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一、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霏,王彩云,王新妍,杨姗姗,乌日娜,张贵斌,武俊瑞[1](2021)在《发酵乳加工工艺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发酵乳以鲜牛乳发酵而成,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营养全面,风味独特,深受大众青睐。近年来,随着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有关发酵乳的生产加工与检测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主要从发酵乳的加工工艺,包括新型原料、新型发酵剂、新型技术,以及发酵乳的检测技术,包括结构检测、风味检测、营养检测、菌落计数、组学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几个方面对发酵乳的加工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进行详述,为今后发酵乳加工生产和品质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李思婷[2](2021)在《无机杂化纳米花固定β-半乳糖苷酶降解乳糖的研究》文中指出乳糖是人类婴儿时期从乳汁中获得热量的主要来源,然而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因此不能消化乳糖。乳糖被肠道内微生物发酵引发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导致乳糖不耐症,影响人类健康。目前主要通过β-半乳糖苷酶(β-Gal)水解法,去除或降低牛奶或乳制品中的乳糖,能够有效缓解乳糖不耐症。酶的固定化技术能够提高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实现酶的重复利用。无机杂化纳米花,是一类由Cu2+和有机组分自组装形成的花状纳米材料,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无机杂化纳米花的制备条件温和,所需的操作少,易回收,更适合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因此,本文选用Cu3(PO4)2为载体,通过β-Gal与Cu2+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形成具有多孔、花瓣状结构的无机杂化纳米花复合物β-Gal@Nanoflower。通过热失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等手段对复合物进行系统表征,证实该固定化策略能有效地将β-Gal分子组装在纳米花中。我们以2-硝基苯基-β-D-半乳吡喃糖苷为底物,进行β-Gal@Nanoflower的酶活性测定。与游离酶相比,β-Gal@Nanoflower在高温、碱性等极端环境下仍具有较高的相对活性。此外,当金属离子存在时,β-Gal@Nanoflower能有效保护酶分子免受金属离子损伤,维持稳定的催化活力。不仅如此,无机杂化纳米花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有利于酶的运输与长期存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综上,通过构建β-Gal@Nanoflower复合物,不仅能维持β-Gal活性,还提高了其稳定性,延长储存时间;利用该方法能有效实现乳糖水解,将有潜力成为解决乳糖不耐症的新手段,在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孙彤彤[3](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杨爽[4](2019)在《猪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脂肪酶能够水解脂肪,形成脂肪酸等风味前体物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催化剂。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对肉品及奶制品的风味均有所改善,为进一步验证脂肪酶功能,本文从猪肉中克隆了脂肪酶基因LPL,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表达,考察重组脂肪酶对猪肉、奶制品、淀粉作用效果,从分子水平和酶水平解析猪肉脂肪酶对食品风味的作用机制,为脂肪酶工业化生产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LPL基因序列,经RT-PCR扩增得到LPL基因,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同源性为99%,构建的LPL基因大小为1756 bp,编码478个氨基酸。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0a-LPL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菌在IPTG浓度为0.4 mM,诱导时间5 h时达到最大表达量,温度对表达量的影响较小。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一条单一的目的条带,与预测重组蛋白理论分子量大小一致为53.58 kDa。经测定重组酶蛋白浓度为189μg/mL,酶活力为0.932 U/mL。重组酶pH稳定性良好,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 8.0和40℃,且对于低浓度的甲醇、丙三醇,重组酶有很好的耐受性。2.将重组脂肪酶和内源性猪肉脂肪酶分别作用于猪肉中,测定脂肪水解氧化指标,结果显示:经脂肪酶处理后的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双烯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表明重组酶具备同内源性脂肪酶相似的作用,对脂肪水解氧化有正向的影响。电子鼻结合GC-MS检测猪肉风味,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烃类、杂环和芳香族化合物、有机酸和酯类、醛类、酮类、醇类等,其中经重组酶与内源酶处理后的猪肉醛类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增加,且重组酶的效果优于内源酶,进一步表明重组酶能促进猪肉风味物质增加,增强猪肉风味。3.电子鼻检测添加内源酶与重组酶后奶制品风味有明显改变。GC-MS检测奶制品样品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有机酸和酯类、烃类、醛酮类及杂环和芳香族类物质等,奶制品样品中呈现奶香味的挥发性物质2-十一酮、2-庚酮、2-壬酮等相对含量均明显提高,表明重组酶能够酶解乳脂肪产生风味物质,有效改善奶制品的风味。4.以淀粉为例,考察重组脂肪酶与内源性的脂肪酶对多糖水解的作用效果。当内源酶的加酶量为2.0 mL,淀粉浓度为6%,反应温度为50℃,体系pH值为6时,淀粉的水解程度达到最高,水解出葡萄糖含量为1.01 mg;当重组酶的酶添加量为2.0 mL,淀粉浓度为6%,反应温度为55℃,体系pH值为8时,淀粉的水解程度达到最高,水解出葡萄糖含量为1.32 mg。

