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长江水调北京

2010年长江水调北京

一、2010年长江水调入北京(论文文献综述)

庄杭[1](2020)在《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关系演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的关系演变。荆州古城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河网水系与荆州城市发展关系紧密。城市水系环境深刻影响了古代荆州城市的起源,从楚船官地发展成为秦汉南郡,历经三国至明清的荆州古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结合自然水系的水利建设,形成了内外联通的水网体系和完善的水利系统,实现了城市防洪、农业灌溉、商贸发展和军事防御等综合功能,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城市格局,依托水系的荆州古城所在区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景观风貌。本文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卫星图、测绘图、舆图进行图纸叠加分析,推测不同时期水利系统的演变,对水利建设进行梳理,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对于水利系统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荆州古城所在区域水利系统运行机制。从江防建设与城市防洪、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运河修筑与城市商贸、军事水工与城市安全四个方面探讨水利建设与城市关系。研究以水为核心的地域景观风貌的形成,并结合荆州古城所在区域水利系统的现状,提出保护发展建议。水利系统维护了古代荆州城市的运转,通过对于古代荆州城市水环境和水利建设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更为全面的视角看待城水关系的演变,进而总结古代荆州城市在人居环境营建中展现的历史智慧,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倪稳[2](2020)在《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移及协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如何应对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国际角度而言,由《京都协定书》时期的“强制减排模式”转变成《巴黎协定》时期的“国家自定贡献(INDC)模式”,指明了全球共同奋斗的“硬指标”。国家角度而言,中国以工业排放为核心的区域大气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甚至多次发生“雾霾”现象;作为负责任大国,面对国际层面的温室气体的INDC模式以及国内严峻的大气污染的形式,国务院制定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则》。为更好地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就需要各个省份的积极配合。为此,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移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梳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和基准回归模型核算了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移变动情况以及工业碳、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协同效果。结果表明:(1)从地区空间分布来看,除2012年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出量外,其余年份北部地区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量普遍高于南部地区;而长江经济带北部地区工业贸易隐含碳转入量普遍高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入量普遍高于西部地区。(2)从区域流出总量来看,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量之和均表现为增加趋势;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转入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入量呈现出增加趋势。(3)分产业类别看,2007、2010和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工业分类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入量均以轻工业和重工业为主。(4)在具体细分产业中,能源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入)量均以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为主;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重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入)量的核心产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和纺织业是轻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入)的主要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高科技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出(入)的主要产业。(5)工业碳的减排量的多少会显着影响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即每增加1万吨碳排放量会使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增加0.0021万吨;进一步发现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工业二氧化硫的协同排放量与历史排放量年均值相比大幅下降,协同减排的潜力显着提高。最后,本文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郭丹红[3](2020)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县域水资源安全诊断》文中指出本文选取中国人口和经济最集中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近几十年来,受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膨胀、经济发展等影响,京津冀水资源极度短缺且过度开发,成为全球水循环扰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京津冀水资源格局还将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陆续建成通水、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此,开展变化环境下的京津冀县域水资源安全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水资源趋势特征识别体系,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结构和25个细分指标,在省域尺度上,开展了近年来京津冀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等的趋势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识别了水资源的综合趋势特征。(2)广泛收集了京津冀13个市域的社会经济数据,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深入解读“十三五”和区域协同发展相关规划,在县域尺度上,预测了一体化下的人口和GDP,为开展需水预测和安全诊断研究做铺垫。(3)采用用水定额方法,通过构建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部门的需水预测模型,首先在市域尺度上,开展了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需水预测,接着基于遥感及各类统计数据,对市域结果进行降尺度估计,预测了不同用水水平下的县域需水空间分布。(4)通过收集和处理由VIC水文模型模拟的长系列陆地水文数据集,得到县域自然水资源量,通过收集和处理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数据,得到县域人工水资源量,进而预测了现状和未来、多年平均和不同水平年、以及有无调水工程增补等的县域水资源量空间分布。(5)采用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水资源量、水资源短缺指数、径流对降水的弹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在县域尺度上,开展了不同水平年、有无调水工程增补、区域协同发展、气候变化等情景下的水资源安全诊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绘制了水资源安全的空间分布。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将为同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取得的研究成果将揭示京津冀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的分布特征,为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指导人口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

