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速公路客运的几点思考

发展高速公路客运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公路高速客运化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磊[1](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表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王勇[4](2020)在《基于交通联系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晨[5](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旅游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央多次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此背景下,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及山东省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济南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中的巨大作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侧重于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难免暴露出部分问题,从本质上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济南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推动其持续稳健发展。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分析了济南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及暴露出的问题。同时,采用专家咨询及因子分析法选取三级共32个指标,建立了基于DSR模型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对济南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中发现济南市乡村旅游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以便为济南市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思路。

卢同[6](2020)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京津冀将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支点。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要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先实现交通的一体化发展,以交通互联互通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是,随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交通一体化融合程度仍然不够、交通一体化发展机制仍需加强、交通一体化支持政策亟待落实等。京津冀虽然在交通协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是与交通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程度,更好地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一体化水平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过程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营与信息服务等环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与加权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行评价。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深化交通一体化的概念,将交通一体化发展分解为规划建设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三个方面,构建了较为科学客观严谨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根据京津冀地区2017年的截面数据,引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找出三省市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总体来看仍有待于提高,规划建设一体化方面存在不足,规划主体一体化程度较低;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一些区域的交界地带由于各地规划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头路”和“瓶颈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缺乏联通;信息服务一体化方面,三地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信息交流和共享存在阻碍,增加了信息传达和运输成本。最后,本文利用对比分析法,对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剖析,着重突出政治因素对交通一体化的影响,着力推动顶层设计,在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淡化行政区域限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等对策建议。

董震[7](2020)在《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区域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系统,实现京津冀三地作为有机整体在多方面协同发展。习近平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交通运输作为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一笔,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群建设和提高区域协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制约着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一项宏伟的战略实践。伟大的战略实践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理论指导,整体性治理为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供了学术研究视角和实践理论指导,同时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也为该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新的应用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行研究。首先,搜集、整理了近年来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阐述与评价。其次,在论述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过程中统筹规划立法不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府际行政信息壁垒、投资融资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布局欠佳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基于整体性治理责任、整合、协调、合作和服务的观点与目标,提出重塑社会互信,实现京津冀政府在交通一体化方面的多方多元合作,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整合发布,完善交通领域合作的法律政策及制度保障,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世界一流城市群等对策建议。

杨丹[8](2020)在《高铁应急救援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铁技术是铁路的一项重大技术成就,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水平。近年来,我国高铁大规模建成运营,不断攻克技术难题,这些消息振奋人心,但是,在取得技术进步的同时,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纵观国内外,高铁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冷冰冰的数据和图片令人痛心。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使铁路部门和铁路企业深陷生存危机,尤其是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暴露的问题,警醒我们构建迅速、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法律制度是保护旅客人身安全、降低事故损失的关键措施。我国目前高铁应急救援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具体案例梳理深入分析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完善高铁应急救援法律制度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列举了七个典型的国内外高铁突发事故,详细介绍了事故的经过、原因和救援过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高铁应急救援的共性特点,包括救援时间的紧迫性、救援情况的复杂性、救援过程的破坏性和救援业务的专业性;并分析了救援难点所在,包括难以及时开展救援、难以专业化开展救援、难以有序开展救援和难以有效开展救援。第二部分主要从“人员”、“装备”、“技术”、“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铁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人员”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高铁应急救援队伍数量有限、专业技能不强;“装备”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装备数量不足及装备不够先进;“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现有施救技术、调度指挥技术及通信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应急救援新闻发布制度不够完善、区域联动不够畅通以及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第三部分主要从“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法律保障”、“社会基础”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我国现阶段高铁应急救援问题产生的原因。“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铁路与地方的交叉体制增加了救援协调难度、各类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及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应急救援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及预案的针对性有待加强;“法律保障”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应急法治建设基础薄弱、应急救援法律责任规定不明晰及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不足;“社会基础”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应急救援教育基础薄弱、宣传普及不到位及支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第四部分主要从“专业化队伍建设”及“装备建设”、“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高铁应急救援法律制度的对策。“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的对策主要是构建以消防部门为中心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规范制度及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提升制度;“专业化装备建设”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完善应急救援专业化装备配置制度、管理制度及使用制度;“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完善应急救援调度指挥信息化建设制度及区域协调信息化建设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新闻发布制度、灵活机动的应急救援区域联动制度及科学规范的应急救援资金管理制度。

张江峰[9](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李婷[10](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烟台市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中资金不足、供给相对短缺、管养权责交叉、运营效益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与大众需求不相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研究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首先,明确相关概念,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的关系。然后,从公共物品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出发,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地调研分析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比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福山区农村公路探索提出创新筹措体制,保障资金支持;完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益的综合管理对策,优化福山区农村公路供给,补齐农村公路服务短板,促进农村公路发展。

