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秀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真诚贡献

章丘秀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真诚贡献

一、章丘市绣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真诚奉献(论文文献综述)

董情[1](2018)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而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市民们对清新自然、安静休闲的乡村生活环境更加的渴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热度快速上升。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促使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即休闲农业旅游。在供给改革背景下,各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机会和挑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在分析供给改革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研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首先,对本文主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产业融合理论、需求供给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相关的概念。然后,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章丘区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扩宽旅游市场宣传渠道,打造休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变农村环境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强供给服务能力等发展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议对策。

任玉霜[2](2016)在《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中国农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农民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他们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文综合以上观点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构想。研究围绕“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形成的平台以及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区分了农民、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对职业农民培育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评述,具体包括社会分工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收入差距等理论。第二,对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进行研究,介绍了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种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并对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简单评述,在论述目前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时,从培育主体、培育平台、培育主体自身意愿进行分析,并从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第三,分析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内生性环境因素和外生性环境因素,内生性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机械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 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变化,并用多元回归解释了三种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外生性环境因素包括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呼唤,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农产品安全的需求。环境分析不仅了解职业农民培育的迫切性也为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本文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种形式,每种平台都从现状、培养模式、形成途径、相关建议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以龙头职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现有“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弊端,解释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更具有经济效应,并搜集了 2013年中国农垦年鉴中139家龙头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选取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财力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四个指标,得出了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分工理论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和类型划分,在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介绍了家庭农场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第五,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形成的经验,选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研究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背景、经验和效果,总结了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发分别从职业农民立法、教育体系、产业链的拓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进行完善和提升。第六、提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扶持政策,主要观点如下: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并根据耕地的特点,分区域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战东森[3](2016)在《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机制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环境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党中央的重视。然而,实践中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依然是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为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政府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环境问题负责。当前我国的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表现出动力不足的态势,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研究城市政府环境治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环境作为一种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其供给主体必然是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其行动选择中也会进行成本—收益核算,并选择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基于此,唯有从动力机制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济南市为例,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缺乏动力的具体表现有:城市政府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倾向,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投入相对不足,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存在不作为的情况,以及城市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落实效果不佳等。为此,需要从激励和问责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不足的制度性原因。一方面,城市政府环境治理激励机制存在制度性缺陷,表现为:以GDP为核心的“压力型”政治激励模式,纵向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另外城市政府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对官员的晋升影响不够大。另一方面,城市政府环境治理问责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表现为:政府环境问责主体过于单一,客体模糊不清,以及政府官员问责复出机制缺乏细化的规范。可以说,正是由于当前我国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激励和问责机制设计存在缺陷,才使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既缺少“引力”又缺乏“推力”,进而影响了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的动力。鉴于此,在借鉴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水环境治理和英国伦敦大气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从激励和问责两个方面为提升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提供可行对策。一方面,完善城市政府环境治理激励机制,即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增加环保考核比重,合理划分纵向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构建有效的财政激励机制,以及构建政府官员环境治理绩效奖励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城市政府环境治理问责机制,即拓宽城市政府环境问责的主体,明确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的客体,落实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终身问责制,同时还要细化城市政府环境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只有从激励和问责两个方面努力,“双管齐下”,才能使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有充足的动力。

