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一、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白刚,沈雨樨,高璐[1](2021)在《基于微博数据的桂林旅游流时空变化分析》文中提出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微博旅游数据,对2016-2019年到访桂林市漓江风景区、阳朔风景区的国内旅游流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漓江及阳朔旅游流的时间分布不均,两地游客时间集中指数显示旅游季节性明显;2016-2019这4年漓江各客源省份游客时间集中指数明显高于阳朔,漓江游客量季节变化程度远高于阳朔.(2)漓江和阳朔客源组成显着不同,数据分析显示两地游客重叠度极低;漓江旅游流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客源地游客量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阳朔旅游流变异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度间旅游流空间差异变化不大,客源地游客量保持相对稳定.(3)两地旅游流都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聚集和异常区域略有不同;漓江客流高-高和低-低聚集区均不稳定,数量和区域变化较为明显,没有显着的趋势变化;阳朔客流高-高聚集区呈现微弱的扩张趋势,低-低聚集区呈现较明显的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两地的旅游客流最大值分布在两广地区,北京是第二大客源地,其次为上海;总体上看,中部地区(湖北、河南)以及华东地区(浙江、江苏、山东)旅游客流量大于除两广和北京、上海的其他省市.(4)漓江游客量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波动较小,游客量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为青海、内蒙古、贵州及海南;阳朔游客量波动比较剧烈,总体呈现平稳略微下降趋势,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为青海.(5)两地旅游流和客源地距离存在显着负相关,旅游客流量随着距离增加而显着减少.漓江及阳朔旅游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原因在于来桂林旅游平均消费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较小.(6)不考虑节事活动引发的暂时性旅游流爆发,桂林漓江及阳朔旅游流变化与温度变化曲线基本吻合,符合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结果,随着温度增加旅游人数上升;而节事活动的引入可以明显提升客流量.

洛伍拉卓[2](2020)在《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九寨沟”为分析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基数庞大。其中,民族地区的旅游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厚,拥有极具垄断性和排他性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当下的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巨变,民族地区旅游景区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景区传播成为必要选择。微信作为其中影响力及覆盖面最大的新媒体,成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首要选择。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做好旅游景区传播”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以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为研究对象,以微信公众号“九寨沟”为个案,从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首先对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进行扫描,分析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和推送文章的特点与不足。其次对“九寨沟”的栏目设置及推送文章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九寨沟”的成功与不足。最后基于前文的梳理分析,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将旅游消费行为划分为出游前、出游中、出游后三个阶段,并从AISAS理论模型的各决策关键点出发,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提出微信传播策略。研究认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利用微信公众号做好旅游景区传播,一要在游客出游前明确景区微信定位,差异化打造景区“名片”,注重标题编辑技巧,创新推文内容题材,优化媒介形式,以引起受众注意,激发受众兴趣。二要在游客出游中完善栏目结构设置、清晰划分栏目类别、完善栏目功能开发,还要善于使用智慧旅游平台,满足游客实际行动需求。三要在游客出游后注重提升游客满意度,提高交流意识、搭建互动平台、设计有奖活动,以增强受众与景区的粘度,引导游客进行正面分享。

何航洋[3](2020)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桂林漓江生态保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桂林山水是广西乃至全国的一张靓丽名片,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位于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桂林喀斯特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到要保护好漓江。所以,保护好漓江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非凡的经济、社会价值和生态意义,对于当地政府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生态保护治理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与重要职能,政府是行政职能的执行者,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在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科学规划,履职尽责,保护好漓江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漓江流域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构建和完善政府治理漓江生态的体制机制,从而实现流域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地方政府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漓江生态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为切入点,将公共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作为工具,对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建设进行研究。经过深入调研探究发现,经过地方政府多年努力,在漓江生态治理过程中已初步构建形成了行政管理、河长制、运营管理、追责问责等体制机制,漓江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极大改善。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及对部分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当前漓江地方政府治理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综合执法机制不合理、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行政协同机制不通畅等,究其原因主要有立法执法机制缺陷、利益统筹存在矛盾、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等原因。结合桂林漓江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政府生态治理的先进经验,建议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综合执法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行政协同机制、支持保障机制等,为政府生态治理机制的建设完善提出了新的模式,从而对漓江下一步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杨嘉颖[4](2020)在《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力和消费结构视角》文中指出旅游消费结构和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志。对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和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入境游客的消费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对入境旅游的发展研究。广西与云南同属于我国西部旅游大省,得益于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广西与云南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然而,相对广西而言,云南发展起步早,且己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因此,将两者进行对比,对于提高广西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至2017年的9年时间为考察期,对其国际竞争力和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文章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等的2009-2017年数据资料为基础数据。一方面,通过引入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服务贸易开放度指数(SO)以及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SCA)从不同视角对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高级化指数、信息熵、区位熵以及动态偏离-份额等方法对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变动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劣势因素,通过借鉴云南发展经验并结合广西入境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扩大入境旅游的研究领域,并为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效参考。