郭书剑[4](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刘兆孝,李红清,杨寅群,杨梦斐[5](2020)在《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与河湖健康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建设情况,按区域分析了长江治理、开发利用的环境制约问题。以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为目标,分别从规划阶段和工程建设阶段阐述了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流域与整体角度,提出了践行新理念、完善规划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强化技术支撑、强化信息化建设等更好保护河湖健康的对策措施建议。

梁树琦[6](2019)在《基于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我国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煤炭跨区域运输需求巨大。通过北煤南运满足华东、华南及华中地区煤炭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运输的一个主流向。北煤南运运量大、距离远,长期以来依靠海铁联运模式。然而海运模式近年来出现了港口能力受限、运能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向消费地的可靠供应和运输。在蒙华铁路这一运煤新通道开通的背景下,构建高效、便捷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对海运市场波动、增强北煤南运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国内外针对煤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演变及优化的系统研究并不多,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现代化集装箱综合运输以及高附加值零散白货的多式联运系统设计及网络优化等问题上。未来随着对老旧船只报废的政策不断推进,沿海干散货航运能力不断下降,蒙华铁路的建成将为北煤南运提供多重模式选择,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亟需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北煤南运作为研究对象,引入蒙华铁路这一新运煤通道,展开我国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煤炭企业如何从综合交通运输的视角设计并优化北煤南运交通模式?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两个子问题:(1)影响煤炭企业选择不同交通模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煤炭企业如何基于这些关键因素对煤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行优化?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计量模型法并结合典型企业实地调研,对影响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论文从综合交通运输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及优化的分析框架,结合鄂尔多斯至武汉、南京、泉州三大实证案例,通过竞争博弈模型及敏感性分析对该研究框架进行验证。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本文通过对大量既有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对煤炭运输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存在一定不匹配性。总体来看,实证研究相对较多,同时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集疏运系统优化、煤炭运输效率评价、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随着煤炭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及新通道的出现,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在煤炭运输问题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适用性及研究紧迫性。第二,本文结合既有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和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点,从煤炭运输网络结构、运输模式选择以及供需匹配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的分析框架。框架包含三个维度、四大主体、五大要素,其中三个维度是功能维度、结构维度及运作维度;四大主体是运输模式构成、运输模式选择与竞争、运输网络构建与优化及运输效率评价;五大要素是经济性、时效性、便捷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依托该框架分析我国北煤南运不同阶段采用不同交通模式背后的机理。第三,为验证框架可靠性,论文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通过广义运输成本函数及竞争博弈模型,分析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的演变。实证结果验证了新煤运通道的出现对北煤南运综合交通模式的重要影响。结果显示:(1)蒙华铁路在北煤南运中短途市场中相较海铁联运模式的竞争效应显着;(2)受运输时效性和运输成本等综合影响,蒙华铁路将承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会促进海铁联运运价进一步降低,从而推进北煤南运整体运输成本的下降。第四,为从动态优化和演变的视角分析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论文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对海铁联运服务水平进行动态优化,探讨了煤炭运输时间价值及海铁联运运价优惠对北煤南运综合交通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1)海运服务水平的提升对蒙华铁路的竞争效应具有调节作用;(2)在市场细分方面,蒙华铁路将主要承担优质煤运输工作,而附加值较低、对时效性要求较低的远距离煤炭运输将主要采用海铁联运模式;(3)整体来看,煤炭运输时间价值越高,蒙华铁路对海铁联运的竞争效应越明显;针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煤炭品类,铁路直达运输比例逐渐增高。从而给出海铁联运和铁路直达运输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在铁路运能得到释放、充足时,铁路将在北煤南运综合交通网络中发挥主要作用。