刘洪颜[4](2015)在《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济南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体和基础,产业空间布局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市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剧烈。但是综观全国各区域的产业空间布局可以发现,多数区域没有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产业布局较为紊乱,不仅带来了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持续性。为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为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指明了基本方向。本文以济南市为典型案例,在阐述产业空间布局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济南市空间布局优化进行了案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济南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区位商等方法,借用SPSS等软件,对济南市产业现状和布局进行分析后发现:济南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结构转型优化,三大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宏观布局基本确定,工业集聚进区,服务业网络化发展。但是济南市仍然存在着产业综合实力相对下降、产业发展虚高度化、产业同构化、产业集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布局散乱且不均衡、产城统筹发展亟待提高等问题。2.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济南产业布局优化思路。在采用指数评价法对济南主体功能进行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协调、集群、有序的原则,提出了济南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目标。并根据济南发展基础、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按照“中心优化高效、东部突出高端、西部重在融合、北部体现承接、南部生态主导”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强化梯度聚集,优化产业园区,构筑“一核四区三临”的产业空间新格局。3.三大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重点。在运用区位商等对三大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判定的基础上,对不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分别进行分析。第一产业应形成“一圈两带三区”六大农业区域经济板块;第二产业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面提升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综合措施,加快主城区传统工业企业向外部工业区转移,强化园区支撑作用,打造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3+7+5”的空间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将强化综合服务和高端产业的规划布局,逐步提升“节点、核心、基地”功能,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把济南打造成全国现代服务业重要节点。4.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济南市产业布局优化的措施与保障。济南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需要采取综合举措,即济南市应加大各产业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企业“退城进郊,退乡进园”,并对开发区采取特殊政策;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济南市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济南市应注重人才引进,为产业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范芳玉[5](2013)在《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及支付意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文中提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流域面临“水源不足、水源污染”的问题。为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域生态补偿,即对保护流域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提高行为收益,从而激励保护行为主体的增加,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是流域开展生态补偿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由于流域生态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点,目前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是研究流域生态补偿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参照物(上限)。本文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两种,以大汶河为例,利用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替代市场法对对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01.9亿元,其中直接服务功能价值约为25.44亿元,占总价值的24.96%,间接服务功能价值约为76.49亿元,占总价值的75.04%。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是当地居民对流域生态价值的认识及生态补偿愿意支付的金额的描述,对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通过调查问卷对大汶河流域居民的基本情况、生态补偿认识及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利用Eviews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流域居民生态补偿的显着因素为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对生态补偿紧迫度的认识以及对生态补偿主体的认识。通过综合计算,大汶河流域居民流域居民愿意进行生态补偿支付的人数为139人,占被调查样本人数的53.26%,结合流域莱芜、泰安市人口总数及愿意支付比例,初步估算出大汶河流域居民的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总额为9.995亿元。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制定的两个重要参照物,所得结果相差较大。本文比较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差距较大的原因,对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一定的参照性。

邵士官[6](2012)在《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结晶,是县级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中心。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城市在以扩大内需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中城市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而小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期。诚然,我国小城市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却仍面临诸多阻滞因素,其中的矛盾与症结亟待破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小城市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定位于城市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小城市研究,通过系统阐述,廓清小城市的内涵,破解小城市发展的桎梏,提高对小城市的科学认识,对于推进我国小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城市发展的研究需要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本文一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小城市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小城市与城镇体系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入手,提出了从小城市的确定内涵、清晰标准、完整形态等方面认识小城市的新观念。第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小城市发展的现状,已经形成的特点,面临的矛盾问题以及成因,把握小城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三个方面,深入总结梳理、借鉴国外小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并以山东省小城市发展为重点案例分析,同时搜集运用全国小城市发展的有关数据、信息、案例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夯实了小城市发展的研究基础。