朱茜[5](2018)在《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营销绩效评价是旅游景区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明晰具体的营销绩效水平,设计出更好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景区的营销投入效率等作用。然而,学术界将重点放在营销策略的研究上,却忽略了对营销策略实施后的效果测评。近年来,人们开始正视现实问题,反思旅游景区大量营销投入所带来的效果,亟需有一种能够衡量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理论和方法,学术界就如何对营销绩效进行评价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将旅游景区营销绩效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并不多见,没有成熟理论和普遍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对影响因素的剖析,这不利于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营销资金的使用效用,影响其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对市场营销绩效、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指标、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发展并应用了理论。再此基础上展开了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我清楚了相关研究内容和脉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完成了对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产品营销,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指标?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既有科学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2)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水平究竟如何?采取什么方法对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进行评价?(3)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具体有哪些维度构成,具体影响程度如何?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具体如下:首先,构建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解释性交互行动主义方法的研究步骤,通过深度访谈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把握现象,提炼出关键词,经过预选-修正-确定三个环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研究提出:(1)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性。(2)综合以往的研究和本文的访谈,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次,共13个指标,除满意度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使用增长率表示。(3)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本文所构建的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与以前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指标来源和指标选择方面均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其次,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构建的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内容,形成测量量表,对我国5A级旅游风景区进行调查,共获得103份符合研究需要的样本数据,时间跨度3年,指标数据采用平均值。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景区综合营销绩效水平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在103个样本景区中,共有85个样本景点的营销绩效隶属于“中”等以上水平,但处于“好”等级的样本占总体样本比1/3。表明整体绩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水平不均衡。除了少数样本景点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性三个维度上的绩效水平保持均衡之外,大多数景点的营销绩效水平并不均衡。(3)旅游景区营销在经济效益方面的绩效高于其他两个方面的绩效,说明景区营销的社会绩效和市场竞争性绩效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4)依据景区所属区域,东部区域的营销绩效水平最高,其次是西部区域的营销绩效,中部相对较低。(5)通过对样本绩效结果比较发现,灰色系统绩效评价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绩效结果基本保持一致。(6)本研究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依据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计算的绩效水平符合客观现实。再次、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综合政府职能理论和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探讨了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形成是内外部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角度剖析了影响景区营销绩效的核心要素,包括旅游景区的资源要素、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管理者和营销能力5个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15个研究假设,设计了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测量题项,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本研究将已经过检验的指标体系的三个测量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影响因素作为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3个样本景区进行调查获取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区分效度,为进一步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奠定基础。验证性分析结果显示:(1)旅游景区的资源要素、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管理者和营销能力5个要素,对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2)本研究提出的15个研究假设,大部分假设得到了支持,其中有9个成立,6个不成立。(3)影响因素的各维度对营销绩效各维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景区营销的经济绩效受资源要素、行业发展、管理者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显着影响,景区营销的社会绩效受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的显着影响,市场竞争性绩效受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管理者和营销能力的显着影响。最后,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优化策略。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优化策略,并在营销绩效评价制度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实务界的营销绩效改进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在理论框架方面,文献分析发现,旅游景区营销的研究重点在营销策略上,而忽视了营销策略实施之后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旅游景区营销理论研究的框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贡献。(2)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现有研究缺乏对长期性、创新性的评价,缺乏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视角出发,评价指标综合考虑政府、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满足程度,反映了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重视营销绩效生成过程的“黑箱”的研究,新引入品牌资产和营销创新指标。(3)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剖析景区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多以单要素研究为主,本研究以现代市场营销和政府职能等理论为支撑,综合剖析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为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基本框架的现实选择提供理论依据。(4)提出影响因素对营销绩效影响的模型。已有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本研究将已经检验过的指标体系的三个测量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影响因素作为潜变量构建概念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明晰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为下一阶段的营销管理和投入提供指导。(5)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本研究首次引入灰色系统理论,主要借助灰色白化权函数这一研究工具,以此可将灰数变成白数,即将模糊不清,不确定的问题明确化。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就是将景区的营销绩效按照各个函数表达式得出函数值,并确定景区营销绩效的水平。还引入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构建主成分回归模型,对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可依据得分进行排序。利用两种绩效评价方法,还可以通过结果的一致性来判断灰色绩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曹宏丽,张婷[6](2017)在《基于游客感知的漓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自行车以其灵活自由、简捷便利、生态环保等特征逐渐成为游客体验漓江河岸岩溶景观而乐意选择的交通工具.但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检验,发现漓江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不能匹配自行车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存在自行车服务点数量少、专用道不规范、设施不足等问题.针对此,提出从骑行空间、骑行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整与适应,并给出了5条契合漓江资源特色的自行车旅游线路.