易贤命[7](2019)在《我国破解水安全问题要连通江淮河汉调水通航——论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利用要“三库并联”不要“三线并行”》文中指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读懂开国领袖提出的战略构想,和开发汉江的初始规划是关键,江汉引水入黄优化水资源利用是核心问题。北方水资源短缺,要靠修建水库蓄水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全面提升国家调控水资源的能力来解决,根本的办法是加快连通江淮河汉,实现三峡、丹江口、小浪底三大水库并联补偿调节,形成长江水"南北调配"、黄河水"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第一,江汉引水补源让黄河绿水长流;第二,跨流域水权转让调配引黄用水;第三,引汉引黄衔接缓解京津冀缺水;第四,补下援上留住黄河水供上中游;第五,避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遭破坏;第六,开辟我国中部南北水运主通道。总之,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要开发汉江连通长江黄河调水通航,造福于民。

王小洋,李先国[8](2019)在《能源革命背景下我国煤炭运输通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和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并导致我国形成"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煤炭运输总体格局。随着能源革命的提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我国煤炭产业呈现出先进产能加快释放、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进一步满足、煤炭供需区域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等新特点,使我国铁路、水路、公路等煤炭运输通道面临新的问题,铁路运力区域性和季节性紧张情况始终存在,铁路通道货源竞争日益激烈,铁路运输效率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市场化需求;煤炭发运港口产能严重过剩,经营主体分散,港口不能协同发展;煤炭公路运输仍存在一定需求,但面临较大的环保约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晋陕蒙外运通道将成为我国煤炭运输的主力通道,蒙华铁路的建成将重构"北煤南运"运输格局,区域港口整合将重塑煤炭水路运输格局,点对点铁路直达运输格局将逐步形成",汽运煤"限令将促使铁路运输需求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煤炭运输体系,推进煤炭铁路通道高质量发展和煤炭水路通道升级发展,保障"公转铁"政策落实到位,推动我国"九纵六横"煤炭物流通道网络建设,保障煤炭供应和运输安全。

江炅坡[9](2019)在《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周汉反教案发生在1890年代,前后历时8年,多次引起外交冲突。这是一起在籍士绅反洋教事件,牵涉政治、外交、法律等多方面因素。为了妥善解决周汉案中存在的“两难”情况,清政府相关主办官员仔细斟酌周汉的罪名认定,并多次改变对周汉的处理策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周汉反教案的起源问题,认为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与嘉托玛(Christopher Thomas Gardner,1842-1914)等人所代表的外国势力推动了此案的形成,并促进了湖南反教形象的塑造。在探讨外部因素的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清政府内部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两湖督抚斗争对清政府转变处理策略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补充论述了 1892-1898年间中外双方围绕周汉的交涉过程,丰富了周汉反教案的内容。经过论证,本文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认为陈宝箴逮捕周汉,是在对国内外形势判断后的主动选择,而非迫于英国领事压力的结果,并由此探讨了清政府教案政策的转变问题。此外,本文运用《宁乡大屯营周氏四修族谱》等新材料,探究了周汉的早年经历及其关系网络。这不仅丰富了周汉的人物形象,还有助于理解清政府多次转变处理策略的具体原因。最后,本文还将周汉反教案置于更长的时段进行观察,考察了 1898年代迄今周汉形象的变化过程,借以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潮变迁的脉络。