我国小城市的发展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小城市大多在秦汉以降的县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经过了建国以后六十多年的发展,为何至今还处于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做指导,深入剖析小城市的发展、走势、机理,同时在大量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影响和制约我国小城市发展的内生性主要阻滞因素,即城市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人口的相对封闭和停滞,影响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选择的历史性因素仍在发挥作用;产业这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城市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本文又深入探讨了影响制约小城市发展的外部阻滞性主要因素,即国家对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始终滞后;小城市发展的规划指导普遍缺乏;小城市的规范和高质量建设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乏法律的约束;小城市的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小城市管理甚至还处于尚未起步阶段。这八大内生外生性阻滞因素的相互交织,形成了阻碍小城市发展的道道樊篱,导致小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甚至畸形发展。研究应当在分析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正确途径。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城市发展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知识,着眼于当前制约我国小城市发展的内生外生八大主要阻滞性因素,构建了消解当前制约小城市发展的主要阻滞因素的路径和机制,即以优化特色产业、推进城市治理、形成市民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来消解八.大阻滞因素。小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制约小城市的阻滞性因素消除以后,小城市如何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是我们下一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关系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社会能否尽快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和振兴。因此,本文着眼于今后三十年发展的历史阶段,围绕打造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尽快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创造性的在小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特色产业发展和户籍、土地、创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实践性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小城市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郭晓旭[7](2012)在《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经济史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老字号是一座城市弥足珍贵的财富,它记录了商号创业的历史痕迹,承载着曾经的辉煌;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史价值。作为历史文化浓郁的齐鲁大地,山东省的老字号品牌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本文以商务部两次评选“中华老字号”入手,分别分析了山东省“中华老字号”餐饮住宿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业、商业、服务业及其他六大行业类别的概况;运用了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现状、入选企业成功发展的原因做深度思考。老字号作为一利,经济资源和有形的财富,直接作用于企业物质生产过程,推动企业市场目标的实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本文试着对山东省已经评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进行系统研究,以儒商文化和鲁商文化为依托,从而探索这些山东“中华老字号”的孕育沃土,从过去的辉煌中总结出成功的经营理念及独特的文化魅力,探讨其经济史价值,为今日老字号重振雄风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中国老字号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国老字号,不仅是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的“中华老字号’虽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几经波折,有盛有衰,但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这些老字号的兴衰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变动、资源条件、文化基础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因素对工商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吸取一些有效的经验,对于了解和研究山东工商业发展史,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无益处。

马池珠[8](2006)在《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农民问题,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农业电视为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系统科学和传播理论为构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创作实践等多种研究途径,对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包括传者体系、内容体系、传播通道体系、受众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构建了基于受众为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本文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一是农业电视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要,表现是农业电视频道少、栏目少、时间短、播出次数少、播出时间边缘化;内容单调、枯燥,艺术性差。二是农业电视传播以传者为中心。本文阐释了农业电视缺失的成因。从传播学角度,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以传者为中心,弊端为:缺少对受众需求的分析研究,传播者决定所制作播放的节目内容和播放,农业电视传播者以经济效益为重,从电视学角度,节目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回报率低,节目资源匮乏,在内容方面,存在节目针对性差,主题不鲜明,内容空洞贫乏等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是使城乡电视出现重大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解决农业电视缺失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使受众成为电视传播系统的主体,在对受众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建立适于农业电视传播的传者体系、传播通道体系、传播内容体系和受众体系。 第二部分:本文对农业电视传播的受众体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农业电视受众的分类、特点、构成、分化以及收视需求。农业电视传播受众由农业生产者、农业管理与经营人员、农产品消费者、城市市民构成。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已经分化成五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贫困农民阶层。农业电视的受众除具有一般受众多、杂、散、匿等特点外,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传统,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农村受众需求研究是受众研究的重点。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受众收看农业节目的目的依次是为了解农业政策、学

二、章丘市绣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真诚奉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章丘市绣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真诚奉献(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数理统计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供给侧结构改革
        2.1.2 休闲农业
        2.1.3 休闲农业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需求供给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3.1.1 加快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3.1.2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3.1.3 带动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可行性
        3.2.1 社会可行性
        3.2.2 条件可行性
        3.2.3 政策可行性
        3.2.4 经验可行性
第4章 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4.1 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4.1.1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4.1.2 农业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1.3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初成体系
    4.2 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4.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4.2.3 调查结论