洪海林[7](2016)在《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等宏观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资者将目光从城市投向乡村,在风景资源优异的地区规划建设景区,开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等,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协调发展。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来源于南宁市2015年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旨在通过充分保护和利用马峦江及其周边区域的优质景观资源,规划水上观光游览,串联沿江村屯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以建设成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形成当地的一张风景名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景区规划、乡村建设以及景区与村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的深入研究,归纳提炼出适用于本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为马峦江景区的规划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案例分析方面选取了武汉东湖风景区、杭州西湖风景区、楠溪江风景区、桂林漓江风景区、班夫国家公园五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充分借鉴了这五个案例在规划理念、景点安排、功能布局、游线设计、资源保护以及居民点协调开发等方面的成果。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主要依据现场调研、基础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国家相关规划的各项要求进行编制。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主要节点的规划。规划的马峦江景区,总面积为527.3公顷,外围保护范围约728.9公顷。景区主要采用分级保护的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景区划分为了一、二、三级保护区、外围保护范围以及村庄发展控制区,不同的保护分区采用不同控制管理措施。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的主题为“十里画廊·南国水乡”。规划以马峦江为核心,开展水上观光、水上游览、水上休闲。以沿江村庄的改造为基础,规划十里画廊、渔村旧事、京坡晨韵、马峦春色、多萝烟雨、森林花谷、小鸟天堂七大景区以及二十七个景点。山水景观是马峦江景区的展示主体,马峦江景区共规划了山林植被景观、河湖水域景观、建筑风貌景观三类典型景观,并设计了水上观光游览路线、生态养生游览路线、美食文化游览路线、渔村体验游览路线、休闲农庄游览路线五条游览路线,组成马峦江景区的游赏系统,并通过马峦江水上游览为轴线,串联村屯内的游览,实现景村一体化。

鲍青青,粟维斌[8](2015)在《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风景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特征及功能分析,提出了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并结合PSR评价框架和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漓江风景区2002-2011年间10a的相关数据,对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总体健康状况逐年好转,但其压力评价要素长期处于亚健康至疾病状态。针对生态环境压力,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桂林漓江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措施。

陈满[9](2014)在《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环境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区域的旅游而言,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更大。区域旅游的发展如何去应对环境的变化,环境变化怎么影响着旅游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环境变化、人地关系等相关理论从旅游发展环境的角度来研究环境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探讨相关理论在旅游中应用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的运用到旅游发展中来。基于这个思路,本文以漓江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各个方面对其旅游发展的环境做了分析和研究。本文前言部分交代了研究的背景,介绍了文章选题的来源及思路。其次,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漓江景区的范围进行了界定。而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漓江作为中国河流的集大成者,对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做具体的分析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最后,总结了前人相关的研究并作综述,进而提出了自己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先从几个方面对环境分析的理论作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对不足的地方。然后,对漓江景区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其有待研究的方面。基于对前人研究的分析,从而引导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综述了漓江自古以来环境变化的历程,作为漓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评价的引子。桂林自1979年将旅游作为重点支柱产业以来,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以漓江为代表的景区成为桂林旅游的形象地标。漓江景区旅游的迅速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漓江发展旅游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漓江景区正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与这些环境的适应才使得漓江景区旅游得以迅速发展。第三部分对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前人对旅游地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环境分析的理论建立了DPSIR模型对整个漓江景区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具体上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这五个维度具体分析了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即漓江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因素、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旅游发展的状态、旅游带来的影响、对前四个方面的响应策略。本文在五大维度的基础上,再具体分解为各个小的方面,试图全面的对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做评价和研究。文章分析了漓江旅游发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等环境相互制约下漓江旅游进行的响应策略。这些方面的响应措施正是依据环境适应理论,在具体认清所处的环境状态下而提出的。并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及与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的思想去理解和思考漓江旅游发展的方向。第四部分根据前文对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的分析,并结合环境适应理论给出漓江景区旅游发展具体如何响应环境变化而应该采取的措施。即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等方面提出响应应对的措施,为漓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本文探讨了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的起源是顺承环境的必然,是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对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然后,在分析漓江旅游环境的基础上,去理解和响应环境变化为漓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意见和方向。