二、关于公路高速客运化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公路高速客运化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2.2 社区参与理论
        2.2.3 旅游扶贫理论
        2.2.4 乡村振兴有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基于SWOT分析的济南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3.1 济南市乡村旅游优势
        3.1.1 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3.1.2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3.1.3 经济发达,客源丰富
        3.1.4 政府助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3.2 济南市乡村旅游劣势
        3.2.1 受季节性因素制约
        3.2.2 资源集群效应差
        3.2.3 缺乏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3.2.4 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
    3.3 济南市乡村旅游机遇
        3.3.1 政策扶持引导
        3.3.2 区划调整的机遇
        3.3.3 旅游消费的逆城镇化趋势
        3.3.4 共享经济带来新机遇
    3.4 济南市乡村旅游挑战
        3.4.1 生态建设要求不断提高
        3.4.2 乡村原风原貌保护力度不够
        3.4.3 区域竞争激烈
        3.4.4 游客品位和需求提高
        3.4.5 重大疫情影响
4 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 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4.1.1 DSR模型
        4.1.2 乡村振兴战略
        4.1.3 基于DSR模型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估模型框架
    4.2 评价指标预选
    4.3 评价指标筛选与确定
        4.3.1 问卷调查
        4.3.2 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4.4.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4.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5 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1.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5.1.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5.2 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5.2.1 确定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隶属度
        5.2.2 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
        5.2.3 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
        6.2.2 保护整合资源,定期监测预报
        6.2.3 完善设施条件,夯实发展基础
        6.2.4 加强人才培育,提升服务质量
        6.2.5 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品牌特色
        6.2.6 加强社区参与,壮大开发主体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述评
        1.3.1.国外交通一体化研究综述
        1.3.2.国内交通一体化研究综述
        1.3.3.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1.4.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1.5.选题的可行性
    1.6.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6.1.研究的创新点
        1.6.2.研究难点及重点
    1.7.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交通基础设施
        2.1.2.交通一体化
    2.2.理论基础
        2.2.1.公共物品理论
        2.2.2.协同发展理论
        2.2.3.系统论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
    3.1.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
    3.2.交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规划建设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2.2.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2.3.信息服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3.国内外的典型对比及借鉴
        3.3.1.规划建设一体化方面
        3.3.2.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
        3.3.3.信息服务一体化方面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评价
    4.1.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交通一体化评价指标筛选
        4.1.3.评价指标的解释
    4.2.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4.2.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2.3.改进的加权灰色关联度评价
    4.3.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4.3.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4.3.2.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3.改进的加权灰色关联度评价
        4.3.4.评价结果分析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策建议
    5.1.规划建设一体化方面
        5.1.1.强化顶层设计
        5.1.2.常态化京津冀交通规划建设推进会
        5.1.3.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5.2.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
        5.2.1.公路建设
        5.2.2.轨道交通建设
    5.3.信息服务一体化方面
        5.3.1.推进信息共享
        5.3.2.实现交通服务同标准
        5.3.3.做好综合统筹协作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专家打分法构造判断矩阵调查表
附录2 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附录3 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
致谢