    4.3 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4.3.1 整体营销观念有待增强
        4.3.2 旅游产品体系亟待建立
        4.3.3 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3.4 旅游服务水平仍待提高
第5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5.1 拓宽旅游宣传渠道,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5.2 构建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5.3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5.4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强供给服务能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土地撂荒严重
        二、粮食进口增加
        三、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化
        四、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
        五、乡土情结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二、国内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二、农民工
        三、新型职业农民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转移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推拉理论
        五、收入差距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以及必要性
    第一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政府推动型职业农民模式
        二、学院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三、市场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二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农民培育施教主体不明确
        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不足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四、农民自身培训意愿不足
    第三节 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农民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职业农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性”环境分析
        一、农村耕地变化分析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
        三、农业机械化分析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生性”环境分析
        一、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三、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第一节 龙头企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龙头企业的经营现状
        二、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模式分析
        三、龙头企业为平台培育职业农民的因子分析
        四、效率实证分析的结论以及启示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职业农民形成的途径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第三节 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二、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组织的比较
        三、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以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美国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日本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三节 德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四节 三种典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立法保障
        二、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三、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3)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机制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述评
        1.3.1 关于环境治理的研究述评
        1.3.2 关于政府环境治理激励的研究述评
        1.3.3 关于政府环境治理问责的研究述评
        1.3.4 当前研究的局限性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政府
        2.1.2 环境治理
        2.1.3 动力机制
        2.1.4 激励机制
        2.1.5 问责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 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不足的表现——以济南市为例
    3.1 城市政府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保的倾向
    3.2 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投入相对不足
    3.3 城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存在不作为的情况
    3.4 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目标责任制效果不佳
第四章 制约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4.1 激励因素分析
        4.1.1 以GDP为核心的“压力型”政治激励模式存在着制度性缺陷
        4.1.2 纵向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导致财政激励不足
        4.1.3 城市政府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对官员的晋升意义不够大
    4.2 问责因素分析
        4.2.1 政府环境问责主体单一
        4.2.2 政府环境问责客体模糊不清
        4.2.3 官员问责复出机制缺乏细化规范
第五章 国外典型城市政府提升环境治理动力的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纽约州政府提升哈德逊河水环境治理动力的经验与启示
        5.1.1 纽约州哈德逊河水环境治理介绍
        5.1.2 纽约州政府提升哈德逊河水环境治理动力的经验
        5.1.3 纽约州政府提升哈德逊河水环境治理动力的启示
    5.2 英国伦敦市政府提升大气环境治理动力的经验与启示
        5.2.1 伦敦市政府大气环境治理介绍
        5.2.2 伦敦市政府提升大气环境治理动力的措施
        5.2.3 伦敦市政府提升大气环境治理动力的启示
第六章 提升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的有效途径
    6.1 完善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6.1.1 完善城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增加环保考核比重
        6.1.2 合理划分纵向政府间财权和事权、构建有效财政激励机制
        6.1.3 构建城市政府官员环境治理绩效奖励机制
    6.2 完善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的问责机制
        6.2.1 拓宽城市政府环境问责的主体
        6.2.2 明确城市政府环境问责的客体
        6.2.3 落实城市政府环境治理终身问责制
        6.2.4 细化政府官员问责复出机制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4)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济南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
        1.2.2 产业布局优化理论研究进展
        1.2.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2 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和内涵
        2.1.1 主体功能区
        2.1.2 产业相关概念和内涵
    2.2 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承载力理论
        2.2.3 区划理论
    2.3 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增长极理论
        2.3.3 点轴开发理论
        2.3.4 集聚与集群理论
        2.3.5 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理论
3 济南产业发展和布局现状分析
    3.1 济南产业发展概况
        3.1.1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3.1.2 产业结构转型优化
        3.1.3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3.1.4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3.1.5 现代农业稳定特色化发展
    3.2 济南产业布局现状
        3.2.1 宏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2.2 工业集聚区成效凸显
        3.2.3 服务业网络化格局日趋稳定
    3.3 济南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3.3.2 产业发展呈现虚高度化
        3.3.3 产业同构化问题较为突出
        3.3.4 产业集聚集群效应亟待提高
        3.3.5 产业布局散乱
        3.3.6 产城统筹发展亟待深化