李阳[5](2018)在《酸奶配料在线检测新方法及装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制品生产环节繁多,工艺复杂,生产控制难度大,特别是受限于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技术,我国乳制品生产常采用经验式或是人工抽样的生产调控模式,难以满足我国当前严峻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需求。在现有检测技术下,乳制品厂家对原料奶品质检测能力弱,对生产配料调控能力差,对生产过程实时控制能力缺失,导致厂家很难对产品质量做到精细的调控,乳制品生产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新型乳制品在线检测技术能够为乳品生产提供全程信息化数据支持,是打破这一困境的重要突破性技术之一。本文以乳制品中生产控制较为复杂的酸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酸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针对生产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四种成分:蛋白质、脂肪、蔗糖、总固物,提出了以在线拉曼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在线检测方法。本文深入分析了在线拉曼光谱系统设计要点和复杂动态体系拉曼光谱数据解析方法,由此设计搭建了用于酸奶配料成分检测的在线拉曼光谱采集系统,并发展了基于数字标记的拉曼光谱数据解析方法,形成了一套软硬件合一酸奶生产在线检测系统。在线拉曼检测设备采用新型柔性管式结构,高效实现了与典型酸奶生产线的无缝对接,使其充分适应高温、高湿、强震动的酸奶生产环境,具备连续高强度的检测能力。在实时采集酸奶配料拉曼光谱的基础上,论文发展数字标记拉曼光谱数据解析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密度小波变换,从复杂变动的拉曼光谱中准确解析出待测物质的信号,并以数据驱动的方式采用蒙特卡洛改进型—竞争自适应重加权的变量筛选方法,由此精准筛选并标记出四种关键成分的最优变量集合,建立高效稳定的在线定量分析模型。为验证本系统的有效性,论文采用72个实际样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种关键成分的RMSEP均小于1 g/L,相对误差不超过1.5%,相比于生产控制中10%的允许误差,在线拉曼光谱系统能够为酸奶生产的信息化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并为乳业的智能制造提供新型手段。

张蓓,段小明,冯叙桥,蔡茜彤,范林林,李萌萌[6](2013)在《水解酶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催化剂,酶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食品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具有高效、温和、多样及活性可调节的生物学性质,并给传统的食品工业带来了发展新思路。文中综述了水解酶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水解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建议,并对水解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夏明[7](2011)在《水解进程对乳蛋白酶解产物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活性肽是指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多肽,通常以多肽链序列的形式存在于蛋白质之中。利用天然的蛋白质作为原料,使用蛋白酶水解制取各种生物活性肽,是生物活性肽制备技术中最具可行性的一种。使用酶解法制取生物活性肽,有间歇式水解和酶膜生物反应器中连续水解两种手段,前者自动化程度低,操作简便,后者可以连续运行,生产效率高。抗菌肽是生物活性肽家族中的一员,它是生物体抵抗外来微生物侵袭的重要手段,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呼吸和DNA合成等机制来达到抑菌作用。从制备抗菌肽的天然蛋白质的来源上讲,乳蛋白是制备抗菌肽的重要原料。乳蛋白中的乳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铁蛋白,它们的水解产物对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是探索了乳蛋白的分离与检测技术,优化分离工艺,提出了新的乳铁蛋白的检测方法;第二是在间歇式反应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乳蛋白进行酶解,优化酶解反应条件,测定水解产物的抗菌特性;第三是尝试在酶膜反应器中连续水解乳蛋白制备抗菌肽。论文首先以脱脂乳粉作为原料,通过控制等电点的手段制备酪蛋白,得率可以达到7.8%。除去酪蛋白后的乳清,在中性条件下经过10K的超滤膜处理,可以脱去其中的乳糖和盐分,成为高纯度的乳清分离蛋白。论文提出了一种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乳制品中乳铁蛋白的方法。先通过额外加入的亚铁离子使乳铁蛋白的构型更加稳定。然后用60%乙醇沉淀蛋白除去糖分,再用醋酸盐缓冲液提取乳铁蛋白并分离掉酪蛋白,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采用LiChrosorb RP-C18色谱柱,在0.1%三氟乙酸协助下,甲醇与水线性梯度洗脱。乳铁蛋白的线性范围是0.4~2mg/mL (R2= 0.9980),平均回收率95.4%。可以用于一般乳制品中乳铁蛋白的测定。此外,一种借助乳铁蛋白铁结合能力测定奶粉中乳铁蛋白的方法也被提出并与HPLC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先通过额外加入的亚铁离子使乳铁蛋白中的铁达到饱和以获得稳定的铁含量,然后对蛋白反复醇沉和水溶以除去游离铁,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铁含量,依据铁与蛋白含量的相互关系计算出乳铁蛋白含量。