陆焕玲[10](2013)在《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包容性增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将“中国梦”阐释为“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其中“共享”、“机会”两个关键词与包容性增长理念如出一辙。自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举办题为“以包容性增长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的研讨会以来,“包容性增长”成为中国政界发表演说和学术界研究的高频词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过度追求GDP数量增长,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增长,包容性增长则转变这一增长方式,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机会均等、成果共享。“桂林山水甲天下”流传了八百年,指的就是漓江秀美的山水风光。漓江是大自然的瑰宝,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2011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美国家公园”。然而,当前漓江风景区的旅游正面临着止步不前、不进则退的发展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转变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方式。本文运用包容性增长理念指导漓江风景区的管理与开发,以期促进景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包容性增长研究,首先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包容性增长理念和漓江风景区旅游研究做出梳理。其次,对旅游包容性增长理论做出详细阐述。结合包容性增长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包容性增长理论,探讨旅游景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包容性实现状态。再次,笔者结合漓江风景区旅游的发展情况,对景区的包容性现状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调查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以及访谈漓江风景区部分政府管理人员,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后,根据现状提出漓江风景区实现旅游包容性增长的途径。

二、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博数据的桂林旅游流时空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旅游时间分布集中指数
        1.2.2 客源地差异分析
        1.2.3 空间自相关检验
        (1) 全局自相关分析
        (2) 局部自相关分析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数据来源及采集方法
    2.2 数据处理及结果
3 旅游流时空变化
    3.1 旅游流的时空分布
        3.1.1 旅游流时间差异
        3.1.2 旅游流空间差异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2.1 全局自相关
        3.2.2 局部自相关
    3.3 旅游流空间格局
    3.4 旅游流时间变化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客源地距离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4.2 气 温
5 结 语

(2)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九寨沟”为分析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二、发展旅游业能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三、合理使用微信公众号能有效助推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发展
    第二节 核心问题及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相关研究
        二、旅游景区微信相关研究
        三、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相关研究
    第四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消费者行为学与AISAS理论模型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AISAS理论模型与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
    第一节 AISAS理论模型的发展及要旨
    第二节 AISAS理论模型之于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研究的适用性
    第三节 AISAS理论模型与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的关系阐释
    第四节 AISAS理论模型各关键点界定
第二章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现状
    第一节 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扫描
        一、东北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扫描
        二、中南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扫描
        三、西南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扫描
        四、西北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扫描
    第二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高热度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特点
        一、注重提供信息服务与功能服务
        二、善于使用新媒体技术
        三、开发智慧旅游平台意识强
    第三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微信公众号热门文章特点
        一、标题编辑技巧丰富
        二、内容题材覆盖面广
        三、媒介呈现形式多样
    第四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不足
    第五节 个案选取缘由
第三章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九寨沟”传播现状分析
    第一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九寨沟”栏目设置分析
        一、“九寨沟”栏目设置现状
        二、“九寨沟”栏目设置分析
    第二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2017年劳动节“九寨沟”推送文章分析
        一、2017年劳动节“九寨沟”推送文章标题设置
        二、2017年劳动节“九寨沟”推送文章内容题材
        三、2017年劳动节“九寨沟”推送文章媒介形式
        四、2017年劳动节“九寨沟”推送文章互动情况
    第三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2019年国庆节“九寨沟”推送文章分析
        一、2019年国庆节“九寨沟”推送文章标题设置
        二、2019年国庆节“九寨沟”推送文章内容题材
        三、2019年国庆节“九寨沟”推送文章媒介形式
        四、2019年国庆节“九寨沟”推送文章互动情况
    第四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九寨沟”的成功之处
        一、注重标题编辑善用修辞
        二、媒介形式多样可视性强
        三、多角度展示景区特色美景