余小芹[10](2019)在《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测度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聚集地之一,目前工业发展路径总体比较粗放,工业用水量一直居高不下,这阻碍了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和长江经济带工业的发展,故展开工业用水效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用水效率的测度上,缺乏对其空间溢出效应的考察。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工业用水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对策建议。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用水效率的相关研究与方法,综述了关于工业用水效率测度、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工业用水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和工业用水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丰富,年供用水量多,工业用水量大。其次,选取出适宜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SBM-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十年间的工业用水效率进行测度,并分别从总体和区域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进行分析,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总体上未达到有效且下游地区工业用水效率最高。对测算出的工业用水效率值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不管是在总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再次,对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及各影响指标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工业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企业R&D经费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用水效率影响显着,相邻区域的工业用水量、人均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工业企业R&D经费比重对本地工业用水效率影响显着。据此提出建议: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工业技术;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完善工业节水政策相关机制;加强区域合作。

二、2010年长江水调入北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10年长江水调入北京(论文提纲范文)

(1)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关系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荆州古城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格局
        1.1.2 城市与周边水系的关联极为密切,水利建设历史悠久
        1.1.3 快速的城镇化冲击景观风貌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梳理古代荆州城市水利系统建设过程
        1.2.2 探讨古代荆州城市水利建设与人居环境营建展现的历史智慧
        1.2.3 以水为核心的传统地域景观风貌的形成和发展延续
        1.2.4 水利系统对于城镇特征、安全、景观、生态、文化的综合意义
        1.2.5 未来荆州城市建设的有益借鉴
        1.2.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3 选题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3.1 地方志和水利专志
        1.3.2 现有主要研究基础
        1.3.3 现有研究局限性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创新:水利系统运行机制及城水关系演变规律研究
        1.6.2 研究方法创新:历史卫星图、测绘图、舆图的叠加分析
2 区域自然地理
    2.1 荆州历史城镇迁移
        2.1.1 荆州区域建置的历史沿革
        2.1.2 江陵城市起源与发展
        2.1.3 荆州古城
    2.2 江汉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2.2.1 江汉平原地形地貌
        2.2.2 江汉平原的发育
        2.2.3 荆州区域江汉历史河道变迁
    2.3 本章小结
3 水利系统发展兴废的历史过程
    3.1 水运通渠肇始期:先秦至两汉
        3.1.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1.2 水利建设
        3.1.3 先秦至两汉水利建设特征
    3.2 堤堰城防初建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2.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2.2 水利建设
        3.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水利建设特征
    3.3 良田漕运发展期:隋唐五代
        3.3.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3.2 水利建设
        3.3.3 隋唐五代水利建设特征
    3.4 军事水工兴盛期:宋
        3.4.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4.2 水利建设
        3.4.3 宋代水利建设特征
    3.5 垸田水利矛盾期:元明清
        3.5.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5.2 水利建设
        3.5.3 元明清水利建设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水利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行机制
    4.1 城南荆江大堤
        4.1.1 荆江大堤
        4.1.2 沿江筑城、江势改徙与城南江堤修建
    4.2 城外湖泊沟渠系统
        4.2.1 城外历史湖泊沟渠系统
        4.2.2 城外湖泊沟渠系统近现代演变
    4.3 古城水系
        4.3.1 荆州古城历史格局
        4.3.2 荆州古城城壕水系
        4.3.3 清代1788年洪水后荆州古城水系格局
        4.3.4 荆州古城水系功能
        4.3.5 荆州古城近代水系格局演变
    4.4 本章小结
5 水利-城市聚落关系演变
    5.1 江防建设与城市防洪
        5.1.1 荆州古代城市洪水威胁
        5.1.2 荆州古代城市防洪体系
    5.2 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
        5.2.1 垸田兴筑
        5.2.2 农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