(7)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与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
    2.1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概念界定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容阐述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研究的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3.1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效
        3.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
        3.1.2 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程度增强
        3.1.3 交通领域政策协议不断完善
        3.1.4 区域交通综合网络逐步建立
    3.2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困境
        3.2.1 区域交通协调统筹保障不足
        3.2.2 地域交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3.2.3 枢纽协调性差资源严重浪费
        3.2.4 区域城市交通规划“失序”严重
        3.2.5 建设资金紧张政府压力巨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困境的原因
    4.1 交通一体化统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4.1.1 缺乏高权威性及法律效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
        4.1.2 统一性的建设配套政策措施滞后
        4.1.3 缺乏高层常态化的组织保障
    4.2 区域间经济差异和产业分工影响明显
        4.2.1 三地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4.2.2 产业结构梯度存在较大落差
        4.2.3 区域经济发展行政干预较多
    4.3 府际间互动协调性有限
    4.4 信任式微下建设资金压力大
    4.5 交通布局及功能分配不合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5.1 责任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5.1.1 建立协同立法机制
        5.1.2 明确政府职能职责
        5.1.3 建立完善制度政策
        5.1.4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5.2 整合层面:整合协同信息资源
        5.2.1 建立信息互动机制
        5.2.2 加强信息共享公开
        5.2.3 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5.3 协调层面: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5.3.1 满足多方利益需求
        5.3.2 建立常态组织机制
        5.3.3 协调职能优化分工
    5.4 合作层面:增强互信促进合作
        5.4.1 树立多方互信理念
        5.4.2 社会信任转化资本
        5.4.3 分享利益加强合作
    5.5 服务层面:设施协同合理布局
        5.5.1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
        5.5.2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5.5.3 创新持续发展模式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高铁应急救援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铁应急救援典型案例梳理分析
    一、高铁应急救援典型案例梳理
        (一)德国艾雪德高速动车组重大脱轨事故
        (二)“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
        (三)D3206次动车组列车晚点事故
        (四)日本福知山线脱轨事故
        (五)美国洛杉矶铁路事故
        (六)7·24西班牙列车脱轨事故
        (七)南京南站高铁“卡人”事件
    二、高铁应急救援的特征
        (一)救援时间的紧迫性
        (二)救援情况的复杂性
        (三)救援过程的破坏性
        (四)救援业务的专业性
    三、高铁应急救援的难点
        (一)难以及时开展救援
        (二)难以专业化开展救援
        (三)难以有序开展救援
        (四)难以有效开展救援
第三章 高铁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
    一、高铁应急救援“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救援队伍数量有限
        (二)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能不强
    二、高铁应急救援“装备”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救援装备数量不足
        (二)应急救援装备不够先进
    三、高铁应急救援“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救援现有施救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二)应急救援调度指挥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三)应急救援通信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四、高铁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救援新闻发布制度不够完善
        (二)应急救援区域联动不够畅通
        (三)应急救援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第四章 高铁应急救援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高铁应急救援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
        (一)铁路与地方的交叉体制增加了救援协调难度
        (二)各类主体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三)各类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二、高铁应急救援问题产生的管理制度原因
        (一)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
        (二)应急救援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三)应急救援预案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三、高铁应急救援问题产生的法律保障原因
        (一)应急救援法治建设基础薄弱
        (二)应急救援法律责任规定不明晰
        (三)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不足
    四、高铁应急救援问题产生的社会基础原因
        (一)应急救援教育基础薄弱
        (二)应急救援宣传普及不够到位
        (三)应急救援支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
第五章 完善高铁应急救援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高铁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制度
        (一)构建以消防部门为中心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规范制度
        (三)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提升制度
    二、完善高铁应急救援专业化装备建设制度
        (一)完善应急救援专业化装备配置制度
        (二)完善应急救援专业化装备管理制度
        (三)完善应急救援专业化装备使用制度
    三、完善高铁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制度
        (一)完善应急救援调度指挥信息化建设制度
        (二)完善应急救援跨区域协调信息化建设制度
    四、完善高铁应急救援规范化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应急救援新闻发布制度
        (二)建立健全灵活机动的应急救援区域联动制度
        (三)完善科学规范的应急救援资金管理制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烟台市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农村公路相关概念
        一、农村公路的定义
        二、农村公路的分类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相关概念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的定义
    第三节 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第四节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本文理论应用
第二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现状
    第一节 福山区概况及农村公路综合管理亮点
    第二节 农村公路现状情况
        一、等级结构情况
        二、通达衔接情况
    第三节 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现状
        一、管养组织形式及制度
        二、规划建设流程及形式
    第四节 农村公路客货运营管理现状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问题及分析
    第一节 农村公路资金筹集方面
    第二节 农村公路供给方面
        一、供给总量不足
        二、供给质量不高
    第三节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
        一、分级管养权责交叉
        二、管理队伍水平有限
        三、管养压力大任务重
    第四节 农村公路规划运营方面
        一、规划布局效益不高
        二、交通运输服务受限
第四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国内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先进地区经验
    第一节 国内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先进地区经验分析
        一、四川省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经验
        二、江苏省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经验
        三、河北省农村公路综合管理经验
    第二节 国内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第五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对策
    第一节 创新筹措体制,保障资金支持
        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二、建立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
        三、构建中央与地方财政新体系
    第二节 完善供给机制,提升供给质量
        一、调整农村公路供给方式
        二、提升农村公路供给标准
        三、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第三节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一、改革建管养体制
        二、优化人员管理培养
        三、完善农村公路监管考核
    第四节 更新管理理念,提升服务效益
        一、更新公共服务理念
        二、发挥农村公路效益
        三、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公路高速客运化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基于交通联系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王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李晨. 山东大学, 2020(05)
  • [6]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D]. 卢同.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7]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研究[D]. 董震. 燕山大学, 2020(01)
  • [8]高铁应急救援法律制度研究[D]. 杨丹.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烟台市福山区农村公路综合管理对策研究[D]. 李婷.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发展高速公路客运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