        四、震后传播注重时效性与可信度
    第五节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九寨沟”的不足之处
        一、栏目设置不完善
        二、标题设置对热度借力不足
        三、内容题材搭配不当
        四、推文内容趋于单一
        五、互动交流意识弱
第四章 AISAS理论模型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策略
    第一节 基于游客出游前的微信传播策略
        一、明确景区定位,差异化打造景区“名片”
        二、注重标题编辑,全方位提升吸引力
        三、创新内容题材,调整题材搭配
        四、优化媒介形式,注重视觉呈现
    第二节 基于游客出游中的微信传播策略
        一、完善栏目结构设置,满足行动需求
        二、清晰划栏目类别分,强化功能开发
        三、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开发智慧旅游平台
    第三节 基于游客出游后的微信传播策略
        一、注重游客满意度,搭建互动平台
        二、提高交流意识,增强受众黏度
        三、设计有奖活动,鼓励网络分享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民族地区5A级旅游景区(2019年08月)
附录2:民族地区5A级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WCI指数排名(2019年07月-2019年12月)
附录3: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热门文章篇目(2019年07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
附录4:2017年劳动节“九寨沟”推送文章篇目
附录5:2019年国庆节“九寨沟”推送文章篇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桂林漓江生态保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地方政府
        2.1.2 政府治理
        2.1.3 生态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生态政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漓江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现状分析
    3.1 漓江流域基本概况
        3.1.1 漓江流域基本情况
        3.1.2 漓江流域生态资源构成
    3.2 漓江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
        3.2.1 确立了生态治理的行政管理机制
        3.2.2 建立了生态治理的河长工作机制
        3.2.3 完善了生态治理的运营管理机制
        3.2.4 形成了生态治理的追责问责机制
    3.3 漓江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运行取得的主要成效
        3.3.1 治理效果明显好转
        3.3.2 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3.3 生态品牌优势凸显
第四章 漓江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漓江生态保护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4.1.1 综合执法机制不合理
        4.1.2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4.1.3 行政协同机制不通畅
        4.1.4 支持保障机制不健全
    4.2 漓江生态保护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立法执法机制缺陷
        4.2.2 利益统筹存在矛盾
        4.2.3 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
        4.2.4 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4.3 漓江地方政府生态治理个案分析—以阳朔县兴坪镇西塘村为例
        4.3.1 基本情况介绍
        4.3.2 生态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政府创新生态治理机制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政府创新生态治理机制的典型经验
        5.1.1 美国生态治理经验
        5.1.2 欧盟生态治理经验
        5.1.3 日本生态治理经验
    5.2 江苏生态治理的典型经验
    5.3 国内外政府生态治理的基本启示
        5.3.1 加强制度建设,推行生态环保
        5.3.2 完善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5.3.3 利用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第六章 推进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综合执法机制
        6.1.1 建立治理的市-村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
        6.1.2 完善治理的行政处罚案件查处机制
        6.1.3 构建治理的执法保障体系
    6.2 健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6.2.1 搭建治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多元化平台
        6.2.2 推进治理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6.2.3 创新治理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提升机制
    6.3 构建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行政协同机制
        6.3.1 完善治理的沟通协调机制
        6.3.2 建立治理的利益整合机制
        6.3.3 建立治理的协同执法工作机制
    6.4 健全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支持保障机制
        6.4.1 完善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6.4.2 加大治理的财政支持保障
        6.4.3 理顺治理的统一管理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力和消费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
        二、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三、关于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入境旅游
        二、国际竞争力
        三、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四、旅游消费结构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四、消费结构合理化理论
第三章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第一节 广西与云南旅游服务收入情况比较分析
    第二节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客源结构比较分析
        一、按外国人和港澳台区分的结构比较分析
        二、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比较分析
    第三节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消费构成情况比较分析
第四章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测度指标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
        二、服务贸易开放度(SO)指数
        三、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指数
    第二节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测度
        一、基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的测度
        二、基于服务贸易开放度指数的测度
        三、基于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