该法快速准确,加样回收率超过96%,检测范围为3.5-100mg/g。该法可以用于婴儿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的测定。以牛初乳作为原料,经等电点沉淀和加压过滤除去酪蛋白,随后在pH 7.5条件下加入乙醇至50%,可以使乳清中的乳铁蛋白沉淀并获得粗制品,粗制品经低压液相色谱纯化以及切向流超滤脱盐后可以获得高纯度的乳铁蛋白,该乳铁蛋白制品经HPLC和HPEC分析,杂质含量均已低于检测限度。在乳铁蛋白水解工艺的优化过程中,使用平行试验法设计实验,借助Mathematic7.01软件实施曲面回归分析初步得出,当以蛋白质水解程度最大为目标时,胃蛋白酶水解乳铁蛋白反应体系适宜的条件是:底物浓度2%,温度37℃,pH 2.2-2.3,酶用量7U/g。当水解反应进行到60min时,所得水解产物抑菌活力最强。在乳清蛋白水解工艺的优化过程中,使用SPSS 18.0软件设计正交实验方案,并进行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使用碱性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适宜的工艺参数为:酶底比5%,pH8.0,温度45℃。水解产物不对病原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但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将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以1:1的比例复合使用来水解酪蛋白。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的Box-Behken模块中的响应面分析法设计实验方案并作回归分析,发现在pH7.4,温度44℃,底物浓度32g/L,酶底比2.5%下,水解90min后,水解度可以达到15%,此时水解多肽产物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活力达到最强,该水解多肽同时又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本文使用了自制酶膜生物反应器连续水解乳铁蛋白制备乳铁素。使用截留分子量为10k的聚醚砜超滤膜作为试验用膜堆。发现只要控制好底物流加速率并在线添加酶活,酶膜生物反应器就可以实现稳定产出。在酶膜生物反应器中乳铁蛋白的转化率和乳铁素的得率较间歇式反应有明显提高。

吴春芳[8](2010)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乳品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简称IMC),是指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将筛选分离出的适宜于降解特定废水的高效菌株,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的特异性菌株进行固定化,使其保持活性并反复利用。作为一种新的废水处理方法,是当今生物工程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文以乳品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其处理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天然高分子载体材料--海藻酸钠和人工合成高分子载体材料--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微生物进行包埋,并应用于乳品厂废水处理中。实验以三种不同的载体固定化方法进行,分别是:3%的海藻酸钠和10%CaCl2;10%的聚乙烯醇和饱和硼酸;7.5%-10%的聚乙烯醇和0.5-1.0%的海藻酸钠联合,滴入2%的CaCl2和4%饱和硼酸的混合溶液。经过最优条件实验,确定了pH、温度、小球浓度等影响因素,综合价格等因素,以废水处理效果为直接指标,评价各种包埋剂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1)经固定化之后,活性污泥处理乳品厂废水的效果明显,三种载体固定化方法的最佳处理效果都能使处理后的废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CODcr控制在100mg/L以内。(2)三种载体固定化方法中以PVA-海藻酸钠包埋法的处理效果最好。(3)三种包埋法的最佳条件是:温度30℃,pH=8,固定化颗粒与污水的比例为18%。(4)在最佳条件下,对乳品厂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达到84.95%,处理后废水的CODcr为68.55mg/L。

剧柠[9](2009)在《西藏,新疆和云南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杆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乳杆菌分类鉴定及其多样性研究是开发利用乳杆菌的基础。本课题在建立了对乳杆菌进行分类的ERIC-PCR和AFLP的试验体系的基础上,首次对来自西藏、新疆及云南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共265株乳杆菌采用ERIC-PCR和AFLP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酵制品中的乳杆菌的多样性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资源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确立了适用于乳杆菌的ERIC-PC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的具体实验方法:优化了ERIC-PCR扩增体系,确定采用25μL体系中加入MgCl(225mM)1.0μL,引物(10pmol/μL)2.0μL对模板进行ERIC-PCR扩增,扩增产物经1.8%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ERIC-PCR指纹图谱。图谱条带清晰,便于认读。采用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对6株乳杆菌的标准菌进行AFLP扩增,从中筛选出2对条带清晰、带型好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即引物组合E+GT/M+T和引物组合E+G/M+TA,做为下一步实验中选择性扩增引物,对来自不同地区的乳杆菌进行多态性分析。2.对分离自西藏不同地区的115株乳杆菌进行多样性研究。采用ERIC-PCR的分子标记方法,以0.8为分界点,菌被分为14个群。