4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济南产业布局优化战略
    4.1 济南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4.1.1 划分方法
        4.1.1.1 构建指标体系
        4.1.1.2 指数评价法
        4.1.2 划分结果
        4.1.3 不同主体功能区产业功能定位
    4.2 主体功能区划分与产业布局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4.2.1 统筹安排,全面布局
        4.2.2 条块结合,协调布局
        4.2.3 立足园区,集群布局
        4.2.4 产城融合,有序布局
    4.3 布局优化目标
        4.3.1 产业布局趋于有序,形成最佳功能分区
        4.3.2 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初步实现协调发展
        4.3.3 工业区集中集聚发展,主导产业有序形成
        4.3.4 主城区发展格局优化,现代服务业能力显着增强
        4.3.5 布局配置效应显现,三生共赢和谐发展
    4.4 产业布局优化的思路
        4.4.1 总体思路
        4.4.2 产业布局优化格局
        4.4.2.1 主城产业核心区
        4.4.2.2 外围产业拓展区
        4.4.2.3 “三临”产业潜力区
5 济南市三大产业布局优化重点
    5.1 第一产业布局优化
        5.1.1 产业定位
        5.1.2 总体布局
        5.1.3 重点产业布局
    5.2 第二产业布局优化
        5.2.1 主导产业选择
        5.2.2 主导产业总体布局
        5.2.3 不同主导产业空间布局
    5.3 服务业布局优化
        5.3.1 服务业发展定位
        5.3.2 服务业总体布局
        5.3.3 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6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产业布局优化保障措施
    6.1 加大政策体系创新,加快产业优化调整步伐
        6.1.1 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
        6.1.2 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扶持政策
        6.1.3 开发区特殊政策
    6.2 增强服务理念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6.2.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2.2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6.2.3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6.2.4 强化政策引导和落实
    6.3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与活力
        6.3.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6.3.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3.3 创新招商机制
        6.3.4 依靠外向带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6.3.5 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
        6.3.6 充分利用各类土地政策
    6.4 强化人才资源创新,为产业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6.4.1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6.4.2 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6.4.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及支付意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及评估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
    3.2 直接利用价值
    3.3 间接利用价值
    3.4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
4 大汶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1 大汶河流域概况
    4.2 大汶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3 大汶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综合分析
5 大汶河流域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评估分析
    5.1 条件价值评估法概述
    5.2 大汶河流域居民支付意愿描述性分析
    5.3 居民支付意愿模型分析
    5.4 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综合分析
6 生态服务价值及支付意愿对生态补偿标准的参照性——以大汶河为例
    6.1 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的原则
    6.2 参照生态价值评估的生态补偿标准制定
    6.3 参照居民支付意愿的生态补偿标准制定
    6.4 参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居民支付意愿的生态补偿标准比较分析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遗留问题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城市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学术价值
        1.1.3 研究基础
    1.2 概念分析与界定
        1.2.1 小城市
        1.2.2 小城镇
        1.2.3 城市化
    1.3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
        1.3.1 城市发展的一般理论
        1.3.2 城市发展模式理论
        1.3.3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1.5 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5.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5.3 对小城市研究文献的评述
第二章 小城市的形态、发展趋势及其与城镇体系的关系分析
    2.1 小城市的形态
        2.1.1 小城市的规模
        2.1.2 小城市的类型
        2.1.3 小城市的人口和腹地
    2.2 小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关系
        2.2.1 城镇体系概念与启示
        2.2.2 小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关系
        2.2.3 小城市与小城市的关系
    2.3 小城市的发展趋势
        2.3.1 小城市将成为乡村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接纳者
        2.3.2 小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承载体
        2.3.3 小城市的发展政策、实践面临挑战
第三章 我国小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小城市发展的经验
    3.1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沿革
        3.1.1 我国古代小城市的发展
        3.1.2 我国近代小城市的发展
        3.1.3 我国当代小城市的发展
    3.2 中国小城市发展的现状
        3.2.1 中国小城市的人口
        3.2.2 中国小城市的经济总量
        3.2.3 中国小城市的区域面积
        3.2.4 中国小城市的分布
    3.3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3.3.1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3.3.2 中国小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国外小城市发展的经验
        3.4.1 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3.4.2 国外小城市发展路径选择的类型以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小城市发展的内生性阻滞因素分析
    4.1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城市起源学说的综述
        4.1.2 城市发展因子理论
        4.1.3 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 区位的制约
        4.2.1 影响小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4.2.2 山东省小城市的区位分析
        4.2.3 区位如何制约了小城市的发展
    4.3 人口的影响
        4.3.1 小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4.3.2 人口的就业容量小
        4.3.3 人口的流动性较差
        4.3.4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4.4 历史的因素
        4.4.1 峄城区地方行政建制的主要变迁及变迁时的社会背景
        4.4.2 当前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平及原因分析
        4.4.3 历史的启示:行政建制变迁的发现
    4.5 产业的限制
        4.5.1 山东省工业发展阶段分析与判断
        4.5.2 小城市工业发展分析
        4.5.3 小城市支柱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小城市发展的外生性阻滞因素分析
    5.1 政策与体制的约束
        5.1.1 人口政策方面
        5.1.2 城市化政策方面
        5.1.3 行政区划政策方面
    5.2 城市规划的制约
        5.2.1 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发展的作用
        5.2.2 小城市规划方面的不足
        5.2.3 小城市规划缺乏以及执行不到位的危害
    5.3 小城市建设理念和若干行为的影响
        5.3.1 小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5.3.2 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和投入滞后.