    第三节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总结
第五章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变动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基于旅游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基于信息熵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基于区位熵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的对比分析
        一、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的构建
        二、总项消费偏离份额动态比较分析
        三、单项消费偏离份额动态比较分析
    第五节 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变动比较分析总结
第六章 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优劣势因素分析
    第一节 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优势因素
        一、优质创汇部门不断成长
        二、入境旅游消费结构高级化与专业化水平较高
        三、广西对港澳台同胞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四、“一带一路”倡议及优惠政策提供发展机遇
    第二节 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劣势因素
        一、部分消费部门结构效益处于弱势地位
        二、广西入境旅游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三、入境旅游产品单一且同质化现象普遍
        四、区内各地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
第七章 提升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云南的经验借鉴
        一、实施“供给+需求”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二、提高边境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三、不断加强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第二节 不断完善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八大“产业链”
        一、强化交通旅游网络建设
        二、提高“美丽广西”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
        三、打造特色购物新模式
        四、积极实施“旅游+”战略
        五、提供更具“人性化”的酒店服务
        六、充分发挥“八桂美食”餐饮特色
        七、充分挖掘入境游客娱乐需求
        八、加强“旅游+通讯”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广西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提高优势旅游资源整合能力
        二、采取多元化宣传方式
        三、加强各消费部门之间的合作
        四、把握“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历史机遇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旅游营销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旅游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功能和要素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功能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要素
    第二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一、赋权方法
        二、旅游景点营销绩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第三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修正思路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修正思路
    第四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形成的内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三、与同类指标体系的区别
        四、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第二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赋权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观赋权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客观赋权
        三、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第四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
        一、几种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三、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量化测度模型构建
        四、指标筛选及综合绩效得分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103个旅游景区为例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营销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样本
        三、数据来源
        四、指标与指标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应用
        三、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影响营销绩效的因素模型构建与识别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模型的构建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及路径图
        四、模型识别
    第二节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的设计过程
        二、变量测量设定
        三、数据收集方式
    第三节 数据分析
        一、样本回收情况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模型评价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实证研究结论
        二、实证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优化策略
        一、资源要素的优化策略
        二、政府支持方面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优化策略
        一、管理者素质优化策略
        二、营销能力的优化策略
    第三节 建立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监督和检测信息网络
        二、建设和优化营销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贡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A-1
附录A-2
附录B-1
附录B-2
附录B-3
附录C
致谢

(6)基于游客感知的漓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与学术关注
2 研究区域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域发展概况
    2.2 实证分析
    2.3 游客整体感知差异性分析
    2.4 漓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结论
    3.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策略
    3.2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行为引导策略
    3.3 漓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线路设计
4 展望