该方法可以分辨分离自西藏不同地区的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无法彻底分辨干酪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采用AFLP的分子标记方法,以0.85为分界点,菌被分成4个AFLP群,该分子标记方法可以分辨分离自西藏不同地区的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西藏地区的优势菌种L.casei和L.fermentum进行分型。不同方法分型结果不同,但都无法在种内按来源或分离基物的不同分辨出这些乳杆菌。3.对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81株乳杆菌进行多样性研究。采用ERIC-PCR的分子标记方法,以0.76为分界点,所有菌被分为4个群。采用AFLP的分子标记方法,以0.805为分界点,菌被分为6个群。两种分子标记方法都可以分辨出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干酪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对新疆地区的L.helveticus进行种内分型,不同方法分型结果不同,但都无法按来源将分离自新疆不同地区的乳杆菌分辨出来。4.对分离自云南不同地区的69株乳杆菌进行多样性研究。采用ERIC-PCR的分子标记方法,以0.8为分界点,所有菌被分为4个群。该方法可以分辨云南不同地区的发酵乳杆菌、高加索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无法分辨瑞士乳杆菌和三得利乳杆菌。采用AFLP的分子标记方法,以0.89为分界点,所有菌被分成5个AFLP群。该分子标记方法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得以区分发酵乳杆菌、高加索乳杆菌、瑞士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三得利乳杆菌。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对云南地区的L.helveticus种内分型。不同方法分型结果不同,但两种标记都无法将分离自云南不同地区的乳杆菌按来源得以分辨。5.采用ERIC-PCR对来自西藏、新疆和云南三个地区的105株瑞士乳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以0.8为分界点,三地区的乳杆菌被分成7个群。该方法可以将西藏地区的瑞士乳杆菌聚为一类,而新疆和云南地区的乳杆菌之间存在交叉,无法完全分辨开。采用AFLP进行多样性分析,以0.8为分界点,三地区的乳杆菌被分成5个群。该方法可以按照其地理来源分辨来自三个地区的乳杆菌。

靳延平[10](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二、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发酵乳加工工艺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乳加工新型原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2 发酵乳加工新型发酵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3 发酵乳加工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3.1 超高压技术在发酵乳加工中的应用
    3.2 微胶囊包埋技术在发酵乳加工中的应用
4 发酵乳的新型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4.1 质构仪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2 流变仪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3 电子舌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4 电子鼻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6 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7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8 蛋白质快速检测仪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9 高光谱分析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1 0 新型菌落总数快速检测卡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1 1 代谢组学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1 2 蛋白组学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4.1 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发酵乳制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5 结语

(2)无机杂化纳米花固定β-半乳糖苷酶降解乳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糖不耐症的现状与治疗
        1.1.1 乳糖不耐症的发病机制
        1.1.2 乳糖不耐症的类型
        1.1.3 乳糖不耐症的治疗策略
    1.2 β-半乳糖苷酶的研究现状
        1.2.1 β-半乳糖苷酶简介
        1.2.2 β-半乳糖苷酶的应用
    1.3 固定化酶的研究现状
        1.3.1 固定化酶的定义
        1.3.2 固定化酶的优点及缺陷
        1.3.3 固定化酶的应用
    1.4 固定化酶的方法及载体
        1.4.1 固定化酶的方法
        1.4.2 固定化酶的载体
    1.5 基于无机杂化纳米花材料的固定化方法研究进展
        1.5.1 无机杂化纳米花材料简介
        1.5.2 无机杂化纳米花材料固定化酶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β-Gal@Nanoflower的制备
        2.2.2 FITC-β-Gal@Nanoflower的制备
        2.2.3 Cu_3(PO_4)_2的制备
        2.2.4 β-Gal@Nanoflower的性质表征
        2.2.5 β-Gal@Nanoflower酶活性的测定