        5.2.3 古代农田水利治理
    5.3 运河修筑与城市商贸
        5.3.1 运河与航线
        5.3.2 城市商贸发展
    5.4 军事水工与城市安全
        5.4.1 荆州军事地理
        5.4.2 军事水工对于军事地理局限性的补足
        5.4.3 军事扩张和城市防御
    5.5 本章小结
6 水利系统的风景化
    6.1 结合水利系统的风景建设
    6.2 区域风景体系形成
    6.3 水利风景与城市生活
    6.4 风景的诗意化
    6.5 本章小结
7 现状及保护发展
    7.1 现代水利建设
        7.1.1 堤防加固
        7.1.2 区域性大型水利工程
    7.2 保护发展
        7.2.1 延续历史,保护依水营城的古城城镇特征
        7.2.2 保护自然系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7.2.3 水城融合,城市与水互动
        7.2.4 城市风光的延续发展,指导城市风景空间的营造
    7.3 本章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不足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纸采集情况汇总
附录B 历代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建设资料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移及协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移测算研究
        1.3.2 碳、二氧化硫排放协同效果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理论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1.1 碳相关数据
        2.1.2 二氧化硫相关数据
        2.1.3 碳、二氧化硫协同效果相关数据
    2.2 理论方法
        2.2.1 投入产出分析
        2.2.2 基准回归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分析
    3.1 总工业贸易隐含碳空间转移分析
        3.1.1 总工业贸易隐含碳空间转出分析
        3.1.2 总工业贸易隐含碳空间转入分析
    3.2 工业分类贸易隐含碳转移分析
        3.2.1 工业分类贸易隐含碳转出分析
        3.2.2 工业分类贸易隐含碳转入分析
    3.3 工业贸易隐含碳细分产业转移分析
        3.3.1 工业贸易隐含碳细分产业转出分析
        3.3.2 工业贸易隐含碳细分产业转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移分析
    4.1 总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空间转移分析
        4.1.1 总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空间转出分析
        4.1.2 总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空间转入分析
    4.2 工业分类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移分析
        4.2.1 工业分类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出分析
        4.2.2 工业分类贸易隐含二氧化硫转入分析
    4.3 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细分产业转移分析
        4.3.1 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细分产业转出分析
        4.3.2 工业贸易隐含二氧化硫细分产业转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碳、二氧化硫协同效果分析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 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协同效果分析
        5.2.1 碳、二氧化硫协同排放量的基准回归分析
        5.2.2 稳健性检验
    5.3 二氧化硫协同排放量与历史减排量的年均值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县域水资源安全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安全定义
        1.2.2 主要评价和诊断方法
        1.2.3 典型区评价和诊断案例
    1.3 研究区域
        1.3.1 自然地理
        1.3.2 社会经济
    1.4 研究内容
        1.4.1 内容设置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资源现状和近期趋势特征
    2.1 水资源趋势特征识别体系
    2.2 数据资料
    2.3 供用水量分析
        2.3.1 水资源量
        2.3.2 供用水结构
        2.3.3 供需平衡分析
    2.4 用水效率分析
    2.5 水功能分析
    2.6 水资源综合趋势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一体化预测
    3.1 数据资料
    3.2 人口现状及预测
        3.2.1 北京市
        3.2.2 天津市
        3.2.3 河北省
    3.3 GDP现状及预测
        3.3.1 北京市
        3.3.2 天津市
        3.3.3 河北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县域的京津冀需水预测
    4.1 模型建立
        4.1.1 需水总量
        4.1.2 生产需水
        4.1.3 生活需水
        4.1.4 生态需水
    4.2 用水数量和效率预测
    4.3 市域需水预测
        4.3.1 生产需水
        4.3.2 生活需水
        4.3.3 生态需水
        4.3.4 需水总量
    4.4 基于降尺度的县域需水预测
        4.4.1 降尺度估计方法
        4.4.2 县域需水空间分布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县域的京津冀水资源量预测
    5.1 县域自然水资源量估算
    5.2 县域人工水资源量估算
    5.3 县域水资源量空间分布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县域的京津冀水资源安全诊断
    6.1 评价指标
    6.2 情景组合
    6.3 现状水资源安全诊断
        6.3.1 人均水资源量
        6.3.2 万元GDP水资源量
        6.3.3 水资源短缺指数
    6.4 一体化水资源安全诊断
    6.5 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参与情况
附录B 论文的附表与附图
    附表B1 北京市相关规划文件
    附表B2 天津市相关规划文件
    附表B3 河北省相关规划文件
    附图B1 京津冀地区典型年降水、径流、蒸散发、径流系数的空间分布
    附图B2 京津冀现状下典型年人均水资源量
    附图B3 京津冀现状下典型年万元GDP水资源量
    附图B4 京津冀现状下典型年水资源短缺指数
    附图B5 京津冀一体化下典型年人均水资源量
    附图B6 京津冀一体化下典型年万元GDP水资源量
    附图B7 京津冀一体化下典型年水资源短缺指数(中用水水平)