        5.3.3 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关系处理不到位
        5.3.4 城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差
    5.4 城市管理失范
        5.4.1 城市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意义
        5.4.2 小城市管理缺乏规范
        5.4.3 小城市管理的缺失
        5.4.4 小城市市民社会没有形成
第六章 小城市发展的阻滞性因素的消解机制构建与分析
    6.1 小城市发展阻滞因素消解机制构建的基础分析及作用分析
    6.2 优化小城市产业发展
        6.2.1 要努力推进产业规划更新
        6.2.2 要努力挖掘整合城市资源,培育新兴产业
        6.2.3 要努力改革户籍制度,不断满足产业创新的人才需求
        6.2.4 要努力推进文化革新,打造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6.2.5 努力推进区域性产业合作
        6.2.6 努力打造区域城市产业的地理标识
    6.3 全面推进城市治理
        6.3.1 要树立科学的城市治理理念
        6.3.2 推进公共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城市治理
        6.3.3 努力围绕满足城市发展的有效需求提供全方位城市服务
        6.3.4 着力构建城市治理的有效保障机制
    6.4 努力构建和培育市民社会
        6.4.1 市民社会的产生、形成对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6.4.2 市民社会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分析
        6.4.3 培育成熟市民社会的机制构建
        6.4.4 加大政策投入,优化政府主导职能
第七章 小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中国小城市的布局
        7.1.1 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与小城市的规模标准
        7.1.2 小城市的区域空间布局
        7.1.3 小城市的功能布局
    7.2 中国小城市的产业选择
        7.2.1 主导产业的选择
        7.2.2 特色产业的选择
        7.2.3 “检视窗”产业理念
        7.2.4 构建企业家成长的激励型城市
    7.3 小城市发展的政策创新
        7.3.1 制定实施差异化户籍管理政策
        7.3.2 创新承包使用权不变基础上的集约化经营土地政策
        7.3.3 建设鼓励创业城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经济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资料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老字号概论和山东省“中华老字号”
    第一节 老字号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山东省入选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
第二章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餐饮住宿业和食品加工业
    第一节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餐饮住宿业
    第二节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食品加工业
第三章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医药业
    第一节 山东省入选为“中华老字号”的医药业
    第二节 山东省医药业老字号的历史概况和特点
    第三节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医药业中的阿胶
第四章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其他类别与其他山东老字号
    第一节 山东省入选为“中华老字号”的其他类别
    第二节 山东省未入选为“中华老字号”的其他老字号
第五章 关于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现状和成功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关于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中华老字号”成功发展的原因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本研究的现实背景与实践意义
        二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 受众中心
        二 电视传播
        三 农业电视传播
        四 体系
        五 传播体系
        六 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二 电视学理论
        三 系统科学理论
        四 教育传播理论
    第五节 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三 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农业电视传播基本情况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假设
        三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第二节 受众收视基本情况
        一 受众构成及基本情况
        二 受众收视基本情况
    第三节 验证假设
        一 电视节目接受方式以无线为主
        二 农业节目不能满足多数农村受众需要
        三 媒体对农村受众的关注程度不够
        四 公益性没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第三章 农业电视缺失的传播学分析
    第一节 基于传者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第二节 基于传者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的弊端
        一 农业电视传播者以经济效益为重
        二 农业电视传播者决定所制作、播放的节目内容
        三 农业电视传播者决定农业电视节目的播放
        四 缺少对受众需求的分析研究
第四章 农业电视缺失的电视学分析
    第一节 节目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回报率低
        一 农业电视节目制作周期长
        二 农业电视节目制作成本高
        三 农业电视节目回报率低
        四 农业电视节目资源匮乏
    第二节 节目内容存在问题
        一 选题问题
        二 节目针对性差
        三 主题不鲜明
        四 内容空洞贫乏
第五章 农业电视缺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城乡长期存在二元结构
    第二节 农村受众多为弱势群体
    第三节 城乡之间存在信息鸿沟
    第四节 农村受众遭受传媒歧视
第六章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第一节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第二节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的优点
        一 使农业电视传播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二 根据受众调研决定制作节目和播放节目的内容
        三 根据受众需要实行“广播”与点播相结合的播放策略
第七章 受众中心理论
    第一节 受众中心论的概念
    第二节 受众中心论的时代背景
        一 受众中心论是社会主义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受众中心论体现人本思想的回归
        三 受众中心论是媒介产业化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
        四 受众中心论顺应了信息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受众中心论会误入歧途吗
    第四节 受众中心论的意义
第八章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受众体系
    第一节 电视传播的受众角色与特点
