
        4.5.4 “条块分割”是开放的重要障碍
    4.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特征
        4.6.1 国内比较:海派文化有利于体系协同发展
        4.6.2 国际比较:传统文化有碍体系协同发展
    4.7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色
        4.7.1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资源叠加效果良好
        4.7.2 上海是全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4.7.3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
        4.7.4 上海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4.7.5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更具国际视野
    4.8 本章小结
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
    5.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整体思路
    5.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发展思路与对策
        5.2.1 落实科学发展,优化协同效应
        5.2.2 完善政府部门评价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5.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思路与对策
        5.3.1 提高利益均衡,优化体系元素
        5.3.2 健全注册、转会和补偿制度,提高利益均衡
    5.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思路与对策
        5.4.1 促进分化与整合,优化体系结构
        5.4.2 打破行政条块分割,促进体系整合
    5.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发展思路与对策
        5.5.1 走向善治,优化协同条件
        5.5.2 加快管办分离,推进足球善治
    5.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发展思路与对策
        5.6.1 培育足球文化,优化序参量
        5.6.2 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培育足球文化
    5.7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
        1.1.2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
        1.1.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
        1.1.4 巩固体育技能和愉悦身心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的研究基础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2.2 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历程
    2.3 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
    2.4 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
        2.4.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
        2.4.2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目标发展历程
3 文献综述
    3.1 国内外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3.1.1 国内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3.1.2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状况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对比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5.1 苏州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5.1.1 苏州高新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内容情况
        5.1.2 苏州高新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
        5.1.3 苏州高新区小学课余体育竞赛开展情况
    5.2 学校领导对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情况
        5.2.1 学校领导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支持情况
        5.2.2 学校领导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5.3 体育教师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认知与学习情况
        5.3.1 体育教师对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5.3.2 体育教师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知情况
        5.3.3 体育教师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5.4 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4.1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4.2 课余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4.3 课余体育竞赛中体育教师的参与和组织情况
    5.5 学生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5.5.1 学生参与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5.5.2 学生喜欢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5.3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5.5.4 学生对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建议
    5.6 各校体质健康状况
    5.7 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5.7.1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5.7.2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5.7.3 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对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作用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2.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3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相关的研究
    2.4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2.5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管理研究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广东白云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情况简介
    4.2 广东白云学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分析
        4.2.1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背景
        4.2.2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师资状况
        4.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
        4.2.4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4.2.5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4.2.6 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设置
    4.3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概况分析
        4.3.1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者态度分析
        4.3.2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训练开展情况分析
        4.3.3 广东白云学院校园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4.4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设计
        4.4.1 多层次的组织机构设置
        4.4.2 优秀的体育骨干队伍
        4.4.3 多渠道的体育文化知识宣传
    4.5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效果分析
        4.5.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4.5.2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4.5.3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取得的成就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调查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D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E 获奖竞赛成绩单(获奖成绩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促进妇女体育参与的政策文件在世界各国持续出台掀起妇女体育研究热潮
        1.1.2 妇女和女孩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1.1.3 女生作为体育参与的弱势群体,其参与体育活动面临众多障碍
        1.1.4 高中阶段女生体育参与率明显下降,如何促进高中女生的体育参与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
        1.1.5 国际上与发达国家针对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学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2 女性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3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4 高中女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研究现状
        1.3.5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影响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核心概念界定
        3.1.2 研究理论基础——社会生态学模型
    3.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与分析
        3.2.1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概况
        3.2.2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现状分析
    3.3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障碍因素及分析
        3.3.1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障碍因素及分析
        3.3.2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际关系因素及分析
        3.3.3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及分析
        3.3.4 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政策障碍因素及分析
    3.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成功经验
        3.4.1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个人障碍的成功经验
        3.4.2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人际关系障碍的成功经验
        3.4.3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社会环境障碍的成功经验
        3.4.4 国外解决高中女生体育参与相关政策障碍的成功经验
    3.5 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1 政策制度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2 社会环境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3 人际关系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3.5.4 个人方面解决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的发展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我国城市高中男生体育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高中女生访谈提纲
    附录D 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自信背景
        1.1.2 国家政策背景
        1.1.3 龙文化进校园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舞龙运动
        1.3.2 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现状
    2.1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教学现状
        2.1.1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教学性质和目标
        2.1.2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教学大纲及教材
        2.1.3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2.1.4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教学组织与方法
        2.1.5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教学考核与评价
    2.2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课外舞龙活动开展现状
        2.2.1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课外舞龙活动组织形式
        2.2.2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课外舞龙活动的内容安排
        2.2.3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课外舞龙活动时间安排
    2.3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训练现状
        2.3.1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训练队员
        2.3.2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训练组织管理
        2.3.3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训练方法与内容
        2.3.4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损伤
        2.3.5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人才选拔与输送
    2.4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竞赛现状
        2.4.1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组织校内舞龙竞赛
        2.4.2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参加省内舞龙竞赛及成绩
        2.4.3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参加国内舞龙竞赛及成绩
    2.5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的条件现状
        2.5.1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班主任对学生参与舞龙运动的态度
        2.5.2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学生参与舞龙运动的动机
        2.5.3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参加舞龙运动学生学训情况
        2.5.4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师资力量情况
        2.5.5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专项资金情况
        2.5.6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场地器材情况
第3章 个案分析——长沙市明德洞井中学开展舞龙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3.1 建设龙文化“公园”,营造龙文化氛围
    3.2 编写舞龙教材,开展模块教学
    3.3 选拔优质生源,坚持练赛结合
    3.4 “体艺德”三融合,拓展特色文化
    3.5 实施人才战略,打造优秀师资
    3.6 完善场地设施,强化制度观念
第4章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发展不平衡
    4.2 舞龙教学统一大纲和教材缺乏
    4.3 舞龙运动普及与提高步调不一
    4.4 舞龙训练与文化学习矛盾突出
    4.5 专用经费短缺与场地器材落后
    4.6 评价管理体系与人才政策滞后
第5章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对策
    5.1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管服”专业化
    5.2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创编舞龙大纲教材
    5.3 建立管理评价体系,促进学训平衡发展
    5.4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管理创新场地器材
    5.5 健全舞龙竞赛体系,实施运动员等级制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
附录B 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
附录C 长沙市明德洞井中学舞龙运动开展情况图片