(7)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规划内容与方法
        1.3.1 规划内容
        1.3.2 规划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
        1.5.1 景区
        1.5.2 风景名胜区
        1.5.3 国家公园
    1.6 相关理论
        1.6.1 系统理论
        1.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3 LAC理论
        1.6.4 3S+3L理论
        1.6.5 生态规划理论
    1.7 研究综述
        1.7.1 景区规划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
        1.7.2 美丽乡村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
        1.7.3 景区规划与村庄改造整合研究
    1.8 小结与探讨
2 相关案例分析
    2.1 武汉东湖风景区
        2.1.1 区位分析
        2.1.2 历史人文
        2.1.3 景区概况
        2.1.4 景区特色
        2.1.5 空间布局
        2.1.6 景区规划
        2.1.7 景点规划
        2.1.8 风景游赏规划
        2.1.9 水上游览专项规划
        2.1.10 总结评述
    2.2 楠溪江景区
        2.2.1 区位分析
        2.2.2 历史人文
        2.2.3 景区概况
        2.2.4 景区特色
        2.2.5 总体分区
        2.2.6 典型景观
        2.2.7 主要景点
        2.2.8 总结评述
    2.3 杭州西湖风景区
        2.3.1 区位分析
        2.3.2 历史人文
        2.3.3 景区概况
        2.3.4 景区特色
        2.3.5 总体分区
        2.3.6 主要景点
        2.3.7 社区改造
        2.3.8 总结评述
    2.4 桂林漓江风景区
        2.4.1 区位分析
        2.4.2 历史人文
        2.4.3 景区概况
        2.4.4 景区特色
        2.4.5 总体分区
        2.4.6 主要景点
        2.4.7 分级保护
        2.4.8 总结评述
    2.5 班夫国家公园
        2.5.1 区位分析
        2.5.2 历史人文
        2.5.3 公园概况
        2.5.4 公园特色
        2.5.5 主要景点
        2.5.6 旅游产品
        2.5.7 管理措施
        2.5.8 总结评述
3 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
    3.1 景区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历史沿革
        3.1.3 经济背景
        3.1.4 政治背景
        3.1.5 规划意义
        3.1.6 气候
        3.1.7 水文
        3.1.8 地质地貌
        3.1.9 植物资源
        3.1.10 道路交通
        3.1.11 历史人文
        3.1.12 经济基础
    3.2 景观资源评价
        3.2.1 评价方法
        3.2.2 景源分类
        3.2.3 评分定级
        3.2.4 总体评价
        3.2.5 潜在资源发掘
    3.3 规划目标、范围、性质、期限
        3.3.1 规划目标
        3.3.2 规划范围
        3.3.3 规划性质
        3.3.4 规划期限
    3.4 规划原则、理念、策略、依据
        3.4.1 规划原则
        3.4.2 规划理念
        3.4.3 规划策略
        3.4.4 规划依据
    3.5 环境容量测算与旅游市场分析
        3.5.1 环境容量测算
        3.5.2 旅游市场分析
    3.6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3.6.1 总体布局
        3.6.2 功能分区
    3.7 保护培育规划
        3.7.1 保护对象
        3.7.2 分级保护
    3.8 风景游赏规划
        3.8.1 景区规划
        3.8.2 景点规划
        3.8.3 游线规划
        3.8.4 水上观光游览路线
        3.8.5 生态养生游览路线
        3.8.6 美食休闲游览路线
        3.8.7 渔村体验游览路线
        3.8.8 休闲农庄游览路线
    3.9 典型景观规划
        3.9.1 典型景观与整体风貌
        3.9.2 典型景观特征与分类
        3.9.3 河湖水域景观规划
        3.9.4 山林植被景观规划
        3.9.5 建筑风貌景观规划
    3.10 游览设施规划
        3.10.1 现状分析
        3.10.2 游览设施分类
        3.10.3 管理服务设施
        3.10.4 环卫设施
        3.10.5 标识系统
    3.11 道路交通规划
        3.11.1 竖向地形规划
        3.11.2 交通规划
        3.11.3 道路规划
    3.12 基础工程规划
        3.12.1 基础设施现状
        3.12.2 给水工程规划
        3.12.3 污水工程规划
        3.12.4 雨水工程规划
        3.12.5 电力工程规划
    3.13 防灾减灾规划
        3.13.1 规划目标
        3.13.2 规划思路
        3.13.3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13.4 病虫害防治规划
        3.13.5 抗震规划
        3.13.6 防洪规划
        3.13.7 消防规划
    3.14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3.14.1 现状分析
        3.14.2 分区调控
        3.14.3 居民点调控
        3.14.4 居民安置办法
    3.15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3.15.1 产业分析
        3.15.2 规划目标
        3.15.3 规划要点
        3.15.4 产业引导规划
    3.1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16.1 规划目标
        3.16.2 现状分析
        3.16.3 规划思路
        3.16.4 土地利用规划
    3.17 分期发展规划
        3.17.1 规划目标
        3.17.2 规划思路
        3.17.3 一期规划
        3.17.4 二期规划
        3.17.5 三期规划
        3.17.6 分期规划表
    3.18 管理与实施措施
        3.18.1 宣传措施
        3.18.2 技术措施
        3.18.3 经济措施
        3.18.4 政策措施
        3.18.5 管理措施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图集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8)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相关概念阐析
    1.1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功能
    1.2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2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2.1评价模型
    2.2指标体系构建
    2.3评价方法
    2.4评价标准
3实证研究
    3.1桂林漓江风景区概况
    3.2评估模型
    3.3评估结果分析
4结论与探讨

(9)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环境分析理论
        (1) 旅游地自然环境变迁研究
        (2) 人文环境变迁研究
        (3) 社会制度环境变迁论述
        (4) 旅游活动对文化环境变迁反作用力的研究
        (5) 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6) 小结
        2. 漓江景区研究综述
        (1) 漓江游船管理
        (2) 漓江景区的旅游开发
        (3) 漓江生态环境
        (4) 有关于漓江景区环境变迁分析的研究