        一 受众的概念与特点
        二 电视传播的受众
        三 农业电视传播的受众
    第二节 农业电视受众的特点
        一 在政治和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 人口数量众多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三 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
        四 思想观念传统
        五 在电视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
    第三节 农业电视传播受众的构成
        一 农业生产者
        二 农业管理人员
        三 农业经营人员
        四 农产品消费者
        五 城市市民
    第四节 农业电视受众的分化
        一 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受众发生分化
        二 农村受众分化为五个阶层
    第五节 农村受众收视需求分析
第九章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通道体系
    第一节 农业电视传播通道体系
    第二节 电视台农业电视传播通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传输通道体系
        一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农业电视传输体系的发展
        二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传播通道体系的优点
    第四节 信息时代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的发展
        一 数字电视
        二 网络电视
        三 数字化引起电视传播的嬗变
        四 农业电视数字化发展
    第五节 农业音像出版发行传输体系
第十章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内容体系
    第一节 农业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二节 农业电视栏目的策划
        一 农村文化类
        二 农业政策类
        三 农业科技类
        四 农业市场类
        五 农产品消费类
    第三节 农业电视传播内容的特点
        一 新闻性
        二 知识性
        三 价值性
        四 真实性
        五 时效性
        六 娱悦性
    第四节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节目内容定位
        一 正确把握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二 根据受众调研决定农业电视节目内容
        三 强化节目的服务性
        四 营造全社会关注“三农”的氛围
        五 关注农民的命运
        七 要引导农产品的消费
    第五节 农业电视节目的形式
        一 以风趣的语言增强节目的娱乐性
        二 以乡土情怀增强节目的贴近性
        三 以纪录片的理念增强节目的可视性
    第六节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节目创作实践研究
        一 片名有新意
        二 切入点新立意新颖
        三 掌握电视节目的结构
        四 逻辑填密引人入胜
        五 精美的画面
        六 顺畅的解说词
        七 恰当的声音技巧
第十一章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者体系
    第一节 基于受众中心的宏观层面的传媒社会控制体系
        一 农业电视传播宏观控制体系
        二 农业电视传播宏观控制体系树立受众中心思想
        三 农业电视传播宏观控制体系应明确受众权利
        四 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素质的农业电视传播者
        五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六 根据受众需要合理地配置媒介资源
        七 实现传播者之间传播内容的整合
    第二节 农业电视传播个体运作体系
    第三节 研究受众需求
    第四节 尊重受众
    第五节 转变对农村受众的心态
    第六节 重视信息反馈——受众与农业电视媒介的互动
        一 受众参与程度分析
        二 受众借助电视台帮助的情况分析
    第七节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者体系的创新
        一 农业电视传播的组织体系由不均衡向均衡发展
        二 农业电视传播的社会属性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
        三 农业电视传播的资源配置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 节目生产方式由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
        五 节目形态由模式化向多样化转变
        六 传播方式由单向型向互动型转变
第十二章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的案例分析: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
    第一节 在传者体系方面的体现
        一 宏观方面:政府和上级台高度重视
        二 微观方面:农业节目的编排与生产作为频道的重中之重
    第二节 传播内容体系方面的体现
        一 适应观众需求变化
        二 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办好农业节目
        三 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一) 内容把握
        (二) 表现形式
        (三) 画面
        (四) 声音
    第三节 传播通道体系的体现
    第四节 受众体系的体现
    第五节 传播效果的体现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与成果情况
致谢

四、章丘市绣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真诚奉献(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章丘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 董情.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2]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 任玉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3]城市政府环境治理动力机制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战东森.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4]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济南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 刘洪颜.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5]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及支付意愿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以大汶河流域为例[D]. 范芳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6]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邵士官.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4)
  • [7]山东省“中华老字号”的经济史价值[D]. 郭晓旭. 山东大学, 2012(02)
  • [8]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D]. 马池珠. 华南师范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章丘秀江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真诚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