(8)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地调查法
        五、数理统计法
        六、比较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龙海市城乡初中对学校体育组织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分析
        一、城乡初中体育组织领导的现状
        二、城乡初中保障落实学校体育重点任务的现状
    第二节 龙海市城乡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三、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四、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运用
        五、体育教师组织校园课外体育辅导
    第三节 龙海市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学生运动参与认知
        二、初中学生运动参与动机
        三、初中学生运动参与方式
        四、初中学生运动参与内容
        五、初中学生运动参与时间
        六、初中学生运动参与频率
        七、初中学生运动参与强度
    第四节 对龙海市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育与引导
        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
        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四、学生课业压力
        五、学生之间的同伴行为
        六、学生自身因素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城市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基于天津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家庭体育环境现状分析
        1.3.3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
        1.3.4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城市青少年家庭体育环境分析
        3.1.1 家庭体育物质环境分析
        3.1.2 家庭体育精神环境分析
    3.2 城市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情况
        3.2.1 青少年体育锻炼频率
        3.2.2 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
        3.2.3 青少年体育锻炼强度
        3.2.4 青少年体育锻炼地点
        3.2.5 青少年体育锻炼项目
    3.3 城市青少年家庭体育环境与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3.3.1 家庭体育物质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3.3.2 家庭体育精神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性分析
    3.4 城市青少年家庭体育环境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3.4.1 家庭体育物质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3.4.2 家庭体育精神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个人简历

(10)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学习性投入能够顺应高校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
        1.1.2 学习性投入作为评估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学习性投入
        1.3.2 教育质量
        1.3.3 本科教育评估
        1.3.4 NSSE
        1.3.5 NSSE-China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关于学习性投入的理论研究
        2.1.2 关于学习性投入的实证研究
        2.1.3 关于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因素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学习性投入的理论研究
        2.2.2 关于学习性投入的实证研究
        2.2.3 关于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因素
    2.3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个案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描述统计分析
        4.1.1 学习性投入的总体描述分析
        4.1.2 学习性投入各指标内部比较分析
        4.1.3 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和在校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4.2 不同群体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差异分析
        4.2.1 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差异分析
        4.2.2 不同年级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差异分析
        4.2.3 不同专业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差异分析
        4.2.4 不同入学前生源地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差异分析
    4.3 学习性投入与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在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4.3.1 学习性投入与教育收获自评的影响分析
        4.3.2 学习性投入与向学/厌学的影响分析
        4.3.3 学习性投入与在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4.4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调查小结及其原因分析
        4.4.1 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上得分较低
        4.4.2 学生在主动合作学习上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4.4.3 学生在生师互动上的频率偏低
        4.4.4 学生在教育经验丰富度上投入不足
        4.4.5 学生在校园环境支持度上得分较高
        4.4.6 学生在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和在校满意度得分较高
        4.4.7 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反映不同的差异
        4.4.8 学习性投入对教育收获自评、向学/厌学和在校满意度有影响
5 提升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对策与建议
    5.1 合理设置学业挑战度,夯实学生的学业基础
    5.2 强化课程教学设计,增强主动合作学习水平
    5.3 营造融洽的生师氛围,提高生师互动频率
    5.4 拓宽教育经验丰富度,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5.5 优化校园环境支持度,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9 致谢

四、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中)体育活动开展满足学生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D]. 黄素珍. 河南大学, 2020(02)
  •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D]. 常锦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D]. 谢松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苏州市高新区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小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5]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D]. 伍娅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我国城市高中女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军言. 河南大学, 2020(02)
  • [7]湖南省“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舞龙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鸣. 吉首大学, 2020(03)
  • [8]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D]. 阮福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城市家庭体育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基于天津市的调查[D]. 李倩倩.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D]. 朱玲.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苏州大学文政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