        2.2.6 β-Gal@Nanoflower稳定性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β-Gal@Nanoflower的表征
        3.1.1 β-Gal@Nanoflower的粒径和形貌分析
        3.1.2 β-Gal@Nanoflower的元素分布研究
        3.1.3 β-Gal@Nanoflower的TGA表征
        3.1.4 β-Gal@Nanoflower的XRD表征
        3.1.5 β-Gal@Nanoflower的FT-IR表征
        3.1.6 β-Gal@Nanoflower的CLSM表征
        3.1.7 β-Gal@Nanoflower的孔径特征
    3.2 β-Gal@Nanoflower的酶活性分析
    3.3 β-Gal@Nanoflower的稳定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猪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脂肪酶简介
    1.2 脂肪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脂肪酶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1.3.1 脂肪酶对肉品风味的影响
        1.3.2 脂肪酶对乳品风味的影响
        1.3.3 脂肪酶对面粉类食品风味的影响
        1.3.4 脂肪酶对白酒风味的影响
    1.4 肉类风味形成途径
        1.4.1 美拉德反应
        1.4.2 脂质水解氧化反应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脂肪酶基因的克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质粒与菌种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试剂和药品的制备
        2.1.5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猪肉脂肪总RNA的提取
        2.2.2 RT-PCR扩增结果
        2.2.3 重组质粒pET30a-LPL鉴定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脂肪酶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质粒来源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剂和药品的制备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pET30a-LPL重组蛋白表达结果
        3.2.2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3.2.3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优化
        3.2.4 脂肪酸标准曲线
        3.2.5 重组酶活性测定结果
        3.2.6 重组酶酶学性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重组脂肪酶对猪肉风味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脂肪酶对猪肉脂肪水解氧化进程的影响
        4.2.2 猪肉感官评定分析
        4.2.3 电子鼻检测脂肪酶对猪肉风味的影响结果
        4.2.4 HS-SPME-GC-MS检测猪肉挥发性物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重组脂肪酶对奶制品风味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脂肪酶的制备
        5.1.2 实验材料
        5.1.3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图结果分析
        5.2.2 PCA结果分析
        5.2.3 GC-MS检测奶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重组脂肪酶对淀粉水解能力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脂肪酶的制备
        6.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6.1.3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2.1 乙酰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
        6.2.2 酶加量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6.2.3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6.2.4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6.2.5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个人简介
    基本情况
    教育背景
论文图表统计

(5)酸奶配料在线检测新方法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制品生产在线监测的意义
    1.2 乳制品检测技术综述
        1.2.1 乳制品中蛋白质的检测
        1.2.2 乳制品中脂肪的检测
        1.2.3 乳制品中糖类的检测
        1.2.4 乳制品中总固物的检测
    1.3 乳制品生产中在线检测技术发展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在线拉曼光谱技术概论
    2.1 拉曼光谱检测理论
    2.2 拉曼光谱技术特点
        2.2.1 指纹特性
        2.2.2 形态适应性
        2.2.3 无损伤特性
        2.2.4 抗水干扰性
        2.2.5 高速高通量
    2.3 在线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
    2.4 乳制品在线拉曼光谱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
第3章 复杂动态体系拉曼光谱解析方法研究
    3.1 复杂动态体系拉曼光谱解析方法概述
    3.2 复杂动态体系拉曼光谱数据预处理
        3.2.1 平滑去噪