(4)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5)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与河湖健康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建设概况
    1.1 长江干、支流规划
    1.2 长江流域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 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制约问题
    2.1 长江上游区主要环境制约问题
    2.2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环境制约问题
    2.3 长江河口区主要环境制约问题
    2.4 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及河湖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
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3.1 规划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3.2.1 水环境保护
        3.2.2 水生态保护
        3.2.3 陆生生态保护
        3.2.4 湿地生态保护
4 河湖健康保护对策措施
    4.1 转变观念,完善规划体系
    4.2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4.3 以管理需求为导向,强化技术支撑
    4.4 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强化信息化建设

(6)基于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关理论研究
        2.1.1 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既有研究分布
        2.1.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研究
        2.1.3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演变研究
        2.1.4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运营研究
    2.2 煤炭运输模式选择及效率评价相关研究
        2.2.1 煤炭运输的特点研究
        2.2.2 煤炭运输模式选择研究
        2.2.3 煤炭运输需求预测研究
        2.2.4 煤炭运输系统效率评价研究
    2.3 煤炭综合运输网络优化的相关研究
        2.3.1 影响煤炭运输网络建设的因素研究
        2.3.2 煤炭综合运输网络优化研究
    2.4 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相关研究
        2.4.1 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现状研究
        2.4.2 北煤南运运输系统问题研究
        2.4.3 北煤南运交通体系优化研究
    2.5 相关研究评述
3 我国北煤南运运输通道发展现状
    3.1 我国北煤南运陆上运输通道
        3.1.1 我国煤炭铁路直达运输网络
        3.1.2 北煤南运三大铁路运输通道
    3.2 我国北煤南运海上运输通道
        3.2.1 北煤南运海铁联运主要通道
        3.2.2 北煤南运海上通道主要接卸港
    3.3 我国北煤南运关键问题和风险
        3.3.1 运能风险
        3.3.2 运价风险
        3.3.3 技术风险
    3.4 北煤南运运输通道未来演化
        3.4.1 新煤运通道出现及角色
        3.4.2 北煤南运运输通道演化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分析框架
    4.1 我国煤炭运输网络结构及基本特征
        4.1.1 煤炭运输链条及其网络结构
        4.1.2 煤炭资源空间调配基本地理格局
        4.1.3 煤炭运输网络的复杂性
    4.2 煤炭运输资源基本类型与配置规律
        4.2.1 煤炭运输资源基本类型及特点
        4.2.2 煤炭运输资源配置规律
    4.3 基于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分析框架
        4.3.1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分析框架
        4.3.2 主要要素内涵及反馈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5.1 基于复杂网络的北煤南运综合运输网络优化
        5.1.1 综合运输网络下北煤南运网络结构
        5.1.2 北煤南运综合运输网络优化关键问题
        5.1.3 北煤南运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
    5.2 基于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5.2.1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5.2.2 双层规划博弈模型构建及基本假定
        5.2.3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北煤南运交通模式选择
        5.2.4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设计
    5.3 新型互联网技术下煤炭运输网络的重构机制
        5.3.1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煤炭资源产销智能监测机制
        5.3.2 基于移动互联信息交互的运输资源共享机制
        5.3.3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煤炭物流网络
    5.4 本章小结
6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实证分析
    6.1 三大实证分析案例及煤炭供需概况
        6.1.1 鄂尔多斯煤炭供应基地概况
        6.1.2 三大煤炭消费地基本情况
        6.1.3 北煤南运主枢纽港秦皇岛港概况
    6.2 基于煤炭企业模式选择的运输网络优化实证分析
        6.2.1 北煤南运主要运输通道竞争模式分析
        6.2.2 竞争博弈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6.3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实证结果及讨论
        6.3.1 双层规划竞争博弈模型结果
        6.3.2 敏感性分析模型结果
        6.3.3 基于模型结果的相关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蒙华铁路对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影响调研一
附录B 蒙华铁路对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影响调研二
附录C 蒙华铁路对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影响调研三
附录D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破解水安全问题要连通江淮河汉调水通航——论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利用要“三库并联”不要“三线并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概述新中国二次南水北调战略举措相悖
2. 明辨开国领袖精心谋划让黄河绿水长流
3. 明辨“三库并联”是优化水资源利用的创举
    (1)三大水库群联网,挖掘水资源潜力,协同陕豫鄂皖苏,走好全国一盘棋
    (2)推进平原河网化,连通江淮河汉海,工程措施简单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3)三峡丹江口并联,优化利用水资源,长江水南北调配,黄河水东西调配
    (4)江汉引水入黄河,接济引黄防断流,调汉淮洪水刷黄,解下游悬河之危
    (5)跨流域水权转让,黄委借水补引黄,补下援上调水沙,上中下游都得益
    (6)汉江水运贯南北,直通湘江到珠江,黄河复航到郑州,构成水运大动脉
    (7)从三峡下游引江,润泽干渴的华北,消除引汉的影响,打造兴盛的汉江
4. 明辨“三线并行”跟“三库并联”南辕北辙对抗
    (1)三线并行构四横三纵水网,阻抗三库并联平原河网化
    (2)修地上长河直供城市供水,阻抗引汉济黄解北方之渴
    (3)黄委图谋从上游调水发电,阻抗留住黄河水供上中游
    (4)让四大流域机构分割水权,阻抗推行跨流域水权转让
    (5)长江委霸占水权三分汉水,阻抗汉江水资源优化利用
    (6)图谋从三峡上下双重引江,阻抗从长江中游调水通航
    (7)谋划三峡丹江口二库同流,阻抗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
    (8)借口保护水质输水不通航,阻抗构建现代南北大运河
    (8)水源配套建四项治理工程,阻抗从三峡下游引江入襄
    (9)引江济汉跨长湖建航道圈,阻抗构成南北水运主干线
    (10)鄂北调水凭谎言立项建设,阻抗汉江水资源优化利用
5. 结语: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利用应十要十不要