        (5) 小结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1. 创新之处
        2. 探讨与不足
二、漓江景区旅游发展及环境变化历程
    (一) 漓江景区的传统变奏
        1. 自然环境
        2. 人文环境
        (1) 政治方面
        (2) 军事方面
        (3) 文化方面
        (4) 经济方面
    (二) 漓江景区的现代演变
        1. 自然环境变化
        2. 人文环境底蕴
        3. 旅游制度环境塑造
三、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研究——基于DPSIR模型的分析视角
    (一) DPSIR模型介绍
    (二) 基于DPSI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1. 模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 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3. 漓江景区旅游发展即驱动因子识别
        4. 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之驱动力分析
        1. 地理驱动力指标
        2. 人文驱动力指标
        3. 经济驱动力指标
        4. 制度驱动指标
    (四) 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之压力分析
        1. 水资源需求压力
        2. 生态环境压力
        3. 旅游承载压力
    (五) 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之状态分析
        1. 旅游资源
        2. 旅游产品
        3. 旅游线路
        4.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态
        5. 旅游满意度现状
        6. 文化旅游现状
    (六) 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之影响分析
        1. 生态环境影响
        2. 人文影响
    (七) 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之响应分析
        1. 自然环境的响应
        2. 人文环境的响应
        3. 制度环境的响应
        4. 旅游产品响应
    (八) 总结
四、改善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的对策总论
    (一) 各驱动力协调促进
    (二) 缓解疏导环境压力
    (三) 针对旅游状态的策略
    (四) 旅游环境影响对策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包容性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包容性增长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包容性增长内涵的研究
        2.1.2 包容性增长提出背景的研究
        2.1.3 包容性增长实现途径的研究
        2.1.4 包容性增长在产业中应用的研究
    2.2 漓江风景区的研究综述
        2.2.1 漓江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2.2 漓江风景区的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研究
        2.2.3 漓江风景区的旅游扶贫研究
        2.2.4 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方式研究
3 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相关理论
    3.1 包容性增长理论
        3.1.1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3.1.2 旅游业与包容性增长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1 利益相关者内涵
        3.2.2 旅游景区与利益相关者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旅游景区包容性增长理论
        3.3.1 旅游景区包容性增长的含义
        3.3.2 旅游景区包容性增长的主体构成
        3.3.3 旅游景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目标
4 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包容性增长分析
    4.1 漓江风景区的基本情况
        4.1.1 地理位置界定及资源状况
        4.1.2 漓江风景区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
    4.2 漓江风景区各主要利益主体的包容性现状
        4.2.1 政府机构的包容性现状
        4.2.2 社区居民的包容性现状
        4.2.3 旅游者的包容性现状
        4.2.4 旅游企业包容性现状
5 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包容性增长实现途径
    5.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职能
        5.1.1 成立专职管理机构
        5.1.2 整治漓江游览秩序
    5.2 促进就业,保障当地居民权益
        5.2.1 加强沿岸居民的人口素质培养,促进就业
        5.2.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
        5.2.3 建立补偿机制,保障当地居民权益
    5.3 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5.3.1 整合沿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5.3.2 提高软、硬件服务水平
    5.4 与其他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旅游业
        5.4.1 与工业联合,生产加工旅游商品
        5.4.2 与农业联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5.4.3 与文化产业联合,开发创意文化旅游
        5.4.4 与地产业、建筑业联合,发展景观房旅游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四、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博数据的桂林旅游流时空变化分析[J]. 白刚,沈雨樨,高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9)
  • [2]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微信传播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九寨沟”为分析个案[D]. 洛伍拉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以桂林漓江生态保护为例[D]. 何航洋. 广西大学, 2020(07)
  • [4]广西与云南入境旅游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竞争力和消费结构视角[D]. 杨嘉颖.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5]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基于游客感知的漓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研究[J]. 曹宏丽,张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08)
  • [7]广西双窑村马峦江景区总体规划[D]. 洪海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8]河流风景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风景区为例[J]. 鲍青青,粟维斌.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2)
  • [9]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分析视角[D]. 陈满.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10]漓江风景区的旅游包容性增长研究[D]. 陆焕玲. 广西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漓江风景区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