        3.2.2 小波变换
        3.2.3 高密度小波变换
    3.3 复杂动态体系拉曼光谱变量筛选
        3.3.1 蒙特卡洛无关变量消除
        3.3.2 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
    3.4 数字标记光谱解析方法的原理
    3.5 偏最小二乘法
    3.6 复杂动态体系拉曼光谱解析实现方法
第4章 适用于酸奶生产的在线拉曼光谱系统搭建与测试
    4.1 在线检测技术在酸奶生产中的意义
    4.2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的搭建
        4.2.1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构架
        4.2.2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管道模块设计
        4.2.3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中光学检测模块设计
        4.2.4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温度控制模块设计
        4.2.5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控制处理模块设计
    4.3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原型机的安装
    4.4 在线拉曼光谱系统原型机的测试
        4.4.1 光谱背景测试
        4.4.2 激光穿透深度测试
        4.4.3 管道震动测试
        4.4.4 控温能力测试
        4.4.5 检测器积分时间测试
        4.4.6 系统延迟时间测试
        4.4.7 可靠性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奶配料在线拉曼光谱的数据解析
    5.1 酸奶配料样品的收集
    5.2 酸奶样品成分参考值测定
    5.3 酸奶样品拉曼光谱数据采集
    5.4 基于数字标记的酸奶配料拉曼光谱信号解析
        5.4.1 酸奶配料光谱数据特点
        5.4.2 数字标记方法的应用
        5.4.3 酸奶配料在线拉曼光谱数据的定量分析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水解酶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解酶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现状
    1.1 制备食品原辅料
        1.1.1 糖酶
        1.1.2 蛋白酶
        1.1.3 脂肪酶
    1.2 改善食品品质
    1.3 水解酶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3.1 溶菌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3.2 异淀粉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3.3 脂肪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2 水解酶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2.1 不易回收且难于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
    2.2 稳定性差
    2.3 基础研究不足
3 水解酶在食品领域中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 深入研究开发极端酶,扩大水解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
    3.2 水解酶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
    3.3 改进水解酶的加工技术

(7)水解进程对乳蛋白酶解产物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1.1 乳源性生物活性肤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 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3 蛋白质和多肤的分析方法及其在乳品中的应用
    1.4 乳铁蛋白和乳铁素的研究进展
    1.5 酶膜反应器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牛乳中蛋白质组分的分离纯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乳铁蛋白的检测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铁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乳铁蛋白的酶解与产物的抑菌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与展望
第六章 乳清蛋白的酶解及其产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乳酪蛋白的酶解及其产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与展望
第八章 连续水解法制备乳铁素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4 小结与展望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研究成果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乳品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乳品废水来源
        1.1.2 乳品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1.3 常用的乳品废水处理方法
    1.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背景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1.4.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展望
    1.5 固定化微生物的特点