(8)能源革命背景下我国煤炭运输通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煤炭运输通道的构成
    (一)铁路运输是煤炭运输最主要的方式
        1.“七纵五横”的铁路通道基本形成(参见表1)。
        2. 纵向运输通道由晋陕蒙外运、云贵外运及新疆外运通道组成。
        3. 横向运输通道以晋陕蒙外运通道为主。
    (二)水路运输是煤炭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两纵一横”的水路通道已经形成。
        2. 沿海纵向通路以海路运输为主。
        3. 京杭运河纵向通路,以及长江、珠江—西江横向通路以内河运输为主。
    (三)公路运输是煤炭运输的重要补充
三、能源革命下煤炭产业的新特点
    (一)煤炭生产企稳回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二)煤炭进口同比增长,进口煤炭仍有需求
    (三)煤炭消费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四)煤炭供需的区域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五)煤炭市场交易体制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煤炭运输通道面临的新问题
    (一)铁路方面
        1. 煤炭铁路运力出现区域性和季节性紧张情况。
        2. 铁路通道货源竞争日益激烈。
        3. 铁路管理体制仍然无法满足市场化需求。
        4. 铁路运输效率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
    (二)港口方面
        1. 煤炭发运港口产能严重过剩。
        2. 煤炭发运港口经营主体分散。
        3. 煤炭发运港口难以协同发展。
    (三)汽运方面
五、我国煤炭运输通道的发展趋势
    (一)晋陕蒙外运通道成为我国煤炭运输的主力通道
    (二)蒙华铁路的建成将重构“北煤南运”运输格局
    (三)区域港口整合将重塑煤炭水路运输格局
    (四)点对点铁路直达运输新格局将逐步形成
    (五)“汽运煤”限令将促使铁路运输需求增加
六、相关政策建议
    (一)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煤炭运输体系
    (二)推进煤炭铁路通道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煤炭水路通道升级发展
    (四)保障“公转铁”政策落实到位