    1.6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
        1.6.1 吸附法
        1.6.2 包埋法
        1.6.3 共价结合法
        1.6.4 交联法
        1.6.5 无载体固定化法
    1.7 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选择
        1.7.1 天然高分子载体
        1.7.2 有机合成高分子载体
        1.7.3 载体的混合使用
        1.7.4 常见细胞载体性能比较
    1.8 固定化原理--动力学基础
        1.8.1 微生物悬浮生长动力学
        1.8.2 固定化细胞动力学
    1.9 微生物固定化的影响因素
        1.9.1 微生物的影响
        1.9.2 载体的影响
        1.9.3 环境特征的影响
    1.10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10.1 研究目的意义
        1.10.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仪器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原理及流程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流程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主要实验材料
    2.4 分析和计算方法
        2.4.1 分析方法
        2.4.2 计算方法
    2.5 实验方法
        2.5.1 微生物的培养
        2.5.2 固定化材料的选择及方法
        2.5.3 污水处理实验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1.1 pH值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3.1.2 温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3.1.3 固定化包埋颗粒浓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3.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最佳工艺条件验证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西藏,新疆和云南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杆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乳酸菌的分类研究进展
        1.1.1 经典分类时期
        1.1.2 化学分类时期
        1.1.3 数值分类时期
        1.1.4 分子分类时期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含义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3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乳酸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1 基于 rDNA 序列的分子标记技术
        1.3.2 DNA 指纹图谱技术
    1.4 少数民族发酵乳资源简介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株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菌体的活化及收集菌体
        2.3.2 乳酸菌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及检测
        2.3.3 ERIC-PCR 标记
        2.3.4 AFLP 标记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条件的确立
    3.2 西藏地区发酵乳制品中的乳杆菌的 DNA 多样性分析
    3.3 新疆地区酸马奶中的乳杆菌的 DNA 多样性分析
    3.4 云南地区酸浆中的乳杆菌的 DNA 多样性分析
    3.5 三地区瑞士乳杆菌多样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四、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发酵乳加工工艺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李欣霏,王彩云,王新妍,杨姗姗,乌日娜,张贵斌,武俊瑞.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21(05)
  • [2]无机杂化纳米花固定β-半乳糖苷酶降解乳糖的研究[D]. 李思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4]猪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杨爽.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5]酸奶配料在线检测新方法及装备研究[D]. 李阳. 天津大学, 2018(06)
  • [6]水解酶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张蓓,段小明,冯叙桥,蔡茜彤,范林林,李萌萌.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3(10)
  • [7]水解进程对乳蛋白酶解产物抗菌性能的影响研究[D]. 夏明. 浙江大学, 2011(07)
  • [8]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乳品废水的研究[D]. 吴春芳. 南昌大学, 2010(04)
  • [9]西藏,新疆和云南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杆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D]. 剧柠.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10]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酶技术在乳品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