(9)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周汉反教案的调查与交涉(1890-1891)
    第一节 长江教案期间的外国舆论
    第二节 杨格非追查教案的发现
    第三节 列强眼中的周汉反教案
第二章 周汉与宁乡周氏家族的关系网络(1390-1903)
    第一节 宁乡周氏家族的早期发展(1390-1850)
    第二节 湘军与周氏家族的际遇(1850-1903)
    第三节 周汉的早年经历及其人脉(1861-1890)
第三章 周汉反教案的处置(1891-1892)
    第一节 “从缓察办”策略的出台
    第二节 两湖督抚的权力斗争
    第三节 恽祖翼赴湘查办结果
第四章 周汉反教案的后续交涉(1892-1898)
    第一节 英法领事赴湘事件
    第二节 反教风波之后的湖南、周汉与周氏家族
    第三节 周汉案的后续交涉与落幕
第五章 周汉形象的符号化及其流变(1898-2018)
    第一节 排外旧党与湖南维新期间的周汉形象(1898-1900)
    第二节 反教士绅与清末民初的周汉形象(1900-1930)
    第三节 1930年代以降的周汉形象变化(1930-201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周汉的评论资料辑录(1898-2018)
附录二 周汉生平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10)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测度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工业用水效率测度
        1.2.2 关于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
        1.2.3 关于工业用水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1.2.4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2章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状况及工业用水分析
    2.1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状况分析
    2.2 年供(用)水量分析
    2.3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分析
        2.3.1 工业用水规模描述
        2.3.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描述
        2.3.3 工业废水排放描述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测度
    3.1 工业用水效率概念界定
    3.2 研究方法
    3.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3.1 指标选取
        3.3.2 数据说明
    3.4 测度结果及评价
        3.4.1 总体工业用水效率分析
        3.4.2 分区域工业用水效率分析
第4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空间相关性研究
    4.1 工业用水效率空间分布情况
    4.2 研究方法
        4.2.1 全局空间相关性指数
        4.2.2 局部空间相关性指数
    4.3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空间关联分析
        4.3.1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全局空间相关性研究
        4.3.2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局部空间相关性研究
第5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5.1 模型介绍
        5.1.1 空间计量模型理论
        5.1.2 空间计量模型检验
    5.2 模型建立
        5.2.1 指标选取
        5.2.2 数据说明
        5.2.3 模型设定
    5.3 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2010年长江水调入北京(论文参考文献)

  • [1]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关系演变研究[D]. 庄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长江经济带工业贸易隐含碳、二氧化硫转移及协同效果研究[D]. 倪稳.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县域水资源安全诊断[D]. 郭丹红.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与河湖健康保护研究[J]. 刘兆孝,李红清,杨寅群,杨梦斐. 水利水电快报, 2020(01)
  • [6]基于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 梁树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7]我国破解水安全问题要连通江淮河汉调水通航——论南水北调优化水资源利用要“三库并联”不要“三线并行”[A]. 易贤命. 2019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 2019
  • [8]能源革命背景下我国煤炭运输通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 王小洋,李先国. 中国流通经济, 2019(10)
  • [9]晚清周汉反教案再研究[D]. 江炅坡. 浙江大学, 2019(01)
  • [10]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测度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 余小芹.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10年长江水调北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